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尼尔‧席格于这一趟人心的探索之旅,打开了我们的心灵、扭转了我们的心灵,而扩大了我们的世界。走过《心脑奇航》这一趟旅程,蓦然彻悟:世人不论对彼此、对宇宙,都有休戚与共、牢不可破的关系。 ──丹尼尔‧高曼(Daniel Goleman)着有《EQ》(Emotional Intelligence)、《柔软的心最有力量》(A Force for Good)
《心脑奇航》这样一本书要写出来,席格医生实乃不二人选。融合科学、个人叙事、正念教育、新颖的比喻,为我们勾勒难以捉摸的心理运作面目,在不确定的世界追寻确定,从心灵驳杂的关系网中勤勤恳恳为我们裁剪出一袭自我。难怪席格有本事造福世上成千上万的人。这一本新书可望为更多人打开心灵的视野。 ──黛安‧艾克曼(Diane Ackerman)着有《人类时代》(The Human Age)
首屈一指的科学家追随灵光洞识而走上了这样的旅程,于探索心灵途中动辄有所创见,教人难忘。 ──杰克‧康菲尔德(Jack Kornfield)博士 着有《踏上心灵幽径》(A Path With Heart)
博学多闻但又简单好读,寓科学和推测于一炉,比例得宜,本书带领读者踏上追寻之旅,从心灵单纯只是大脑的活动,一路走到心灵是从涉身的、关系的能量讯息流动迸现出来的;同时告诉我们单单改变一下心理运作,便能够推展出多么刺激的种种可能。本书横跨多门学科,为读者釐清心灵的力量何在,勾勒出有创意的健康心理之于个人、人际、社会的种种牵连。 ──艾伦‧兰格(Ellen J. Langer)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着有《用心:让你看见问题核心》(Mindfulness)
《心脑奇航》一书针对历来只有模煳比喻的一些概念,细细探索、仔细釐清,而将过去的枷锁拆解卸除,让临床医生可以自由施展身手,流露更大的理性和感性……拜读了他的着作,因他的贡献,我的工作成效更好……读过《心脑奇航》一书,各位的心灵、世界、临床诊疗的工作,都能向上提升。──《艾瑞克逊基金会通讯》(The Milton H. Erickson Foundation Newsletter)
洛杉矶加州大学医院的精神医学临床教授。创办校内「正念觉察研究中心」(Mindful Awareness Research Center),现任主任;创办校内「文化大脑发展研究中心」(Center for Culture, Brain, and Development),现任审察人。席格医师也是「心见研究中心」(Mindsight Institute)的执行总监,该中心是针对个人、家庭、机构、社群提倡心见、同情心、同理心的教育中心。
席格为畅销科普与亲子作家,有三本着作直闯《纽约时报》畅销书榜,包括《青春,一场脑内旋风》(Brainstorm)、《教孩子跟情绪作朋友》(The Whole-Brain Child,合着)、《教养,从跟孩子的情绪做朋友开始》(No-Drama Discipline,合着)。其他精采着作包括《第七感:自我蜕变的新科学》(Mindsight: The New Science of Personal Transformation)、《人际关系与大脑的奥秘》(The Developing Mind)、《喜悦的脑:大脑神经学与冥想的整合运用》(The Mindful Brain)等。
席格对精神医学界的标准诊疗也很有意见。美国精神医学学会出版了《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DSM),俗称精神疾病诊断的「圣经」。临床医生用这本手册中条列的症状来做为诊断依据。对席格而言,「人」不见了,「心」不见了。他说:「若临床医师不明了(DSM)诊断有其限制,就很可能在主观的下行(Top down)泸网去制造自己对病人的认识。」药物治疗只能改变大脑,却治不了「心」,也治不了人。人的本质就是心,而心不在头颅内,也不在体表内,而在更广泛的,可能包括全世界的时空之内。在主流学界内也不乏自我批判者。艾伦・法兰西斯(Allen Frances),一个顶尖的临床精神学家,也是DSM第四版的召集人,出版了《救救正常人:失控的精神医学》(Saving Normal: An Insider’s Revolt Against Out-of-Control Psychiatric Diagnosis, DSM-5, Big Pharma, and the Medicalization of Ordinary Life),严厉批判DSM第五版,目前临床上使用的最新版本,认为DSM第五版会造成数以百万计的正常人被诊断为精神疾病患者。席格认为问题都出在主流医学拿掉「人」,拿掉「心」了,主观性在讲求客观的医学中不见了。然而作为一个人,主观性具有中心地位,医学要注重主观性,注重内在感觉。
「心」若不是大脑活动,那是什么呢?席格认为心有四大面向:讯息处理,主观经验,意识和自动组织。虽然没有人能定义「心」,或许「定义」不是那么重要,为了研究与讨论,席格提出了「心」的工作定义:具有涉身的来源,关系上的因子,自我组织,可以调节个体之内、之间的能量讯息流动。大脑内的神经放电是能量的流动,然而这样的能量流动如何携带讯息?如何产生感觉经验?如何产生意识?其实这些问题是「大脑时代」主流主张的盲点,也是哲学家查默斯(David Chalmers)所提出的「难解的问题」(the hard problem)。能量型态不一定代表讯息,讯息具有意义,可以被能量型态携带。脑中的神经激发型态如何具有意义?这一直是认知科学和哲学关于意向性(intentionality)的核心问题。标准的解决办法就是「意义不在头颅」内。这支持了席格「涉身」和「关系」的说法。每一个个人都存活在身体以及他人(并加上环境)之中,心由这个场域中的能量讯息流动,透过自我组织而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