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不是打败别人,而是超越自己;
学业成就不再是成功的唯一指标,
恆毅力、自信心、正向动机,才是帮助孩子实现自我的关键能力
家庭和学校,如何创造归属感,打造成功的安全基地?
面对未来教育的挑战, 为家长、老师、政策提出教育全新解方, 帮助孩子赢在终点,经营幸福人生 ◎本书重点 •家长与老师该如何形塑正向性格,培养IQ以外的能力?
•如何提供六岁以下幼儿温暖而安心的陪伴?
•面对弱势的孩子,该如何提升他们的学习力与动机?
•家庭、教育现场、决策者,要如何建构培养非认知能力的「学习地基」?
•在当前传统学科严密架构下的学校体系中,教师与行政,该如何破框而出?
调查显示,超过半数的美国公立学校学生来自低收入家庭,符合营养午餐减免或免费的标准,这样的出身背景反映于学生的学业表现与毕业后的发展上;教育的不均等,无疑是国力的削减。阶级复制阶级,是世界各国正面临的危机。
作者保罗•塔夫在本书中梳理了弱势家庭的孩子在教育与生命历程的艰辛,弱势孩子的平均学业表现,普遍比来自中产以上的孩子差,每放弃一个孩子,就放弃了一个未来的希望,因此,这是政府与民间应当合作协力的巨大挑战。
作者并同时强调,学业成就并非「成功」的唯一指标;研究指出,恆毅力、热情、自我觉察、自制等非认知能力,才是促使孩子愿意自我超越的根本,得以成就孩子的未来。回归台湾教育现场,家长与老师该如何培养孩子IQ以外的能力?学校与政策面又该如何突破既有框架,以新的教学和学习方式帮助每一个孩子找到生命的热情、建立自己的幸福人生?
读者将可在本书中,找到更深刻的思索路径,以及更务实的做法解方。
◎口碑佳绩 ★ 美国Amazon网路书店★★★★评价
★《纽约时报》畅销排行榜
★ 第一线教育工作者齐声推荐
名人推荐 严长寿 顾瑜君 苏文钰 苏巧慧
苏明进 刘安婷 杨惠如 温美玉
叶丙成 黄瑽宁 陈蔼玲 陈清圳
柯志恩 周美青 林峻丞 林怡辰 方新舟
感动推荐
刘恆昌(教育学博士、中学教师) 专文导读
教育不再是片段的切割与分工,将孩子成长的旅程视为一个连续的整体,培养孩子非认知能力,必须成为改变台湾未来教育发展重要的政策。───严长寿(公益平台文化基金会董事长)
身为老师的我,必须与学生从出生以来的一切过去拔河,有时是我赢了,有时我输了一阵但随后又扳回一城,老师是孩子迟来的父母亲,能把孩子从黑暗中拉到光明照耀的地方的就只有老师了……───苏文钰(成功大学资讯工程系教授)
根据PISA二○一五年的调查,社经背景带来的学习成就落差,台湾不仅比美国更显着,落差也更悬殊。阶级复制的困境我们都知道,可是问题是该如何解决?本书引述各国的经验,汇整丰富的实验调查,透过实证研究剖析造成阶级差距的根本原因。同时,书中也深入分析家庭依附关系、学校课程设计与师生互动模式,如何影响学生的学习动机与成就,囊括了孩子成长过程中会经历的各个阶段。无论对于父母、教育工作者或是政策分析者,这都是值得一读的好书。───苏巧慧(立法委员)
台湾正面临子少化的风暴,每一位孩子,都是支撑未来社会的重要力量。因此帮助每一个孩子成功,我们实在是责无旁贷。───苏明进(大元国小教师)
学校不只该帮助学生「学会」知识与技能,进而能帮助学生「成为」实践者,学校教育因此可以引导学生成为一个会辨识生活中议题并处理问题的二十一世纪公民。───刘恆昌(教育学博士、中学教师)
最让我感动的,是作者紧紧抓住的那「不放弃」的信念。作者告诉我们,如果我们真心想告诉孩子不要因他的环境出身而放弃,我们必须以身作则,不放弃任何扭转困境的可能。───刘安婷(「为台湾而教」创办人)
物质奖励,并非学习的主要诱因,唯有体验到学习乐趣,动机才会持续。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只是第一步,如何让孩子从中找到前进的动力,即使面对困难也不放弃,才是孩子会成功的关键。───杨惠如(宝桑国中教师)
儿童发展情感、心理和认知能力的起始与首要环境,就是家庭。身为教师,我总会提醒家长注意,也期待透过「共好」的信念,传递至每个角落。所有的孩子都是国家重要的资产,每个人都有责任呵护这些幼苗。───温美玉(台南大学附设实小教师)
一切的学习与成长都要回到人性最根本的渴望:感觉被包容与接纳的安全归属感。想帮助您的孩子成功?先从家庭开始,打造一个孩子心灵的避风港。───黄瑽宁(马偕儿童医院主治医师)
最重要的是,建立内外学习动机,并且是能够容易达成的动机。积极营造乐观且正向的教室氛围,否则孩子从课室内逃离后,再拉回来就需要更多的力气。───陈清圳(樟湖生态国中小学校长)
对于一个在讲台上教了十九年教育心理学的我而言,这本书提供了不同的教育视野。深知外在教育环境与内在动机因素对孩子学习的影响,但面对长久僵化的教育体制仍感无奈。塔夫博士用研究证据说明了非典型的教法及评鑑,可以促发孩子学习的动能,这对台湾长久失衡,只重学业忽视非认知特质的教育问题,提供了务实的解方。───柯志恩 (立法委员/教授)
身为老师的我们,应同理家长的困境,提供他们教养的方向,增强他们已经在做的事,再多做一点,再多做一点,孩子就可以更好。───林怡辰(土库国小教师)
陪伴弱势孩子的十年来,我不断提升孩子们学业以外的非认知能力,带孩子们在做梦、在实践梦想中深度学习。这过程中,孩子们获得了学校以外的多元能力,更看见他们的成长与蜕变。───林峻丞(甘乐文创创办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