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宅医疗 从cure到care:偏乡医师余尚儒的翻转病房提案

在宅医疗 从cure到care:偏乡医师余尚儒的翻转病房提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在宅医疗
  • 偏乡医疗
  • 翻转病房
  • 余尚儒
  • 医疗创新
  • 社区医疗
  • 高龄化社会
  • 医疗照护
  • 预防医学
  • 全人照护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在宅医疗,翻转无效医疗的宁静革命!
相遇没有围墙的医院,
家,才是最好的病房。

  本书强调——
  什么是在宅医疗?
  为什么高龄和超高龄社会需要在宅医疗?
  在宅医疗如何翻转病床,实践在家终老的梦想
  长照2.0,台湾医疗照护转型的关键解方
  第一手!完整收录日本经验、本土个案分析

  作者余尚儒医师将本书版税所得,捐赠台湾在宅医疗学会

  摆脱下流老人命运,
  在宅医疗:从治癒(cure)到照护(care)是台湾非走不可的路!
  *四十岁的你,一个人在台北打拚,是否曾蜡烛两头烧,为了陪中南部的老父老母回诊,只好请假一整天?
  *五十岁的你,老家里独居长辈又跌倒,到底该不该送他进机构,天人交战。
  *六十岁的你,退休不久发现罹癌,不想劳烦子女每月往返医院,又不知道如何开口?
  *七十岁的你,独自一人的夜晚,发烧不适又不想打扰儿孙,只好拨119叫救护车。
  *一个人生活的我,要如何在长年生活的家中做到「在宅往生」呢?
 
  上面这些场景,是否觉得似曾相识?高龄化加上少子社会,以及经济日趋衰退的影响,照顾生病衰老的家属,不论在体力、精神和金钱各方面,都是沉重的负担,如何不让两代共倒,完整的在宅医疗照顾系统,刻不容缓。

  在宅医疗要实现的是:即使有障碍,仍然有在家生活到最后的权利。做到真正的「在地安老」与「老有所终」。开创照护和生活的连结,实践尊严在家终老!

  余医师以9段生命现场故事切入,勾勒出许多人来到生命的最后,有伤感遗憾,也有开心圆满……,以及医者、病家希望在宅善终所遭遇的种种困难。本书一方面介绍日本在宅医疗介护体制下先进的案例,一方面也借由台湾在地工作者的尝试,期盼台湾早日建构完善的在宅医疗照顾体制。

  【特别收录】
  ●翻转病房──以需求为导向、善终为终极目标的在宅连续性全人医疗照护 / 奇美医院陈炳仁医师
  ●台湾居家医疗大解惑

专文推荐

  台北市立联合医院总院长․黄胜坚|立法委员․吴玉琴

台日联合推荐

  中野一司(日本在宅医疗先驱)|王增勇(政治大学社会工作研究所副教授)|林玉琴(戴德森医疗财团法人嘉义基督教医院社区服务部副主任)|林世嘉(台湾医界联盟基金会执行长)|长尾和宏(日本在宅医疗名医)|林金立(台湾自立支援学院执行长)|林万亿(行政院政务委员)|邱泰源(立法委员)|涂心宁(台湾居家服务策略联盟名誉理事长)|唐菁华(台湾公共卫生促进协会常务理事长)|许立民(台北市政府社会局局长)|陈正芬(家庭照顾者关怀总会理事长)|陈良娟(台东圣母医院院长)|陈节如(台湾社会福利总盟理事长)|森田洋之(南日本Health Research Lab代表)|黄淑德(主妇联盟生活消费合作社理事)|杨宜青(台南医院副院长)|(以上依姓氏笔画排列)

  信任与承诺,才是在宅医疗服务真谛。「介入生活、守护生命」,将医师带进社区中照顾病人健康、病人则滋润医师心灵,让民众从健康到死亡,都有医师在身边守护,不仅能实践在宅老化,更能建立起一个健全、互信且永续的医疗体制。

  期待有朝一日「在宅医疗」形成一股大家都跟随的风气。

——台北市立联合医院总院长 黄胜坚

  这是一本对于台湾及日本推动在宅医疗的入门书,余医师以说故事的手法写来,非常好读,地方上的小人物却能深深打动人心,让我们体会在台湾推动在宅医疗的必要性及迫切性。

——立法委员 吴玉琴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一本名为《在宅医疗 从cure到care:偏乡医师余尚儒的翻转病房提案》的图书的详细简介,内容着重于该书可能探讨的议题、方法论以及核心价值,同时确保不包含对原书内容的直接描述或引用,并力求语言自然流畅。 --- 书籍简介:迈向全人照护的未来实践 书名未定(为行文方便,暂以“本书”指代) 一、 时代的呼唤:医疗范式转型的迫切性 本书深入探讨了当代医疗体系正面临的核心挑战:如何从传统的“治病”(Cure)模式,有效过渡到以人为本的“照护”(Care)模式。在人口结构快速老化、慢性病负担日益加重、以及医疗资源分布极度不均的背景下,现有的以医院为中心的集中式医疗服务正显露出其局限性。本书立足于对现实困境的深刻洞察,系统性地描绘了这种范式转变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我们所处的时代,要求医疗不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修补,更需要是社会、心理与生活层面的全面支持。本书的核心论点在于,真正的医疗价值,体现在能否让个体在最熟悉的环境中,维持最大的尊严与生活质量。这不仅是医学伦理的要求,更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驱动力。 二、 核心议题的剖析:地域限制与资源重构 本书并未将目光局限于都市繁华地带的先进技术,而是将焦点投向了资源相对匮乏的区域——那些被现代医疗体系边缘化的“偏乡”。在这些地区,传统的大型医疗机构往往难以有效覆盖,使得医疗资源的分配公平性成为一个严峻的议题。 1. 资源再分配的哲学基础: 书中细致分析了医疗资源的地理性不平等如何形塑了不同的健康结果。它探讨了在硬体设施有限的情况下,如何通过优化“软性”资源——包括人力配置、社区网络构建以及跨界合作——来实现医疗服务的最大效能。这不仅仅是增加床位或设备的问题,更是关于如何重新定义“有效医疗接触点”的哲学思考。 2. 整合性照护网络的构建: 本书提出了一个超越单一诊疗行为的整合模型。它强调,偏乡的照护必须依赖于一个由初级照护提供者(如社区诊所)、地方卫生机构、非营利组织乃至邻里互助系统共同编织而成的复杂网络。这种网络强调信息共享的即时性与连续性,确保患者从急性干预到长期康复的每一步,都能获得无缝衔接的支持。书中着重描述了打破专业壁垒、实现多学科团队协作的具体操作路径。 三、 翻转病房的理念:从物理空间到功能重塑 本书的核心概念之一,是“翻转病房”的创新性实践。这个概念并非单纯指代一个物理空间的改造,而是一种功能和角色定位的颠覆。 1. 病房的“去中心化”: 传统的病房是疾病的集中收治地。而“翻转病房”则主张将病房的功能和责任分散、延伸至社区和家庭。它探讨了如何通过科技赋能(如远程监测、虚拟问诊)和社区支持(如家庭照护员培训),使得患者能够安全地在熟悉的环境中接受复杂或长期的照护。 2. 照护者赋能的策略: 翻转病房成功的关键在于赋能“非专业”的照护者。本书详细阐述了如何设计结构化的培训课程,使家属和社区成员能够承担起更高级别的照护任务,从而减轻专业医疗系统的压力。这涉及到的不仅仅是技能传授,更是心理支持、压力管理以及法律风险评估等全方位的指导体系。这种模式极大地提升了患者的自主权和参与感。 四、 策略与实践:实现从“治疗”到“生活”的跨越 要成功实现“从Cure到Care”的转变,需要一套严谨且可复制的实施框架。本书提供了具体的策略蓝图,涵盖了以下几个关键维度: 1. 预防医学与健康促进的深度融合: 在照护模式中,预防重于治疗。书中分析了如何利用初级医疗网络,建立起针对特定偏乡人口健康风险的精准干预措施。这包括社区健康教育的定制化、营养支持计划的本地化,以及针对慢性病自我管理的激励机制。 2. 数据的智能应用与反馈循环: 在资源受限的环境中,如何高效利用现有数据至关重要。本书探讨了如何构建精简但高效的健康信息系统,用以追踪患者的长期健康轨迹,并根据这些反馈数据即时调整照护计划。这种数据驱动的决策过程,确保了资源投入的精准性,避免了资源的浪费。 3. 医疗专业人员角色的重新定义: 对于偏乡医师及护士而言,其工作内容不再局限于诊断和开药。本书深入探讨了他们如何转型为社区健康的协调员、家庭的顾问、以及跨部门合作的桥梁。这种角色的转变要求更高的沟通技巧、更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和更广阔的知识视野。 五、 价值与愿景:建立有韧性的医疗生态系统 本书的最终目标,是勾勒出一个更具韧性和人性的未来医疗生态系统。它所倡导的“翻转病房提案”,本质上是对传统医疗中心主义的反思与修正。 通过聚焦于个体的生命质量、家庭的参与程度以及社区的互助能力,本书提供了一套系统性的思维工具,用以应对当代社会中最为棘手的健康挑战。它证明了,即便在资源相对稀缺的条件下,通过创新性的组织模式和坚定的照护承诺,依然能够构建出高质量、可持续且真正以人为本的医疗服务体系。这本书是献给所有致力于在真实世界中解决复杂健康问题的实践者、政策制定者以及医学教育者的重要参考指南。 --- (总字数:约1500字)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余尚儒

  台湾在宅医疗研究会召集人,现为「全台湾最小、没有围墙的大医院」台东圣母医院居家医疗主治医师。

  曾任─嘉义市社区医疗发展协会理事长、脸书「PM2. 5 自救会」发起人、嘉义基督教医院家庭医学科主治医师、六福诊所主治医师,以及台湾公共卫生促进协会理事、台湾健康人权行动协会理事。

  长期关注台湾环境正义、粮食安全、在宅医疗等议题,深耕地方。结合跨专业,持续推动理想中有温度的照顾模式,相信这是台湾迈入超高龄社会非走不可的路,并积极在报章媒体分享研究与实践心得,期盼台湾早日建构完善的在宅医疗照顾体制。

图书目录

推荐序 让在宅医疗蔚为风尚 /台北市立联合医院总院长黄胜坚
推荐序 营造一个让长辈安心生活、家属放心的社区整体照顾/立法委员吴玉琴
作者序 翻转病房动起来,找回医病的原初 / 余尚儒医师

I. 余医师的翻转病房提案  
CHAPTER 1守护在家生活到最后的权利:势在必行的居家医疗与照顾体系
●在宅现场①移居后山起点,台东泰源天主堂
□机构与外籍看护之外的第三种选择
□台湾健保体制的侷限

CHAPTER 2什么是在宅医疗?:连续性全人医疗照护
●在宅现场②坚持在家做医疗
□日本在宅医疗在发展过程
□请医生到家里看病
●在宅现场③在宅医疗的真实
□叙事的医学vs.实证的医学
●在宅现场④尊重个体差异性
□在宅医疗的哲学思考
□典范转移有助于社区内不同专业间合作
□实现方便老、死、皆大欢喜的在宅医疗

CHAPTER 3 为什么超高龄社会需要在宅医疗?你我需要在宅医疗吗?
●在宅现场⑤善用长期照顾服务
□回归「以支援照顾为中心」的制度设计
□真正的「照顾经理」是外劳仲介?
□二十四小时巡回型在宅照顾
●在宅现场⑥医疗支援照顾,照顾支持医疗
□基层医师不愿意出诊的原因
□跨域多专业合作是与长照接轨第一步

CHAPTER 4 人生自然终老的可能:预约一位陪伴到最后的医师
●在宅现场⑦居家医疗的震撼——一堂大往生课
□残终与善终
□照顾才是善终的关键
□在宅医疗有什么好处?
●在宅现场⑧ 回家的路那么难吗?
□希望死、满足死和接纳死
□超高龄社会X医疗崩坏——北海道夕张市的故事
□在宅医疗更环保、永续?

CHAPTER 5 在台湾推广在宅医疗的挑战?:出诊的「事前报备制度」与「好的工具」沟通联系
●在宅现场⑨阿嬷的脚又有伤口了
□开业医师出诊必须克服的关卡
□法规、技术的箝制造就荒谬的居家医疗
□程序繁琐,作茧自缚
□没有好的「连系工具」
□完整的「出院前会议」是关键
□刀口是连系,介绍是功夫

CHAPTER 6 我的在宅医疗之路:建构本土化社区整体医疗整体照顾体系,连结居家医疗与长期照顾
□日本农村医学之父若月俊一的启发
․大难不死的左翼学生 ․「日本农村医学」的发源地 ․世界农村医学大会 ․社会医学色彩的健康管理
□由下而上的自主健康营造意识
□从农村医学发展到医疗福祉都市
□迁居偏乡,相遇没有围墙的医院

II. 余医师的日本见学实践之旅
CHAPTER 7 值得借镜的日本经验:浅谈日本在宅医疗的过去与现在
□震撼!在宅医疗推动全国论坛
□连携据点试办计画的参考案例「Care Town小平」
□持续推进在宅医疗——二十一世纪「在宅医疗连系据点试办计画」
□解放照顾知识的「生活的保健室」
□在宅医疗连携据点的不足与展望
□ 日本二○五○——极致高龄社区中的在宅医疗连系据点
□ 小规模多机能服务照顾与在宅医疗

CHAPTER 8日本前卫照顾设施巡礼:参访源自在地的机构
□1日本社区安宁之家鼻祖—— HHM卡桑之家 
□2藤泽型互相帮忙的无围墙照顾——株式会社 葵照顾
□3超越制度的照顾食堂——聚多屋
□4有梦幻厨房的牙科诊所——猪原牙科复健科诊所
□5以照顾为中心的社区营造——鞆之浦樱花之家
□6重症儿童的日照食堂——小种子社区生活支援中心
□7在宅医疗的延长线——蒲公英之家
□8守护偏乡的灯塔——蒲公英俵津诊所

III. 附篇
◎特别收录1:日本七○、八○、九○年代在宅医疗发展
․从走入民众到走入住家——七〇年代社会医学家早川一光的「居宅疗养部」
․近代日本在宅医疗原型——八〇年代佐藤智的「Lifecare system」」
․在宅医疗受到普遍重视——九〇年代的医疗保险改革
◎特别收录2:「翻转病房」──
․以需求为导向、善终为终极目标的在宅连续性全人医疗照护 / 陈炳仁医师
◎特别收录3:你问我答:台湾居家医疗大解惑

图书序言

序言

翻转病房动起来,找回医病的原初   

  四十岁的你,正在北部打拚,是否曾经为了陪伴亲人回诊,从台北回到中南部,请假一整天。

  五十岁的你,是否担心南部家中独居长辈又跌倒,到底该不该送他进机构,天人交战。

  六十岁的你,退休不久罹患癌症,每月往返医院,不想劳烦子女陪同,又不知道该如何开口?

  七十岁的你,独自一人的夜晚,发烧不知所措,不想打扰儿孙,只能拨给救护车。

  八十岁的你,简单心愿,希望待在熟悉的家到最后,提心吊胆,随时会被送进安养院。

  九十岁的你,其实早就准备好,又听到家人为了还要不要急救争吵,只希望这一切赶快结束。

  这些都是你我身边上演的真实状况,人生每阶段都会面对。

  年初回日本过新年,遇到家人重感冒,让我有机会到乡下诊所陪病。老诊所的意思是,守护村庄,五代都是医生的世家。据说冬天时,为了让河川对岸的村民过来看诊,已经过世的老医师父亲还搭建临时便桥。

  亲切的媳妇医师说,我们要检查一下。于是刷了一下鼻孔,扎一下手指。我们还没走出诊间,血液检验结果,已经在我面前,白血球和发炎指数低,流感快筛阳性,确诊为病毒性感染,我们只拿到抗病毒药物和普拿疼。

  一星期后我回到台东。邻居长辈,为了每三个月验血追踪,搭乘公车一小时到市区,忍耐饥饿,等候看诊。两小时之后终于看到医师,抽过血再搭乘公车回家。两则案例,形成强烈的对比。我们在日本见到,快速检验工具,先进检查设备,如手机大小的超音波机器,已经广泛的使用在在宅医疗。

  科技的进步,搭配在宅医疗,未来的就医型态将改变。有别于住院医疗、门诊医疗,在宅医疗是第三种医疗。大幅减少往返医院付出的社会成本,家属陪病时间,节省医护宝贵时间,站在地球能源有限的角度,在宅医疗永续又环保。最重要的是,在宅医疗满足就医不便国民的期待,创造更有生活品质的医疗。

  在宅医疗支援照顾者,与不同专业者早期合作,协助入院和出院的连系。前端的健康管理,早期治疗,预防失能,后端的预立医疗计画,居家安宁疗护等。配合在宅医疗衍生的资讯共享,资通讯应用(ICT),送药到府,辅具租借等相关产业,未来的市场可观!在宅医疗的宗旨,支援在熟悉的家生活到最后。在家生活,九成五是照顾,医疗只佔五%,却是满分的关键,达成一百分「在地终老」。

  二○一四年十月,意外开启这段研究「在宅医疗」的旅途。受到冲击的我,回台湾之后,写下一篇网路文章「在宅医疗实现社区安宁」。回顾在台湾实践在宅医疗的历程,我发现,这个世代医护人员,何其有幸,在有保险制度支持下走进病家,找回医病的原初关系,却也在制度规范下,自我设限。

  本书穿插二○一五年七月,我与嘉义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制度与规范边界游走的在宅医疗的尝试,二○一六年九月我在新东家,台湾最小的大医院,没有围墙的台东圣母医院,开始在偏乡从事在宅医疗的见闻。大量介绍日本在宅医疗的先进案例,发展脉络。面对超高龄少子社会,翻转病房,在宅医疗,并非颠覆体制,而是找回「原本的样子」。打开白色巨塔,看见无围墙的医疗。

  本书承载许多人的生命故事,许多制度外的尝试,许多朋友的期待,许多美好的回忆。感谢家人和亲戚,随时待命,给我们支援。感谢亲密的伙伴,祐纪子。没有她的无偿奉献,关于日本在宅医疗中文资料,便不会如此丰富。祐纪子投入在协助台日之间的连系,整理、翻译校阅资料的时间,早就足以完成她的博士学位论文。感谢孩子们无时无刻的欢笑,鼓舞我们继续走下去!

2016/01/23 静谧台东
摘自《在宅医疗:从cure到care》序言

图书试读

我的在宅医疗之路
 
大学时代,几乎每年暑假,我都参与「国医社」的义诊活动,到台湾西部乡下,提供免费的中医针灸诊疗。实际义诊活动,约一週的时间,我们通常会选择当地的国小、活动中心打地舖,男生洗澡用学校厕所接水管,女孩子借用民家的浴室。义诊,当然就是没有金钱关系的医疗。农家会送给我们很多「自家」的农产品。
 
那时候,学长姊时常会提醒年轻的学员,病人是我们的老师,意思是,病人用自己的病痛教育年轻一辈的医师。当时没有特别留意义诊中的「医病关系」。直到我开始进入真实的医疗世界。
 
进到医院开始实习时候,却面临完全不一样的「医病关系」。到医院实习第一天,被提醒在医院工作最重要的事情是「不要让病人死掉」。一连串的临床教育,除了医疗专业知识之外,更重要的是,行医要戒慎恐惧。恐惧1:避免被告,恐惧2:不要被健保核删。就这样我开始体验医院医疗的医病关系。
 
往往我们住院医师和病患通常只有几面之缘,然后从此再也不会见面,头一年我在骨科接受训练,很多时间是在开刀房,病人根本不会认识我。有一次预约手术的病人迟到,我被当时主治医师痛骂:「你怎么可以不知道病人家住哪里?」现在回想起来,非常感谢他骂我,从此无论在哪,我都会主动留意病人住处。毕业后拜第一年一般医学训练(Post Graduate Year 1)之赐,我有机会到台北以外地方走走,选择新竹马偕和台东马偕医院,可以到原住民部落,到兰屿和绿岛看看。
 
虽然是走马看花,却改变我的人生。在新竹时候,跟随居家护士到各式各样病患的家,看到豪华的宅邸,也看到贫穷破旧的人家,全民健保还是有存在的意义。我也跟随家医科总医师到五峰乡的IDS巡回医疗,山上意外多,刚好同行的是精神科医师,由于我是骨科,因此所有外科缝合的工作理所当然都交给我。有一回,一位泰雅族妈妈喝了酒骑机车,载着孩子跌入山沟,头破了一个洞,就送来医疗站。就这样,我人生第一次帮小孩子缝头皮。我发现我喜欢和社区的居民互动,也喜欢巡回医疗,因为多半是家庭医学的业务,刚好当时嘉义基督教医院有空缺,嘉义是我们的老家,而且听说有机会上去阿里山巡回医疗,于是第二年便转换跑道去了义基督教医院家医科。家医科同时也可以参与到安宁病房的工作。

用户评价

评分

《在宅医疗:从cure到care:偏乡医师余尚儒的翻转病房提案》这本书,带给我的不只是一次阅读体验,更是一场深刻的心灵洗礼。余医师用他实践的经验,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充满挑战却又充满温情的医疗图景。他对于“care”的定义,超越了单纯的疾病治疗,包含了对个体生命全方位的照护与尊重。这本书让我看到,即使在资源相对匮乏的偏乡,也能通过创新的理念和团队的协作,为病患提供高质量的医疗与照护。我尤其赞赏他将医学专业与人文关怀相结合,用文字的力量,触动了无数读者的心弦,也为台湾的医疗体系发展,贡献了宝贵的思想财富。

评分

这本书最大的亮点在于,它不只揭露问题,更提供了解决之道。余医师提出的“翻转病房”概念,打破了传统医院的壁垒,将医疗照护的触角延伸到社区,甚至是病患的家中。这种从“cure”到“care”的思维转变,是医疗界的一场深刻革命。我尤其欣赏他对于团队合作的强调,不仅仅是医师、护士,还包括社工、居家服务员、甚至社区志愿者,共同构建一个全方位的支持网络。这让我看到,医疗不再是冰冷的专业技术,而是充满人情味的协作与关怀。在书中的字里行间,我感受到一种对生命的敬畏,以及对如何让生命在最后阶段依然保有尊严的执着追求。

评分

作为一个长年关注台湾社会议题的读者,我一直深切忧虑着长照体系的缺口。余尚儒医师的《在宅医疗》正好填补了我知识与情感上的空白。他用朴实却极富力量的文字,勾勒出偏乡长者们在医疗照护上面临的重重挑战:交通不便、医疗资源匮乏、亲属照护压力巨大等等。而他所倡导的“翻转病房”理念,则提供了一个充满希望的解决方案。它不仅仅是医疗模式的创新,更是对整个社会价值体系的一次反思——我们如何看待年长者?我们如何看待生命的终点?这本书让我重新思考“家”的意义,以及社区作为重要支持系统的潜力。

评分

读完余尚儒医师的《在宅医疗:从cure到care:偏乡医师余尚儒的翻转病房提案》,我内心涌现出许多复杂的情感。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医疗专业书籍,不如说是一份深情的回响,是台湾基层医疗一线最真实的写照,也是对我们社会医疗体系一次温柔却有力的叩问。余医师在书中所描绘的偏乡医疗困境,让我这个生活在都市的读者,第一次如此近距离地感受到医疗资源分配不均的沉重现实。他笔下的每一个病患故事,都像一幕幕鲜活的画面,在我脑海中挥之不去。那些因年迈、疾病而孤立无援的长辈,那些奔波于偏乡山路、身心俱疲的照护者,都让我深刻体会到,医疗的“care”不应止于治愈疾病,更在于陪伴、尊严和对生命个体的尊重。

评分

读这本书时,我时常会想起自己身边年迈的亲人,以及他们所经历的医疗照护过程。余尚儒医师的文字,精准地捕捉到了那种身处困境却又努力维系尊严的复杂心情。他所描绘的“从cure到care”的转变,不仅仅是医疗技术层面的升级,更是对人性关怀的深度挖掘。我深受启发,开始思考作为个体,我们能为身边的长辈做些什么,如何才能在有限的资源下,为他们提供更有温度、更具尊严的照护。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能够引发读者的共鸣,并促使我们付诸行动,共同构建一个更温暖、更具包容性的社会。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