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哈佛修练职场好关系:深谙人际管理箇中三昧,让经理人── 建立人和好身手+解决跨部门难题+发挥广泛影响力

跟着哈佛修练职场好关系:深谙人际管理箇中三昧,让经理人── 建立人和好身手+解决跨部门难题+发挥广泛影响力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Daniel Goleman, Linda A. Hill
图书标签:
  • 职场人际关系
  • 人际管理
  • 领导力
  • 沟通技巧
  • 影响力
  • 团队协作
  • 跨部门沟通
  • 哈佛管理
  • 职场技能
  • 情绪管理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别让你的职场人际关系,成了你升迁转职的巨大障碍!

  还在学各式工作术、笔记法? 别傻了!!
  组织里的向上、向下、横向管理,才是影响成功的关键因素
  小心你的职业生涯葬送在人际关系的漩涡里

  你不需要跟着你的主管狂舞、陪着你的同事抓狂,但你需要踏稳脚跟、步步为营
  让「人」成为事业的坚强后盾,让职场关系化为升迁转职的最佳助力。

  哈佛导师最精辟的职场关系管理建议!
  办公室人际怎么经营、如何向上管理,本书提供最实际的解答。

  ✓你的上司让你想抓狂尖叫吗?
  ✓你的上司不只一个吗?
  ✓你一整个工作天都断送在整合跨团队的困难任务上吗?
  ✓你的工作因部门之间互不协调而毫无进展吗?
  ✓又或者,你被合作关系不顺的外包厂商拖住进度了吗?

  要达成工作目标,并领先群雄,必须让你与你构想背后的「人们」集结起来,成为你最有力的后盾。但在你没那么「位高权重」,或是在上司没那么挺你,还是在满足众人需求会让你蒙受损失时,该怎么做,才能让这些阻力化为助力?

  答案是:做好组织里的向上管理、向下管理、横向管理。

  不管你是年轻的专业人士,还是有经验的领导人,管理职场人际关系,都是决定事业是否成功的关键。了解上司与同事的优先顺序、工作压力,以及行事风格,会获得更多资讯或资源,解决手头上复杂的问题,增进效能,并让工作做得更好,甚至变得更有趣。

  是的,本书的主题正是「人际管理」,如果你深觉与上司、与同事,或是与工作上的合作伙伴,常无法融洽相处、有效共事,这本书将是你的最佳选择。

  本书精鍊的实用文章,是从《哈佛商业评论》杂志刊载过,以及《哈佛商业评论》出版社出版过的商业好书之中,精选、节录、包装出来的,帮助你修练「职场人际关系」的技能,进而在职场上如鱼得水,在事业上更上层楼。

  熟读本书,能协助你在下列各方面作得更好:
  ■打造更聪明的人脉网,让你的工作、你的事业,都有更好的进展
  ■建立良好的职场关系,让你如期完成工作目标
  ■说服决策高层支持你的行动,并让你的上司发挥最大的影响力
  ■与同事的合作变得更有效率:不管他们属于哪个世代,也不管他们与你的距离多远,都能融洽相处,顺利完成任务
  ■与新上司、事必躬亲的上司、避免冲突的上司、难搞的上司,或是不称职的上司打交道;甚至与你的上司,以及上司的上司,都成为伙伴
  ■驾驭办公室政治,判断各个上司不同的优先顺序
  ■从不归你管的同事那里,取得你需要的协助
  ■推销你的构想,让全公司上上下下都埋单
  ■为你的听众,量身打造最恰当的说法
  ■建立共享的愿景与承诺

★名人推荐★

  政治大学商学院教授 李瑞华
  中央大学人力资源管理研究所副教授  林文政
  畅销作家、梦想学校/创新拿铁创办人 王文华  真诚推荐

  「哈佛实战」系列书籍(HBR Guide to)由美国《哈佛商业评论》这个最值得信赖的商业出版品牌推出,为所有想成功纵横职场的经理人,提供最精准的建议,协助他们武装自己、提升自己的竞争力。本系列以「如何做」的角度,根据不同的主题,集结各领域顶尖专家的提供的实务方法,让读者在面对工作挑战时,能获取最聪明的解决方案。

专业推荐

  「应征者如果有自我认知的能力,会坦然承认自己曾有过这类失败的经验,而且往往是带着微笑述说事情的经过。」──EQ大师 丹尼尔.高曼 Daniel Goleman

  「努力建立与上司之间的良性互动。没有上司的支持,你将难以成功,更不可能和他站在相反的立场。」──哈佛商学院企业管理讲座教授 琳达.希尔 Linda A. Hill/作家与高阶主管教练 肯特.莱恩贝克 Kent Lineback

  「若是一个真正的团队,每个人都该负责相等份量的实质工作;所有成员,即使你是领导人,对于团队的整体工作,都该做出实际的贡献。」──卡然巴哈合伙公司创办人兼资深合伙人 琼.卡然巴哈 Jon R. Katzenbach/组织学顾问、麦肯钖公司的前任合伙人 道格拉斯.史密斯 Douglas K. Smith

  「如果你把上司视为一个品牌,你会如何把这个品牌销售给终端顾客,也就是你上司的上司?要好好回答这些问题,必得进行市场调查。」──麻省理工史隆管理学院数位商业中心研究员 麦克.许瑞吉 Michael Schrage

  「通常,说服会包含聆听别人的想法、测试某个立场、反映团体的想法后,发展出一个新的立场、更多的测试、融入妥协、再次尝试。」──南加州大学马歇尔商学院组织行为学教授 杰伊.康格 Jay A. Conger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丹尼尔.高曼

  畅销书《EQ》(Emotional Intelligence)、《EQII—工作EQ》(Working with Emotional Intelligence)、《领导EQ》(Leading with Emotional Intelligence)等书作者。曾担任哈佛大学客座讲师。

琳达.希尔

  哈佛商学院企业管理讲座教授,以及哈佛商学院领导力计画(Leadership Initiative)主任。

肯特.莱恩贝克

  作家与高阶主管教练,曾在民间与政府部门担任经理人与高阶主管多年。

卢.麦克雷利

  《哈佛商业评论》英文版编辑顾问暨特约编辑。担任顾问的意思,就是他会定期接触到新上司。他从中学习到的最宝贵特质,就是在某种程度上保持弹性。

珍妮.梅斯特

  未来工作场所(Future Workplace)合伙人,该公司帮忙组织重新定义企业学习与人才管理策略。她与凯莉.维尔叶(Karie Willyerd)合着有《2020年工作场所:创新公司现在如何吸引、培养和留住未来员工》(The 2020 Workplace:How Innovative Companies Attract, Develop, and Keep Tomorrow's Employees Today, HarperBusiness, 2010)。

盖瑞.威廉

  位在美国圣地牙哥的米勒威廉斯(Miller-Williams Incorporated)顾客研究公司执行长。

罗伯.米勒

  米勒威廉斯公司董事长,与人合着有数本商业书籍,包括《策略性销售》(Strategic Selling, William Morrow, 1985)。

普莉西拉.克拉曼

  位在波士顿的职涯策略公司(Career Strategies)总裁,该公司为个人提供职涯辅导,并为组织提供技能发展与职涯管理服务。

麦克.许瑞吉

  麻省理工学院史隆管理学院数位商业中心研究员。着有《认真玩创新》(Serious Play, HBP, 2000;繁体中文版由远流出版)和《超越想法》(Getting Beyond Ideas, Wiley, 2010)。

爱美.嘉露

  《哈佛商业评论》英文版特约编辑。

安.菲尔特

  撰写商业主题的作家,现居于纽约佩勒姆(Pelham)。

琼.卡然巴哈

  卡然巴哈合伙公司(Katzenbach Partners)创办人兼资深合伙人,该公司提供策略与组织顾问,卡然巴哈曾担任麦肯钖公司(McKinsey & Company)高阶主管。最新着作是《自豪比金钱更有效:世界最强的激励力量》(Why Pride Matters More Than Money:The Power of the World’s Greatest Motivational Force, Crown Business, 2003)。

道格拉斯.史密斯

  组织学顾问,也是麦肯钖公司的前任合伙人。最新着作是《谈价值和价值观:在自我中心的时代,用不同的方式思考团体》(On Value and Values: Thinking Differently About We in a Ag of Me, Financial Times Prentice Hall, 2004)。

凯伦.狄隆

  《哈佛商业评论》英文版前任编辑,并和克雷顿.克里斯汀生(Clayton Christensen)、詹姆斯.欧沃斯(James Allworth)共同撰写《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How Will You Measure Your Life? HarperBusiness, 2012)。

杰伊.康格

  洛杉矶南加州大学马歇尔商学院(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s Marshall School of Business in Los Angeles)组织行为学教授,并带领领导计画中心(Leadership Institute)。他也是《争取他们支持:说服时代的管理新模式》(Winning ‘Em Over: A New Model for Managing in the Age of Persuasion, Simon & Schuster, 2001)一书的作者。

罗伯.齐欧迪尼

  亚利桑那州立大学(Arizona State University)心理学讲座教授,着有《影响:科学与实践》(Influence Science and Practice, Allyn & Bacon, 2001)。

塔玛拉.艾瑞克森

  针对世代主题撰写三部曲:《反退休运动》(Retire Retirement)、《插上电源》(Plugged In)、《X世代的下一步》(What's Next, Gen X?)。他曾于2009与2011年被「五十大思想家」(Thinker50)选为五十大管理思想家之一。

玛莎.克劳姆

  住在麻萨诸塞州剑桥市(Cambridge, Massachusetts)的自由作家。

罗伯.克罗斯(robcross@virginia.edu)

  维吉尼亚大学麦金太尔商学院副教授。

罗伯.汤玛斯

  埃森哲全球卓越企业研究中心(Global Institute for High Performance Business)常务董事。

布莱恩.乌济

  西北大学凯洛格管理学院(Northwestern's Kellogg School of Management)领导力与组织变革讲座教授,以及西北复杂系统研究院(NICO)共同院长。

珊侬.邓拉普

  纽约市记者及作家。
 

图书目录

第1部
014 向上管理Managing Up
忽略向上管理,可能让你错失升迁机会,或是未能把很棒的想法化为具体行动。但面对你的上司,以及与上司共事的伙伴,若是了解他们行事背后的动机,并支持他们的优先任务,将可望替你开启一道机会之门。
我们说的不是抱上司大腿,或是从中操弄。你不要试图自我膨胀。你必须帮助你的上司迈向成功,因为同时也等于是帮自己迈向成功。
这一章的指导内容,是有关创造出与上级长官的双赢关系。你会学习到如何向他们提出问题与机会;给予他们回馈意见;与上司的上司建立关系,而不用刻意迂回;从微观管理到避免冲突等各种不同类型的难搞主管,你都能与他们共事。

1-1  管理你的上司
釐清上司的优先顺序与自己的需求,进而建立深厚的伙伴关系。
琳达.希尔 Linda A. Hill
肯特.莱恩贝克 Kent Lineback
1-2  赢得新上司青睐
让自己变得无可取代。
卢.麦克雷利 Lew Mccreary
1-3  主动呈报问题或机会
取得你推动自身计画所需的支援与资源。
1-4  导师教你向上管理
导师能提供协助,让你和上司的关系变得更好。
珍妮.梅斯特 Jeanne C. Meister
1-5  换个方式说服人
为你的听众量身打造想法。
盖瑞.威廉斯 Gary A. Williams
罗伯.米勒 Robert B. Miller
1-6  设法了解上司的上司
加速自己职涯前进的步调。
普莉西拉.克拉曼 Priscilla Claman
1-7  不谄媚的讨好技巧
把你的上司推销给他的上司。
麦克.许瑞吉 Michael Schrage
1-8  与控制狂长官共舞
…并开始让上司聚焦在宏观视野。
爱美.嘉露 Amy Gallo
1-9  处理无能的上司
把上司的弱点,转换成让自己发光发热的机会。
爱美.嘉露 Amy Gallo
1-10  应付避免冲突的上司
委婉说明坏消息,以免上司落荒而逃。
安.菲尔特 Anne Field
1-11  如何给上司回馈意见
…而不会让自己的职涯置身险境。
爱美.嘉露 Amy Gallo
1-12  管理好几个上司
满足他们的竞争性需求,而不让自己左右为难。
爱美.嘉露 Amy Gallo

第2部
040 横向管理Managing Across
你是否需要仰赖许多并不归你管辖的人?你是否正被下列事项困扰:看不清公司的政治版图?如何让跨组织团队正常运作?如何进行跨时区合作?如何激励那些早已被其他无数专案弄得分身乏术的同事,遵守你的截止期限?
横跨同事、供应商,或是顾问的管理相当复杂。你在他们的绩效考核中并没有发言权,也无法决定他们能否升迁。因此,你需要运用其他技巧,比方说,设定对彼此都有利的目标;建立你的信赖度;锻鍊你的说服力,并运用在你的人际网路中。本章里的文章,将提供你这些工具。

2-1  成为全方位领导人
聚焦在同事的优先顺序及压力所在,而不是只关注自己的,便可望磨亮你的「人和」技能。
丹尼尔.高曼 Daniel Goleman
2-2  团队纪律
如何领导不是你直属部属的一群人。
琼.卡然巴哈 Jon R. Katzenbach
道格拉斯.史密斯 Douglas K. Smith
2-3  管理远距关系
如何与无法天天见面的人合作。
凯伦.狄伦 Karen Dillon
2-4  人脉铺出发达之路
为你下一次的危机或机会,建立强大的支援系统。
罗伯.克罗斯 Rob Cross
罗伯.汤玛斯 Robert Thomas
2-5  如何应付办公室政治
聚焦在共同利益上。
琳达.希尔 Linda A. Hill
肯特.莱恩贝克 Kent Lineback
2-6  建立敌军联盟
三个步骤,翻转工作上的敌对状态。
布莱恩.乌济 Brian Uzzi
珊侬.邓拉普 Shannon Dunlap
2-7  不可或缺的说服艺术
要争取认同,必须先建立信赖感、寻求共识、分享动人故事,并产生情感上的连结。
杰伊.康格 Jay A. Conger
2-8  三种说服不了的方式
避免这些常见的错误。
杰伊.康格 Jay A. Conger
2-9  驾驭说服的科学
诉诸一些基本需求,像是互惠,以及想要讨人喜欢的欲望,来影响同事。
罗伯.席尔迪尼 Robert B. Cialdini
2-10  如何赢得同事注意
组织你的讯息,让你的同事能立即看见你需要他们做些什么,以及为什么。
爱美.嘉露 Amy Gallo
2-11  跨世代合作
与婴儿潮世代、X世代、Y世代的合作,变得更有效率。
塔玛拉.艾瑞克森 Tamara Erickson
2-12  拐个弯发挥影响力
那些商学院没有教你的事。
玛莎.克劳姆 Martha Craumer

 

图书序言

推荐序

感同身受、反求诸己
国立政治大学商学院教授李瑞华


  《跟着哈佛修练职场好关系》集结了近年在《哈佛商业评论》英文版有关「向上管理」与「横向管理」最受欢迎的文章,翻译成中文,我很高兴受邀为本书写推荐序。中文读者深受中华文化的影响,比英文读者有更强烈的阶级及权责意识,对「向上管理」与「横向管理」有更多文化和意识障碍,我觉得本书中文版应该要比英文版的影响更大。

  传统的组织管理以职能、业务、地区等划分,加上强调权责分明、分层负责的基本原则,使人自然地以为「管理」就只是「向下管理」,而忽略了「向上管理」及「横向管理」。在全球化的新时代,因交通、通讯、及资讯科技的发达,组织变得更复杂却又更灵活,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也要虚实结合。面对这样的新常态,必须更加需要360度全方位管理,长期被忽略的「向上管理」及「横向管理」变成了成败的关键要素。

  首先我们要意识到,「管理」不只是发号施令,而是发挥影响力,经由他人一起去完成预定的使命及任务。我们要先理解谁是我们的利害关系人,且能得到对方的支持及配合,才能事半功倍。在组织中,上面的上司及横向的同侪都是重要的利害关系人(key stakeholder),他们掌握了重要的资源配置。公司的资源永远有限,谁能得到较多的资源,成功的机率就会比别人高出许多,而获得资源的重要条件之一,就是要得到上司及同侪的支持。有些人可以得到较多的支持,往往是因为他「向上管理」与「横向管理」的能力比较好,能对他们发挥影响力。「向上管理」与「横向管理」是所有经理人必要的责任,「向上管理」与「横向管理」没做好,也会影响「向下管理」的成效。

  上司及同侪都是人,人都有七情六欲。激励就是理解人性及人在不同情境下的各种不同生理及心理需求,然后採取一些方法去影响他们的行为,并使其朝向你期望的方向。部属需要激励,上司及同侪也一样需要激励。向下管理首先要了解员工的需要,「向上管理」与「横向管理」也是如此,你得知道他们的风格及价值观,他们重视什么?喜欢或害怕什么?最近碰到了什么问题?你愈是了解,就愈能管理好你的上司及同侪。

  「向上管理」不是拍马屁

  向上管理不是拍马屁,两者只有一线之隔。拍马屁纯粹是为了讨好而讨好,没有原则地投其所好,甚至有些手段可能见不得光;向上管理的目的,是为了把工作做好,最后对整个团队、组织,以及公司绩效都有帮助。向上管理,首先要知道你的根本动机和目的是什么。如果你的动机纯粹是为了讨好上司,借此获得一些好处,那肯定是拍马屁。

  因为上司在上位,尤其因为中华文化的影响,部属往往会揣摩上意,如果揣摩错了,不只坏了大事,还可能害人害己,甚至害了上司。与其独自揣摩,更积极有效的做法是跟上司建立互信,并建立良好有效的沟通机制,这样才能真正理解他,也能有确认或澄清你的理解的途径。我们往往只记住孔子「下对上」要尊敬、服从、忠诚的伦理,却忘了他也说「当仁不让」、「勿欺也,而犯之」。尊师是为了重道,遇到类似仁道的根本道理,也不能因为尊敬而礼让;待奉君王,即使冒犯他也要说真话;这就是「向上管理」和「拍马屁」、「揣摩上意」的不同。

  有些上司很重视权力,或是有强烈的地盘主义,如果你可能会挑战到他的权威,一定要特别小心,最好事先打招唿,向他解释你的动机。还要避免「意外」(No Surprise),没有人喜欢意外,尤其是愈有控制欲的上司,如果遇到问题,一定要提早说。愈早说愈好,给对方有充分的时间去消化和准备,你也可以选择对的时间和地点说,像要在会议上说?还是在他的办公室说?或是陪主管去停车场的时候说?依你对上司的理解,选择在最适当的时间、环境说明,让他有充分的时间反应。

  常言道:「伴君如伴虎。」上司掌握最高权力,「向上管理」就像驯虎师,要熟悉老虎的脾气、习性,跟他建立互信,管理好有虎威相助,自可事半功倍,管理不好,不只事办不成,可能还会伤身亡命,那就要反省是否自己能力不足,或德不配位,要不赶紧自强精进,要不走为上策。你可能遇到很难相处的上司,那就像遇到一只很难驯服的勐虎,更是需要很有经验和能力的驯虎师。所谓适才适所,不要勉强,否则不自量力硬撑下去,压力和风险都太大,结果可能误人又害己。你的人品、能力愈好,愈有换工作、换上司的本钱,没太大的后顾之忧,「向上管理」愈能做得好。

  好上司不只很有同理心和包容心,也能很用心地帮助你成功和成长,但往往可遇不可求。遇到难相处的上司,其实也是提升和锻鍊自己的机会,只要能撑得住,并用心学习,自然「向上管理」的能力愈强。就像愈能驯服勐虎的驯虎师一样,愈能与难相处的上司相处的人,自然也愈稀少,所以其价值和成就也自然更高。

  「向上管理」也要考量别人的感觉,不要造成别人的误会。要让上司和其他人都知道你这么做的目的和动机是为了整体利益,还要手段正当,不能搞阴谋诡计,不能狐假虎威,不能变成伤人利己的权力斗争。

  横向管理,发挥综效

  一个企业是由各团队组成的综合组织,主管不能只是把自己管理的业务做好,而忘了最终的综合效益才是最重要的。何况自己的业务,一定也跟其他主管有一定的关系,尤其在全球化和科技化的时代,一个先进企业的组织各主管之间的相互依赖度和关联度更高。

  过去那种「兄弟登山、各自努力」的行为,一定要改变成「通力协作、一起努力」,才能在「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新常态中胜出。我们对「同舟共济」和「生命共同体」的理解,不能只是「同一条船上的人」,而是「同一个舰队」,甚至是「好几个舰队」的集团作战。在这种新常态的背景下,横向管理更加重要,也是每一个管理者必备条件。

  孟子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横向管理首先要做好自己该做的,然后还要伸出手去跟其他的主管和团队互动及协同合作。其实「自身」和「天下」,在一个企业里是相互影响的,不善于横向管理的「穷」主管,最后定要被善于「合纵连横」的「达」主管所取代。

  横向的组织,往往因为权责的不同,会有不同的视角,又常因为资源和利益的分配,而产生冲突。加上彼此没有直接权力的从属关系,所以沟通协调及冲突斡旋在横向管理中是很重要的。

  要做好横向管理,一定要有更高的格局,更广的视野,要打破小圈子的狭隘心态,走出各自的舒适圈。当然企业文化、绩效的定义、奖励制度等对主管的心态和行为有很大的影响。我们经常看到很重视绩效和奖励的企业,各个团队都是很棒的,但是却因为没有很好的跨团队的协作,而使整体的综合效应没法充分发挥,有些甚至会出现严重的山头主义和抢地为王的内斗和分割现象。企业要有整体系统性的配套,去营造良好的组织生态,引导主管们的心态和行为,共同努力达成整体最佳的综合效益。……
 

图书试读

1-1
管理你的上司Managing Your Boss
 
琳达.希尔 Linda A. Hill /肯特.莱恩贝克 Kent Lineback
 
向上管理很重要,因为上司是你成败的关键。你可以採取好几种方法,来利用上司在组织里的影响力,获取自己的利益:例如,取得宝贵的资讯、赢得所需的资源、确保个人发展与职涯升迁的重要后盾。当你必须在进退两难的局面中做出抉择,而且分别会有人因这个决定而受惠与遭殃,此时,你上司的建议、见解、对组织的知识,以及他和更高管理阶层的接触,都将显得无比珍贵。如果组织在充满变数的市场中转移重心及变革,要顺利度过动盪时期,你必须拥有良好的关系。人际关系不佳的坏处不胜枚举:较缺乏影响力、几乎无法获取资讯或建议、资源较少、个人发展与职涯支援有限。最坏的情况下,你会发现自己遭到孤立、忽视、排挤,你的这段旅程停滞不前,职业生涯因此出轨。
 
关系为什么经常紧绷?
 
关系出现问题的可能原因有两个。第一,上司扮演着冲突的角色:支持者与评鑑者,这会造成混淆。第二,人们常把过去与权威人士交手的经验,带到现在的关系里,可能因此让事情变得更复杂。
 
在这个领域,作为一名有杰出贡献的明星员工,恐怕不会让你做好晋升管理阶层的准备。尽管你的表现卓越,与上司的互动只怕仍极为有限。若是如此,你极可能是因为没有培养自己所需的向上管理技能。
 
你怎么看上司:教练与培育者,或是评鑑者与裁判?
 
你陷入一个让你备感胁迫的僵局之中。上司不只是你工作与职涯上强大助力的潜在来源,也是评鑑你表现的人。要让他站在培育者的立场提供协助,特别是有关你个人发展的部分,你必须向他揭露自己的短处。但如果这么做,站在评鑑者的立场,可能会把你的弱点解读为严重缺陷。很多经理人在面对这样的难题时,即使没有办法处理,也会尽可能地表现出自己足以驾驭它。在他们眼中,上司更像是威胁而不是盟友,也因此丧失让上司帮忙的潜在效益。
 
你被自己上司的双重角色搞得晕头转向吗?你比较倾向于把上司当成裁判吗?对你来说,採取这样的态度似乎比较安全吗?这种想法可以理解,但未必是最有帮助的观点。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