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序
如何与落单父母相处的指导手册 年近半百后,每每听到江蕙的「家后」就要和先生争辩是应该「让他先走」还是「我该先走」,担心的无非是留下来的没人照顾,又会增加子女的负担。
我很幸运的出生在六个子女的家庭中,作为一个么女,在结婚离家多年后成为「失去配偶的落单父母的子女」。传统台湾家庭,自然而然将关于照顾父母亲的责任,推给长男、长女带头安排处理、由儿子们接落单的父母一起同住。但随着公婆年纪渐长,媳妇也需要扮演照顾鳏寡公婆的角色。可惜当时没有这本《爸妈落单时》可参考,一切都在未知中,揣测、摸索、学习。
本书是由心理专家河合千惠子就其多年来辅导丧失伴侣,以及面对人生最后一个阶段的人的经验所着。内容详列如何面对丧偶父母、可能发生的问题,及如何从中做出最佳的决策,更一步步从落单父母的居住安排、照顾规划、预防意外,到如何帮助落单父母从失落感振作起来,如何跟他/她谈起「万一」后的身后事安排。我想,这本书绝对是本「教导我们如何与落单父母相处的指导手册」,能协助失亲者从悲伤中站起来,更让死者无憾,生者无争。
我特别喜欢书中解析父母个性、教导做子女的要如何应对的那一章节。我的母亲就是典型的「借由孩子来提升自我评价的父母」,多跟她说说工作上的成就、多在她跟朋友聚会时嘘寒问暖,在她八十大寿时,子女承膝、儿孙满堂,风光地为她办场寿宴,就是她最大的快乐了!
本书特别推荐给三明治世代的中年子女,更祝福失去配偶的落单父母,单身快乐。
(国立成功大学护理学系老年研究所教授 陈静敏)
前言
家有七十岁父母落单时 自古以来,七十岁称为「古稀」,所以只要满七十岁就会庆祝(正确来说应该是满六十九岁)。会有古稀的说法,是因为古时候活到七十岁的人非常稀少。
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在一九五六年将年满六十五岁的人定义为高龄者。而这一年日本人的平均寿命就是六十五岁。
过了半世纪之后的二○一二年,日本人的平均寿命,女性是八十六‧四一岁,男性则是七十九‧九四岁(厚生劳働省调查)。隔了两年,女性的平均寿命则是世界第一,而男性则是从二○一三年的第六名跃升到世界的第五名,日本堪称是长寿之国。
你的身边,是否有着还想继续工作,希望对社会有所贡献的七十几岁的人呢?
然而,若父母已经七十岁了,那你就不能太放心。即使现在双亲看起来还很硬朗,但总是会有一位先离开,也总有一位会被留下来。身为子女的我们,迟早都要面对要跟落单的父母同住还是分开住等问题。
假设你是个社会新鲜人,或是需养育幼子,我想你应该没有余力让生活转变太大。此时,你不但会烦恼要如何安慰落单的父母,也会为了要是请父母到窄小的家里同住,他会不会太可怜了等,种种莫名的不安而感到无所适从。
难道我们能够做的,就只有想像万一父母离开人世自己会有多伤心,而不愿意面对现实,假装这些事情都不会发生呢?
请不用担心。因为只要在发生这些事情之前,深入了解父母的状态,就知道自己还能做些什么,不安感也会减轻。
本书为了帮各位解决「家有七十岁父母落单时」这个问题,会从各方面做深入的探讨,并且想出因应的对策。或许读过这本书之后,有人会觉得「这是教导我们如何与落单父母相处的指导手册」。
现在父母应该不像养育你时那么硬朗。而且总有一天,逐渐衰老的双亲会需要子女照顾。
失去老伴,只剩下自己的父母,当然会对往后的人生感到不安和寂寞。这时候,身为子女,要如何照顾他们而不影响目前的生活呢?
希望本书能帮助各位读者和父母亲建立良好关系,而且我认为这对各位来说一点也不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