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形杀手脑中风:治疗及预防的医学奇蹟

隐形杀手脑中风:治疗及预防的医学奇蹟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脑中风
  • 中风预防
  • 中风治疗
  • 神经内科
  • 健康科普
  • 医学科普
  • 心血管健康
  • 疾病预防
  • 健康生活
  • 医学奇蹟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脑中风不仅是健康的隐形杀手,
也是家庭经济负担的有形杀手。
其实预防脑中风和施打流感疫苗一样简单!

  脑中风绝对比你想像中可怕!
  潜在病患庞大,数量多于癌症,
  日常小中风病征,容易让人忽视,
  年轻型脑中风,危害更胜老年中风,
  长期复健照护,身心经济重大压力,
  併发症易导致病情恶化,甚至死亡。

  台湾脑中风患者年年直线攀升,
  每年新增近3万人,
  严重威胁个人、家庭、社会和国家财政。

  国内重症治疗,
  更让每一个家庭每年平均花费80~120万,
  若能轻松预防重症,又何须承受痛苦治疗?

  预防脑中风刻不容缓,亟需积极推广!
  ◎血管和皮肤一样都要经常保养
  ◎保持健康饮食,多喝水多摄取蔬果
  ◎按摩最好避开颈部,以免造成伤害
  ◎便祕易诱发脑中风,注意肠道健康
  ◎运动前,请医师评估自身体适能状况
  ◎睡觉打唿会提高中风发生率,需就医

本书特色:

  一、洞悉脑中风成因,了解居家保健知识,有助妥善预防、积极治疗,不再受限黄金3小时,可掌握健康先机,不再害怕脑中风!

  二、收录20则实证案例,让人重新认识、防治脑中风。罹患脑中风并不代表人生从此变黑白,积极治疗仍可找回人生希望。

各方推荐:

  新民是个符合时代趋势的医疗工作者,在高龄化、超高龄社会来临时,大家都希望拥有好的身体及生活品质,以免拖累家人甚至须与病魔博斗。所以新民的工作愈来愈重要,要对更多人的健康负起责任。也因此,新民很注重「医病关系」,他聘请的医师,一定要关心病患、善于沟通,能了解与长期支持病患及家属。也就是说,好的医生注重病人,胜于使自己成为治疗疾病的专业权威。--王淑俐

  我先生在2017年4月19日中风了,对他来说是残酷的打击,对我而言更是不可被打倒的考验。当我和先生决定来六顺治疗后,就感受到王院长与朱医师贴心又详细的问诊方式。生病不可怕,最怕的是自己被打败,时代在进步,医疗科技也突飞勐进,感谢六顺诊所让我们生命重燃希望,让我们生活归于正常,值得和大家分享此事,希望能造福更多有需要的人。--林明仁夫妇

  2017年9月,已经瘫痪8年的先生,虽然在我细心照顾下,康复不少,但小脑始终无法控制行动。后来我们在六顺一共打了12针,因为先生的小脑受损很严重,无法完全复原,但我仍然感谢六顺让他拥有一个阶段性的进步。这么好的诊所、这么好的院长、这么好的医师与员工,要去哪里找呢?我们一家人一直都很感动,常常把六顺挂在嘴边。医者,德也!心也!我们获得的不仅是健康,更是满满的温暖,感恩有六顺!--郑立明夫妇

  我的老公去(2017)年9月初因为身体不适到医院做检查,检查后才知道3条心脏血管全部堵塞,必须做心导管支架。做完手术后三天,他走路整个不稳,重心一路大偏移,甚至身体一边没了知觉。可是在医院住了2、3天,病情并没有好转,我们夫妻俩突然想到多年前亲戚中风曾经到六顺诊所做鸡尾酒疗法,后来病情好转!于是我们转赴六顺治疗,在王院长及朱医师的帮助下,老公身体得以逐渐康复,非常感谢王院长、朱医师和亲切护理师的鼓励与关心,真的非常感谢六顺诊所救了我的家庭!--邱宝祥夫妇

  我在去(2017)年1月上班前中风了,就这样倒地不起,半个月后醒来时已躺在病床上,从此之后生活就是永无止尽的复健。很幸运的从女儿同学口中得知,台南学甲有一间六顺诊所专门治疗脑中风,虽然必须花时间开车从高雄抵达台南治疗,但跑这十趟是值得的,重点是六顺诊所的王院长及医护人员皆视病如亲,感谢他们。--许家芸
 
隐形杀手脑中风:治疗及预防的医学奇蹟 目录 第一部分:认识脑中风——看不见的威胁 第一章:脑中风的本质与类型 什么是脑中风?对人体的影响机制 缺血性中风(梗塞性中风)的病理生理学:血栓的形成与血管堵塞 出血性中风(脑出血与蛛网膜下腔出血):血管破裂的灾难性后果 暂短性脑缺血发作(TIA):敲响警钟的“小中风” 脑中风的隐匿性:为何常被称为“沉默的杀手” 第二章:高危人群与风险因素深度解析 不可改变的风险因素:年龄、遗传、性别 可改变的生活方式风险:高血压——头号杀手 糖尿病与血糖控制:血管内皮的慢性损伤 心脏疾病的角色:心房颤动与其他心律失常引发的栓塞 高血脂与动脉粥样硬化:血管狭窄的罪魁祸首 肥胖、缺乏运动与不良饮食习惯的累积效应 吸烟与过量饮酒对脑血管系统的直接毒性 第三章:中风的早期识别与黄金救援时间 识别中风的快速口诀与体征:面瘫、言语困难、肢体无力(FAST原则的深入应用) 识别非典型症状:老年人与女性可能表现的特殊征兆 首次发作与复发风险的评估 黄金四小时与六小时:急性期溶栓与取栓治疗的时效性要求 家属与旁观者的关键作用:如何快速反应与急救转运 第二部分:现代医学的胜利——中风的急性治疗 第四章:急性缺血性中风的革命性疗法 静脉溶栓治疗(IV Thrombolysis):药物选择、适应症与禁忌症的严格界定 机械取栓术(Endovascular Thrombectomy):微创介入的精准打击 治疗流程的标准化:从急诊室到神经介入室的无缝衔接 治疗决策中的影像学指导:CT、MRI与CTA的快速判读 第五章:出血性中风的紧急干预 脑出血的病因学分析与血压的紧急控制目标 外科手术干预:血肿清除术的适应症与技术挑战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特殊性:动脉瘤的识别与夹闭/栓塞术 继发性损伤的预防:脑水肿与颅内压的管理 第六章:重症监护与早期并发症管理 中风单元(Stroke Unit)的设置与多学科协作模式 呼吸、循环与体温的精细化调控 早期癫痫发作与深静脉血栓(DVT)的预防 吞咽功能障碍的初步评估与风险管理 第三部分:重塑未来——康复与长期管理 第七章:神经康复的科学基础与阶段划分 神经可塑性原理:大脑如何重建功能联系 急性期康复:早期介入的重要性与目标设定 亚急性期康复:高强度训练的窗口期 慢性期康复:适应环境与生活质量的维持 第八章:运动功能恢复的现代技术 物理治疗的精细化技术:平衡训练、步态分析与力量重建 机器人辅助康复:外骨骼系统与上肢动力学训练 镜像疗法与虚拟现实(VR)在运动再学习中的应用 偏瘫侧的躯体感觉障碍与本体感觉的重建 第九章:言语、认知与心理的全面重建 失语症的评估与针对性言语治疗:布洛卡区与韦尼克区的重建路径 构音障碍与吞咽障碍的序列训练 认知功能障碍(如注意力、执行功能)的认知康复 中风后的情绪障碍:抑郁、焦虑与情感失禁的心理干预 第四部分:坚实的盾牌——中风的二级预防 第十章:抗血小板与抗凝治疗的精准化 缺血性中风二级预防的核心: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药物的长期使用指南 抗凝治疗的复兴:新型口服抗凝药(NOACs)在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中的应用 监测与出血风险的权衡:INR监测与出血风险评估工具 第十一章:血压、血糖与血脂的终极控制 降压治疗的个体化目标:收缩压与舒张压的动态管理 降糖治疗对微血管与大血管的协同保护作用 他汀类药物在降低复发风险中的基石地位 针对高危动脉粥样硬化的介入性治疗(如颈动脉内膜剥脱术与支架置入术) 第十二章:生活方式重塑与长期健康管理 营养干预:地中海饮食与DASH饮食对血管健康的长期益处 运动处方:从散步到高强度间歇训练的循序渐进 睡眠卫生与压力管理对血管内皮功能的保护 家庭支持系统与社区康复网络的构建:回归正常生活的蓝图 结语:超越奇蹟——对未来中风防治的展望 (此处无正文内容,仅为结构占位)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王新民 医师


  现任台湾中风健康照护协会理事长、六顺诊所总院长,主治出血型及栓塞型中风、癌症治疗、心肌梗塞、失智症、颜面神经麻痺及手脚麻木、巴金森症、自律神经失调等症状。

  台湾科技大学机械系学士、大连医科大学内科学硕士,曾任奇美医学中心家医科、中华民国家庭医学会医师。

  六顺诊所简介

  90年经验,3代医师传承

  1926年成立于台南市学甲区,迄今超过90年,治疗中风经验超过50年历史,对于治疗中风、心血管疾病及颜面神经麻痺颇有成效。目前致力于「预防医学」,帮助民众预防癌症、脑中风、心肌梗塞、失智症。

  2009年5月在新北市成立林口分院,2011年10月搬迁至新店。
 

图书目录

推荐序 比早还要更早的中风预防与治疗 王淑俐
推荐序 感恩六顺,视病如亲 林明仁夫妇
推荐序 不被命运击倒的坚强支柱 郑立明夫妇
推荐序 医人医心,送爱送暖 邱宝祥夫妇
推荐序 因为六顺,重拾家庭温暖 许家芸
前言 健康自然走向生命终点 六顺诊所总院长王新民
 
第一篇 认识脑中风
第1章 什么是脑中风?
第2章 脑中风——可怕的双重杀手
第3章 脑中风症状
第4章 什么是黄金3小时?
第5章 脑中风复健
第6章 如何预防「二次脑中风」?
第7章 脑中风併发症
第8章 你确定自己没有脑中风吗?
第9章 当心小中风正悄悄找上你
第10章 不可忽视脑中风年轻化
第11章 女性脑中风危险高于男性
第12章 儿童也会脑中风
第13章 不定时的强力炸弹——脑血管动脉瘤破裂
第14章 认识脑中风后忧郁症
第15章 脑中风拖垮家庭和国家
 
第二篇 脑中风预防保健
第1章 血管也要做医美
第2章 这样吃远离慢性病
第3章 什么?按摩颈部会脑中风
第4章 小心!便祕易引发脑中风
第5章 运动过度反而罹患脑中风
第6章 睡觉打唿提高脑中风发生率
 
第三篇 脑中风治疗案例
第1章 突发脑中风
案例1 把握治疗先机,重拾健康人生
案例2 壮年脑中风,重回职场轨道
案例3 脑中风后,更了解健康可贵
案例4 接受治疗新观念,为脑中风家人找生路
案例5 军人不服输,坚强找回人生尊严
案例6 心律不整引发脑中风,经治疗改善病况
案例7 防治脑中风,找回家庭幸福
案例8 美国华侨跨海求治脑中风,寻得一线生机
 
第2章 常年脑中风
案例1 打破医疗传统观念,成为生命斗士
案例2 只要不放弃,奇蹟也会发生
案例3 二次中风半瘫痪,摆脱轮椅赢回人生
 
第3章 预防脑中风
案例1 透过预防针剂,远离脑中风
案例2 出现脑中风警示,预防疗程改善症状
案例3 维护老年尊严和身心品质健康
案例4 六次疗程重拾舞蹈乐趣
案例5 健康亮红灯,预防保养获得大幅改善
 
第4章 其他疾病预防
案例1 积极预防,远离心血管疾病
案例2 颜面神经麻痺(面瘫)治疗,找回久违笑容
案例3 预防心肌梗塞,缓解装设支架困扰
案例4 改善血液循环,纾解腰痠背痛
 
第四篇 脑中风Q&A
Q1 脑中风的前兆有哪些?
Q2 高血压和脑中风有关联吗?
Q3 季节交替时,脑中风机率会比较高吗?
Q4 什么样的饮食容易诱发脑中风?
Q5 抽菸与酗酒的人容易脑中风?
Q6 脑中风是年纪大的人才需要注意?

图书序言



健康自然走向生命终点


  我有位长辈朋友,虽年近70 岁,但极注重养生且又热爱运动,不该吃的一口都不会进嘴巴。我问他这样会不会少了很多人生乐趣,他却回答:「我现在做的,拚的不过就是寿终正寝。」我当场被这句充满智慧的答案给震慑住,再对照目前临床接触的上百位病患,才领悟医疗最终目的,不就是希望每个人都可以健康自然地走向生命终点,而不是受尽折磨没有尊严的瘫痪在床上,眼睁睁等死吗?

  中风让人生变调,努力找回尊严

  然而,每天门诊要面对的却是造成老年残障失能最大主因的脑中风患者,这些从20出头到70多岁的病人,努力为自己的生命岁月,找回可以重新站起来的希望。他们的愿望很简单,就是能像从前一样,不论行走、沐浴、上厕所、吃饭都能自理,不用再麻烦别人,很有尊严的活着。

  一个原本可以正常生活和工作的人,却因为突如其来一场中风,让整个人生变了调,无法言语、思考,生活大小事全都要仰赖他人,那种内心的郁闷,未曾神经失能过的人是无法想像的,若不是过来人真的无法体会。我不知面对多少中壮年中风的患者,整个人从意气风发瞬间变成只能瘫坐在轮椅上,讲到激动处,很少人能不落泪的。

  我的父亲也是脑中风患者,和所有家属一样,纵使知道复健路漫长且辛苦,心中再怎么不舍,也只能咬牙逼着年迈的父亲选择「黄金3小时」这条传统治疗的道路,让他持续接受物理治疗。而身为人子的我,就这么眼睁睁看着中风带来的后遗症,折磨父亲直到往生的最后一刻。

  看着躺在往生室里的父亲,我不禁流下眼泪,不断质问自己:「难道我做错了吗?难道中风没有更好的治疗方式?」身为第一线医护人员,尚且无力提供至亲更好的治疗方式,更遑论一般民众在面对家属中风时,那种手足无措且心力交瘁的压力,我就是过来人,更能感同身受。

  除了身心备受煎熬,还要负担沉重的看护费用,一个脑中风病患会让整个家庭成员一起受苦,比起台湾十大死因第一名的癌症,脑中风对家庭功能的摧毁更为巨大。因此,预防中风显得格外重要,这不仅是在预防一个病症,也是在预防一个家庭产生悲剧。

  中风背后的危机,动摇国本损害大

  然而,台湾脑中风的患者却年年有增无减,根据统计,每年新增加的中风患者高达近3 万人,如果再加上二次、三次中风者,更超过6万人。5年下来,代表台湾有10几万个家庭正面临中风的摧残,这种折磨不只是精神上、体力上的,更要命的是经济上的强大剥夺。受罪的是谁?患者、家人,再扩大为国家社会,背后埋藏的重重危机,不知有没有人深思过?

  脑中风绝对是一个会「动摇国本」的疾病,我举一个简单数据说明,根据卫福部调查显示,目前全台长期照护需求人口为75.5万人,2021年会攀升至88万人,2031年更将突破120万人,这些需要长照的老人,大半都是因为脑中风所引起的失能。台湾一年脑中风人数高达6万8千人,其中1万7千人都有神经失能的成年残疾状况,生活无法自理,而长期照护与复健才是可怕的烧钱开始。

  曾有业者估算过,以目前本国籍全天照护员而言,平均1个月要6万元,光是1年看护费就得花掉72万元,再加上纸尿布、营养品等日用品开销,照顾一位中风失能患者,每年就要超过80万元,其中还不包括电动床、轮椅等辅具,这笔庞大金额是一般家庭很难负担的。就算聘任外籍看护,以目前薪资来说,每个月最少也要2万5千元;若病患瘫痪情形严重,还必须请两位外籍看护24小时轮流照顾。如果送到安养机构,平均每个月也要4万元,再加上其他费用,以国人平均照护7.3年计算,等于照护一位中风失能患者需花费370∼600万,这实在是一笔庞大的负担。

  一般家庭负担不起,只好求助社福机构,于是政府只好编列庞大预算推动长照2.0计画。未来台湾走向老年社会,人口出生率屡创新低,劳动力减少也代表税收减少,但老年照护预算却节节高升,在税收有限下,只好砍掉其他预算,长期下来,势必影响国家竞争力成长,这不是很可怕吗?

  83年防治历史,专攻脑部与心血管

  但是,脑中风真的无法治疗吗?只能依靠传统又漫长的复健吗?我服务的六顺诊所学甲总院,以专治脑中风而享有盛名,迄今已有83年历史,是台湾历史极为悠久的诊所。从创办人李六开始,六顺诊所就专精脑部及心血管疾病领域,并致力研究脑及心血管疾病相关案例。

  李六医师的鸡尾酒疗法曾创造许多成功案例,原本判定不乐观的病患在此种疗法下,情况有了大幅度改善。看到这些原本不抱希望的脑中风病患走进诊所,经过治疗后,最后脸上带着笑容,满怀谢意离开诊所,身为医师的我看到此情此景,也和病患家属一样开心。我知道自己拯救的不单单是一个病人,而是一个家庭,因此,我决心推广这项先进的医疗技术和观念给更多人,让大家不要对病情绝望,也不要再经历无谓的身心折磨。

  我想传达给大众一个新观念:「中风不但能妥善治疗,也能积极预防,更不用受限于黄金3小时而放弃治疗;透过治疗,甚至还能预防再次中风。」在原有的饮食与三高控制外,更可透过积极预防,让中风不找上门来。六顺诊所拥有50年治疗中风的历史,并累计近10万名临床经验,中风患者只要持续治疗,就会有所改善,并预防再次中风。

  透过适当治疗,降低脑中风风险

  2011年六顺诊所委託慈济技术学院产学合作研究,发表一份「实证脑中风预防与治疗成效」报告,透过诊所病历资料的回溯性研究分析,中风透过适当治疗,可将风险从30‰降到1‰,且无治疗时间限制,这项成果刊登在2012年《台湾家庭医学杂志》上,可见这项先进的医疗方法是可行且有科学佐证的。

  我的许多临床病患中,原本已放弃治疗的常年脑中风案例,因这项疗法,神经失能状况都得到大幅度改善。因此,中风不但可治疗,还可像注射疫苗般积极预防,而非只能吃抗三高药物或抗凝血剂来消极预防,就像每年秋冬季节,政府都会唿吁老人及幼童施打流感疫苗,而中风预防注射就和施打流感疫苗相同,透过一年施打2次针剂,就能有效预防中风。

  积极治疗,从绝望找回希望

  六顺诊所的鸡尾酒疗法,也打破脑中风治疗的黄金3 小时规则。传统病患如果不能在3 小时内用血栓溶解剂,后续治疗就困难重重,这也使得每年数万名中风患者和家属,在医院保守政策下,无法得知更有效的鸡尾酒疗法,只能依靠单一缓慢的辛苦复健,身心承受巨大打击,甚至不乏罹患忧郁症而自杀,实在令人遗憾,倘若他们能更早得知这项先进疗法,就可以避免憾事发生。

  许多脑中风病患因採用这项积极式治疗法,人生从绝望找回希望,这也是我最高兴的时刻。曾有一位中壮年工厂老板,罹患小脑阻塞型中风,即使靠着助行器,都无法安稳走完几步路,在经过积极治疗后,虽然还是要靠助行器维持平衡,但人已不再东倒西歪,甚至可以重回工厂经营事业,保住打拚多年的心血,他的人生再度有了目标。

  我治疗脑中风已有十多年临床经验,特将行医心得与治癒案例与读者分享,除了教导大家认识脑中风并做好预防保健工作,最重要的还是想传达,中风并不代表人生从此变黑白,积极治疗仍有改善的机会,千万不要轻易放弃希望,不只是为了个人,也是为了最爱的家人。
 

图书试读

第1章 什么是脑中风?

简单来说,脑中风就是脑部血管病变造成损伤的疾病,目前型态可简单分为脑血管阻塞造成的缺血性脑中风、脑血管破裂造成的出血性脑中风、蜘蛛膜下腔出血中风。三者都会引发脑部组织的缺血坏死,造成人体各部位神经失能,影响日常生活,并且致死率高。

缺血性脑中风—台湾最常见的脑中风类型

人的脑部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组织,掌管人的行为、语言、动作及各种感觉神经中枢,大致分为大脑、小脑和脑干,大脑又分为端脑与间脑,脑干又分为中脑、桥脑和延脑。脑中分布4条大血管,分别是前大脑动脉、中大脑动脉、后大脑动脉及基底动脉。当脑血管硬化,导致血管狭窄及阻塞时,就会引起脑细胞缺血、缺氧受损,即是所谓的缺血性脑中风。

至于引起脑血管硬化与阻塞的原因有:血栓、栓塞、颈或脑血管狭窄、系统性供血不足、静脉血栓,大都由高血压、高血脂、心脏病、糖尿病、抽菸、酗酒、缺乏运动、饮食不健康、肥胖所致。大脑的血流是由颈动脉供应,脑干则是由椎动脉供给,颈动脉的血流量是椎动脉的3倍左右,大脑与脑干的血流比例是3:1,大脑与脑干发生中风的机率也是3:1。

脑中风的特点是肢体两边不对称,右侧大脑中风会使左侧肢体无力;反之,左侧大脑中风会使右侧肢体无力,左右脑发生中风的机率相同。由于大脑的面积比脑干大,血管较多也较易发生中风。缺血性脑中风约占中风患者80%,是目前台湾最常见的脑中风型态。

出血性脑中风—俗称爆血管,好发于青壮族群

出血性脑中风主要原因是长期高血压,使得动脉血管硬化,血管壁的肌肉层与弹性层变性退化,血管壁变得脆弱,导致脑血管破裂。脑细胞受到破坏的同时,由于出血压迫周围的神经组织引起障碍,即是俗称的「爆血管」。

出血性脑中风好发于青壮族群及冬季时期,约占中风病患23%。年轻人血压控制不佳,血流速度过快,容易提高血管壁的压力,长期下来,造成血管粥状硬化和血管内膜增厚变硬,以致血流狭窄和不易流通。另外,饮食习惯不佳,体内胆固醇过高,成为血管粥状硬化斑块的元凶,再加上血糖控制不良、抽菸、喝酒、体态肥胖,都会成为爆血管的高危险群。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隱形殺手腦中風:治療及預防的醫學奇蹟》的內容,真的讓人讀了很有感觸。書中透過許多案例,詳細地剖析了腦中風在不同年齡層、不同族群的發生機制,而且是用非常貼近生活化的語言來解釋,即使我沒有醫學背景,也能夠理解。我特別印象深刻的是,書裡有提到一些過去我們認為理所當然的生活習慣,其實都可能是潛藏的風險因子。例如,長期熬夜、不健康的飲食、甚至是一些情緒壓力,都可能悄悄地影響我們的血管健康。 以前總覺得,腦中風是老年人才會遇到的問題,但書裡卻點出了,現在越來越多年輕人也開始面臨這個風險,這真的讓我開始反思自己的生活方式。作者在闡述「治療」的部分,也提及了許多最新的醫學技術和藥物,聽起來真的比以前進步非常多,讓人感到很振奮。但更讓我驚喜的是,書中對於「預防」的篇幅佔了很大一部分,而且提出了許多具體可行的建議,像是飲食調整、運動規劃,甚至還有一些心理調適的方法。這些都不是空泛的口號,而是有科學根據,並且能夠實際操作的。

评分

說實話,我對醫學類型的書通常都保持著一份敬畏,畢竟裡面涉及的專業術語和理論,有時候真的讓人望而卻步。但這本《隱形殺手腦中風:治療及預防的醫學奇蹟》,卻讓我耳目一新。作者的文筆非常流暢,能夠將複雜的醫學知識,轉化成一般讀者都能理解的語言。書中詳細介紹了腦中風的各種病因、症狀,以及目前的最新治療方法,讓我對這個疾病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我特別喜歡書中探討「預防」的部分,它並非單純地列出一些建議,而是循序漸進地分析,為什麼這些預防措施是有效的。例如,書中對於飲食的建議,就詳細解釋了不同營養素對血管健康的影響,以及如何透過調整飲食來降低風險。此外,書中還強調了定期健康檢查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透過一些簡單的自我檢測,來及早發現潛在的危機。這本書不僅讓我學到了知識,更重要的是,它讓我對如何保護自己和家人,有了更明確的方向。

评分

身為一個長期被「腦中風」陰影籠罩的家庭,當初看到這本書的標題,說實話,心情是既期待又有點忐忑。「隱形殺手」這四個字,簡直說出了多少家庭的心聲!每次家裡長輩身體一有點小狀況,腦袋裡第一個閃過的,就是那個可怕的詞。這本書的出現,就像黑暗中的一道曙光,尤其「醫學奇蹟」這幾個字,更是讓人燃起希望。 記得小時候,外公就是因為腦中風,突然倒下,從此生活能力大受影響。那時候的醫療資源跟現在比起來,真的差了很多,我們只能眼睜睜看著他日漸消瘦,無法再像以前一樣健步如飛。這幾十年來,隨著醫療的進步,我們也一直在關注相關的資訊,但總覺得,好像總是停留在「治療」的階段,對於「預防」的部分,往往是零散的,不夠系統。所以,當我看到這本書強調「治療及預防」,並且用了「醫學奇蹟」這樣的詞彙,我真的非常好奇,它到底能為我們帶來怎樣的新觀念、新方法?我希望能從這本書中,找到更全面、更深入的預防之道,讓更多家庭可以免於像我們曾經歷過的痛苦。

评分

這本《隱形殺手腦中風:治療及預防的醫學奇蹟》,真的是一本充滿力量和希望的書。作為一個曾經歷過親人因腦中風而承受痛苦的人,我深知這個疾病帶來的絕望感。然而,這本書透過深入淺出的方式,詳細闡述了腦中風的成因、症狀,以及目前醫學界最前沿的治療方法,讓我看到了希望的曙光。 書中對於「預防」的著墨尤其讓我感到欣慰。它並非只是籠統的呼籲,而是提供了許多具體的、可操作的建議,從飲食、運動到生活習慣的調整,都做了非常詳盡的說明。更難得的是,書中還探討了許多關於「情緒」和「壓力」對腦血管健康的影響,這是我以前比較忽略的部分。透過這本書,我才了解到,原來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對於預防腦中風也至關重要。總之,這本書不僅是一本醫學科普讀物,更是一本教我們如何愛護自己、如何與「隱形殺手」和平共處的生活指南。

评分

這本書真的是一本讓我重新認識「腦中風」的科普讀物。我一直覺得,腦中風就像一個無聲的殺手,來得又快又猛,讓人措手不及。但透過這本書的詳細講解,我才了解到,原來它並非全然不可預測,也不是只能被動地等待它發生。書中對於腦中風的發生原因,從基因、生活習慣到環境因素,都有非常深入的探討,讓我對這個疾病有了更全面的認識。 尤其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探討「預防」的部分,並非僅僅停留在呼籲大家要健康飲食、多運動,而是更深入地分析了不同類型的腦中風,以及針對性的預防措施。例如,對於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書中就提供了更精確的建議。而且,書中也強調了早期篩檢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透過一些看似微小的身體警訊,來及早發現潛在的風險。這本書真的讓我感覺,原來預防腦中風,並非遙不可及的目標,而是可以透過積極的行動來實現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