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天学中医基础

一百天学中医基础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中医基础
  • 中医入门
  • 中医学习
  • 中医自学
  • 养生
  • 健康
  • 传统医学
  • 医学入门
  • 中医书籍
  • 一百天学中医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一百天学中医基础》是一本面向中医药爱好者的普及图书,力求以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文字,重点介绍中医基础理论。书中着重介绍了中医精气神学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形体与官窍、病因与病机、治则与治法等内容,是系统学习中医学的入门读本。

  本书採用每週学习5天,共14週学完的方法。

本书特色

  1. 双色印刷,图文并茂,帮助读者学习和理解。

  2. 本系列由浅入深,通俗易懂地结合了中医学的各方面知识,应用于开中药方、推拿等的日常保健治疗之中,适合初接触中医学的读者。

  3. 採用每週学习5天,共14週学完的方法,有利读者合理安排时间,把握学习进度。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第一週
一、绪论
中医基础理论发展概要   002
中医基础理论的主要特点   007
整体观念   007
辨证论治   010
中医基础理论的主要内容   012
二、精气神学说
精气神学説的基本内容   015
精气神学説的应用   018
 
第二週
三、阴阳学説
阴阳学説的基本内容(一)   025
阴阳学説的基本内容(二)   028
阴阳学説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一)   021
阴阳学説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二)   036
四、五行学説
五行学説的基本内容(一)   041
 
第三週
五行学説的基本内容(二)   046
五行学説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一)   050
五行学説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二)   055
五行学説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三)   058
五、藏象学説
 
第四週
五脏   068
心   068
肺   073
脾   078
肝   082
肾   087
 
第五週
六腑   094
胆   095
胃   096
小肠   097
大肠   099
膀胱   100
三焦   100
奇恒之腑   103
脑   103
女子胞   104
臓腑之间的关系   107
脏与脏之间的关系(一)   107
臓与臓之间的关系(二)   111
 
第六週
六腑之间的关系   116
五臓与六腑之间的关系   117
六、气、血、津液
气(一)   120
气(二)   124
血   128
津液   131
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   134
 
第七週
七、经络学説
经络的含义和经络系统的组成   140       
十二经脉(一)   143
十二经脉(二)   145
十二经脉(三)   150
十二经脉(四)   156
奇经八脉(一)   162
 
第八週
奇经八脉(二)   170
经别、别络、经筋、皮部   173
经络的生理及经络学説的应用   177
八、形体与官窍
形体(一)   182
形体(二)   186
官窍(一)   191
 
第九週
官窍(二)   198
九、病因与发病机制
病因   204
六淫(一)   205 
六淫(二)   209
六淫(三)   212
疫疠   213
七情内伤   216
饮食劳逸   218
 
第十週
外伤   222
寄生虫   223
痰饮瘀血   223
发病原理   227
正邪与发病   227
内外环境与发病   229
十、病机
常见病机类型   232
邪正盛衰   232
阴阳失调(一)   237
阴阳失调(二)   242
 
第十一週
气血失常   248
气血之间的失调   253
津液代谢失常   254
津液与气血的功能失调   258
内生“五邪”(一)   259
内生“五邪”(二)   263
经络病机   264
脏腑病机   267
五臓阴阳气血失调(一)   268
 
第十二週
五臓阴阳气血失调(二)   272
五臓阴阳气血失调(三)   276
六腑功能失调   281
奇恒之腑功能失调   284
十一、摄生、治则与治法
摄生   287
摄生的基本原则   288
摄生的主要方法   292
 
第十三週
治则   298
治未病   298
治病求本   300
正治与反治   303
扶正祛邪   305
调整阴阳   307
调理气血   310
调整臓腑   312
三因制宜   317
 
第十四週
治法   322
八法   323
中药   327
方剂   333
针灸   337
推拿   341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第一週

週1

一、绪论

具有数千年悠久历史的中医药学,是中国人民长期同疾病作斗争的极为丰富的经验总结,也是中国优秀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受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和指导,经过长期的医疗实践积累,并与其他学科互相渗透,已逐渐形成并发展成为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为我国人民的卫生保健事业和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了巨大贡献。

中医基础理论是指导中医预防医学和临床医学的理论基础,涉及中医学的哲学基础、中医对正常人体的认识、中医对疾病的认识、中医对养生康复和中医诊疗疾病的原则。所以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的重要内容,也是学习和硏究中医学的一门必修的基础课程。

中医基础理论发展概要

【战国〜东汉时期】

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政治、经济、文化都有显着发展,学术思想也日趋活跃,使我国现存最早的中医经典着作《黄帝内经》(简称《内经》)在此时得以问世。《内经》撷取了战国以前哲学、天文、历法、气象、数学、生物、地理等多种学科的硏究成果,尤其在阴阳五行学説的深刻影响下,总结了战国以前的医疗成就和经验,确立了中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成为中国医药学发展的基础。

《内经》包括《素问》、《灵枢》两部分,共18卷、162篇。全书以黄帝、岐伯等问答的形式,系统阐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体的生理、病理、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等问题,从而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其内容包括藏象、经络、病因、病机、诊法、治则、养生、运气、针灸等学説。它在论述医学理论的同时,还对当时哲学领域的一些热点,诸如阴阳、五行、气、天人相应、形神关系等进行深入探讨。它一方面用当时先进的哲学思想指导和推动中医学的发展,同时又在中医学发展的基础上丰富和提高了哲学理论。《内经》中的许多内容在当时都是很先进的。如《灵枢‧经水》曾明确指出“其死可解 剖而视之”。《灵枢‧肠胃》则根据解剖测量结果,认定食管与肠的比例为1:35,现代的测量结果是1:37,两者十分接近。《素问‧痿论》提出“心主身之血脉”,《素问‧举痛论》则强调人体血液是“流行不止,环周不休”,这些观点迄今仍然正确。因此,《内经》成书后始终被作为学医者必读之经典着作。

用户评价

评分

**评价一** 终于读完了这本《养生智慧:从日常到实践》!这本书真的给我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让我对中医养生有了系统而深刻的认识。我一直觉得养生嘛,就是吃点保健品,早睡早起,可这本书却从更宏观的角度,阐述了“治未病”的核心理念。它不像市面上很多快餐式的养生文章,只是罗列一些食谱或者穴位,而是深入浅出地讲解了人体的阴阳平衡、五行生克等基础理论,让我明白为什么某些方法有效,而不是盲目跟从。书中关于“情志养生”的部分尤其令我印象深刻,它告诫我们,不良情绪才是健康的头号杀手,并提供了许多行之有效的疏导方法,比如观想、冥想、调整心态等,这些都远比单纯的药物治疗来得更为根本。我尝试着在日常生活中实践书中的一些建议,比如根据节气调整饮食,增加一些温补的食材,早晨多晒晒太阳,睡前做些舒缓的拉伸,我惊喜地发现,我的精神状态有了明显的改善,不再像以前那样容易疲惫,晚上也睡得更香甜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平实,没有晦涩难懂的术语,即使是对中医一窍不通的初学者也能轻松理解,但它所蕴含的智慧却是沉甸甸的,值得反复品味。它让我认识到,养生并非遥不可及,而是渗透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只要用心去体会,就能收获健康与活力。

评分

**评价三** 我最近读的这本《健康解码:人体奥秘与疾病预防》,真的让我大开眼界!它从科学的角度,深入浅出地剖析了人体的构造和运作机制,让我对自己的身体有了前所未有的了解。书中关于细胞、基因、免疫系统等知识的讲解,虽然涉及一些科学概念,但作者用非常生动形象的比喻,把这些复杂的知识变得易于理解,仿佛在给身体这部精密的机器做一次全面的“体检报告”。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疾病预防”的部分,它强调了生活方式对健康的关键影响,比如均衡饮食、规律运动、充足睡眠、有效减压等等。这些建议都不是什么新鲜事,但这本书通过科学的解释,让我明白了为什么这些看似简单的习惯如此重要,它们是如何影响我们的基因表达,如何增强我们的免疫力,从而有效抵御各种疾病的侵袭。读完这本书,我不再是凭着感觉去“养生”,而是有了更清晰的科学依据,知道如何从源头上减少患病风险。它让我意识到,健康并非是偶然,而是通过科学的生活方式,主动“解码”和“管理”出来的。这本书的排版设计也非常精美,配有大量的插图和图表,更增添了阅读的趣味性,也让知识点更加直观易懂。

评分

**评价四** 《药食同源:天然食材的健康力量》这本书,简直是为热爱美食又注重健康的朋友量身定做的!我一直以为“药食同源”只是一个美丽的传说,但读了这本书,才真正体会到其中蕴含的强大力量。作者详细介绍了各种常见食材的药用价值和食疗功效,从我们日常餐桌上的蔬菜水果,到一些不常见的草本植物,都进行了细致的阐述。它不仅仅是告诉你“吃什么”,更是告诉你“为什么吃”,以及“如何吃”才能最大化地发挥食材的健康效益。书中的每一个食材都配有详细的图文介绍,包括它的性味归经、功效主治、适用人群,以及各种烹饪方法和注意事项,简直就像一本“食材百科全书”+“家庭食疗宝典”。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体质养生”的食谱建议,它根据不同的体质(比如寒性、热性、湿性等)推荐了相应的食材和食谱,让我找到了更适合自己的饮食方案。尝试了几道书中推荐的食谱,比如用红枣枸杞炖汤、用姜丝炒菜等,我惊喜地发现,身体真的有了一些微妙但积极的变化,比如胃口变好,精力更充沛。这本书不仅教会我如何从食物中获取健康,更让我重新认识了我们身边那些平凡的食材,感受到了大自然赋予我们的这份馈赠。

评分

**评价五** 《中医养生漫谈:古老智慧的现代应用》这本书,给我带来了一种前所未有的阅读体验。它没有枯燥的理论,没有复杂的公式,而是一种轻松愉快的“闲聊”风格,却又蕴含着深厚的中医智慧。作者以非常接地气的方式,将中医养生理念融入到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中,让我们在不知不觉中领悟到“治未病”的真谛。比如,关于“顺应四时”的章节,作者并没有讲授复杂的节气养生法,而是以一种讲述故事的方式,分享了不同季节如何调整作息、饮食和运动,让我们感觉仿佛在和一位老朋友交流,而不是在听一堂艰深的讲座。书中还讨论了很多关于“情志养生”的实际问题,比如如何应对压力、如何化解焦虑,以及如何保持平和的心态,这些都贴近现代人的生活,提供了非常实用的建议。它让我明白,中医养生不仅仅是关于身体的健康,更是关于心灵的宁静和精神的富足。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中医养生有了更深的理解,不再觉得它神秘而遥远,而是变得触手可及,并且充满乐趣。它让我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方式,并从中找到了许多可以改进和提升的空间,以一种更积极、更平和的态度去面对生活。

评分

**评价二** 《医海拾贝:名家医案精选》这本书,简直就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中医在娓娓道来,将他毕生的所学所悟毫无保留地分享出来。我特别喜欢这本书的案例分析部分,它不是那种枯燥的病症描述,而是将每一个病案都写得如同故事一般引人入胜。通过这些真实细腻的病案,我看到了中医是如何通过望闻问切,抽丝剥茧,最终洞察病灶的。书中对症下药的思路,以及在治疗过程中对病情变化的细致观察和灵活调整,都让我叹为观止。比如,其中一个关于“失眠”的病案,医生并没有简单地开安神药,而是深入分析了患者的起居习惯、饮食结构、甚至情绪波动,然后根据具体的体质,辩证施治,最终让患者重拾安稳的睡眠。这让我深刻理解了中医“千人千方”的精髓,也明白了为什么“对症”如此重要。书中还穿插了一些关于中医的哲学思考,比如“天人合一”、“慎疾”等概念,这些都为我提供了看待疾病和健康的新视角。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像是在和一位智慧的长者对话,从他的经验中学到了宝贵的知识,也对中医这门古老而又充满魅力的学科产生了由衷的敬意。它不仅仅是一本医案集,更是一部关于人生智慧的启迪录。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