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父母与婴幼儿的心理治疗实录

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父母与婴幼儿的心理治疗实录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Louise Emanuel, Elizabeth Bradley
图书标签:
  • 亲子关系
  • 婴幼儿心理学
  • 心理治疗
  • 早期发展
  • 父母教育
  • 情绪管理
  • 依恋关系
  • 儿童心理
  • 家庭教育
  • 育儿经验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0-5岁孩子的内心澎湃汹涌
他们反应了父母以及这个家庭的真相

  ★英国儿童心理治疗权威机构 塔维斯托克诊所 经验集结

  在孩子五岁以前,亲子间的挑战到底有多少?从产后忧郁、父母的内在婴儿、孩子发脾气与攻击、进食困难、分离焦虑、父亲的亲职角色、跨世代间关系模式的影响,以及各种无以名之的焦虑,再再让父母极需谘询的管道。

  本书的理论与个案探讨,均来自英国塔维斯托克诊所(Tavistock Clinc)针对「五岁以下婴幼儿及其家庭」的治疗实例。

  英国塔维斯托克诊所长年致力于儿童心理治疗,钻研儿童精神分析的克莱恩(Melanie Klein),研究客体关系理论的比昂(Wilfred Bion)、依附理论的鲍比(John Bowlby)及安斯沃斯(Mary Ainsworth)都曾在此服务过,累积了丰富的婴幼儿与家庭治疗案例。透过本书所介绍的「婴幼儿心智健康服务」经验,不仅专业人员与父母可釐清小小孩与家庭成员间各种难题的心理成因,更希望能提升台湾对孩子心理健康与照顾困难的关注与行动。

名人推荐

  周仁宇(儿童精神科医师、国际精神分析学会精神分析师)
  林玉华(国际精神分析学会精神分析师、中华民国临床心理师)
  洪素珍(国立台北教育大学心理与谘商学系副教授)
  孙明仪(婴幼儿心智健康治疗师)
  邓惠文(荣格心理师、精神科医师)
  ──诚挚推荐(按姓氏笔画排序)

  这是一本充满能量的书,混合着人生故事的动人本质、婴幼儿工作自然散发的温度、发人深省的理论与实务思考、以及许多宛若神蹟的治疗历程。──周仁宇(儿童精神科医师、国际精神分析学会精神分析师)

  儿童心理治疗在台湾尚不普及。多数家庭很能容忍孩童的问题,通常在幼儿上学时才会因为学习或行为问题而被关注。如果儿童问题能提前被发现并介入,则能降低两造互动之间的恶性循环及其所造成的次级问题。在儿童精神医疗资源仍然非常有限的台湾,这种谘询模式可以是儿童心理健康之推展的一个契机。──林玉华(国际精神分析学会精神分析师、中华民国临床心理师)

  非常高兴本书能被翻译与发行!我曾在密西根州以福莱柏格的服务模式提供婴幼儿心智健康服务。在专业的学习上,这本书给了工作者一个很扎实的基础:跟爸妈与婴儿的心理治疗(Parent-Infant Psychotherapy)尝试理解代间循环如何影响带养上的困难,也思考亲子之间关系建立的挑战;Tavi 的模式更是在资源有限的架构里让大家看到跟爸妈一起工作几次的可能性......衷心希望这本书是个开端,带领台湾走向心理健康的预防!──孙明仪(婴幼儿心智健康治疗师)

  历经三十余年,《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一书在几个世代的塔维斯托克诊所儿童青少年治疗师构思下孕育而生。「五岁以下婴幼儿临床工作模式」(Under Fives Model)的这个最终版本,被视为是理论上与实作上的通典。──玛格.瓦戴尔(Margot Waddell),塔维斯托克诊所精神分析师、资深儿童心理治疗师

  在婴幼儿心智健康服务(和五岁以下的婴幼儿以及其家庭、周遭连结的网络一起工作)的范畴里,这是一部众所期盼、值得一读的文集,由该领域里最知名的一些治疗师执笔。他们在相当短期的治疗介入中,巧妙地借由和父母对话,以及和孩子们语言及非语言的沟通,编织出家庭的故事。──玛格丽特.罗斯汀(Margaret Rustin),儿童精神分析师,前塔维斯托克诊所儿童心理治疗部主任
书名:《城市脉络:后工业时代居民的公共空间使用与社会连接研究》 作者:[虚构作者姓名] 出版社:[虚构出版社名称] --- 城市脉络:后工业时代居民的公共空间使用与社会连接研究 内容概述 本书是一部深入探讨现代城市居民在后工业转型背景下,对公共空间认知、使用模式及其对社区社会连接影响的社会学与城市地理学交叉研究专著。在全球化、技术革新和经济结构调整的浪潮中,传统的城市肌理正在发生深刻变化,邻里关系趋于原子化,公共领域的实体存在感受到虚拟网络的强烈挑战。本书聚焦于这一关键的社会现象,通过扎实的田野调查、精细的行为观察以及深度的居民访谈,描绘出一幅当代城市生活图景,并试图回答一个核心问题:在空间日益碎片化、生活日益数字化的时代,城市公共空间如何继续承载和重塑人类的社会互动与归属感? 本书的理论框架建立在对“第三空间”理论的批判性继承与发展之上,并融合了网络社会学关于“弱连接”与“强连接”在实体空间中如何再现的观点。研究选取了多个具有代表性的后工业城市区域——包括重新开发的旧厂区改造的创意园区、高密度住宅区内的社区公园、以及被算法推荐深度渗透的商业步行街——作为主要的观察场域。 核心研究主题与章节结构 第一部分:后工业时代的城市空间重构 第一章:空间语境的变迁:从生产到消费的城市转向 本章首先梳理了后工业时代城市空间形态的根本性变化,分析了大规模制造业外移后,遗留的工业遗址如何被重新定义为消费、休闲或文化展示的载体。重点探讨了“体验经济”对公共空间设计理念的冲击,以及这种转变如何影响了不同社会阶层对空间的获取权和使用意愿。我们引入了“记忆空间”与“功能空间”的二元对立概念,考察居民在面对历史遗迹的符号意义与日常实用功能之间的权衡。 第二章:数字化渗透与实体空间的“在场”悖论 本章深入剖析了移动互联网技术对居民实体空间使用的影响。通过对居民在公园、广场、咖啡馆等地的行为数据(匿名化处理后)分析,揭示了“在场但心不在焉”(Present but Absent)的现象。人们使用公共空间进行社交活动(如共享单车停放、户外工作),但主要的社会互动却可能通过智能手机进行。本章对比了“线上社交需求”与“线下空间供给”之间的错位,并探讨了这种悖论如何加剧了特定人群(如老年人或低技术群体)的社会孤立感。 第二部分:公共空间的使用模式与社会资本积累 第三章:邻里“微互动”的生态学:空间设计如何促进偶遇 本章是关于微观行为观察的核心部分。我们详细记录了居民在非正式交往场所(如社区垃圾分类点、信箱区、小型休憩座椅)的短暂互动。研究发现,空间的可视性、可达性以及“中立性”——即不带有明确社交目的的设计元素(如共享工具箱、社区布告栏)——是激发“弱连接”的关键。这些偶发的、低强度的互动,在维持社区基本信息流通和安全感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构成了社区的“社会润滑剂”。 第四章:特定群体的使用轨迹:代际差异与空间排他性 本书特别关注了不同年龄群体在公共空间中的冲突与适应。针对青少年群体,我们分析了他们如何将既有空间(如广场边缘、废弃的运动场)“非正式地”改造为亚文化聚集地,以及这种改造如何引发与规划者或老年群体之间的“空间权力”之争。对于老年群体,本书考察了他们对“熟悉路径”的依赖,以及城市更新带来的路径中断对其社会网络维持的负面影响。研究表明,缺乏代际融合的设计,实质上固化了社会隔离。 第三部分:连接的质量与未来的空间治理 第五章:从“公共空间”到“共享领地”:社区主体性的构建 本章转向治理层面。研究发现,当居民能够对所使用的空间产生实质性的“投入感”(无论是时间投入还是情感投入)时,空间的安全感和吸引力显著增强。通过对几个社区参与式设计项目的案例剖析,我们阐述了“共享领地”的概念——即通过协商确定的、灵活多变的规则,取代僵硬的行政管理。这种自下而上的空间规制,是抵抗原子化趋势的有效社会实践。 第六章:空间叙事与身份认同的编织 公共空间不仅仅是物理场所,更是集体记忆和身份认同的载体。本章分析了居民如何通过在空间内进行庆祝活动、设置临时标识物、或对特定地点的命名来嵌入个人或群体的“空间叙事”。这些叙事共同构成了城市深层的文化图谱,也是抵抗快速城市化带来的“去地方化”感受的重要心理机制。我们探讨了如何通过文化和历史元素的微妙植入,增强居民对所在地的深层情感依恋。 结论与展望 本书总结认为,后工业时代的城市公共空间并未失去其社会功能,但其功能正在从传统意义上的“社会整合中心”转变为“连接的中介场域”。高质量的公共空间,是提升社会资本、增强城市韧性的关键基础设施。未来的城市规划和治理必须超越对空间物理形态的关注,转向对社会互动质量的精心设计和维护。 本书对城市规划师、社会工作者、城市管理者以及关注当代城市生活的普通读者,提供了丰富的数据支撑和深刻的洞察力,旨在激发对我们每天穿梭其中的城市脉络进行更具同理心的反思与实践。 --- 关键词: 后工业城市;公共空间;社会连接;空间社会学;城市社区;第三空间;身份认同;城市治理。

著者信息

编者简介

露薏丝.艾曼纽 Louise Emanuel


  塔维斯托克诊所儿童家庭治疗部门的资深儿童治疗师,是五岁以下婴幼儿心智健康工作的主席,及其训练论坛的召集人,在英国、欧洲、南非、以色列等地教授训练课程。专精于父母与婴儿的介入工作及父母配偶的处遇,着有《3-5岁幼儿为什么问不停》(心灵工坊出版)。

伊莉莎白.布莱德利 Elizabeth Bradley

  塔维斯托克诊所资深儿童精神科医师,也是专精婴儿与父母议题的心理治疗师,曾发表关于孕期以及母职的情感生活受无意识因素影响的文章。

译者简介

王映淳


  长年受塔维斯托克资深治疗师督导,从事婴幼儿心智健康、儿童/青少年/成人分析取向心理治疗。(翻译范围:丛书编辑序、第12-15章、分离与失落、编者与作者群简介、专有名词表、索引)

吴丽琴

  谘商心理师、台湾精神分析学会会员、台湾辅导与谘商学会认证督导,从事精神分析取向心理治疗、督导与教学。(翻译范围:挑战与混乱行为、第7-9章、索引)

林芳漪

  台湾临床心理师、澳门心理治疗师,曾赴英国密集进修婴幼儿心智健康服务,持续接受儿童心理治疗训练。(翻译范围:中文版推荐序、引言、父母配偶及伊底帕斯议题、第10-11章)

粘慧美

  台湾精神医学会专科医师,目前从事精神分析取向的心理治疗/督导/教学,持续接受儿童心理治疗相关的督导训练。(翻译范围:目录、前言、导读、第5-6章、索引)

黄郁心

  马偕医院儿童心智科主治医师、马偕医学系兼任助理教授。台湾精神分析学会认证精神分析取向治疗师。(翻译范围:早期发展、第1-4章、较晚期的发展、致谢、索引)

图书目录

【中文版推荐序】婴幼儿心智健康工作的意义与价值◎伊莉莎白.布莱德利
【推荐序】翻转育婴室的幽魂◎林玉华
【丛书编辑序】塔维斯托克诊所的临床经验◎玛格.瓦戴尔
前言◎玛格丽特.罗斯汀
导读

引言 五岁以下婴幼儿心智健康服务模式

第一部 理论与应用
早期发展
第1章 跟父母及婴孩们的短期治疗◎伊斯卡.维腾贝格
第2章 婴儿观察在婴幼儿心智服务与临床应用的关联◎丽莎.米勒
第3 章 婴儿-父母心理治疗:如何理解留存于现今的过往——塞尔玛.佛雷伯格的贡献◎茱丽叶.霍普金斯
较晚期的发展
第4章 婴幼儿心智健康服务中的改变历程◎保罗.贝洛
第5章 缓慢的揭露——以双倍的速度:跟父母及其幼儿的治疗式介入◎露薏丝.艾曼纽
第6章 沉降的心:谁的问题?在家医科诊所的五岁以下婴幼儿心智健康服务◎贝弗利.泰德曼、吉妮.史腾伯格

第二部 跟婴幼儿工作常见的议题
挑战与混乱行为
第7章 小孩与父母之间的生气:我们怎么帮忙?◎丽莎.米勒
第8章 混乱与痛苦的幼儿:母亲未被发现的忧郁对婴儿与年幼儿童之影响◎露薏丝.艾曼纽
第9章 野兽在哪里:两名五岁以下男孩的暴怒与行为问题◎凯西.厄尔文
父母配偶及伊底帕斯议题
第10章 寻找育婴室中的幽魂:父母配偶的重要性◎保罗.贝洛
第11章 父亲「在与不在」:在不稳定伴侣关系中的「联合配偶」概念◎露薏丝.艾曼纽
第12章 婴幼儿心智健康服务的伊底帕斯议题:创造一个思考的空间◎米契.古里安
分离与失落:断奶与成长
第13章 跨越存在与不存在:生命早年的分离焦虑◎梅拉.莱齐曼
第14章 睡眠与饮食问题:协调和勇于不同◎迪莉斯.陶斯
第15章 维持平衡:生命早期的生与死◎伊莉莎白.布莱德利

编者与作者群简介
致谢
专有名词表
参考文献
延伸书籍
索引

图书序言

中文版推荐序

婴幼儿心智健康工作的意义与价值
伊莉莎白.布莱德利(Elizabeth Bradley)


  首先,我想用哀悼露薏丝.艾曼纽来开启这篇序文,她是本书的共同编辑之一,不幸地已在今年因病过世而无法参与本书中文版的出版,这实在是一大损失。如同她参与的所有事物,她对本书也是饶富活力、尽其所能地积极贡献。她把自己奉献给在伦敦塔维斯托克诊所接受婴幼儿心智健康服务的幼儿及其家庭,她在理论与临床经验上的投注是国内外知名的。露薏丝致力于推广她的想法,她一定会因为知道本书被翻译成中文版,能延伸接触到更多的读者而感到荣耀。

  本书的概念源起于 20 多年前,最终于 2008 年正式出版。在塔维斯托克诊所,与婴幼儿的工作已经发展并逐步成形了许多年。最一开始主要关心的焦点是在产后诊所与母亲及婴儿的工作,尔后才把临床工作延伸到母亲、婴儿及其家庭。

  如玛格丽特・罗斯汀在其前言中所陈述的,婴幼儿心智健康工作起源于提供服务协助那些因为孩子有令人担心的(发展)困难而感到焦虑的母亲们。在 1970 年代,有人担心鼓励转介个案到婴幼儿心智健康服务会把孩子病态化。曾经一度有恐惧声浪认为临床治疗师会被父母认为太过批判,而忧虑家庭疗程反而让问题恶化,更常见的是大家认为最好不要对这些议题有所关注。虽然在一开始,我们会把焦点个别放在孩子或父母身上,但随着时间过去,我们从家庭互动中发现二者一样重要。我们发现提供这样简短的早期介入,可以给处在危机下压力紧绷的家庭一个喘息的机会。这个介入方式所产生的疗效也被证实是可观的。它的基础是以精神分析取向来了解家庭中无意识的互动;而这些互动可能根源于更早期的家庭经验,经由无意识来跨代传递。

  我的经验告诉我,观察父母与孩子的互动,并让每位成员参与其中(成为家中的一份子)是很重要的。这些时机有助于我们理解这个家庭在日常中聚集在一起的表现,并观察每位成员所担起微妙、殊异的情绪角色。另外,也很重要的是,我们提供一个鼓励每位家人表达自己的感觉和焦虑的空间,这样他们才有机会谈论身处这般情境下的自己。

  最初的联系方式,会因每个家庭当务之急的需求不同而有所不同。例如,如果当下考量最重要的是婴儿的需求,最好先安排一起见见母亲和婴儿;如果是大一点的孩子,我们通常就会先单独见父母亲。重要的是在此取向做这些决定的过程当中,我们要保持对家庭结构的敏感度以及弹性的作为。

  玛格丽特・罗丝汀强调这类型工作的诊断价值,这样的模式有助于临床治疗师看清家庭中的无意识发生了什么事。一样重要的是,我们也会在这些情境中找出可行的治疗性契机并强化它。有助于让每个人都能改变气氛而修正无意识的投射,仅仅在数次疗程的短暂介入就能达到显着的效果,亦能够很卓着地改变成员彼此在家庭当中的互动与经验感受。临床治疗师不仅要有观察的能力,更关键的是要能够涵容在这些情境下所经验到的感觉以及被强烈的投射。于此,我想强调临床工作坊的模式将能提供临床治疗师支持性与涵容性的情境,这样的支持将有助于临床工作者更能够落实婴幼儿心智健康服务。

  有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是,为何经过如此多年的认识与影响,即便已有研究证实这种早期介入的高度价值,在临床工作中仍少见提供婴幼儿心智健康的服务。这有可能是和经常发生地,担心会批评与怪罪父母的焦虑有关。

  最令人感到鼓舞的是,本书仍持续地对世界各地不同的读者发生广大的影响力,并且已经被翻译成数种不同的语言版本。婴幼儿心智健康服务的模式,已经在世界各地发展。现在它将能够普遍地被华人的读者所接触,更是激励人心而且饶富意义。

推荐序

翻转育婴室的幽魂
林玉华/国际精神分析学会精神分析师、中华民国临床心理师


  儿童的情绪问题可往前推溯到婴儿期主要照顾者跟婴儿的互动状况。有些婴儿天生难以被满足、不易被安抚,另一些婴儿则是在生理发展上较难被照顾,这些婴儿常会让父母亲在照顾他们时手足无措,进而造成照顾品质的恶性循环。反之,主要照顾者的情绪状况以及他们的早期经验也会在婴儿诞生时,再次垄罩在育婴室,影响着他们对于婴儿的想像与看法以及他们跟婴儿之间的互动关系(Fraiberg, 1975)。发展心理学强调主要照顾者的情绪映镜可增强婴儿情绪调节能力(Stern, 1985, 1995)。当主要照顾者被自己为了回应婴儿的需求所激起的负向情绪所淹没时,很难发展出情绪映镜的能力,甚或更进一步会将这些无法被涵容的情绪投射到婴幼儿身上。当孩童无法负荷父母亲无法消化并投射出来的情绪时,他不得不採取各种防卫作为应对,包括餵食困难、闹脾气、攻击或破坏行为、梦魇(夜惊)、睡眠问题、如厕问题、食粪、退缩、焦虑、学习困难或是其他生理问题等,以此应付父母亲的情绪反应或家庭成员之间不健康的互动模式。儿童的家庭如果能更早认识这些情绪与行为问题的来龙去脉,也许可避免儿童问题的产生,减少父母亲的挫折、焦虑以及罪疚感。

  塔维斯托克治疗中心(Tavistock Clinic)「五岁以下婴幼儿心智健康服务」(Under Five Service),乃为了因应以上需求而设立。这项服务于1970年晚期在当时的院长玛格丽特‧罗斯汀(Margaret Rustin)的鼓吹之下成立。罗斯汀夫人相信如果能够提早针对婴幼儿的问题以及主要照顾者的焦虑,提供全面的理解,并适时提供立即的协助,就可以纾缓主要照顾者以及婴幼儿的焦虑,改善亲子互动的品质,进而促进婴幼儿的心智健康。

  这种谘询服务模式可回朔到温尼考特关于母-婴关系的理路。温尼考特认为没有所谓的婴儿,只有母-婴关系(Winnicott, 1941/1975)。他强调婴儿在「原发的母性专注」(primary maternal preoccupation)之下才得以成熟,因此常被尊为精神分析导向母-婴心理治疗(infant-parent psychotherapy)之父。佛雷伯格的古典文献「育婴室的幽魂」,也以精神分析导向的观点描述受伤的母-婴关系。佛雷伯格在此书中描述母亲对于新生儿的感觉是负向或是正向,常常受其自身经验的影响;当父母亲未能处理好自己小时候的匮乏或失落,可能会无法面对婴儿的断奶,因为断奶激发了母亲的匮乏感以及早期未被哀悼的失落。

  婴幼儿心智健康服务是一种动力导向家庭谘询。这种谘询模式以婴儿观察法(Bick, 1964)为基础,提供家庭成员一个说故事的空间;在五次家庭谘询当中,心理治疗师运用婴儿观察专注、聆听、不做判断以及不过度介入等开放的态度,仔细观察诊疗室内所揭露错综复杂的家庭关系、孩童跟父母内心世界的假设,以及彼此之间内化进去的客体关系模式。治疗师在诊疗室体验婴幼儿跟家庭成员之间最原始的情绪挂勾、接收并涵容家庭成员彼此之间的投射,将家庭成员之间未被消化的情绪转化成可被思考的语言,以此催化家庭成员思考过去未解决的失落与创伤、家庭成员彼此之间的情绪互动模式,以及这个关系模式跟目前孩童的困扰之间的关系。在治疗师的专注观察、聆听、理解和陪伴之下,主要照顾者得以恢复观察和反省能力,开始釐清之前无法思考的情绪,重新获得一个可以思考痛苦经验的心智,进而学习理解并涵容儿童的情绪问题。

  五次家庭谘询模式并不宣称五次可解决所有问题,而是让参与的家庭成员得以开始思考自己的经验跟孩子之问题的相关。恪守五次的谘询情境让主要照顾者经验到只要能够开始思考,问题是可以解决的,也让家长感受治疗师对于他们能够面对自己小孩之问题的信心。

  儿童心理治疗在台湾尚不普及。多数家庭很能容忍孩童的问题,通常在幼儿上学时才会因为学习或行为问题而被关注。如果儿童问题能提前被发现并介入,则能降低两造互动之间的恶性循环及其所造成的次级问题。在儿童精神医疗资源仍然非常有限的台湾,这种谘询模式可以是儿童心理健康之推展的一个契机。
 
丛书编辑序

塔维斯托克诊所的临床经验
玛格.瓦戴尔(Margot Waddell)


  自1920 年设立以来,塔维斯托克(Tavistock)诊所在精神分析思想的强力影响下,丰富地发展了不同阶段与心理健康有关的技术。它也採纳了系统性家族治疗作为理论模型及处理家庭问题的临床方法。此诊所现今是英国最大的心理健康训练机构,在社会工作、心理学、精神医学、儿童青少年、成人心理治疗,以及护理和初级保健等领域,皆提供研究所课程和专业认证课程。每年有超过六十个课程,约训练一千七百名学生。

  塔维斯托克诊所的理念着重于提升心理健康的治疗方法。诊所的工作奠基于它的临床专业,这也是顾问谘询与研究活动的基础。这一系列丛书旨在将塔维斯托克诊所中最具影响力的临床、理论、研究工作,提供给读者大众。本系列对于儿童、青少年与成人心理困扰的理解与个别或家庭治疗,皆开展了新方向。

  历经三十余年,《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一书在几个世代的塔维斯托克诊所儿童青少年治疗师构思下孕育而生。「五岁以下婴幼儿临床工作模式」(Under Fives Model)的这个最终版本,被视为是理论与实作上的通典。

  此模式主要且珍贵的特点是,在时间有限的基础上,早期介入对于后来的个人、父母与家庭的发展,具有无价的治疗重要性。

  本书中各个临床章节,都以其独特且生动的描述提及各种困难的经验,这将在父母和专业人员间引发共鸣。它们皆指出各种促进、妨碍、甚或遏止婴幼儿发展的因素。阐述理论的章节广泛地引用有关过去的传承、悬而未决的家庭困难、不稳定的父母伴侣关系、伊底帕斯议题,以及改变的本质等文献。

  本书英文标题的恰如其分,想必对于任何读者都是显而易见的:其中包含父母亲在面对这些典型婴幼儿的混乱及具挑战性的行为时,因不理解而产生的痛苦,同时提供可能的动力根源线索。与其说问题是「约翰去游乐园去得太久了」(译註:儿歌「到底是哪里出错了?」〔What Can the Matter Be?〕的歌词),不如说是同样令人担忧而难解的失眠、发脾气、进食困难和分离焦虑等问题,以及这些问题可能的成因。原歌曲里不幸且无助的疑问—因恐惧遭背叛、遗弃、丢下或忽视,而翻搅出来的「噢,亲爱的,到底问题是什么呢?」在本书中能为藏诸于问题背后的原因,找到各种令人赞叹且可以理解的解释。本书也提供思考的脉络,协助读者去辨别哪些状况下,改变可以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达成,哪些状况又暗示着需要进一步的介入。

  本丛书兼具人文与学术性,对婴儿心智健康领域,亦是极为重要的增益着述。
 
前言

  在婴幼儿心智健康服务(和五岁以下的婴幼儿以及其家庭、周遭连结的网络一起工作)的范畴里,这是一部众所期盼、值得一读的文集,由该领域里最知名的一些治疗师执笔。他们在相当短期的治疗介入中,巧妙地借由和父母对话,以及和孩子们语言及非语言的沟通,编织出家庭的故事。治疗室的环境设置,使得充份觉察变得可能:在安排好的时间架构里,亲子关系当下的僵局,经常令人震惊地清晰可见。借由串连父母的叙述、孩子的行为跟游戏,以及善用和家庭外某个人的深入谈话,让许多事都变成有可能发生。

  观察治疗室内所揭露的复杂家庭关系,以及关于孩童跟父母内心世界的假设,让读者在翻页之际,常有急转直下的精彩发现。不难看出,为什么提供短暂的早期治疗性介入,对治疗师是非常有吸引力的。这些治疗师同时具备关于婴幼儿发展以及父母亲焦虑的知识与关注,也致力于运用英国国民健康服务体系(NHS)的资源(尚不如一般人想像中普及),成为社区里支持婴幼儿父母心理健康的枢纽。

  塔维斯托克治疗中心的「五岁以下婴幼儿心智健康服务」(Under Five Service)之所以诞生,源自 1970 年晚期,我心里产生的两个想法。当时我们已经注意到,很难鼓励家庭和社区里的早疗专业人员转介个案到我们的儿童与家庭心理健康中心。尽管我们有各种专业背景的团队以及独特的丰富资源,可以解决早期的难题,甚至在有需要的时候,也可以提供长期的专业治疗,包括心理治疗。对早期介入效益的信心,使得我们相信要转化这种状况,转介是很重要的。通常转介者会担心孩子被视为是「病态的」(pathologized,例如:只被当成是有问题的人,而不是全面地思考整体的困境),或者童年早期的症状大多会随着时间流逝而消失。但相反地,临床经验告诉我们,某些早年的困难如果被忽略的话,将会持续、甚至恶化;较近期的实证研究已经证实了这个临床印象。

  我想,如果我们可以针对婴幼儿父母的焦虑,提供迅速的回应,亦即在一般的转介系统之外,尽快地在事情出错时,以适配于婴幼儿父母的高焦虑提供一些反应,或许就可以解决婴幼儿心智健康服务的低转介率问题。

  从一开始的试验性计划一路发展至今,早已超越了早先的概念。许许多多的家庭在危机关头,经由短暂治疗的帮助,减缓了焦虑、除去孩子跟父母发展潜力的阻碍,并且开拓了关系。有时候我们也会注意到较严重的问题,而建议比较长期的工作,以有机会在事情变得太棘手之前着手。这个婴幼儿心智健康服务模式,得到许多不同专业人员的热切回响,进而在英国的其他区域以及其他国家,发展出许多有趣的相异版本。此模式近期已在婴儿心智健康以及父母/婴幼儿的心理治疗领域,引起许多的关注。

  我们关心、支持年轻的家庭(有婴幼儿的家庭),不仅是基于专业的拓展,也有着社会跟政治性的考量。书中所探讨的这些想法,会进入一个激烈思辨的场域。从临床工作与研究中所得到的证据,都强烈地指出早期介入的效益。这本书中的文章,罗列了相当多具说服力、观察详尽的临床案例,也涵盖了与父母/婴幼儿工作的焦点、关于短期工作所要达成的改变,以及潜在服务的发展等议题。为数日增的新手专业人员,是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治疗师需要尽可能多加接触的对象。本书集结的丰富文章,是一群富有想像力且经验丰富的临床工作者,为广大读者们描绘出他们工作的一部分。这些家庭故事及早年激烈的亲子关系,将会深刻地被记住,无疑地也将在许多人心中引发共鸣。我很高兴看到过去三十年来的工作,有一部分被记录下来出版,也预见未来将有更蓬勃的发展。

玛格丽特.罗斯汀(Margaret Rustin)

图书试读

9-1
野兽在哪里:两名五岁以下男孩的暴怒与行为问题
凯西.厄尔文
 
在桑达克(Sendak, 1963)的经典儿童绘本《野兽国》(Where the Wild Things Are)一书中,描述一位叫马克斯的小男孩,在某一天穿上他的野狼服装,并且做尽坏事。他的妈妈称他为「野兽」,他威胁吃掉她,结果妈妈不给他吃晚餐就送他上床睡觉。在马克斯的想像里,当他驾着帆船驶向「野兽所在之处」,他的房间转变成丛林,然后是开放的海。虽然野兽们怒吼、咬牙切齿、滚动着眼珠子、张着爪子,马克斯靠着瞪视牠们的眼睛,驯服这些野兽。他变成牠们的国王,各种争吵随即而来,终于马克斯感到厌倦,他将那些生物送上床铺,不给牠们晚餐吃,然后他觉得很孤单,「想要去一个有人最爱他的地方」。从远处,他闻到香喷喷的食物,所以他放弃当国王,回到小船,穿过世界航向家里。他的晚餐正在房间等着他,而且还是热腾腾的。
 
如同拉斐尔莉芙(Raphael-Leff, 1989)所言,这个故事机敏地捕捉了养育五岁以下孩子的某些挑战。从插画判断,马克斯持续折磨狗、在墙上钻洞、对着妈妈吼叫。在家中和学校的行为问题,是五岁以下儿童转介儿童与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CAMHS)最常见的理由。转介来的孩子经常被描述为「变身怪医」(Jekyll and Hyde),前一分钟很可爱,下一分钟就变成怪物。大众与媒体关注暴力与犯罪根源的问题,可能加深了爸妈和转介者的警觉。有关注意力不足过动症(ADHD)的电视节目,以及育儿节目「超级保母」,迫切强调早期介入对家庭和孩子的好处。转介儿童与青少年心理卫生服务者,温和委婉地指出,爸妈回应他们的无力与失控时,勐烈攻击或伤害孩子的危险性。这些转介来的对象不只是男孩,但经常倾向是男孩。
 
基于这些转介背后充满高度焦虑,任何有效的服务一定会尽可能迅速回应。精神分析取向的发展观点能提供什么?心理动力取向的五岁以下婴幼儿心智健康谘商又有何优势?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觉得,教育孩子不仅仅是教会他们知识,更重要的是帮助他们成为一个健全、快乐的人。这本书恰恰满足了我在这方面的需求。它不像一些功利性的育儿书籍,只关注技能和方法,而是从更深层次的心灵层面,探讨了父母与婴幼儿之间的心理联结。书中大量的案例分析,让我看到了不同家庭面临的挑战,以及父母们是如何通过学习和调整,最终帮助孩子走出困境。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关于“游戏治疗”的那部分,作者通过观察孩子在游戏中的行为,解读出孩子内心的需求和困扰,并指导父母如何利用游戏来促进孩子的心理健康。这让我意识到,原来游戏不仅仅是玩乐,更是一种重要的沟通和疗愈方式。这本书让我学会了更加耐心和敏感地去观察我的孩子,去理解他们每一个看似微小的举动背后所蕴含的意义。我开始更加注重与孩子建立高质量的陪伴,而不是简单地满足他们的物质需求。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孩子的理解更加深入,也更加有信心去面对育儿路上的种种挑战。这是一本充满智慧和力量的书,它让我成为了一个更好的父母。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吸引人,它不像一本枯燥的心理学专著,而是充满了温情和洞察力。作者以一种非常亲切的口吻,分享了她在婴幼儿心理治疗领域的丰富经验。我最欣赏的是,她并没有将父母描绘成必须完美的角色,而是承认了育儿过程中的困难和挑战,并鼓励父母们以更开放和接纳的态度去面对。书中对于“儿童逆境经验”的探讨,让我对一些孩子出现的问题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让我意识到,父母的陪伴和支持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所起到的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尤其喜欢书里关于“安全基地”的概念,作者详细阐述了父母如何成为孩子心理上的港湾,让他们能够勇敢地去探索世界。这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与孩子的相处模式,并开始尝试更加积极地回应孩子的需求。我发现,当我给予孩子更多的肯定和支持时,他们会表现出更大的自信和独立性。这本书让我感受到了心理治疗的巨大力量,也让我对育儿有了更深一层的思考。这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并在实践中不断学习的书籍。

评分

这本书真是太棒了!我一直对育儿心理学非常感兴趣,但市面上很多书都过于理论化,读起来枯燥乏味。这本书完全不同,它通过真实的案例,把复杂的心理学概念讲得通俗易懂,就像在听一个经验丰富的邻居分享育儿心得一样。我尤其喜欢书里提到的“依恋理论”,作者用生动的语言解释了父母与孩子之间建立安全依恋的重要性,以及这对孩子未来人格发展的影响。读完之后,我才真正理解了为什么有些孩子会表现出焦虑或者退缩,原来根源往往在于早期的亲子互动。书中提供的具体方法也非常实用,比如如何解读宝宝的非语言信号,如何应对宝宝的哭闹,如何建立积极的亲子沟通模式等等。我尝试了其中一些建议,发现真的对我和我宝宝的关系有很大改善。宝宝现在更愿意与我亲近,也能更好地安抚自己的情绪。这本书让我感觉不再孤单,仿佛有了一个专业的育儿指导在身边。我还会反复阅读,并将其推荐给所有正在经历婴幼儿养育阶段的父母们,它绝对是宝贵的育儿指南!

评分

这本书给了我全新的视角来看待我的孩子,我从来没有想过,原来小小的婴幼儿内心世界是如此丰富和复杂。在阅读这本书之前,我总是习惯性地用成人的思维去揣测孩子,结果常常是误解和挫败。这本书的作者,一位资深的心理治疗师,通过分享她与许多家庭的真实治疗过程,为我们揭示了婴幼儿心理发展的奥秘。她不仅仅是讲述理论,更是通过一个个鲜活的案例,让我们看到孩子是如何在不同情境下产生情绪,又是如何通过与父母的互动来学习和成长的。我特别被书中关于“情绪调节”的部分所吸引,作者详细阐述了父母如何帮助孩子建立情绪应对机制,这对我来说是前所未有的启发。我一直觉得我家宝宝有时候情绪很不稳定,总是莫名其妙地哭闹,读完这本书后,我才明白这并不是宝宝故意捣乱,而是他还没有学会如何表达和处理自己的情绪。书里提供的很多沟通技巧,比如“镜映式回应”和“同理心倾听”,我都在尝试着用在日常生活中,效果真的非常显著。宝宝现在似乎更容易理解我的意图,哭闹的次数也减少了,而且与我互动时,眼神也更加自信和满足。这是一本真正能够触及心灵的书籍,它让我们更懂得如何去爱,如何去理解。

评分

这是一本能让父母静下心来,认真思考亲子关系的著作。它没有提供快速解决问题的“妙招”,而是引导读者去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心理动机。书中的案例涉及到了许多婴幼儿成长过程中常见的困扰,例如分离焦虑、睡眠问题、情绪爆发等,作者都一一进行了详细的解读和分析。我尤其被书中关于“父母内在状态对孩子的影响”的论述所打动。作者强调,父母自身的心理健康和情绪稳定性,是影响孩子健康成长的关键因素。这让我意识到,在关注孩子的同时,也必须照顾好自己的内心。我开始尝试运用书中的一些方法来管理自己的情绪,比如正念练习和自我关怀。当我能够以更平和的心态面对育儿的压力时,我发现我与孩子的互动也变得更加融洽。这本书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我育儿道路上的迷茫,让我更加清晰地认识到,真正的育儿,是心灵的陪伴和共同成长。这是一本能够改变观念,提升育儿智慧的杰作。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