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卢梭先生:教育学核心议题(一)

请问卢梭先生:教育学核心议题(一)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卢梭
  • 教育思想
  • 教育学
  • 启蒙运动
  • 自然主义教育
  • 儿童发展
  • 教育史
  • 经典著作
  • 西方哲学
  • 教育理论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请问卢梭先生》一书中的「请问」是反思精神的彰显,而「卢梭」则是近代教育学的鼻祖,所以《请问卢梭先生》就有反思教育学理论和观念的意义;全书每一篇文章,都可视为既有教育观念的挑战,或者是核心教育议题的提问。例如:卢梭提倡自然主义的教育,但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真的「自然」吗?美国的进步主义教育以「进步」为名,但它真的进步吗?教育史的研究经常被视为一种「回顾」,但如果将之视为「前瞻」的必要工作,其价值会不会更鲜明?道德是重要的,但有的人可能没有思考过,如果以特定方式来推行道德,则道德非但不能助人,反而可能「吃人」!学校教育在一般人的观念中,具有提升生命的价值及作用,但也有不少人觉得「学校教育害我一生」,这是为什么?更具体来说,目前所谓的教育改革,真能改革教育吗?本书《请问卢梭先生》便是针对此一系列的教育议题进行理性思辨,并提出针砭及改善之道。
卢梭的教育哲学:对现代教育的反思与重塑 简介: 在人类思想史上,让-雅克·卢梭无疑是一位极具争议性与影响力的巨匠。他的教育思想,尤其是《爱弥儿》中所阐述的自然教育理念,如同投向传统教育体系的一枚重磅炸弹,至今仍在教育理论和实践领域引发深刻的回响与争论。本书并非直接探讨卢梭的《请问卢梭先生:教育学核心议题(一)》的具体内容,而是旨在从一个更宏观、更具批判性的角度,深入剖析卢梭教育哲学的核心脉络,并考察其对后世,尤其是现代教育体制产生的深远影响与现实挑战。 一、卢梭教育思想的时代背景与核心诉求 卢梭生活在启蒙运动的鼎盛时期,这是一个理性与科学高歌猛进的时代,但同时也是一个等级森严、虚伪矫饰的社会。他敏锐地洞察到,社会化过程往往是以牺牲个体的自然天性和自由意志为代价的。他的教育哲学,本质上是对当时社会教育模式——那种将儿童视为“缩小版成人”,过度强调知识灌输和道德规范的体制——发出的激烈控诉。 卢梭的教育观建立在一个颠覆性的命题之上:“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 他认为,教育的首要任务不是塑造符合社会期望的“好公民”,而是保护和培育儿童的“自然人”特性。这种“自然”并非指蛮荒状态,而是指符合人性的、未被社会习俗和偏见污染的内在倾向。 二、自然教育的三个阶段与方法论 卢梭的教育实践被清晰地划分为几个关键阶段,每个阶段都对应着爱弥儿相应年龄段的心智和生理发展特点。这种阶段论的划分,强调了“顺应自然”的教育节奏: 1. 生理与感官的早期培养(婴儿至2岁): 这一阶段的教育重点在于身体的自由发展和感官的直接体验。教育者需退居幕后,避免不必要的干预,让儿童通过接触真实世界来建立起初步的认知。这体现了对“身体自由”的极端重视。 2. 感性与判断力的形成期(2至12岁): 这是“消极教育”的主导阶段。卢梭主张,在这一时期,我们不应教授任何德行或真理,因为儿童的心智尚未准备好理解抽象概念。教育的核心是防止谬误的产生,而不是直接灌输知识。学习必须基于直接经验和好奇心驱动,避免说教。例如,通过制造小小的“错误”和“不便”,让爱弥儿自己去发现和修正,从而发展出初步的判断力。 3. 理智与情感的觉醒期(12至15岁): 随着青春期的到来,好奇心爆发,理智开始萌芽。此时,知识的传授才被允许,但必须以实用性、功利性为导向。学习科学、地理和历史,必须回答“我为什么要学这个?”的问题。卢梭强调,知识的获取必须与个体的需求紧密结合,而非盲目追求百科全书式的知识储备。 4. 道德与社会性的构建期(15岁以后): 这是正式进入社会教育的阶段。此时,爱弥儿开始学习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理解社会契约与伦理规范。但这种理解,必须建立在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和对自身情感的充分认识之上,而非被动的接受。 三、对现代教育体系的深刻挑战 卢梭的自然教育理论,对我们今天所依赖的标准化、集体化、以考试为导向的现代教育体系,构成了根本性的哲学挑战: 个体性与集体性的张力: 现代教育系统倾向于将学生视为标准化的产品,追求效率和统一的结果。卢梭则坚守个体价值的至高无上性,认为每个灵魂都是独一无二的“小宇宙”,教育必须围绕这个核心展开。这种对个体差异的关注,在高度标准化的课程体系中往往被边缘化。 知识的性质与获取方式: 传统教育偏爱抽象概念、书本知识和权威灌输。卢梭则强调“做中学”、“体验式学习”。他质疑那些脱离生活情境的知识的价值,认为只有被个人主动构建和消化的知识,才能真正成为智慧。这种理念挑战了学科壁垒森严的传统课堂结构。 教师角色的重塑: 在卢梭的体系中,教师(或导师)的角色从知识的传递者,转变为环境的设计者、自然的引导者和情感的守护者。教师的首要任务是“看不见”,即最大程度地减少自身的显性干预,为儿童的自主探索创造安全的空间。这与现代教师承担的巨大行政压力和教学任务形成了鲜明对比。 情感教育的优先性: 卢梭将对情感、同情心和自我认知的培养置于智力发展之前。他认为,一个具备健全情感和独立意志的人,比一个拥有大量知识却缺乏判断力的书呆子,更有资格被视为“受过良好教育”。 四、超越时代的遗产与现实困境 卢梭的教育思想绝非空洞的乌托邦构想。他的理念孕育了后来的裴斯泰洛齐、福禄贝尔,并深刻影响了二十世纪的进步主义教育家杜威。今天,我们所倡导的“以学生为中心”、“探究式学习”、“个性化教育”等理念,都能在卢梭的著作中找到最早的哲学源头。 然而,在现实操作层面,卢梭的模式也面临着难以回避的困境: 1. 社会化与自然保护的平衡: 完整的“爱弥儿式”教育要求导师投入近乎全部的时间和精力,并提供一个相对隔离的、理想化的环境。在复杂的现代社会中,如何既保护儿童的“自然天性”,又确保他们能够成功地融入和适应社会结构,是一个永恒的难题。 2. 导师的素质要求: 这种教育对导师的要求极高,他们必须拥有深厚的哲学素养、无尽的耐心以及对人性的深刻理解,这使得大规模推广几乎成为奢望。 3. 对“虚假”的界定困难: 随着科技和媒体的普及,究竟什么是“自然”的经验,什么是“虚假”的诱惑,其界限变得越来越模糊,导师的判断难度空前增加。 本书旨在邀请读者超越对卢梭激进说法的盲目赞同或全盘否定,而是深入其思想的肌理,去重新审视我们当前教育实践中的每一个环节——从课程设置到师生关系,从对知识的定义到对“人”的期望——最终实现对现代教育的深层反思与建设性重塑。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刘蔚之


  国立台湾师范大学教育学系副教授

叶坤灵

  国立台湾师范大学教育学系副教授

林玉体

  国立台湾师范大学教育学系兼任教授
   
周愚文

  国立台湾师范大学教育学系教授

但昭伟

  台北市立大学教育学系教授

郑英杰

  国立体育大学师资培育中心助理教授

许殷宏

  国立台湾师范大学教育学系副教授

苏永明

  国立清华大学教育与学习科技学系教授

林秀珍

  国立台湾师范大学教育学系教授

李奉儒

  国立中正大学教育学研究所教授

彭焕胜

  国立清华大学教育与学习科技学系教授

陈玉娟

  国立台湾师范大学教育学系副教授

李玉馨

  国立台湾师范大学教育学系助理教授

林明地

  国立中正大学教育学研究所教授

白亦方

  国立东华大学教育与潜能开发学系教授

张文亮

  国立台湾大学生物环境系统工程学系教授
 

图书目录

CH1:卢梭自然主义的教育「自然」吗?
CH2:进步主义教育进步吗?
CH3:教育史是回顾或前瞻?
CH4:科举废了没?考试制度的再思考
CH5:道德是吃人的还是助人的?
CH6:学校教育害我一生?
CH7:家庭好,小孩一定好?
CH8:教育改革能改革教育吗?
CH9:教育竞争必然带来进步吗?
CH10:教师可以没有权威吗?PeTers对于教师权威的辩护
CH11:多元族群下的美国教育有公平正义的可能吗?
CH12:教育可以是一种品牌吗?
CH13:未来工作在哪里?论智慧科技为就业和教育带来的挑战
CH14:做行政值什么?从事学校行政的价值及其实践
CH15:大学为何物?
CH16:你知道大海的歌王--座头鲸为什么要唱歌吗?
 

图书序言

主编序

  人类的进步往往在深刻的反思中,揭开序幕。当十八世纪的法国社会普遍沉浸在虚矫和纸醉金迷的风尚时,卢梭的反思和诤言,使人们从封建和物质文明的迷梦中惊醒,开始思索:为何人生而自由,却无处不在枷锁之中?为何在文明社会里,人总是有快乐而无幸福、有名声而无才德、能算计而无智慧?西方传统思想中,原罪思想根深蒂固,儿童生来就被认为应该接受大人的约束、管制、纠正,但卢梭却主张儿童天性善良,其为恶,源自文明社会的错误规范。卢梭的反思,在政治上,激起了波澜壮阔的民主改革风潮;在教育上,则引发儿童中心主义和自然主义的运动,其势力由十八世纪崛起,到了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仍然方兴未艾。

  有感于反思的重要,台湾师大教育学系自105学年度起,在台湾师大教学发展中心及五南图书公司的资助下,创立以反思教育为宗旨的「早读会」。早读会由近40位师生共同组成,每两星期举办一次,利用周四早晨8:20-09:50的时间进行。早读会成员在会前预先阅读受邀演讲学者所撰写的教育反思专文,并在会中聆听学者的演讲后,提出各类相关问题,供全体成员讨论。一年以来,进行20场次,场场获得热烈回响,触发与会者丰沛的教育想像和实务改进思考。为了保全早读会精采的专文和演讲内容,以向学界和读者大众,我们将十三篇在早读会发表且经双审通过的论文、一篇专题演讲文稿(林玉体教授专文)以及两篇现场演讲纪录并经演讲者(张文亮教授及白亦芳教授)修正而成的文章,集结编成这本以《请问卢梭先生》为名的专书。

  书名中的「请问」是反思精神的彰显,而「卢梭」则是近代教育学的鼻祖,所以《请问卢梭先生》就有反思教育学理论和观念的意义;全书每一篇文章,都可视为既有教育观念的挑战,或者是核心教育议题的提问。例如:卢梭提倡自然主义的教育,但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真的「自然」吗?美国的进步主义教育以「进步」为名,但它真的进步吗?教育史的研究经常被视为一种「回顾」,但如果将之视为「前瞻」的必要工作,其价值会不会更鲜明?从历史的角度上看,「科举」是废了,但现代考试制度,难道不像另类科举?道德是重要的,但有的人可能没有思考过,如果以特定方式来推行道德,则道德非但不能助人,反而可能「吃人」!学校教育在一般人的观念中,具有提升生命的价值及作用,但也有不少人觉得「学校教育害我一生」,这是为什么?如果家庭好,小孩一定好,现行教改只问小孩、不问家庭的策略是不是行得通?更全面地看,目前所谓的教改,真能改革教育吗?

  与资本主义或民主相关的教育议题,也是本书多篇论文关注的焦点。例如:在一般人的意识型态里常有一个观念,认为教育活动中如果能加入竞争元素,就能快速促成进步,但这会不会是一种资本主义的迷思,甚或是骗局?随着民主浪潮的席卷,权威在教育中被视为落伍的象征,但没有权威的教育或教师,能完成使命吗?民主世界中,世人言必称美国,美国成了自由、平等的化身,不过有多少人看清,多元族群下的美国,离教育的公平正义,仍然相当遥远?奇特的是,美国和多数在美国影响下的社会(包括台湾),施行得最彻底的制度,毋宁是资本主义,而非民主主义;资本主义逻辑对教育领域的影响之一,是「教育人」逐渐惯用商业概念来思考教育,于是他们在教育里也谈行销、成本效益,甚至是品牌,然而教育可以是一种品牌吗?另外,受效用观念的影响,大众普遍认为接受教育的终极目的是在取得工作,可是在人工智慧高速发展的时代里,学校教育究竟能够培养学生什么有用的工作能力?再者民主、商业和教育三种逻辑交杂、冲突的现代学校环境里,推动校务行政格外辛苦,这使得校务行政人员大举「逃亡」,即便是留在行政岗位上的教师们,也不时困惑于做行政值什么的问题,这无疑将大大冲击教育的推展效力。

  前述种种议题,追本溯源,无一不涉及教育或学校究竟是什么的思考。在国际竞争的狂潮里,世人近来异常关心个别大学的世界排名序位,希求愈前愈好但人们更应该注意的似乎是「何谓大学」,甚或是「何谓人」的问题。就后一种问题而言,答案往往藏在理解和关怀别的生物的活动里,这也是我们将「你知道大海里的歌王-座头鲸为什么要唱歌吗?」这一篇文章放在本书结尾的道理。总结而论,教育的桃花源尽在理解、爱惜和发展生命的世界。

  本书顺利出版除了要感谢参与撰稿和演讲的学者先生们,也要对台湾师范大学教学发展中心及五南图书公司的大力支持,敬致无限谢意。所有热烈参与的早读会成员,以及专业的助理团队成员陈冠妤、张甯雅、李宜航和王皓揆,都是这本书的重要推手,有你们的投入,这本书的意义更显饱满。
 
林逢祺、洪仁进
序于   台湾师大 童心斋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光是看到「盧梭先生」這幾個字,就讓我想起學生時期讀《社會契約論》的艱辛。當時只覺得他想法很多,但總覺得離我有點遠。現在自己也為人父母,對教育這塊越來越感到力不從心,所以「教育學核心議題」這幾個字,實在太吸引我了。我猜測這本書應該會從一些非常根本的問題開始,比如,到底什麼才是真正對孩子有益的教育?我們是不是常常在用自己的想法去塑造孩子,而不是去發現他們本身的特質?我尤其想知道,盧梭對於「分階段教育」的看法,他是否認為不同年齡的孩子,需要截然不同的教育方式?還有,他對「模仿」和「獨立思考」的看法,這在現今資訊爆炸的時代,似乎格外重要。我希望這本書能像一個引路人,帶我走出教育的迷霧,釐清那些我一直想不通的觀念。我期待這本書能用一種比較緩和、有對話感的方式,引導我深入思考,而不是強迫我接受某種特定的教育模式。如果書中能提供一些具體的教學方法或原則,讓我能實際應用到孩子的日常生活中,那就更完美了。

评分

哇,這本書的標題真的讓我眼睛一亮!「請問盧梭先生」這個開頭,馬上就有一種親切感,好像真的能跟這位偉大的思想家對話一樣。我一直對盧梭在《愛彌兒》裡提出的教育理念很好奇,但總覺得有些概念有點抽象,不容易消化。看到「教育學核心議題」這幾個字,就覺得這本書很可能是一個很好的入門磚,能幫助我釐清那些複雜的思緒。尤其「(一)」這個標記,讓人期待後續還有更多深入的探討。我猜測這本書應該會從盧梭最根本的教育哲學出發,像是什麼是「自然」的教育,我們應該如何順應兒童的天性,而不是強加成人世界的價值觀。或許還會談到「否定教育」的概念,以及為什麼盧梭認為在早期階段,避免接觸不必要的知識和社會影響是如此重要。我特別想知道,作者會不會用比較貼近現代生活的例子來解釋這些學說,畢竟盧梭的時代離我們有點遙遠,有時候讀他的原著會覺得時代的隔閡有點大。如果這本書能幫我更好地理解盧梭的教育觀,並將其應用到現今的教養和學習上,那就太棒了!我對這本書的期待值真的很高,希望能藉由這本書,開啟一場與盧梭的深度對話。

评分

坦白說,我對盧梭的了解,大概就是他對「天賦人權」的強調,以及他對社會契約的論述。至於他在教育學上的貢獻,我只有零星的印象。因此,當我看到這本書的標題時,心裡其實是有點忐忑的,畢竟「核心議題」聽起來就不是那麼容易駕馭。但另一方面,我也覺得這是一次絕佳的學習機會。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將盧梭在教育學上的重要思想,例如「從否定開始」的教育原則、如何培養兒童的感官能力、以及他對早期童年發展的重視,做一個系統性的梳理和闡述。我尤其好奇,作者會如何解析盧梭對於「兒童中心」教育的看法,以及這種觀點與我們現在普遍強調的「素養教育」之間,是否存在潛在的連結。我希望這本書不是枯燥的學術論文,而是能夠用清晰的語言、有條理的邏輯,帶領我一步步走進盧梭的教育思想世界。如果書中能夠穿插一些歷史背景的介紹,讓我知道當時的社會氛圍和教育狀況,或許更能幫助我理解盧梭提出這些觀點的時代意義。總之,我期待這本書能讓我對盧梭的教育學有更全面、更深刻的認識。

评分

老實說,我一直覺得盧梭的教育理論,尤其是《愛彌兒》裡講的那些,聽起來很美好,但實際執行起來好像很難。比如,完全順應自然,不干預,這在現實生活中可能嗎?特別是對於我們這些身處台灣的家長,每天都要面對升學壓力、補習班、還有各種考試,要怎麼在這樣的大環境下,實踐盧梭那種「放任」式的教育呢?所以,當我看到這本書的標題,尤其是「教育學核心議題」,我第一個想法就是,它會不會針對這些現實的困境,給出一些具體的解讀和建議?我希望這本書不只是介紹盧梭的理論,更能觸及如何將這些理論「在地化」,或者至少,在我們有限的資源和環境下,找到實踐的可能性。例如,盧梭強調感官教育,那在台灣,我們有哪些可以讓孩子透過感官去學習的途徑?他反對過早的知識灌輸,那面對課業壓力,我們又該如何拿捏?我期待這本書能像一個老朋友一樣,溫柔地引導我思考,而不是強硬地灌輸。希望能從中獲得一些啟發,讓我能更有信心、更有方法地面對孩子的教育問題。

评分

這本書的標題「請問盧梭先生」很有意思,讓我覺得好像不是在讀一本冰冷的學術著作,而是一場對話。我一直對盧梭那句「人生而自由,卻無往不在枷鎖之中」很有感觸,也相信教育應該是解放人性的過程。但具體要怎麼做,我總覺得有點模糊。所以我很期待這本書能夠深入探討盧梭教育思想中的一些關鍵面向,比如他對於「負面教育」的理解,也就是說,在某些階段,我們應該做的是「不作為」,而不是積極地去教導。這聽起來很違反直覺,但我相信背後有深刻的道理。我也想知道,書中會不會觸及盧梭對於情感教育、道德培養的看法,以及他如何看待兒童的發展階段,並根據不同階段給出不同的教育策略。我希望作者能夠透過生動的筆觸,將這些理論轉化成易於理解的概念,甚至提供一些可以借鑒的實際案例。畢竟,理論講再多,如果不能落地,對我們這些家長和教育工作者來說,幫助也有限。我希望這本書能為我打開一扇窗,讓我更清晰地看見盧梭教育思想的獨特價值,並能啟發我思考如何在現代社會中實踐這些理念。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