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宅医疗 从cure到care:偏乡医师余尚儒的翻转病房提案

在宅医疗 从cure到care:偏乡医师余尚儒的翻转病房提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在宅医疗,翻转无效医疗的宁静革命!
相遇没有围墙的医院,
家,才是最好的病房。

  本书强调——
  什么是在宅医疗?
  为什么高龄和超高龄社会需要在宅医疗?
  在宅医疗如何翻转病床,实践在家终老的梦想
  长照2.0,台湾医疗照护转型的关键解方
  第一手!完整收录日本经验、本土个案分析

  作者余尚儒医师将本书版税所得,捐赠台湾在宅医疗学会

  摆脱下流老人命运,
  在宅医疗:从治癒(cure)到照护(care)是台湾非走不可的路!
  *四十岁的你,一个人在台北打拚,是否曾蜡烛两头烧,为了陪中南部的老父老母回诊,只好请假一整天?
  *五十岁的你,老家里独居长辈又跌倒,到底该不该送他进机构,天人交战。
  *六十岁的你,退休不久发现罹癌,不想劳烦子女每月往返医院,又不知道如何开口?
  *七十岁的你,独自一人的夜晚,发烧不适又不想打扰儿孙,只好拨119叫救护车。
  *一个人生活的我,要如何在长年生活的家中做到「在宅往生」呢?
 
  上面这些场景,是否觉得似曾相识?高龄化加上少子社会,以及经济日趋衰退的影响,照顾生病衰老的家属,不论在体力、精神和金钱各方面,都是沉重的负担,如何不让两代共倒,完整的在宅医疗照顾系统,刻不容缓。

  在宅医疗要实现的是:即使有障碍,仍然有在家生活到最后的权利。做到真正的「在地安老」与「老有所终」。开创照护和生活的连结,实践尊严在家终老!

  余医师以9段生命现场故事切入,勾勒出许多人来到生命的最后,有伤感遗憾,也有开心圆满……,以及医者、病家希望在宅善终所遭遇的种种困难。本书一方面介绍日本在宅医疗介护体制下先进的案例,一方面也借由台湾在地工作者的尝试,期盼台湾早日建构完善的在宅医疗照顾体制。

  【特别收录】
  ●翻转病房──以需求为导向、善终为终极目标的在宅连续性全人医疗照护 / 奇美医院陈炳仁医师
  ●台湾居家医疗大解惑

专文推荐

  台北市立联合医院总院长․黄胜坚|立法委员․吴玉琴

台日联合推荐

  中野一司(日本在宅医疗先驱)|王增勇(政治大学社会工作研究所副教授)|林玉琴(戴德森医疗财团法人嘉义基督教医院社区服务部副主任)|林世嘉(台湾医界联盟基金会执行长)|长尾和宏(日本在宅医疗名医)|林金立(台湾自立支援学院执行长)|林万亿(行政院政务委员)|邱泰源(立法委员)|涂心宁(台湾居家服务策略联盟名誉理事长)|唐菁华(台湾公共卫生促进协会常务理事长)|许立民(台北市政府社会局局长)|陈正芬(家庭照顾者关怀总会理事长)|陈良娟(台东圣母医院院长)|陈节如(台湾社会福利总盟理事长)|森田洋之(南日本Health Research Lab代表)|黄淑德(主妇联盟生活消费合作社理事)|杨宜青(台南医院副院长)|(以上依姓氏笔画排列)

  信任与承诺,才是在宅医疗服务真谛。「介入生活、守护生命」,将医师带进社区中照顾病人健康、病人则滋润医师心灵,让民众从健康到死亡,都有医师在身边守护,不仅能实践在宅老化,更能建立起一个健全、互信且永续的医疗体制。

  期待有朝一日「在宅医疗」形成一股大家都跟随的风气。

——台北市立联合医院总院长 黄胜坚

  这是一本对于台湾及日本推动在宅医疗的入门书,余医师以说故事的手法写来,非常好读,地方上的小人物却能深深打动人心,让我们体会在台湾推动在宅医疗的必要性及迫切性。

——立法委员 吴玉琴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余尚儒

  台湾在宅医疗研究会召集人,现为「全台湾最小、没有围墙的大医院」台东圣母医院居家医疗主治医师。

  曾任─嘉义市社区医疗发展协会理事长、脸书「PM2. 5 自救会」发起人、嘉义基督教医院家庭医学科主治医师、六福诊所主治医师,以及台湾公共卫生促进协会理事、台湾健康人权行动协会理事。

  长期关注台湾环境正义、粮食安全、在宅医疗等议题,深耕地方。结合跨专业,持续推动理想中有温度的照顾模式,相信这是台湾迈入超高龄社会非走不可的路,并积极在报章媒体分享研究与实践心得,期盼台湾早日建构完善的在宅医疗照顾体制。

图书目录

推荐序 让在宅医疗蔚为风尚 /台北市立联合医院总院长黄胜坚
推荐序 营造一个让长辈安心生活、家属放心的社区整体照顾/立法委员吴玉琴
作者序 翻转病房动起来,找回医病的原初 / 余尚儒医师

I. 余医师的翻转病房提案  
CHAPTER 1守护在家生活到最后的权利:势在必行的居家医疗与照顾体系
●在宅现场①移居后山起点,台东泰源天主堂
□机构与外籍看护之外的第三种选择
□台湾健保体制的侷限

CHAPTER 2什么是在宅医疗?:连续性全人医疗照护
●在宅现场②坚持在家做医疗
□日本在宅医疗在发展过程
□请医生到家里看病
●在宅现场③在宅医疗的真实
□叙事的医学vs.实证的医学
●在宅现场④尊重个体差异性
□在宅医疗的哲学思考
□典范转移有助于社区内不同专业间合作
□实现方便老、死、皆大欢喜的在宅医疗

CHAPTER 3 为什么超高龄社会需要在宅医疗?你我需要在宅医疗吗?
●在宅现场⑤善用长期照顾服务
□回归「以支援照顾为中心」的制度设计
□真正的「照顾经理」是外劳仲介?
□二十四小时巡回型在宅照顾
●在宅现场⑥医疗支援照顾,照顾支持医疗
□基层医师不愿意出诊的原因
□跨域多专业合作是与长照接轨第一步

CHAPTER 4 人生自然终老的可能:预约一位陪伴到最后的医师
●在宅现场⑦居家医疗的震撼——一堂大往生课
□残终与善终
□照顾才是善终的关键
□在宅医疗有什么好处?
●在宅现场⑧ 回家的路那么难吗?
□希望死、满足死和接纳死
□超高龄社会X医疗崩坏——北海道夕张市的故事
□在宅医疗更环保、永续?

CHAPTER 5 在台湾推广在宅医疗的挑战?:出诊的「事前报备制度」与「好的工具」沟通联系
●在宅现场⑨阿嬷的脚又有伤口了
□开业医师出诊必须克服的关卡
□法规、技术的箝制造就荒谬的居家医疗
□程序繁琐,作茧自缚
□没有好的「连系工具」
□完整的「出院前会议」是关键
□刀口是连系,介绍是功夫

CHAPTER 6 我的在宅医疗之路:建构本土化社区整体医疗整体照顾体系,连结居家医疗与长期照顾
□日本农村医学之父若月俊一的启发
․大难不死的左翼学生 ․「日本农村医学」的发源地 ․世界农村医学大会 ․社会医学色彩的健康管理
□由下而上的自主健康营造意识
□从农村医学发展到医疗福祉都市
□迁居偏乡,相遇没有围墙的医院

II. 余医师的日本见学实践之旅
CHAPTER 7 值得借镜的日本经验:浅谈日本在宅医疗的过去与现在
□震撼!在宅医疗推动全国论坛
□连携据点试办计画的参考案例「Care Town小平」
□持续推进在宅医疗——二十一世纪「在宅医疗连系据点试办计画」
□解放照顾知识的「生活的保健室」
□在宅医疗连携据点的不足与展望
□ 日本二○五○——极致高龄社区中的在宅医疗连系据点
□ 小规模多机能服务照顾与在宅医疗

CHAPTER 8日本前卫照顾设施巡礼:参访源自在地的机构
□1日本社区安宁之家鼻祖—— HHM卡桑之家 
□2藤泽型互相帮忙的无围墙照顾——株式会社 葵照顾
□3超越制度的照顾食堂——聚多屋
□4有梦幻厨房的牙科诊所——猪原牙科复健科诊所
□5以照顾为中心的社区营造——鞆之浦樱花之家
□6重症儿童的日照食堂——小种子社区生活支援中心
□7在宅医疗的延长线——蒲公英之家
□8守护偏乡的灯塔——蒲公英俵津诊所

III. 附篇
◎特别收录1:日本七○、八○、九○年代在宅医疗发展
․从走入民众到走入住家——七〇年代社会医学家早川一光的「居宅疗养部」
․近代日本在宅医疗原型——八〇年代佐藤智的「Lifecare system」」
․在宅医疗受到普遍重视——九〇年代的医疗保险改革
◎特别收录2:「翻转病房」──
․以需求为导向、善终为终极目标的在宅连续性全人医疗照护 / 陈炳仁医师
◎特别收录3:你问我答:台湾居家医疗大解惑

图书序言

序言

翻转病房动起来,找回医病的原初   

  四十岁的你,正在北部打拚,是否曾经为了陪伴亲人回诊,从台北回到中南部,请假一整天。

  五十岁的你,是否担心南部家中独居长辈又跌倒,到底该不该送他进机构,天人交战。

  六十岁的你,退休不久罹患癌症,每月往返医院,不想劳烦子女陪同,又不知道该如何开口?

  七十岁的你,独自一人的夜晚,发烧不知所措,不想打扰儿孙,只能拨给救护车。

  八十岁的你,简单心愿,希望待在熟悉的家到最后,提心吊胆,随时会被送进安养院。

  九十岁的你,其实早就准备好,又听到家人为了还要不要急救争吵,只希望这一切赶快结束。

  这些都是你我身边上演的真实状况,人生每阶段都会面对。

  年初回日本过新年,遇到家人重感冒,让我有机会到乡下诊所陪病。老诊所的意思是,守护村庄,五代都是医生的世家。据说冬天时,为了让河川对岸的村民过来看诊,已经过世的老医师父亲还搭建临时便桥。

  亲切的媳妇医师说,我们要检查一下。于是刷了一下鼻孔,扎一下手指。我们还没走出诊间,血液检验结果,已经在我面前,白血球和发炎指数低,流感快筛阳性,确诊为病毒性感染,我们只拿到抗病毒药物和普拿疼。

  一星期后我回到台东。邻居长辈,为了每三个月验血追踪,搭乘公车一小时到市区,忍耐饥饿,等候看诊。两小时之后终于看到医师,抽过血再搭乘公车回家。两则案例,形成强烈的对比。我们在日本见到,快速检验工具,先进检查设备,如手机大小的超音波机器,已经广泛的使用在在宅医疗。

  科技的进步,搭配在宅医疗,未来的就医型态将改变。有别于住院医疗、门诊医疗,在宅医疗是第三种医疗。大幅减少往返医院付出的社会成本,家属陪病时间,节省医护宝贵时间,站在地球能源有限的角度,在宅医疗永续又环保。最重要的是,在宅医疗满足就医不便国民的期待,创造更有生活品质的医疗。

  在宅医疗支援照顾者,与不同专业者早期合作,协助入院和出院的连系。前端的健康管理,早期治疗,预防失能,后端的预立医疗计画,居家安宁疗护等。配合在宅医疗衍生的资讯共享,资通讯应用(ICT),送药到府,辅具租借等相关产业,未来的市场可观!在宅医疗的宗旨,支援在熟悉的家生活到最后。在家生活,九成五是照顾,医疗只佔五%,却是满分的关键,达成一百分「在地终老」。

  二○一四年十月,意外开启这段研究「在宅医疗」的旅途。受到冲击的我,回台湾之后,写下一篇网路文章「在宅医疗实现社区安宁」。回顾在台湾实践在宅医疗的历程,我发现,这个世代医护人员,何其有幸,在有保险制度支持下走进病家,找回医病的原初关系,却也在制度规范下,自我设限。

  本书穿插二○一五年七月,我与嘉义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制度与规范边界游走的在宅医疗的尝试,二○一六年九月我在新东家,台湾最小的大医院,没有围墙的台东圣母医院,开始在偏乡从事在宅医疗的见闻。大量介绍日本在宅医疗的先进案例,发展脉络。面对超高龄少子社会,翻转病房,在宅医疗,并非颠覆体制,而是找回「原本的样子」。打开白色巨塔,看见无围墙的医疗。

  本书承载许多人的生命故事,许多制度外的尝试,许多朋友的期待,许多美好的回忆。感谢家人和亲戚,随时待命,给我们支援。感谢亲密的伙伴,祐纪子。没有她的无偿奉献,关于日本在宅医疗中文资料,便不会如此丰富。祐纪子投入在协助台日之间的连系,整理、翻译校阅资料的时间,早就足以完成她的博士学位论文。感谢孩子们无时无刻的欢笑,鼓舞我们继续走下去!

2016/01/23 静谧台东
摘自《在宅医疗:从cure到care》序言

图书试读

我的在宅医疗之路
 
大学时代,几乎每年暑假,我都参与「国医社」的义诊活动,到台湾西部乡下,提供免费的中医针灸诊疗。实际义诊活动,约一週的时间,我们通常会选择当地的国小、活动中心打地舖,男生洗澡用学校厕所接水管,女孩子借用民家的浴室。义诊,当然就是没有金钱关系的医疗。农家会送给我们很多「自家」的农产品。
 
那时候,学长姊时常会提醒年轻的学员,病人是我们的老师,意思是,病人用自己的病痛教育年轻一辈的医师。当时没有特别留意义诊中的「医病关系」。直到我开始进入真实的医疗世界。
 
进到医院开始实习时候,却面临完全不一样的「医病关系」。到医院实习第一天,被提醒在医院工作最重要的事情是「不要让病人死掉」。一连串的临床教育,除了医疗专业知识之外,更重要的是,行医要戒慎恐惧。恐惧1:避免被告,恐惧2:不要被健保核删。就这样我开始体验医院医疗的医病关系。
 
往往我们住院医师和病患通常只有几面之缘,然后从此再也不会见面,头一年我在骨科接受训练,很多时间是在开刀房,病人根本不会认识我。有一次预约手术的病人迟到,我被当时主治医师痛骂:「你怎么可以不知道病人家住哪里?」现在回想起来,非常感谢他骂我,从此无论在哪,我都会主动留意病人住处。毕业后拜第一年一般医学训练(Post Graduate Year 1)之赐,我有机会到台北以外地方走走,选择新竹马偕和台东马偕医院,可以到原住民部落,到兰屿和绿岛看看。
 
虽然是走马看花,却改变我的人生。在新竹时候,跟随居家护士到各式各样病患的家,看到豪华的宅邸,也看到贫穷破旧的人家,全民健保还是有存在的意义。我也跟随家医科总医师到五峰乡的IDS巡回医疗,山上意外多,刚好同行的是精神科医师,由于我是骨科,因此所有外科缝合的工作理所当然都交给我。有一回,一位泰雅族妈妈喝了酒骑机车,载着孩子跌入山沟,头破了一个洞,就送来医疗站。就这样,我人生第一次帮小孩子缝头皮。我发现我喜欢和社区的居民互动,也喜欢巡回医疗,因为多半是家庭医学的业务,刚好当时嘉义基督教医院有空缺,嘉义是我们的老家,而且听说有机会上去阿里山巡回医疗,于是第二年便转换跑道去了义基督教医院家医科。家医科同时也可以参与到安宁病房的工作。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