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序 我们必须倾听顾客的声音,才能知道顾客需要什么,然后生产顾客所喜爱的产品,进而为企业获取利润。
之前,我曾经为《我懂了!六标准差》一书撰写推荐序,现在,我又再度受到出版社的邀请,为《我懂了!六标准差设计》撰写推荐序。我想读者最为关心的是,「六标准差」与「六标准差设计」到底有何不同?
六标准差是着重于改善既有的设计,是从品质管制阶段或生产阶段着手,彻底消灭错误的发生;而六标准差设计则是着重于创新的设计,是从产品的发韧及流程设计开始,从源头就免于错误的发生,做出符合甚至超越顾客需要的产品。
事实上,直到今日还有许多人对于品质有错误的观念,有些人认为品质是生产人员的责任,也有人认为品质是品管人员的责任,否则企业设立品管部门有何意义?事实上,品质是设计出来的,是从一开始有产品设计的念头就已经存在,就如本书上所提到,产品的设计攸关产品七○%的成本,而八○%的品质问题,则是无意间被设计到产品里去的,所以品质是从产品发韧设计开始,并有全员的投入与重视才能达成。
我们必须从产品发韧开始,就以六标准差的高标准,做出「顾客喜欢」的产品为目的,让顾客有惊艳的感觉,燃起爱不释手的冲动,并愿意掏腰包採取购买行动,当然前提是,我们设计出来的绝对是最好的产品,品质保证当然也是无庸置疑的。所以实行六标准差设计最重要的目的,就是要替顾客创造价值,也让企业获取利润。
所以企业在一开始设计产品时,就必须把品质跟设计合而为一。例如,广达电脑董事长林百里先生,早期到欧美拜访顾客时,他可以仅用短短几分钟时间,在关掉电灯的会议室中,摸黑将所设计的笔记型电脑进行拆解再组装,让顾客感到非常惊讶,也因此深受顾客的肯定,并接获许多订单。
又例如说,许多产品将「防错」、「防呆」设计到产品里,让产品在制造的过程中,不会因为人为的疏忽,或设计上的不良,导致产品出现瑕疵;另外,顾客在使用上也不会因为操作错误导致产品故障,而顾客根本不用花脑筋,自然就能知道如何使用这些产品,而且产品的寿命不仅长,故障率也几近于零。
本书作者延续了《我懂了!六标准差》的风格,以轻松、诙谐的笔法,让读者可以轻松地认识六标准差设计,同样的我仅用了九十分钟就将本书阅读完毕,我认为本书不仅是主管人员应该阅读,其他非管理人员或专业人员也都应该阅读。所以我乐意推荐本书给所有重视品质的读者,也期望阅读过本书的读者,都能因为认识六标准差设计,让产品从设计开始,就奠定了完美。
石滋宜博士
(本文作者为全球华人竞争力基金会董事长)
前言
二○○一年夏天,我以米特乔作为《我懂了!六标准差》(The Power of Six Sigma)一书的主角。一开始,我们就看到多年来对公司忠心耿耿的米特乔惨遭资遣,拿着纸箱在办公室收拾个人物品。但是和老友侯赖瑞午餐时的一席谈话,却令他重现生机。不过一直到最后,我都没说乔会不会找到另外一份工作。
该书出版后,全世界各地读者来信和电子邮件如雪片般飞来,从阿根廷、澳洲、印度、义大利、英国到美国都有。大家都想知道「后来乔怎么样了?」这让我了解到:不论种族、宗教,也不管是同事、还是客户,其实人们还是彼此关心的。
虽然《我懂了!六标准差》和《六标准差设计》(Design For Six Sigma)两本书讲的都是商业策略,可是说穿了,都不脱基本人性:人们会彼此关怀,必须携手共进。这些都得仰赖流程能力(process power)和人员能力(people power)的结合,缺一不可。在这本书中,米特乔卷土重来,这回他可不是当初的吴下阿蒙,他成了关怀、了解客户,不断追求创新的专业人士。
各位手上这本书,是我为顾客而写的。是的,是为了顾客——也就是大家的财神爷。我倒不指望你们的顾客来读这本书,不过我希望它能对各位有所启发,从而满足顾客的期望。了解顾客真正心声的重要性是贯穿全书的重点。我们大多都知道顾客的心声,但却不会将其反映在产品和服务上,为顾客创造惊喜的体验。其实你愈关心人(特别是顾客),所赢得的收获就会愈多。
不管公司要推动什么大案子,都必须和各阶层人员有效沟通才可能成功。如果公司不详加沟通六标准差、或六标准差设计(Design For Six Sigma; DFSS)的理念,那么绝对不会有成效。当世界各地的企业都积极和员工沟通这一套管理哲学时,《我懂了!六标准差》的使命就算是圆满达成了。
许多企业在六标准差的施行上都非常成功;不过要是碰到瓶颈,我发现他们的问题往往出在公司执行长或执行领导的迷思上。他们以为六标准差只是适用于技术人员——这是个严重的误解。另外,大多数的人都以为得先实行六标准差,然后才採行六标准差设计——这也是个迷思。本书将会一一排除这些误解,让各位了解其实企业可以同时部署这些流程。
本书谈的是如何迈向完美境界,并强调顾客心声、稳健最适化(Robust Optimization)流程的重要性——这两种方法论虽然重要,但能正确施行的公司却是少之又少。就算所谓的专家、顾问,也未能正确传授这些方法。所以我希望本书能清楚传达这套理念,让读者可以轻易遵循。负责推动这套管理哲学的中阶经理人、受惠的顾客、和对六标准差设计的好处浑然不觉、只知花大钱请顾问的执行长,都能从本书获得丰富的收获。最重要的是,我希望本书能帮助「我们这些人」——一般员工、工程师、行政人员、和其他非管理阶层的人(免得他们老担心下个计画会不会让自己丢了饭碗),并透过这个过程,协助他们的公司达成六标准差设计的目标。
我希望这本书延续《我懂了!六标准差》的风格,以轻松、诙谐的方式简化这个复杂的主题——让大家都可以轻松地了解六标准差设计。如果全球各地企业因此开始懂得防患未然、和深入了解顾客,那我觉得本书的使命就算是圆满完成了。
舒伯.乔贺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