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末之旅:陪伴疗癒手札

癌末之旅:陪伴疗癒手札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癌症。临终关怀。陪伴。疗癒。生命意义。亲情。情感支持。心理健康。生死。安宁照护。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老人社会与长照时代来临,一本值得你提前预习的亲自照护书!
 
  ◎作者照顾癌末母亲时所写下的日记,历时8年,为每个人都会老去、告别做一个正向示范。

  ◎为长照相关医疗体系、照护者,病患及其亲友等,带来第一手的见证与启发。

  ◎爱与亲情的点滴呈现,在吃喝拉撒睡的日常繁琐中,润物细无声。
 
  她在这八年当中所学习和所经历的一切,肯定能为那些想要亲自照顾年迈父母亲或是其他病患的人们带来帮助。我也相信,如果你愿意凭着信心跨出这一步,你也会得着相同的热忱并且如愿以偿。──Hannah Groft 牧师 / 新家庭聚会所
 
  亲自照护不仅是孝,也是信仰、学习,更是一门生死学的修练与实践,让我们更能体会老病者的心态、调适失亲的痛苦,并且体悟生命的深层意义,乃至发现心中的眼睛被打开,因而得以看见人生的光明面,不再觉得人生处处充满着晦暗与绝望。
 
  这是作者照顾自己癌末的母亲时所写下的日记。

  本书从母亲生病失能之前的一年(2008)开始记录──作者辞去工作,陪伴并照顾母亲,从诊断出癌末,直到母亲离世的心路历程。
 
  经历母亲发病、好转、逐渐失能,以及离世前的大和解与告别,从一位居家照护者的菜鸟,到驾轻就熟地并能训练外佣的资深看护,点滴中看见母女相处的互动与包容、作者对母亲满满的爱与尊重,以及见证「信仰」的奇蹟与力量。
 
  作者不仅善尽为人子女的孝道,更借由这本手札分享并期许:让我们一起努力,使台湾从冷漠中觉醒,让爱与亲情的滋润,培育出具有能力去爱的百姓。
书籍简介:无尽的星辰与低语的微光 作者: 陈子安 装帧设计: 采用深邃的午夜蓝作为主色调,封面以抽象线条勾勒出星系旋转的意象,中央点缀着一小块泛着暖黄色微光的留白,象征着希望的微小存在。书脊采用布面装帧,手感温润。 类型定位: 哲学沉思、存在主义、自然观察、心灵成长 --- 内容提要: 《无尽的星辰与低语的微光》并非一本教人如何“成功”或“解决问题”的指南,而是一部献给所有在时间的洪流中感到迷失、渴望重新定位自身在宇宙中位置的灵魂的沉思录。本书以细腻入微的笔触,带领读者进行一场深入内在的探险,关注那些日常生活中被忽略的、却蕴含着深刻哲理的瞬间与自然现象。 本书分为三大部分:“恒久的沉默”、“流动的边界”和“微光的汇聚”。作者陈子安以其跨越地理和学科的广博视野,将天文观测的宏大叙事与个体情感的微观体验巧妙地编织在一起,探讨生命、时间、记忆和存在的本质。 --- 第一部:恒久的沉默 主题核心:时间、尺度与谦卑的认知 本部分聚焦于“尺度”的震撼。作者从儿时第一次仰望夜空,被银河的浩瀚所震慑的记忆开始,逐步深入到现代天体物理学的最新发现。然而,重点不在于科学知识的堆砌,而在于这些知识如何重塑我们对“自身重要性”的理解。 关键章节探讨: 1. 宇宙的年龄与一秒的重量: 通过对比宇宙的138亿年历史与人类短暂的一生,探讨“永恒”的概念如何消解我们对“即刻满足”的执念。作者细腻描绘了在极度寂静的高海拔天文台下,听到的不是寂静本身,而是宇宙背景辐射的低语,那是时间和空间共同作用产生的回声。 2. 光线的旅行与记忆的延迟: 探讨我们看到的星光,实际上是亿万年前的“过去”。这种延迟性被引申为人类记忆的本质——我们永远活在“已经发生”的残影中。书中通过对古老遗迹(如巨石阵)的考察,对比宏大文明的消亡与恒星的生灭,思考“不朽”是否只是一种存在于我们意识中的叙事结构。 3. 虚空中的秩序: 挑战“虚无”的概念。作者认为,星际间的真空并非真正的空无,而是充满了暗物质和暗能量的场域。这部分引导读者思考:我们生命中的“空虚感”或“迷茫期”,是否也是一种尚未被识别的、蕴含着潜在能量的“场域”?我们需要的不是填满它,而是学会倾听其中的张力。 写作风格: 冷峻而富有诗意,运用大量的自然意象(如星云的颜色、冰川的纹理)来比喻内在的情感状态。 --- 第二部:流动的边界 主题核心:关系、界限与存在的相互依存 第二部将视角从外太空收回到人与人、人与环境的互动关系上。作者探讨了“边界”的虚构性——无论是物理上的国界、情感上的自我保护,还是学科之间的壁垒,都是流动的、可协商的。 关键章节探讨: 1. 潮汐的哲学: 以月球对地球海洋的引力影响为引子,阐释人际关系中的“拉扯”与“牵引力”。书中记录了作者在海边观察不同潮汐周期对海岸生态的重塑,引申出亲密关系中,个体必须接受被他者“拉动”的现实,并在此过程中保持自身的“核心密度”。 2. 雾锁山径与心智的迷宫: 描述了在大雾弥漫的深山中迷失方向的真实体验。雾气模糊了远景,迫使人只能专注于脚下的三步路。这种“视野受限”的状态,被视为精神成长的必要阶段——当未来蓝图模糊时,我们唯一的行动指南就是当下最直接的感受和最微小的善意。 3. 符号的腐蚀与重塑: 探讨语言和文化符号是如何构建和限制我们的认知框架。作者通过对几种古老语言中“爱”和“责任”的词源分析,揭示了现代社会对这些概念的过度简化,并呼吁重新发掘那些被遗忘的、更复杂的表达方式。 写作风格: 关注人性的微妙之处,笔调转为温暖而富有共情力,强调“在连结中发现自我”。 --- 第三部:微光的汇聚 主题核心:行动、创造与小确幸的积累 这是全书的升华部分,从对“大问题”的沉思转向对“小行动”的肯定。作者认为,面对宏大的无意义感(虚无),我们唯一的反击便是充满意识地、有目的性地进行创造性的“微小行动”。 关键章节探讨: 1. 修复的艺术: 介绍“金缮”(Kintsugi)哲学。破碎不是终点,而是为结构增加新的叙事层次。作者分享了自己尝试修复一件旧木雕的经历,重点描述了混合树脂与金粉时那种既精准又充满变数的体验,比喻人生中那些“被打破”的瞬间,恰恰提供了最独特的嵌入点。 2. 静默的园丁: 探讨非功利性的劳作。作者记录了自己学习在城市阳台上种植耐寒植物的过程,这些植物不追求硕大的果实,只求在严酷环境中存活。这种对生命“韧性”的细微培养,被视为对抗焦虑最有效的精神练习。 3. 最后的低语: 总结全书,提出“生活即是持续的观察与记录”。我们不需要找到一个宏大的“人生意义”,而是要在每一个当下保持觉知,将那些转瞬即逝的美好——一道光线、一个眼神、一次成功的呼吸——视为宇宙馈赠的、可以被汇聚并持续散发的热量。这本书的最终目的,是训练读者成为自己生命故事中最忠实的、非评判性的记录者。 写作风格: 充满行动的肯定和对生命力的赞美,结论部分是邀请式的,而非断言式的。 --- 推荐语(非内容摘要): 本书适合那些厌倦了快餐式励志和肤浅的自我帮助,渴望一场真正意义上的“思想漫步”的读者。它不提供捷径,只提供一个更广阔的视野,让你在浩瀚中找到自己的锚点,在平凡中发现星辰的脉动。阅读它,如同进行一次深呼吸,重新校准你感知世界与自我的频率。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梁雪雯(Diana Liang)

 
学历
  东海大学社会学系学士
  美国维吉尼亚州立Radford University 英语教学硕士
  美国维吉尼亚圣公会神学院教育硕士
 
经历
  1. 私立童综合医院医务社工师
  2. 署立草屯疗养院医务社工师
  3. 台中YMCA英语讲师
  4. 芝麻街美语主任教师
  5. 彩虹屋美语主任教师
  6. 爽文国中英语代课老师
  7. 私立中国医药大学英写中心英语写作讲师
  8. 国立台中科技大学进修部商用英语会话讲师
  9. TutorABC 资深教学顾问
 

图书目录

推荐序
内容简介
自序:野花与救赎
 
首部曲:菜鸟上路
1.夜行军
2.离职与复健
3.母亲北上
4.家暴阴影
5.重回职场
6.妈妈老了
7.故技重施
8.妈妈落跑了
9.意外跌跤住院
10.入住安养院
11.紧急送医
12.住院治疗
13.出院返家,妈妈信耶稣
14.跌倒,骨盆破裂开刀
15.死荫幽谷
16.忘了我是谁
 
第二部:居家照护与保健食品
17.家教课开始
18.医生的赞许
19.菜鸟出师
20.褐藻醣胶
21.耶稣来访
22.奇妙的梦
23.血尿小插曲
24.天兵闯大祸
25.在家工作
26.因祸得福
27.神恩浩瀚
28.还要多久
29.是好消息耶
30.状况连连,恩典满满
31.将残的灯火,祂不吹灭
32.满两週年,再次血尿
33.败部复活
 
第三部:与死神共舞
34.劫后重生
35.天天向己死
36.患难中及时的帮助
37.血尿的祸首
38.乌云的背后
39.与死神共舞(一)
40.与死神共舞(二)
41.与死神共舞(三)
42.与死神共舞(四)
43.与死神面对面
44.不畏艰难,不怕琐碎
45.勇敢捍卫权益
46.宁愿烧尽,不愿锈坏
47.另类中秋夜
48.长夜漫漫
49.长夜将尽
50.喜忧参半的感恩岁月
51.与母亲谈「离开人世」
52.换佣空窗期
 
第四部:峰回路转
53.妈妈去投票
54.长期照顾体系
55.换了新外佣
56.脱离魔掌
57.妈妈的逆转胜
58.杀手白袍战士
59.良善又尽责的仆人
60.耶和华是我的牧者
61.恶水上的大桥
62.灵魂的家乡
63.死亡阴影笼罩中
64.不要再住院了
65.施比受更为有福
66.荆棘路上
67.抢救家业的代价
68.平静安稳
69.末日传说
 
第五部:看不见的贵客
70.有这个孩子真好
71.我生病了
72.池鱼之殃
73.印佣vs.菲佣
74.阿蒂回来了
75.提升照顾品质
76.老板娘复仇记
77.看不见的贵客(一)
78.看不见的贵客(二)
79.看不见的贵客(三)
80.看不见的贵客(四)
81.看不见的贵客(五)
82.看不见的贵客(六)
83.看不见的贵客(七)
 
第六部:大和解
84.新年新考验
85.换季了,肠胃不适
86.与自己和解,与他人和解
87.腹胀,减餐
88.害羞的黄金先生
89.无限地学习包容与牺牲
90.食量递减
91.仁心仁术
92.最感谢的对象
93.伪装的祝福
94.卸下重担与包袱
95.情绪起伏落差大
96.解除情绪魔咒
97.语言攻击与咒诅
98.台风转向了
99.居家照顾者
100.爱人如己
101.隐形照护
102.也许是在冬季
103.离世进行式
104.七月半的鸭子
105.通关密语
106.造访墓园(一)
107.实实在在的朋友
108.造访墓园(二)
109.完美的数字,完美的父母
110.待客之道~闭门羹
 
第七部:长夜将尽
111.新兵训练
112.晕眩来袭
113.回台忆往:相亲攻防战
114.留学忆往(一)
115.留学忆往(二)
116.女儿的使命
117.仲介违规
118.进入倒数计时
119.生死交替,自然规律
120.优胜劣败
121.幼鸟展翅
122.大雪飘飘,彩云飞
123.谢绝访客
124.临终饮食照顾
125.「如果生命剩下100天」
126.这些年的理财方式
127.晕眩的祸首
128.相信奇蹟,创造奇蹟
129.勇敢做自己
130.平安是上帝的祝福
131.欧巴桑有难
132.好可惜啊
133.收拾残局
134.浅谈孝顺
135.勇敢的父亲
136.台风过境
137.吃饭的哲学
138.理想的人生
139.助人为乐
140.非法外劳的命运
141.败血症患者
142.监守自盗
143.精力与时间的分配
144.忆儿时
145.气垫床坏了
146.爱犬蒙主宠召
147.失落感
148.扰攘与烦忧
149.不舍与尊重
150.愿景实践者
151.耶诞节的美意
 
第八部:返乡之旅
152.新年快乐
153.外佣失职
154.放手的煎熬
155.筋疲力竭
156.幻听与对话,回南部老家
157.蒙恩离世,远走高飞
158.最后一刻的恩典
159.受苦的意义
160.后记:与母亲话别
161.信守承诺的上帝
162.上帝与我
163.百善孝为先
164.志谢
165.后记:经历上帝~人生的目的
166.后记:与神同行~爱与宽恕的旅程
167.使命感
 

图书序言

推荐序

  「孝道」是中华文化里头一个相当重要的伦理观念;在儒家思想当中,孝顺的美德就是要去尊敬父母,长辈和祖先。
 
  在当今生活步调快速的台湾社会,许多人已经难以在日常生活中实现这个观念。人们现在忙着谋生,有些人身兼两三份工作,为了付房贷和车贷,更别说是支付孩子们的教育费用。
 
  并非多数人都可以在家里照顾自己年迈或生病的父母亲。那些有志于照顾父母的人,特别是他们本身也生病的时候,就成为少数族群。他们需要拥有无比的信心,才能够承担这一个重责大任。
 
  大部分的现代人以为,只要有人照顾父母,不管是谁照顾,或是在哪里照顾,他们只要把父母安排好就是尽了孝道。等父母过世以后,他们会花大把钞票来买墓地安置父母的骨灰,接着再按照传统的风俗来祭拜父母,以此来表达他们对父母的孝思。
 
  然而,这真的是所谓的孝道吗?我们尽孝是在父母生前,或是在父母去世之后呢?许多人可能认为,既然在父母生前,基于许多不同理由,他们无法尽到孝顺父母的责任,至少在父母过世之后,他们可以用厚葬或者是祭拜的方式来表达孝思。只是这样做对父母有何意义呢?
 
  我记得当我父亲开始在夜间有大小便失禁问题的时候,我母亲必须起来照顾他。当时他们已届八十七岁高龄。持续一年多之后,我母亲再也无法照顾我父亲,她已经身心俱疲了!
 
  当我的哥哥们讨论该如何帮助父母之后,结论就是把父亲安置在安养院。当我父亲得知这项消息之后,他的眼眶含泪却不发一语。然而那时候我们便理解,这个方法行不通。几经思索之后,我们决定聘请用佣人来照顾两位老人家。那时候我母亲还可以行动自如,女佣或多或少还可以与她作伴。
 
  这样看起来似乎有人在父母身旁照顾着他们,但是我们有多少人可以真的知道年迈的父母心中的想法呢?我父亲过世后,我母亲孤单地与女佣同住,我的哥哥们虽然每天和母亲通电话,但是每个礼拜也只能去探视母亲一两次。
 
  由于我和母亲分别居住在两个不同的国家,每次我去探视母亲,我总会试着多待久一些时日,跟母亲作伴。也就是在那段日子里,母亲才有机会向我表达她内心深处的声音。她说,因为外佣的语言表达能力不足,她们之间的沟通也非常有限,母亲因此觉得很孤单。虽然她生养了众多子女,却没有子女愿意与她同住。为此,我对母亲深表同情。身为母亲的我也同时想到,当我年纪大了又需要他人帮助的时候,我对自己的子女会有什么样的期待呢?当时我觉得,也许大多数的老年人会希望子女们留在他们身边和他们作伴,有人可以陪他们说说话,就这么简单吧。
 
  当我得知Diana(作者)辞去了工作,并且把生病的母亲接回家照顾的消息,我知道她的选择是正确的。Diana并不富有,她凭着信心跨出了这一步,因为她是顺服上帝的旨意,我知道主必要看顾她和她的母亲。因为在圣经中主曾经应许,祂永远不会离开我们(祂的儿女),也永远不会丢弃我们(希伯来书:13章5b)。
 
  即使Diana有女佣帮助她,她还是不分昼夜地照顾她的母亲。她并不倚赖女佣的照顾,因为她觉得唯有母亲最亲近的家属,才能够把母亲照顾得最周到。
 
  我们亲自见证了她如何照顾母亲,从癌症的痛苦当中恢复生机,从一位不信上帝的人成为上帝的儿女,一直到她平安地离开人世进入天国。
 
  在她的书中,她分享了一些上帝如何带领她每一步照顾母亲的历程,以及她已经过世的父亲以不同的方式守护在她身边,鼓励她度过重重难关的故事。
 
  每个月我们都会去探视她。我们看见了她的母亲缓慢却明显地改变着,从病恹恹、眼神呆滞的状态,转变为神采奕奕、快乐、幽默、健谈而且又总是带着微笑的神情。
 
  这让我很佩服Diana的奉献精神。她甚至放弃了走入婚姻的机会,全心全力为母亲付出。她经常睡眠不足,也放弃了个人的社交生活,日夜守护着母亲,随时为突发状况待命,只为了帮助母亲恢复健康。我确信这是她人生中最想达成的心愿。如果人生可以重来,她肯定愿意再度为母亲牺牲自己。
 
  她在这八年当中所学习和所经历的一切,肯定能为那些想要亲自照顾年迈父母亲或是其他病患的人们带来帮助。我也相信,如果你愿意凭着信心跨出这一步,你也会得着相同的热忱并且如愿以偿。我相信上帝将会在你实现目标的另一端迎接你。愿你迎向挑战,愿上帝祝福你!
 
Hannah Groft 牧师 / 新家庭聚会所
 
  〈出埃及记20:12〉:「当孝敬父母,使你的日子在耶和华――你神所赐你的地上得以长久。」

  〈申命记5:16〉:「当照耶和华――你神所吩咐的孝敬父母,使你得福,并使你的日子在耶和华――你神所赐你的地上得以长久。」

  〈以弗所书6:2〉:「『要孝敬父母,使你得福,在世长寿。』这是第一条带应许的诫命。」

自序
野花与救赎
2016/05/12

 
  一个人的被救赎,并不只限于宗教的范畴,乃是在于「心中的眼睛被打开,得以看见人生的光明面,不再觉得人生处处充满着晦暗与绝望。」
 
  人生中有许多感人的细节,也许是我们过度忙碌于每天固定的行程,以致于从来未曾注意到这些细节的发生。
 
  如果某日发生了某些意外,也许不是让我们很愿意接受,却「意外地」让我们把眼光投注到另一个事件,让我们「发现」了许多感人的环节。
 
  这些环节一直都发生着,并不会因为我们的忽略而不存在,它们「忠心地」存在着,如同野地里的小花一般,虽然叫不出名字,却依然坚韧地存在着,绽放着。
 
梁雪雯

图书试读

出院返家,妈妈信耶稣
2009/01/16~02/28
 
2008年底之前已经向老板表明辞职回家照顾妈妈的意愿,老板也体恤我的处境,同意让我离职。
 
2009/01/16 妈妈终于出院返家。事先就告知妈妈出院后搬来与我同住,所以妈妈很高兴地与我回来住处,也快乐地过了农历新年。
 
2009/1/28 大年初三,我的大学挚友璧君偕同夫婿和她的教会好友,淑华一家人,一起来探访我和妈妈。这天,大家来探访妈妈,她真的很高兴。淑华说要为妈妈祷告,妈妈很高兴也愿意跟大家一起祷告;淑华接着问妈妈愿不愿意接受耶稣成为她的救主,也就是成为上帝的女儿,让上帝一直看顾、保护妈妈?妈妈点头答应了!去年在南部住院时,妈妈已经跨入人生的第七十一个年头,妈妈在她七十岁又五个月的这时候成为我们家的第四位基督徒。
 
为何我要在此提到基督信仰呢?往年妈妈还可以行动自如的时候,她是个很虔诚的寺庙信徒,每逢过年一定会到庙里祈福拜拜。自从妈妈生病以来,一直是我的教会好友们来探视我们,也许是会友们的温暖关怀感动了妈妈,妈妈才会愿意降服在被她拒绝了一辈子的耶稣面前,受了洗成为基督的信徒。
 
因为我在过年前已经接下一份由几位研究生组成的英语进阶课程,过完农历新年之后,必需请看护前来住处照顾妈妈。妈妈当时很不喜欢新看护,因为看护会要求妈妈做复健,训练妈妈拿助行器走路,也会说一些妈妈不爱听的实话,让妈妈心里觉得很不舒服。当我下课回家之后,看护也接着下班离开。妈妈就常常在此时威胁我说,等她会自己走路之后她要躲得远远的,让我们永远找不到她等等之类的话。
 
这番话对当时的我来说,真的让我产生深深的无力感。毕竟,对一个为了照顾妈妈而辞掉工作的女儿而言,既没有功劳也没有苦劳,却还要承担搞不好哪一天妈妈又要偷跑的隐忧。
 
这种事根本无法用「身心饱受压力与煎熬」来形容我当时的感受,连外出兼课一事也让我产生了罪恶感,妈妈让我觉得:我似乎不该丢下她而自己在外头逍遥享受。
 
接着下来,应该谈谈我自己心态上的转变。我当时只有自己一个人照顾妈妈。举凡天亮了,眼睛一睁开要打点的大小琐事,我都是一手包办。有时一个晚上起身六、七次,为妈妈换尿片;心里常常焦急着要完成许多事。我一方面等待着我申请的外籍看护工到来,一方面透过仲介安排台籍看护居家服务,以因应我出门上家教课时,家里有人可以照料妈妈。

用户评价

评分

**评价三:** “癌末之旅:陪伴疗愈手札”,这个书名本身就自带一种故事感。它不是一本小说,却比很多小说更能触及人内心最柔软的部分。我常常在想,当我们面对生命的终点时,那些曾经的喧嚣和烦恼,是否都会变得微不足道?这本书,我想它不会回避生命的真相,但它一定会在真相里,找到那些不被遮蔽的美好。我期待它能带领我进入一个充满情感共鸣的空间,去体会那些在生命尽头,依然绽放的光芒。也许是亲人的关怀,也许是朋友的支持,又或者是自己内心深处的宁静。这本书,也许会让我学会用更温柔的眼光去看待生命中的一切,包括那些看似难以承受的苦痛。它是一种提醒,提醒我们生命的长短并非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我们如何去度过,以及我们如何去爱。

评分

**评价五:** 《癌末之旅:陪伴疗愈手札》,这个书名有一种淡淡的忧伤,但更多的是一种温暖的期待。它让人知道,即使是在生命的最后阶段,也依然有“陪伴”和“疗愈”的存在,这是一种对生命尊严的守护,也是对人性光辉的展现。我猜测这本书的内容,或许不是戏剧性的情节,而是一种细水长流的记录,是那些平凡日子里,闪耀着不平凡光芒的瞬间。可能是某个细微的关怀,一个温暖的眼神,一次用心的倾听,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点滴,却能在人生的最后时刻,成为支撑心灵的力量。这本书,也许会让我们重新思考生命的意义,不再仅仅关注“活多久”,而是关注“如何活”,以及如何让生命的最后一段路,也充满爱与尊严。它像是一本关于爱的教科书,而它的主角,是那些在生命尽头,依然努力绽放生命之花的人们。

评分

**评价一:** 初拿到《癌末之旅:陪伴疗癒手札》这本书,我其实带着一种复杂的心情。一方面,我对“癌末”这个词汇本身就充满了敬畏和一丝丝的恐惧,因为它总让人联想到生命的终结,生命的脆弱。但另一方面,书名中的“陪伴疗愈”又像一束光,指引着我进入一个充满人性温暖和深度关怀的世界。这本书的书封设计非常朴实,没有过度的渲染,反而让人觉得真诚。它不是那种哗众取宠的励志读物,也不是冷冰冰的医学报告,它更像是作者真挚的分享,是生命旅程中一段深刻的凝视。我期待这本书能为我带来一些关于生命、关于爱、关于告别的思考,也许能在平凡的日子里,找到更多值得珍惜的力量。这本书的价值,可能不在于它直接告诉你如何“战胜”疾病,而在于它如何帮助我们理解生命中的“失去”,如何在有限的生命里,活出无限的意义。它可能是一本关于如何“好好告别”的书,也可能是一本关于如何“好好活在当下”的书,我对此充满好奇与期待。

评分

**评价四:** 第一次看到《癌末之旅:陪伴疗愈手札》这本书,就被它的标题吸引住了。它让我立刻联想到生命中最深刻的课题——如何面对终点,以及如何在这个过程中,不失去我们最宝贵的情感连结。“陪伴”和“疗愈”这两个词,充满了力量和温度,让我感觉这本书不会是一篇枯燥的叙述,而是充满人情味的故事。我很好奇,作者会以怎样的视角来记录这段旅程?是旁观者的记录,还是亲历者的感悟?无论如何,我都能想象其中会充满了细腻的情感描写,以及对生命本质的深刻反思。这本书,或许能让我们这些健康的人,也能从中学习到关于如何更好地去爱、去关心身边的人,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创造出无限的价值。它可能是一种人生教材,但却是一本最不寻常、也最触动心灵的教材。

评分

**评价二:** 老实说,我一直不太敢触碰以“生死”为主题的书籍,总觉得太过沉重,容易让我陷入情绪的低谷。但是,《癌末之旅:陪伴疗癒手札》这本书的书名,意外地让我感受到了一种平静的力量。它没有直白的“死亡”字眼,而是聚焦在“陪伴”和“疗愈”上,这似乎是在强调,即使在生命的尽头,也依然有爱和温暖的存在。我猜想,这本书的内容,或许会以一种非常细腻、贴近生活的方式,讲述作者或她身边人的故事。可能是某个微小的瞬间,一次无声的凝视,一句简单的安慰,都蕴含着巨大的力量。我希望透过这本书,能够更深刻地理解生命的脆弱,以及在脆弱中,人与人之间那种羁绊的珍贵。它或许能让我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更加感恩当下所拥有的一切,减少不必要的执念,拥抱生命中的每一个片段。这本书,也许会是我一次关于灵魂的洗礼。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