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课程发展

大学课程发展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高等教育
  • 课程设计
  • 教学论
  • 教育改革
  • 大学教学
  • 课程开发
  • 教学方法
  • 教育技术
  • 学科建设
  • 教学质量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2011年出版《大学课程发展与学习成效评量》一书后,笔者积极于南华大学、南台科技大学及黑龙江职业学院等大专校院,将理论转化为实践,将理念转化于实作,汇整践履心得成书,期提供管见以协助大学推动课程发展。

  本书分为成果导向教育,成果导向教育的课程发展模式,教育目标、核心能力及能力指标,课程调整,课程设计,课程实施与配套,以及课程评鑑等七章。具有下列特色:

  「实务化」,以建构的成果导向课程发展模式为基础,实际用于数所大学的课程发展,力求展现实务体验。

  「体认化」,担任香港教育学院问题导向学习(OBL)顾问、黑龙江职业学院校务顾问,南华大学学术副校长与教务长及南台科技大学学术副校长与通识教育中心的体会,力求撰述亲身体认。

  「国际化」,分析美、英、澳、日、欧盟、香港及大陆等大学或组织发展文献,力求与国际同步。

  「实例化」,实际参与数所大学课程革新,力求发展具体可参酌的实例。
 
大学课程设计与创新:面向未来的教育实践 本书聚焦于高等教育领域中课程设计的前沿理念、创新实践与有效实施策略,旨在为高校教师、课程管理者及教育研究者提供一套系统化、可操作的课程建设指南。我们深知,在知识爆炸与社会需求快速变化的今天,传统的课程模式已难以适应培养高素质人才的要求。因此,本书将重点探讨如何将最新的教育学理论、技术发展与学科专业知识深度融合,构建出更具吸引力、更富实践性、更能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大学课程体系。 第一部分:课程理念的革新与基础构建 第一章:后知识时代的高等教育定位 本章深入分析了当前社会对大学毕业生的核心能力需求变化。我们不再满足于知识的简单传授,而是强调批判性思维、复杂问题解决能力、跨学科协作能力以及终身学习的意愿。我们将探讨“能力导向型培养目标”如何重塑课程内容与结构,并对“知识点”与“核心素养”的权重进行科学评估。 第二章:学习科学与神经认知基础 课程设计的有效性建立在对人类学习机制的深刻理解之上。本章引入认知负荷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以及动机心理学在课程设计中的具体应用。详细阐述如何通过优化信息呈现方式、设计恰当的难度梯度,以及利用间隔重复等策略,最大化学生的记忆效率和知识的迁移能力。我们将探讨如何利用小块学习(Chunking)和情境化学习(Situated Learning)来优化复杂概念的教学。 第三章:基于产出导向的课程目标设定(OBE) 成果导向教育(Outcomes-Based Education, OBE)是现代课程体系的核心框架。本章详述如何清晰、具体、可衡量的陈述学习成果(Intended Learning Outcomes, ILOs)。我们将介绍布鲁姆分类法(Bloom's Taxonomy)的高阶应用,以及如何将宏观的毕业要求(Program Learning Outcomes, PLOs)层层分解、逐级映射到具体的课程单元目标中,确保课程的每一步设计都服务于最终的培养目标。 第二部分:课程内容的重构与整合 第四章:跨学科与融合式课程的开发策略 单一学科的知识壁垒正在瓦解。本章专注于打破传统学科界限的课程设计方法。我们将介绍“T型人才”培养框架下的课程整合模式,包括如何设计“主题驱动型”的跨学科模块,以及如何有效组织来自不同专业背景的教师进行协同教学。重点分析案例研究:成功整合了人文素养与工程技术的融合课程设计范例。 第五章:真实世界问题驱动的案例教学法 真实情境是最好的课堂。本章系统梳理了案例教学法(Case Study Method)的精髓与高级应用。内容涵盖如何从行业前沿、社会热点中提取具有启发性的、尚未完全解决的真实问题作为课程核心驱动力。本章提供了从案例筛选、情境构建、讨论引导到效果评估的全流程指导,强调案例教学中“不提供标准答案”的教学艺术。 第六章:数字资源与混合式学习环境的设计 技术并非替代教师,而是赋能学习体验。本章深入探讨如何将数字工具无缝集成到课程设计中,实现混合式学习(Blended Learning)的最佳配置。我们将对比分析同步与异步学习的优劣,指导教师如何选择和设计MOOCs、OERs(开放教育资源)作为补充材料,并重点介绍“翻转课堂”模式的有效实施路径,包括如何设计课前学习任务和课后深度探究活动。 第三部分:教学方法的创新与评估体系的重塑 第七章:以学生为中心的探究式与项目式学习(PBL) 项目式学习(Project-Based Learning, PBL)是培养高阶能力的关键路径。本章详细剖析了PBL课程的周期管理、团队协作机制设计,以及如何通过Scaffolding(脚手架)技术逐步引导学生独立完成复杂任务。内容包括如何设计具有挑战性但又可实现的项目目标,以及如何管理项目过程中出现的冲突与不确定性。 第八章:形成性评估与深度反馈的艺术 评估不再是终点,而是持续改进学习过程的工具。本章彻底检视了传统考试的局限性,提倡以形成性评估(Formative Assessment)为主导的课程评价体系。重点介绍“同行互评”(Peer Assessment)、“自我反思日志”(Reflection Journals)等形成性工具的实施细节。我们着重讨论“有效反馈”的要素:及时性、具体性、可操作性,以及如何将反馈循环整合到下一次教学活动中。 第九章:基于能力的课程质量保障与持续改进 课程的生命力在于不断的迭代与优化。本章提供了课程质量保障(Quality Assurance)的实用框架。内容涵盖如何利用学生评估数据、教师教学反思以及外部专家审阅结果,对课程目标、教学内容和评估工具进行系统的“闭环改进”。本章提供了课程审查表和改进建议报告的模板,指导机构和教师如何实现课程的“内涵式发展”。 结语:构建具有韧性的课程生态系统 本书的最终目标是帮助教育者构建一个灵活、适应性强、能够持续应对未来挑战的大学课程生态系统。我们相信,通过对教学理念的深刻理解、对内容的精细打磨以及对评估体系的科学重塑,每一门大学课程都将成为学生知识积累与能力养成的强大驱动力。 本书的读者群涵盖所有致力于提升教学质量的大学教职人员,特别是承担课程设计、专业建设与教学督导工作者。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李坤崇

  现职:南台科技大学学术副校长、教育领导与评鑑研究所与师资培育中心教授

  学历:
  国立政治大学教育研究所博士、国立彰化师范大学辅导研究所硕士、国立彰化师范大学辅导系学士、省立台南师专国校师资科毕业

  经历:
  教育部主任秘书、国家教育研究院筹备处主任、教育部顾问室顾问、国立成功大学教育研究所教授兼所长、国立成功大学教育研究所教授兼教育学程实习辅导室主任、国立台南师范学院初等教育系教授兼实习辅导处处长、台北县丹凤国小教师、财团法人技专校院入学测验中心基金会董事、台湾中小学教育专业学会理事长、香港教育学院「成果导向学习」项目研究计画顾问、香港教育大学学位教师教育深造文凭课程外审委员、香港中文大学学生活动教育文学硕士课程外审委员、南华大学讲座教授兼学术副校长、教务长、黑龙江职业学院校务顾问、厦门华天涉外职业学院校务顾问、武夷学院玉山健康管理学院讲座教授

  着作:
  1.专书12本,期刊论文94篇。2.获得国科会13次甲种奖助与主持费。3.主持国科会研究30项专案,教育部与青辅会42项专案研究。
 

图书目录

第1章 成果导向教育
第2章 成果导向教育的课程发展模式
第3章 教育目标、核心能力及能力指标
第4章 课程调整
第5章 课程设计
第6章 课程实施与配套
第7章 课程评鑑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总是对“发展”这两个字情有独钟,因为它意味着进步,意味着演变,意味着生命力。大学课程,更是如此。它不是凝固不变的石头,而是随着时代、科技、社会需求的脉搏而跳动。我期待着这本书能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导游,带领我穿越大学课程发展的漫长历史,从古老的学院制,到现代的通识教育,再到未来可能出现的个性化、模块化学习。我好奇,那些曾经被奉为圭臬的教学理念,是如何被时代的浪潮所冲击、所颠覆,又是如何孕育出新的生机。这本书,或许能为我们揭示课程发展的内在逻辑,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为什么今天的大学课程会是这个样子,以及它又将走向何方。

评分

我是一个喜欢探究事物背后原因的人。所以,当看到《大学课程发展》这个书名时,我的好奇心就被勾起来了。大学课程,我们大多数人都经历过,或正在经历。但课程是如何形成的?有哪些因素在影响着它的内容和形式?又是谁在决定课程的“生与死”?这本书,也许能为我揭开这些神秘的面纱。我希望它能详细地阐述课程开发的整个流程,从需求分析、目标设定,到内容组织、教学方法选择,再到评估反馈。我渴望了解,在每一个环节,教育者们是如何权衡利弊,做出最符合时代和学生需求的决策。

评分

我是一个非常注重实践的人,所以对于学术性的探讨,我更倾向于那些能够指导实际操作的书籍。《大学课程发展》这本书,如果能够提供一些具体的案例分析,或者实用的课程设计工具,那我一定会觉得它非常有价值。我希望它能够像一本“工具箱”,里面装满了帮助教师、教育管理者改进课程的“利器”。我期待看到,那些成功的课程设计范例,它们是如何解决实际问题,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如何取得显著的教学效果。这些宝贵的经验,对于任何一个想要提升教学质量的人来说,都是无价之宝。

评分

我一直对教育的“民主化”和“个性化”这两个概念非常感兴趣。在大学课程的设计中,如何体现这些理念,是我一直思考的问题。《大学课程发展》这本书,如果能在这方面有所建树,那一定会深深吸引我。我希望它能探讨,如何在保证课程质量的前提下,给予学生更多的选择权,让他们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职业规划,自由地组合课程。同时,我也希望它能关注到那些弱势群体,探讨如何设计更具包容性和支持性的课程,确保每一个学生都能从中受益。

评分

我一直认为,教育是塑造未来的关键。《大学课程发展》这本书,如果真的能深入探讨课程设计的方方面面,那它就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大学”的书,更是关于“未来”的书。因为大学课程,直接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而他们,将是构建我们未来社会的中坚力量。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具有前瞻性的思考,关于如何在快速变化的科技时代,设计出能够培养学生创新能力、适应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课程。我尤其好奇,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日益渗透的今天,大学课程应该如何应对挑战,抓住机遇,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成长和社会的进步。

评分

我的职业生涯和大学课程息息相关,所以每一次关于大学课程的探讨,都让我觉得很有共鸣。《大学课程发展》这本书,如果能从一个更加贴近行业需求的视角,去审视课程的设置和更新,那我一定会非常欣喜。我希望它能探讨,当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如何变化的,以及大学课程又应该如何做出调整,以培养出更符合市场需求的毕业生。我尤其好奇,那些前沿的技术和新兴的领域,是如何被纳入大学课程体系的,以及这个过程又是如何进行的。

评分

我对大学的理解,很大程度上是通过那些我曾经上过的课程形成的。每一门课,就像一颗种子,在我心中种下好奇的火苗,或者点亮思维的火花。《大学课程发展》这本书,也许能让我从一个更宏观的视角,去审视这些“种子”是如何被精心培育,又是如何被赋予生命力的。我希望能在这本书里,看到课程设计的“哲学”,看到教育者的“匠心”,看到时代变迁对课程形态的影响。我期待它能告诉我,一个好的课程,究竟需要具备哪些要素?是精妙的知识体系?是引人入胜的教学方法?还是能够激发学生批判性思维的互动环节?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倒是挺有意思的,一抹淡淡的青色,像是清晨的大学校园,空气中还带着点晨露的清新。当初在书店里被它吸引,大概也是因为这个吧。我一直觉得,一本好书,从翻开的第一页,到合上最后一页,都应该像一场完整的旅程,有起点,有高潮,有回味。我翻开《大学课程发展》,脑子里浮现的,是一个个在象牙塔里孜孜不倦求索的身影,是讲台上慷慨激昂的教授,是课后热烈讨论的学生,是实验室里无数个不眠的夜晚。我想,这本书或许能带我走进大学课程设计的后台,去看看那些光鲜亮丽的背后,是如何孕育出改变我们思想、塑造我们未来的课程的。

评分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而对于知识的探索,课程的“发展”就像一条不断延伸的河流,承载着知识的传承与创新。《大学课程发展》这本书,如果能让我体会到这种“发展”的生命力,感受到知识的流动与演变,那我便不虚此行。我希望它能超越单纯的学术理论,而是让我感受到,课程设计背后的教育情怀,教学创新的勇气,以及对未来的深刻洞察。这本书,或许能让我更深刻地理解,为什么我们一直在学习,为什么知识一直在更新,以及大学,作为知识的殿堂,又是如何不断地自我革新,去适应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

评分

我对台湾的大学教育一直有着很深的感情,毕竟我在这里接受了高等教育,也在这里看到了教育的发展和变化。《大学课程发展》这本书,如果能够结合台湾的教育背景,进行深入的探讨,那我一定会非常感兴趣。我希望它能分析台湾高等教育体系下的课程特点,以及在不同时期,课程发展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我也想了解,台湾的大学是如何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同时又保留自身特色的。这本书,或许能为我提供一个观察台湾大学课程演变的独特视角,让我更清晰地看到这片土地上教育的脉络。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