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的战争:反「微调课纲」纪实(2013-2016)

记忆的战争:反「微调课纲」纪实(2013-2016)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台湾史
  • 教育政治
  • 课纲争议
  • 微调课纲
  • 历史教育
  • 政治斗争
  • 社会运动
  • 公民行动
  • 转型正义
  • 记忆政治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记忆的战争:反「微调课纲」纪实(2013-2016)》的出版,目的在为反黑箱课纲运动提供一个历史纪录。纪录这段历史之所以重要, 正是因为那些敌视多元文化、畏惧民主开放的力量,仍存在我们社会中,时时伺机反扑。——郑丽君〈推荐序〉

  这八年的课纲「故事」其实也让我们具体地看到战后台湾党国教育的深层影响,以及它所打造出来的结构性生态。未来我们仍然必须面对它,以及它的反扑。但愿透过我们对课纲问题的掌握和理解,找到破解之道。——周婉窈〈导言〉

  2015年5月台中一中苹果树公社的同学,借百年校庆机会,用大声公喊出对微调课纲的不满,引发连锁反应,掀起全国高校串连抗争,但在此之前不少针对微调课纲内容的实证分析,特别是台湾史与公民课纲,早在2014年时已经存在,反课纲微调运动能迅速获得学生及社会的支持,课纲微调的内容分析与论述无疑扮演了支撑的角色。——吴俊莹〈课纲争议内容 导论〉

  其实,课纲争议并非从2015年才开始,2008年马英九总统上台后,将早经发布的98课纲搁置、重新制定101课纲,已引起批评。2014年马英九政府又强行通过104「微调」课纲,台湾史学者、高中历史与公民老师群起抗议,反微调课纲运动延烧,直到2015年8月才受到国人普遍关注。课纲微调事件中最受抨击的,除了台湾史课纲内容被大幅调整外,课纲制定过程严重违反程序正义,更引起诸多挞伐。——陈翠莲〈课纲「微调」的程序正义问题 导论〉

  学生的动作并不是只有在脸书页上奔腾,不少学校开始举办座谈会、公民讲堂,邀请教授、老师现场讲述课纲问题、历史教育问题等等。学生发动了「突袭第八节」,在下午五点,选定一所学校,发传单、街头短讲,邀请学生们了解违调课纲的问题,也召唤更多学生能关注并加入行动。第八节,这额外的辅导课,通常意味着要为升学多做准备,但突袭第八节,却刚好是翻转这传统的第八节,让绑在升学主义里的学生,成为「行动的公民」。——冯乔兰〈反黑箱课纲之行动 导论〉

 
历史的褶皱:一座城市的文化遗产与现代转型(1980-2000) 第一部分:消逝的风景线 本书深入考察了1980年代至2000年间,一个快速城市化进程中的历史性区域——青石镇——所经历的剧烈变迁。青石镇,一个以其独特的19世纪末期工业遗迹和多民族融合社区著称的地方,在短短二十年间,经历了从“被遗忘的角落”到“现代化新城”的彻底转型。我们聚焦于这一时期城市规划的决策过程,特别是涉及历史建筑保护与拆除的争议,试图描绘出一幅充满张力的文化地图。 青石镇的旧城区,由一系列维多利亚时代的砖砌工厂、工人宿舍和手工作坊构成,它们不仅是城市工业历史的物理见证,更是当地社区集体记忆的载体。然而,随着全球化资本的涌入和地方政府追求“国际化形象”的驱动,这些建筑被系统性地视为“低效和落后”的象征。本书详尽梳理了1988年由“城市更新委员会”主导的第一轮拆迁计划的始末。我们通过查阅地方议会记录、当时的报纸评论以及民间抗议传单,揭示了决策层在经济发展诉求与文化传承责任之间的权衡与冲突。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书中详细分析了“钟楼区”的命运。钟楼区曾是青石镇最大的纺织工人聚居地,其标志性的钟楼不仅是时间的地标,更是社区身份的核心。在1995年的“城市美化工程”中,钟楼被以“结构老化”为由爆破。本书通过采访当年参与抢救性测绘的建筑师,以及数位在钟楼下长大的居民,重建了钟楼的日常图景与精神意义,探讨了当一个城市的地标消失时,其居民如何重塑或失落他们的历史感。 第二部分:记忆的碎片与公共领域 青石镇的文化变迁不仅仅是建筑的物理消失,更是关于“谁有权定义历史”的公共论战。在1990年代中期,随着第一批大型购物中心和高档公寓楼的兴起,城市空间的使用逻辑发生了根本性转变。传统上作为市民非正式交流场所的街头巷尾、露天市场和社区小广场,逐渐被私有化、消费化的空间所取代。 本书重点探讨了“街头艺术的兴衰”这一侧面现象。在80年代末,青石镇的涂鸦和壁画曾是工人阶级和青年文化表达的重要阵地。这些艺术作品往往直接针对工厂环境和贫困生活进行批判。然而,进入90年代,地方当局开始推行严格的“视觉净化”政策,这些被视为“城市污点”的艺术作品被系统性地清除。我们收集了数位早期街头艺术家的口述历史,他们讲述了创作的动机、作品被赋予的社会意义,以及作品最终被覆盖或破坏时的心境。这种对非主流文化符号的清除,是城市现代化过程中“秩序化”趋势的缩影。 此外,书中还深入研究了地方博物馆的角色转变。青石镇地方历史博物馆在90年代初进行了一次重大的“叙事重构”。原先着重于工人运动和社会斗争的展览内容,被逐步替换为强调本地商业精英和工业成就的“成功故事”。本书通过对比1985年和1998年的展品目录与导览词,揭示了在新的经济导向下,历史如何被筛选、重写,以服务于新的城市发展愿景。这种对历史叙事的“再包装”,对培养新一代市民的集体认同产生了深远影响。 第三部分:韧性与重构:社区的抵抗 尽管面临着巨大的压力,青石镇的居民并未完全放弃对自身历史的捍卫。本书的第三部分关注了在体制之外,民间力量如何努力保留和激活被遗忘的记忆。 我们详细记录了1997年成立的“青石遗产守护小组”的活动。这个由退休教师、手艺人和少数知识分子组成的非正式组织,采取了“微观抵抗”的策略。他们不是通过大规模的政治示威,而是专注于记录那些即将消失的口述历史、绘制老城区的详细手绘地图,并组织非官方的“记忆漫步”(Memory Walks)。这些活动在地下或私密空间进行,旨在维持社区内部对“真实青石镇”的认知。 书中特别提到了1999年围绕一处废弃的公共澡堂的保卫战。这座澡堂不仅是一个卫生设施,更是不同族裔和阶层居民每日交流的枢纽。当开发商计划将其改造成精品咖啡馆时,守护小组发起了一场持续数月的请愿运动。虽然最终未能完全阻止改造,但他们的努力成功争取到了将澡堂部分原始瓷砖和功能陈设保留并纳入新设计中的承诺。这次胜利的象征意义远大于实际效益,它证明了在强大的城市机器面前,社区的集体记忆仍有发出声音的可能。 结语:在双重时间中前行 《历史的褶皱》并非一部怀旧之作,而是对转型期城市文化生态的细致剖析。青石镇的故事提供了一个缩影:当一个城市试图在20世纪末拥抱全球化的未来时,它如何处理其厚重的、有时甚至是矛盾的工业遗产。本书的最终目的,是鼓励读者思考:一个城市的“现代化”是以什么为代价的?那些被规划蓝图无情抹去的街道、声音和气味,是否真的随着推土机的轰鸣声彻底消亡?或者,它们只是潜入了更深层的文化肌理,等待着未来的解读和重逢。本书通过对1980-2000年这段关键时期的深入挖掘,为理解当代城市发展中“记忆的价值”提供了坚实的实证基础。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周馥仪


  国立台湾大学历史学系博士候选人、赖和文教基金会执行长

图书目录

推荐序/郑丽君
导言──战后台湾的历史教育、课纲争议,以及反「微调」运动/周婉窈
 
第一单元:课纲争议内容
导论/吴俊莹
01-1 解构台湾史课纲所谓十七项「争议」──根本是假议题,不要跟着起舞!/周婉窈
01-2 从程序黑到内容 假课纲「微调」还有哪些问题?/郭复齐
01-3 必须坚持反对「微调」课纲的明证:以三民版新台湾史教科书为例(修订稿)/吴俊莹
01-4 【反课纲违调】原住民 vs. 原住民族到底在争什么?/原住民族青年阵线
01-5 关于「原住民」与「原住民族」的用法的几点说明/周婉窈
 
第二单元:课纲「微调」的程序正义问题
导论/陈翠莲
02-1 给各位参与高中历史科新课纲委员的一封公开信/周樑楷
02-2 民主化之后的历史诠释:台湾历史教科书争议/林怡廷
02-3 检核小组会议记录曝光,证实违法发动课纲微调/郑丽君
02-4 从检核小组的会议记录看课纲「微调」如何预谋突袭/吴俊莹
02-5 台湾高中生的课本到底出了什么问题?!一次看懂风波不断的「课纲微调」/黄惠贞
02-6 黑箱课纲反什么? 五个破解教育部谎言的证据/黄益中
02-7 给我们不被黑箱及政党操纵的历史/陈建勋
02-8 师生为何反课纲?一场现在进行式的时事思辨/周威同
02-9 审查不透明,会议记录不公开⋯⋯我们怎么教孩子「民主素养」?/张茂桂
02-10 进入正当性危机的时代/黄丞仪
 
第三单元:反黑箱课纲之行动

导论/冯乔兰
03-1 【台权会对课纲微调案的胜诉声明】教育乃百年大计,教育部不可不公开资讯/台湾人权促进会
03-2 「反黑箱课纲,要民主参与」──反黑箱课纲行动联盟声明/反黑箱课纲行动联盟
03-3 回归教育本旨,撤回黑箱课纲/中央研究院自由学社
03-4 公民史学宣言,反微调课纲/许全义
03-5 公民教师行动联盟连署声明/公民教师行动联盟
03-6 当老师们不再沉默/张茂桂
03-7 第一线教师对课纲调整的省思/林泽震
03-8 那天,我在国教署⋯⋯老实说,我很害怕,不过更多的是失望/许冠泽
03-9 那些「自己课纲自己救」的高中生/林怡廷
03-10 用聆听与行动疗癒创伤:给反课纲运动同学及其他大人的一席话/彭仁郁
03-11 反课纲背后:年轻人对两蒋儒家社会秩序的挑战/Anonymous 着,洪珮玲译
03-12 课纲争议与民主公民教育/林佳范
03-13 这年暑假,我们被迫长大/庄于庭
03-14 那天,我躲在衣柜嚎啕大哭/黄靖茹
 
第四单元:课纲程序与法制化问题
导论/张茂桂
04-1 检核小组第一次会议会议录音部分逐字稿/郑丽君
04-2 教育部该上一堂公民课/刘静怡
04-3 星期专访—前大法官许玉秀:违正当程序乱调课纲就是违宪/邹景雯
04-4 执意违法的教育部/涂予尹6
04-5 台权会第二次声明:为德不卒的资讯公开:台权会对课纲微调案政府资讯公开行政诉讼判决的公开声明
/台湾人权促进会
 
附录:课纲争议大事记

台湾史课纲变动表 98→101
台湾史课纲变动表 101→微调
中国史课纲变动表 101→微调
公民课纲变动表 101→微调
课纲「违调」相关文章(2008-2015 年) 
 

图书序言

推荐序

打开黑箱课纲


  监督前政府以政治力介入教科书审定及课纲修订,能为公民所自主发起的反黑箱课纲运动尽一份心力,是我回顾立委任期时,内心感到相当有意义的一件事。从2012年,初任第八届立委时,发现前政府企图以所谓「民众意见书」干预高中历史教科书的审定,接着在2014年揭露黑箱通过的微调课纲,但始终未能有效打开黑箱。一直等到2016年的第九届新国会,才终于得以提出「要求撤销黑箱课纲、暂缓十二年国教新课纲」决议案,并获得立法院多数通过。

  然而,真正打开黑箱的关键力量,是来自全国高中学生自觉发起的反黑箱课纲运动。从2015年6月起,来自全国各地超过三百所高中的学生,陆续自发性串连,纷纷成立反黑箱课纲社团。7月以后,学生们更直接走上街头,抗议政府借由黑箱作业的课纲违调,强行推动政治洗脑教育,同时要求教育部应该立即撤销黑箱新课纲,其后更扩散到大专院校,以及整个公民社会。学生们的诉求理性而坚定,令人动容,这是一场为自己争回教育主体权的运动,而每一位高中学生都是主角。其中,我们绝不能忘怀的是林冠华同学。在这场运动中,林冠华同学生死以之,震撼也唤醒了我们的社会,提醒我们这一场反黑箱课纲运动的严肃性及意义,我们将会永远怀念他。在所有反黑箱课纲运动的参与者不屈不挠的努力坚持下,终于在2016年,政党轮替之后,新任教育部潘文忠部长宣布,废止前政府违调的黑箱课纲。

  「记忆的战争:反「微调课纲」纪实(2013-2016)」的出版,目的在为反黑箱课纲运动提供一个历史纪录。纪录这段历史之所以重要,正是因为那些敌视多元文化、畏惧民主开放的力量,仍存在我们社会中,时时伺机反扑。希望「记忆的战争:反「微调课纲」纪实(2013-2016)」的出版,能够留下反黑箱课纲公民运动所带给我们的省思,并且传递给更多人。年轻世代勇敢站出来拒绝洗脑,争取思考上的自由,仿佛告诉着我们,民主没有回头路,台湾只能往更民主的道路前进!
 
郑丽君(文化部部长)

图书试读

课纲争议内容 导论◎吴俊莹(国立台湾大学历史学系博士候选人)

104「微调」课纲(为便于阅读,以下不再加括弧,请见谅),受灾最重的是公民与历史科,其中又以历史科的高一台湾史课纲最惨。为了让读者在进入各篇讨论课纲争议内容的文章前,有通盘性的认识,前半部将利用当事人「现身说法」的材料,呈现检核小组究竟是从什么样的观点与原则,预谋发动课纲微/违调。后半部介绍本单元收录文章的概要。

「一中架构」下的课纲违调

2014年2月10日晚间,教育部摸黑公告微调课纲课纲前,1月27日先是宣称此次微调原则有三,分别是错字勘误、符合宪法及内容补正。符合宪法,究其实,是在历史与公民课纲中嵌入「一中宪法」。检核小组用宪法增修条文的「两地区」称唿,取代101课纲中「台湾」与「中国」。例如历史课纲「当代中国与台海两岸关系」的单元,违调后改成「当代中国大陆与台海两岸关系」,并新增「两岸分治」重点,还要说明「国共内战、政府迁台后,我国领土依宪法仍为固有之疆域,惟治权不及于大陆地区」。公民科「台海两岸关系的演变」的主题下,原先台湾与中国并举的内容,中国一概改成「中国大陆」,台湾改成「我国」或「台」,于是「台湾的中国政策依据」调成「我国的大陆政策依据」;「中国的台湾政策依据」调成「大陆的对台政策依据」。

检核小组及马英九政府的教育部都说这是合宪、合法(「两岸人民关系条例」)的修改。这种不愿面对中国与台湾分立、分治的现实,为了一中,硬是要师生不能忘记这部在中国制定的宪法,不能忘记那块想像的领土—所谓的固有疆域。读者们不知有无察觉,微调后的叙述—「我国的大陆政策依据」,放在「一个中国」的概念下,语气是否很对味?「大陆的对台政策依据」,是否有如中国国台办发言人的口气?两者之所以能并存而不觉得怪,无非是「一中架构」使然。

「中华民国主权及于中国大陆地区」、「两岸同属一个中国」,否定台湾与中国是「国与国关系」—张茂桂称这是「国民党版的『一中架构』的意识与情感基础」。除了宪法,张茂桂清楚地点出,此次课纲微调所填加、删改的内容,绝大部分跟合宪合法无关,却是有助培养「一中架构」的意识与情感的内容。(张茂桂,2014/2/24)这正是所谓内容「补正」的核心判准。

用户评价

评分

拿到这本书,我首先感受到的是一种沉甸甸的历史责任感。2013到2016年,这段时期,对于很多台湾人来说,是充满焦虑和挣扎的。课纲微调事件,触及了我们对历史、对国家、对未来的最根本的认知。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以一种不回避、不粉饰的态度,去记录那段历史。它应该不仅仅是事件的罗列,更应该是一种对事件背后深层原因的挖掘,对参与者内心世界的呈现,以及对整个社会思潮的梳理。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个更加全面、更加客观的视角,让我们能够超越当时的情绪和对立,去理解那段历史的复杂性,并从中汲取教训。这本书的价值,应该在于它能够帮助我们,在不断变化的时局中,更加清晰地认识自己,认识我们的过去,从而更好地把握我们的未来。

评分

坦白说,我一开始对这本书的期待,更多的是一种复杂的情绪。一方面,我对那段历史的感受是很深刻的,特别是看到许多年轻的面孔走上街头,为自己所相信的价值发声,那种勇气和热情,至今让我感动。另一方面,我也清楚,在那样一个高度对立和情绪激昂的时期,任何的记录都可能带有主观的色彩。所以,当我拿起这本书时,我既渴望它能还原真相,又警惕它是否会加剧对立。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做到的是,不仅仅呈现事件的发生,更重要的是去剖析事件背后的逻辑、动机,以及参与者的内心挣扎。它应该不只是一份新闻报道的汇编,而是一种对历史事件的深度访谈和反思。我特别好奇,作者是如何在一个如此充满争议的环境下,去采访、去收集资料,去构建这样一个「纪实」的叙事。这本书的价值,应该在于它能提供一个更全面的视角,让读者能够跳出单一的立场,去理解那段历史的复杂性,甚至从中学习到一些关于社会运动、公民参与的宝贵经验。

评分

这本书的出现,简直像在平静的湖面上投下了一颗震撼弹,触及了太多人心中那块最柔软也最敏感的角落。2013到2016年,这段时间对于许多台湾人来说,绝对不是一段平淡的过去。光是听到「反微调课纲」这几个字,就能勾起脑海中无数的画面和情绪。那时候,社会上的讨论有多热烈,年轻学子的身影有多么坚定,家长们有多么忧心,这一切都还在眼前。我记得那时候,新闻里几乎每天都在播报相关消息,街头巷尾都在议论纷纷,甚至连餐桌上的谈话,也常常围绕着这个议题。这不仅仅是教育政策的调整,更像是一场关于国家认同、历史叙事的争夺战。这本书以「纪实」为名,让我非常期待它能如何捕捉那个时代的原貌,那些不为人知的幕后故事,以及那些为了守护共同记忆而付出的努力。我想,它应该会带领读者重新走过那段充满汗水、泪水,也充满希望的时光。它不仅仅是记录,更是一种提醒,提醒我们历史的重量,以及我们作为公民的责任。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能够有一本这样深入挖掘、有血有肉的作品,我觉得非常难得。

评分

当我在书店看到《记忆的战争:反「微调课纲」纪实(2013-2016)》这本书时,我的心情是复杂的。一方面,我感觉被触动了,因为那段历史对我来说意义重大,那是关于我们如何看待自己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重要时刻。另一方面,我又有些犹豫,因为我知道,这不仅仅是一段简单的历史事件,它背后牵涉着复杂的政治、社会和文化议题,稍有不慎,就可能陷入无休止的争论。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以一种更加深刻、更加全面的方式,去呈现那段历史。它不应该只是一份简单的记录,更应该是一种对历史的反思,一种对社会的反思。我期待它能够带领读者,去理解那场「战争」的根源,去感受参与者的心路历程,去思考那段历史对我们今天的影响。这本书的价值,或许就在于它能够提供一个更加 nuanced 的视角,帮助我们理解历史的复杂性,并从中汲取智慧。

评分

我必须承认,我购买这本书,很大程度上是被它的标题所吸引。「记忆的战争」,这四个字就充满了张力,而「反微调课纲」,更是直接触及了台湾社会近年来最敏感的议题之一。2013到2016这几年,我身边的许多朋友、同事,甚至家人,都对课纲微调事件表达了强烈的关切和忧虑。我们谈论的不仅仅是课本上的文字改变,更是背后所代表的意识形态和国家认同的方向。这本书的出现,就像是在一本本翻开的课本之外,提供了另一本关于「我们是如何走到今天」的注解。我非常期待它能够深入挖掘,不回避那些令人不适的细节,也不夸大那些煽情的元素。它应该像一面镜子,照见历史的真相,也照见我们内心深处的思考。如果这本书能够客观地呈现当时社会各方的声音,那些支持者、反对者,他们的理由、他们的焦虑,甚至是他们的困惑,那么它就不仅仅是一本关于特定事件的书,更是一部关于台湾社会变迁的社会学研究。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记忆的战争:反「微调课纲」纪实(2013-2016)》,让我联想到那段时期,社会上弥漫着一种关于「谁能定义历史」的激烈争论。课纲微调,不仅仅是文本上的修改,更是对历史记忆和身份认同的一次重塑尝试。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剖析,这场「战争」是如何爆发的,双方的论点是什么,以及在看似对立的背后,是否存在着某种共同的关切。我期待它能够提供一个更加细致入微的视角,去呈现那些在集体记忆的洪流中,可能被忽略的个体经验和微观细节。这本书的意义,应该在于它能够帮助我们理解,历史是如何被书写,又是如何被记忆的,以及我们作为时代的参与者,如何能够在这个过程中,保持清醒的思考和独立的判断。我希望它能够成为一本,能够引导我们进行更深入对话的书籍。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记忆的战争:反「微调课纲」纪实(2013-2016)》,简直是为我这种对历史细节充满好奇的人量身定做的。虽然我已经经历了那段时期,但总觉得有些东西,在当时集体记忆的喧嚣中,被淹没了,或者被片面地解读了。我希望能从这本书里,看到更深入的、更具象化的细节。比如,当时有多少次的会议,有多少次的讨论,有哪些具体的提案,有哪些人扮演了关键的角色,他们的决策过程是怎样的,以及他们当时的心情和顾虑。这种微观的视角,往往比宏观的叙述更能触动人心,也更能帮助我们理解事件的来龙去脉。我期待这本书能够用扎实的史料和生动的笔触,将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重新呈现出来,让我们能够更清晰地认识到,当时的每一个选择,所带来的连锁反应。它不应该只是一个简单的故事,而应该是一堂关于历史、关于集体记忆、关于公民意识的生动课程。

评分

说实话,看到这本书的标题,我的第一反应是,这又是一本会引起争论的书。课纲微调事件,在那几年几乎成为了社会撕裂的代名词,不同立场的人们,在网络上、在现实中,都进行了激烈的交锋。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超越这种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它应该以一种更加冷静、更加审慎的态度,去梳理那段复杂的历史。我期待它能够呈现出,在这场「战争」中,双方的诉求是什么,他们所依据的逻辑是什么,以及他们各自的局限性在哪里。如果这本书能够做到,不偏不倚地记录下各方的声音,并对其进行深入的分析,那么它就不仅仅是一份简单的历史记录,而更可能成为一本引导社会对话、促进理解的桥梁。毕竟,只有当我们能够理解对方的立场,才能真正地解决分歧,向前迈进。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做到在这样一个敏感的议题上,保持足够的客观性和深度。

评分

这本书的出现,对我来说,是一个重新审视和思考的契机。2013到2016年,那段日子,我虽然身处其中,但很多细节,很多声音,在时代的洪流中,似乎都模糊了。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个更加清晰的视角,让我能够重新认识那段历史。它不仅仅是关于课纲本身,更重要的是,它反映了当时社会上关于国家认同、历史叙事的深刻争论。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深入挖掘,将那些被压抑的声音、被忽视的细节,重新带回到公众的视野中。它应该是一种对历史负责的态度,也是一种对未来的警示。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带领我,去理解那些为了守护我们所珍视的价值而付出的努力,去感受那些曾经激荡在我们心中的情绪,去反思那些在历史的选择面前,我们所面临的挑战。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次与历史对话的机会。

评分

我之所以对这本书抱有高度的期待,是因为我一直认为,对于像课纲微调这样的重大社会事件,最需要的是深入的、系统的、有温度的纪实。2013到2016年,那段时期,台湾社会经历了一次关于历史叙事和国家认同的集体焦虑。而「反微调课纲」的运动,更是年轻一代站出来,为自己所相信的价值发声的体现。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像一个忠实的记录者,捕捉到当时最真实的情感和最核心的冲突。它应该不回避那些争议,不回避那些伤痛,而是努力去还原事件的全貌,去呈现所有参与者的声音。我期待它能够让我们看到,在那些激烈的口号和辩论背后,有哪些不为人知的努力,有哪些令人动容的故事。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它记录了历史,更在于它能够引发我们对历史的思考,对我们自身身份的追问,以及对未来走向的期许。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