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艺术源于生活,也涵养生活
诗词、文学、历史、艺术、电影、影像、京剧……
十位不同人文领域的佼佼者
为你解读个中的奥妙与韵味
郑愁予谈汉字──从汉字造字与文学表现,诠释华人文化的底蕴。 郑愁予从自己创作的〈南海的中国蓝〉一诗谈起,从古文词句、造字部首、日常用语等不同角度,娓娓道来华文中赋予「水」的诗情,由「丝」表现的绚美,以「青」的色感抒发仙韵;再由这些字的本义和以其为部首关连的字词群,诠释华人文化的底蕴。
黄春明、黄国珍谈阅读──透过阅读,不只满足人的高级感官,也激发生命能量。 黄春明以生命的体悟与第一次为他人而流下眼泪的感动,开启他阅读和写作的生涯分享。他认为,现代生活太物化,缺乏精神生活,透过阅读,人才可以了解人,并将他人的人性经验内化,产生很大的能量。黄国珍更指出阅读的关键,在于建立自我观点,才能最大地发挥阅读的效果。
何政广谈台湾美术──回到台湾美术记忆的长河。 从《艺术家》杂志的视野,可以了解过去四十年间,从乡土艺术的盛行、现代主义艺术的兴起、前卫艺术的出现、台湾美术的丰收、台湾艺术主体性的探寻、录像艺术与新生代崛起、全球化时代与国际艺坛接轨到多元呈现的当代艺术。
张错谈器物──青铜镜的演变历程,也是一种文化史。 镜子在中国文化史中,有着悠久的演进历程,从上古一路到清代,每个时代的铜镜特色,皆能反映当时文化、历史、生活物质条件的变化。
阮义忠谈摄影──等待一张好照片,让人学会耐心、同理,并观照自我。 「我的老师,是镜头前面的人,」阮义忠分享自己踏上摄影创作的生命历程。「每个摄影家都是百分之五十的创作者,做好各种准备后,等待上帝为你按下快门。」最好的照片,往往是出乎意料之外的镜头,但要捕捉到这样的镜头,除了技术的磨练,还要时时怀抱着同理对方的心意。
孙绍谊谈电影──电影说的故事,是国际政治文化发展的线索。 回溯电影发展的简史,从20世纪初的电影世界性时期,带向1920年代开始兴起的「民族电影」风潮;他同时分析西洋电影和华语电影中几个类同的角色,以及电影中女角男装的「化身形象」所引发的时尚风潮现象,借此探讨电影与文化的互动关系。
张曼娟谈爱──有好的语言,爱才能被体会到。 张曼娟以自己亲人罹癌的亲身经验,以及阅读中国经典《庄子》、《金瓶梅》与《红楼梦》等作品,引领读者一步步踏进她对爱的思索和感受。透过语言与文字,终究可以将爱落实于生活,体会爱、传递爱、实践爱,让爱发挥救赎与抚慰的力量。
郑颖谈宋代生活美学──世间万物,都有美的精神与哲思。 郑颖深入进入宋代文人的物质与精神世界,感受当时人的文化与艺术品味。宋代在诗、书、画、考古、瓷器等方面都有精彩的表现,在如此一个将艺术结合生活的朝代中,我们将可以找回生活失落已久的艺术感官与美感体会。
钱宇珊谈京剧──看懂古典京剧,再造京剧艺术新风貌。 「如果没有新鲜的、符合时下潮流的表演方式,传统的硬工夫还有人要看吗?」钱宇珊为读者指出京剧的入门之径,同时思索京剧如何兼顾传统与创新,欣赏与体验,也许所谓的「结合」并不只是「加入新元素」,在「学会欣赏」当中,也包含对传统的了解和参与。
阮玺谈手机摄影──如何看待生活,将决定拍照的视野。 「为了捕捉决定性的瞬间,你要预先做好准备,剩下的就交给运气。」阮玺以手机摄影、「街拍」闻名,穿越他每张作品拍摄当下的经历和故事,了解做为一个摄影家拍摄者的眼光、视角、性格和想传达的讯息如何和现场种种变数互动,进而创造令人惊奇的画面,为生活的感动留下纪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