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觉经略说

圆觉经略说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佛教
  • 圆觉经
  • 略说
  • 净土宗
  • 性海圆融
  • 自性光明
  • 觉行圆满
  • 修持指南
  • 佛学经典
  • 心性体悟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圆觉经》是可以彻底解决人生痛苦烦恼的经典,
且看南怀瑾先生深入浅出精彩讲解。

  本书是南怀瑾先生于1983年在台北十方丛林书院讲述《圆觉经》的纪录,当时採用明憨山大师註解之《圆觉经直解》版本,南师讲解深入浅出,为初学者学佛之入门。

  书中有多处如何明心见性的明白指示,裨益于有心习禅或参研佛法的读者。

  《圆觉经》是了义经,是可以彻底解决人生痛苦烦恼的经典,这是指引如何修行成佛的经典,而且经文文字优美。这部经透过南怀瑾先生深入浅出的讲解,对初学者而言,浅显易懂,没有文字上的障碍,可作为学佛之入门;对于有心习禅或参研佛法者而言,书中有多处如何明心见性的明白指示;至于修行上的诸多问题,如修止、修观、修禅那,亦作了原则性重点的提示。所以,无论是顿悟或渐修,在见地、修证及行愿上,均详细举例説明。

  《圆觉经》是由十二位菩萨一一上来提问题,这十二位菩萨排列的顺序,隐藏很大的祕密,南师已在书中告诉各位了。这十二位菩萨中,四位菩萨为一组,第一组是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第二组是大乘渐修法门,第三组是渐修法门的入手,而后到大澈大悟的境界……
《古今书目提要:宋代经学文献述略》 卷首语: 本书旨在为读者勾勒出一幅宋代经学研究的宏大图景。宋代,作为中国思想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儒学在经历了唐代“会昌灭佛”后的低谷后,迎来了程朱理学勃兴的黄金时代。学者们对经典的解读,不再仅仅停留在训诂考订的层面,而是深入到对宇宙本体、心性之学的探究之中,形成了影响后世数百年的思想格局。本书立足于宋代丰富的经学文献,以清晰的脉络梳理了这一时期经学发展的脉络、主要流派及其代表人物与核心著作,力求展现其思想的深度与广度。 第一章:宋代理学之肇始与经学基础 本章首先回顾了宋代经学复兴的时代背景,探讨了唐末五代以来佛老思想对儒学的冲击,以及宋初学者如何重新确立儒学在思想领域的正统地位。重点分析了宋代理学(新儒学)的发生与发展,指出其核心在于对《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的重新发掘与阐释,即“四书”地位的提升。 1.1 经学复兴的动力: 考察了范仲淹、欧阳修等人在早期对经典的整理与注释工作,这些工作为后来的理学奠定了文献基础。 1.2 “四书”的初步构建: 重点介绍程颢、程颐在阐发义理时,如何以《易》为体,以“仁”为用,并开始将《中庸》视为阐述性理的根本经典。这一阶段的特点是重义理轻考据,标志着经学研究从唐代的疏释转向宋代的义理探究。 第二章:程朱理学的集大成与《易学》的地位 本章详述了朱熹在经学上的巨大贡献。朱熹集前人之大成,构建了一个系统而完备的理学体系,并将《周易》推向了至高无上的地位,认为《易》是阐发天地万物之理和圣人垂教之源的“群经之首”。 2.1 《周易本义》的结构与影响: 详细剖析朱熹《周易本义》的结构,包括他如何采用象传和爻辞的结合解释,以及他引入的“太极”和“理一分殊”的本体论观念在易学中的体现。书中对卦象的解释,强调性理的根源性,与传统占筮色彩的易学拉开了距离。 2.2 朱子对“五经”的全面整理: 概述朱熹对《诗》、《书》、《礼》、《春秋》的注释工作,特别是《诗集传》和《春秋左传集注》。这些注疏的特点在于紧密围绕“格物致知”和“存天理,灭人欲”的核心思想,将经典义理内化为修身治性的准则。 第三章:陆九渊与心学在经学中的异军突起 与程朱注重外物格致不同,陆九渊主张“心即理”,强调内求的重要性。本章聚焦陆九渊及其心学路径对经典解读的颠覆性影响。 3.1 “四书”的重心转移: 阐述陆九渊如何通过《论语》、《孟子》来论证“心即理”的观点,认为所有义理皆在吾心之中,无需外求。他以《孟子》中“四端”的发挥,构建了重视道德自觉和良知体认的经学路径。 3.2 陆氏对《易》的看法: 比较陆氏与朱氏在《易学》上的差异,陆氏更强调《易》的“变易”之道中蕴含的人心之动与道德实践,而非纯粹的宇宙生成论。 第四章:宋代理学的分支与多元发展 宋代经学并非铁板一块,在理学成熟后,学者们对朱熹理学的不同侧面进行了继承、修正或批判,形成了多元的学术风貌。 4.1 永嘉学派的继承与发展: 介绍永嘉学派(如薛遽山等)如何继承朱熹“格物致知”的方法论,但在实践层面强调知行合一的紧迫性。 4.2 对“理”与“气”的深入辨析: 探讨南宋后期学者如魏了翁、杨简等人,对朱熹理气论的细微之处进行辨析,特别是杨简对“心”与“理”关系的再思考,试图调和朱、陆之争。 第五章:宋代经学文献的流传与影响 本章分析宋代经学成果如何通过科举制度和民间讲学得以固化和推广,并为元明清的学术发展奠定了基础。 5.1 科举取士与经学典范: 分析宋代科举对“四书五经”注释体系的规范作用,特别是朱子学成为官方正统后,其注本在知识阶层中的普及程度。 5.2 经学文献的整理与辑录: 简述宋人对前代文献的整理工作,如蔡京编纂的《宋本十三经》等,这些工作保证了经典的完整性,也记录了时代对经典的理解方式。 结语: 宋代经学研究,是以本体论的深度介入经典诠释,其影响深远。通过对这些文献的梳理,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在面对经典时,如何将对宇宙人生的终极关怀,融入到对文字句读的细致考究之中,形成了一套影响中国社会伦理结构与思维模式的知识体系。本书旨在提供一个清晰、全面的宋代经学文献概览,供治史者和思想史研究者参考。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南怀瑾 先生


  一九一八年生于浙江省乐清县,幼承庭训,少习诸子百家。

  一生行迹奇特,常情莫测;四处奔波,化育无数。

  出版有儒、释、道等各家五十多种着述,以其独到的方式,引领新世代的人们直入文化的核心智慧,让读者更乐于了解历史人文的博大精深。

  先生二○一二年辞世,享年九十五岁。

图书目录

再版前言
出版说明

缘起
三十年前的一段往事
大经之真伪
释佛陀多罗传
佛经翻译在中国
憨山大师註解《圆觉经》
《圆觉经》的十二位菩萨

第一章  文殊师利菩萨
内容提要
什么是成佛的本起因地
如何发起清净心
发了清净心有什么好处
如何不堕入邪见
什么是无明
什么是空
无明妄想如何断

第二章  普贤菩萨
内容提要
初见本性如何起修
如何以幻还修于幻
一切皆幻谁来修行
如何使妄想心得到解脱

第三章  普眼菩萨
内容提要
如何正思维修
如何住持
修行的程序如何
如何才能开悟

第四章  金刚藏菩萨
内容提要
衆生本来是佛,为何生起无明
无明衆生本有,何故复说本来成佛
一切如来何时复生一切烦恼
能以有思维心测度如来圆觉境界吗

第五章  弥勒菩萨
内容提要
轮回的根本是什么
如何了脱生死跳出轮回
成佛有哪二障
修佛菩提有几等差别
当设几种教化方便度诸衆生

第六章  清净慧菩萨
内容提要
一切衆生和诸菩萨如来所悟得的道有无差别
成佛是什么境界
什么是般若
什么是涅槃
什么是成佛最好最快的方法

第七章  威德自在菩萨
内容提要
成佛渐修的法门如何
修行人一共有几种
如何修止
如何修观
如何定慧等持
如何修禅那

第八章  辩音菩萨
内容提要
成佛之道有几种修行方法
修止修观修禅那如何搭配
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修行方法

第九章  净诸业障菩萨
内容提要
本性清净因何染污
什么是我相
什么是人相
什么是衆生相
什么是寿者相
如何做到法解脱

第十章  普觉菩萨
内容提要
谁是善知识
学佛应依何等行
行何等法
除去何病
如何发心

第十一章  圆觉菩萨
内容提要
如何安居修此圆觉清净境界
三种净观以何为首
可以随便闭关吗
为何要忏悔罪业

第十二章  贤善首菩萨
内容提要
此经叫什么名字
如何奉持
修习此经有何功德
谁来护持此经

图书序言

再版前言
 
  回顾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利用工作之余,将南怀瑾先生讲解《圆觉经》的录音带整理出来,文字稍加润饰,先在《十方》杂志连载,然后于一九九二年在台湾出版,书名按照南先生的意思,订为《圆觉经略说》,且命我写了出版前言,封面请台湾书法家杜忠诰先生题字。此书销量一直不错,主要是南怀瑾先生的讲解深入浅出,引人入胜。

  到了二○○一年,此书在大陆出了简体字版。由于南怀瑾先生的着作读者众多,应读者要求,二○○八年到二○一○年,我在全国各地带领《圆觉经略说》导读,这是当初没有料想到与此书有如此之因缘。

  二○一二年九月,南怀瑾先生辞世,二○一三年,刘雨虹学长为了对历史负责,为了对恩师南怀瑾先生负责,带领了宏忍师、牟炼、彭敬,对南怀瑾先生的书籍作全面重新校正,我亦参与其中。如今此书经数人重新校阅,并由台湾南怀瑾文化事业公司再行出版,在此出版之前,特为之记。
 
古国治记于太湖之滨 庙港
二○一六年四月十三日

出版说明
 
  本书是南怀瑾教授于民国七十二年(西元一九八三年),在台北十方丛林书院讲述《圆觉经》的记录,由古国治同学负责整理校对。在未完稿前,曾陆续在《十方》杂志连载,获得广大读者们的热烈回响,纷纷要求尽早出书。如今,这本书终于完成,我们希望对于海内外的学佛人士有些助益。

  佛称我们的世界为娑婆世界,意谓缺憾不美满,是充满痛苦的。所以,许许多多的人想从佛教或佛学中,求得心灵上的慰借,或寻找解脱痛苦的方法。看到这样的现象,我们一则以喜,一则以忧。喜的是人们终于接触到了难得难闻的佛法,好不容易在茫茫苦海中找到了慈航;忧的是人们对于佛法不知如何下手。有的认为佛经艰深难懂而不敢閲读,有的唯恐走火入魔而不敢修行,即使修行亦抓不住要点,有的则到处听经听演讲求祕诀求灌顶,对于真正的佛法却未能得利,这真如释迦牟尼佛所説:至可怜悯者衆生。

  《圆觉经》是了义经,这是可以彻底解决人生痛苦烦恼的经典,这是指引如何修行成佛的经典,而且经文文字优美,读来真是一大享受。这部经透过南怀瑾教授深入浅出的讲解,对初学者而言,浅显易懂,没有文字上的障碍,可作为学佛之入门;对于有心习禅或参研佛法者而言,书中有多处如何明心见性的明白指示;至于修行上的诸多问题,如修止、修观、修禅那,亦作了原则性重点的提示。所以,无论是顿悟或渐修,在见地、修证及行愿上,均详细举例説明。然而,站在南怀瑾教授的立场而言,对于此部大经,还只是略説而已。

  最后,我们衷心期待读者透过这本书能够获得正知正见,解脱烦恼无罣碍;能够经过闻思修慧,依教奉行入觉海;即便不能,至少能够管窥佛法之大概。如此则不负释迦牟尼佛当年説法之初衷,不负十二位圆觉菩萨之悲愿矣!
 
编辑室

图书试读

三十年前的一段往事
 
今天是我第一次讲《圆觉经》,在讲《圆觉经》之前,首先跟诸位提一下,有关这本经在台湾第一次印行的故事。
 
事隔三十多年了,民国三十七年,我首次从南京来到台湾,当时带了很多佛像、佛经,打算碰到适合的朋友就送,让佛经留在台湾。结果,到台湾一句话都听不懂,在基隆的旅馆住了三个月之后,又把佛经带回去了。
 
民国三十八年二月底,又到了台湾,也同样在皮箱里,放了些佛经。直到民国三十八年底,从各路撤退来台的人很多,尤其是从四川重庆、西康来的老朋友,还有一些在沿海打游击的朋友,都来到我那在基隆的「招待站」。那时候,我家每餐吃饭席开六桌,我内人及煮饭的,都累得受不了;晚上睡觉时,在日本式的榻榻米房子里,到处睡的都是人。
 
那个时候我到街上逛,看见书店里摆着的,都是一些日文书,找不到几本中文书,好的四书买不到,佛经则更谈不上。
 
我的一位老同学朱镜宙先生,也来到了台湾,也住在我家。有一天他告诉我,有一件大事要做。我说什么事?他说不得了,台湾连一本佛经都没有。我说岂止没有佛经,连普通书都缺乏。他说我们要做一件功德,办个印经处。我说好呀!你去搞!你去搞!因为他是章太炎的女婿,做过财政厅长、银行董事长,做了很多事,地位高,名气大。
 
过了一个多月,有一天他愁眉苦脸回来,告诉我说,台湾印经处搞不起来。我问为什么?他说钱不够。我心里想,你老哥身边的黄金拿几条出来,不就成了吗?但是,此话不能讲,虽然是老同学,人到了某个阶段,不能随便开玩笑。我顺手把抽屉一拉,将里面所有的钞票抓出来,对他说都给你够不够?他赶紧数,大概是二千多吧!我忘了,那时黄金一两是二百二十元。数完,他高兴得把手举起来说,够了!够了!阿弥陀佛!菩萨保佑!台湾印经处这下开成了!
 
我说,好了,你赶紧到台北去办吧!我再问:你第一部印什么经?他说哎呀!这又难了,佛经不晓得到哪里找?我说你等着!等着!送官送到县,送佛送上天,我的皮箱里还有几本佛经。一翻!《圆觉经》,好不好?好,就印《圆觉经》。
 
以上是三十年前的一段往事。所以,今天我手里拿着《圆觉经》无限感慨,天下事之因缘多奇妙,想不到三十年后在此讲《圆觉经》。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觉得,人生就像一场旅行,而在旅行的过程中,我们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和困惑。有时候,我们会被眼前的景象所迷惑,看不到更远的风景;有时候,我们又会被内心的执念所束缚,无法向前。我一直对《圆觉经》这个名字有点好奇,感觉它蕴含着一种关于“究竟圆满”的智慧。然而,我对经典的理解能力有限,总是觉得那些古老的文字太难懂了。这本书的书名《圆觉经略说》让我眼前一亮,"略说"二字给了我一种轻松的感觉,好像它能够用更直接、更易于理解的方式来解释《圆觉经》的精髓。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帮助我拨开迷雾,真正理解“圆觉”的含义,以及它如何能够帮助我们在纷繁的世界中找到内心的方向。我希望能从中学习到一些关于如何认识自己、如何面对无常、如何实现内心平静的智慧。在台湾,我们有很多机会接触到不同的文化和思想,而我始终相信,经典的智慧能够为我们的人生提供不竭的养分。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有一种宁静致远的淡雅感,让我一眼就觉得是那种可以沉下心来读的经典。拿到手后,纸质也挺舒服的,不是那种过于光滑的,带着一点点温润的触感,闻起来也没有刺鼻的油墨味。我一直对佛教经典很感兴趣,但很多时候觉得文言文或者是一些比较艰深的理论会让人望而却步,所以一直希望能有一本能够深入浅出、用比较现代的语言来解读佛经的书。这本书的书名《圆觉经略说》听起来就很有意思,"略说"二字让人感觉不是那种艰深晦涩的学术研究,而是更侧重于一种思想的阐述和体悟,这正是我所期待的。我之前也曾尝试过阅读一些佛经的导读,但很多都停留在概念的堆砌,或者只是简单地翻译字面意思,缺乏一种能够触及心灵、引发思考的深度。我希望这本书能带我走进《圆觉经》的世界,不仅仅是了解经文的内容,更能体会其中蕴含的智慧,帮助我在纷扰的生活中找到一份平静和方向。台湾这边对于传统文化和佛学经典的接受度很高,也有很多优秀的学者在做这方面的普及工作,我相信这本书一定能引起不少同好的共鸣。

评分

最近生活压力有点大,感觉整个人都像被陀螺一样不停地转,有点喘不过气。我一直觉得,人活在世上,不仅仅是为了生存,更重要的是找到内心的安定。很多时候,我们追逐外在的成就,却忽略了内在的丰盈。我听朋友推荐过《圆觉经》,说里面讲了很多关于“觉悟”和“真心”的道理,听起来就觉得很受用。这本书的书名《圆觉经略说》让我觉得它应该不是那种冷冰冰的学术著作,而是更偏向于一种生活化的哲学探讨,能够用现代人的语言解读古老的智慧。我特别期待它能讲清楚一些概念,比如“圆觉”到底是什么意思,它和我们平常说的“觉醒”有什么不一样?还有“真心”是不是指我们那个不被妄念所染的本性?我一直觉得,很多烦恼都来自于我们无法看清事物的真相,总是被各种分别心、执着心所困扰。如果能通过这本书,对这些问题有一些更深入的理解,甚至能学到一些调整心态的方法,那对我来说真的意义非凡。台湾的出版市场一直以来都有很多高质量的佛学读物,我希望这本《圆觉经略说》也能带来一股清流,让我们在浮躁的世界里找到一丝慰藉。

评分

我平时对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哲学和宗教方面的内容比较感兴趣。之前也接触过一些佛教经典,但总觉得有些难以理解,或者觉得离自己的生活太远。《圆觉经》我听说过,但一直没有深入了解过,只知道它在佛教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这本书的书名《圆觉经略说》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它不是那种艰深难懂的学术专著,而是对《圆觉经》的一种比较清晰、简洁的阐释。我特别喜欢这种能够帮助我理解宏大概念的书籍,尤其是当它能够结合现实生活,或者用通俗易懂的方式来解释一些抽象的哲学思想的时候。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带我走进《圆觉经》的核心思想,让我明白“圆觉”到底是什么,以及它对我们理解宇宙人生有什么样的启示。我期待书中能够有一些引人深省的见解,能够帮助我拓宽思维,看到问题的不同层面。在台湾,对于传统经典的解读和传播一直都有很好的基础,我希望这本书能成为一本优秀的入门读物,让更多人能够领略《圆觉经》的智慧。

评分

说实话,我一直对一些“大而空”的哲学概念有点敬而远之,总觉得它们离我们的日常生活太遥远了,学了也用不上。《圆觉经》听起来就是那种很“高深”的经典,我之前也曾尝试过找一些相关的资料,但不是翻译太拗口,就是解读得太学院派,实在提不起兴趣。这本书的名字《圆觉经略说》倒是挺吸引我的,"略说"这两个字让我觉得它可能不会那么枯燥,会更注重于核心思想的阐述,甚至可能包含一些实践性的指导。我希望这本书能够真正地“说”清楚《圆觉经》到底在讲什么,而不是停留在名词解释的层面。比如,我一直好奇“圆觉”这个概念,它是不是指一种超越了二元对立的智慧?它和我们日常的“觉察力”有什么联系?如果能通过这本书,找到一些关于如何培养内在觉知,如何从烦恼中解脱的实际方法,那对我来说就太有价值了。毕竟,我们生活在现代社会,压力大,诱惑多,总觉得需要一些内心的支撑,帮助自己保持清醒和稳定。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