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西医观点的癌症原因
近代西方医学研究癌症已超过半世纪,可是对于癌症发生的真正原因一直不清楚,所研究结果都不足以应用到所有癌症的预防与治疗。也就是说,科学家在抗癌战争中仍居下风。近代西方医学提出了几项研究结果。
1. 基因突变
癌症可能是因为细胞自身分裂时,DNA在复制时发生错误,多次错误的累积,会使正常细胞进行癌化。DNA变异虽然机率微小,却是很难避免的,大部分时候就是日常生活中单独随机变异事件的累计,所以一般在年老时,就会出现癌症,只能认命。
癌细胞是由正常细胞演变来的,所以和细胞基因突变有关。目前科学家已经知道有两种基因和癌症的形成有关,一种是致癌基因 ( oncogene ),另一种是抑癌基因 ( suppressor gene ),癌症的形成,可能是由数种致癌基因的活化,或数种抑癌基因的功能丧失所累积而成的。一般而言,单纯的致癌基因被活化和血液肿瘤较有关系,譬如:血癌、淋巴瘤等,而目前最常见的的癌症,如肺癌、乳癌、大肠直肠癌、肝癌、脑瘤、膀胱癌等,都和抑癌基因的缺失有关。
正常细胞在受到外来致癌物而基因发生改变,只需要一至两天的时间,此时正常细胞就转变为癌的初始细胞(initiated cell),初始细胞在人体内潜伏, 需要十年以上的催化(promotion)过程,若催化不成则仍是正常细胞,这也就是说每个人身上都有癌细胞,但不一定会扩展成癌的理论,初始细胞变成癌前期细胞 ( preneoplastic cell ) 的期间,基因还需有一些序列性的变化,包括致癌基因及抑癌基因的相互变化。而癌的前期细胞,也还需要数年的演变,才会成为瘤细胞(neoplastic cell),如果此一阶段癌细胞不分裂,身体根本无法察觉存在。因此,任何人都必须假设自己体内已存在着不少癌的初始细胞、前期细胞甚至癌细胞,只是自己无法自我发现而已。
2. 家族遗传
某些癌症是有家族性的遗传,大约佔所有癌症的5——10%。可以遗传相关癌基因已陆续得知,如乳癌或卵巢癌相关的基因.. BRCA-l、BRCA-2,已可以解释家族中男方或女方近亲出现乳癌及卵巢癌的倾向;另一种APC基因的缺失,可以说明家族性大肠瘜肉症及大肠癌的发生。李——佛美尼症候群(Li-Fraumeni syndrome),是一种罕见的自体显性遗传疾病。李——佛美尼症候群是由来自于父母遗传,或是发生在胚胎细胞上的蛋白质基因突变所引起,有这种症状的人,通常会有极高机率罹患各种肿瘤与癌症。
目前科学家的研究主要是一个抑癌基因的缺失,引起家族性各种不同癌症的发生,这些不同的癌症包括乳癌、脑瘤、恶性肉瘤、骨癌等,很多都是在年轻时发生的。虽然大多数癌症是后天的饮食与生活习惯造成,不过若有以下癌症发生时,就需考虑遗传性癌症候群的情况,例如:男或女方出现至少二人以上的近亲发生癌症,癌症出现在较轻年纪,出现多种肿瘤,不断发生罕见肿瘤,相类似肿瘤一起发生(如BRCA1Al,2与乳癌、卵巢癌共同出现家族中,以及有显性遗传倾向等)。
大部分情况,个人不可能知道自己身上是否某种致癌基因已变异,对大部分癌症,也没有找到有决定性作用的变异。所以也只能根据自己的直系亲属的病史来推测。
3. 外在物理性因素
指紫外线、辐射及放射线,另外,因为石棉会引发胸腹膜间皮瘤(mesothelio-ma),也通常被认为是物理性因素。
最早发现放射线致癌,是X光检验技术刚使用时,经常和放射性仪器接触的人,多数得了皮肤癌,后来,一些放射科的医生也得了白血病。二次大战日本广岛和长崎遭受原子弹攻击后,科学家研究发现,不仅是长期和高剂量辐射接触的人,就连低剂量照射的人,得癌症的机率也会增高,最常见的是血液癌症。这是由于造血细胞一直处于造血的过程中,在照射X光后,细胞往往不能及时修复DNA的损伤,造成DNA变异,再经由复制后传至后代。一般而言,血液中的癌化不像其他肿瘤,能很快的被人体察觉,所以在早期就被发现。一般来说,白血病是在照射过量辐射事件发生后两年开始出现,在四至八年内会达到高峰,之后逐渐下降。因辐射诱发的肿瘤则有至少五至十年的潜伏期,甚至可以超过二十年,所以一旦发现肿瘤,其实都是长期累积而来。自然界产生的放射性物质,特别是氡,会导致肺癌,特别是小细胞肺癌的机会增加。
紫外线(UV)则是造成皮肤癌的重要因素,特别是UV-B,会导致皮肤的黑色素瘤以及基底细胞癌,因为紫外线会造成皮肤细胞的DNA破坏,然而黑色素瘤应该是紫外线以及基因共同所造成的。近来研究显示白人男性中,左臂得皮肤癌的机率略高,推测可能是因为开车上下班时,左臂靠窗,受太阳照射机会更多的缘故。
电磁场辐射与癌症形成的关系,目前并无直接证据,比较确定的是长期暴露在高电压的工作环境,会导致脑部胶质瘤的机会提高
4. 外在化学性因素:菸、酒、槟榔及化学品等
至少百分之八十的形成癌症的原因,是不良的生活饮食习惯所导致(抽菸、喝酒以及饮食等)与环境的化学性致癌因子所造成。
吸菸是近代医学所公认最常见的致癌因素,菸草中尼古丁不会致癌,但菸草中却另有几十种致癌物,抽菸罹患肺癌的机会,是没有抽菸的人十到二十倍。
吸菸人口约占三成左右,美国在二次大战时因为香菸是配给的,所以吸菸人口迅速增加,到了一九七○年代,肺癌人数急速增加。目前美国虽然吸菸人数已经下降,因吸菸直接或间接造成的癌症新病例依然排名第三,而死亡人数则高居第一,约占全部癌症的三分之一。
吸菸导致的最主要癌症是肺癌,有九成的肺癌是因为吸菸的缘故。
除了肺部疾病外,吸菸还能诱发心血管疾病和许多其它癌症,如口腔癌,膀胱癌。而且根据研究,吸菸者如果同时酗酒的话,更能加速致癌。
嚼食菸草或鼻菸壶,会导致上唿吸道的癌症的形成。二手菸也会增加肺癌罹患的机会。
酒精虽然不是致癌物质,但却会导致上唿吸道以及食道产生癌症,推测可能是透过增加粘膜系统对于致癌物质的通透性所造成的,这种情形在抽菸者特别明显。酒精性肝硬化也会导致肝癌的发生,法国医学研究指出,饮用啤酒或是自制作的苹果白兰地,导致食道癌发生的机会较高。
而有台湾口香糖称唿的「槟榔」,也是引发口腔病变的主因,尤其是口腔癌、喉头癌及舌头癌等。
此外,还有很多化合物可以致癌,如腌制食品易诱发胃癌及其他腺癌。而石化工业来的苯及其衍生物,则易诱发白血病。
某些特定职业较容易直接接触到大量致癌化学物,如扫烟囱的就容易得睾丸癌;橡胶业容易得腺癌;生产聚氯乙烯(PolyVinyl Chloride,PVC)产品的,易得肝癌、血管肉瘤(hemangiosarcoma);生产家俱及制鞋业者,就易得鳞状上皮细胞癌;而生产液化煤气者,较易罹患腺癌和上皮细胞癌,石棉易造成肺癌、肋膜癌与腹膜间皮瘤的发生。
好的,以下是一本名为《身心灵的调和:探索古代智慧与现代科学的交汇》的图书简介,该书内容与您提到的《防癌抗癌靠自己:西医不说的养生新观念》完全无关,旨在提供一个全面、深入的、侧重于整体健康的探讨。 --- 身心灵的调和:探索古代智慧与现代科学的交汇 导言:在喧嚣中寻觅内在的宁静与力量 在这个信息爆炸、节奏飞快的时代,我们追逐效率,却常常忽略了身体与心灵发出的微弱信号。健康不再仅仅是“没有疾病”的状态,而是一种深层次的平衡与和谐——涵盖了生理机能的顺畅、情绪的稳定,以及精神层面的觉知与连接。 《身心灵的调和》并非一本速成手册,而是一次深刻的哲学与实践之旅。它立足于对人类健康复杂性的尊重,融合了跨越千年的传统智慧体系与最新的神经科学、心理学研究成果。本书旨在为那些渴望超越“对症下药”模式、寻求生命深度活力的读者,提供一套系统性的思考框架与可操作的工具。 我们将一同探究,如何在我们日常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中,重新编织起人与自身、人与自然、人与社群之间的健康联结。 第一部分:重塑健康观——从“修复”到“共生” 本书的基石在于对传统健康范式的解构与重构。我们不再将身体视为一台需要不断修理的机器,而是将其视为一个具有自我调节和适应能力的复杂生态系统。 第一章:时代的“失衡”与身体的“低语” 探讨现代生活方式(如慢性压力、蓝光暴露、营养密度下降)如何悄无声息地影响我们的内分泌、免疫系统和肠道菌群。重点分析“亚健康”状态的生理基础,揭示身体在系统性压力下发出的早期预警信号,强调倾听身体“低语”的重要性。 第二章:古代智慧的现代回响:整体观的回归 深入剖析东方哲学(如道家顺应自然、印度阿育吠陀的体质分类)的核心理念,并将其与现代系统生物学、复杂性科学进行对比。探讨“气”、“脉轮”、“生命能量”等概念在现代语境下的功能性解释,例如能量流动与神经递质、内分泌的关联。强调身、心、灵三者相互依存、相互塑造的动态平衡。 第三章:神经可塑性与信念的力量 本章聚焦于大脑如何影响身体健康。介绍神经可塑性的最新发现,解释长期压力如何固化负面思维模式,进而影响免疫反应。通过实际案例,展示冥想、正念、自我对话如何通过重塑神经通路,实现生理层面的积极改变。这不是“心灵鸡汤”,而是基于神经科学的实践指南。 第二部分:身之维度——精微的生理调控 本部分聚焦于身体内部环境的优化,超越了基础的营养学范畴,深入探讨环境、节奏与体内微生态的相互作用。 第四章:生物节律的重构:与地球同步 详细解析人体的昼夜节律、季节节律及其与褪黑素、皮质醇等激素分泌的关系。探讨光照、温度、饮食时间如何“校准”我们的生物钟。提供具体的“光照卫生”、“时间营养学”实践方法,帮助读者恢复与自然节奏的一致性,从而优化睡眠质量与新陈代谢效率。 第五章:肠道:第二大脑的深度对话 深入探讨肠道微生物组对情绪、认知功能乃至免疫力的决定性影响。介绍“菌群多样性”的重要性,并提供基于发酵食物、益生元、抗炎饮食的定制化策略,指导读者通过饮食“培育”一个健康的内部生态系统。讨论“脑-肠轴”的双向沟通机制。 第六章:运动的质与量:超越心肺 重新审视运动的定义。不再仅仅关注卡路里消耗,而是强调运动对自主神经系统(交感与副交感)的调节作用。介绍低强度高频率的活动(如太极、深层呼吸练习)与高强度训练的互补性,以及如何选择最适合个体神经系统状态的运动模式。 第三部分:心与灵的维度——觉知与连接 这是本书最具深度的部分,探讨如何通过提升内在觉知,来管理情绪压力,并找到更深层次的生命意义感。 第七章:情绪的炼金术:从压抑到转化 情绪并非敌人,而是信息。本章提供工具来识别和解码被压抑的情绪(如恐惧、愤怒、悲伤)在其生理层面的具体表现(如肌肉紧张、消化不良)。介绍“情绪释放技术”(EFT的原理基础)和“身体扫描冥想”,帮助读者安全地处理和转化负面情绪能量,而非简单地压抑它们。 第八章:深度连接:修复社会性断裂 人类是社会性动物,孤独感已被证实对生理健康构成实质性威胁。本章探讨“社会疼痛”与生理疼痛在大脑中的相似性。倡导建立高质量的社交连接,并提供增强共情能力、有效沟通的技巧,强调社群支持在长期健康维护中的不可替代性。 第九章:意义、目标与长寿的关联 探讨“存在性健康”——即生命目标感对端粒长度、炎症水平的积极影响(基于“Ikigai”和“Logotherapy”的研究)。引导读者进行内省练习,发现并明确驱动自己前进的核心价值观,并将这些价值观融入日常决策,实现生命意义与日常实践的统一。 结语:每日的实践,一生的和谐 《身心灵的调和》最终指向一个持续性的生活方式——一种对自身存在抱持着好奇、尊重和觉知的生活。它不是一套需要严格遵守的教条,而是为你提供的一套工具箱,让你能够根据自己当下的需求,灵活地进行自我调整和校准,最终实现一个更具活力、更富洞察力的生命状态。 --- 目标读者: 关注整体健康、寻求深度自我理解、对身心连接有强烈兴趣的现代人士。 适合领域: 整体健康、整合医学、心理哲学、压力管理、生命教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