生活,你也可以有不一样的选择

生活,你也可以有不一样的选择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无论是从人生的哪个阶段来看,
我们似乎都在更多地想着接下来要做什么,要成为什么,
为下一步算计,又为将来的事担忧,所以我们一直活的很累。

  心境亮丽者内心充满正能量,累的感觉就不会久留心际;
  积极人生者内心充满正能量,累就不容易缠身。


  我们每天都在忙忙碌碌于自己的生活,处理应付着各种各样的事情。或许你对于现在的生活乐此不疲,你发现了生活的美好,整天笑靥如花。或许你是在因为一种惯性,走在自己的生活道路上,每天看着日升日落。或许你期许一样愿望的达成,默默的付出着,渴望着一份厚实的回报。或许你处在一个尴尬的年纪,你感到生活的压力和不可控制,渐渐失去了往日的笑容。家庭,工作,亲情,友情,爱情。你的生活是怎样的呢?什么让你感到开心和满足?又有什么让你觉得失落和不如意?

  我们时常听到人们总是感慨,这样的社会,这样的竞争环境,实在活得太累了。为什么会觉得累呢?到底什么造成我们如此之累呢?

  上高中的时候,我们梦想上大学;上大学的时候,我们梦想谈一段美好的恋爱;大学毕业后,我们梦想找一份好工作;工作后,我们梦想升职拿更多的薪水,或是梦想和心爱的恋人结婚;结婚后,我们梦想拥有一个可爱的宝宝;拥有宝宝后,我们梦想将孩子培养成伟大的人……无论是从人生的哪个阶段来看,我们似乎都在更多地想着接下来要做什么,要成为什么,为下一步算计,又为将来的事担忧。我们把时间分为今天和明天,坚信「明天更美好」,因此常常把生活寄託在明天之上,今天的生活也是为了明天做准备,生怕明天的生活会过得不好,生怕自己比别人差,还怕明天会后悔,所以我们一直活的很累。

  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感到累,更多的是因为不能在工作和生活中找到乐趣和价值感,在心理上将其当作沉重的包袱,背负着这个包袱才感到格外累。比如,工作开展不顺利,遇到了困难,受到了批评,或被人误解,感到委屈;或者工作太累,生活过苦,身心疲惫时;或在社交中与朋友、同行出现了裂痕;或在情感上出现了有些不顺利等等,都会引起一个人的思想波动,精神抑郁,负担沉重,生活不愉快,工作乏劲,态度暴躁,失去正常思想心态的正能量。

  由此看来,累多半源于人的心境与处世态度。心境亮丽者内心充满正能量,累的感觉就不会久留心际;积极人生者内心充满正能量,累就不容易缠身。因此,累也是可以克服和避免的,只要我们善于改变自己的心态。

  其实,活着就是一种心态,当你心若旁鹜,淡看人生苦痛,淡薄名利,心态积极而平衡,有所求而有所不求,有所为而有所不为,不用刻意掩饰自己,不用势利逢迎他人,不用做伪君子,做一个真真正正的自我。如此这般,人生就算失意,也会无所谓得与失,坦坦荡荡,真真切切,平平静静,快快乐乐。

  我们的生命在茫茫宇宙无疑于一颗流星,正如翻开《圣经》扉页,你就看到这样一句话:上帝说:「人啊,你本是尘土,终将归于尘土。」这短暂的一生该怎么样去活,全看你自己的价值观,但无论你做出如何选择,总之目的只有一句话:无怨无悔。

  我们应该尽早懂得「人生苦短」的道理,把现实中生命的每一天都过得踏踏实实,过得有意义。

  可是什么样的人生才是有意义的呢?有人为钱而活,有人为责任而活,有人为情而活,你要为什么而活?为快乐而活,为自由而活,为你的理想而活,为自己想要的那份小小幸福而活吗?

  你也许正经历不顺,而且是事事不顺,家庭出问题,工作没前途,朋友不真心,你觉得自己甚至到了连喝口水都能噎着的地步。于是你变郁闷了,你哀叹,生活为何如此对你,你到底哪里不行?从此,你开始认为自己这不行,那不行。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在经历挫折后,都会产生这样的心理。从心理学上讲,自我怀疑这样的是人们缺乏自信的深层心理原因。当人们发现自己不能应对当前的不顺时,内心就会变得焦虑忧伤,并开始怀疑自身的能力,怀疑未来,失去信心,最终导致失败。

  人生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己的性格和思维习惯。矛盾与性格摩擦有关,失误与思维漏洞相连。本书是——揭示处事哲学和化解烦恼的最佳读本,你可以永久地利用它来衡量自己的行为。年轻人只要能领会书中的涵义,进行不断地自我塑造,就一定能成为一个很有成就的人。如果你想挣脱束缚在你身上的绳索,如果你想过自己理想幸福的生活,本书就是你必须拥有的工具。

  一旦你拥有了它,你就会不自觉地把翻阅此书作为每天的必修课,通过不断的努力学习和改进,您一定会过上无比幸福的快乐生活!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薇薇安


  中文专业毕业,心理学硕士。心理谘询师、职场培训机构的客座讲师、热衷写作。

图书目录

一、改变1%的生活方式,人生色彩就会不一样/017
消灭生活中,日子单调、乏味的微调整/018
赶走生活中,心灵空虚、无聊的微调整/023
解除生活中,身心艰辛、疲惫的微调整/027
摆脱生活中,心情抑郁、痛苦的微调整/032
改变生活中,越是努力,越失败的微调整/036
远离生活中,对未来恐惧、绝望的微调整/040
让你幸福快乐的微改变,生活自然不会累/046

二、转变1%的想法,带你享受不一样的活法/053
究竟我们生活为什么这么不平静?/054
怎样跨越生活的局限,活的更自由自在呢?/058
如何能超越生活的哀伤和痛苦呢?/062
我们忙忙碌碌的生活是在寻找什么?/066
现实生活如何实现我的理想?/070
生活就只是生活,别加上任何的概念/074
用1%的思想微改变,享受幸福的滋味/079
三、改变1%的工作方法,快乐指数就会不一样/083
只为养家煳口,为赚钱而工作的微改变/084
能力大过学历,不怕职微薪低的微改变/090
过分忙于工作,造成家庭失调的微改变/096
工作压力过重,造成心理焦虑的微改变/102
长期负担压力,造成职业倦怠的微改变/107
工作缺乏挑战,进入职场休克期的微改变/112
工作撞墙时期,小心职业枯竭上身的微改变/117

四、转变1%的做法,生产快乐工作的方法/123
在未找喜欢的工作前,不如先喜欢上已有的工作/124
前途看上去很渺茫,必须重新将目标定位/128
总是做枯燥的小事,就用做大事的方法做小事/134
工作疲惫不堪,想想第一次上班的新鲜感/139
职场竞争瞬息万变,那就需要你多充电/145
无法被加薪,应先设法提高自己的工作价值/151
伤害我们的是我们对事情的看法/158

五、改变1%的相处模式,幸福指数就会不一样/163
摆脱虚假,享受自我欢愉的微转变/164
不为小事争吵,就不会让日子难过的微转变/168
放下心中担子,摒除报复心态的微转变/174
何必用快乐,交换为他人过错而烦恼的微转变/178
别再斤斤计较,给他人留下余地的微转变/183
不要心存偏见,远离先入为主的微转变/189
生活的意义,存在于人与人的交往中/194

六、转变1%的看法,人际相处就会更融洽/199
你是观察者,其实也是被观察者/200
听听别人怎么说,不带私心的思考/205
带有自我选择和判断,便没有真实的觉知/209
不为面子所苦,才能真正的和他人交往/213
造成人际相处不融洽的,是每天面对的非议/218
想建立正确的关系,必须抛弃自我/222
将心比心,会让人际交往更轻松/226

七、1%的转变,你将会有不同的世界/233
看清生活的的真相,以及应该怎么样/234
知识只是一种理解,智慧却是对生活的悟/239
你唯一会人被夺走的,只有现在/244
完美的人生,往往只能在想像中存在/248
从内心真正改变,才能有全新的世界/253
放松你的心情,享受人生沿途的美景/258
活出真性情的人生,是最充实幸福的/264

图书序言

一、改变1%的生活方式,

人生色彩就会不一样

消灭生活中,日子单调、乏味的微调整


生活在竞争压力下的现代人,每天朝九晚五拼命做着週而复始的工作,回到家天天看着同一台的电视节目,连休闲放假也都到同一个地方,享受同样的休闲活动,难怪时间一久,就会让人产生单调、乏味的无力感。

尼采曾经说过:「生活难道不是短暂到没有时间让我们觉得乏味了吗?」然而,时至今日,乏味情绪正折磨着很多人,而且日益蔓延。

单调乏味原本是那些游手好闲无所事事者地专利,但是在今天,却已经影响到我们每一个人。单调乏味几乎使人们丧失了对生活的激情,剥夺了人们生活的意义。

许多我们原本为之奋斗的事情到头来却会以让我们感到单调而告终;一份新工作随着时间的进展会变得乏味;一段曾经轰轰烈烈的恋情会变得索然无味;一些原本被认为十分珍贵的休闲活动也会变得让人觉得是在浪费时间。

那些受过良好教育的精英在自己的工作职位上做得很出色,却在业余休闲上一败涂地,这是人类生存方式中让人悲哀的一面。

另一方面,又有成千上万受过良好教育、头脑睿智、收入丰厚的人不仅能在工作上做到游刃有余,而且在闲暇时光也能合理的调整,做到劳逸结合,这又是人类在生活上值得赞颂的一面。

为了改变你的生活,让人生及心灵获得更大的自由,你必须牺牲掉单调乏味,必须拥有自发性的热情。根据稻盛和夫的观点,人必须具有「自燃性」。

那么,什么是「自燃性」的人呢?我们先从物说起,学过化学的人都会知道,物可分为三种类型:出于自由意志燃烧起来的,是自燃性物质;火一靠近就燃烧起来的,是可燃性物质;就算接触到火也不会引燃的,是不可燃性物质。

人 类同样可以分成这三种类型:有些人不需周遭环境给他什么影响,自己就能燃起无比的热情;有些人只要周遭环境给他点影响,他就能够燃烧起无比的热情;有些人 则不知道该说是空虚,还是冷酷,总之不管周遭给他多少能量,他还是一贯冷漠到极点的态度,就连一丝丝的热情也不曾被激发出来,这种人是所谓不可燃的人。

图书试读

None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