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殡葬改革与创新论坛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17年殡葬改革与创新论坛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殡葬改革
  • 殡葬创新
  • 殡葬行业
  • 社会保障
  • 政策研究
  • 学术研讨会
  • 2017年
  • 死亡文化
  • 民生问题
  • 服务业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论文集结合殡葬产业、学术及各领域之专家学者,共同针对现今殡葬变革与创新的议题,进行专业或跨领域的研究与报告,有针对当前殡葬重要变革如绿色殡葬、环保自然葬、医殡分流变革提出分析;也有从殡葬实务层面如遗体处理、殡葬设施一元化、产业创新等提出新作法与新观点;抑或从生死教育角度去探究殡葬工作的意义与价值;更多针对殡葬文化、宗教关怀、悲伤辅导等议题,进行古今时空对话与重新诠释。这些论文的发表无非是希望让大众了解当前殡葬改革创新与殡葬教育的努力成果,同时也希望能为政府未来推动殡葬改革提出参考,共同期许将中华殡葬文化的深刻底蕴与孝道精神传承下去。
2017年殡葬改革与创新论坛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简介(不含该书内容) 一本关于现代生命礼仪、文化传承与社会治理的深度探索 本书汇集了近年来全球范围内生命礼仪的演变趋势、殡葬服务体系的创新实践以及相关政策法规的最新研究成果。它并非聚焦于某一特定时间点或某个地域的行业会议记录,而是力求提供一个广阔的、跨学科的视角,审视人类社会如何理解、面对并最终服务于“生命终点”这一永恒主题。 本书内容涵盖了从人文关怀到技术革新,从传统习俗的活化到未来可持续发展模式构建的多个维度。它旨在为文化学者、社会政策制定者、殡葬服务专业人士以及关注生命教育的公众,提供一个全面、深入的思考框架。 第一部分:生命礼仪的文化人类学考察与当代转型 本部分深入探讨了不同文明和历史时期对于死亡的认知框架及其所衍生出的仪式体系。我们着眼于超越地域界限的共性与差异,分析文化基因如何塑造着人们面对失去时的情感表达和社会重构。 1. 死亡观念的谱系演变: 从古代的灵魂不灭信仰、祖先崇拜,到现代世俗化社会中对个体尊严和记忆的强调,本书追溯了死亡表征的变化轨迹。研究分析了在科学理性主义冲击下,传统宗教仪式如何被解构、重塑,以及新的“非宗教性”纪念方式(如时间胶囊、数字纪念碑)的兴起。重点讨论了“告别”的社会功能如何从集体性的宗教仪式,逐渐转向个体化的心理治疗过程。 2. 哀伤与临终关怀的跨文化比较: 本章节对比了西方临终关怀(Hospice Care)运动与东方传统丧葬礼仪中蕴含的临终照护哲学。探讨了“有尊严地死去”在不同文化语境下的具体含义。内容包括对“善终”的定义、疼痛管理的人文关怀,以及如何通过仪式为生者提供情感支持,而非仅仅是逝者的物理处理。特别关注了家庭结构变迁(如老龄化与单身化)对传统守灵、守夜习俗带来的冲击与适应性调整。 3. 物质文化与空间叙事: 研究了纪念性空间(如墓地、纪念堂)的设计哲学。探讨了从传统风水学考量到现代景观设计理念的转变,以及如何利用建筑、雕塑、自然元素,来承载集体记忆和个体情感。此外,也分析了与生命终点相关的器物文化,例如骨灰的艺术化处理、纪念饰品的意义重塑等。 第二部分:殡葬服务体系的社会治理与创新实践 本部分将焦点转向现代社会服务体系的构建,探讨如何在高效率、可持续性和人性化之间找到平衡点,以应对日益增长的城市化和资源压力。 1. 土地利用与可持续发展: 面对城市空间的极度稀缺,本书详细分析了生态殡葬理念的推广实践。研究内容包括但不限于:绿色殡葬(如树葬、海葬)的政策激励机制、技术可行性评估,以及其在文化接受度上的挑战。探讨了如何通过延长墓地使用周期、推行节地葬式,实现殡葬用地与社会发展用地的和谐共存。 2. 服务业态的专业化与数字化转型: 本章探讨了现代殡葬业如何从传统的“事务处理者”转变为提供全周期生命服务的专业机构。内容涉及:专业礼仪规划师的职业伦理与技能要求、悲伤辅导服务的标准化流程、以及信息技术在服务流程优化中的应用。特别是对“数字遗产”和“虚拟追思平台”的法律地位、数据安全与情感价值进行了深入探讨。 3. 政策法规的完善与监督机制: 分析了全球主要经济体在殡葬服务领域的监管框架。研究了价格透明化、服务合同规范化等方面的前沿立法尝试。关注点在于如何通过政府的宏观调控,遏制过度商业化倾向,确保基本殡葬服务的可及性和公平性,特别是对低收入群体的保障措施。 第三部分:生命教育与社会责任的融合 本书坚信,对死亡的探讨是生命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本部分着重探讨如何将殡葬服务与更广泛的社会健康和公共教育体系相结合。 1. 生命教育的早期介入: 研究了在学校教育体系中引入死亡教育的必要性与有效方法。内容包括:如何设计适合不同年龄段的生命教育课程,促进儿童对生命有限性的理解,培养同理心和责任感。探讨了这种教育对减少死亡焦虑、提升心理韧性的长期效应。 2. 临终尊严与医疗伦理的交叉点: 本章从社会政策角度审视了“预先医疗指示”(Advance Directives)的推行障碍与成功案例。探讨了安乐死、辅助自杀等敏感议题在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下的伦理辩论,以及医疗机构、家属与逝者意愿之间的复杂协调机制。 3. 公共卫生视角下的丧葬管理: 考察了在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如传染病爆发或自然灾害)中,如何快速、安全、有尊严地处理遗体,同时最大限度地降低公共健康风险。分析了危机管理预案中,对遗体处理环节的规划和人员的心理保护策略。 本书通过汇集不同领域专家的深刻洞察与前沿研究,旨在推动全社会对生命终点议题的重视,促进一个更具人文关怀、更可持续的生命礼仪体系的构建。它是一份对“如何好好地结束生命,也为了更好地活着”这一主题的严肃思考与探索。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王慧芬/编着


  东海大学中文所博士候选人
  仁德医护管理专科学校生命关怀事业科主任

尉迟淦

  仁德医护管理专科学校生命关怀事业科副教授

陈伯玮

  国立台北护理健康大学生死与健康心理谘商系兼任讲师

曾焕棠

  国立台北护理健康大学生死与健康心理谘商系系主任

苏何诚

  虎尾科技大学通识教育中心兼任助理教授

陈继成

  辅仁大学宗教学系兼任助理教授

李慧仁

  南华大学生死学系所助理教授

邱达能

  仁德医护管理专科学校生命关怀事业科专任助理教授

王清华

  万安生命集团研训公共部经理

王智宏

  万安生命集团总经理办公室主任

郭璋成

  仁德医护管理专科学校生命关怀事业科兼任讲师

黄勇融

  中华民国遗体美容修复协会理事长

冯月忠

  建筑师

梁慧美

  中国文化大学史学研究所博士生

廖瑞荣

  工作群管理计划有限公司负责人

熊品华

  国立东华大学中国语文学系博士生

钟建兴

  仁德医护管理专科学校生活辅导组组长

邓明宇

  仁德医护管理专科学校生命关怀事业科讲师

赖诚斌

  辅仁大学心理系助理教授
 

图书目录

主编序  i

1  殡葬创新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尉迟淦  1
   壹、前言  2
   贰、殡葬创新的过去  3
   参、殡葬创新的现在  6
   肆、殡葬创新的未来  11
   伍、结论  15

2  如何落实环保自然葬面对的问题与做法/陈伯玮、曾焕棠  19
   壹、前言  20
   贰、文献探讨  21
   参、环保自然葬研究调查及结果  25
   肆、具体策略  30
   伍、结论  33

3  纪录片《台北殡仪馆的囧告别式》的影像观点研究──以殡葬空间的改革与创新为例/苏何诚、陈继成  37
   壹、前言  38
   贰、拍摄缘起  40
   参、对于殡仪空间改善的建议  42
   肆、结论  49

4  试论先秦儒家丧礼中的生命关怀/李慧仁  55
   壹、前言  57
   贰、临终与初终  59
   参、殓与殡  68
   肆、葬与祭  77
   伍、结论  87

5 省思绿色殡葬政策背后的依据/邱达能  91
   壹、前言  92
   贰、绿色殡葬政策的依据  95
   参、对上述政策依据的反省  100
   肆、可能的解决建议  104
   伍、结论  106

6 太平间退出医院之困境与改革建议/王清华、王智宏  109
   壹、前言  110
   贰、现况说明分析  111
   参、殡葬设施供需分析  113
   肆、法理分析  118
   伍、事理分析  121
   陆、情理分析  122
   柒、结论  123
   捌、建议:对现存于医院的殡葬设施应考虑其必要性  127

7 从丧礼文化观点探讨遗体处理意涵/郭璋成  131
   壹、前言  132
   贰、丧礼文化  133
   参、相关议题  135
   肆、丧礼文化要义  138
   伍、遗体处理要义  146
   陆、魂与魄的探讨  149
   柒、结论  152

8 产业变革趋势──以「遗体修复产业」为例/黄勇融  163
   壹、前言  164
   贰、文献探讨  165
   参、研究方法  165
   肆、趋势分析  165

9 殡葬设施一元化之策略研究──宜兰福园及寿园两种模式之分析/冯月忠  179
   壹、前言  180
   贰、四种殡葬设施一元化的发展情形  181
   参、台湾地区县市个案分析  188
   肆、宜兰员山福园殡葬设施一元化之策略及特色  191
   伍、宜兰罗东寿园殡葬一元化之策略及特色  198
   陆、两种模式的比较分析  203
   柒、结论  204

10 《佛说十王经》对民间信仰中地狱观的影响/梁慧美 207
   壹、前言  208
   贰、《佛说十王经》与〈地狱名号品第五〉的特色  210
   参、敦煌本《佛说十王经》的图与赞  212
   肆、结论  226

11 未来环保自然葬──树葬计画/廖瑞荣  229
   壹、前言  230
   贰、台湾及其他国家推行「环保自然葬」的成效  230
   参、树葬流程  232
   肆、环保自然葬(单一层次树葬)规划案例参考  233
   伍、「北欧树葬计画」参考实例  234
   陆、「台南新营福园环保多元葬(树葬、洒葬)计画」实例参考  238

12 《庄子》生死观与当代的自然葬/熊品华  251
   壹、前言  252
   贰、《庄子》着作的梳理  252
   参、《庄子》的生死观  254
   肆、《庄子》的殡葬观  259
   伍、我国历年来的葬法分析  265
   陆、当代自然葬与环保葬的辩证  267
   柒、结论:庄子思想对当代自然葬的启迪  269

13 孔子仁学思想对当代品德教育的意义/钟建兴  273
   壹、当代品德教育推动概况  274
   贰、孔子的仁学思想  284
   参、当代品德教育改革方针  295
   肆、结论  300

14 华人殡葬礼仪中具有的文化疗癒作用/邓明宇、赖诚斌  301
   壹、后续关怀在丧礼服务的内涵  302
   贰、西方悲伤辅导理论的限制  304
   参、殡葬仪式具有悲伤疗癒的作用  306
   肆、传统丧葬仪式产生的文化疗癒作用  308
   伍、结论  311

15 如歌如诗的生命行板──台马客家送行者生命访谈纪实之意义探究/王慧芬、邓明宇  313
   壹、前言──计画概述与论文探究核心  314
   贰、美丽与哀愁──从客家送行者职场经验访谈纪实看殡葬工作的意义与价值  318
   参、幽微与光亮──从台马客家送行者特殊生命经验看生命的成长与转化  336
   肆、结论──台马客家送行者生命纪实在教学运用上的展望  346
 

图书序言

主编序

  殡葬改革一直是社会关心的课题,随着家庭结构的转变、环保潮流的兴起、个人自主意识的觉醒,殡葬改革更需创新的辅助。因应此一需求,作为台湾第一所殡葬专业科系的仁德医护管理专科学校生命关怀事业科,在教育部区域产学合作中心云林科技大学的指导下,特于二○一七年六月六日举办了「2017殡葬改革与创新论坛暨学术研讨会」。会中邀集了殡葬产业、学术界,以及各领域之专家学者,共同针对现今殡葬产业变革、文化传承、创新发展等议题,进行专业或跨领域的思考与分析。论文集中所收录的论文大致可以分为四个大主轴:一、当前殡葬变革与发展;二、殡葬实务与创新;三、生死教育;四、殡葬文化与宗教关怀。

  第一大主轴是当前殡葬重要变革与发展,研究者们分就绿色殡葬、环保自然葬发展下所将面对的问题,提出自我的观察与新论点、建言,抑或分析当前医殡分流后,带给产业的变异与未来发展的趋势。

  第二主轴是殡葬实务与创新,研究者分别针对遗体处理、殡葬设施一元化等议题,提出实务面新观察与新作法,遗体处理议题的探究让人重新思索殡葬服务的意义所在;更有研究者从建筑学跨领域观点,对殡葬设施进行新诠释与新构筑。

  第三主轴则是立基于生命教育与职涯视角来端看殡葬业,研究者深入访谈与探究殡葬从业人员的生命经历独特性,为殡葬工作重新建构意义与价值。

  第四主轴为殡葬文化与宗教关怀,众多研究者针对殡葬文化、儒家与道家生死观、宗教关怀、悲伤辅导等议题进行分析与研究。研究者直探各家思想与中华殡葬文化源头,进行跨越古今时空对话,重新诠释与赋予中华殡葬文化新时代意义;或从宗教关怀视角诠释中华殡葬文化中最重要的孝道传承,更有从现代心理学的专业角度,对传统殡葬文化礼仪服务中所特有的文化疗癒性进行诠释,给予最传统的殡葬礼仪服务新的理论架构与现代意义。

  各篇论文从不同的领域与视角切入,提供了殡葬教育与学术界新的启发与思考,更融入新时代变革与创新元素,赋予殡葬新诠释与新建构。然而论及这场论坛与学术研讨会的最终的目的,无非还是希望让大众了解当前殡葬改革创新与殡葬教育的努力成果,同时也希望能为政府未来推动殡葬改革提出参考,同时借此跨领域与开放场域的讨论,激发更多的火花与关注,将此中华殡葬文化的深刻底蕴与孝道精神传承下去,同时期许社会与大众给予殡葬业或殡葬从业人员更多的认同与尊重。  

仁德医护管理专科学校生命关怀事业科主任  
王慧芬  谨识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看到這本《2017年殯葬改革與創新論壇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腦中瞬間浮現許多與我自身經驗相關的畫面。家裡長輩往生時,面對繁瑣的禮儀、喪葬流程,那種手足無措的無力感至今仍清晰。當時,我們總是按照長輩過去的習慣、親友的建議,有時候甚至只是為了「做足面子」而張羅,過程中對於許多環節的意義、背後的文化脈絡,甚至是更現代、更環保的選擇,都知之甚少。如今社會變遷快速,價值觀也在不斷演變,傳統的喪葬儀式是否還能貼合現代人的需求?「革新」與「創新」聽起來就格外吸引人,我好奇這本書會如何探討如何在尊重傳統的同時,引入新的觀念和做法,例如像是環保葬、生命紀念園區的規劃,或是數位追思等,這些都是我近年來在新聞或社群媒體上偶爾聽聞,但總覺得離自己生活還有點距離的概念。如果這本書能提供一些實際的案例、清晰的論點,甚至是一些操作上的指引,對於正在經歷或即將面對親人離世的家庭來說,將是莫大的幫助。我期待它能打開一扇窗,讓我們思考,除了遵循傳統,是否還有更貼近現代人情感、更符合社會發展的告別方式,能讓生者得到慰藉,也讓逝者獲得安寧。

评分

這本《2017年殯葬改革與創新論壇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光是書名就足以引起我的注意。作為一個從小在台灣成長、耳濡目染傳統禮俗的「在地人」,我對殯葬文化既熟悉又感到些許疏離。熟悉的是,從小到大,無論是親戚、鄰居,抑或是電視節目,總不時會接觸到各種關於喪禮、祭祖的討論,那些儀式、禁忌,彷彿刻在我們的DNA裡。但疏離感也隨之而生,隨著時代的推進,許多年輕一輩對於這些傳統的儀式,常常抱持著「為什麼要這麼做?」的疑問,甚至覺得有些冗長、不切實際。這本論文集,正好觸及了這個我一直感興趣的議題:改革與創新。我很好奇,在學術研討會的層級上,會是怎樣的深度與廣度去探討「改革」?是從政策、法規層面,還是從社會觀感、心理層面?而「創新」又會涵蓋哪些面向?會不會有關於數位科技在告別式上的應用,例如線上追思會、虛擬紀念館?抑或是對於殯葬產業的服務模式、殯葬場所的設計,有全新的思考?我希望這本書能提供一個平台,讓不同領域的專家學者,能針對台灣當前殯葬文化的困境與發展,提出具體、有建設性的討論,而不僅僅是停留在表面上的呼籲。

评分

攤開《2017年殯葬改革與創新論壇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的書名,腦海中浮現的是台灣社會在傳統與現代價值觀拉扯下的縮影。殯葬,這個看似嚴肅、甚至有些禁忌的議題,實際上卻承載著豐富的文化意涵,也反映著社會的變遷。我對於「學術研討會」這個詞特別在意,這意味著書中內容很可能匯集了來自不同領域專家的觀點,對於「改革」與「創新」會有較為深入的剖析。我想知道,這本書會不會探討,在少子化、高齡化的台灣社會結構下,傳統的家庭結構對殯葬禮俗產生的衝擊?又或者,會不會針對現行殯葬管理制度,提出一些值得思考的政策建議?從「創新」的角度,我尤其好奇,是否會探討如何將殯葬產業與在地文化、觀光旅遊結合,創造新的經濟價值,同時也讓生命紀念的意義更加昇華?例如,像是在一些地方,發展出具有特色的生命紀念園區,或是結合在地生態環境的環保葬模式。我期望這本書能提供一個較為全面的視角,讓我們理解,在學術理論的基礎上,台灣的殯葬文化正朝著一個怎樣的方向演進,而這些演進對於我們如何看待生命、如何面對死亡,又會帶來怎樣的啟發。

评分

閱讀《2017年殯葬改革與創新論壇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的標題,一股對台灣社會變遷的歷史感油然而生。殡葬,這個與生老病死、人生最後一哩路息息相關的議題,在不同世代、不同價值觀交織的台灣社會,必然面臨著深刻的轉變。我記得小時候,喪禮總是辦得相當隆重,有些場面甚至令人感到些許莊嚴卻又帶點距離。隨著環保意識抬頭、都市化發展,以及年輕世代對於生命意義的重新定義,傳統的殯葬觀念確實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戰。這本論文集,彷彿是將2017年一股探討殯葬改革與創新的思潮匯集在一起。我好奇的是,究竟是哪些「改革」議題被提出?是否涉及到現行殯葬相關法規的檢討與修訂?又有哪些「創新」的嘗試,是為了更貼近現代人的需求,例如像是更加個人化、客製化的告別式設計?還是針對環保葬、樹葬、花葬等永續的生命告別方式,有更深入的學術研究與實踐案例?我期待這本書能提供一個較為全面性的視野,讓我們了解在學術界的目光下,台灣的殯葬文化正經歷著怎樣的結構性轉變,以及這些轉變對於我們的社會、文化、乃至於人生觀,可能帶來的長遠影響。

评分

仔細端詳《2017年殯葬改革與創新論壇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這本書名,勾勒出一幅台灣殯葬文化正在經歷轉型的畫面。我個人對於「創新」一詞特別感興趣,因為在我身邊,越來越多朋友在談論如何讓告別式更「有意義」,而不只是走個形式。過往那種制式的流程、繁複的儀式,有時候反而讓人感覺離逝者越來越遠,甚至讓生者倍感壓力。這本論文集,會不會觸及到許多關於「生命紀念」的現代化思維?例如,如何透過科技讓遠在他鄉的親友也能參與告別式?或者,如何將逝者的生命故事,以更溫馨、更具象的方式呈現,而非僅止於傳統的牌位和照片?我更希望看到的是,這本書能夠探討如何讓殯葬服務更加人性化。許多時候,家屬在悲痛之際,還要面對各種選擇與協調,若能有更專業、更有同理心的引導,或許能減輕不少負擔。又或者,是否會探討如何將殯葬空間,從過去那種較為肅穆、甚至有些陰森的氛圍,轉變為更能撫慰人心、甚至帶有藝術氣息的場所?這本書所代表的,或許正是台灣社會對生命最後階段,一種更積極、更開放的態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