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标准差设计+我懂了!六标准差设计

六标准差设计+我懂了!六标准差设计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Subir Chowdhury
图书标签:
  • 六标准差
  • DMAIC
  • 精益管理
  • 质量管理
  • 流程改进
  • 统计分析
  • 管理工具
  • 效率提升
  • 实战案例
  • 工业工程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六标准差设计:打造完美的产品与流程]

  六标准差设计(Design For Six Sigma; DESS),是追求完美品管的首要步骤。

  六标准差的境界--每一百万次只有3.4次瑕疵--对于想大幅削减成本、提升获利和客户满意度的企业,这绝对是至高无上的目标,这也是杰克.威尔许(Jack Welch)最推崇的品管计画。但是,大多数的企业就算执行得再彻底,还是会碰到「五标准差障碍」--在今天竞争白热化的商业环境里,这远远不够。

  问题是:为什么要设计一个不尽完美的产品或流程,日后才费力以「六标准差」来改善?何不第一次就做好?六标准差设计(DFSS)在产品或流程的开发阶段就直捣问题的核心,把问题解决,并採纳顾客心声,以追求更高品质的产品与获利。

  而且,六标准差设计不仅适用于工程设计领域,也能有效应用于帐务、行销、客户服务等领域,更了解顾客真正的需求,并且在满足顾客需求的每个环节都达到最佳水准。

  《我懂了!六标准差》作者舒伯.乔贺瑞,在本书中以轻松易读的方式,向各领域的经理人及实际操作人员介绍「六标准差设计」的五大步骤(IDDOV):
  一、辨识出改善机会(Identify):找出需要进行的专案,并完成整个专案规画。
  二、界定条件(Define):精确掌握顾客心声,把顾客心声转换为公司的语言(即界定顾客需要的条件)。
  三、发展概念(Develop):透过有创意的方法构思出可行方案,接着对这些方案进行评估,当挑选出解决方案后,最后对这个方案找出产品和服务可能失败的症结。
  四、最适化设计(Optimize):利用稳健设计的观念来使设计最佳化,让流程能够适应实际使用状况可能存在的变异。
  五、验证(Verify):测试与试产,并以适当的控制方式去执行工作,以维系成果。

  採行「六标准差设计」的产品或服务,具有以下特色:
  .在开发与制造阶段、以及售后服务与支援时,都能节省大量成本
  .上市时间大幅缩短
  .改善品质、可靠度与耐久性
  .迅速、稳健的创新
  .让顾客更满意

  [我懂了!六标准差设计:产品和流程一次OK!]

  本书用最深入浅出的方式,简单阐释「六标准差设计」(Design For Six Sigma; DESS)的概念。

  在作者的前一本书《我懂了!六标准差》中,乔惨遭资遣。可是和老友赖瑞共进午餐之后,却对他的人生起了莫大的变化。在赖瑞的介绍下,乔彻底接受「六标准差」这套提升顾客满意度、大幅降低成本的方法论。

  本书《我懂了!六标准差设计》的背景设在几年之后,这时风水轮流转--赖瑞对工作再也提不起劲,而且想要辞职;不过和老朋友乔的一席谈话令他深受启发。乔教他「六标准差设计」(DFSS)的理念,这是更上一层楼的唯一方法。

  DFSS强调的是一开始就要设计得没有瑕疵,也就是在产品或服务的设计阶段,就把顾客摆在第一。在公司里无论是什么阶层、部门,这样的理念都极为重要。许多企业在六标准差的施行上都很成功;不过若是碰到瓶颈,问题往往在于公司执行长或执行领导的迷思。他们以为六标准差纯粹是技术人员的领域--这是个严重的误解。另外,许多人以为得先实行六标准差,然后才实行六标准差设计。本书将一一排除这些误解,让读者了解其实可以同时部署这些流程。

  对于负责执行这套管理哲学的中阶经理人、受惠的顾客、和对六标准差设计的好处浑然不觉、只知花大钱请顾问的执行长,都能从本书中获益。最重要的是,本书能协助一般员工、工程师、行政幕僚、和其他非管理职人员(免得他们老担心下个计画会不会让自己丢了饭碗),协助他们的公司达成六标准差设计的完美境界。

  ★★★本书为《我懂了!六标准差2》改版★★★

各界赞誉


  舒伯.乔贺瑞在这本最新着作中,有效说明如何以六标准差创造惊人的绩效。透过本书,我们了解到如何将六标准差融入工作当中──这样的架构令整个公司都备感振奋。 ——Dave B. Burritt,开拓重工(Caterpillar Inc.)六标准差部署盟主

  舒伯.乔贺瑞写出了六标准差设计的精髓,满足了这个领域庞大的需求。这本书为企业主管、经理人以及六标准差领导人提供了清晰的指引──建立具成本效益、零瑕疵的流程和产品,在激烈的竞争中赢得顾客的心。 ——Cynthia Callas,美林证券黑带/六标准差部署副总裁 若要真正达到六标准差的境界,务必要遵循舒伯.乔贺瑞在最新作品《六标准差设计》当中列举的流程。六标准差设计能够大幅提升贵公司的竞争优势。 ——Rob Lindner,Sunbeam公司企业品质副总裁

  为什么要设计一套不尽完美的流程,日后才费力以六标准差来改善?舒伯.乔贺瑞这本重要着作,是如何使用六标准差设计工具的奠基之作,一开始就把流程设计正确,节省时间、心力和金钱,而且最重要的是让顾客感到满意。 ——Richard Cunningham,Johns Manville公司(波克夏‧哈萨威集团)执行六标准差盟主兼营运暨商业卓越部门主管

  舒伯.乔贺瑞前一本着作《我懂了!六标准差》以轻松易懂的笔调,让读者充分了解六标准差对于企业活动的帮助。专案盟主完成训练时,我送了每个人一本,也向其他人推荐这本好书。相信舒伯.乔贺瑞的最新作品《六标准差设计》同样也能为各位带来启发,激发出强大的力量。 ——Douglas R. Pratt,道康宁(Dow Corning)公司六标准差流程卓越部门主管

  不管你公司的产品是透过复杂的制程技术、还是集体构思流程的成果,这本书所提供的架构都能让你有「正确」的开始。 ——Roxanne O’Brasky,国际六标准差专业人员协会(ISSSP)总裁

  舒伯.乔贺瑞再度出击。他将六标准差设计(DFSS)的概念简化,让我们可以顺利向员工宣导这个理念。在他鲜活的笔触下,六标准差设计变得生动有趣——奠定稳固的基础之后,读者可以进一步了解六标准差设计的内容和在医疗体系的应用。 ——奇异医疗系统部门六标准差总经理,Peter McCabe

  六标准差设计是当代最具影响力的管理工具之一;舒伯.乔贺瑞在这本书中以轻松、易懂的方式介绍给读者,是不可多得的佳作。 ——Black&Decker公司六标准差副总裁,Mike Allan

  舒伯.乔贺瑞再度以轻松的笔调,说明看似复杂的观念。本书强调从一开始设计流程就应该做正确的重要性。六标准差设计的概念可以应用在服务业,不但提升顾客满意度,也能为公司带来可观的获利。 ——Mount Carmel Health System总裁兼执行长,Joseph T. Calvaruso

  这本书强调,如何一开始就把事情做正确的方法。在产品开发的过程应用六标准差工具,能达成品质、制造能力、成本、客户服务等方面的目标。本书独特的见解,让读者了解如何掌握这突破性的机会。 ——葛兰素史克药厂(GlaxoSmithKline)全球制造与供应部门总裁,Timothy C. Tyson
探寻卓越运营的奥秘:一套全面解析现代质量管理思想的图书导读 引言: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越来越依赖于其产品和服务的质量。质量不再仅仅是一个“好不好”的问题,而是关乎效率、成本、客户满意度和最终市场份额的核心竞争力。本套图书,正是为致力于在质量管理领域寻求突破、实现卓越运营的专业人士、管理者和技术人员量身打造的深度指南。它系统性地剖析了现代质量管理的两大核心基石——六标准差(Six Sigma)和基于设计(Design Thinking/DFSS)的理念,旨在提供一套从理论构建到实战应用的完整方法论。 --- 第一部分:六标准差的理论基石与实战部署 本部分聚焦于六标准差这一被誉为“质量管理的黄金标准”的科学方法论。它不仅仅是一套统计工具的集合,更是一种自上而下、以数据驱动的组织文化变革工具。 第一章:重新理解质量的内涵与统计学基础 本章将带读者超越传统“缺陷率”的简单概念,深入理解六标准差所追求的“百万分之缺陷率(DPMO)”的真正含义。 质量的量化: 探讨西格玛等级的构建逻辑,解释为何3.4 DPMO是行业追求的终极目标。 统计学核心回顾: 对正态分布、标准差的计算、过程能力指数(Cp/Cpk)等关键统计概念进行严谨而实用的回顾。重点强调如何将这些理论工具应用于实际的工业和商业流程中。 过程变异的识别: 详细阐述系统性变异与随机性变异的区别,以及在复杂流程中,如何精确分离和量化这些变异的来源。 第二章:DMAIC方法论的深度解析与应用场景 DMAIC(定义-测量-分析-改进-控制)是六标准差实施的生命线。本章将以大量案例支撑,逐一拆解其五大阶段的精髓。 定义(Define): 强调项目选择的战略意义。如何使用SIPOC图、项目章程(Project Charter)等工具,明确“什么问题最值得解决”,以及如何量化“客户之声”(VOC)转化为可操作的CTQ(关键质量特性)。 测量(Measure): 这是数据收集和基线确立的关键。重点讲解如何建立和验证测量系统(MSA),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引入过程绩效指标(KPIs)的建立和数据收集计划的制定。 分析(Analyze): 核心的“找根源”阶段。我们将深入探讨因果分析矩阵、帕累托图、假设检验(t检验、ANOVA)以及回归分析在识别关键X(输入变量)与Y(输出结果)之间关系中的应用。 改进(Improve): 关注于创新性解决方案的生成与测试。从头脑风暴到DOE(实验设计)的系统应用,解释如何用最小的投入,找到影响最大的改进措施,并进行试点运行。 控制(Control): 确保改进成果固化的关键。详细介绍控制图(Control Charts)的使用,特别是如何根据过程的稳定性选择合适的控制图类型,以及建立SOP(标准操作程序)和防错(Poka-Yoke)机制。 第三章:六标准差的组织部署与文化塑造 六标准差的成功依赖于组织结构和人员能力的支撑。 角色与职责: 详细界定黄带、绿带、黑带及“特级大师”(Master Black Belt)的职能、培训路径和项目管理权限。 项目选择与管道管理: 探讨如何将组织战略目标转化为可执行的六标准差项目,以及建立有效的项目组合管理(Portfolio Management)机制。 变革管理视角: 分析实施过程中常见的组织阻力,并提供基于人员激励和跨部门协作的变革管理策略。 --- 第二部分:设计(Design)的革命——从流程改进到产品/服务创新 如果说六标准差主要解决“如何把现有事情做对、做精”的问题,那么本部分则聚焦于“如何从一开始就把事情做对、做成顾客真正想要的样子”。这部分深度整合了设计思维和设计六标准差(DFSS)的理念。 第四章:设计思维(Design Thinking)的人文核心 设计思维强调以人为本的创新过程。 同理心(Empathize)的构建: 探讨如何通过深度访谈、观察法、情景模拟等非结构化研究,真正捕捉到用户的“未被满足的需求”(Unmet Needs)。 定义与构思(Define & Ideate): 如何将收集到的洞察转化为清晰的“如何做”(How Might We)问题,并运用头脑风暴、仿生学等方法进行概念的快速发散。 原型制作与测试(Prototype & Test): 强调“快速失败,快速学习”的原则。介绍低保真原型到高保真原型的迭代路径,以及如何设计有效的用户反馈收集机制。 第五章:设计六标准差(DFSS)——将质量内建于设计之中 DFSS是质量管理的前沿阵地,它将六标准差的严谨性与创新的设计流程相结合。 DMADV框架的引入: 详细介绍DFSS的核心方法论DMADV(定义-测量-分析-设计-验证)。 定义与测量(DM): 在DFSS中,测量阶段的重点是“将客户需求转化为工程规格”(CTQ转化为CTP)。如何运用质量功能展开(QFD)这一强大工具,实现跨部门的需求翻译与优先级排序。 分析与设计(AD): 探讨在设计早期阶段如何进行稳健性分析。引入公差设计、参数设计和许用/可制造性分析(DFM/DFA),确保设计方案在面对未来过程变异时仍能保持高性能。 验证(V): 侧重于设计验证计划(DVP&R)。如何利用模拟、加速寿命测试(ALT)等手段,在产品投入大规模生产前,确认其是否能持续满足六西格玛级别的质量要求。 第六章:先进工具的整合与未来趋势 本章将探讨将传统工具与新兴技术相结合的可能性。 过程建模与仿真: 如何使用高级仿真软件对复杂的生产或服务流程进行建模,提前测试改进方案的有效性,减少物理试验的成本和时间。 大数据与预测性维护: 讨论如何利用IoT数据和机器学习算法,将六标准差的“控制”阶段升级为“预测与预防”阶段,实现真正的主动式质量管理。 --- 结语: 本套图书的编排逻辑,遵循了从“优化现有”到“创新未来”的完整路径。它不仅提供了详尽的步骤和工具指南,更重要的是,它倡导一种基于数据、注重系统性思维和以客户为中心的专业精神。阅读和实践本书内容,将助力读者构建起一套坚实的方法论体系,无论面对流程效率的瓶颈,还是产品创新的挑战,都能从容应对,引领组织迈向持续的卓越绩效。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舒伯‧乔贺瑞Subir Chowdhury


  现任ASI Consulting Group(http://asiusa.com/)的董事长兼CEO,是品管领域策略及方法论的权威。他曾担任美国供应商协会(American Supplier Institute)执行副总裁、通用汽车的品管顾问,《纽约时报》赞誉他为「领军的品管专家」。美国品质协会(American Society for Quality)刊物《品质改进》(Quality Progress)亦推崇他为「21世纪品质的声音」。

  他的着作包括畅销全球的《我懂了!六标准差》、《六标准差设计》、《我懂了!六标准差设计》(以上皆经济新潮社出版)、《Management 21C》、《Organization 21C: Someday All Organizations Will Lead This Way》,与他人合着《Robust Engineering》、《QS-9000 Pioneers》、《The Mahalanobis-Taguchi System》等。其着作已被翻译成15种语言。

  由于在品质管理方面的杰出成就,以及对汽车业的卓越贡献,他曾荣获多项国际奖,包括荣登汽车名人堂(Automotive Hall of Fame)、以及由汽车工程师协会(Society of Automotive Engineers)所颁发,代表最高荣誉的亨利福特二世杰出人士奖(Henry Ford II Distinguished Award for Excellence)。作者同时接受美国国会肯定之殊荣。从1999到2000年间,作者担任美国品质协会汽车品质部门主席。2002年5月获制造工程师协会(Society of Manufacturing Engineers)颁发代表最高荣誉的国际SME金牌奖。他的个人网站subirchowdhury.com/

  相关着作
  《六标准差设计:打造完美的产品与流程》
  《我懂了!六标准差设计:产品和流程一次OK!》

译者简介

胡玮珊


  国立中兴大学经济学系毕业。曾任英商路透社编译、记者。译作甚多,包括《开放式领导》《敢说又能说》《六标准差设计》《我懂了!六标准差设计》(以上经济新潮社出版)、《赢家风范》《门口的野蛮人》《星巴克模式》《资本主义没告诉你的23件事》《富国的糖衣》《工作大解放》等,其中《知识管理》、《与高效能有约》及《GEM电子共同市场》分别获得九十、九十二和九十三年度经济部金书奖。现专事笔译与口译。

图书目录

《六标准差设计》

推荐序 苏朝墩教授 007
序言 013

第1章 六标准差设计:达到六标准差唯一的路 027 不只对工程师有用 029 提升创造力 030 六标准差简介 031 怎么样才算够好? 034 什么是六标准差设计? 037 心里要有成果的蓝图 039 为什么需要六标准差设计? 043 哪个先:六标准差或是DFSS? 047 DFSS的应用 048 业务执行 048 制程 053 工程产品,包括原料、硬体及软体 054

Part 1 六标准差设计中人员的力量

第2章 六标准差设计的执行策略 061 管理阶层的投入 063 执行长的投入 064 执行管理委员会的投入 067 为DFSS规画完美无瑕的推出 068 教育、训练与辅导 070 专案 072 外界顾问公司的领导 077 有效沟通 078 沟通DFSS的内容 081 建立「要旨大纲」 082 整合策略 083 DFSS推出计画的整合 084 新流程和既有流程的整合 085 财务绩效 087

第3章 六标准差设计中人员的角色 089 执行领导 090 盟主 093 黑带大师 098 黑带 100 绿带 106 小组成员 107 让人们发挥力量 108

Part 2 六标准差设计中流程的力量──IDDOV

第4章 辨识与界定机会 113 DFSS第一阶段/第一步骤:辨识 114 DFSS专案章程 115 建立DFSS专案企画案 127 专案计画 128 DFSS第一阶段/第二步骤:界定 130 谁是顾客? 131 了解顾客的需求 134 DFSS品质机能展开 139

第5章 发展概念 149 辨识概念 151 TRIZ简介 160 评估概念 165 评估的方法 166 潜在问题分析 171 失效模式效应分析 172

第6章 最适化设计 181 稳健最适化 181 基准哲学:品质损失函数 188 杂讯因素 191 参数设计 192 允差设计 200 选择概念、参数设计,然后允差设计 204

第7章 验证设计 207 验证设计的三个步骤 211 流程控制 216 落实执行 220 结语 226

致 谢 229 名词解释 231 参考书目 237 索 引 241

《我懂了!六标准差设计》

推荐序 石滋宜博士
前言
第一章 静极思动
第二章 咖啡时间
第三章 关键差异
第四章 跨出最完美的第一步
第五章 六标准差设计的流程能力
第六章 开发解决方案
第七章 迈向完美的境界
第八章 最后的工作
致谢
 

图书序言

推荐序

  「六标准差」(Six Sigma)是近年来全世界最风行的企业管理哲学,透过建立一套衡量标准,经由事实与资料的分析提出解决方案,从而提升顾客的满意度,大幅提振企业的获利绩效。六标准差能够让员工了解如何以科学的方式,来改善他们目前做事的方式,以及如何让自己的绩效在未来能继续维持。然而,六标准差能够带领企业到达的境界有其限制。当一企业的品质水准由3s、4s逐渐改善,并朝向6s的方向前进时,往往会在5s的地方停顿下来(称之为five sigma wall),很难再突破。如果希望效率能够更上一层楼,企业应该要採行「六标准差设计」(Design for Six Sigma; DFSS)。六标准差将重心放在如何使生产和企业流程更有效率,借以消除错误和节省成本;而DFSS的起点则更早,从开发或是重新设计流程本身着手,在一开始就把流程设计好,如此一来,后面的执行阶段自然可以防止错误的发生。   

  本书是继经济新潮社推出《我懂了!六标准差》后,又一本广受专家学者好评的经营管理丛书。这是DFSS这个领域的第一本着作,企业人士期待一本DFSS的专书已经很久了,而本书并非介绍技术知识的书籍,乃是以易懂的方式解释DFSS。我在拿到本书之后,迫不及待地一阅而毕。我发现作者确实写出了DFSS的精髓,满足了大家对这个领域知识的渴求,整本书读来,颇有令人欲罢不能的感觉。在此,我很乐意地为大家推荐这本书。   

  企业所遭遇的问题,常常是千头万绪、环环相扣,从行销、生产(或服务),乃至后勤支援,无一不是休戚与共、息息相关。一般的公司,常将抢救问题的「救火员」当成公司里的英雄人物,而事实上,作者强调能「防火」的人才是真正的英雄。为避免「救火」时所面临的窘境,公司如何建立一套「防火」的经营管理机制,乃是企业永续经营的不二法门。DFSS正是「防火」工作的最佳选择。DFSS乃是借由一些工具、方法、流程与专案计画之整合,处理产品与流程之设计问题。每家公司推行的方式有很大的不同,但通常需先组织一专案团队,然后评估顾客需求,接着进行机能分析、概念的发展、详细的产品与流程设计以及相关的控管规画。   

  与六标准差的DMAIC(Define-Measure-Analyze-Improve-Control)相较下,DMAIC是处理现有的流程,而DFSS则专注于产品与流程的设计;DMAIC是较为被动的,而DFSS则更为积极主动;DMAIC的获益是较好量化的,而通常透过DFSS之获益是较难量化的,但其影响是较为长期的。本书强调「产品和流程的设计一开始就要正确」的理念,这是所有的企业必须要有的首要考量。六标准差能够修补出现问题的地方,而DFSS则让业者一开始就设计出不会出问题的产品或制度流程。作者也提醒大家,DFSS是要提升新产品发展过程的水准,而不是要取代新产品发展的过程。   

  本书作者以简单易懂的方式,首先介绍DFSS,并将六标准差与DFSS的差异做一比较,接着讨论DFSS的执行策略与相关人员所扮演的角色。作者并以半本书的篇幅清楚地介绍六标准差设计的五大行动步骤(IDDOV):   

  一、辨识出改善机会(Identify):找出需要进行的专案,并完成整个专案规画。   
  二、界定条件(Define):精确掌握顾客心声,把顾客心声转换为公司的语言(即界定顾客需要的条件)。   
  三、发展概念(Develop):透过有创意的方法构思出可行方案,接着对这些方案进行评估,当挑选出解决方案后,最后对这个方案找出产品和服务可能失败的症结。   
  四、最适化设计(Optimize):利用稳健设计的观念来使设计最佳化,让流程能够适应实际使用状况可能存在的变异。   
  五、验证(Verify):测试与试产,并以适当的控制方式去执行工作,以维系成果。   

  透过DFSS我们可充分抓住顾客的需求,并尽早分配公司所需之额外资源。我们也期望DFSS实施之后,公司可发展自己的所谓的「产品平台」(註:product platform为一族群产品分享共通的科技,并追求一些相关的市场需求),透过这个平台,产品可一代一代的推出(就像书本或软体可以一个版本接着另一个版本的推出一样),并缩短导入市场的时间,以提高企业竞争力。   

  本书为有意推动DFSS的企业主管与经理人提供一完整的思考逻辑。六标准差并非为DFSS的先决条件,鼓励大家可以同时进行六标准差和DFSS。如果能将DFSS的精神导入工作当中,定能大量降低不良的问题,显着提升流程运作的效率,让顾客满意,创造企业的另一番荣景。
 
苏朝墩教授(清大工业工程与工程管理学系讲座教授)

推荐序

  我们必须倾听顾客的声音,才能知道顾客需要什么,然后生产顾客所喜爱的产品,进而为企业获取利润。   

  之前,我曾经为《我懂了!六标准差》一书撰写推荐序,现在,我又再度受到出版社的邀请,为《我懂了!六标准差设计》撰写推荐序。我想读者最为关心的是,「六标准差」与「六标准差设计」到底有何不同?

  六标准差是着重于改善既有的设计,是从品质管制阶段或生产阶段着手,彻底消灭错误的发生;而六标准差设计则是着重于创新的设计,是从产品的发韧及流程设计开始,从源头就免于错误的发生,做出符合甚至超越顾客需要的产品。

  事实上,直到今日还有许多人对于品质有错误的观念,有些人认为品质是生产人员的责任,也有人认为品质是品管人员的责任,否则企业设立品管部门有何意义?事实上,品质是设计出来的,是从一开始有产品设计的念头就已经存在,就如本书上所提到,产品的设计攸关产品七○%的成本,而八○%的品质问题,则是无意间被设计到产品里去的,所以品质是从产品发韧设计开始,并有全员的投入与重视才能达成。

  我们必须从产品发韧开始,就以六标准差的高标准,做出「顾客喜欢」的产品为目的,让顾客有惊艳的感觉,燃起爱不释手的冲动,并愿意掏腰包採取购买行动,当然前提是,我们设计出来的绝对是最好的产品,品质保证当然也是无庸置疑的。所以实行六标准差设计最重要的目的,就是要替顾客创造价值,也让企业获取利润。

  所以企业在一开始设计产品时,就必须把品质跟设计合而为一。例如,广达电脑董事长林百里先生,早期到欧美拜访顾客时,他可以仅用短短几分钟时间,在关掉电灯的会议室中,摸黑将所设计的笔记型电脑进行拆解再组装,让顾客感到非常惊讶,也因此深受顾客的肯定,并接获许多订单。

  又例如说,许多产品将「防错」、「防呆」设计到产品里,让产品在制造的过程中,不会因为人为的疏忽,或设计上的不良,导致产品出现瑕疵;另外,顾客在使用上也不会因为操作错误导致产品故障,而顾客根本不用花脑筋,自然就能知道如何使用这些产品,而且产品的寿命不仅长,故障率也几近于零。

  本书作者延续了《我懂了!六标准差》的风格,以轻松、诙谐的笔法,让读者可以轻松地认识六标准差设计,同样的我仅用了九十分钟就将本书阅读完毕,我认为本书不仅是主管人员应该阅读,其他非管理人员或专业人员也都应该阅读。所以我乐意推荐本书给所有重视品质的读者,也期望阅读过本书的读者,都能因为认识六标准差设计,让产品从设计开始,就奠定了完美。

石滋宜博士(全球华人竞争力基金会董事长)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老实说,我一开始对《我懂了!六标准差设计》这个副标题有点怀疑,以为会是那种“填鸭式”的科普,把复杂的理论用最简单的语言强行喂给你,结果还是囫囵吞枣,真正理解的没多少。但读下去之后,发现我的担心是多余的。这本书的叙述方式非常巧妙,它不像一本枯燥的教科书,更像是一个经验丰富的导师在和你聊天,娓娓道来。作者在讲解每一个概念的时候,都会穿插一些生动有趣的小故事,有时候是作者自己亲身经历的案例,有时候是某个知名企业在推行六西格玛设计过程中遇到的趣事。这些故事不仅让抽象的理论变得具体可感,也让整个阅读过程变得轻松有趣。更重要的是,作者并没有回避问题,而是坦诚地分享了在实际应用中可能遇到的挑战和误区,并且给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这让我觉得非常受用,因为它让我明白,理论的学习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如何在实践中灵活运用。特别是关于“定义”、“测量”、“分析”、“改进”和“控制”这五个DMAIC步骤的讲解,作者用了大量的图表和流程图来辅助说明,即使是我这种对数据分析不太敏感的人,也能清晰地理解其中的逻辑。我尤其喜欢作者在讲解“测量”阶段时,强调的“数据收集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的重要性,这一点在很多项目推进中都容易被忽视。这本书真的做到了“我懂了”,因为它不仅告诉你“是什么”,更告诉你“怎么做”,并且让你在理解的基础上,能够举一反三。

评分

作为一名长期在内容创作领域摸爬滚打的人,我一直觉得这个行业似乎更讲究“灵感”和“直觉”,科学的方法论似乎离我们很远。但《我懂了!六标准差设计》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它用一种极其震撼的方式,向我展示了“科学”如何能够赋能“艺术”。我以前总觉得,优秀的图书作品是作者的天赋加上多年的经验积累,但这本书告诉我,背后其实有一套严谨的“设计”逻辑。它让我意识到,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碰壁,是因为我们没有在一个“最优设计”的基础上进行创作。书中对于“需求分析”和“风险评估”的讲解,让我豁然开朗。它不再是那种模糊的“市场调研”,而是用量化的方法,去精确地定义目标用户画像,去预测潜在的出版风险,并提前做好应对方案。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作者在分析一个失败的出版案例时,并没有简单地归咎于内容本身,而是深入剖析了其“设计”环节的不足,比如目标读者定位不清晰,营销策略与产品内容脱节等等。这种抽丝剥茧的分析,让我对“设计”的理解提升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这本书让我开始反思,我们是不是可以把“六标准差设计”的理念,应用到我们选题的策划、内容的打磨、乃至营销宣传的每一个细节上?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让我看到了内容创作之外的更多可能性。

评分

我自认是一个比较理性、务实的人,对于那些过于空泛或者励志鸡汤式的书籍,总会保持一份警惕。这套《六标准差设计》系列,恰恰满足了我对“干货”的需求。它不是那种让你看完之后热血沸腾,但几天后就什么都记不住的书。它提供的是一套可执行的框架和方法论,能够真正帮助你在实际工作中解决问题。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于“数据驱动”的强调。在以往的工作中,我们常常凭经验做判断,但很多时候,这种经验并不能保证一定成功。而“六标准差设计”提供了一种系统性的方法,来收集、分析数据,从而做出更明智的决策。书中关于“过程能力分析”的讲解,让我意识到,原来我们很多看似微小的瑕疵,都可能在宏观层面产生巨大的影响。它提供了一种“量化”的视角,来评估现有流程的效率和稳定性。而且,这本书并没有把“六标准差”讲得高高在上,而是通过大量的案例,展示了它如何在不同的行业、不同的场景中得到成功应用。我尤其喜欢作者在介绍“改进”阶段时,强调的“小步快跑、持续迭代”的理念。这与很多项目管理中的敏捷思想不谋而合,也符合我们当下快速变化的商业环境。总而言之,这本书是一本真正能够武装头脑、指导实践的利器,它让我对“精益求精”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并且充满了将其应用于自身工作的冲动。

评分

我之前读过不少关于流程优化和效率提升的书,但很多都停留在“提出问题”或者“描述现象”的层面,真正能提供一套系统性、可操作性强的解决方案的并不多。而这套《六标准差设计》系列,给我一种“原来还可以这样”的惊喜感。它不仅仅是在谈论“优化”,而是在强调“设计”。这中间的差异,就像是你在修补一个坏掉的零件,和你在设计一个全新的、性能更优越的零件。后者显然更具前瞻性和根本性。书中对于“设计”的理解,我认为是它最核心的价值所在。它不仅仅局限于产品设计,而是将这种“设计”的思维延伸到了服务的流程、管理的体系,甚至是内容的生产。作者在书中反复强调,很多问题的出现,并非是偶然,而是源于最初的设计缺陷。一旦把根源找到了,并且能够从“设计”的源头进行改进,那么很多后续的问题就能迎刃而解。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客户之声”(VOC)的解读,它不仅仅是收集用户的反馈,更是如何将这些零散的、甚至是矛盾的反馈,转化为清晰的设计输入,并最终体现在产品的细节中。这是一种非常精密的工程思维,将人文关怀和科学方法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的思维方式被大大拓展了,看待问题的角度也变得更加深入和系统。

评分

刚开始拿到这套书,被它厚重的封面和“六标准差设计”这个略显学术的名字吓了一跳,我一直以为这种方法论只适用于那些高精尖的工业领域,跟我们日常的出版工作八竿子打不着。但出于职业的好奇心,还是翻开了第一本。序言部分就让我耳目一新,它并没有一上来就讲一堆抽象的统计术语,而是从一个“痛点”切入——为什么很多新书上市后反响平平,甚至销量不佳?作者用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方式,把“六标准差设计”比作是给图书出版这件“艺术创作”加上了一层“科学保险”。读到这里,我开始意识到,或许我一直以来对这本书的理解过于狭隘了。它不仅仅是关于如何“做”出一本书,更是关于如何“设计”一本书,让它更符合目标读者的需求,更容易被市场接受。这种“设计”的思维,其实在内容策划、营销推广的各个环节都可以借鉴。作者在第一部分就用了很多案例,比如某个畅销书的作者是如何通过细致的市场调研,洞察到了读者潜藏的需求,然后才开始构思内容。这种“从用户出发”的设计理念,让我觉得很有启发。虽然还没深入到具体的“六西格玛”方法论,但光是这个“设计”的视角,就让我觉得这本书很有价值,它让我开始思考,我们日常的工作中,有多少环节可以更“设计”一些,而不是仅仅凭经验或者感觉来推进。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