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nyāsa是一场动态冥想,犹如动禅。
在唿与吸之间,
我们不只存在,而且觉醒于每个当下。
★ 亚马逊网站读者五星评价 ★
理察‧福礼缦是当代最受瞩目的瑜伽大师,他熟悉艾杨格(Iyengar)和阿斯坦加(Ashtanga)等流派,并融合东方佛学与哲思、西方解剖与力学,成为穿梭古今又充满禅意的瑜伽老师。他与玛丽‧泰乐共同创办瑜伽研究工作坊(Yoga Workshop),每年巡回全世界教学。
理察‧福礼缦与玛丽•泰乐从独特观点剖析阿斯坦加瑜伽,视之为「动态冥想」,并爲内在带来深刻变化,而不仅是运动技艺。他们在本书探讨这项严谨的练习,以Vinyāsa为核心,将体位法串联成动态的冥想,透过唿吸和凝神的连结,从一个姿势开展成下一个姿势,让这股自然流动的波浪,在唿吸、动作、顺位、形式和心智模式中律动着,使练习者体验到身体和心灵的深度觉醒,并发展出一辈子弹性且灵活的练习。
不像阿斯坦加的其他书籍,本书并未依循阿斯坦加瑜伽特有姿势序列的线性模式。相反地,作者连结了八肢──持戒与内修、体位法、调息法、收摄感官、凝神、冥想、三摩地,并指引如何建立内在扎根的瑜伽练习。
这本书借由瑜伽哲学与体位法的教导,点出瑜伽练习不只在垫子上,而是要使生命成为一场流动的艺术。
本书特色 ◎双大师亲自示范、解说,让瑜伽体位法如实承传、如花开绽。
◎收录阿斯坦加初始序列、站姿序列、后弯与完成姿势、首要序列与中级序列。
国外好评推荐 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作者的毕生之作。它证明瑜伽是一条心灵之路,而身体无法被简化为仅仅是骨骼和肌肉。我强烈推荐这本书给所有诚恳向学的瑜伽学生。
──基诺‧麦格雷(Kino MacGregor)
《阿斯坦加瑜伽力量》(The Power of Ashtanga Yoga,暂译)作者
玛丽‧泰乐和理察‧福礼缦这对活跃的双人组合,融合能量,创造出这本深具影响力的书。这些书页充满了他们深奥、实用、哲学、视觉和慈悲的洞见,呈现了瑜伽的无数层次,包括身体练习、智慧的追寻、理论表达,和最终的心灵之路。
──大卫‧史文森(David Swenson)
《阿斯坦加瑜伽:练习手册》(Ashtanga Yoga: The Practice Manual,暂译)作者
《瑜伽与动禅:VINYĀSA的流动艺术》极其精妙。若无法幸运地面对面向开悟大师学习(像我就是),这本书就是最好的老师,而我献上深深的感激。
──罗德尼‧宜(Rodney Yee)
《走向平衡》(Moving Toward Balance,暂译)作者
《瑜伽与动禅:VINYĀSA的流动艺术》是一本非凡的书,照亮了稀罕和宝贵的道路,进入瑜伽练习的内在(最具影响力的)维度。研究和品尝、思索它──最重要的是,发掘和练习你在书页面中找到的珍宝。
──罗德‧史崔克(Rod Stryker)
ParaYoga 创始人和《四种欲望》(The Four Desires,暂译)作者
冥想的深度之旅:古老智慧与现代心灵的交汇 本书导读: 在这部深刻探索人类心智与精神领域的著作中,我们将暂时搁置身体的姿态与呼吸的韵律,转而深入探究那些支撑冥想实践数千年的核心哲学、心理学基础,以及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构建持久的内在宁静。本书并非一本瑜伽体式手册,而是一份心灵地图,旨在引导读者穿越纷繁的思绪迷宫,抵达觉知与洞察的彼岸。 第一部分:心之所向——冥想哲学的根源与演变 第一章:觉知的黎明:从吠陀到奥义书的内在探索 人类对“何为真实自我”的追问从未停歇。本章追溯冥想思想的源头,从早期吠陀时期的颂歌与仪式,过渡到更为精微和内在化的奥义书(Upanishads)。我们将详细解析“梵我同一”(Atman is Brahman)的核心教义,探讨“玛雅”(Maya,幻象)的概念如何构建了我们对现实世界的感知框架。冥想在此阶段被视为一种解脱(Moksha)的必要工具,一种穿越表象、直达终极实在的途径。我们将分析不同奥义书,如《歌者奥义书》和《广延奥义书》中,对“静默的体验”的具体描述,强调通过语言之外的途径来把握真理的重要性。 第二章:帕坦伽利的定论:八支分法中的心智训练 虽然本书不侧重于体式,但对帕坦伽利《瑜伽经》(Yoga Sutras)的深入解读是不可或缺的。本章将聚焦于“八支分法”中前五支(戒、律、体式、呼吸、制感)的精神意涵,特别是“制感”(Pratyahara)。我们将深入探讨制感——将感官从外部对象中收回的能力——如何为后续的深度专注(Dharana)和禅定(Dhyana)打下基础。书中将引用大量对“心之波动”(Chitta Vritti)的分析,阐释清除内心干扰的心理机制,而非单纯的生理技巧。我们探讨的是如何通过伦理约束和内在整理,营造一个适合心智安住的内部环境。 第三章:佛教的智慧之光:毗婆舍那与奢摩他 我们将扩展视野至古印度另一条重要的精神路径——佛教。本章详细对比和分析了佛教传统中的两种核心冥想方法:奢摩他(Samatha,止)与毗婆舍那(Vipassana,观)。奢摩他是通过稳定心神以达到平静,而毗婆舍那是通过深刻洞察无常、苦与无我这“三法印”。本书将详细阐述毗婆舍那如何引导修行者系统性地观察身体的感受、心念的生灭以及意识的流变,从而瓦解对“恒常自我”的执着。我们将剖析不同部派,如上座部与大乘佛教,在禅定体验描述上的细微差异,以及“空性”概念在深度禅定中所扮演的角色。 第二部分:心灵的实验室——现代心理学与内在观察 第四章:心念的地图:意识的层级结构 现代认知科学为我们理解冥想状态提供了新的语言。本章将引入荣格(Carl Jung)的原型理论、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概念,以及当代神经科学对默认模式网络(DMN)的研究,来对照和解释古老的“心识阶层”描述(如瑜伽中的“五鞘”或佛教中的“五蕴”)。我们将探讨当意识进入深度冥想状态时,大脑内部正在发生的动态变化,以及如何将这些科学观察整合进个人的冥想实践中,以更清晰地识别和命名那些在静坐中浮现的内在图景和情绪模式。 第五章:情绪的炼金术:处理创伤与负面心念 冥想并非逃避痛苦,而是面对痛苦。本章专注于如何运用静观的力量来处理积压的情绪创伤和强烈的负面心念。我们引入“接纳与承诺疗法”(ACT)的某些核心概念,将其与古代的“舍”(Upekkha,平等心)和“慈悲观”(Metta)相结合。本书提供了详细的指南,教导读者如何在不对任何心念进行评判或压抑的前提下,观察其生起、停留与消逝的过程,从而解构情绪对行为的控制力,实现真正的情感自主。 第六章:专注力的重塑:从分散到集中的科学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注意力成为最稀缺的资源。本章将系统性地探讨专注力(Concentration)的培养机制。我们不依赖于特定的呼吸节奏,而是从注意力资源分配的角度进行分析。内容包括“分心回路”的激活与抑制、心流(Flow State)的心理学特征,以及如何通过渐进式的认知负荷管理,训练大脑保持持续、稳定的觉知。书中将提供多种非姿势依赖的专注力练习,例如对声音的深度聆听、对概念的反复内观等。 第三部分:内在的实践与整合——将觉知融入生活 第七章:无声的对话:内省与自我对话的质量 冥想的真正价值在于其可迁移性。本章探讨如何将静坐中培养的清晰度和非评判性态度,应用到日常的自我对话(Self-Talk)中。我们将分析“内在批评家”的形成机制,并提供一系列工具,帮助读者识别并重构那些限制性信念。通过细致的“觉察日记”练习,读者可以追踪思维模式的微小转变,理解“当下”如何被过去和未来的思绪所侵蚀,并学习如何温和地将心智拉回此刻的体验。 第八章:伦理与行动:基于觉知的决策制定 一个深刻的冥想者必然是富有同理心的行动者。本章探讨了深度觉知如何影响个体的伦理选择和人际互动。我们将探讨“业力”(Karma)的现代诠释,将其理解为“意图与行动的循环反馈系统”。书中将详细论述如何在冲突情境中运用“暂停”的艺术——即在刺激与反应之间创造一个觉察的空间——从而做出更具智慧、更少冲动的回应。这部分内容侧重于如何将内在的平静转化为对外部世界的积极、有力的参与。 第九章:构建持续的内在景观:长期修行的路径与陷阱 长期精神探索是一场马拉松,而非短跑。本章为读者规划了从初阶到高阶的持续修行路径。我们将讨论在长期实践中可能遇到的各种“精神陷阱”,例如对“灵性体验”的执着、对进步的焦虑、以及实践中的倦怠感。书中将提供维持动力的策略,强调“一致性”重于“强度”,并鼓励读者建立支持性的学习社群(Sangha),将这段旅程视为一个永无止境的、不断深化的自我发现过程。 结语:心安之处,即是家园 全书的最终目标是证明:真正的安宁并非依赖于外部环境的完美,而是源于心智对自身运作方式的深刻理解和接纳。这本书引导读者去发现,无论身体处于何种姿态,无论外界风云如何变幻,那份稳定、清晰的觉知核心,始终是触手可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