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版推荐序
婴幼儿心智健康工作的意义与价值
伊莉莎白.布莱德利(Elizabeth Bradley) 首先,我想用哀悼露薏丝.艾曼纽来开启这篇序文,她是本书的共同编辑之一,不幸地已在今年因病过世而无法参与本书中文版的出版,这实在是一大损失。如同她参与的所有事物,她对本书也是饶富活力、尽其所能地积极贡献。她把自己奉献给在伦敦塔维斯托克诊所接受婴幼儿心智健康服务的幼儿及其家庭,她在理论与临床经验上的投注是国内外知名的。露薏丝致力于推广她的想法,她一定会因为知道本书被翻译成中文版,能延伸接触到更多的读者而感到荣耀。 本书的概念源起于 20 多年前,最终于 2008 年正式出版。在塔维斯托克诊所,与婴幼儿的工作已经发展并逐步成形了许多年。最一开始主要关心的焦点是在产后诊所与母亲及婴儿的工作,尔后才把临床工作延伸到母亲、婴儿及其家庭。 如玛格丽特・罗斯汀在其前言中所陈述的,婴幼儿心智健康工作起源于提供服务协助那些因为孩子有令人担心的(发展)困难而感到焦虑的母亲们。在 1970 年代,有人担心鼓励转介个案到婴幼儿心智健康服务会把孩子病态化。曾经一度有恐惧声浪认为临床治疗师会被父母认为太过批判,而忧虑家庭疗程反而让问题恶化,更常见的是大家认为最好不要对这些议题有所关注。虽然在一开始,我们会把焦点个别放在孩子或父母身上,但随着时间过去,我们从家庭互动中发现二者一样重要。我们发现提供这样简短的早期介入,可以给处在危机下压力紧绷的家庭一个喘息的机会。这个介入方式所产生的疗效也被证实是可观的。它的基础是以精神分析取向来了解家庭中无意识的互动;而这些互动可能根源于更早期的家庭经验,经由无意识来跨代传递。 我的经验告诉我,观察父母与孩子的互动,并让每位成员参与其中(成为家中的一份子)是很重要的。这些时机有助于我们理解这个家庭在日常中聚集在一起的表现,并观察每位成员所担起微妙、殊异的情绪角色。另外,也很重要的是,我们提供一个鼓励每位家人表达自己的感觉和焦虑的空间,这样他们才有机会谈论身处这般情境下的自己。 最初的联系方式,会因每个家庭当务之急的需求不同而有所不同。例如,如果当下考量最重要的是婴儿的需求,最好先安排一起见见母亲和婴儿;如果是大一点的孩子,我们通常就会先单独见父母亲。重要的是在此取向做这些决定的过程当中,我们要保持对家庭结构的敏感度以及弹性的作为。 玛格丽特・罗丝汀强调这类型工作的诊断价值,这样的模式有助于临床治疗师看清家庭中的无意识发生了什么事。一样重要的是,我们也会在这些情境中找出可行的治疗性契机并强化它。有助于让每个人都能改变气氛而修正无意识的投射,仅仅在数次疗程的短暂介入就能达到显着的效果,亦能够很卓着地改变成员彼此在家庭当中的互动与经验感受。临床治疗师不仅要有观察的能力,更关键的是要能够涵容在这些情境下所经验到的感觉以及被强烈的投射。于此,我想强调临床工作坊的模式将能提供临床治疗师支持性与涵容性的情境,这样的支持将有助于临床工作者更能够落实婴幼儿心智健康服务。 有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是,为何经过如此多年的认识与影响,即便已有研究证实这种早期介入的高度价值,在临床工作中仍少见提供婴幼儿心智健康的服务。这有可能是和经常发生地,担心会批评与怪罪父母的焦虑有关。 最令人感到鼓舞的是,本书仍持续地对世界各地不同的读者发生广大的影响力,并且已经被翻译成数种不同的语言版本。婴幼儿心智健康服务的模式,已经在世界各地发展。现在它将能够普遍地被华人的读者所接触,更是激励人心而且饶富意义。 推荐序
翻转育婴室的幽魂
林玉华/国际精神分析学会精神分析师、中华民国临床心理师 儿童的情绪问题可往前推溯到婴儿期主要照顾者跟婴儿的互动状况。有些婴儿天生难以被满足、不易被安抚,另一些婴儿则是在生理发展上较难被照顾,这些婴儿常会让父母亲在照顾他们时手足无措,进而造成照顾品质的恶性循环。反之,主要照顾者的情绪状况以及他们的早期经验也会在婴儿诞生时,再次垄罩在育婴室,影响着他们对于婴儿的想像与看法以及他们跟婴儿之间的互动关系(Fraiberg, 1975)。发展心理学强调主要照顾者的情绪映镜可增强婴儿情绪调节能力(Stern, 1985, 1995)。当主要照顾者被自己为了回应婴儿的需求所激起的负向情绪所淹没时,很难发展出情绪映镜的能力,甚或更进一步会将这些无法被涵容的情绪投射到婴幼儿身上。当孩童无法负荷父母亲无法消化并投射出来的情绪时,他不得不採取各种防卫作为应对,包括餵食困难、闹脾气、攻击或破坏行为、梦魇(夜惊)、睡眠问题、如厕问题、食粪、退缩、焦虑、学习困难或是其他生理问题等,以此应付父母亲的情绪反应或家庭成员之间不健康的互动模式。儿童的家庭如果能更早认识这些情绪与行为问题的来龙去脉,也许可避免儿童问题的产生,减少父母亲的挫折、焦虑以及罪疚感。
塔维斯托克治疗中心(Tavistock Clinic)「五岁以下婴幼儿心智健康服务」(Under Five Service),乃为了因应以上需求而设立。这项服务于1970年晚期在当时的院长玛格丽特‧罗斯汀(Margaret Rustin)的鼓吹之下成立。罗斯汀夫人相信如果能够提早针对婴幼儿的问题以及主要照顾者的焦虑,提供全面的理解,并适时提供立即的协助,就可以纾缓主要照顾者以及婴幼儿的焦虑,改善亲子互动的品质,进而促进婴幼儿的心智健康。
这种谘询服务模式可回朔到温尼考特关于母-婴关系的理路。温尼考特认为没有所谓的婴儿,只有母-婴关系(Winnicott, 1941/1975)。他强调婴儿在「原发的母性专注」(primary maternal preoccupation)之下才得以成熟,因此常被尊为精神分析导向母-婴心理治疗(infant-parent psychotherapy)之父。佛雷伯格的古典文献「育婴室的幽魂」,也以精神分析导向的观点描述受伤的母-婴关系。佛雷伯格在此书中描述母亲对于新生儿的感觉是负向或是正向,常常受其自身经验的影响;当父母亲未能处理好自己小时候的匮乏或失落,可能会无法面对婴儿的断奶,因为断奶激发了母亲的匮乏感以及早期未被哀悼的失落。
婴幼儿心智健康服务是一种动力导向家庭谘询。这种谘询模式以婴儿观察法(Bick, 1964)为基础,提供家庭成员一个说故事的空间;在五次家庭谘询当中,心理治疗师运用婴儿观察专注、聆听、不做判断以及不过度介入等开放的态度,仔细观察诊疗室内所揭露错综复杂的家庭关系、孩童跟父母内心世界的假设,以及彼此之间内化进去的客体关系模式。治疗师在诊疗室体验婴幼儿跟家庭成员之间最原始的情绪挂勾、接收并涵容家庭成员彼此之间的投射,将家庭成员之间未被消化的情绪转化成可被思考的语言,以此催化家庭成员思考过去未解决的失落与创伤、家庭成员彼此之间的情绪互动模式,以及这个关系模式跟目前孩童的困扰之间的关系。在治疗师的专注观察、聆听、理解和陪伴之下,主要照顾者得以恢复观察和反省能力,开始釐清之前无法思考的情绪,重新获得一个可以思考痛苦经验的心智,进而学习理解并涵容儿童的情绪问题。
五次家庭谘询模式并不宣称五次可解决所有问题,而是让参与的家庭成员得以开始思考自己的经验跟孩子之问题的相关。恪守五次的谘询情境让主要照顾者经验到只要能够开始思考,问题是可以解决的,也让家长感受治疗师对于他们能够面对自己小孩之问题的信心。
儿童心理治疗在台湾尚不普及。多数家庭很能容忍孩童的问题,通常在幼儿上学时才会因为学习或行为问题而被关注。如果儿童问题能提前被发现并介入,则能降低两造互动之间的恶性循环及其所造成的次级问题。在儿童精神医疗资源仍然非常有限的台湾,这种谘询模式可以是儿童心理健康之推展的一个契机。
丛书编辑序
塔维斯托克诊所的临床经验
玛格.瓦戴尔(Margot Waddell) 自1920 年设立以来,塔维斯托克(Tavistock)诊所在精神分析思想的强力影响下,丰富地发展了不同阶段与心理健康有关的技术。它也採纳了系统性家族治疗作为理论模型及处理家庭问题的临床方法。此诊所现今是英国最大的心理健康训练机构,在社会工作、心理学、精神医学、儿童青少年、成人心理治疗,以及护理和初级保健等领域,皆提供研究所课程和专业认证课程。每年有超过六十个课程,约训练一千七百名学生。
塔维斯托克诊所的理念着重于提升心理健康的治疗方法。诊所的工作奠基于它的临床专业,这也是顾问谘询与研究活动的基础。这一系列丛书旨在将塔维斯托克诊所中最具影响力的临床、理论、研究工作,提供给读者大众。本系列对于儿童、青少年与成人心理困扰的理解与个别或家庭治疗,皆开展了新方向。
历经三十余年,《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一书在几个世代的塔维斯托克诊所儿童青少年治疗师构思下孕育而生。「五岁以下婴幼儿临床工作模式」(Under Fives Model)的这个最终版本,被视为是理论与实作上的通典。
此模式主要且珍贵的特点是,在时间有限的基础上,早期介入对于后来的个人、父母与家庭的发展,具有无价的治疗重要性。
本书中各个临床章节,都以其独特且生动的描述提及各种困难的经验,这将在父母和专业人员间引发共鸣。它们皆指出各种促进、妨碍、甚或遏止婴幼儿发展的因素。阐述理论的章节广泛地引用有关过去的传承、悬而未决的家庭困难、不稳定的父母伴侣关系、伊底帕斯议题,以及改变的本质等文献。
本书英文标题的恰如其分,想必对于任何读者都是显而易见的:其中包含父母亲在面对这些典型婴幼儿的混乱及具挑战性的行为时,因不理解而产生的痛苦,同时提供可能的动力根源线索。与其说问题是「约翰去游乐园去得太久了」(译註:儿歌「到底是哪里出错了?」〔What Can the Matter Be?〕的歌词),不如说是同样令人担忧而难解的失眠、发脾气、进食困难和分离焦虑等问题,以及这些问题可能的成因。原歌曲里不幸且无助的疑问—因恐惧遭背叛、遗弃、丢下或忽视,而翻搅出来的「噢,亲爱的,到底问题是什么呢?」在本书中能为藏诸于问题背后的原因,找到各种令人赞叹且可以理解的解释。本书也提供思考的脉络,协助读者去辨别哪些状况下,改变可以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达成,哪些状况又暗示着需要进一步的介入。
本丛书兼具人文与学术性,对婴儿心智健康领域,亦是极为重要的增益着述。
前言 在婴幼儿心智健康服务(和五岁以下的婴幼儿以及其家庭、周遭连结的网络一起工作)的范畴里,这是一部众所期盼、值得一读的文集,由该领域里最知名的一些治疗师执笔。他们在相当短期的治疗介入中,巧妙地借由和父母对话,以及和孩子们语言及非语言的沟通,编织出家庭的故事。治疗室的环境设置,使得充份觉察变得可能:在安排好的时间架构里,亲子关系当下的僵局,经常令人震惊地清晰可见。借由串连父母的叙述、孩子的行为跟游戏,以及善用和家庭外某个人的深入谈话,让许多事都变成有可能发生。
观察治疗室内所揭露的复杂家庭关系,以及关于孩童跟父母内心世界的假设,让读者在翻页之际,常有急转直下的精彩发现。不难看出,为什么提供短暂的早期治疗性介入,对治疗师是非常有吸引力的。这些治疗师同时具备关于婴幼儿发展以及父母亲焦虑的知识与关注,也致力于运用英国国民健康服务体系(NHS)的资源(尚不如一般人想像中普及),成为社区里支持婴幼儿父母心理健康的枢纽。
塔维斯托克治疗中心的「五岁以下婴幼儿心智健康服务」(Under Five Service)之所以诞生,源自 1970 年晚期,我心里产生的两个想法。当时我们已经注意到,很难鼓励家庭和社区里的早疗专业人员转介个案到我们的儿童与家庭心理健康中心。尽管我们有各种专业背景的团队以及独特的丰富资源,可以解决早期的难题,甚至在有需要的时候,也可以提供长期的专业治疗,包括心理治疗。对早期介入效益的信心,使得我们相信要转化这种状况,转介是很重要的。通常转介者会担心孩子被视为是「病态的」(pathologized,例如:只被当成是有问题的人,而不是全面地思考整体的困境),或者童年早期的症状大多会随着时间流逝而消失。但相反地,临床经验告诉我们,某些早年的困难如果被忽略的话,将会持续、甚至恶化;较近期的实证研究已经证实了这个临床印象。
我想,如果我们可以针对婴幼儿父母的焦虑,提供迅速的回应,亦即在一般的转介系统之外,尽快地在事情出错时,以适配于婴幼儿父母的高焦虑提供一些反应,或许就可以解决婴幼儿心智健康服务的低转介率问题。
从一开始的试验性计划一路发展至今,早已超越了早先的概念。许许多多的家庭在危机关头,经由短暂治疗的帮助,减缓了焦虑、除去孩子跟父母发展潜力的阻碍,并且开拓了关系。有时候我们也会注意到较严重的问题,而建议比较长期的工作,以有机会在事情变得太棘手之前着手。这个婴幼儿心智健康服务模式,得到许多不同专业人员的热切回响,进而在英国的其他区域以及其他国家,发展出许多有趣的相异版本。此模式近期已在婴儿心智健康以及父母/婴幼儿的心理治疗领域,引起许多的关注。
我们关心、支持年轻的家庭(有婴幼儿的家庭),不仅是基于专业的拓展,也有着社会跟政治性的考量。书中所探讨的这些想法,会进入一个激烈思辨的场域。从临床工作与研究中所得到的证据,都强烈地指出早期介入的效益。这本书中的文章,罗列了相当多具说服力、观察详尽的临床案例,也涵盖了与父母/婴幼儿工作的焦点、关于短期工作所要达成的改变,以及潜在服务的发展等议题。为数日增的新手专业人员,是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治疗师需要尽可能多加接触的对象。本书集结的丰富文章,是一群富有想像力且经验丰富的临床工作者,为广大读者们描绘出他们工作的一部分。这些家庭故事及早年激烈的亲子关系,将会深刻地被记住,无疑地也将在许多人心中引发共鸣。我很高兴看到过去三十年来的工作,有一部分被记录下来出版,也预见未来将有更蓬勃的发展。
玛格丽特.罗斯汀(Margaret Rust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