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话中的女性:从荣格观点探索童话世界

童话中的女性:从荣格观点探索童话世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Marie-Louise von Franz
图书标签:
  • 荣格心理学
  • 童话研究
  • 女性主义
  • 原型
  • 集体无意识
  • 象征意义
  • 故事分析
  • 心理学
  • 文学批评
  • 神话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当女性能辨识自己内心运作的隐匿本质并顺其而行,
其威力相当于英雄屠龙、建立城镇,
或是将人民自恐惧中释放!

  女人的心灵发展有许多重要历程,这在世界各地的童话中都有迹可循,却鲜少有人讨论。阅读童话就像潜入女人曲折的一生,无论是学会打破常规相信直觉、练就看清事情真相的功夫,或是遭遇邪恶并认识自己嫉妒、阴暗的一面,以及适时放手让过往逝去等等,都是启蒙之路所不可或缺的情节。读懂其中的奥祕,足以超越日复一日的琐碎,成为全新的自己。

  † 白雪与红玫 †
  每一个人所陷入的黑暗之事都可被称为启蒙,
  因为你进入原本就属于你自己的某些东西,而现在你必须从那里出来。

  † 睡美人 †
  无法处理和克服受伤的情感,将为阿尼姆斯攻击打开一扇门,陷入伤害、怨恨或坏情绪,
  此时不妨问问自己:「我对什么事情感到失望或情感受伤而没有察觉?」

  † 无手少女 †
  许多女性克制自己不去学习或发展心智,因为觉得这么做会落入阿尼姆斯的掳获而无法结婚。
  但是她内在想发展自己的渴望仍然存在,于是魔鬼会再度出现,而这次干扰的就会是她的婚姻。

  † 六只天鹅与七只渡鸦 †
  把负面意见或凶暴的情感用一种文明的方式表达,而不只是维持表象的礼貌,是一项困难的功课,
  用神话学的语言来说,这是让一个受诅咒成为动物的人,返回人形的伟大任务。

  † 美丽的瓦希丽莎 †
  变得有觉知的历程,是指在心中必须对自己的正面和负面反应清楚明白,并且知道它们在哪里。

  本书出自荣格派童话分析大师玛丽-路薏丝.冯.法兰兹不惑之年的讲座集结,当时她已浸淫分析心理学超过二十年,经手过无数童话与梦境。且看她以睿智的洞察,解析映照在童话与人生间,彼此唿应的真相。

本书重点

  ‧荣格派童话分析大师玛丽-路薏丝.冯.法兰兹,以七个经典童话,说明女性心灵的特征。

  ‧结合临床经验,点出常见的女性困境与议题,如负向母亲情结、阿尼玛女人、阿尼姆斯攻击、过分自我牺牲等等。

共同推荐(按姓氏笔画排序)

  吕旭亚(苏黎世国际分析心理学院毕业、IAAP 荣格分析师)
  洪素珍(国立台北教育大学心理与谘商学系副教授)
  陈文玲(国立政治大学广告系教授兼X书院总导师)
  乔色分(一一拟尔剧团艺术总监)
  程威铨(海苔熊、心理学作家)
  新井一二三(日本作家)
  邓惠文(荣格分析师、精神科医师)
  苏绚慧(璞成心理学堂创办人、璞成心遇空间心理谘商所所长)

  荣格对人类心灵的贡献,就是让我们更能把象征的语言转换成心理的语言;而冯.法兰兹则是让我们把遥远的、他人的童话放进当下的、自己的内在,让我们与自己相遇。──吕旭亚(苏黎世国际分析心理学院毕业、IAAP 荣格分析师)

  本书从女性视角分析童话微言大义,补充国族大梦片面神话观点之不足。冯.法兰兹利用荣格心理学理论潜入童话内在,分析之深刻,令人折服。──洪素珍(国立台北教育大学心理与谘商学系副教授)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玛丽-路薏丝.冯.法兰兹 Marie-Louise von Franz(1915-1998)


  冯.法兰兹博士是公认最杰出的荣格承继者,更是童话心理解读最具权威性的代表人物。她擅长于文学、语言学、拉丁文、希腊文以及古代历史,并于1933年18岁时遇见荣格后,即追随他直到他1961年逝世。期间她不仅将跟随荣格所学习到的概念与方法运用于童话分析中,也为人作心理分析,累计分析了65,000个梦。

  除此之外,她一生致力于发展荣格的分析心理学,成立「苏黎士荣格学院」,并四处讲学不辍,常受邀到各地授课,内容结集成书,涉及童话、梦、神话学、炼金术、积极想像、共时性等主题,有多达20余本作品,着作常以大量实际经验与案例,佐以平易近人的语言讲述,现已出中文版的作品有《解读童话:从荣格观点探索童话世界》、《童话中的阴影与邪恶:从荣格观点探索童话世界》、《童话中女性:从荣格观点探索童话世界》、《荣格心理治疗》(心灵工坊出版)。

译者简介

黄璧惠


  美国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校区教育心理学博士,主修发展心理学。曾任中央研究院欧美所博士后研究、台北市立体育学院师资培育中心助理教授、台北科技大学通识中心兼任助理教授,译有《踏上心灵幽径》、《英雄之旅》、《童话中的女性》(后两本为心灵工坊出版)。
 

图书目录

|推荐序| 童话:在梦与神话间行旅的女性/洪素珍
序言

导论
童话中的女性形象/童话乃集体无意识的补偿

第1章    睡美人(上)
睡美人(野玫瑰)的故事/童话中的主角代表什么/自我和自性的关系/女神对其人性化身的矛盾态度

第2章    睡美人(中)
无意识的酝酿期/被遗忘的教母/阿尼姆斯的攻击/被集体拒绝的不一定有错

第3章    睡美人(下)
魔鬼的条件/惩罚和报复/弹性的态度/纺纱与编织的象征/停滞的生命/带刺与过度敏感的态度

第4章    白雪与红玫
熊的象征/侏儒的象征/不当怜悯/胡子的象征

第5章    无手少女
磨坊主人的困境/银手与不自然的母性/在森林里得到疗癒/国王脸上的餐巾

第6章    变成蜘蛛的女人
无意识经验的失败案例/与「头」新郎结婚──阿尼姆斯掳获/父亲对女儿阿尼姆斯发展的重创/进入无意识/男性月神/对原型素材的疲弱回应/蜘蛛的象征

第7章    〈六只天鹅〉和〈七只渡鸦〉(上)
数字的意义/点头老妇的象征/天鹅的象征/渡鸦的象征/编织星星衬衫

第8章    〈六只天鹅〉和〈七只渡鸦〉(下)
一元世界(unus mundus)/星座(constellation)/树的象征/缄默的神祕/切下小指头/玻璃城堡的象征

第9章    美丽的瓦希丽莎(上)
娃娃的象征/母女议题/臼和杵的象征

第10章    美丽的瓦希丽莎(中)
筛选种子的象征/下界的三位一体/森林中的回春磨坊

第11章    美丽的瓦希丽莎(下)
对大自然黑暗面的态度/检视邪恶/本能的重要性/细致的衬衫

附录1 延伸阅读
附录2 中英译词对照表
附录3英中译词对照表

 

图书序言

推荐序

童话:在梦与神话间行旅的女性


  梦、神话以及童话等素材,向来为精神分析重视,运用广泛。荣格学派对它们的象征意涵尤为看重,视作原型在集体无意识不同层次上的重要表现。其中,古典荣格学派分析师玛丽-路薏丝.冯.法兰兹(Marie-Louise von Franz)对童话分析尤为擅长,《童话中的女性》(The Feminine in Fairy Tales)结合梦境与童话,论述女性困境,探求出路,引人入胜。

  梦、神话与童话汇集于原型,对被意识心智潜抑或者忽略之处加以补偿。终极的原型则表现为自性(Self)的神话,是为宗教的基础。但对于女性,或者是儿童而言,宗教,尤其侧重阳性的西方一神教,于阴性面向有欠缺,弱化了女性自我(ego)的认识观点,于是从神话再制而成的童话,成为女性补偿心智的梦境,心灵实质崇仰的宗教。

  荣格(Carl Jung)在 1925 年间曾造访中部非洲地区的艾尔贡(Elgon)原始部落,发现当地土着若出现「大梦」(big vision),必须将梦境内容公诸于众。而如何判断意象大小呢?当地人说,凡有那种要公开一吐为快的强烈感受者,就是大梦。荣格认为,那是当集体无意识强力袭来时,个体无法承受,故尔若斯。

  集体无意识在梦境中常以原型的人物和故事形态显现,这些意象和内容结构越接近心智无法理解如「生从何来?死往何去?」的问题时,便形成神话,成为宗教前身。

  人类学自十九世纪兴起以来,对宗教源起的争论,几乎无日无之。其中基于进化论思想者,以宗教人类学之父、英国人类学家泰勒(Edward Burnett Tylor)主张「万物有灵论」(animism)为代表的观点最为流行,认为那是人类最初、最原始的宗教形式。这个想法,为「巫术—宗教—科学」连续发展的进化结构模式奠立基础。

  不过,宗教人类学法国学派先驱的社会学家涂尔干(Emile Durkheim)则认为,作为宗教仪式象征物的动物图腾,反映该社会群体的宇宙观以及社会结构,因此「图腾信仰」(totemism)才是宗教的最基本形式、「宗教乃是对社会本身的集体崇拜」,只有透过社会的「集体表征」(représentations collectives)才可能认识到特定社会的集体意识。

  以研究原始部落民族的象征性思维着称的法国人类学家吕西安.列维-布鲁尔(Lucien Lévy-Bruhl)继承涂尔干「图腾信仰」的学说,认为原始民族的思考没有对立性,不对意识和无意识作区分,带有巫术性格的神话人物,是与社会群体相关的集体表征。对荣格而言,他所指称的原型与列维-布鲁尔的「集体表征」并无二致。

  列维-布鲁尔指出,原始民族思考的特色之一是不以理性为准的「前逻辑」(pre-logical)的逻辑;而宗教的神圣人物,尤其在复杂的一神教系统内的神,则是理性逻辑的产物。原始社会对于神话和宗教是混淆的,集体表征除了神话人物之外,也涵括了宗教的神,它们都是「神的故事」。因此,集体表征的集体性上升到国族的层次,充满阳性逻辑。如荣格便批评基督教因忽略与压抑了阴性面向,而无法完整涵括心灵。

  如前所述,艾尔贡人需要公开大梦。既然有大梦,当然有「小梦」(little vision)。小梦属于个人,它们所补偿的,除了个人情绪外,也会是特定族群心灵长期潜抑后集聚而成的情结。这些梦境,借熟悉的原型出现,也可能具神话的集体表征性质,借神话人物显现,但说的却是另一套故事;或者根本就是神话的变形,叙说着凡人观点。因此,这些小梦其实不完全「小」,只是不属主流,而被典型的「大」所淹没。

  这就是童话,神话—宗教连续观点的另一面,通常以被社会长期忽略的女性或者孩童为主角,说着他们想跟世界说的故事。

  比如,波瑟芬妮(Persephone)是大地女神荻米特(Demeter)的女儿,被地狱之主黑帝斯(Hades)强虏为后。荻米特透过万神之王宙斯(Zeus)介入协调,波瑟芬妮可以在春季约六个月的时间回到大地与母亲团聚,这时,地面充满生机,希腊人称其为春天女神;而当她回到地府,回复到冥后身分后,不仅大地凋零,甚至本身也变得冷酷无情,连死亡都被吸进她的黑暗中。希腊人因此不敢直唿其名,而以「少女」(Kore)代之。这位暗黑少女唯一一次出现怜悯心的事迹,是被音乐诗人奥菲斯(Orpheus)打动,释放他的妻子尤丽狄丝(Eurydice)还阳,但终因尤丽狄丝未能守住不得回望地狱的承诺,功亏一篑,不得不死。类似事件的另一次,则是赛姬(Psyche)为求其夫小爱神(Eros)回头,应小爱神之母爱神阿芙萝黛蒂(Aphrodite)要求,下地府求助,带回冥后所交待、一个绝对不能打开的盒子。赛姬于回程,不敌好奇心开盖,放出睡魔,而立刻沉睡。还好,经过丈夫向其母与宙斯求助,才将她救回,列入神籍,终获不死之身。

  神话层次的大梦,往往直指人性,因着生死、爱憎、贪着、仇恨与痴迷等根本性的痛苦矛盾,而产生震撼的结果;尽管神话主角也会是女性,但表现的往往是符合男性阿尼玛(Anima)形象的投射,或者是女性片面阿尼姆斯(Animus)的风格,缺乏女性的整体性。我们看到令人生畏的冥后,与负向智慧老人的暴君原型无异;而我见犹怜的赛姬则倾全力于满足所有人(包括善妒的婆婆,以及自尊心太强的丈夫),惟缺少自己的个性与需要。

  同样的大地甦醒沉睡、死亡复活循环,同样因为感天动地而终于不死的赛姬等神话,如果重新以女性心灵角度改写,就成了睡美人的童话版本。美丽的公主无需哀求怜悯,英俊的王子自会拼命去唤醒她,暗喻着男性反过来去满足女性情慾,与神话观点大相迳庭。女性在童话里,成为主角,成为补偿神话筑梦不足的缺憾。

  《童话中的女性》从女性视角分析童话微言大义,补充国族大梦片面神话观点之不足。冯.法兰兹利用荣格心理学理论潜入童话内在,分析之深刻,令人折服。
 
洪素珍(国立台北教育大学心理与谘商学系副教授)

图书试读

当代西方女性似乎在寻求足以界定自我认同的意象,这种追寻的动机,来自于现代女性的迷惘以及深层不确定感。正如荣格所指出的,西方世界这种不确定感是因为在基督宗教中,女性缺乏形上学的典范所致。新教教义必须接受这样的责难:它是纯男性的宗教。天主教至少还有圣母玛利亚(Virgin Mary)作为女性原型的(archetypal)代表,但是这种女性原型的意象仍不完整,因为她只包含了神圣女性原则当中崇高和光明的那一面,无法表达完整的女性原则。我在研究童话时,偶然首次发现其中的女性形象对我而言似乎能弥补这种缺憾。童话表现了乡野中教育程度较低的村民,所拥有的创造性想像。童话的优势是质朴的(非文学性或修饰过的),并且是在集体中经洗鍊,未曾被个人问题所混淆的纯粹原型素材。在十七世纪之前,对童话感兴趣的都是成人,童话被放在育儿的位置是后来才有的发展,这可能和西方文化排斥非理性并强调理性观点有关,导致童话被认为是没有意义的,这种荒诞故事只适合儿童阅读而已。一直到今天我们才重新发现,童话具有深广的心理学价值。

童话中的女性形象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