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nyāsa是一場動態冥想,猶如動禪。
在呼與吸之間,
我們不隻存在,而且覺醒於每個當下。
★ 亞馬遜網站讀者五星評價 ★
理察‧福禮縵是當代最受矚目的瑜伽大師,他熟悉艾楊格(Iyengar)和阿斯坦加(Ashtanga)等流派,並融閤東方佛學與哲思、西方解剖與力學,成為穿梭古今又充滿禪意的瑜伽老師。他與瑪麗‧泰樂共同創辦瑜伽研究工作坊(Yoga Workshop),每年巡迴全世界教學。
理察‧福禮縵與瑪麗•泰樂從獨特觀點剖析阿斯坦加瑜伽,視之為「動態冥想」,並爲內在帶來深刻變化,而不僅是運動技藝。他們在本書探討這項嚴謹的練習,以Vinyāsa為核心,將體位法串聯成動態的冥想,透過呼吸和凝神的連結,從一個姿勢開展成下一個姿勢,讓這股自然流動的波浪,在呼吸、動作、順位、形式和心智模式中律動著,使練習者體驗到身體和心靈的深度覺醒,並發展齣一輩子彈性且靈活的練習。
不像阿斯坦加的其他書籍,本書並未依循阿斯坦加瑜伽特有姿勢序列的綫性模式。相反地,作者連結瞭八肢──持戒與內修、體位法、調息法、收攝感官、凝神、冥想、三摩地,並指引如何建立內在紮根的瑜伽練習。
這本書藉由瑜伽哲學與體位法的教導,點齣瑜伽練習不隻在墊子上,而是要使生命成為一場流動的藝術。
本書特色 ◎雙大師親自示範、解說,讓瑜伽體位法如實承傳、如花開綻。
◎收錄阿斯坦加初始序列、站姿序列、後彎與完成姿勢、首要序列與中級序列。
國外好評推薦 這不僅僅是一本書,更是作者的畢生之作。它證明瑜伽是一條心靈之路,而身體無法被簡化為僅僅是骨骼和肌肉。我強烈推薦這本書給所有誠懇嚮學的瑜伽學生。
──基諾‧麥格雷(Kino MacGregor)
《阿斯坦加瑜伽力量》(The Power of Ashtanga Yoga,暫譯)作者
瑪麗‧泰樂和理察‧福禮縵這對活躍的雙人組閤,融閤能量,創造齣這本深具影響力的書。這些書頁充滿瞭他們深奧、實用、哲學、視覺和慈悲的洞見,呈現瞭瑜伽的無數層次,包括身體練習、智慧的追尋、理論錶達,和最終的心靈之路。
──大衛‧史文森(David Swenson)
《阿斯坦加瑜伽:練習手冊》(Ashtanga Yoga: The Practice Manual,暫譯)作者
《瑜伽與動禪:VINYĀSA的流動藝術》極其精妙。若無法幸運地麵對麵嚮開悟大師學習(像我就是),這本書就是最好的老師,而我獻上深深的感激。
──羅德尼‧宜(Rodney Yee)
《走嚮平衡》(Moving Toward Balance,暫譯)作者
《瑜伽與動禪:VINYĀSA的流動藝術》是一本非凡的書,照亮瞭稀罕和寶貴的道路,進入瑜伽練習的內在(最具影響力的)維度。研究和品嘗、思索它──最重要的是,發掘和練習你在書頁麵中找到的珍寶。
──羅德‧史崔剋(Rod Stryker)
ParaYoga 創始人和《四種欲望》(The Four Desires,暫譯)作者
冥想的深度之旅:古老智慧與現代心靈的交匯 本書導讀: 在這部深刻探索人類心智與精神領域的著作中,我們將暫時擱置身體的姿態與呼吸的韻律,轉而深入探究那些支撐冥想實踐數韆年的核心哲學、心理學基礎,以及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構建持久的內在寜靜。本書並非一本瑜伽體式手冊,而是一份心靈地圖,旨在引導讀者穿越紛繁的思緒迷宮,抵達覺知與洞察的彼岸。 第一部分:心之所嚮——冥想哲學的根源與演變 第一章:覺知的黎明:從吠陀到奧義書的內在探索 人類對“何為真實自我”的追問從未停歇。本章追溯冥想思想的源頭,從早期吠陀時期的頌歌與儀式,過渡到更為精微和內在化的奧義書(Upanishads)。我們將詳細解析“梵我同一”(Atman is Brahman)的核心教義,探討“瑪雅”(Maya,幻象)的概念如何構建瞭我們對現實世界的感知框架。冥想在此階段被視為一種解脫(Moksha)的必要工具,一種穿越錶象、直達終極實在的途徑。我們將分析不同奧義書,如《歌者奧義書》和《廣延奧義書》中,對“靜默的體驗”的具體描述,強調通過語言之外的途徑來把握真理的重要性。 第二章:帕坦伽利的定論:八支分法中的心智訓練 雖然本書不側重於體式,但對帕坦伽利《瑜伽經》(Yoga Sutras)的深入解讀是不可或缺的。本章將聚焦於“八支分法”中前五支(戒、律、體式、呼吸、製感)的精神意涵,特彆是“製感”(Pratyahara)。我們將深入探討製感——將感官從外部對象中收迴的能力——如何為後續的深度專注(Dharana)和禪定(Dhyana)打下基礎。書中將引用大量對“心之波動”(Chitta Vritti)的分析,闡釋清除內心乾擾的心理機製,而非單純的生理技巧。我們探討的是如何通過倫理約束和內在整理,營造一個適閤心智安住的內部環境。 第三章:佛教的智慧之光:毗婆捨那與奢摩他 我們將擴展視野至古印度另一條重要的精神路徑——佛教。本章詳細對比和分析瞭佛教傳統中的兩種核心冥想方法:奢摩他(Samatha,止)與毗婆捨那(Vipassana,觀)。奢摩他是通過穩定心神以達到平靜,而毗婆捨那是通過深刻洞察無常、苦與無我這“三法印”。本書將詳細闡述毗婆捨那如何引導修行者係統性地觀察身體的感受、心念的生滅以及意識的流變,從而瓦解對“恒常自我”的執著。我們將剖析不同部派,如上座部與大乘佛教,在禪定體驗描述上的細微差異,以及“空性”概念在深度禪定中所扮演的角色。 第二部分:心靈的實驗室——現代心理學與內在觀察 第四章:心念的地圖:意識的層級結構 現代認知科學為我們理解冥想狀態提供瞭新的語言。本章將引入榮格(Carl Jung)的原型理論、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概念,以及當代神經科學對默認模式網絡(DMN)的研究,來對照和解釋古老的“心識階層”描述(如瑜伽中的“五鞘”或佛教中的“五蘊”)。我們將探討當意識進入深度冥想狀態時,大腦內部正在發生的動態變化,以及如何將這些科學觀察整閤進個人的冥想實踐中,以更清晰地識彆和命名那些在靜坐中浮現的內在圖景和情緒模式。 第五章:情緒的煉金術:處理創傷與負麵心念 冥想並非逃避痛苦,而是麵對痛苦。本章專注於如何運用靜觀的力量來處理積壓的情緒創傷和強烈的負麵心念。我們引入“接納與承諾療法”(ACT)的某些核心概念,將其與古代的“捨”(Upekkha,平等心)和“慈悲觀”(Metta)相結閤。本書提供瞭詳細的指南,教導讀者如何在不對任何心念進行評判或壓抑的前提下,觀察其生起、停留與消逝的過程,從而解構情緒對行為的控製力,實現真正的情感自主。 第六章:專注力的重塑:從分散到集中的科學 在信息爆炸的時代,注意力成為最稀缺的資源。本章將係統性地探討專注力(Concentration)的培養機製。我們不依賴於特定的呼吸節奏,而是從注意力資源分配的角度進行分析。內容包括“分心迴路”的激活與抑製、心流(Flow State)的心理學特徵,以及如何通過漸進式的認知負荷管理,訓練大腦保持持續、穩定的覺知。書中將提供多種非姿勢依賴的專注力練習,例如對聲音的深度聆聽、對概念的反復內觀等。 第三部分:內在的實踐與整閤——將覺知融入生活 第七章:無聲的對話:內省與自我對話的質量 冥想的真正價值在於其可遷移性。本章探討如何將靜坐中培養的清晰度和非評判性態度,應用到日常的自我對話(Self-Talk)中。我們將分析“內在批評傢”的形成機製,並提供一係列工具,幫助讀者識彆並重構那些限製性信念。通過細緻的“覺察日記”練習,讀者可以追蹤思維模式的微小轉變,理解“當下”如何被過去和未來的思緒所侵蝕,並學習如何溫和地將心智拉迴此刻的體驗。 第八章:倫理與行動:基於覺知的決策製定 一個深刻的冥想者必然是富有同理心的行動者。本章探討瞭深度覺知如何影響個體的倫理選擇和人際互動。我們將探討“業力”(Karma)的現代詮釋,將其理解為“意圖與行動的循環反饋係統”。書中將詳細論述如何在衝突情境中運用“暫停”的藝術——即在刺激與反應之間創造一個覺察的空間——從而做齣更具智慧、更少衝動的迴應。這部分內容側重於如何將內在的平靜轉化為對外部世界的積極、有力的參與。 第九章:構建持續的內在景觀:長期修行的路徑與陷阱 長期精神探索是一場馬拉鬆,而非短跑。本章為讀者規劃瞭從初階到高階的持續修行路徑。我們將討論在長期實踐中可能遇到的各種“精神陷阱”,例如對“靈性體驗”的執著、對進步的焦慮、以及實踐中的倦怠感。書中將提供維持動力的策略,強調“一緻性”重於“強度”,並鼓勵讀者建立支持性的學習社群(Sangha),將這段旅程視為一個永無止境的、不斷深化的自我發現過程。 結語:心安之處,即是傢園 全書的最終目標是證明:真正的安寜並非依賴於外部環境的完美,而是源於心智對自身運作方式的深刻理解和接納。這本書引導讀者去發現,無論身體處於何種姿態,無論外界風雲如何變幻,那份穩定、清晰的覺知核心,始終是觸手可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