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图解工业4.0时代产业管理秘诀:TP管理

超图解工业4.0时代产业管理秘诀:TP管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工业4
  • 0
  • TP管理
  • 产业管理
  • 精益生产
  • 数字化转型
  • 智能制造
  • 管理秘诀
  • 超图解
  • 生产管理
  • 效率提升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第一本成功引进日本能率协会TP管理
  20年华人制造业推行经验
  10大秘诀强力公开

  
  先做好产业管理 再做工业4.0
  TP管理≠TPM
  TP管理的经营手法
  T:Total→整合所有力量。
  P:Productivity→有效能极大伸展。
  M:Management→有机性管理制度。
  *确立符合各企业特色的创造性管理,让企业做对的事、也把事情做对。
  *主管很放心将工作交给属下、属下也能被充分授权,产生无比的动力。
  *企业与员工双赢。
  
  工业4.0时代,TP管理势必为第四次工业革命的磐石
  TP管理原创于日本,日本大企业中,如佳能、松下、丰田、日产等公司,施行TP之后效益倍增。作者整合日本及华人的工作特质,将TP管理融会贯通,撰写成最适合华人的TP管理。在这一切论及工业4.0的时代潮流中,TP制造管理势必是工业4.0重要的基石。
  本书撰写目的,是期望让读者理解TP制造管理如何应用于产业。
  
  全书分为八大章:
  第一章为TP 管理十大秘诀,为最重要与基本的概念;
  第二章为日本原创的TP管理概念,以及基本实践步骤;
  第三与四章为工具章,为华人世界打造的TP管理制度,以及有系统的施策工具;
  第五、六与七章,为实务应用与案例。
  第五章为光学玻璃工厂为例,描述经TP管理之后,荣获TP管理奖励赏的成功案例。
  第六章以光学产品组立工厂如何推动TP管理,荣获集团生产革新竞赛连续七年的第一名。
  第七章为特殊光学材料工厂如何导入进阶TP管理,成就最高境界。
  第八章为本书结论,激烈竞争的全球化市场,导入TP管理,实现追求卓越的目标。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王基村


  现任:逢甲系统管理顾问有限公司董事兼资深顾问师
  学历:台北工专机械科汽车组
  逢甲大学工学院工学硕士
  经历:
  ①台湾canon(日商)(1973~1988):专员~组立、QA课长
  ②台湾HOYA(日商)(1989~2003):副厂长~总经理
  2000年代表台湾HOYA公司到日本能率协会主催的TP管理
  大会受赏并做案例发表
  ③亚洲光学集团(2003~2015):董事、执行副总经理
  映像事业、精密组件、特殊光学材料等事业部长
  集团制造管理推进总负责人
  集团人才培育总负责人

郑丰聪

  现任:逢甲大学工业工程与系统管理学系 专任教授
  学历:国立交通大学工业工程与管理系 博士
  逢甲大学自动控制工程研究所 硕士
  逢甲大学工业工程学系 学士
  经历:
  逢甲大学工业工程与系统管理学系 专任教授
  逢甲大学工业工程与系统管理学系 专任副教授
  逢甲大学工业工程与系统管理学系 专任讲师
  逢甲大学工业工程与系统管理学系 专任助教
  国立交通大学工业工程与管理系 兼任副教授
  荣誉:荣获台中市99年特殊优良教师
  98学年度逢甲大学优良教学教师

吴美芳
 
  现任:逢甲大学工业工程与系统管理学系专任副教授兼系主任
  财团法人自行车暨健康科技工业研究发展中心 董事
  学历:逢甲大学商学研究所 商学博士
  荣誉:逢甲大学优良教学教师
  逢甲大学优良导师
 

图书目录

推荐序一.日本TP专家 斋藤 彰一
推荐序二.台湾光学龙头 赖以仁
推荐序三.生产革新高手 野沢 陈悦
推荐序四.张宝诚
自序. 王基村
引言. 郑丰聪
本书使用要领简介. 吴美芳

part I TP管理10大秘诀
part II 你必须先了解日本能率协会的TP管理概要
part III 专门为华人制造业量身订做的TP管理
part IV 九大差别化施策展开工具
part V A光学公司成功案例(TP管理奖励赏获奖公司)
part VI B组立事业部成功案例
part VII C材料事业部成功案例
Part VIII 结论
 

图书序言



  个人觉得这辈子一直都很幸运,首先是台湾Canon在台设立的第3年,即投入了它的怀抱,所以参加了生产展开期(1973~1975)→体制充实期(1976~1982)→自主生产期(1983~1987)→自主开发期(1988~)的过程, 15年的Canon生活,伴随着公司的发展,一面工作,一面吸收经验,加上许许多多的新管理制度,新技术的导入以及公司内部训练活动的展开,工作虽然辛苦,但从中学到了很多东西,奠定日后工作发展的基本功。

  第2个幸运是1998年,台湾Hoya第3任社长福冈康雄赴任时,恰巧日本母厂正在导入TP管理制度,所以指示台湾Hoya搭便车一起推行,当时聘请了JMAC斋藤彰一先生为首的顾问团来台指导,由个人担任台湾Hoya的TP管理推进委员会负责人,因为斋藤先生是TP管理的创始人之一,能直接获得他本人亲自的说明,所以对TP管理技术的理论和实际做法,能原滋原味的吸收,加上他本人和系井大介先生亲自到现场示范操作,因此在短短2年内,台湾Hoya如脱胎换骨一样,全体员工士气高昻,改善的施策项目不断的产生,生产性和品质大幅提升进而交货期也大幅缩短,达成领先业界的水准,因而比日本母厂还快在2000年6月就获得JMA颁发的TP管理奖励赏,为什么TP管理会这么神奇呢?我当时的体会是它有8个长处

  1.明确远大的目标,所以不是解决问题,而是制造课题来解决。

  2.每一个施策项目都为了要达成总合目标,所有的活动方向都是一致的朝向目标,没有无意义的施策项目。

  3.显示出每一个施策项目的贡献率,让主担当了解到重要性,因而激发出使命感。

  4.施策项目是年初就找出来的,所以年初就可正确地预测年度的成果。

  5.目标的展开是Top Down,施策的展开是Botton Up,所以施策项目的主担当在明朗快乐的气氛中工作,idea源源不断地产生。

  6.所有的活动都看得见,可以非常迅速的做反应。

  7.广范围的搜寻施策,不会遗漏重点。

  8.不是从单一的地方去切入课题,而可从多处去切入,例如TQM是从品质切入;IE是从效率;TPM是从设备切入,面对多变的环境,较难取得最适当的架构,TP管理制度为了总合目标的达成,可活用QC、IE、TPM等管理技术,做为施策抽出的手段,所以面对多变的经营环境是一套最能够适应的管理制度。

  由于台湾Hoya成功导入TP管理制度,所以我认为这套制度如果能够引进台湾制造业的话,应该可行,且对经济发展和就业市场都是一项贡献,所以着手对TP管理制度做更深入和宽广的研究,并构建一个针对台湾制造业导入TP管理制度通用之模式,经逢甲大学郑丰聪博士的指导完成了硕士论文,提供给制造业参考。

  第3个幸运是2003年转战亚光集团大陆厂信泰光学后,担任映像事业部长初期,正值OEM→ODM转型期,需要中国干部更多的自主性和担待,因此尝试导入TP管理制度看看,结果映像事业部开始发光发亮,Q.C.D.S都能满足客户的目标,集团内生产革新竞赛年年得冠军,为什么如此顺利呢?因为老天帮忙,TP管理推行期间,遇上了台湾Canon时代的上司野泽陈悦先生(前大分Canon社长)来社指导山田流的生产革新活动(赖董事长聘请每月指导一次),个人将TP管理与生产革新鍊接一起,利用TP管理的指引决定战略和战术,将生产革新的众多手法当作TP管理施策展开的工具,相辅相成,让事业部不但能够做对的事,也能够让事情做对,因此获得空前未有的成绩, 赖董事长眼睛一亮2008年,任命个人兼任集团制造管理推进室责任者,全集团自力推行TP管理活动和生产革新活动到2015年退休为止,总计12年间推行TP管理的事业部和合资厂有20多个,虽然事业部之间的TP效益有所差异,但是依照事务局的统计,每年光是差别化施策项目就为集团创造的效果金额约有N个亿台币(含活人,活面积,活仕挂),占营业额的1~2%,贡献非常之大,到此我深信TP管理制度不但在日本,台湾可行,整个中华圈都可行,因此退休后回母校得到指导教授郑丰聪博士和现任工工系主任吴美芳博士的应允指导,开始一起着手整理华人制造业实践TP管理的秘诀一书,供给中华圈的制造业参考,希望本书能带给中华圈所有制造业脱胎换骨,改变命运是幸,最后感谢逢甲大学系友 许家维,王翌婷的文书协助和感谢大陆TP管理的子弟兵陈天祐、蔡达明、廖为政、吴福加、聂亚华、鲜亚凤、胡水波、蒋会波、李进平、刘双和陈伟梅2位信泰大学学士班班长所带领的80位学员的资料收集以及担任樱前线日本语教育文化事业总编辑我的女儿王嘉暄的图片提供。
 
  王基村

图书试读

1-1 经营环境不断改变
 
过去家电市场的时代,市场的扩大是从先进国开始贩卖,然后中进国,最后再到后进国,产品约有10 年的週期,竞争的主要条件是价格和品质。
 
到了1980~1995 年代进入电脑市场的时代,市场的扩大改变为以先进国为中心,世界同时发表,产品的週期已被缩短为2~3 年,竞争的主要条件是价格和投入市场的速度,谁先推出产品,谁占优势。
 
进入数位网路时代1995~2010 年,市场的扩大已经改变为世界同时发表,同时贩卖,产品週期0.3~0.5 年,竞争的主要条件为功能、价格与市场投入速度、生产规模。
 
1-2 制造业必须要有的机制
 
①能够利用新技术开拓新事业,或能有效的应用高度技术制造新制品。
 
②能够开发及利用高度技术,卓越的提升制品机能。
 
③能够确实把握市场的需求品质,整合顾客需求的制品企画、设计、制造、贩卖。
 
④能弹性及时处理制品上线、制品换线、产量变更、快速交货。
 
⑤能够确实推动战胜地球村大幅降价的竞争。
 
⑥能够建立让员工有责任心、有成就感、明亮、满意的工作环境。
 
⑦能够整合公司上下全体员工的向量趋向一致,朝向总合目标迈进
 
重点说明:
 
第①项和第②项要求的是必须追求新的技术,才能在业界领先。
 
第③项要求的是产品品质,因此必须整合设计和制造,生产出具信赖性的产品。
 
第④项要求的是快速交货,因此必须追求整合供应链管理。
 
第⑤项要求的是价格优势,因此必须整合设计、制造、全面推动降价活动。
 
第⑥项和第⑦项最为重要,事在人为,必须构建一个有机性的管理系统,让全体员工自发性的乐在工作,TOP 放心、员工也开心。
 
什么是差别化 • 就是与众不同
 
所有人都一字排开,你希望被人认识,怎么办?
 
当然有些人天生就是亮点!例如:身高2.29m 的巨人一站出来就是亮点。
 
有些人採用不同的方式将自己的能力明确无误地表达出 ,或者透过装备,让自己变得独一无二!
 
公司之间的竞争就和人之间的竞争一样,必须脱胎换骨变成独一无二

用户评价

评分

《超图解工业4.0时代产业管理秘诀:TP管理》光是听书名,我就脑海里浮现出各种生动的画面。我设想这本书会像一个详细的操作手册,把工业4.0这个庞大的概念分解成一个个易于理解的模块,并且通过精美的插图和清晰的逻辑图,展示不同模块之间的联动关系。我特别好奇“TP管理”具体指的是什么,它是否是一种整合了精益生产、敏捷制造、数字化转型等多种理念的管理体系?我希望它能详细解释TP管理的内涵、外延以及在工业4.0时代的独特优势。如果这本书能够让我清晰地了解到,在迈向智能制造的过程中,企业应该如何进行战略规划、技术选型、组织变革,以及如何衡量转型效果,那就真是太棒了。我期待它能帮助我打破“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困境,对整个工业4.0时代的产业管理有一个宏观而又深刻的认识。

评分

我一直对工业4.0在实际生产场景中的应用感到好奇,尤其是当它与“TP管理”这样的专业术语结合时,更是激发了我深入了解的兴趣。《超图解工业4.0时代产业管理秘诀:TP管理》这个书名,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它可能会以一种非常直观、可视化的方式来呈现内容。我希望这本书能深入浅出地讲解,如何将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融入到传统的产业管理模式中,从而实现生产效率的飞跃和运营成本的降低。我特别期待它能详细阐述“TP管理”的核心理念和具体实践路径,是否它是一种全新的管理哲学,或者是在现有管理理论基础上的一种创新与发展。如果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具体的案例分析,展示企业如何在工业4.0的背景下,通过有效的TP管理取得成功,那就更有参考价值了。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超图解工业4.0时代产业管理秘诀:TP管理》听起来就很有吸引力,我最近对工业4.0的概念一直很感兴趣,但总觉得有些理论化的东西读起来有些枯燥。这本书的“超图解”这个词让我眼前一亮,想象中它应该会用大量的图表、流程图甚至插画来解释那些复杂的概念,比如智能工厂的运作模式、物联网在生产线上的应用、大数据分析如何指导生产决策等等。我特别期待它能把TP管理(虽然我还不确定TP具体指的是什么)融入到这些图解中,让我能直观地理解,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文字描述的层面。如果它真的能做到这一点,那对于像我这样更偏向视觉学习的读者来说,绝对是一本能够快速入门并建立系统认知的好书。我希望它能把我从“只闻其名”的状态,变成“理解其神”的层次,并且还能给我一些在实际工作中可以借鉴的思路。

评分

最近,“工业4.0”这个词在各种场合都被频繁提及,它代表着制造业的未来发展方向,也预示着企业管理模式的深刻变革。《超图解工业4.0时代产业管理秘诀:TP管理》这个书名,立即吸引了我,因为它承诺了“超图解”和“秘诀”,这让我觉得它不是一本晦涩难懂的学术著作,而是一本能够帮助我们“看懂”和“学透”的实用性读物。我特别好奇“TP管理”具体指的是什么,是否它是一种能够帮助企业在工业4.0时代抓住机遇、规避风险的独门绝技。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清晰地解析其背后的逻辑,以及如何在实际的企业运营中落地执行。如果它能通过丰富的图例和案例,生动地展示如何将复杂的工业4.0概念转化为可操作的管理策略,帮助企业实现智能化、数字化的转型,那这本书的价值将不可估量。

评分

作为一个在传统制造业摸爬滚打多年的管理者,我对于“工业4.0”这个词既充满期待又有些许疑虑。《超图解工业4.0时代产业管理秘诀:TP管理》这个书名,尤其是“秘诀”二字,倒是勾起了我的好奇心。我猜想这本书可能不仅仅是理论的堆砌,更会提供一些落地执行的策略和方法,而“TP管理”很可能就是其中一种核心的管理范式。我希望它能解答我的一些实际困惑,比如如何在新技术浪潮下,优化现有的生产流程,提升效率和质量;如何在保障数据安全的前提下,实现生产数据的互联互通;以及如何培养一支适应工业4.0需求的新型人才队伍。如果它能提供一些成功的案例分析,并且深入剖析这些案例背后的管理逻辑,那这本书的价值就太大了。我希望能从中找到一些能够直接应用到我所在企业,并且能带来显著改善的“秘诀”。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