忧郁几颗洋葱?精神分析想说

忧郁几颗洋葱?精神分析想说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精神分析
  • 心理学
  • 情绪
  • 抑郁
  • 自我
  • 人际关系
  • 洋葱模型
  • 潜意识
  • 成长
  • 疗愈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日常生活的普遍用语:忧郁,十几年前被叫做「懒惰病」,
  也曾被形容是,有颗石头压在心上,无法说出口......
  为什么出了事就说是有「忧郁症」?这中间发生了什么事呢?
  尝试从治疗技术的角度「诠释」和「解释 」,
  来观察「忧郁症」如何被看待,如何被使用?
  *************
  就是不信邪吧?困惑着一个真实无比的现象。 
  何以复杂人性经验的多元描述忧郁,被窄化成只来自于负向想法?
  然后,顺势变成只要正向想法,就可以取代人性的复杂?    
  我需要说说不一样的想法,不是为了不一样而不一样,
  而是临床现实上就是如此多元性,实在无法硬挤进正向想法里,否则,反而变成无法多加思索的限制。           
  是谁决定什么是正向想法呢?
  重点在于,人性里有光,也有暗处,是千百年来文学、艺术、哲学的经验描述,怎么会被现代版的普通心理学,简化弄成只是一道光线呢?
  精神分析有些话想说,也有短诗、随笔和剧本尝试发声。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蔡荣裕


  台北市立联合医院松德院区一般精神科主治医师
  松德院区《思想起心理治疗中心》心理治疗资深督导
  高雄医学大学《阿米巴诗社》成员
  《台湾精神分析学会》名誉理事长兼执行委员会委员
  《台湾精神分析学会》精神分析运用和推广委员会主委

图书目录

推荐序   /赖德仁/樊雪梅/黄宗慧

◆小小说 / 精神分析取向心理治疗经验谈
第一章  恶心,是愚蠢或聪明绝顶呢?
第二章  人的欲望是光明或是黑暗的事?
第三章  你不是爱情的结晶,只有恶心?
第四章  你说,你只希望父母的性有爱情?
第五章  深奥吧!你说你有伊底帕斯情结?
第六章  什么!你说要和父亲再重新生下自己?
第七章  你说父母之间根本没有爱情?
第八章  多少黑的黑暗才是勇敢?
第九章  道德的尿撒在父亲的裤管上?
第十章  父母的性游戏要替小孩负责爱情?
第十一章  没有爱情的精卵竟然可以长出小孩?
第十二章  孤单需要几把刷子? 
第十三章  没有爱情的精子和卵子如何打招唿?
第十四章  恶心的方程式里有爱情吗?
第十五章  我为什么无法帮你判断他有多邪恶?
第十六章  什么是美化自己的经验呢?
第十七章  如同饥饿的婴孩先咬痛提供奶水的乳房

◆短诗 /漏网的鱼

◆随笔  / 梦幻伦敦

巫婆的奶水,以及足球和吊车都没有说话
异议份子在伦敦的咖啡屋
观光客的多重主义和枝节
圣詹姆士公园下凡之后
博物馆的幽灵都已经忘记回家的路了
贝尔赛斯公园路在寒冷的时候
至于,那把孤独的低音大提琴声
蝴蝶结和宗教画挂在午夜的车厢
华格纳《帕西法尔》在迷宫里相遇了困惑
来伦敦要找寻什么呢?却有不知名小花误闯

◆杂文 / 三篇徘徊在忧郁里的风雨声
创伤经验里抑郁「做自己」的困境
心理治疗技术「诠释」或「解释」的差异         兼探索忧郁症如何被谈论的多样性
忧郁和悲伤的泪水各有几行?精神分析与精神医学的交缠

◆剧本 / 另一种剧本:叫做内心戏的
忧郁的空洞里,谁在沈睡?

◆跋

◆作者谢辞

图书序言

推荐序

  绕道文学的精神分析?

  蔡荣裕医师的新书《忧郁几颗洋葱?精神分析想说》所集结的作品文类有小说、散文、评论、剧本,除了被作者自己归类为「杂文」的「三篇徘徊在忧郁里的风雨声」属于理论评述性质,直接探讨了忧郁问题的不同面向,其他几类作品都有着高度的文学性,一如洋葱般有待读者层层瓣瓣地剥开。莫非,要进入精神分析的世界一窥其堂奥,最好的方式是绕道文学?然而,这真的是一种绕道吗?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也容我也先「绕道」文学,谈一下美国导演伍迪艾伦创作的一则短篇故事〈库格马斯插曲〉(“The Kugelmass Episode”)。

  故事的主角库格马斯,是一名离婚又再婚的大学教授,但和第二任妻子的关系依然陷入瓶颈,他嫌弃妻子不复过去的苗条,肿成一颗海滩球,又指责妻子如同他的枷锁,于是,他求助于精神分析师。故事的开场就在治疗的诊间,库格马斯一面抱怨生活,一面断定外遇可以改善自己的状况,这时分析师对他说:「外遇解决不了问题。你太不实际了。你的问题深层得多。」然而尽管分析师数度打断他关于外遇的幻想,库格马斯还是不予理会,迳自说起他的焦虑之梦,梦中的他手里提着野餐篮,篮子上写着「各式选择」,但这时他却发现提篮有个破洞!梦的讯息很明显:步入中年危机但又还想不断恋爱的男主角,担心自己已经没有多少选择的机会了。分析师听完这梦境,只是告诫他,他最不该做的事情就是「行动化」(act out)(简化地说,就是因压抑的回返造成个案突然出现冲动行为)。分析师说,「你必须就在这里把你的感觉表达出来,然后我们一起来分析。你接受治疗也已经很久了,应该知道没有一夜之间就治癒的疗法。我是分析师,不是魔术师。」但也就是这样的回答,让库格马斯毅然决定终止治疗,悻悻然地说 ,「那也许我需要的就是魔术师」。对于一篇精彩还在后头的短篇故事来说        毕竟之后男主角可是要穿越时空遇见包法利夫人啊        这段与分析师之间的对话当然不会是伍迪艾伦的重点所在,分析师只是伍迪艾伦要嘲弄的角色之一,无能的分析师和稍后要登场的,贪财但戏法却又不灵光的魔术师一样,说明了这世界上充满赝品与郎中:分析师只会要求个案尽量述说,却拿不出一点「成果」,还好意思叫治疗很久都无效的个案要体认分析并非一蹴可几的道理!

  既然如此,为何非要绕道这个短篇故事,才能谈《忧郁几颗洋葱?精神分析想说》?因为单从引述的故事段落我们就已不难看出,〈库格马斯插曲〉里的分析师形象,正符合一般人对于精神分析治疗的刻板印象与粗浅理解:要个案「自由联想」,却又不轻易提供诠释。不论是对于不相信精神分析的人而言,或指望分析师「对症下药」、「药到病除」但期待落空的个案而言,库格马斯决定终止分析都看似是明智的选择,毕竟精神分析的开山始祖佛洛伊德就直接表示过:「治疗的成功不是我们首要的目标。我们所致力达到的是让病人意识到他的潜意识愿望」(SE 10, 120),而自认其理论乃回归佛洛伊德的法国精神分析师拉冈也认为,「被假定知道的主体」(subject supposed to know; sujet supposé savoir)并不是分析师,而是个案本人;那么,我们还能对分析师抱有甚么期待?

  事实上,分析师也并不希望个案对他有太多期待,因为精神分析的特殊性与重要意义,就在于它不认为人类复杂的心灵活动可以被任何科学充分解释。换句话说,看似不知道、不能确定任何事的分析师,可能正是称职的分析师,也更有机会让个案完成「意识到自己的潜意识」这个艰鉅的工作。比起一昧鼓励个案正向思考、追求自我的完整,精神分析更想说的,是那些关于人类慾望将如何无止尽地流动的故事,这些流动,或许会构成生活的扰动,却也是人活着的证明。从这个角度来看,精神分析想说的,和文学想说的,远比我们想像的还要更接近。

  也因此,蔡医师的新书并不是一本绕道文学的精神分析之书,因为绕道一词本身可能就是需要商榷的,毕竟精神分析和文学的轨道,经常是重合的,而这点也早已为佛洛伊德所指出,他在小说家詹森的《格蒂沃娃》(Gradiva)中惊喜地发现了许多可以用来印证《梦的解析》的线索,发现了从诠释这部小说所能归纳出的原则,竟然和观察分析疾病的所得致的看法一模一样,于是他说:「看来唯一的结论就是,要不是我们两者,作家和医生,都以同样方式误解了潜意识,要不就是我们都正确地理解了它」(SE 9, 92),而佛洛伊德的答案,当然是后者。

  至于蔡医师的这本书,特别是将精神分析取向的心理治疗场景小说化的做法,更是「一人分饰两角」地以作家和医师的身分为佛洛伊德的说法做了绝佳的註解,同时,也实践了拉冈所谓的「分析师论述」。我们看到,小小说中的个案不断诉说与父母的关系如何造成她的阴影、影响了她现在的行为与选择,但聆听的分析师却不愿扮演那个套用理论去解释创伤来源的大他者,聆听越多,理解越多之后,他形容自己如同在狭窄的细缝里看见了光明和黑暗,但「又不再只是条条分明,而是交叉地存在着」。换句话说,在细缝里看见更多的可能性,弔诡地也意味着单一明确答案的可能性越来越少。............................................

(摘自台湾大学外国语文学系黄宗慧教授之推荐序)

图书试读

忧郁的空洞里,谁在沈睡?
 
她:约二十出头的女性
 
她的妈妈:喜欢突然失踪离家几天或几个星期
 
她的爸爸:喜欢无厘头责打家人
 
我:一个喜欢听人说话的女人
 
故事:
 
她的爸爸在很小的时候逃离家。她的妈妈在很小的时候逃离家。她的爸爸和她的妈妈后来在一起,为了有一个家。这个家是个防空洞,也是空洞。防空洞坚持古典不愿长大,空洞却会自己长大,直到拥挤得待不住......故事很简单,只是人性太复杂。
  
佛洛伊德路过台湾,要寻找一个家,和川端康成擦身而过,佛洛伊德能严肃认真想些什么吗?
地点:
 
每个人都在现场,摸索佛洛伊德说的自我的空洞,各种白色构成的墙壁,阻隔着每个人之间的流动,可以在森林里,在海滩上,在房间里,在剧场后台......
 
第一幕第一景:她想说的话
  
很久很久以前,佛洛伊德这么说过,在重要的照顾者过世后,一般是很伤感难过,但是一阵子后,就会觉得那个人离开了,自己会再度走下去。但是有些人却变得自己被带走了,不只是那个人离开人世,他们觉得自己也跟着走了。佛洛伊德说,那是因为自我里留下一个空洞化般的阴影,自己也跟着不见了。
    
不过,她的故事却显示了,那个空洞不是一般的空洞阴影,也不是一般的阴影。那是什么呢?难题就从这个地方开始,这是佛洛伊德说话的现实所呈现的侷限,他的侷限却是她的开始。我只是事后听到这些故事后,深怕有什么重要的经验会流失掉,因此就一直紧盯着这个现象。
 
她说:
  
我想,她一定完全不了解我的想法,才会在上次碰面时,跟我说她了解我。
  
这怎么可能啊,我不过说了一点点,连皮毛都还没有说出口呢。除非她真的这么厉害,我在前一阵谈自己心情不好,好像头脑里有个空洞时,说到川端康成是个老色迷,才会写出《睡美人》这种故事。
  
她一定搞得懂,我偏偏就是被这个故事激活起来,不然,我早就真的不在人世了。她一定以为我是厌世的人,其实,根本不是她想的那样子。从其它角度来说,我一点也不厌世,只是对于活着要干嘛,唉,如果硬要说,活着要干嘛,我后来找到的出路是,要填满佛洛伊德所谈失落的阴影。
  
嗯,要填满那个阴影。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