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的教养书教你怎么影响孩子,
这本告诉你,孩子如何影响你。
仅仅几十年前,美国坊间的教养书仅有一本,如今书店教养书区却汗牛充栋,它们教你如何开发孩子的大脑潜能、如何让孩子不生病,教他们守信用、懂分享、学会外语、了解财务、培养科学头脑、拥有正向EQ——只差没要你教孩子怎么拆解原子弹。这令作者心生疑惑:养儿育女这件事明明存在已久,现代的父母为什么对此深感焦虑、如临大难?她决定一反多数教养书着墨于成人如何影响孩子,转而调查:成为父母,对「成人」本身有什么影响?
作者认为,养儿育女这件事如今变得这么复杂,主要出于三个因素:一是生养子女现在成了个人自主的「选择」;二是我们的工作变得更加复杂;更重要的是,不管在家里或社会上,孩子扮演的角色都不一样了。她反覆访查数个家庭,观察孩子与父母的互动,并且耙梳大量社会科学研究、与它们的研究者讨教,将实况与资料相对照、加以解读,此外也援引不少哲学和心理学见解。
《你教育孩子?还是孩子教育你?》以孩子从小到大各阶段为时间轴,探讨为人父母会面临哪些重大课题。这本书不提供具体教养指示、也不言之凿凿说如何跟孩子和伴侣相处最有益,实际上作者认为,多年后我们回头看今日风靡的各类教养书主张,很可能发现,即使没有「照书养」,其实也不会怎么样。
◎本书架构◎ ▌第一章〈自主权〉:现代社会普遍教我们要勇敢追梦、尽情做自己——过得快乐最重要。这说来美好,却不见得实际,也让我们更放不掉错过的机会。比起过往,现代人在生孩子之前,花了更长时间探索自身发展,这使得生孩子前后的对比更加明显:「如果当初我选择○○会怎样?」
有研究指出,刚有孩子的头几年往往最令人不开心,原因之一是这破坏了我们对工作、时间运用,甚至对日常生活的自主权。第一章要探讨孩子降生之初,如何使父母的生活变调,像是:睡眠时数大减,休息品质低落;无法专注做事,难能享受成就;有理说不清,沟通好比鬼打墙;孩子需索无度,令人濒临抓狂;工作、家庭两头烧,让你疲于奔命:以及人生从此全然转向,再也回不去了……
▌第二章〈婚姻〉:成人受孩子介入冲击最大的,首先是生活习惯,其次就是婚姻。孩子诞生后,家事会暴增,谁该负责什么事、多少事,经常引爆伴侣纷争。第二章探讨伴侣对此缺乏共识时,如何带给婚姻更大压力。作者耙梳了社会学相关研究以及一些耐人寻味的发现,比如:现代的爸爸照顾孩子的时间已经远比以往多,为何老婆仍总是不满意?令夫妻起争执的,其实是你用什么态度付出与接受。为何女人远比男人更常觉得「我忙翻了」?孩子不乖时,出面管教为何总是妈妈?很多时候老公不是不帮忙,是他搞不懂你干嘛自找麻烦……
这章也探讨了升格父母后,社交状况和性生活等的变化。另外也揭露,对自己好一点、留点时间给自己为何能改善婚姻生活,而学习的好榜样,说不定就是你经常嫌弃的死老公。
▌第三章〈简单的礼物〉:虽说孩子常常把我们搞得人仰马翻,但他们同时也带我们跳脱成人世界——在那个世界,我们态度冷漠防备、时时权衡利害、小心看管自身举动,而且难以拥有被讨厌的勇气。第三章借由「领养了发展迟缓的婴孩」、「接手过世子女遗下的孩子」,以及家长与孩子玩耍、童言童语提问等事例,呈现我们如何因为赤子之心而重获生气:
孩童大脑结构使得他们难以计画,却也教会父母活在当下;成人总讲求做事效率,孩子教你好整以暇的探索世界;成人担心被品头论足,孩子教你「你管别人怎么想」;你陪着孩子重温手作乐趣、因着他们的童言童语而有了深刻的哲学体会,更重要的是:他们需要你、爱慕你,使你学会付出无条件的爱。
▌第四章〈规划栽培〉:现在大众普遍认为爱孩子是父母的天性,百般呵护他们是理所当然。实际上过去孩子为家里付出是普遍情形,在美国,孩童备受呵护是二战之后才出现,此后大人镇日忙碌,社会则不允许孩子工作——这才有了「孩子是情感上的无价之宝」的观念。亲子关系反转的现象在中产阶级尤其明显,加上「全球化是趋势」这说法深植人心,「孝子」和「孝女」为了让孩子日后竞争得过同侪,开始帮他们安排满满的活动,而根据热门教养理论,父母最好陪同孩子做这些事,于是养儿育女变得越来越复杂、累人。
第四章追查了「规划栽培」这个童年期「只要负责读书就好」的世代,如何改变父母的生活,给他们带来什么压力;也探讨了物价高涨、女性投入职场、科技日新月异等的影响。
▌第五章〈青少年时期〉:二十世纪初,有史以来第一次,父母还在保护和抚养已经老大不小的孩子,当时「青少年时期」这观念才出现。跟青少年同处一个屋檐下几年后,父母们受不了了:「这年纪的孩子怎么这么难搞?」过往他们依赖你、崇拜你,如今动不动拿你的逻辑顶撞你。
第五章借由青少年与父母常见的摩擦,探讨亲子双方的心态与认知差异。孩子开始在意隐私,喜欢同侪胜过父母,跃跃欲试伸张自主权,家长得调适心态,才能接受自己退居为他们生命的后勤人员,还要极度克制,放手让孩子犯错,学会管好自己。这章最后带领读者思考,社会普遍要求父母养出「快乐的孩子」,为何对父母过度苛求,也对孩子极度不公平。
▌最后一章〈喜乐〉:「教养」成为热门动词之后,养儿育女变得讲求绩效、追求完美,成了「高成本」的事,因此前面各章大多用各类研究,数算为人父母要付出什么代价。然而为人父母指的不只是你得做的各种事,它还会影响我们对自己的定位。即使众多社会学研究显示,为人父母往往极不快乐,但就连做这类研究的社会学家都说,养育孩子还是很有乐趣,也认为这跟研究结果不矛盾——因为「身为父母的感受」不是社会科学剖析得了的。
第六章借由上述矛盾,省思我们一味追求的「快乐」定义是否过于肤浅。社会科学测不出来的「喜乐」,源头或许就是情感连结,要经历它就得明白这过程有喜有悲,接受「失去」是养儿育女的频繁体验、父母终有一日要功成身退。
各界好评 『蕴含精辟见解和发人深省的警句,处处可见坦诚与独到的智慧。这本书让我以不同角度看待自身为人父母的经验。』——安德鲁・所罗门,《背离亲缘》作者
『这书透澈观照现代父母的处境,读到好几处,都有被击中的感觉。是时候我们拥有有一本聚焦自己(而不是孩子)的教养书了。』——苏美智,香港记者、作家
『作者从社会变迁角度和各式各样的家庭故事,让家长了解自己和其他父母共有的教养焦虑与无助来源。章节安排顺着孩子年龄,当父母们的「痛苦」在孩子进入青春期后达到极大值时,作者终于给了我们一些希望感,开始探讨教养中的「喜乐」,也提醒家长停下脚步,回到自身,分辨觉察在教养中自己和孩子的需求,才得以好好享受那些甜美的瞬间。』——临床心理师丁郁芙
『在教养孩子的旅程上,这本书将成为不可或缺的地图。书中内容聪明、有趣,处处可见希尼尔精辟的见解……每个父母都应该一读再读。』——丹尼尔.吉尔伯特,《快乐为什么不幸福》(Stumbling on Happiness)作者
『充满智慧、发人省思的作品,写实得让我不禁怀疑作者是不是躲在我家偷窥。推荐给那些生命因为孩子而丰富无比,但生活也从此天翻地覆的父母。』——克蒂丝.希坦菲(Curtis Sittenfeld),《我在贵族学校的日子》作者
『每读几页就有一个令人震惊,而且有根有据的新发现。』——《雪梨晨锋报》
『这本书兼具感性和理性,作者珍妮佛.希尼尔具有宽怀胸襟和敏锐的洞察力,评论这个社会重要议题时,既刚毅果断又温暖热情。』——苏珊.坎恩(Susan Cain),《安静,就是力量:内向者如何发挥积极的力量!》
『希尼尔思虑恂达的同理心,给了父母必要而深具启发的引导。』——《波士顿全球报》
『内容丰富有趣,深具启发性,是一部让人揪心又窝心的作品。』——《华盛顿邮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