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落单时:居住‧看护‧心理‧日常危机‧医疗保险‧「那一天」的准备(二版)

父母落单时:居住‧看护‧心理‧日常危机‧医疗保险‧「那一天」的准备(二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父母养老
  • 子女照护
  • 家庭关系
  • 心理健康
  • 危机处理
  • 医疗保险
  • 养老规划
  • 意外应对
  • 失能准备
  • 高龄父母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若你偶尔放慢脚步,让自己落在后面好好看看父母的背影,你会看见,现在父母已不像养育你时那么硬朗,总有一天,逐渐衰老的双亲终会需要子女照顾。

  尤其,当父母两人当中有一位被留下来时,失去老伴,只剩下自己的父母,面对着往后人生的不安和寂寞,这时候,身为子女,要如何照顾他们而不影响目前的生活呢?

  父母年过七十岁,就要开始思考的课题

  现代社会因为医疗进步,营养充足,年过六十五岁还活力十足,生活独立自主的人比比皆是,这也让许多做子女的明明知道自己的父母年纪大了,但多不愿意面对现实,用「身体还很硬朗」,「还能四处趴趴走」,「有爸爸/妈妈作伴」…安慰自己。

  如果父母已经七十岁了,子女们就不能太放心了。因为双亲就算现在很硬朗,但必然会有一位先离开。那个时候,失去老伴的爸妈需要面对的,不只有高龄的健康照顾问题、有不再工作后的经济问题、有失去另一半的心理问题和人际问题,还有因为老化而许多日常生活不再方便(例如开车、修家电、打扫等)等等问题,都需要子女陪伴、守护他们。然而,身为子女,知道怎么照顾好自己的爸妈吗?

  身为子女的我们,可能不放心让他们独居,可能健康问题需要天天看护照料、带他们看医生,也可能落单父母经济无法自给自足,又或者失去老伴的伤心和失落让他闷闷不乐、什么事情都不愿做了……。

  《父母落单时》具体介绍了,与七十岁以上落单父母有关的各种支援。书中不光是从被照顾落单父母角度来看,同时也站在需要伸出援手的孩子女立场来设想,不论遇到哪一种问题,本书详细提供了解决方法和可用资源:

  ‧父母「落单」时该怎么办?──孩子应该留心的事!
  ‧谁来照顾?该怎么照顾?──决定同住或分开住的关键
  ‧试着理解失去配偶的父母心情──让父母从丧失感中振作起来
  ‧保护落单父母免于深陷危险──困扰的事以及疾病
  ‧落单父母的居住要如何安排?──如何找到终老的栖身之所
  ‧如何跟落单父母谈「万一」呢?──不想留下悔恨可以这么做

  如何与落单父母亲相处的指导手册

  直到今年四月底止,台湾两千三百四十五万人口中,年满六十五岁的老人有两百八十五万九千人,比例佔百分之十二。社会人口的老化情形确实相当严重,我们应该要正视的,是七十岁以上,失去伴侣的落单父母似乎越来越多了。高龄者随着年纪的增加,身心会感到不适,如果再加上失去相依为命的伴侣,那么就更需要别人的关心与帮助了。

  但是父母不会开口请孩子帮忙,有些会觉得有失自尊、有些则怕子女为难。即使有些父母想对子女发出SOS的讯号,也会因为个性或环境,有的变得不讲道理、有的哭哭啼啼,身为子女,行动前充分思考或充分沟通变得很重要。

  本书监修河合千惠子是经验丰富的临床心理研究员,参与多项老人心理谘商辅导计画,并出版过许多老人心理相关书籍。她在本书提供丰富的情境状况与案例故事深入探讨,并提出因应的对策教导身为子女如何与父母亲相处:

  .父母的性格七种类型
  顽固、任性的父母/不做家事的父母/依赖心很重的父母/感情很好的父母/独立心太过旺盛的父母/没有经济基础的父母/借由孩子来提升自我评价的父母

  .判断同住或分开住的七个重点
  (1) 落单父母的个性:真的「不想同住」吗?
  (2) 落单父母的健康状态:分开住需具备的条件
  (3) 经济状况:不要太过在意父母留下的财产
  (4) 父母和孩子、家人合不合:相互有无共识
  (5) 孩子们的状况:同住最好趁孙子还小的时候
  (6) 父母希望的「居住」条件:对他们来说是否是良好的环境
  (7) 离开熟悉的环境:父母是否希望生活起变化

  .和落单父母同住的八种同住规则
  (1) 尽量在父母身体健康时就同住
  (2) 生活费尽可能要分开分担
  (3) 先预想可能发生的婆媳问题
  (4) 不要让落单父母感到孤独
  (5) 生活方面帮落单父母规定所有细节
  (6) 了解父母的心情
  (7) 重视房子的隔间

  .父母落单后的六类转变
  (1) 心的变化:变得做什么都提不起劲;想起过世老友的事,注意力涣散;生活步调容易打乱……。
  (2) 行为模式的变化:失去好奇心、害怕跟人见面、变得十分谨慎……。
  (3) 健康状态的变化:睡眠障碍、疲劳感、忧郁症……。
  (4) 日常生活的变化:落单的一人需要作原本两人分担的事情,例如打扫、修电器、洗衣服、跑银行或区公所等等……。
  (5) 人际关系的变化:夫妻一同往来的朋友聚会不再参加、可能朋友也会刻意回避……。
  (6) 经济基础的变化:只靠一个人的年金可能日子就变不好过、没有做过家事的落单父亲可能需要请人帮忙做家事、可能需要申请看护服务……。

  ※原书名:如何照顾失去老伴的爸妈

本书特色

  ★完整整理父母的「居住」问题和解决方案:

  父母的个性不同,子女的条件不同,也不一定和父母同住就一定对他比较好,作者从父母性格、经济、看护等不同情况,告诉读者同住或分住要考虑的问题:
  .同住避免两代冲突最好先说好同住的规则。包含要不要帮忙照顾小孩、要不要帮忙家务。
  .住宅改建两代同居,或者继续住在老家要注意的安全、设备、空间安排、防范犯罪问题。
  .高龄者居住的住家或设施有那些选择和费用:如果子女不和落单父母同住,那们可以有那些选择?除了老家改建、租屋之外,目前也有许多提供给高龄者居住的专属公寓或设施,本书告诉你:独立自主的父母适合的;喜欢有同伴同住的;需要看护的;患有失智症的父母,有哪些需求和选择。

  ★丰富案例说明照顾父母的「经济」问题和解决方案:
  即使是同住,也必须思考可能会出现医疗、看护等等支出,长期都是一笔可观的费用,作者以许多案例说明身为子女可能要思考的问题,如何和其他兄弟姊妹讨论「由谁负责照顾父母(同住)」、「费用如何分摊或支付」、如何和父母商讨是否有能力帮忙、父母财产想如何支配。除此之外,也可以思考保险和政府的各项补助等方式来解决。

  ★提醒子女各种小贴心,让落单父母过得快乐:
  失去一位父母不是只有子女伤心,落单的一方失落感和不安更深,身为子女可以多多和落单的父母吃饭、带他去旅行、一起看相片、甚至带他参加谘商团体,让他振作。同时鼓励父母参加志工活动、交朋友、发展兴趣、活用他们的智慧,甚至无所事事,找到生存价值。

  ★教你和父母手足沟通,避免烦人的家族争议:
  父母由谁照顾、如何照顾,以及父母的财产支配问题,时常是家族里引发争议与不快的来源。要照顾到父母的心情,有些需要让自己和手足充分表达想法,才能讨论、得到共识,但很多人不知道如何开口,作者又许多案例故事告诉大家可以怎么做!

  ★台湾银发族资源:
  本书特别附录,针对台湾银发族的健检、看护等资源,汇整提供读者参考。

名人推荐

  陈静敏  成功大学护理学系老年研究所教授
  刘  芳  台北医学大学高龄健康管理学系助理教授
  林依莹  弘道老人福利基金会执行长
  杜敏世  财团法人奖卿护理展望基金会执行长
  华天灏  纪录片《不老骑士─欧兜迈环台日记》导演

  关怀推荐
 
父母落單時:居住‧看護‧心理‧日常危機‧醫療保險‧「那一天」的準備 (二版) 本書簡介 本書並非針對父母單獨或面臨照護困境的書籍,而是涵蓋了更廣泛、更具體的生活實務與法律層面的指導手冊。它深入探討了現代社會中,家庭成員在處理複雜的遺產繼承規劃、信託設立、以及跨世代資產配置時所面臨的挑戰與解決方案。 第一部分:法律架構與資產傳承的精確規劃 本部分著重於預防未來可能發生的法律糾紛,並確保個人意願得以確實執行。我們將詳細解析遺囑的有效性要件、公證遺囑與自書遺囑的法律效力差異,並提供如何根據家庭結構設計最穩健的遺囑範本。 接著,本書進入探討信託制度在家庭財富管理中的應用。這不僅限於傳統的財產保護,更包括如何設立「特定目的信託」,用以保障特定受益人的終身照護需求,或者確保企業資產的平穩過渡。我們將詳述設立信託所需的法律文件準備、稅務影響評估,以及委託人、受託人與受益人之間的權責劃分。特別是,對於高資產人士,本書提供了家族控股公司與私人信託結合的國際稅務規劃策略,旨在合法節稅並強化資產的抗風險能力。 此外,對於居住安排的規劃,本書跳脫一般家庭照護的層面,專注於不動產權的分割與處分策略。例如,當繼承人對於共同持有的房產意見不一時,如何透過法律途徑進行共有物分割訴訟,或者採用預先約定處分條款,避免日後僵局。對於獨居或年長者,我們探討了「以房養老」的金融產品結構分析,以及生前贈與與保留用益物權的法律平衡點。 第二部分:財務工具的深度剖析與應用 本章節著重於超越傳統銀行儲蓄之外的專業財務工具。它提供了一個詳盡的人壽保險合約審閱指南,不僅是計算保額,更深入探討了保單的法律結構,如契約的不可撤銷性、受益人指定變更的法律效力,以及在財務危機時如何運用保單進行融資或作為債權擔保。 我們對年金計畫(Annuity)的結構進行了拆解,區分確定型年金與變額年金在風險與回報上的差異,並指導讀者如何選擇最適合其未來現金流預期的產品。 對於醫療費用規劃,本書提供了長期照護保險(LTC)與重大疾病保險(CI)的交叉比對分析。重點在於釐清兩者在「失能定義」上的關鍵差異,以及在保單條款中如何識別潛在的給付陷阱。讀者將學會如何解讀冗長的保單條款,確保所購買的保險產品能在真正需要時發揮效用。 第三部分:危機管理與非預期事件的應對 本部分專注於當突發性法律或行政危機發生時的應對流程。這不單是緊急送醫的流程,而是涉及當事人心智能力喪失後,法律授權的啟動。 我們詳盡解釋了意定監護與法定監護的區別與申請程序。意定監護(或稱預防性委任)在當事人意識清醒時的預先安排的重要性,以及法定監護在法院介入後的嚴格要求與限制。本書提供了撰寫清晰、具有法律效力的「醫療自主權聲明書」的範本,並解釋了在不同司法管轄區(若涉及國際事務)下,此類聲明的承認度。 此外,對於涉及債務與信用危機的處理,本書提供了財務重整的法律途徑,包括如何區分個人債務與家庭共同債務,以及在不同情況下,保護主要居住用不動產不被債權人追索的法律策略。我們也探討了當家庭成員涉及刑事訴訟或民事訴訟時,如何進行有效的法律溝通與資源分配,以最小化對整個家庭財務結構的衝擊。 第四部分:全球視野下的生活安全網建構 本書的最後一部分擴展到國際層面,探討數位時代下的個人資訊與身份保護。這包括建立強健的密碼管理系統、理解數據隱私法規(如GDPR的影響),以及在遺產清算時如何合法地存取已故親屬的數位資產(如電子郵件、雲端儲存)。 最後,本書探討了稅務規劃的國際視角。對於擁有海外資產或多重國籍的家庭,如何合法申報海外所得、CRS(共同申報準則)的影響,以及設立海外信託的程序與當地法規要求。這部分提供了如何與國際稅務顧問合作的實用建議,以確保全球資產配置的合規性與效率。 總結而言,本書是一部嚴謹、實務導向的家庭財務與法律策略指南,旨在為讀者提供一個全面的框架,以應對複雜的資產管理、法律繼承與突發危機的挑戰,確保家庭的長期穩定與意願的準確執行。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监修者/河合千惠子


  东京都健康长寿医疗中心研究所研究员

  1950年,出生于东京。毕业于千叶大学人文学部(心理学专攻)、日本大学研究所文学研究科博士前期课程心理学专攻。

  目前是东京都健康长寿医疗中心研究所的协助研究员,以及樱美林大学增龄‧发达研究所的客座研究员。主要以老人心理学、临床发达心理学为研究主题。而其研究成果以实际的活动造福了丧失伴侣,以及面对人生最后一个阶段的人。另外也成立了「微笑网站悲伤辅导」,协助失去伴侣的人从悲伤中站起来。着作有《伴侣先离开》(合着,春秋社)、《失去伴侣时》(广济堂出版)、《伴侣先离世》(海龙社)、《从夫、妻过世的悲伤中站起来》(编着,三省堂)、《支持你度过悲伤,你要如何帮助面对死别悲伤的人》(合着,学习研究社)等。

译者简介

张秀慧


  •    日本国立宇都宫大学日本语学系、中国文化大学新闻研究所毕业。
  •    曾任日文主编,目前从事日文翻译及日文教师工作。
  •    译有《医食同源》、《尿酸完全控制的最新疗法》、《滑手机不再痠麻痛》、《转转脚踝:一分钟足部穴位健康法》等畅销书。
 

图书目录

推荐序 如何与落单父母相处的指导手册  陈静敏
前 言 家有七十岁父母落单时

第1章 父母「落单」时该怎么办?
──孩子应该留心的事!


1 父母亲总有一天会「落单」
──父亲或母亲过世时,就是你做出抉择的时候了

其实你也很担心「那一天」的到来
无法置之不理,却又没信心能好好照顾

2 父母落单前,孩子们要先做好准备
──为了能做出最佳选择,平时就要好好思考

必须面对的几个问题
对生活的影响是无法避免的
最重要的是「了解父母亲」
有些事情只有孩子才能办得到

第2章  谁来照顾?该怎么照顾?
──决定同住或分开住的关键


1 不要忽视父母的个性及生活习惯
──不尊重落单父母的意见及考虑其个性,是没法谈是否要同住的

父母不一定会说真心话
了解父母的个性
○1顽固、任性的父母
○2不做家事的父母
○3依赖心很重的父母
○4感情很好的父母
○5独立心太过旺盛的父母
○6没有经济基础的父母
○7借由孩子来提升自我评价的父母
落单后可能会变身为「麻烦父母」

2由哪一个兄弟姊妹来照顾呢?
──等「那一天」到了再商量就太晚了

照顾父母是长男长女的责任?
无法避免的「经济」和「继承」问题
手足间最好能先订定协议

3同住还是分开住?
──只要父母幸福就好了!

同住不一定就会幸福
同住、分开住的优缺点
判断同住或分开住的七个重点
    判断重点1落单父母的个性:真的「不想同住」吗?
    判断重点2 落单父母的健康状态:分开住需具备的条件
    判断重点3 经济状况:不要太过在意父母留下的财产
    判断重点 4 父母和孩子、家人合不合:相互有无共识    
    判断重点 5 孩子们的状况:同住最好是趁孙子还小的时候
    判断重点 6 父母希望的「居住」条件:对他们来说是否是良好的居住环境
    判断重点 7离开熟悉的环境:父母是否希望生活起变化
事先订下对同住的共识规则
    同住规则 1 可能的话,在父母身体健康时就同住
    同住规则 2 生活费尽可能要分开负担
    同住规则 3 先预想可能发生的婆媳问题
    同住规则 4 不要让落单父母感到孤独
    同住规则 5 在生活方面,帮落单父母规定所有细节
    同住规则 6 了解父母的心情
    同住规则 7 重视房子的隔间
    同住规则 8 利用二代住宅的优惠

第3章  试着理解失去配偶的父母心情
──让父母从失落感中振作起来


1理解落单父母的不安与失落感
──即使是见面就吵架的夫妇,伴侣过世也会带来很大的打击

不可以这么说!
落单父母面对的六种变化
心的变化/行为模式的变化/健康状态的变化/日常生活的变化/人际关系的变化/经济基础的变化
如何克服伴侣过世的悲伤
第一阶段:惊吓/第二阶段:承认丧失/第三阶段:逃避/第四阶段:恢复/第五阶段:重生

2 孩子要如何帮助落单父母从失落感振作起来
──就算无法不再悲伤,但是却能够克服悲伤

振作的关键在于「子女和孙子的鼓励」
一起吃饭
带他去旅行
一起看以前的相本
倾听
参加谘商团体

3 希望他每天都过得快乐
──让落单父母过着充实的老后生活,子女可以这么做!

有关父母的生存价值
参加志工活动
交朋友的方法
尊重父母的兴趣和意愿
活用落单父母的智慧
无所事事也是有意义的

第4章  保护落单父母免于深陷危险
──困扰的事以及疾病


1 威胁着落单父母的三种危险
──疾病、犯罪以及老化

疾病、事故的危险
卷入犯罪的危险
日常生活的危险

2 孩子能如何协助父母免于陷入「疾病、事故」危险中
──比起事后后悔,事前预堤防最重要

定期带落单父母去做健康检查
身体状况突然恶化的因应
怀疑有失智症时
怀疑患有忧郁症
怀疑罹患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
预防高温症候群
避免成瘾症发生
避免发生卧病不起
避免发生火灾

3 不让父母与犯罪有所牵扯
──提供落单父母有关诈欺、犯罪案件的资讯

以高龄者为对象的恶质推销,以及拜访推销手法
以年迈父母为对象的熟识诈骗手法
以年迈父母为对象的推销手法
以年迈父母为对象的再婚诈骗手法

4 别让落单父母面临「日常生活」的危险
──对年迈的父母来说,处办理一些日常小事也是负担

帮忙办理日常生活所需的各种手续
活用经济补助和长期生活补助金制度
庭院树木的照顾和需要力量的工作支援
修理电灯等杂事
预防健忘
开车可以开到几岁呢

第5章  落单父母的居住要如何安排?
──如何找到终老的栖身之所


1 同住或继续住在老家
──了解改建的重点

改建房屋需要注意的四个重点
○1防范犯罪
○2安全
○3设备
○4空间安排
需要看护时
改建费用
挑选业者的重点

2 搬到新租的房子时
──也要考虑万一需要看护的话

需要特别注意的三个重点
○1「租金」最好是用父母的收入(年金)就可支付
○2「地点」要以前往医院及兄弟姊妹探望的方便性来考量
○3选择租屋处也要考虑「看护可能性」

3 住进适合高龄者居住的处所和设施
──找适合父母居住的处所

适合父母的住家或设施及费用
○1独立心强的父母
○2不需要看护,但一个人住会感到不安
○3需要看护的父母
○4患有失智症的落单父母

第6章 如何跟落单父母谈「万一」呢?
──不想留下悔恨可以这么做

1 需要看护时
──尽早接受看护认定!

什么样的情况需要看护?
善加利用看护保险制度
看护保险提供的服务
远距离看护的诀窍

2 要如何跟落单父母谈「万一那天到来」的事呢?
──子女难以启齿的事要如何说出口呢?

难以启齿的「万一那天到来」

3 为了面对「万一那天到来」,要先问落单父母的事
──趁父母还健康时要先确认的事

住院时的医院选择以及费用要如何支付?
如何告知病情
希望在哪里走完最后一程
是否想要器官捐赠或大体捐赠?
想举办什么样的丧礼
希望埋葬在哪里
想要通知谁呢
保险要如何处理
财产要如何处理

后 记 守护年迈的落单父母是身为子女的责任
附 录 台湾银发族医疗、保险及照护资源快速导览
 

图书序言

推荐序

如何与落单父母相处的指导手册


  年近半百后,每每听到江蕙的「家后」就要和先生争辩是应该「让他先走」还是「我该先走」,担心的无非是留下来的没人照顾,又会增加子女的负担。

  我很幸运的出生在六个子女的家庭中,作为一个么女,在结婚离家多年后成为「失去配偶的落单父母的子女」。传统台湾家庭,自然而然将关于照顾父母亲的责任,推给长男、长女带头安排处理、由儿子们接落单的父母一起同住。但随着公婆年纪渐长,媳妇也需要扮演照顾鳏寡公婆的角色。可惜当时没有这本《爸妈落单时》可参考,一切都在未知中,揣测、摸索、学习。

  本书是由心理专家河合千惠子就其多年来辅导丧失伴侣,以及面对人生最后一个阶段的人的经验所着。内容详列如何面对丧偶父母、可能发生的问题,及如何从中做出最佳的决策,更一步步从落单父母的居住安排、照顾规划、预防意外,到如何帮助落单父母从失落感振作起来,如何跟他/她谈起「万一」后的身后事安排。我想,这本书绝对是本「教导我们如何与落单父母相处的指导手册」,能协助失亲者从悲伤中站起来,更让死者无憾,生者无争。

  我特别喜欢书中解析父母个性、教导做子女的要如何应对的那一章节。我的母亲就是典型的「借由孩子来提升自我评价的父母」,多跟她说说工作上的成就、多在她跟朋友聚会时嘘寒问暖,在她八十大寿时,子女承膝、儿孙满堂,风光地为她办场寿宴,就是她最大的快乐了!

  本书特别推荐给三明治世代的中年子女,更祝福失去配偶的落单父母,单身快乐。

(国立成功大学护理学系老年研究所教授 陈静敏)

前言

家有七十岁父母落单时


  自古以来,七十岁称为「古稀」,所以只要满七十岁就会庆祝(正确来说应该是满六十九岁)。会有古稀的说法,是因为古时候活到七十岁的人非常稀少。

  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在一九五六年将年满六十五岁的人定义为高龄者。而这一年日本人的平均寿命就是六十五岁。

  过了半世纪之后的二○一二年,日本人的平均寿命,女性是八十六‧四一岁,男性则是七十九‧九四岁(厚生劳働省调查)。隔了两年,女性的平均寿命则是世界第一,而男性则是从二○一三年的第六名跃升到世界的第五名,日本堪称是长寿之国。

  你的身边,是否有着还想继续工作,希望对社会有所贡献的七十几岁的人呢?

  然而,若父母已经七十岁了,那你就不能太放心。即使现在双亲看起来还很硬朗,但总是会有一位先离开,也总有一位会被留下来。身为子女的我们,迟早都要面对要跟落单的父母同住还是分开住等问题。

  假设你是个社会新鲜人,或是需养育幼子,我想你应该没有余力让生活转变太大。此时,你不但会烦恼要如何安慰落单的父母,也会为了要是请父母到窄小的家里同住,他会不会太可怜了等,种种莫名的不安而感到无所适从。

  难道我们能够做的,就只有想像万一父母离开人世自己会有多伤心,而不愿意面对现实,假装这些事情都不会发生呢?

  请不用担心。因为只要在发生这些事情之前,深入了解父母的状态,就知道自己还能做些什么,不安感也会减轻。

  本书为了帮各位解决「家有七十岁父母落单时」这个问题,会从各方面做深入的探讨,并且想出因应的对策。或许读过这本书之后,有人会觉得「这是教导我们如何与落单父母相处的指导手册」。

  现在父母应该不像养育你时那么硬朗。而且总有一天,逐渐衰老的双亲会需要子女照顾。

  失去老伴,只剩下自己的父母,当然会对往后的人生感到不安和寂寞。这时候,身为子女,要如何照顾他们而不影响目前的生活呢?

  希望本书能帮助各位读者和父母亲建立良好关系,而且我认为这对各位来说一点也不困难。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原来我可以准备得这么充分”。我一直以为,等到父母需要我照顾的时候,我就只能手忙脚乱地到处打听、临时抱佛脚。但这本书提供了一个非常完整的框架,让我能够提早思考、提早规划。书中的“日常危机”部分,特别是关于医疗保险的详细说明,简直是我的救星!我一直对复杂的医疗保险条款感到头疼,但这本书用非常浅显易懂的方式,解释了不同类型的保险该如何选择,以及在紧急状况下,哪些保险能提供实质的帮助。它甚至列出了需要准备的就医清单,像是病历、用药记录、过敏史等等,这些细小的提醒,都大大减轻了未来可能面临的混乱。更重要的是,书里关于“那一天”的准备,不仅仅是指物质上的,也包含情感上的。它鼓励我们与父母进行开放的沟通,了解他们的意愿和期望,而不是单方面替他们做决定。这种“尊重”的视角,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是一本充满人文关怀的著作。我决定将这本书放在床头,时不时翻阅,并与家人一起讨论书中的内容,共同为未来的可能性做好准备。

评分

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让我感到非常惊艳。它不是那种泛泛而谈的书,而是真正深入到每一个细节,并且考虑到不同家庭可能遇到的具体情况。例如,在“居住”的篇章,作者不仅提出了对居家环境适老化改造的建议,还细致地分析了不同居住模式(例如居家、机构照护)的优缺点,以及如何根据长辈的身体状况和经济能力来做出最适合的选择。我特别关注到关于“心理”的部分,书中对于老年人可能出现的失落感、孤独感,以及如何通过陪伴和沟通来缓解这些情绪,提供了非常实用的方法。我曾经也因为父母的一些情绪起伏而感到困扰,但这本书帮助我理解,这可能是他们面对衰老和分离时的一种自然反应,而我需要给予更多的耐心和理解。此外,在“医疗保险”的部分,作者非常清楚地解释了各种保险的覆盖范围和理赔流程,这对于许多不熟悉保险的读者来说,绝对是一本“救命稻草”。总而言之,这本书就像一本为我们量身打造的“父母落单”行动指南,让我们不再感到无助和茫然,而是能够有条不紊地应对即将到来的挑战。

评分

这本书的出版,真是来得太及时了!我一直以来都在思考,等到父母年纪大了,该如何安排他们的生活,自己也才能真正安心。以前总觉得这种事情离我还很远,但随着身边朋友长辈陆续出现状况,我才惊觉,原来“父母落单”这天的到来,比我们想象的要快得多,也更措手不及。这本书从居住环境的适老化、长辈的日常照护,到心理上的支持和可能遇到的突发医疗状况,甚至是医疗保险的规划,都做了非常细致的梳理。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不只讲“怎么做”,更强调“为什么这么做”,以及在每一个环节可能遇到的潜在风险和应对策略。例如,关于居家照护的部分,书中列举了许多居家安全的小细节,像是浴室防滑、扶手安装,甚至灯光亮度都一一考量进去。这些都是我过去可能忽略,但一旦发生时却会造成严重后果的。更难得的是,它还触及了“心理”层面,提醒我们要关注长辈的心理健康,理解他们的失落感和依赖感,也帮助我们调整自己的心态,避免在照顾过程中产生不必要的压力和愧疚。这本书就像一本全方位的“父母落单”指南,让人在阅读过程中,从最初的迷茫不安,逐渐变得有条理、有方向,也更具信心去面对未来的挑战。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绝对不只在于它提供了多少“方法”,更在于它唤醒了多少“意识”。在阅读过程中,我反复问自己,对于父母的未来,我到底了解多少?我又能提供多少帮助?书中的“居住”、“看护”和“日常危机”等章节,像是一面镜子,照出了我过往的不足和盲点。特别是关于“医疗保险”的讲解,作者非常接地气,用生活化的例子解释了各种保险条款,让我这个过去对保险一窍不通的人,也能茅塞顿开。它让我明白,保险不是可有可无的负担,而是未来风险的有力屏障。而最让我触动的是,“心理”和“那一天”的准备。作者鼓励我们与父母进行深度的沟通,了解他们内心的想法和期望,而不是想当然地替他们安排一切。这种“尊重”和“理解”的态度,贯穿了整本书,让我觉得这是一本真正温暖人心的作品。它让我们看到,父母的晚年,也可以是充满尊严、有品质的,而我们可以扮演的角色,也远比我们想象的要重要和积极。这本书,让我从一个懵懂的子女,成长为一个有责任、有担当的照顾者。

评分

坦白说,我一开始对这类“预备”的书籍持保留态度,总觉得在“不幸”还没有发生之前,就过度担忧,反而会影响当下生活的品质。但这本书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它让我明白,真正的“准备”,不是消极的等待,而是积极的规划,是将潜在的风险降到最低,是将未来的不确定性变成可控的因素。书中的“日常危机”和“医疗保险”部分,让我意识到,很多我们以为“理所当然”的事情,在父母年迈后,都可能成为巨大的挑战。例如,关于紧急就医的准备,书中详细列出了需要携带的证件、病史记录,甚至是如何与医护人员有效沟通的技巧。这些看似琐碎的细节,在关键时刻却能发挥巨大的作用,避免了不必要的慌乱和延误。更让我感动的是,“看护”和“心理”的篇章,它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指导,更是对“人”的关怀。它提醒我们,在照顾父母的同时,也要关注他们作为独立个体的情感需求,理解他们的尊严和自主性。这本书让我从一个被动的接受者,变成了一个主动的规划者,让我更有信心和底气去面对“父母落单”这一人生课题。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