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翻转病房动起来,找回医病的原初 四十岁的你,正在北部打拚,是否曾经为了陪伴亲人回诊,从台北回到中南部,请假一整天。
五十岁的你,是否担心南部家中独居长辈又跌倒,到底该不该送他进机构,天人交战。
六十岁的你,退休不久罹患癌症,每月往返医院,不想劳烦子女陪同,又不知道该如何开口?
七十岁的你,独自一人的夜晚,发烧不知所措,不想打扰儿孙,只能拨给救护车。
八十岁的你,简单心愿,希望待在熟悉的家到最后,提心吊胆,随时会被送进安养院。
九十岁的你,其实早就准备好,又听到家人为了还要不要急救争吵,只希望这一切赶快结束。
这些都是你我身边上演的真实状况,人生每阶段都会面对。
年初回日本过新年,遇到家人重感冒,让我有机会到乡下诊所陪病。老诊所的意思是,守护村庄,五代都是医生的世家。据说冬天时,为了让河川对岸的村民过来看诊,已经过世的老医师父亲还搭建临时便桥。
亲切的媳妇医师说,我们要检查一下。于是刷了一下鼻孔,扎一下手指。我们还没走出诊间,血液检验结果,已经在我面前,白血球和发炎指数低,流感快筛阳性,确诊为病毒性感染,我们只拿到抗病毒药物和普拿疼。
一星期后我回到台东。邻居长辈,为了每三个月验血追踪,搭乘公车一小时到市区,忍耐饥饿,等候看诊。两小时之后终于看到医师,抽过血再搭乘公车回家。两则案例,形成强烈的对比。我们在日本见到,快速检验工具,先进检查设备,如手机大小的超音波机器,已经广泛的使用在在宅医疗。
科技的进步,搭配在宅医疗,未来的就医型态将改变。有别于住院医疗、门诊医疗,在宅医疗是第三种医疗。大幅减少往返医院付出的社会成本,家属陪病时间,节省医护宝贵时间,站在地球能源有限的角度,在宅医疗永续又环保。最重要的是,在宅医疗满足就医不便国民的期待,创造更有生活品质的医疗。
在宅医疗支援照顾者,与不同专业者早期合作,协助入院和出院的连系。前端的健康管理,早期治疗,预防失能,后端的预立医疗计画,居家安宁疗护等。配合在宅医疗衍生的资讯共享,资通讯应用(ICT),送药到府,辅具租借等相关产业,未来的市场可观!在宅医疗的宗旨,支援在熟悉的家生活到最后。在家生活,九成五是照顾,医疗只佔五%,却是满分的关键,达成一百分「在地终老」。
二○一四年十月,意外开启这段研究「在宅医疗」的旅途。受到冲击的我,回台湾之后,写下一篇网路文章「在宅医疗实现社区安宁」。回顾在台湾实践在宅医疗的历程,我发现,这个世代医护人员,何其有幸,在有保险制度支持下走进病家,找回医病的原初关系,却也在制度规范下,自我设限。
本书穿插二○一五年七月,我与嘉义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制度与规范边界游走的在宅医疗的尝试,二○一六年九月我在新东家,台湾最小的大医院,没有围墙的台东圣母医院,开始在偏乡从事在宅医疗的见闻。大量介绍日本在宅医疗的先进案例,发展脉络。面对超高龄少子社会,翻转病房,在宅医疗,并非颠覆体制,而是找回「原本的样子」。打开白色巨塔,看见无围墙的医疗。
本书承载许多人的生命故事,许多制度外的尝试,许多朋友的期待,许多美好的回忆。感谢家人和亲戚,随时待命,给我们支援。感谢亲密的伙伴,祐纪子。没有她的无偿奉献,关于日本在宅医疗中文资料,便不会如此丰富。祐纪子投入在协助台日之间的连系,整理、翻译校阅资料的时间,早就足以完成她的博士学位论文。感谢孩子们无时无刻的欢笑,鼓舞我们继续走下去!
2016/01/23 静谧台东
摘自《在宅医疗:从cure到care》序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