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什么课纲啦!教改,捍卫台湾未来

反什么课纲啦!教改,捍卫台湾未来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台湾教育
  • 教改
  • 反课纲
  • 捍卫台湾
  • 公民教育
  • 政治
  • 社会议题
  • 台湾未来
  • 教育政策
  • 本土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或许我们会一直争吵开战,
  但我们还是无可救药的爱着我们痛恨的台湾。」
  --歌手大支《太阳花》

  
  教改,捍卫台湾未来!
  一个课纲.各自表述,究竟隐含什么争议问题?
  五位高中生独立採访撰稿,
  让当事者现身说法、各界立场正反併呈,
  将教改学运的历程全面呈现。
  改变台湾,从行动做起!
  
  「身为学生,更应该在乎我们所在的台湾、关注我们的社会脉动,尤其是会深深影响到自己的教育事务,我希望大家可以不再置身事外。」从成立「台湾中学串联阵线」参与反课纲活动,本书作者之一的陈君哲认为,学运虽已结束,但应把这段「历史」用各方的看法全面的呈现,借由这本书的出版,提醒政府重视全民声音,希望日后不再发生有关课纲争议,让教育不再成为政治操弄的工具。  
 
  ▍感动推荐
  ◎林少驰(前时代力量立委参选人)
  ◎林辰Buchi(台湾吧 共同创办人)
  ◎邱显智(雪谷南榕律师事务所律师)
  ◎高松景(台北市立大理高中校长)
  ◎萧竹均(教育部课审会学生代表)
  ◎李晶玉、彭文正(政经看民视 主持人)

  ▍序文推荐
  吕秋远(东吴大学兼任助理教授)──
  「这本书选辑了在课程纲要改革时,许多意见领袖与改革者的意见,对于后继者在了解这段时期众人的努力时,有很大的帮助。我们在这段历史中,不仅是旁观者,也同时是重要的参与者。希望这本书可以为我们带来更多的省思,为了未来,我们一直在改变现在。」
  
  冼义哲(青年佔领政治召集人)──
  「《反什么课纲啦!》并没有为反课纲运动下价值判准,而是将各种对于反课纲运动的声音收录其中,让读者得以立体的看见更为完整的面貌,至于读后对于反课纲运动的评价,是每一个读者自己的课题。」
  
  杨伟中(不当党产处理委员会委员)──
  「本书的撰写者们,访问不同党派、不同社会位置的人士,呈现各界对教育、对课纲、对反课纲运动的不同想法,带动更多元的思辩,这正是教育需要的精神,也是本书值得一读的又一原因。」
  
《教育的十字路口:论现代课程改革的深层意涵与未来走向》 内容提要: 本书深入剖析了当代教育改革运动背后的复杂动因、理论基础及其在不同文化与社会背景下的实践异同。在全球化与知识经济的浪潮下,教育系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转型压力。本书旨在提供一个宏观的视角,审视课程设计、教学方法以及教育评价体系在应对未来挑战中的角色与局限。 第一部分:课程改革的历史脉络与理论基石 教育课程的演变,并非一蹴而就的理性设计,而是社会需求、政治哲学与学科知识发展相互作用的产物。本书首先回顾了西方教育思潮的几次重大转向,从杜威的实用主义到结构主义的知识重构,再到后现代主义对“标准答案”的质疑。我们探讨了“学科中心”与“学生中心”两种范式的冲突与融合。 知识的组织与传递: 传统课程侧重于知识的系统性传授,强调学科的内在逻辑。然而,面对跨学科问题的日益增多,知识的边界正在模糊。本书分析了项目式学习(PBL)和跨学科主题整合的兴起,探讨了如何在一个日益碎片化的信息环境中,构建起有意义的学习连结。 教育哲学的分野: 课程改革往往是教育哲学立场最直接的体现。精英教育的筛选目标、大众教育的普及目标,以及个体化发展的理想,在课程设置中产生了激烈的张力。我们将考察本质主义、进步主义和批判教育学等主要流派如何影响了课程内容的选择和教学实践的设计。例如,批判教育学强调课程应作为社会批判的工具,而非被动的文化再生产机制,这对现行课程的“去政治化”倾向提出了深刻的挑战。 第二部分:全球课程标准化的挑战与本土化困境 自20世纪末以来,国际教育评估(如PISA)的兴起,促使各国竞相对标国际“最佳实践”,形成了某种程度上的全球课程标准化趋势。本书深入探讨了这种趋势的积极意义——提升教育质量的基线,以及其潜在的负面影响。 “测量”的僭越: 当标准化测试成为衡量教育成效的主要标尺时,课程内容很容易被“应试化”和“窄化”。我们详细分析了高风险评估体系(High-stakes Testing)如何挤压了非考试科目的生存空间,以及教师如何在压力下进行“教学策略的顺从”。 文化适应性与“普适性”的悖论: 任何一套课程体系,都必然根植于特定的历史记忆、价值体系和文化语境。将他国成功的教育模式简单移植,往往会遭遇“水土不服”。本书通过比较分析东亚、欧洲和北美在课程本土化方面的不同策略,揭示了在坚持教育普适性原则的同时,如何保障课程对地方社区和国家身份认同的敏感性。我们关注了地方性知识(Indigenous Knowledge)在现代课程框架中的边缘化问题及其重构的必要性。 第三部分:教学法革新与教师角色的重塑 课程的生命力在于教学的实践。本书将焦点转向课堂内部,考察了现代教学法变革对学习体验的实质性影响。 从“教”到“学”的范式转移: 现代教育理论越来越强调学习者的主体性。建构主义、情境学习理论等思潮,要求教师从知识的权威传递者转变为学习过程的引导者、环境的构建者和资源的策展人。我们探讨了翻转课堂、混合式学习(Blended Learning)等新兴模式的实际操作挑战,以及它们对教师专业能力提出的新要求。 教师的专业自主性与专业发展: 课程改革的成功与否,最终取决于一线教师的接受程度和执行能力。当课程被过度设计和规定时,教师的专业判断力往往被削弱。本书论证了,一个健康的教育生态系统,必须保障教师在理解宏观目标的前提下,拥有足够的空间去调整、创新和适应其所面对的特定学生群体。这涉及到教师培训体系的改革,以及建立有效的同行互助与反思文化。 第四部分:面向未来的教育目标与评估重构 全球社会正在快速迭代,今天的教育必须为尚未出现的职业和挑战做准备。这意味着,教育目标必须超越知识的储备,转向核心素养的培养。 核心素养的界定与衡量: 批判性思维、创造力、沟通能力和协作精神(4C能力)已成为全球教育改革的共同焦点。然而,这些“软技能”的界定本身就存在模糊性,更别提如何科学、公平地进行评估。本书对基于表现的评估(Performance-based Assessment)进行了细致的考察,并分析了如何避免在追求素养评估时,再次陷入过度量化的陷阱。 教育的社会责任与公平性考量: 教育改革往往被视为解决社会不平等的万灵药,但课程和资源分配的不均,却可能固化现有的阶层差异。我们必须正视“数字鸿沟”和“文化资本”在课程可及性上的影响。一个负责任的课程体系,需要具备强烈的社会关怀视角,确保所有背景的学生都能在学习过程中获得充分的发展机会,实现教育机会的实质公平,而非仅仅形式平等。 结论:在继承与创新之间寻找平衡 教育改革是一场永无止境的对话。本书最终希望揭示的是,真正的课程创新,并非是对既有传统的彻底颠覆,而是在深刻理解教育的文化功能、认识人类学习的复杂机制的基础上,审慎地进行结构性调整。我们需要构建一个既能承载民族文化精神,又能培养面向全球挑战的公民的教育体系。未来的教育,需要在坚守人类知识文明的精华与拥抱变革的紧迫性之间,找到可持续的平衡点。

著者信息

主编者简介

陈君哲


  台北市立大理高中学生,捍卫教育青年阵线执行长,毕业于台北市立民生国中。长期关注台湾各项社会议题,2015年反课纲学运时,成立学生团体亲身参与,如今希望以学生身分出书,回顾反思学运带来的改变与影响,并唤起社会大众持续关心课纲及教育议题。

採访者简介

林绍嘉


  台北市立大理高中学生,毕业于台北市私立薇阁高中国中部。

洪佳荣

  台北市立大理高中学生,毕业于台北市立中正国民中学。

黄品惟

  台北市立大理高中学生,毕业于台北市立万华国民中学。

黄婷祯

  台北市立大理高中学生,毕业于台北市立古亭国民中学。
 

图书目录

推荐序 改变课纲,是正视台湾的开始 文、吕秋远 5
推荐序 是的,我们就是这样的人 文、冼义哲 7
推荐序 台湾主体与青年主体的追寻 文、杨伟中 9
作者序 提笔,作伙回到过去 12
前 言 黑箱疑云 文、陈君哲 16
 
第一篇、代议之论
第一棒 如果考试能评断是非,那就失焦了【段宜康】 24
第二棒 考试的毒,影响了台湾的教育【顾立雄】 30
第三棒 台湾的孩子有必要认识这片土地【何欣纯】 36
第四棒 党国史观会对下一代造成很大的影响【黄国书】 40
第五棒 课纲必须要尊重历史【钟小平】 46
第六棒 课纲通过需要经过社会上的讨论【王浩宇】 52
第七棒 这一切都是必然,而非偶然【陈明义】 58
 
第二篇、重返广场
第一棒 让学生能够多元思考【廖崇伦】 72
第二棒 环岛反课纲应该要是正向行动【许冠泽】 78
第三棒 谁扼杀希望,谁就是敌人【林致宇】 84
第四棒 我还是会放手去做【陈柏瑜】 90
第五棒 我只是时局中被拱上浪头的人【朱震】 98
 
第三篇、媒体视听
第一棒 台湾就是一个国家【郑弘仪】 106
第二棒 年轻人的动机应该被鼓励【彭文正】 112
第三棒 国民党从来没有很认真的去反省过【钟年晃】 128
 
第四篇、教育现场
第一棒 是学生在带领着我们【黄惠贞】 140
第二棒 做个会思辨的公民【陈君晖】 154
第三棒 改课纲对历史老师影响其实不大【刘珍如】 162
第四棒 历史会还学生公道【黄益中】 168
 
第五篇、政坛新声
第一棒 课纲该是飞向自由的翅膀【李正皓】 180
第二棒 课纲需加入历史记忆,才会完备【徐巧芯】 184
 
结论、致谢 继往开来 192

图书序言

推荐序
  
改变课纲,是正视台湾的开始  
◎文、吕秋远(东吴大学兼任助理教授)

  
  在政治学的理论中,有个重要的概念,也就是政治文化与政治社会化。政治文化,是个别国家的公民,对于政治的普遍看法;而政治社会化,则是个别国家的公民,形塑对于政治普遍看法的历程。因此,政治社会化会影响政治文化,而政治文化也会指导政治社会化,两者之间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在政治社会化中,学校的课程纲要,是非常重要的方式,因为课程纲要的设计,肯定会影响教师的教学内涵与学生的学习内容,特别是人文学科。
  
  以国文为例,在解严之前,国立编译馆所选择的课文,都是以孙文、蒋介石、蒋经国等人的文章,作为每一学期的前几名课文,内容充满意识形态,但对于学生国文的提升程度,则有待商榷。历史与地理也相同,当以大中国的汉族意识作为历史与地理的诠释方式时,结果就是台湾的学生只知道长江黄河,但不知道淡水河与浊水溪,对于自己从何而来、往何而去,也茫然不知。这就是所谓的过去的学生,「读的地理是历史,读的历史是故事」的意思,我们没有正确的认识台湾历史与文化,而是随着执政者的意念而移转。
  
  是以,这次的课程纲要改革格外重要。这本书选辑了在课程纲要改革时,许多意见领袖与改革者的意见,对于后继者在了解这段时期众人的努力时,有很大的帮助。我们在这段历史中,不仅是旁观者,也同时是重要的参与者。希望这本书可以为我们带来更多的省思,为了未来,我们一直在改变现在。
  
推荐序
  
是的,我们就是这样的人
◎文、冼义哲(青年佔领政治召集人)

  
  我们面对着世界的种种荒谬,有时退却,有时全力拼搏,我们总是在战斗。马英九执政末期台湾街头一路狂飙,其中二〇一五年的反课纲运动是值得铭记的一页。如同每场抗争,过程中难免有挫折、失落与伤害,但这些伤不会白受,我们终究会改变台湾的未来。
  
  从反课纲运动的历程,一直到《反什么课纲啦!》全书的完成,我被君哲的坚持深深感动,更对于本书面对历史的态度充满敬意。《反什么课纲啦!》并没有为反课纲运动下价值判准,而是将各种对于反课纲运动的声音收录其中,让读者得以立体的看见更为完整的面貌,至于读后对于反课纲运动的评价,是每一个读者自己的课题。
  
  回顾台湾过去编修课纲的过程,各党都致力透过编修来引导意识形态,所以国文、历史甚至地理、公民都成了「历史诠释权」的战场;但多元的台湾对于国家认同的「意识形态」有着对立的数套观点,纵使历史没有绝对中立的观点,也绝不代表它可以成为特定政党吹捧自己、打压对手的政治工具,而我们对于国家的认同更不该由教材代为选择。
  
  面对存在的「争议」应该客观呈现,不只是并陈,更要直接地说明这样的争议存在,而非企图将教育作为单一价值与意识形态的宣传工具。同样的态度来看,编整《反什么课纲啦!》一书的团队,比起二〇一五年引发课纲争议的教育部,更值得肯定。
  
  站回运动者的视角回顾那段在街头上的青春岁月:我们明白社会改革的步伐有时缓慢,甚至偶尔退步,但我们始终不会停止努力往前;我们知道在这个冷漠的世界,选择关心公共事务,背后都是满满的关怀与爱,这些都难能可贵。而当爱着这块土地的年轻生命凋谢,我们深深地、深深地悲伤,我们叹息时代的前进本来应该充满欢笑,未料在现在与未来的两端,竟需要用眼泪来堆叠。
  
  但即使如此,我们不会放弃,正如同切‧格瓦拉所说的:「如果说我们是浪漫主义者,是无可救药的理想主义分子,我们所想的都不可能之事;那么我们将一千零一次地回答说,是的,我们就是这样的人」。
  
推荐序
  
台湾主体与青年主体的追寻
◎文、杨伟中(不当党产处理委员会委员)

  
  二〇一五年的课纲微调争议,发生在总统大选期间,又发生了年轻学子不幸往生的事件,当时震撼了台湾政治,当然也冲击许多人的心灵。
  
  两年过去,新课纲正在延拟、审议,我们不但需要面向未来,也应该清理过去。这本由中学生书写、访谈的作品,可说是这个清理工作的一环,特别是由中学教育的受教者,自己来探索、讨论课纲问题,这正是「青年主体性」的展现,是本书最重要的价值。
  
  反课纲运动发生时,国民党内部其实也有多元异见,但其主流想法仍是捍卫所谓「微调」的课纲,错失了与青年对话的良机。现在,民进党执政,新课纲的正需要更新、更深入、更多元的讨论。本书的撰写者们,访问不同党派、不同社会位置的人士,呈现各界对教育、对课纲、对反课纲运动的不同想法,带动更多元的思辩,这正是教育需要的精神,也是本书值得一读的又一原因。
  
  课纲的核心课题以历史为主,作为历史的学习者、研究者,我始终认为,一个符合时代需要的历史新课纲,应该考虑几条轴线:
  
  一、「台湾」:台湾民主政治发展迄今,「认同」的问题仍未解决,民进党执政以来的许多争议,如台湾与美日中三国的关系、南海问题、八田与一功过论等,无不突显「台湾主体认同」的历史论述与教育仍是需要持续耕耘的课题,更应是新课纲的核心要旨。
  
  二、「民众」:扬弃传统帝王、王朝或政权中心的史观,从庶民的生活与奋斗出发,重新书写历史。
  
  三、「多元」:既然是以人民为主体的历史书写,就更需关注传统史学教育忽略的性别、环境、劳动、民众的意识与抗争等面向,尤其要扬弃汉人中心史观,重视原住民族的历史与权利。
  
  四、「东亚」:台湾是东亚世界的台湾,是透过与东亚诸地域连结、交流而发展的台湾。历史教育要呈现这样的面向。
  
  五、「全球」:全球史是当代史学是重要趋向,将世界(绝不仅仅是中国)纳入台湾史,把台湾纳入世界史,是重要的课题。
  
  六、「海洋」:我们是海洋国家,过去的历史教育强调台湾与大陆的连结,今天的历史教育要重视将台湾史与世界史相互联通的「海洋网络」,要说清楚台湾史、尤其原住民族的历史,就脱离不了海洋。
  
  最后我想说的是,台湾中学生在课纲争议中的思考与行动,包括这本小书的努力,除了展现了青年主体性,更是台湾社会进步重要的资产。我在一九八六年进入高中,由于时代的洗礼,也参与发起了中学生运动,组织读书会、营队,发行地下传单等等,当然,今昔相比,历史条件不同,规模不同,行动力、影响力更是大大不同,看到新一代台湾青年的奋起,是钦羡,更是深深的期待。
  
作者序
  
提笔,作伙回到过去
◎文、陈君哲

  
  自己开始接触反课纲,是在六月底,偶然成立了学生组织—「台湾中学串联阵线」,常关注社会运动的我,就这样莫名闯入社运圈。最一开始看到教育部被高等法院裁定课纲违法,一路观察也好,参与抗议也好,一直到之后引发的许多事情。看到这些,也才种下了想在学运结束后做点什么的种子……。
  
  出版这本书,一路上感谢许多人协助,从单纯的构想,到志同道合的朋友加入,后来各方人士愿意接受一群高中生专访,一切的一切,都是起初设想不到的。我与其他伙伴,都只是普通的学生,背后没有任何金援,就连印刷,都要写企划书,到处申请赞助,一路走来,我们一本初衷。对于自己出书的理想,就是把已过去的「历史」,用各方的看法全面的呈现,我们也希望借由这本书,日后可以不再发生有关课纲的争议,也不希望再有生命因此消逝。
  
  我很喜欢歌手大支于《太阳花》中的一句歌词:「或许我们会一直争吵开战,但我们还是无可救药的爱着我们痛恨的台湾。」我们身为学生,更应该在乎我们所在的台湾、关注我们的社会脉动,尤其是会深深影响到自己的教育事务,我希望大家可以不再置身事外。
  
  我也认为,政府在从事任何足以影响台湾全体国民的议案前,应该要更加注意民众的声音,就算只是学生,声音也不应被忽视,我实在殷殷期盼着,教育不再成为政治操控的工具。
  
  最后,看完这本书将如何重新看待这段历史,就要交给各位读者判断了;我们的微小行动,或许不能改变世界,但是您能因此改变,进而为台湾社会产生贡献。我爱我的国家--「台湾」,而这是我能做的。
  
  现在,我与团队四位成员诚挚邀请您,作伙回到过去。

图书试读

第一篇、代议之论
 
《段宜康:如果考试能判断是非,那就失焦了》
 
民进党全国不分区立法委员
 
民进党中央执行委员
 
曾任民进党前新潮流系总召
 
曾任台北市议员
 
曾任外省人台独促进会创会执委
 
段宜康委员曾于反课纲学运期间整理争议懒人包;他表示,其中最吸引他注意的莫过于外号「白狼」的中华统一促进党主席|张安乐先生路过教育部「反反课纲」的事件。
 
去中国化
 
专访的开始,他要我们把视野拉高一点来看,对台湾原先课纲最有意见的应该就是中国共产党,他们认为,从前总统李登辉到陈水扁政府时代,成功的在教育上面改变了年轻人,让学生「去中国化」。现在的年轻人为什么这么独?「中国方面认为原因就是教育,所以他们不断的透过各管道向国民党施压,最后看起来国民党也让步了,所以才会闹出课纲的争议。」他说。
 
何谓「争议处」
 
段委员表示:「现在资源都十分发达,就算政府要改,也要看大家是否能接受,所以执政者对教育的约束越少越好。」他接着表示,有课纲是因为要考试,教育其实是被考试决定的。前教育部长吴思华当时针对抗争曾表示「争议处」不考,问题除了在于争议处的定义太模煳不清,并没有明显的标示外,若考与不考变成判断此事是非的标准,在这议题上就失焦了。
 
天生认同台湾
 
段委员也认为,执导课纲修订的主事者本来就是一个在意识形态上面的「大中国主义者」。「教育并不是台湾意识形成最重要的原因,我觉得大中国主义者和中国政府,其实都搞错了这点」,因为我们从小就在台湾长大,就是生活在台湾这片土地上,很自然就会认为自己是台湾人,即便政府再怎么教育我们台湾跟中国的联系也都徒劳无功。段委员对此的看法是:「他们对于台湾社会不了解,所以才会做出一些不仅徒劳无功,甚至还违反程序正义的事情。」
 
或许很多人会疑惑,出生于「外省」家庭的段委员,为什么对台湾的认同感会比对中国还要高?以前的教育环境较封闭,资源有限,但等到是在大学时,开始去思考「我是一个甚么样的人?」、「为什么台湾要为了统独而弄得你死我活?」这些台湾认同感的问题。「生长在台湾这块土地,除了这个地方之外,我没有其他的祖国,也没有其他的母国。」台湾就是他认定的国家、故乡,最后他也严肃地说道:「况且我对中国的感情,都是别人告诉我的。」
 
(陈君哲、林绍嘉、黄婷祯採访)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反什么课纲啦!教改,捍卫台湾未来》就带着一种强烈的“当家作主”的气势。我非常认同这种观点,教育改革牵涉到的不仅仅是教科书的字词修改,更是关于我们希望下一代拥有什么样的思维模式,以及如何看待我们所处的这个世界。作者的“反什么课纲啦!”这句,听起来就像是一个家长看到孩子被教坏了,忍不住发出的质问。而“教改,捍卫台湾未来”这句话,更是把教育改革提升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我特别期待作者能够在这本书中,详细地剖析当前教改中到底存在哪些“问题”,这些问题又是如何影响到台湾的未来。他可能会从台湾的历史、文化、政治等多个角度,来阐述他的观点。他可能在批判那些“脱离现实”、“照搬西方”的教育理念,认为它们并不适合台湾的土壤。他可能强调,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具有独立思考能力、批判精神,并且热爱这片土地的下一代。这本书,可能不仅仅是一本批评性的著作,更是一本具有建设性的宣言,它呼唤着我们,要勇敢地站出来,为台湾的教育,为台湾的未来,而努力。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反什么课纲啦!”颇具台湾草根的特色,有一种直率而又充满力量的质问感。我作为一个常年关注台湾教育议题的读者,深有体会。每一次教改,总感觉像是一场没有终点的拉锯战,各方都在为了自己的立场而争执不休。而这本书,则像是站在一个更高的维度,试图去审视这场拉锯战背后的本质。“教改,捍卫台湾未来”——这句话更是点明了主题。作者认为,当前的教改,已经不再仅仅是教育内容的调整,而是关系到台湾未来的走向。他可能是在质疑,当前的教改是否真的在“捍卫”台湾的未来,还是在悄悄地“出卖”台湾的未来?他可能是在指责,某些教改的推手,并没有真正从台湾的长远利益出发,而是出于其他目的。这本书,给我一种感觉,它不仅仅是在“反”一个具体的课纲,更是在“反”一种被动接受、缺乏自主性的教育模式,以及一种可能被外部力量所影响的“台湾发展”轨迹。作者的写作风格,我猜测会是充满激情,并且带有强烈的“在地”关怀。他可能会用许多台湾的例子,来佐证他的观点,让读者能够感同身受。这本书,可能会让我们重新思考,我们究竟想要一个怎样的台湾教育,以及这个教育,又将如何塑造我们未来的台湾。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感觉,与其说是一本关于教育的书,不如说是一本关于“国家认同”和“历史真相”的“启蒙读物”。作者的语气非常坚定,甚至可以说有些激昂,他通过分析课纲的变动,实际上是在揭示一种潜在的“意识形态滲透”。他认为,每一次课纲的修改,都可能隐藏着某种特定的政治意图,而这些意图,往往是为了塑造学生对历史和国家地位的特定认知。他并没有回避敏感的政治话题,而是直接将教育与政治紧密地联系起来,并且毫不留情地指出,如果教育失去了独立性,被政治力量所操纵,那么最终受害的,将是整个台湾的未来。我特别欣赏他对历史细节的挖掘,他通过对比不同版本的课纲,以及引述相关的历史文献,来证明他的观点。这种“考据”式的写作方式,让这本书的论证过程显得非常有说服力。他强调,了解历史的真相,认识自己的国家,是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和国家认同感的基础。如果课纲在历史叙述上存在偏颇,甚至扭曲,那么学生就很难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和国家观。这本书,就像是对那些试图模糊台湾主体性、淡化台湾历史的“力量”的一次强有力的反击。它提醒我们,教育的战场,同样也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而在这场战争中,我们必须保持清醒,并且勇敢地捍卫我们所珍视的一切。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就充满了火药味,一看就是那种让人忍不住想拿起它,看看里面到底说了些什么的好奇心。《反什么课纲啦!教改,捍卫台湾未来》——光是这几个字,就足以让我在书店里驻足停留。我一直以来都很关心台湾的教育问题,尤其是近些年课纲的变动,总觉得好像牵一发而动全身,不仅仅是课本内容的增减,更深层次地影响着下一代的思维方式和国家认同。作者起这个题目,我想他一定对现行的教改有着相当程度的不满,而且这种不满是上升到了“捍卫台湾未来”的高度,这可不是小事。这让我联想到以前的一些教改议题,每次都吵得沸沸扬扬,教育部门、学者、家长、学生,各方意见拉扯,最终的方案总是让一些人满意,让另一些人失望。但“反什么课纲啦!”这句,听起来倒更像是直面核心,而且带有一种不吐不快的冲动。我很好奇,作者究竟想“反”的是什么?是具体的课纲条文,还是整个教改的走向?他又是如何将“教改”与“捍卫台湾未来”这两个看似有些宏大的概念联系起来的?这本书会不会提供一些新的视角,或者说,是一种不同于主流的解读方式?作为一个在地台湾人,我深切感受到教育是我们民族的根基,如果我们连下一代怎么想、怎么看世界都搞不清楚,那未来的台湾,真的会变得越来越模糊。所以,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课纲本身,更像是在探讨一种关于台湾价值的坚持,一种对国家认同的呼唤。我希望作者能在书中,用扎实的论据和深刻的洞察,为我们这些关心台湾前途的人,指明方向,或者至少,引发一场更深刻的思考。

评分

阅读这本书,我最深的感受是作者对台湾这片土地深沉的爱,以及他希望通过教育,将这份爱传递给下一代的强烈愿望。他的“反什么课纲啦!”的呐喊,与其说是一种抗议,不如说是一种焦灼的关怀。他认为,每一次的课纲调整,都可能是在塑造新一代台湾人的思想,而如果这些调整方向错误,那么台湾的未来,将会走向何方?“教改,捍卫台湾未来”——这句话,更是将教育改革与国家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作者可能在书中,用大量的篇幅,来论证他所认为的“错误的教改方向”,以及这些错误可能带来的“长远伤害”。他可能在批判那些“政治挂帅”的教育理念,认为它们忽视了教育本身的规律,也忽视了学生成长的需要。他可能强调,真正的教育,应该是回归到“育人”的本质,帮助学生建立起健全的人格,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及对这片土地的热爱。这本书,可能会让我们看到作者的“用心良苦”,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为台湾的下一代,争取一个更加光明的未来。

评分

我对这本书的期待,更多地是来自于它所蕴含的“捍卫”精神。在当今社会,我们似乎越来越少听到关于“捍卫”的声音,更多的是“沟通”、“包容”、“多元”。这些当然都是重要的价值,但有时候,如果缺乏了“捍卫”的勇气和原则,很多更根本的东西就会在不知不觉中被侵蚀。作者用“捍卫台湾未来”这个词,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眼球。他是在捍卫什么?是捍卫台湾的主体性?是捍卫台湾的历史记忆?还是捍卫一种独立自主的价值观?这本书的论述,就像是一场思想上的“保卫战”。他提醒我们,教育不是一场简单的知识传递,也不是一场为了迎合国际潮流而进行的模仿秀。教育承担着塑造国家灵魂的重任,尤其对于台湾这样一个特殊的政治实体,教育更是承载着维系其身份认同和独立意志的关键。他用具体的课纲变动为例,揭示了在教育内容和精神层面上,可能存在的被“矮化”或“边缘化”的趋势。这种“矮化”可能是对自身历史的淡化,也可能是对主体意识的削弱。他强调,真正的教育,应该是帮助学生建立起自信,让他们能够认识自己,理解自己的根源,并且有能力去拥抱属于自己的未来。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作者对于台湾这片土地深沉的爱,以及他希望通过教育,将这份爱传递给下一代的决心。

评分

初看书名《反什么课纲啦!教改,捍卫台湾未来》,我以为会是一本充斥着政治口号的书,但读下去之后,发现作者的论述远比标题所揭示的要深刻得多。他并不是简单地喊口号,而是试图去构建一套完整的逻辑,来解释为什么当前的教改会对台湾的未来产生负面影响。他可能从历史、哲学、社会学等多个角度,来阐述他对课纲和教改的看法。他可能认为,课纲的制定,不应该仅仅是技术的调整,更应该是一种价值的体现,一种对历史负责、对未来负责的态度。他可能在书中,对一些“普世价值”的教育理念提出质疑,认为这些理念在台湾的特定环境下,可能会带来意想不到的后果。他可能强调,台湾的教育,应该具有自己独特的DNA,应该根植于台湾的历史和文化,而不是盲目地模仿或追随。作者对“捍卫台湾未来”的理解,可能不仅仅是政治上的独立,更是一种文化上的自觉,一种对自身价值的坚定认同。这本书,可能会提供一种不同于主流的思考方式,它迫使我们去审视,我们所信奉的教育理念,是否真的适合台湾,是否真的能够帮助台湾在复杂的世界中找到自己的定位。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就像一声响亮的警钟,提醒着我们,教育改革的背后,隐藏着对台湾未来命运的深刻影响。作者的“反什么课纲啦!”的质问,充满了焦虑和一种不容忽视的紧迫感。“教改,捍卫台湾未来”——这是一种明确的价值判断。作者很可能在这本书中,对当前教改的指导思想和具体操作,提出了严厉的批评。他可能认为,现行的教改,并没有真正将“捍卫台湾未来”放在首位,反而可能在不经意间,削弱了台湾的竞争力,模糊了台湾的身份认同。他可能详细地分析了课纲的变动,是如何一步步地影响到学生的思维方式,以及他们对自身国家的看法。他可能强调,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一种价值观的引导,一种国家认同的培养。如果教育的方向出了问题,那么台湾的未来,就可能变得岌岌可危。这本书,很可能就是作者为了唤醒民众,为了引起政府的重视,而发出的一份“呐喊”。它可能会引发很多争议,但同时,它也会让更多的人开始思考,我们究竟想要什么样的教育,以及什么样的台湾。

评分

我之所以被这本书吸引,是因为它触及了一个非常敏感却又至关重要的问题——历史的叙述权。作者用“反什么课纲啦!”这样的标题,直接点明了问题所在。在我看来,课纲的制定,最核心的问题就在于如何处理历史,如何构建学生的国家认同。如果历史的叙述充满了模糊、回避,甚至是被“简化”,那么我们如何期望下一代能够清晰地认识自己,认识自己的国家?作者很可能在这本书中,揭露了当前课纲在历史叙述上的一些“不妥之处”,并且用大量的证据来支持他的论点。他可能是在捍卫一种“正确的”历史观,一种能够让台湾人民站得更直、走得更远的“集体记忆”。他可能会批判那些试图模糊台湾历史、淡化台湾主体性的“力量”,并且呼吁大家警惕这种“温水煮青蛙”式的改变。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课本的内容,更是关于一种“价值观”的争夺,一种“未来”的塑造。作者的“捍卫”行为,在我看来,是一种对台湾独立自主精神的坚持。他希望通过这本书,唤醒更多的人,让大家意识到,教育不仅仅是学知识,更是塑造人格,更是决定一个民族的未来。

评分

翻开这本书,我最先被吸引的是它那种毫不掩饰的批判性。作者的笔触非常犀利,直指当前教育改革中的一些问题。他没有采用那种温吞吞、和稀泥的论调,而是用一种近乎“怒吼”的方式,表达他对教改方向的忧虑。我特别能理解他那种“反什么课纲啦!”的呼喊,因为在很多时候,我们看到的教改方案,总是在表面上做文章,对于一些更深层次的,比如教育的目标、学生的自主性、批判性思维的培养,甚至是国家历史认同的塑造,却似乎有些回避或者模糊化。作者在这本书里,花了大量的篇幅去剖析课纲是如何一步步走向他所说的“问题”的。他不仅仅是列举了一些课文的修改,更重要的是,他试图去追溯这些修改背后的思想根源,以及这些修改可能带来的长远影响。他用了大量的史实和理论来支撑自己的观点,使得这本书读起来不仅仅是情绪的宣泄,更具有相当的学术性和说服力。我尤其欣赏他对“台湾未来”的思考,他认为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能够独立思考、辨别是非、并且热爱这片土地的下一代。如果课纲的修改,反而削弱了这种能力,或者模糊了这种认同,那么无论表面上看起来多么“进步”或者“与时俱进”,都可能是在走向一个危险的境地。这本书让我深刻反思,我们究竟希望我们的孩子学到什么?我们希望他们成为怎样的人?而当前的教育改革,是否真正服务于这个目标?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