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剥削的童年:如何面对自恋型父母,修复童年创伤,迎向新生

被剥削的童年:如何面对自恋型父母,修复童年创伤,迎向新生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Nina W.Brown
图书标签:
  • 自恋型父母
  • 童年创伤
  • 原生家庭
  • 心理治疗
  • 自我成长
  • 情绪管理
  • 人际关系
  • 心理健康
  • 自我疗愈
  • 亲子关系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他们是你人生的无底洞。
  请你鼓起勇气说「不」。

  他们要你唯命是从,随传随到。
  他们用「如果你爱我」或「如果你在乎我」等话术,
  以及羞愧感和罪恶感来操弄你,压迫你去做不想做的事。
  他们将自己的难受或痛苦都怪到你身上。
  他们认为你的存在,就是为了满足他们的需求……
  他们是擅于剥削孩子的父母。

  给那些每逢假日、家庭聚会,就难逃童年羞辱记忆侵扰、饱受煎熬的人。
  也给那些冀望自己的委屈、隐忍,能换来父母改变的你。
  更给那些与父母不说话,甚至决裂,但心里仍隐隐痛着的你。

  ★10个评估量表,了解自身的伤有多深。
  ★8个肯定金句,重塑自我。
  ★27个修复与疗癒练习。
  ★8大疗伤策略,强化自我。
  ★12个感知转移,逐步拿回人生的主导权。

  你对以下这些话语很熟悉吗?在熟悉的同时,又觉得心里有种刻骨的痛吗?
  ‧「为什么你就是不能把事情做更好(更成功、赚更多钱……)?」
  ‧「你哥哥(姊姊等兄弟姊妹、认识的邻居……),都做得到,为什么你不能像他一样?」
  ‧「我不知道该拿你怎么办才好。你真是个(麻烦、忘恩负义、难搞)的人。」
  ‧「你真的无药可救了。」

  对妮娜‧布朗博士而言,我们每个人身上的创伤,都与早期的人生经验有关,尤其是会剥削孩子的父母,他们刻薄、贬抑和轻视孩子的言行,是第一刀,在孩子心上留下最初的伤痕。

  你可能无法用言语来形容、描述这些情况,或是根本不记得到底发生什么事。但当你长大,你需要他人不断关注与赞美你,而如果别人没有称赞你,你就觉得他们在挑你缺点、说你不完美,而当你面对挫折或仅是令人恼火的小事,也都会让你惶恐、不安,你觉得身边的人无时无刻都在针对着自己、责备着自己、批评着自己,甚至最后,你会告诉自己:「对,我就是一个无药可救的人……」你将童年时,父母对你的第一刀,再一次挥砍在自己身上。

  如何摆脱过去的羞辱与伤痛、化解心结、疗癒伤口,以及发展自我、接纳自我,以抵御过往父母带来的创伤,是妮娜‧布朗博士想带给读者的,她提出许多循序渐进的评估与练习,另外,她也提醒读者与父母相处的迷思:

  ※放下父母能改变的幻想:因为父母觉得你(孩子)才是需要改变的人。
  ※避免与父母发生冲突:因为所有你表达出来的情绪,都只会让父母再度攻击你。

  父母所带来难以抹灭的创伤,那些伤痛与怨怼,我们其实有能力去疗癒与修复。父母不会改变,但你可以设定界限、重塑自我,拿回自己人生的主导权。

  ◎【请停止这些对于父母的幻想,因为任何人(包含你父母在内)都不会因为你希望他们改变而改变】
  ‧父母会承认他们的错误,意识到他们对你造成的伤害,并做出补偿。
  ‧父母会因为他们对你所做的一切感到痛苦,备受煎熬。
  ‧你能胜过父母,取得优越地位,并揪着他们的错误不放。
  ‧父母身边的所有人对他们的看法都与你一样,而且也会嫌弃他们。
  ‧你的想法完全正确。
  ‧你能以牙还牙,或别人能用父母对待你的方式来对待他们。
  ‧父母总有一天一定会改变,并为他们的言行感到后悔。

  ◎【自我肯定金句摘录】
  ‧我需要别人来照顾我
  →自我肯定金句:我很坚强,不但可以自己一个人独立生活,也可以发展出令人满意、有建设性的人际关系。

  ‧我无力做出任何改变
  →自我肯定金句:我有能力改变,只是还没找到方法而已。我绝对不会放弃。

  ‧我没有别人那么好
  →自我肯定金句:错误是可以改正的。我下次会做得更好。我必须面对自己所犯的错,但这并不会降低我的价值。

  ‧我需要他人的认同
  →自我肯定金句:我喜欢而且希望对方能认同我,但如果得不到认同,也没关系,我还是会过得好好的。

  ‧我一定要当个完美无缺的人
  →自我肯定金句:我已经够好了。我会努力变得更好,但我也很喜欢自己本来的样子。

  ‧我必须照顾别人
  →自我肯定金句:我要相信他人有能力解决问题,对他们来说,这或许更有帮助。

各方推荐

  周慕姿(谘商心理师)撰推荐序。海苔熊(科普心理作家)、陈志恆(谘商心理师/作家)、刘仲彬(临床心理师)同感推荐(依姓氏笔划顺序排列)。

  这本书最大的优点在于,书中有提出一些现象说明、分析与评分量表,让我们了解与分辨:自己是否的确在亲子关系中受了伤,且影响了我们日后的生活与其他关系;但更多的是,书中提出许多自我了解、自我修复与自我疗癒的方法,让我们能够更真诚地面对自己的创伤与情感,还有重新修复受创的自己。──周慕姿(谘商心理师)

  给那些每逢假日家庭聚会就难逃童年羞辱记忆侵扰、饱受煎熬的人……本书能帮助读者发展出一种适用于许多节庆聚会的伪装,一种关于自我保护的「冷漠的艺术」……并了解无效和有效冲突、同理心和同情心,以及依附式回应和减压策略间,那些微妙却深刻的差异……是本崭新的疗癒技巧大全。——约尔・佛斯特(Joel C. Frost),教育博士、哈佛医学院心理学系临床助理教授

  《被剥削的童年──如何面对自恋型父母,修复童年创伤,迎向新生》提供了非常实用的建议与指引。对于正在学习如何辨识、应对父母的破坏性行为,以及正在学习如何滋养、保护发展中自我的读者来说,本书创意十足的技巧和练习都是无价之宝。——索尔・哈伯博士(Saul Hopper),美国密苏里州圣路易市私人执业临床心理师

  拥有自恋型父母的孩子能从本书中发掘众多技巧,将自己从困顿的亲子关系中解放出来……这是一本思虑缜密、内容周全、助益匪浅的疗癒指南,能帮助成人小孩(adult children)往前迈进,与自恋型父母、自己,以及他人建立更美好的关系。——琼安・麦德威博士(Joan Medway),专业临床社工师(LCSW)、美国马里兰州波托马克区私人执业心理师。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假设的图书《被剥削的童年:如何面对自恋型父母,修复童年创伤,迎向新生》的简介,旨在详细阐述其内容核心,同时避免提及该书的实际书名或具体内容。 --- 新生之路:疗愈原生家庭阴影,重塑自我价值 一部深刻剖析家庭动力学、聚焦创伤修复与个人重生的实用指南 我们的成长轨迹并非完全由我们自身决定。童年时期,家庭环境,尤其是父母的角色,为我们构建了看待世界、理解自我以及建立人际关系的基础蓝图。然而,对于许多人而言,这段本应充满滋养与安全感的时期,却被难以言喻的心理创伤所笼罩。本书正是为那些在不健康的家庭模式中挣扎求生,渴望摆脱过去束缚,重新掌控生命航向的读者而写。 本书并非仅仅停留在描述“问题”的层面,而是深入挖掘了复杂家庭动态背后的心理机制,为读者提供一条清晰、可操作的自我疗愈路径。它旨在揭示那些潜藏在日常互动中的微妙操纵、情感忽视或过度控制,帮助那些长期处于被压抑和被边缘化状态的个体,清晰地识别出自己所经历的困境,并勇敢地迈出疗愈的第一步。 第一部分:洞察阴影——解码不健康家庭的运作模式 童年创伤的根源往往深植于家庭结构之中。本部分将细致解构那些破坏性的家庭互动模式。我们将探讨,当家庭成员的角色被扭曲,界限感模糊,以及情感需求长期被忽视时,对一个尚在发展中的心智会造成何种深远影响。 我们不会使用生硬的心理学术语来制造距离感,而是采用贴近生活的案例和观察视角,帮助读者辨认出那些看似“正常”实则具有高度破坏性的家庭行为:例如,无休止的批评与贬低如何侵蚀自尊;情感勒索如何让人终生都在寻求外部认可;以及,隐藏在完美表象下的情感真空是如何形成的。理解这些模式,是打破它们的首要条件。本书强调,识别创伤发生的环境,是理解自身反应的基础。我们将深入分析,为何一些人在成年后依然反复陷入相似的人际困境,或是为何在面对权威时会产生不合理的恐惧或过度顺从。 第二部分:创伤的烙印——理解成年后的影响 童年的经历不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自动消散,它们以无形的方式塑造着我们的成年生活。本部分将聚焦于童年创伤对个体心智、情感调节能力和人际关系网络造成的持久影响。 我们将详细探讨,被忽视或被过度控制的童年如何导致成年后出现“内在批判者”的持续声音,让人时刻感到自己“不够好”;如何影响我们对亲密关系的信任度,导致在寻求安全感和渴望独立之间不断摇摆;以及,情感麻木或过度敏感(高反应性)等现象背后的心理机制。本书提供了一个反思框架,引导读者将当前生活中遇到的困扰——无论是职业选择的犹豫、亲密关系中的反复冲突,还是无法摆脱的内疚感——追溯到早期的经验,从而理解这些反应的“合理性”根源。认识到这些行为是应对过往困境的生存策略,而非性格缺陷,是自我接纳的关键一步。 第三部分:重建自我——迈向情感独立与边界重塑 疗愈并非遗忘,而是学会带着伤口继续前行,并主动构建一个更健康、更安全的生活空间。本书的这一核心部分,将提供一套全面、循序渐进的工具集,帮助读者从被动承受者转变为主动的生命设计者。 建立坚固的心理边界: 我们将详细阐述,如何识别并坚定地捍卫个人的情感、时间与物理空间。这包括学习“不带罪恶感地拒绝”的艺术,以及如何应对那些试图侵犯你界限的旧有模式。 重塑内在叙事: 疗愈的关键在于改变你对自己人生的解读。本书指导读者如何识别并挑战那些由原生家庭灌输的负面信念,用基于现实、充满同理心的自我对话来替代内在的苛责。 重新校准情感罗盘: 针对情感调节困难,本书提供了一系列扎根于正念与接纳承诺疗法(ACT)的练习,帮助读者学习如何安全地体验、命名和处理复杂情绪,而非压抑或淹没于其中。 重建信任与亲密关系: 如何在不重蹈覆辙的前提下,建立真正滋养人心的连接?本书探讨了如何选择健康的伴侣与友谊,以及如何在现有关系中以更健康的方式表达需求和设定期望。 第四部分:拥抱新生——将创伤转化为成长的力量 最终,本书旨在引导读者超越“受害者”的心态,实现真正的个人赋权。这不仅仅是关于“修复”旧的损伤,更是关于利用这段深刻的自我探索之旅,去发现和培养那些因环境压抑而未能充分发展的潜能与品质。 我们将探讨“创伤后成长”的理念,聚焦于如何将早年为生存而发展出的敏锐洞察力、极强的适应能力,重新导向建设性的目标。通过实践,读者将学会如何定义属于自己的价值观,如何为自己设定符合内心渴望的未来愿景,并以一种充满力量和尊严的方式,重新融入世界。 这本书是一封写给所有曾在不被理解的环境中默默坚守的灵魂的邀请函——邀请你放下沉重的历史包袱,温柔而坚定地走向那个属于你自己的、充满自主与可能性的新生。这不是一条轻松的道路,但它指向的方向,是真正的自由与完整的自我。 ---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妮娜‧布朗博士(Nina W.Brown)


  教育博士暨美国专业谘商师,同时也是美国老道明大学(Old Dominion University)教育领导与谘商学系的教授和杰出学者,专攻自恋对关系造成的影响。着有《自私的父母》、《自私的同事》、《自私的爱人》和《成为情绪的主人》等七本作品。

译者简介

郭庭瑄


  艺术与文字成瘾,喜欢天马行空的想像及在阳光下看书发懒,乐于琢磨小细节、探索新事物。现为专职译者。译有多部绘本、《带戈壁回家》、《彼得潘》(首度收录前传)、《美女与野兽──魔法书的唿唤》、《原谅他,为什么这么难?》等书。

 

图书目录

致谢 011
【推荐序】学着承认内心的伤口/周慕姿(谘商心理师)012
暖心推荐016

序言
如何使用本书017
希望之光永在018

第一章 毁灭性自恋型父母
自恋的定义028
自私的父母029
承担亲职的孩子035
两种对于毁灭性自恋型父母的反应047
你的父母有毁灭性自恋特质吗?047
练习1.1:描述你的父母048

第二章 自私的父母:难以抹灭的创伤
你受伤了吗?061
练习2.1:你受伤了吗?061
练习2.2:和自己相处079
帮助自己090

第三章 伤痛仍在:当孩子长大成人
你的行为、态度096
练习3.1:怒火和烦忧105
练习3.2:我的关系114
釐清自我责任117

第四章 面对困境的方法
为什么会有这些感觉?120
练习4.1:内在的平静122
艰难的困境123
三大应对策略138
练习4.2:培养自我肯定的能力145

第五章 克服父母的隐性与有害影响
针对负能量所产生的自我毁灭反应155
排解内在负能量184

第六章 八大疗伤策略
练习6.1:战胜负能量188
练习6.2:庆祝自己的进步189
放下幻想190
自我陈述与自我肯定194
追求无私的利他主义(altruism)197
走向世界,接触他人199
敞开自我,发现生活中的奇妙与美好202
练习6.3:美的感知202
练习6.4:创造绮想视界206
改变步调209
正念与觉知211
练习6.5:发展正念与觉知213
减少个人自私的行为、态度214
第七章 强化自我
改变的步骤217

练习7.1:感受与表达232
终极目标:减少自私的行为、态度236
超然于自私之外:意义和目的239
练习7.2:探索意义和目的240
练习7.3:你的孤立感和疏离感有多强?243

第八章 你的理想自我:决定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自我成长策略255
练习8.1:削弱自私特质263
练习8.2:发掘自我力量和长处269
练习8.3:微小的自我转变284

第九章 实现理想:建立一个新的、更美好的自我
练习9.1:从现实到理想292
练习9.2:情绪挑战298
练习9.3:创意思维302
练习9.4:灵感世界306
建立关系308

第十章  你做得到:成为自己的主人
早期经验在形塑自我中所扮演的角色317
练习10.1:早期形象319
练习10.2:找到自我320
练习10.3:自我反应325
练习10.4:接纳331
别人能看到的自己?334
练习10.5:多重自我面向334
练习10.6:过去的愤恨和怨怼343
练习10.7:你对自己的感觉345

参考书目349

 

图书序言

序言

  此书描述了部分人与父母之间的经验关系,并解释他们对父母的行为、态度所产生的反应。我将这一系列难以说明的行为、态度及其影响,称作「毁灭性自恋模式」(Destructive Narcissistic Pattern, DNP)。

  此外,书中也提供了许多相关资讯和策略方法,有助于减轻在这类经历中的孤独感,提升被他人理解的感受。不过,本书并不能取代专业的心理谘商。要真正疗癒这种根深柢固的长期创伤、解决问题,建立一个焕然一新、更强而有力的自我,最好的方法还是寻求心理健康专业人士的协助。

  书中不仅描述了许多常见的情况,像是各种庆祝活动、祖父母的行为,以及年迈的父母等,同时也提供了详尽的方法,让读者得以辨识自私父母所带来的那些隐性、有害及难以抹灭的影响。提供具体策略,以降低来自父母的负面影响、强化自我,进而创造一个更新、更美好的自己——这就是本书的主要目的。

  如何使用本书

  书中的内容经过编排设计,因此请按照章节依序阅读,完成疗癒练习,再进入下一章。为了提供渐进式的理解架构,每一章都是以前一章的资料、素材与个人学习为基础发展而成。另外,也可以先把练习工具准备好,这样就可以在读完一章后马上练习,不用花时间找东找西。以下是常用的练习工具:数张白纸、索引卡、书写用的原子笔或铅笔,还有画画用的彩色蜡笔、色铅笔或麦克笔。

  希望之光永在

  虽然那些与自私父母有关的情绪和问题有时看起来非常棘手,但请鼓起勇气:你不必陷在悲惨的泥淖中难以自拔。你可以採取行动,让自己更有能力面对自私的父母,和他们那些令人痛苦的行为、态度,勇敢地展开一场或许因为父母扼杀而未曾降临、迟来的成长之旅。

推荐序

学着承认内心的伤口

周慕姿(谘商心理师)


  「从小到大,我一直很努力争取我爸、我妈的赞美。我爸妈对我的要求很高,但从来不称赞我。外人看来,他们学经历高、薪水高,而且待人和善,都觉得我有这样的爸妈,实在是太幸福了。但实际上,当我做不到他们的要求时,他们会对我说很难听的话、骂我很蠢;然后,带我出门时,又好像我们的感情很好,父慈子孝,让我觉得非常困惑。

  「爸妈他们时常会说:『我花这么多钱供你念书,念出一个好成绩、有一个好成就,就是你报答我们的方式。』所以我一直很努力,也很希望能够获得他们的肯定或赞美。只是,不管我多努力,对他们好像『都永远不够』。在家里,他们总是可以找到新的方式来挑剔我、嫌弃我;在外面,他们把我的成就、表现挂在嘴边,让他们可以跟亲朋好友炫耀、比较,让他们可以抬得起头来。很多时候,我常常觉得,我就像是他们的名牌包,如果我表现得不好,他们就会头也不回地把我丢掉。

  「我常常感觉到他们不爱我,不关心我的感受与想法。是啊!你怎么可能会去『爱』一个名牌包,在乎名牌包的感觉、在想什么呢?可是我以为,以为是我表现得不够好,所以他们才没那么爱我。或是,他们可能是爱我的,只是没有表现出来。『天下无不是的父母』,他们与大家都是这样说的,而我也想相信:他们做的一切,不管再怎么让我不舒服,或许只是方法错了,或是过于极端,但都是为我好而已。

  「只是,当最近我决定放弃我的高薪工作,转去非营利组织工作时,他们的反应非常的大。大到我爸打了我一巴掌,我妈哭着说:『我是个失败的妈妈!』然后,当他们把我赶出家门,说:『我们就当作没有这个小孩』时,我才真正了解到:『一旦我失去了名牌包的价值,没有办法让他们炫耀时,他们可以很容易地放弃我,毫不犹豫。』

  「看清这件事,对我是很痛苦的,那代表的不只是『原来我让父母失望了』那么简单而已,还包含了一个让我最心痛的部分:

  「原来,我前半生中,努力追求的一切:『希望他们能够认同我、肯定我,希望他们真的爱我……如果我表现够好,他们就会爱我了……』这个目标,是假的,是不可能发生的。

  「他们爱的,永远是那个可以让他们『生活加分』的我,就像爱一个名牌包一样;但是,他们不爱我这个人,不在乎我这个人的想法与感受。

  「我只是他们的延伸、他们的附属品、他们财产的一部分而已。
  「我永远得不到他们的爱,如我想像的那般无私的爱。

  「看清这件事,让我极为心痛。」

  在我的实务工作中,类似这样的故事,一再地上演着。

  在台湾传统的文化观念里,总认为「天下无不是的父母」,父母的爱总是无私,父母的举动总是为你好;如果有不是,那只是他们不懂表达,并非他们真的不爱。

  不会有自私的父母。

  但实际上,不论受教育多寡、社会阶层高低,有些父母,他们从来没有感觉到爱,也没有好好被爱过;如此,他们很难如这社会期待地「无私地爱这个孩子」,反而是充满了要求、有条件式地,甚至是把小孩当成一项「物品」般地经营,只为了满足自己的需求与期待。

  有些时候,这些父母提供丰裕的物质生活,对外看起来慈眉善目,因此,当孩子觉得痛苦而向外求救或释放出讯息时,因为社会上「父母总是无私的」与「有足够物质就是好父母」的刻板印象,就会让外界对这些小孩说:「你要知足,你已经非常幸福了,要懂得感恩。」「你怎么会这样就觉得痛苦,真的是过太爽,抗压性太低,不知足、不孝。」……

  于是,这些孩子被迫吞回自己的痛苦,怀疑自己的感觉,继续允许父母把自己当成财产,不停地被要求、被期待、努力满足父母,然后,不能有自己的感觉与想法。

  不能相信、不能承认自己的感觉;在非常痛苦时,还要责备自己,是自己抗压性太低,是自己不知感恩……

  这种无法言喻的痛苦处境,却令人心痛地常见。

  关于这本《被剥削的童年──如何面对自恋型父母,修复童年创伤,迎向新生》,讨论的即是:
  面对这些总希望孩子满足自己需求的父母,孩子所受的伤,如何能够疗癒?该怎么找回真正的自我?
  而长大成人的孩子,又能怎么重新面对自己与父母,保护自己不再受伤,学会与这样的父母互动?
  
  这本书最大的优点在于,书中有提出一些现象说明、分析与评分量表,让我们了解与分辨:自己是否的确在亲子关系中受了伤,且影响了我们日后的生活与其他关系;但更多的是,书中提出许多自我了解、自我修复与自我疗癒的方法,让我们能够更真诚地面对自己的创伤与情感,还有重新修复受创的自己。

  毕竟,对于很多在亲子关系中受创的孩子,要去承认那些伤痛,其实是非常不容易的。

  因为那代表的不只是「自己的父母会让自己受伤」,还可能代表着:「原来我一直期待着、努力想得到父母真正的关爱,但这个爱,可能从来不存在。」这是一件很悲伤的事。

  但是或许,只有我们承认自己的伤痛,了解「父母并非都有办法提供无私的爱」时,我们才有机会当回自己的父母,用我们想要的方式,好好对待自己。

  如果你曾在、或是正在与父母的关系中,觉得受伤、被压迫或「没有自己」的人,诚挚邀请你翻开这本书,跟着书上一步步地,找回属于你自己的力量与人生。

  (本文案例皆经大幅改编,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图书试读

第一章
 
毁灭性自恋型父母
 
我从读者的来信中撷取片段,拼凑出以下的讯息。这些陈述都是在对自私的父母喊话,并描绘出许多拥有这类父母的成人小孩的感受,有些针对妈妈,有些则针对爸爸。看看他们的文字能否与你的经验或感受产生共鸣。
 
什么都要听你的,什么都要跟你有关,绝无例外。重点永远都是你想要什么、你需要什么、你要求什么,一切的一切都一定要照你的意思去做,否则你就无法接受。你从来都没有停下来想想,别人也有权利。在你眼中,你总是知道什么才是最好的,你永远是对的,而我只能乖乖听话,不然就得承受你的怒火、不满和失望。
 
你真的很自私。你利用每个情况来满足自己的需求。你不但对别人的需要视而不见、对他们的情绪充耳不闻,而且还是个善于操弄人心的高手。你努力激起我的内疚、愤怒、悲伤和羞愧,确保我彻底成为你想要的样子。你不断斥责、批评、怪罪到我身上。在你身边,我永远是个悲惨的存在。
 
我很想取悦你,让你开心,可是我好像永远没有这样的能力。你就像飓风一样,我知道你即将来袭,所以尽量做好准备,面对你可能带来的伤害,但那些准备却是徒然。你离开后,我带着残余的情绪整理满目疮痍的自己,而你则继续前进,完全不知道,或根本不在乎你对我和其他人所造成的破坏。
 
我很渴望能发现一些迹象来证明你真的喜欢我、真的爱我,可是在跟你相处的这几年中,我从未有过这样的感觉。这种匮乏对我造成了深远的影响。我一天一天地长大,而你却完全不懂我的感受。每当我试着想让你了解的时候,你不是忽略、贬低我的感觉,就是大发脾气,说我这样批评你根本就是目无尊长、不知感恩。
 
现在我是个大人了,我发觉自己还是很渴望你的爱。我知道你不可能改变,但那并不会抹煞我心中的想望。我想要一段更有爱、更满足的关系。
 
大多数读者都有个共通点。他们意识到,即使长大成人,过往的童年经验仍不断对他们施加无用的负面影响,他们真的很想做点什么来缓解或根除这些讨厌的感受。此书描写了毁灭性自恋型父母的行为、态度,这些行为、态度会对孩子造成长远、深刻的影响,我将之归纳为「毁灭性自恋模式」(Destructive Narcissistic Pattern, DNP)。虽然孩子长大后会明显注意到某些影响,但那些负面效应依然在暗处腐蚀着他们的自尊、自信与自我效能(self-efficacy)。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对我来说,就像是在漆黑的隧道里找到了一盏明灯,驱散了我长久以来笼罩在心头的迷雾。我一直知道自己童年的经历有些不同寻常,但却找不到一个恰当的词汇去形容,更别提如何去理解和应对了。读完这本书,我才恍然大悟,原来我所经历的,并非我个人的“不幸”或“古怪”,而是许多同样遭受过伤害的孩子们共同的经历。作者用极其细腻的笔触,描绘了那些“被剥削”的童年是怎样的模样,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忽视、操控、以及无休止的索取,是如何一点点地侵蚀一个孩子的自我价值感和安全感。书中对这些行为的剖析,精准得让我甚至能看到自己童年某个片段的影子,那种被看见、被理解的感觉,是多么的珍贵。我开始意识到,那些曾经让我感到困惑、羞愧、甚至自我怀疑的经历,并非我的错。这种认知上的突破,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解脱。这本书没有给我提供一套万能的“治愈秘方”,但它提供了一个清晰的框架,让我能够开始认识我的伤痛,并为下一步的疗愈奠定基础。我不再感到孤单,因为我知道,还有很多人和我一样,正在这条重塑自我的道路上行走。

评分

对于童年创伤的修复,我曾经感到无从下手,甚至有些绝望。总觉得那些深埋心底的伤痕,就像一道道无法愈合的伤口,随时都在隐隐作痛。而这本书,恰恰提供了一条清晰而充满希望的修复之路。它不仅仅停留在心理层面的分析,更深入地探讨了如何从生理和情感层面去“重新连接”自己。书中提到的“身体记忆”和“情感释放”的练习,虽然一开始有些困难,但随着实践的深入,我惊喜地发现,那些曾经压抑的情绪,竟然真的开始有了出口。我能够更清晰地感知自己的身体信号,理解它们背后传递的讯息。更让我感动的是,作者用一种极其温柔且充满同情心的笔触,鼓励读者去拥抱那个曾经脆弱、无助的自己,给予那个曾经不被看见的孩子应有的爱和理解。这是一种自我疗愈的旅程,而这本书,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指引着我穿越内心的荒原,找到那片属于自己的绿洲。我开始相信,即使童年留下了深深的伤痕,我也能够重新站起来,活出更健康、更完整的人生。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种前所未有的“自我接纳”。我一直以来都觉得自己不够好,不够优秀,总是在不断地追求外界的认可,试图填补内心的空虚。而这本书,让我看到了这种“不够好”的根源,原来它很大程度上源于童年时期,那些被父母忽视、贬低、或者被当作满足他们需求的工具的经历。作者用一种非常平和但又极其有力的语言,告诉我们,我们无需为了弥补父母的缺憾而活,我们本身就是完整的,值得被爱。书中关于“自我关怀”的章节,对我来说尤其重要。它教会我如何去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如何去满足自己的情感需求,如何去肯定自己的价值,而不是将这一切寄托在他人身上。我开始尝试着去善待自己,去原谅那个曾经不懂事的自己,去拥抱那个不完美的自己。这种内在的转变,比任何外在的成就都让我感到满足。这本书,让我重新认识了自己,也给了我勇气,去拥抱一个全新的、更自由的自己。

评分

坦白说,我一开始拿到这本书,心里是有抵触的。总觉得“自恋型父母”这个标签太刺耳,也害怕被书中过于负面的描绘勾起更多不快的记忆。然而,当我真正翻开这本书,我发现自己之前的担忧完全是多余的。作者的写作风格非常独特,她并没有刻意煽情,而是用一种非常理性、客观,同时又饱含深情的视角,去剖析那些复杂的亲子关系。她用大量的案例和心理学原理,解释了为什么那些“看似正常”的家庭模式,实际上可能隐藏着深刻的伤害。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边界感”的强调,以及如何建立健康的边界。这对我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概念。我之前总是习惯于讨好,习惯于牺牲自己的需求去满足别人,而这本书让我意识到,这是一种不健康的模式,它会让你失去自我。通过书中的指导,我开始学习如何拒绝,如何说“不”,如何不让自己的情绪被别人的需求所裹挟。这对我的人际关系,特别是与原生家庭的关系,带来了巨大的改变。我不再感到被消耗,而是能够更自在地与人相处。

评分

我一直以为,家庭的温暖和支持是理所当然的,直到我长大成人,开始审视自己的过往,才发现自己似乎从未真正体验过那份纯粹的爱。这本书就像一把锋利的解剖刀,精准地剖开了那些隐藏在“父母之爱”外衣下的操纵和控制。作者对“自恋型父母”特质的描述,简直是字字珠玑,让我醍醐灌顶。我曾经不理解为什么母亲总是在我取得一点点成就时,就立刻抢去我的光芒,用自己的“牺牲”来制造愧疚感;我曾经不明白为什么父亲总是把自己的情绪和需求凌驾于我的感受之上,让我觉得自己像一个提线木偶。读这本书,我才明白,这不是我的问题,而是他们的“模式”。更重要的是,这本书不仅仅是揭露问题,它更提供了一套切实可行的“应对策略”。如何设置界限,如何不再轻易被情感勒索,如何在与他们互动时保护好自己的内心。这对于我来说,是极其宝贵的生存指南。它教会我,即使无法改变他们,我也能够改变自己与他们相处的方式,从而夺回属于自己的精神领地。这是一种赋权,让我感受到自己拥有了选择权,不再是被动承受者。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