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穆史学导论:两岸三地传承

钱穆史学导论:两岸三地传承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钱穆
  • 史学
  • 中国史
  • 历史学
  • 学术著作
  • 两岸文化
  • 史学导论
  • 文化传承
  • 思想史
  • 中国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这本书以少年钱穆在常州府中学堂的轶事作为引子,缕述钱穆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西南联大和新亚书院等院校的关系,以及他晚年在台湾讲学和往来港、台两地的情况。《国史大纲》体大思精,《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卓识专深,其《秦汉史》亦为不可多得的断代史着作,钱穆史学的规模已然具备;《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国思想史》和《中国史学名着》等,均属大师小着,广为人知,其历史文化精神亦流露无遗。钱穆早期着作《国学概论》较为治史者所忽略,五十四册的《钱宾四先生全集》如何读起,着者为你一一道来,兼及当年新亚书院诸大师一时无两的学术气象。近年中国内地出版钱穆着作、传记和有关专书日渐增加,益见钱穆史学的生命力及其传播情形。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周佳荣


  香港中文大学荣誉文学士,广岛大学文科硕士,香港大学哲学博士。从事教学工作多年,致力推广中国文化,曾任香港浸会大学历史系系主任、当代中国研究所所长,现为近代史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林思齐东西学术交流研究所研究计划统筹及历史系兼任教授。已刊着作多种,包括《中国历代史学名着快读》、《人物中国历史》、《中国医学史辞典》、《明清小说:历史与文学之间》、《言论界之骄子:梁启超与新民丛报》、《从翰林到教育家:蔡元培及其事业》、《开明书店与五四新文化》等。

图书目录

○○一 序
 
第一篇 从小学教师到北大教授──趁青春,结队向前行
○○六 第一章 青少年时代:读书和教学经验
○二七 第二章 《国学概论》及《先秦诸子系年》
○四四 第三章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导读
 
第二篇 从西南联大到香港新亚──十万里上下四方,俯仰锦绣
○七○ 第四章 《国史大纲》及其时代
○八一 第五章 新亚时期的大师风范
○九九 第六章 别树一帜的文化学着作
 
第三篇 从文化弘扬到国学传承──广大出胸襟,悠久见生成
一一四 第七章 《朱子新学案》及钱穆晚年学术活动
一一九 第八章 史学与文化、《论语》与孔子
一二八 第九章 《钱宾四先生全集》如何读起
 
一五一 註 释
一五六 附录一 钱穆着作简要说明
一六八 附录二 钱穆生平简略年表
一七六 参考书目举要
 

图书序言



  这本书的撰着,缘起于新亚研究所主办「诚明讲堂」,邀我于二○一六年九月至十月间,作「钱穆史学导论四讲」。这并非容易处理的课题,一则钱穆先生着作宏富,贯串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文化;二则香港学界前辈众多,我向来不在钱穆研究专家之列。由于盛情难却,后来还是应承了,原因有三:首先,我毕业于新亚书院历史系,钱穆先生的着作算是看过不少;其次,我有多位老师是钱门弟子,他们时常讲述钱穆先生的事迹和见解;再者,钱穆先生晚年几次来港,我都有机会借领教益。距离虽然远了一点,倒是认识得比较清晰的。

  一九六九年我投考香港中文大学的时候,崇基学院、新亚书院、联合书院都发信安排我去面试,结果我选了新亚书院历史系,原因是入学时只需缴交一个月学费和一个月按金,当时我家境贫困,崇基学院和联合书院都要缴交半年学费和一个月按金,我实在负担不起。后来得悉这是钱穆先生定下来的德政,他说新亚书院以穷学生居多,逐个月交学费较适宜,至今我还心存感激。

  三十多年来,我一直在香港浸会大学历史系任教,包括中国历史通论和专题、北宋史、明史、近三百年学术史、近代思想史和文化史等,涉猎稍广。在大学讲课较重视研究,不妨称之为「院校史学」;与此同时,我常应邀到书店、博物馆等公共场所演讲,对象不同,较为注意深入浅出和引起听众对历史文化的兴趣,用梁启超的说法,这叫做「民间史学」。其实院校史学与民间史学并无矛盾,只是内容程度和表达方法有异而已;把两者结合起来,就接近「文化史学」了。我常乐此不倦,游走于大专院校和文化场所之间,日子久了,似乎成为我自己的一套治史方式。我一直认为,研究历史是很寂寞的工作,往往要关起门来或钻进图书馆才做得专注,讨论学问则宜开放,经常找些志同道合的人切磋;如果要把研究得来的学问知识传扬开去,撰写普及性质的着作是一个途径,多在公共文化场所发表讲话,也是史学工作者份内的事情。

  本书编排,大致按照钱穆史学着作出版的先后次序,分为九章,从钱穆的少年时代讲起,直至晚年为止,重点是在北京大学任教时期至来香港创办新亚书院的经过,书名副题原拟定为「从北大到新亚」,后来觉得「两岸三地传承」较为贴切,更能凸显钱穆史学的气象。有一点必须指出,就是研究钱穆史学不但要看他的着作,还要把他的见解与近代中国时代变迁以及钱穆个人的文化活动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可以较贴切地了解钱穆的治史精神。

  如上所述,我对钱穆先生的认识,并非纯粹的学术钻研的结果,而是概括地把历史文化与时代变迁综合起来加以考察,但段落式的痕迹仍明显可见。不揣谫陋,抛砖引玉,难免有很多未尽妥善之处,敬请专家学者见谅。

周佳荣 谨识
二○一七年四月十六日

图书试读

第一篇 从小学教师到北大教授──趁青春,结队向前行

钱穆(一八九五—一九九○年)是二十世纪中国着名历史学家,十八岁时家贫辍学,矢志自修,担任小学教师十年、中学教师八年,其间努力撰述,而以〈刘向歆父子年谱〉一文引起学界注意。三十七岁时起任教燕京大学、北京大学,并在清华大学兼课,备受学生欢迎。一九三五年出版《先秦诸子系年》,一九三七年出版《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奠定了他在学界的地位,这两本巨着的成就和影响是很深远的。教学工作与学术研究齐头并进,是钱穆人生的第一个阶段。经过三十年的艰苦奋斗,终于成为一个散发光芒的年轻历史学家。

钱穆自少年时代开始,即广泛阅读中国古籍,尤爱唐宋韩柳及清代桐城派古文,其间渐趋于学术研究。壮年以后,乃集中于向史学领域发展。早期成绩偏在考证工夫,中年起以通识性论着为重,涉猎范围包括政治、地理、社会、经济各方面,而学术思想一直为贯串历代演变的主要脉络。

钱穆生于清朝在甲午一役中战败、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之年,此后的中国,经历了戊戌变法、八国联军之役,辛亥革命爆发,在民国建立后,复有军阀混战、北伐战争,至一九三○年代,更面临日本一连串侵华举动,与此同时是中国全民艰苦的抗日战争。

钱穆撰词的《新亚校歌》第三段:「手空空,无一物,路遥遥,无止境。乱离中,流浪里,饿我体肤劳我精。艰险我奋进,困乏我多情,千斤担子两肩挑,趁青春,结队向前行。……」可以说是这个阶段的写照。

第一章 青少年时代:读书和教学经验

钱穆幼时在祖父和父亲的熏陶下成长,小学及中学接受新式教育,其后辗转在几间中小学任教,长达十八年之久。他本着自学精神,不断地坚持读书治学,终于扬名学界,成为大学教授。钱穆读书时,受到一位老师吕思勉的启迪;任教中小学期间,梁启超着作对他的影响很大。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書的書名《錢穆史學導論:兩岸三地傳承》其實頗有意思,我對錢穆先生的史學一直很感興趣,總覺得他的觀點對我們理解中國歷史有著獨特的啟發。書名中的「兩岸三地」讓我立刻聯想到,這本書可能會探討錢穆先生的學術思想在台灣、中國大陸以及香港是如何被接受、傳播和演變的。作為一個台灣的讀者,我對錢穆先生在台灣的學術地位與影響有較深的認識,他的「溫情與敬意」始終是我閱讀歷史時的一種 guía。但對於他在其他地區的傳承情況,我其實不太了解,這也是我對這本書充滿好奇的原因。作者似乎旨在為讀者提供一個全面的視角,去觀察錢穆先生的史學思想如何在不同的文化和學術土壤中落地生根,並產生新的枝葉。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深入剖析各地學者對錢穆先生史學的不同解讀,例如,在大陸的學者如何看待錢穆先生對傳統中國的詮釋,在香港的學者又如何將其思想與在地脈絡結合。這種跨地域的對話,或許能讓我們看到錢穆先生史學思想的多元面向,以及其跨越時空的生命力。

评分

這本書的名字《錢穆史學導論:兩岸三地傳承》,讓我眼睛為之一亮。錢穆先生作為一位備受尊崇的史學大家,他的思想在華人世界影響深遠。我在台灣,對於錢穆先生的史學,尤其是他對中國歷史精神的闡釋,一直有著非常深刻的理解和認同。然而,「兩岸三地傳承」這個副標題,立即激發了我更大的好奇心。這意味著,這本書可能不僅僅是介紹錢穆先生的學術思想,更會深入探討他的學術思想在不同地區,例如中國大陸和香港,是如何被接受、被研究、甚至被轉化和創新的。對於我來說,這是一個了解錢穆先生學術思想更廣泛影響力的絕佳機會。我期待書中能呈現出,在不同的學術環境和文化脈絡下,學者們對錢穆先生史學的獨特解讀,以及他們如何將錢穆先生的洞見與各自的研究領域相結合,形成新的學術成果。這種跨區域的對話與比較,無疑能夠豐富我們對錢穆先生史學全貌的認識,並揭示出其思想在當代依然充滿活力的原因。

评分

身為一個對歷史有著濃厚興趣的讀者,我一直對錢穆先生的史學著作抱持著極高的敬意。他的《國史大綱》、《中國歷史精神》等作品,早已成為我書架上的珍藏。這次偶然看到這本《錢穆史學導論:兩岸三地傳承》,書名便直擊我心。錢穆先生的史學,最讓我著迷的,是他那種「溫情與敬意」的治史態度,以及他對於中國歷史那種深沉的關懷。這本書的導讀,似乎深入淺出地解析了這些核心概念,並且更進一步探討了在兩岸三地不同學術語境下,錢穆先生的思想是如何被理解、被詮釋,甚至是被發展的。我特別想知道,在不同地區的學者眼中,錢穆先生的史學有何異同,又有哪些新的觀點被提出。這本書的結構,似乎是以錢穆先生的學術脈絡為主軸,然後再將其在不同地區的傳承與創新進行比較分析,這種宏觀的視角,對於全面理解錢穆先生的史學影響力,無疑是極具價值的。我相信,這本書不僅能幫助我更深入地理解錢穆先生的史學思想,還能讓我對當代中國史學的發展,有更清晰的認識。

评分

最近偶然在書店翻到一本《錢穆史學導論:兩岸三地傳承》,書名就頗有意思,讓我好奇想一探究竟。錢穆先生的史學思想,在台灣一直是學界與民間津津樂道的重要課題,尤其對於我們這些在這片土地上成長、深受中華文化薰陶的人來說,錢穆先生對中國歷史的見解,不僅是學術的深度,更是一種情感的連結。這本書的副標題「兩岸三地傳承」更是精準點出了它的核心,意味著它不只涵蓋了錢穆先生在台灣的影響,還延伸到中國大陸和香港的學術交流與發展,這點令人十分期待。翻開書頁,我就被作者流暢卻又不失嚴謹的筆觸所吸引。作者似乎花了很多心思去梳理錢穆先生史學思想的源流與演變,從早期的學術探索,到後來在台創立新亞書院,再到他在史學方法、史學觀念上的獨到之處,都有著相當細膩的描繪。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不僅著重於錢穆先生的學術理論,更將其與當時的時代背景、兩岸的政治文化氛圍緊密結合,讓讀者在理解史學的同時,也能感受到歷史的脈動。例如,書中對於錢穆先生如何看待中國歷史的「溫情與敬意」,以及他如何強調「中國人不可忘本」的論述,都讓我產生了強烈的共鳴。這種將學術著作與個人情感、文化認同巧妙結合的寫作方式,是這本書最為吸引我的地方。

评分

偶然在書架上看到這本《錢穆史學導論:兩岸三地傳承》,書名就深深吸引了我。錢穆先生的史學,對我而言,不僅是學術的殿堂,更是一種精神的慰藉。他那種對中國歷史的深情關懷,以及對中華文化獨特的體悟,總讓我讀來感同身受。而這本書的副標題「兩岸三地傳承」,更點出了它不凡的企圖。我一直很好奇,在不同的政治和文化背景下,錢穆先生的史學思想是如何被傳承和發展的。台灣學界對錢穆先生的推崇自不在話下,但他在中國大陸和香港的學術界,又是如何被看待與研究的呢?這本書的作者,似乎花了不少心思去梳理這條複雜的脈絡,試圖描繪出一幅錢穆學術思想在華人世界裡,跨越地域、融合創新的全景圖。我尤其關注作者在處理兩岸三地學術差異與共通性時的細膩度,以及他如何呈現不同地區的學者在繼承錢穆思想時,所展現出的個人風格與學術特色。我相信,這本書的論述,不僅能幫助我們更深入地理解錢穆先生的史學成就,更能讓我們對當代華人史學的研究方向,有更宏觀的認識。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