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序
人都会老,但不是人人都可以成为一个健康、快乐的老人,这件事,是要学习的 十年前,当我意识到自己身心的变化,看到白发又长出来了时,内心就藏着一丝丝的惶恐。隐隐的不安像只黑狗般、尾随在后,总在不预期的角落里跳出来,提醒着我:「我中年了。」渐渐地、我学会了接受,并与它妥协。同时我也开始思索着:「中年的我要过怎么的生活?」纵使青春不在,但我想要保持生命的热情。
六年前的秋天,我开始旅行。我来到京都赏枫。
走在秋天的枫红里,彷彿置身在一个绮丽的彩色世界里,在那个当下,我感到无比的幸福。接着,我也立刻发现:这么美的地方,我竟然到现在才来享受。「那我之前都在干嘛呀?」我一边咒骂自己,一边扪心自问。「拥有不如享有」,是我中年的觉悟。
那次的枫林漫步,让我觉醒:五十岁以后的人生,我得开始为自己活、好好享受生命的美好。从此以后,每年我都会把自己带到京都赏樱、赏枫。
你现在的生活模式、思考模式,决定了你未来「是否可以成为一个快乐健康的老人」。我同意作者的说法。
这本书打破世俗观点、给出许多新思维。例如:人要吃肉、要吸取蛋白质才能抗老。「人会因为节食而变老」。「不管到几岁都可以谈恋爱」。「性爱是好事,是健康的事」,他鼓励老人不要放弃性爱。这是对的。
而我个人最喜欢的观念是:「要花钱的话,要用在思秋期而不是用在老年」。这是真的。我周遭有太多的老人(包括我母亲),身上有很多钱却不会花、不舍得花,除了满身病痛却活得没有品质。「不用钱的话大脑会老化」,作者如是说。想过幸福的日子,不能等到「以后」,而是「现在」,这件事,真的要学。如果你也即将中年或将步入老年,这会是一本很实用的书。
周志建
(本书作者为心理博士、资深谘商师、故事疗癒作家)
推荐序
思秋期:开启人生关键乐章! 人生百年,犹如四季交替。从婴幼稚儿到青春少壮,无论在生理功能抑或体型躯干,就像勃勃生机的春日,热情奔放地散发至盛夏。之后,随着「生长曲线」到达高原期后,各项器官组织、机能活性,开始徐徐向下,进入人生的另一半场。
不过,当这段秋意渐浓的「生命气息」悄悄来敲门时,大多数人却因毫无准备,或被误导而显得无所适从。于是,「韶华逝去」成为女士们最怕听到的一句话,「雄姿不再」则是大多数男士不想看到的样子。
本书作者和田秀树医师,以带有诗情画意的「思秋期」,替代令人感觉暮气沉沉的「更年期」,引领年过四十的读者,面对这段实际上最为扣人心弦的生命乐章,娓娓道来,确是别具匠心。
长久以来,由于一些错误观念,坊间以讹传讹,除了让这段「思秋期」增添几分神祕感之外,更令即将迈入或正在期间的淑女、好汉,夹带着一份似是而非的恐惧。坦白说,踉跄地逃避或迷煳地过渡,以至忽视了未雨绸缪的重要性,不仅可能赔上身心健康,陷入百病缠身境地,同时亦错过了欣赏人生「思秋」时分的良机。
和田秀树医师在本书,阐述了许多观点与建议,虽则多从日本文化和经验角度,但仍然有很多地方,值得大家慎思自我状况,好好参阅一番,适当学习,相信亦可以像书中所言,成为「思秋期的新鲜人」!
梁锦华
(本文作者为养龄诊所国际功能医学健康老化中心负责人)
序言
为了拥有45岁开始的「崭新人生」 一直以来,我都认为四十几岁对人生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年龄,同时这个关键期也会决定我们年岁增长之下是否能拥有充实的人生。
我即将年满四十岁之际出版了『给大人的读书方法(暂译)』(PHP新书出版)并成为畅销书,之后得到机会每年都能出版众多书籍。偶然地,因我曾是专门负责老年人的精神科医师,开始让我抱着与其成为枯藁的老年人还不如当个健康宅男。收入进帐时,与其存款或进行饮食节制,我选择了投奔美食与葡萄酒的怀抱,而这件事意外地带出许多相遇。
二OO四年,我参加了一个以我当时的钱包状况会令人烦恼无比的昂贵葡萄酒会。一个晚上一百万日元,相对的当场能品尝到连国外都喝不到的葡萄酒,而且还遇见了新的葡萄酒工匠与美国首屈一指的酒商,至今要购买陈年葡萄酒时也会麻烦他们。不过,最棒的相遇是认识了克娄德.萧夏教授(Dr. Claude Chauchard),他是法国抗衰老预防的权威,不久后成为预防老化的大师。
此外,很幸运有机会加入艺文人士团体「ENJIN01」,进而与作家林真理子小姐、作曲家三枝成彰先生、秋元康先生等人有交流。与他们来往之中,我燃起了十七岁时梦想成为电影导演的欲望,于是四十七岁时首次拍摄电影,还获得摩纳哥国际影展大奖。
换句话说,我亲身体验到在四十几岁的时期能够改变人生,而且在自己心情的影响之下能够一直保持年轻。
虽说我是精神科医师,不过从学生时代开始从事了三十年以上应试方面的事业。有许多读者看过拙作,也很常收到考生寄来的谘询信件或电子邮件。由于同时也从事函授读书方法,因此我有相当多的机会能直接听见考生们的声音。
有许多考生都身处于「思春期」。他们从小孩转向成人之际,烦恼着自己要成为怎么样的成人、同时还有性方面的问题。明明非得用功唸书不可、却对异性在意得不得了,性慾高涨无法处理之类的。
思春期是小孩往成人转变的路上必须通过的点,会从中性状态一分为二,划分成具有生殖能力的男性或女性。
现今在少子化影响之下考试竞争较缓和,加上施行宽松教育减少学业方面的烦恼,性经验的门槛也比过去低,和异性交往也变得容易,即便如此这仍是个情窦初开的时期。而且,思春期是几乎所有孩子(虽然也有不幸早逝的孩子)都毫无例外的必经人生关卡。
另一方面,如前面提到的,我的本行是以老年人为对象的精神科医师。
由于诊治过许多失智症或忧郁症等老年病人,而了解到变老的各种「现实面貌」。
因为人的年纪越大心理与身体的连结就会越强,我自认多少有学过内科方面的事,随着自己也超过五十岁,一方面也自觉到本身的身体变化,也开始常将老年人的看诊与自己的老化串起来思考。
其中一件事之后在本书也会介绍到,那就是如今普遍被称做医学常识的事情,至少在抗老化方面有很多是不正确的。
举例来说,一般都说瘦一点比较健康,但实际上有比较多胖的人健康又充满朝气,而且胆固醇值也是偏高比较好。让我非常切身感到若不事先做好老化预防对策,真的就会变成「枯藁的老人」。
令人惋惜的是,前来求诊的失智症、忧郁症老年病人大多都是努力打拼活过来的人们,却在变老这件事上毫无准备。
或许是时代不同没有办法,不过,身为现代中年男性的我因此引以为鑑,开始思考如何防止老化、变老之后要採取怎样的生活方式。虽然一提到迈入老年的准备,大多都着墨在金钱方面或健康方面,但我认为不可忘记还有如吉永小百合女士或高仓健先生一样的人,他们不只是外表、连生活方式都充满生命力。
医生只会说如何防止生病,而不从成功案例学习如何顺利迈入老年。如果用棒球来说,就像是我们能向训练人员学习如何避免受伤,但仍有所不足。如果要成为厉害的选手,最终还是要向厉害的人学习才行。
本书里的目标,是借成功案例思考如何尽量避免老化、进入老年之后要如何顺势而流。
这不仅是避免生病,也是在思考自己想採取怎样的生活方式。就如同思春期的孩子思考着自己变成大人之后要怎么办一样。
如同先前写到的,我自己也有碰到这样的事,于是开始从事电影导演工作,这是我四十七岁以来的梦想。
虽然有拿到电影奖项,但离自己预期的还差得远。即便如此我还在摸索这是否能成为迈向悠活乐龄的方式,像新藤兼人导演即使得奖也继续拍片,因此不但青春永驻,年届九十八岁(电影上映时九十九岁)之际仍手持导演筒持续拍片。
实际上,我十分尊敬一位成功迈向悠活乐龄的代表人物——三枝成彰先生(可能还不老,只是年龄上已超过七十岁),他在与我差不多年纪时开始唱歌剧。他常常笑说,自己本来到处都被人家口口声声叫着「老师、老师」,现在为了筹钱不得不向人低头四处奔波,大富翁变穷光蛋了。
「不过啊,也是托这件事的福,我才能与至今没遇见的人交上朋友。」
这句话对我感同身受。我也是开始拍电影,而到处向人低头还变穷了,不过心灵却得到满足。比起医学数据,三枝先生对我来说是最棒的成功模范。
而为什么前面会举出思春期当例子呢?思春期的时候,孩子不会先思考要如何成为一个不生病的大人之后再去「思春」。而应该会是奋力摸索要怎么做才能成为自己向往的成功案例。
于是,我特别要提倡「思秋期」一词。
「思秋期」大致上相当于以前的「更年期」。这个时期,人身体里的荷尔蒙平衡会改变。男性会减少男性荷尔蒙、女性则会减少女性荷尔蒙迈向中性,从生殖期进入老年期。
更年期会出现各种症状,会影响到日常生活的就会称为更年期障碍。虽然更年期障碍不一定会发生在每个人身上,不过任何人都会有更年期(当然包含男性)。而且,从这个时期开始,大脑额叶部分会开始老化,一种称为血清素的神经传导物质也会逐渐减少。
人会在「思秋期」迎接身体和大脑的剧烈变换期。如果没处理说不定会比思春期还更勐烈。在那个时期,如果什么都不「思」考,老年会毫不留情地来敲门,抛弃男性、女性的部分。
我自己注意到这件事,向前面提到在葡萄酒会认识的克娄德.萧夏教授学习,开了抗老医学诊所,而自身也开始实践各种抗老方式。
在本书中,我以老年人专科医师、心理专科医师、以及抗老实践者的身份,针对青年到老年之间过渡期、从生殖期开始转向中性的过渡时期的生活方式提出重点建议。
衰老也好思秋期也好都会有个人差异,我不认为适合套用于所有人,不过只要有意识到一个相关自己的事项并加以有效利用,我会十分开心。度过思秋期时,我相信比起什么都不想、什么预防方法都不做,这会导向好得多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