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取茶汤 : 一位炭焙茶师的行与问

直取茶汤 : 一位炭焙茶师的行与问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炭焙茶
  • 茶文化
  • 手工艺
  • 生活美学
  • 焙茶师
  • 传统技艺
  • 行与问
  • 慢生活
  • 茶道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来者是客,人生际遇蜿蜒起伏,莫若化入于一杯茶汤之中。
  无论细细浅酌或豪气仰饮,唯有那些能够「直取茶汤」之人,方得当下一口穿入四季天地与万千气象,顿立于一切的最初与最终。

  炭焙茶师与茶直心相见
  在焙火、沖泡、闻喝中,呈现骨架,
  觉受茶的气韵生动,观照茶的三生三世。

  炭焙茶师的茶书:

  作者是一位炭焙茶师,循着经验的累积与调整,在「 焙、泡、闻、喝 」的茶路上反覆琢磨体会后,写下关乎茶、人、火的故事。从焙火的定位、泡法的诠释、闻喝的深入,到身体觉受的体会,一以贯之、循序渐进理出炭焙茶的体系,让追寻茶道者能循此贴近炭焙茶的幽微感人之处,探向茶更深沉处的充实空寂。

  直取茶汤的茶道:

  炭焙茶的香与味是本具的,而其闻喝的骨架是由焙火所赋予的。茶依沖泡者的诠释,在原本焙火清、透、亮的基础上,撑起闻喝的骨架。炭焙茶因火源的关系,有着深邃迷人的香味;也因应着泡者不同的品味角度,展现其风貌。
  将茶的焙火与泡、闻、喝连成一贯,就可呈现炭焙茶精确的风华万千。这就是「直取茶汤」的觉受茶道。

本书特色

  1.炭焙茶师的直写茶书。
  2.焙茶流程的工艺诠释。
  3.焙泡闻喝的连成一贯。
  4.直取茶汤的品茶心法。
  5.由茶悟道的生命故事。

口碑推荐

  「表面是写茶的分享经验,实则以茶引人契入胜境。茶的理路是通透的,细细地诉说,终于一新耳目,非常不容易。」—— 九壶堂  詹勋华

  「《直取茶汤》这部书的出现,我们看到了一个工艺人如何从一个年轻迷茫的生命,将一个实事求是地学习茶的炭焙过程,与对生命意义的反覆叩问,同时探索与前行,可说是为我们这个时代树立了一个重新出发的工艺人的典范。这是一部值得爱茶人用谦虚的心叩问与学习的着作。」——紫藤庐  周渝

  「一个实修者借茶修心,逐日在茶的无限中,叩问心量的无限。茶是诤友,茶是密侣,茶是返照内心的一面镜子——作者娓娓道来,如最幽微细腻的恋人絮语;直取茶汤,身感觉受,进而破技去巧,存乎一心——最无私如实的授茶心法,最深情动人的茶路剖析。」——紫藤庐执行长  林慧峰

  「在本书中处处透露着他在佛法上的修为,并将之融入茶的专业,堪称一本富有心灵意境的茶书,相信读者不仅可以在书中获得茶的各种专业知识,更是现代人在忙碌的步调中,拿茶来暂时停歇,澄净内心的支撑力,这可以不拘于宗教形式的。」—— 慈心有机基金会董事长   赖钖源

  「书的前半写生命经验,后半写泡茶、饮茶到焙茶,一般会饮茶的不会泡茶,会泡茶的不会焙茶,赖师自成一完整体系,将毕生经验付之一书,这也太慷慨了。」—— 知名作家  周芬伶

  「经由书中,赖彦廷端凝自己的过往,诚心密密的写来一路,我也才真正看清楚这么一位『从师闻学、全心专注、身心入茶茶入』大半辈子,并且最后在佛法修行上终于获得了『茶、法』两翼在肩的炭焙茶师,是如何的这么与茶有缘、与法有缘,始终卓立于每一次轮回的今世与他生。」—— 媒体观察家  王尚智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赖彦廷


  炭焙茶师。

  跟随九壶堂詹勋华学习炭焙茶多年,1996年成立晋远堂茶庄。以焙制有机野放茶、武夷岩茶、铁观音为主,另有老普洱的收藏。近年来于台北紫藤庐茶课以及福智台中学苑心灵茶事班担任讲师。FB:www.facebook.com/laiyentin

  【晋远堂】雅致而沉静的晋远堂,位于台中市北区太原七街的安静巷内。三层楼的台式洗石子老屋,隔木成窗,通常是由女主人刘幸姬微笑应门,至于主人赖彦廷往往早已端坐泡茶桌前,煮水正沸、杯盘剔透,他总习惯抬头侧望,所有因为顺逐茶香上门的客友。

  在跟着九壶堂詹勋华老师学习焙茶之后,赖彦廷从苗栗自家的焙房,静静从炭焙茶,铁观音、红水乌龙等中重焙的茶香与茶性之中,累积归纳出了不少心得。对于焙茶从最初兴趣,到专无旁鹜的投入,彷彿决意无悔的入定修行之心,焙茶手艺的传承渐渐成了人生唯一的前路。

  后来有人到苗栗向他问茶、买茶,赖彦廷因此开始思考卖茶。除了茶的饮赏值得分享,炭焙茶的独特精妙也值得让世间人们所知。一九九六年决定正式卖茶,焙房仍在苗栗老家,当时的茶庄在台中北平路四楼公寓的住家,简单摆设一张茶桌就正式开张,「晋远堂」是由詹勋华老师所命名。

  二○○○年迁往文心路旁僻静的巷弄,三年后移址双十路、青岛路等地,最后于二○一三年正式落脚太原七街现址至今。

  晋远堂以「野放茶、有机生态茶」中重炭焙为自家手作独品,此外并精选顶级「老普洱、台湾本土老茶」。茶主人夫妻深居简出,焙房炉灶一季两回起火,茶香深幽弥漫。晋远堂同时开设「清湛茶堂课程」,以初、中、高、师资等班别课程,分享并传承炭焙茶的品赏与焙茶的经验心得。

 

图书目录

序一  涓滴入大河  詹勋华
序二 以生命叩问的焙茶工艺人  周渝
序三  佛法入茶的意境之书  赖钖源
序四  直取直书  周芬伶
序五  直到杯中余香散透  王尚智
自序  焙茶之路不尽不悔

第壹卷 为茶而来─从茶孩子到焙茶师
为茶而来
茶孩子的梦中茶香
千茶尝遍‧莫若青春
身入茶流‧初验茶气
火炭红晦处‧寂入骨架生
焙火骨中央‧使水力凝香
中毒事件始末,晋远堂的有机茶之路
焙茶到佛法,教学相长益己利他

第贰卷 焙茶行问─炭焙茶的香、气、味、道

壹。茶人火的对话
一、慧眼识茶
二、焙房
三、焙火
四、回火
五、复焙
六、老茶
七、焙茶如人
◎如何试毛茶
◎焙茶流程

贰。初识炭焙茶
一、初识:香
二、初识:味
三、初识:泡法—直取茶汤
四、选具与茶席佈置

参。闻香与辨味
一、直取香甜:炭焙茶泡法
二、初阶品饮
三、茶汤余韵
◎直取茶汤一:泡茶流程─泡出香甜
◎直取茶汤二:泡茶三要素—泡出稳定的香甜

肆。扣香成型,以味入觉
一、中阶泡法(一)
二、中阶品饮(一)
◎直取茶汤三:注水一
◎直取茶汤四:节奏
◎如何出汤

伍。气凝香,道聚味
一、中阶泡法(二)
二、泡法总说
三、中阶品饮(二)
◎直取茶汤五:注水二—知力
◎直取茶汤六:注水三—使力

第参卷 以心入茶─以茶观心,用心显茶
直取茶汤七:观心
直取茶汤八:用心

那天与Paul一起泡茶
缘于茶而知于人
一滴心念,剎那见茶汤粗细
亲爱的,你被茶喝走了
喝茶,若喝成了乞丐
既然如此,那就为自己泡杯茶
原来如此,那让我为你再泡杯茶

跋  同闻同思,行问于茶

附记  晋远堂本事

图书序言

自序     

焙茶之路不尽不悔


  喜欢茶,但从没想过自己有能力亲手焙制它,而且用的是炭火。但生命中有股暗隐的力量,牵动我走向那潜藏在记忆深处似陌生、似熟稔的人生路径。

  最初是在一九八八年去九壶堂喝了一杯炭焙茶,就被茶中深邃又醇厚之味所折服。之后跟着詹勋华老师喝了五、六年的茶,直到一九九六年秋有幸跟他正式学习「焙火」。学前老师一再交代茶若要焙好,一定要找到「骨架」,没有骨架茶就没核心,就无法建立起闻与喝的架构。一但找到骨架了,任何茶都不用怕。历经半年的摸索撞墙,终于在一次深夜的焙火中、得以寻见矗立在茶香之中,那浑然通透的骨架之躯。

  经此触发,在焙火中回头检视以前的闻与喝,彻底翻转了以往对茶的思维,也才发现过往根本「没有把茶喝进去」!同时也很惭愧在自己侷限的想法中,虽然跟随老师喝了老师七年的茶,却只喝到外在的香甜,并没喝懂老师真正的积淀与用心。而后再三于炭火与坑灶中惕励与实践,往后更因佛法在持心与定力上的学习,炭焙茶的闻喝渐次蜕变,历经多次重大的震撼,终于重建我毕生对于茶的认知与领悟。

  进入焙茶转眼至今已二十余年,一路循着经验的累积与调整,在「焙、泡、闻、喝」的这条单向道上反覆琢磨体会。茶的更深沉处遍满一种充实的空寂,让人在汲寻的偶得中乐此不疲。茶的深邃浩瀚自古以来对于所有人都是无尽的追寻,我也只是寻觅的过客,在这没有尽头的悟证过程中,纪录某些暂时的足迹与片段。

  这本书是我个人这段期间专职于炭焙的经验。站在焙茶者的立场,把茶从焙火的定位、泡法的诠释、闻喝的深入,继而延伸到身体觉受的体会,希望能一以贯之、循序渐进的将整套炭焙茶的体系做一个整理,让追寻茶道者据此得以更贴近炭焙茶的幽微感人之处。

  詹勋华老师境界深幽,书中所述只是我追随师道,攀爬由他指引的高处与方向。诚如老师帮我取的堂号「晋远堂」,对我期勉的「晋」是日进百步、「远」是月行千里之意。而我自己私下解读,则是慢慢「晋」步、茶路还很遥「远」。书中若有任何不足偏颇的部分自是我个人的修学待进。在茶里的我只是一名卑微的行者,人生路途一边学行茶事、一边问茶「所作为何」?浩瀚茶海干坤,渺小于此,唯盼触动出一些浮沫。

图书试读

身入茶流.初验茶气
 
喝着茶,茶也喝着我。茶气、茶性由体入心,去垢洗净一整个人生的历程作用,我算是领教彻底了。
 
随着年纪大,茶也越喝越重。尤其是高发酵、重焙火的「红水乌龙」,厚重的深回之韵深深吸引着我,在茶汤各种酸涩苦甘的转圜中慰借着我,彷彿特别懂得我那特别想穿越中年尴尬与迷惘的心。当时还没到中年,我却已经无预期的进入现在所谓的「中年危机」。
 
从小对于生命就有一种莫名的迷惘。小学四年级,我在国语课本上涂鸦式的写着「人生在世无几何」,这个句子惹来老师与父母当年诧异不解的眼光。没想到三十五、六岁当逢事业略略有点成就时,马上发现名利完全不能换取相对等的快乐幸福,随之涌来的往往是更多的空虚与迷惘。一旦期待落空后,又找不到生命的重新定义,我就陷落了。
 
童年未知的蒙懂如同山雾缭绕,转成中年的具体迷惘就成了风雨雷电。事业结束后我一心想寻求生命的出口、越想越困惑。在偶然机缘下没头没脑就跑到一个寺庙,含煳的跟着打了一个佛七。虽然没有得到什么答案,但那次经历却让自己身心在茫散中第一次进入并体会了未曾有过的敏感细腻,于此也深深改变了我后来对于茶的许多认知。
 

那是1990年夏天,我开车到大坑山区散心,闲逛着刚好碰到一座寺庙,听到禅堂里有些人在大声唸经。门口站着位小沙弥,他童言童语的趋前问我要不要一起唸经?我点头说好。其实那时我连「阿弥陀佛」都不晓得,进去之后他把经本直接打开、随手一指,说「嗯!从这里开始。」我眼忙手乱跟着唸诵的同时,心想这小沙弥应该才四、五岁,大字不认得几个,怎么会一翻就知道从哪里开始?后来几次进出这座寺庙,却再也没见过他。

回家以后这段遭遇一直在心里悬着,约隔一、二个星期我又再跑去寺里,看见门口贴了打佛七的讯息,心想没事就报了名。二星期后报到,等我进去以后才发觉惨了!当时对于佛法完全陌生,更何况佛七有许多仪轨及念诵。那时佛七除了一天要念佛九支香,还要拜一千拜!这一千拜并不是固定排时间一起拜,而是自己必须牺牲休息睡眠找空档完成。后来才听说,这里的佛七是当时全台湾最严格的佛七。

用户评价

评分

拿到《直取茶汤:一位炭焙茶师的行与问》这本书,我第一眼就被它那樸實無華的封面吸引了。沒有華麗的插圖,也沒有聳動的標題,只有幾個簡潔的字體,卻透著一股沉甸甸的份量。這讓我想起小時候,阿公家裡那種老舊的茶葉罐,裡頭裝著的都是最實在的好茶,每一次沖泡,都是一種儀式,一種回憶。書名中的「直取茶湯」,我理解為一種不拐彎抹角的態度,對茶的追求,就是追求茶本身的味道,不被過多的商業包裝或浮誇的說法所迷惑。而「炭焙」,更是讓我聯想到一種古老的工藝,一種需要時間、耐心和經驗才能掌握的技藝。在台灣,我們喝茶的種類很多,但真正能體會到炭焙茶獨特風味的,我想並不算多數。炭焙茶那種淡淡的、溫潤的、帶點烘焙香氣的滋味,總是讓人想起冬日裡一杯暖暖的茶,又或是圍爐夜話的溫馨時光。作者的「行與問」,也讓我感到好奇。一個「行」字,代表著他親身實踐的過程,他的汗水與堅持;一個「問」字,則暗示著他不斷的思考與探索,他對茶的疑問,對人生的疑問。我非常期待這本書能夠帶我走進炭焙茶的世界,去了解它的歷史,它的製作過程,更重要的是,去學習如何從一杯茶中,品味出那份不平凡的意境。

评分

「直取茶湯:一位炭焙茶師的行與問」,光聽書名,就覺得這是一位有故事的人寫的書。在台灣,茶是我們生活裡很重要的一部分,無論是早晨提神,還是下午茶時光,總少不了茶的陪伴。但我自己對「炭焙」這個製程,其實了解不深,只知道那是一種需要時間和技巧的工藝,能讓茶葉產生一種獨特的香氣和風味。書名裡的「直取」,讓我感覺到一種不矯揉造作的實在感,好像作者就是要 us 們直接面對茶的本質,去感受它最真實的味道。而「行與問」,更是吊足了我的胃口。我想,這本書應該不只是枯燥的茶葉知識介紹,而是充滿了作者個人的體驗和感悟。他「行」於茶道之中,親身實踐,累積了寶貴的經驗;他「問」於茶的本質,不斷思考,提出了許多引人深思的問題。我非常好奇,這位炭焙茶師,他眼中的茶是什麼樣子的?他又是如何透過炭焙這個過程,來與茶、與這個世界對話的?我期待著,透過這本書,能更深入地理解台灣的茶文化,能學到如何品味一杯好茶,更重要的是,能從作者的「行與問」中,獲得一些關於生活、關於堅持的啟發。

评分

这本《直取茶汤:一位炭焙茶师的行与问》,光是书名就透着一股子沉静与实在。我喜欢“直取”这两个字,好像一下子就抓住了喝茶的精髓,不是那些花里胡哨的描述,而是直奔茶本身的味道,直奔那一口入喉的甘醇。而“炭焙”二字,更是勾起了我浓厚的兴趣。在台湾,我们喝茶的习惯很多元,铁观音、乌龙、红茶,各有所爱。但真正能体会到炭焙茶韵味的人,我想应该不多。炭焙,总让人联想到历史的痕迹,那种古早的制茶工艺,需要耐心、经验,更需要对火候的精准把握。我总觉得,炭焙后的茶,带着一股淡淡的烟火气,一种时间沉淀下来的厚重感,是现代制茶工艺难以复制的。书名里的“行与问”,也很有意思。一个“行”字,代表着实践、经验、身体力行,一个“问”字,则暗示着思考、探索、对茶的追问。我想,作者应该是一位对茶有着深刻理解和执着追求的匠人,他不仅仅是机械地执行炭焙的流程,更是在每一次制茶的过程中,都在与茶对话,与自己对话,不断地叩问茶的本质,生命的意义。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带我走进炭焙茶的世界,去感受那种传统工艺的魅力,去学习如何分辨茶的细微之处,去体会茶师们在茶汤中倾注的心血和智慧。

评分

這本《直取茶湯:一位炭焙茶師的行與問》,在我眼中,不只是一本關於茶的書,更像是一扇通往另一種生活的窗。我一直覺得,台灣的茶文化非常多元,有著各式各樣的茶種和沖泡方式,但「炭焙」總是帶著一種特別的溫度和厚度,彷彿能喚醒深埋在記憶中的古早味。書名裡的「直取」二字,讓我聯想到一種返璞歸真的精神,不被過多的矯飾所迷惑,而是直接觸及茶的本質,那份最純粹的甘甜與回甘。而「炭焙」,則是一種對時間的致敬,一種對傳統工藝的堅持。想像著茶葉在炭火上緩慢地轉化,散發出那獨特的、帶著煙燻香氣的韻味,這絕對是一種 Sensory 的盛宴。作者的「行與問」,更是讓我期待。他不僅分享了作為炭焙茶師的實踐經驗,那些關於火候、關於時間、關於茶葉轉化的細節,更重要的是,他透過「問」來引導我們思考,去探究茶的奧秘,去反思生活的意義。我希望這本書能帶我領略炭焙茶的迷人世界,學習如何從一杯茶中品味出故事,感受那份時間的沉澱和匠人的心意,讓喝茶不再只是習慣,而是一種與自我對話的過程。

评分

「直取茶湯:一位炭焙茶師的行與問」,光是書名就充滿了誘惑力,讓我想立刻翻開一探究竟。身為一個在台灣成長,從小耳濡目染茶香的讀者,我對茶的感情,早已不僅僅止於解渴,更多的是一種生活態度,一種文化傳承。而「炭焙」這個詞,更是點燃了我心中深藏的懷舊與好奇。在許多人的印象中,炭焙茶或許是一種比較傳統、甚至有些古老的製茶方式,但正是這種方式,承載了歲月的痕跡,凝聚了匠人的智慧。想像一下,在那氤氳的炭火旁,茶葉在恰到好處的火候下緩緩轉化,散發出獨特的香氣,那是一種多麼迷人的畫面!作者的「行與問」,讓我感覺這本書不只是一本介紹茶葉的指南,更像是一位茶藝師的人生筆記,充滿了實際操作的經驗分享,以及對茶、對生活、對人生的哲學思考。我渴望透過這本書,學習到如何品味一杯炭焙茶的層次感,如何分辨其中的細微差異,更希望能夠從作者的「問」中,獲得一些關於茶的啟示,甚至昇華到對人生的理解。這本書,或許能讓我對「喝茶」這個日常的行為,有了更深一層的認識與感動。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