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乏共识,合作是完成任务最好的方式吗?
面对不认同、甚至不信任的人,可能合作吗?
打破传统合作框架,掌握三大原则,
随情势变化合作方式,差异再大都能共创双赢!
跨部门的计画,各单位都心怀自己的目标,暗中较劲,如何创造综效?
发现伙伴的价值观完全不同,即使忍耐差异关系也不长久,可能携手协力吗?
过去的竞争对手转身变供应商,从来没有互信、甚至互相算计,难同心怎么合作?
我们心里经常大喊「我绝不跟那样的人共事!」
但是我们知道似乎别无选择,
想改变现状,不能只靠一己之力、不可能只跟看得顺眼的人共事。
我们要知道如何与差异极大的人并肩携手,克服最大障碍,达成更大目标。
以为合作需要和谐有共识、可以掌控事情走向,是不切实际的假设;
认清难难有单一价值、接受彼此认知本来就不同,异己也能成伙伴。
本书作者亚当.卡汉是国际合作专家,协助处理「南非种族隔离」、「哥伦比亚内战」等内部矛盾严重的复杂问题,经历横跨欧、亚、非、美五十多个国家。二十多年来的经验使卡汉了解,大家无法合作,通常是被狭隘僵固的合作概念所限制住了,他提出「顺势合作」(Stretch Collaboration)的概念与工作方式,突破合作的盲点:
不要陷入「敌视症」,想法跟自己不同的人不必是敌人;
合作从来不是唯一选项,不必掌控全局;
舍弃狭窄的目标、准备迎向冲突,要让参与的各方势力产生连结;
过程中抛开拥有最佳答案的迷思,实验各种解决方案;
不置身事外、不试图改变对方,走入冲突核心,与合作者共创成果。
掌握这一套异己也能成伙伴的方法,面对再复杂、分歧的状况,也能持续朝目标推进。
重量推荐 刘必荣︱东吴大学政治系教授
姚诗豪、张国洋︱大人学、ProjectUp创办人
彼得.圣吉(Peter Senge)︱《第五项修练》作者
扬奇斯.维斯(Jan Kees Vis)︱联合利华永续採购开发全球总监
拉维.范卡特桑(Ravi Venkatesan)︱印孚瑟斯董事/印度微软前董事长
彼得.舒瓦兹(Peter Schwartz)︱Salesforce.com 资深副总裁
马克.特瑟克(Mark Tercek)︱高盛前常务董事
阿伦.麦拉(Arun Maira)︱波士顿顾问集团前董事长
佩雷斯(Luis Raúl Gon zález Pérez)︱墨西哥国家人权委员会委员长
史蒂芬.何达特(Stephen Huddart)︱麦康纳家庭基金会会长
彼得.葛马克(Peter Goldmark)︱,洛克斐勒基金会前会长
詹姆斯.萧(James Shaw)︱纽西兰国会议员
「这是一本很发人深省,而且很务实的书。不打高空,也不会堆砌一些陈义过高的文字,值得所有有兴趣解决冲突的读者细细咀嚼。 」──刘必荣,东吴大学政治系教授
「亚当.卡汉投身实际的挑战,帮助众人推动社会改革,并在这样的背景下展现出简单与敏锐的洞见,他提出力与爱是为我们画出个体和集体历程的两条轴线。我们若是不精于力与爱的平衡,就难以实现深刻与持久的改革。」──彼得.圣吉(Peter Senge),《第五项修练》作者
「卡汉点出我们每天面临的重要挑战:在面对冲突且无法对未来建立共同愿景的局势下,我们如何一起前进?他推翻正规的做法,提出新的合作取向,更加适用于我们所遭遇的困难现况。」──扬奇斯.维斯(Jan Kees Vis),联合利华永续採购开发全球总监
「亚当的书帮助我了解到, 不管是公司内的策略议题,还是冲突、贫穷或气候变迁之类的社会挑战,迫切的问题全都要靠有切身利害和有权行事的人一起投入公开对话,才能联手诊断并全心朝目标一同前进。在书中,亚当鞭辟入里,谈到要做到这点所需要的领导力。每位反躬自省的领导人都非读不可。」──拉维.范卡特桑(Ravi Venkatesan),印孚瑟斯董事/印度微软前董事长
「我们的社会面临相当严峻的问题,贫穷、不公不义、不永续、贪腐,而且靠正规的手段也解决不了。利益冲突和对未来方向的不确定性正导致瘫痪与怠惰。亚当.卡汉提出的工具可以帮助我们打造出共享进步与获利的未来。」──彼得.舒瓦兹(Peter Schwartz),Salesforce.com 资深副总裁
「在《顺势合作》中,亚当.卡汉指出,看不对眼的人其实可以一起解决重大挑战。不管在我们的企业、政府、社群还是个人生活中,这本可观又即时的书能使我们受益。」──马克.特瑟克(Mark Tercek),高盛前常务董事
「圣雄甘地说过:『去成为你想要在世上看到的改变。』他的人生所体现出的真理则更为深刻—假如想改变世界,那就得改变自己。因此,他的自传便以《我对真理的实验》(My Experiments with Truth)为名。有许多国家曾找亚当帮助他们改变局势,而他与当地人往来的故事则显示出,他得到比甘地更深刻的洞见。《顺势合作》描述出真实又动听的故事。」──阿伦.麦拉(Arun Maira),波士顿顾问集团前董事长
「亚当.卡汉提出扎实又明确的方法,并用他在参与诸多合作专案的经验来印证,号召我们跳脱局势框架并回过头来改造,他唿吁从改造自我做起。」──佩雷斯(Luis Raúl Gon zález Pérez),墨西哥国家人权委员会委员长
「如果要突破我们遇到的险境,那就要学会与我们不认同的人合作。亚当.卡汉汲取自己的经验,使不共戴天的敌人得以在南非、北爱尔兰和哥伦比亚等地建立起和平社会。当我们不得不与『其他人』合作时,他所分享的洞见与启示就能派上用场。《顺势合作》就如同《孙子兵法》与马基维利的《君主论》一样有效。」──史蒂芬.何达特(Stephen Huddart),麦康纳家庭基金会会长
「我们有多少人梦想过,要研发什么方法来帮助他人解决『不可能』的问题,并衔接『跨越不了』的鸿沟?亚当.卡汉走出了这条路。去阅读、倾听、吸收、消化吧。」
──彼得.葛马克(Peter Goldmark),洛克斐勒基金会前会长
「决策的品质大部分有赖于决策的过程。但大多数国家的政治却使我们互相对立。假如要解决当前的重大挑战,不管是气候变迁、经济分歧,还是社会解体,我们必须学习与我们认定的敌人合作,亚当指出做到这一点的方法。」──詹姆斯.萧(James Shaw),纽西兰国会议员
破局者:在复杂系统中重塑互动与决策的艺术 导言: 在日益错综复杂的全球格局中,传统的二元对立思维正面临严峻的挑战。无论是跨国商业谈判、地缘政治博弈,还是组织内部的权力结构,僵化的“你死我活”或“非黑即白”的模式,往往导致效率低下与资源浪费。本书旨在为那些深陷于既定对立框架中的领导者、策略制定者和实践者,提供一套崭新的、更具适应性的思维工具箱。我们聚焦于如何在不依赖于共同目标或情感认同的前提下,通过精妙的结构设计与路径规划,实现系统性的优化与突破。 第一部分:对立的迷思与认知的陷阱 我们首先要审视“敌我”这一概念是如何根深蒂固地影响了我们的决策过程。 第一章:心智的二元过滤器 人类心智天生倾向于简化世界,将复杂的现实切割为可操作的二元对立:合作/竞争、盟友/对手、赢/输。这种简化机制在演化过程中提供了生存优势,但在现代的复杂系统中,它却成为了创新的最大障碍。本章将剖析这种认知偏差在战略层面的具体表现,例如“囚徒困境”的过度泛化,以及我们如何无意识地将“差异”等同于“威胁”。我们将探讨神经科学中关于“群体内偏好”与“外群体排斥”的机制,揭示为何我们如此容易落入对称性思维的陷阱。 第二章:零和游戏的结构性误判 许多冲突的持续并非源于双方的恶意,而是源于对资源和价值分配的结构性误判。本章深入分析了“零和博弈”模型在现实中的局限性。我们将通过经典的经济学案例(如古诺模型、伯特兰模型),展示在信息不完全或动态变化的环境下,如何将看似固定的资源池,通过改变规则和互动方式,转化为增值空间。关键在于识别那些被双方共同忽视的“潜在价值”,而非仅仅争夺现有份额。 第三章:身份政治的粘性与解构 身份认同,无论是民族、公司文化还是意识形态,都具有极强的粘性,它往往成为阻碍理性合作的首要屏障。本章不探讨如何消除身份差异,而是研究如何“绕过”或“暂时悬置”身份对互动的决定性影响。我们将引入“功能性角色”的概念,即在特定交互情境下,个体或组织所扮演的非永久性、基于任务的角色,以及如何通过设定清晰的、超越身份界限的“执行契约”,来临时稳定合作关系。 第二部分:非对称性互动的设计艺术 破局的关键在于承认差异,并利用差异来构建新的平衡点。本部分专注于设计能够有效管理不对称性、并促进务实产出的互动框架。 第四章:锚定效应与价值边界的重塑 在谈判中,谁先出价往往决定了最终结果的范围。本书提出,在存在根本性分歧的情况下,与其试图统一立场,不如先将讨论的焦点锚定在“最低可接受的共同底线”上。这并非是妥协,而是建立一个双方都不愿跌破的“安全垫”。我们将探讨如何利用信息不对称,在不暴露自身真实需求的前提下,有效设置对方无法轻易否定的锚点,从而扩大可谈判的区间。 第五章:多维交换与价值的“模块化” 当单一维度的利益交换陷入僵局时,引入多维变量是必要的。本章核心是“价值模块化”策略。这意味着将一个复杂的议题拆解成多个独立或半独立的子议题,并允许不同主体在不同模块中获取相对优势。例如,一方可以在知识产权上让步,而另一方则在市场准入上提供便利。关键在于建立一个“交换矩阵”,使每一方的“损失”都能在另一个模块中得到补偿,即便双方的长期愿景南辕北辙。 第六章:机制约束而非信任驱动 在缺乏互信的环境下,过度依赖“善意”是危险的。本书倡导构建“自执行”的互动机制,即依靠规则、技术或第三方强制力来确保各方的履约意愿。我们将分析智能合约、托管机制在国际贸易和供应链管理中的应用,重点研究如何设计具有足够惩罚力度和激励前瞻性的机制,使得“背弃契约”的成本远高于“遵守协议”的收益,从而实现“无情感的依赖”。 第三部分:动态适应与系统韧性 有效的非对称合作必须具备适应性,能够应对环境变化和对方策略的调整。 第七章:渐进式耦合与风险隔离 高风险的合作应采取“小步快跑”的策略。本章讨论如何通过“渐进式耦合”(Incremental Coupling),逐步增加双方的相互依赖度,而不是一开始就进行全面整合。每一步的合作都应设计明确的退出机制和风险隔离区。通过设定阶段性的、具有明确反馈回路的里程碑,组织可以在低投入的情况下,持续验证对方的可靠性,并及时调整策略,避免全盘投入后的巨大损失。 第八章:信息流的单向透明化 在权力不均或信息敏感的合作中,要求完全对称的信息交换是不现实的。本章提出“单向透明度”原则:确保合作的“必要信息”对所有参与方透明,而“敏感或核心战略信息”则受到保护。这需要精密的“信息过滤层”设计。重点在于界定“为达成此目的所必须知道的信息”的边界,并通过技术手段确保这种透明度的执行力,防止信息被用于非约定用途。 第九章:从“合作”到“共存”的长期愿景 最终,本书旨在引导读者超越短期交易的框架,进入一种长期的、务实的“共存”状态。共存承认了敌意或差异的永存性,但同时通过精妙的结构设计,使双方在继续竞争或保持距离的同时,也能有效管理共同面临的外部威胁或共享的系统性机遇。这是一种成熟的、不带幻想的策略——承认现实,并利用结构的力量来塑造可控的未来。 结语:策略的成熟度 本书提供的方法论,并非寻求消除冲突,而是寻求将冲突的表达方式从破坏性的对抗,转化为建设性的结构调整。真正的策略成熟度,不在于能否让对手成为朋友,而在于能否在对手依然是对手的情况下,构建出高效、稳定且对彼此都有益的互动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