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公平互惠心理偏好的激励机制设计

基于公平互惠心理偏好的激励机制设计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激励机制
  • 公平心理
  • 互惠偏好
  • 行为经济学
  • 博弈论
  • 机制设计
  • 社会偏好
  • 决策科学
  • 实验经济学
  • 公共政策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针对团队合作和锦标竞赛两种典型的多代理问题,引入公平互惠心理偏好,分析其对激励结构和效率的影响。其中,团队合作分为风险中性和风险规避两种情况展开,每种情况又分静态博弈和动态博弈两种博弈时序,并比较研究。由于现实中心理偏好的影响程度难以单独刻画,在理论模型研究之外,还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以清晰展现和说明公平互惠心理偏好对激励结构和效率的作用机理。
1500字图书简介: 《数字时代的社会信任与协作网络重构》 作者:[作者姓名] 出版日期:[出版日期] --- 本书导言:在信息洪流中锚定真实价值 我们正处在一个前所未有的信息爆炸与连接深化的时代。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以互联网、移动通信和人工智能为驱动力,彻底重塑了人类社会的交互模式、经济活动的组织形式乃至政治参与的路径。然而,硬币的另一面,是日益凸显的“连接悖论”——我们在物理距离上更接近了,但在心理和认知层面上,陌生感、不确定性与信任赤字正在成为横亘在个体、组织乃至国家之间的新型壁垒。 《数字时代的社会信任与协作网络重构》正是在这一宏大背景下诞生的严肃学术专著。本书没有停留在对技术进步的肤浅赞美,而是深入剖析了在高度数字化、算法驱动的环境下,社会信任这一传统社会资本的生成机制、演变趋势及其对高效协作的约束与促进作用。 第一部分:信任的数字化嬗变与解析 本书的开篇,首先对“社会信任”这一核心概念进行了跨学科的梳理和重构。传统的信任理论往往基于面对面的互动、共享的文化背景和既有的制度保障。但在数字生态中,这些基础正在被削弱。 第一章:从“熟人社会”到“陌生人网络”:信任的拓扑学转变。 本章运用社会网络分析(SNA)的工具,描绘了数字平台如何构建起庞大的、基于兴趣和信息流动的“弱连接”网络。我们探讨了信任在这些网络中如何从基于个人品格的“特质信任”,转向基于声誉、评分和算法背书的“系统信任”。这种转变的效率是惊人的,但其脆弱性也同步增加——一旦算法失灵或数据被操纵,整个信任体系可能瞬间崩塌。 第二章:算法中立性的迷思与信任的结构性偏见。 本部分聚焦于支撑数字协作的核心动力——算法。作者深入探讨了算法在信息分发、信用评估乃至资源配置中的隐形权力。我们分析了算法如何在无形中固化或放大既有的社会偏见,导致“数字排斥”的产生。信任的建立不再仅仅依赖于个体意愿,更依赖于对底层代码逻辑的“可理解性”和“可预期性”。本书引入了“可解释性信任(Explainable Trust)”的概念,论证了透明度并非信任的充分条件,结构性公平才是其稳固的基石。 第二部分:协作的破碎与重建:平台生态下的治理难题 数字平台,无论是电商巨头、社交媒体还是去中心化的自治组织(DAO),都是当代协作的主要载体。然而,平台方对数据的垄断和治理权力的集中,对传统的互惠原则构成了巨大挑战。 第三章:共享经济中的“剩余价值”与互惠的失衡。 本章以共享经济的案例为切入点,分析了在平台经济框架下,劳动者、消费者与平台方之间的权力结构。传统的互惠关系(如一次交换,双方均受益)在“零工经济”中被拉长、异化。平台方通过对数据和流量的绝对控制,攫取了不成比例的价值,导致参与者之间的互惠感和公平感严重下降,进而侵蚀了长期的协作意愿。 第四章:声誉系统的异化:从社会资本到金融资产。 声誉系统是数字协作的关键机制。然而,本书指出,当声誉分数可以直接兑换物质利益(如贷款额度、优先权)时,声誉的“工具理性”超越了其“社会理性”。人们不再是为了维护良好关系而积累声誉,而是为了获取短期利益而“刷分”。这导致了声誉的通胀和真实的社会资本贬值。我们详细分析了“信誉污染”的扩散路径及其对社区韧性的影响。 第三部分:重构面向未来的信任框架 如何应对数字世界对传统信任的冲击?本书的后半部分旨在提供一套前瞻性的、可操作的治理和设计原则。 第五章:数据主权与个体赋权:重建信任的基石。 本章主张,要实现可持续的数字协作,必须从根本上解决数据控制权的问题。本书详细阐述了基于区块链技术和差分隐私(Differential Privacy)的潜在解决方案,探讨如何设计出既能促进数据共享、又能保护个体隐私的“最小授权”协作模型。强调个体对自身数据交互的“控制权感”是重建信任的重要心理前置条件。 第六章:协议与规范:从“人治”到“制度化协作”。 面对大规模的陌生人协作,仅仅依靠道德呼吁是无效的。本章侧重于“制度设计”。我们分析了开源社区、去中心化自治组织(DAO)等新型组织形态在制定和执行透明、可修正的“数字公共规范”方面的经验与教训。核心观点是:在数字领域,信任不是自然涌现的,而是必须通过清晰、可验证的治理协议来“嵌入”和“工程化”的。 第七章:韧性社会的构建:抵抗系统性风险的协作网络。 最终,本书将视野放宽至社会层面。在面对气候变化、全球疫情等系统性危机时,社会协作的效率至关重要。我们提出,一个真正有韧性的社会,其信任网络不应是单层依赖的,而应是多中心、多层级的冗余结构。这意味着我们需要在官方渠道、专业机构和社区层级之间建立有效的“信任桥梁”,以确保在某一信任环节断裂时,整体协作不会陷入瘫痪。 结语:数字文明的伦理航向 《数字时代的社会信任与协作网络重构》是一份对当前技术浪潮的深度反思。它提醒我们,技术只是工具,社会关系的质量才是文明进步的最终标尺。本书旨在为政策制定者、平台设计师、社会学家以及每一位数字时代的参与者,提供一套审视和构建更公平、更稳定、更具人性化协作环境的理论工具和实践框架。 目标读者: 经济学者、社会学与传播学研究人员、技术伦理学家、政策制定者、互联网产品经理及所有关注未来社会形态的深度思考者。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1绪论/ 1
1. 1研究背景及问题/ 1
1. 1. 1研究背景/ 1
1. 1. 2研究问题/ 2
1. 2研究意义/ 4
1. 2. 1理论意义/ 4
1. 2. 2实践意义/ 5
1. 3研究内容与结构/ 5
1. 3. 1研究内容/ 5
1. 3. 2研究框架/ 6
1. 4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 7
1. 4. 1研究方法/ 7
1. 4. 2创新之处/ 7
 
2文献综述和基础理论/ 10
2. 1文献综述/ 10
2. 1. 1公平偏好理论/ 10
2 基于公平互惠心理偏好的激励机制设计
2. 1. 2团队生产理论/ 12
2. 1. 3风险规避理论/ 16
2. 1. 4锦标竞赛机制/ 18
2. 1. 5总结及发展动态/ 19
2. 2公平偏好理论模型/ 20
2. 2. 1基于收益公平的理论模型/ 21
2. 2. 2基于动机公平的理论模型/ 22
2. 3相关名词说明/ 23
 
3基于公平互惠偏好的团队激励机制: 风险中性/ 24
3. 1HOLMSTROM 经典团队模型/ 25
3. 2基于收益公平的团队模型/ 27
3. 2. 1收益公平效用函数/ 28
3. 2. 2静态博弈/ 29
3. 2. 3讨论: 静态博弈下收益公平与纯粹自利的比较/ 32
3. 2. 4序贯博弈/ 35
3. 2. 5讨论: 静态博弈与序贯博弈的比较/ 37
3. 2. 6小结/ 40
3. 3基于动机公平的团队模型/ 41
3. 3. 1动机公平效用函数/ 41
3. 3. 2静态博弈/ 43
3. 3. 3序贯博弈/ 45
3. 3. 4讨论: 静态博弈与序贯博弈的比较/ 47
3. 3. 5小结/ 51
3. 4收益公平与动机公平的比较/ 51
3. 4. 1静态博弈下的差异/ 52
3. 4. 2序贯博弈下的差异/ 52
3. 5数值分析/ 53
3. 5. 1静态博弈下的分析/ 53
3. 5. 2序贯博弈下的分析/ 61
3. 6本章小结/ 69
 
4基于公平互惠偏好的团队激励机制: 风险规避/ 71
4. 1引入风险规避的HOLMSTROM 团队模型/ 72
4. 2基于收益公平的团队模型/ 74
4. 2. 1收益公平效用函数/ 74
4. 2. 2静态博弈/ 75
4. 2. 3讨论: 静态博弈下收益公平与纯粹自利的比较/ 80
4. 2. 4序贯博弈/ 84
4. 2. 5讨论: 静态博弈与序贯博弈的比较/ 88
4. 2. 6小结/ 91
4. 3基于动机公平的团队模型/ 92
4. 3. 1动机公平效用函数/ 92
4. 3. 2静态博弈/ 94
4. 3. 3序贯博弈/ 98
4. 3. 4讨论: 静态博弈与序贯博弈的比较/ 102
4. 3. 5小结/ 106
4. 4讨论: 收益公平与动机公平的比较/ 107
4. 4. 1静态博弈下的差异/ 107
 4 基于公平互惠心理偏好的激励机制设计
4. 4. 2序贯博弈下的差异/ 108
4. 5讨论: 风险规避的负效用/ 109
4. 5. 1收益公平/ 109
4. 5. 2动机公平/ 110
4. 6数值分析/ 112
4. 6. 1静态博弈下的分析/ 112
4. 6. 2序贯博弈下的分析/ 124
4. 7本章小结/ 137
 
5基于不同心理偏好结构的锦标激励机制: 分类与混同/ 139
5. 1引言/ 139
5. 2基本假设与模型/ 141
5. 3分类竞赛/ 142
5. 3. 1嫉妒者之间的竞赛/ 142
5. 3. 2同情者之间的竞赛/ 144
5. 3. 3自利者之间的竞赛/ 146
5. 4混同竞赛/ 147
5. 4. 1嫉妒者与自利者之间的竞赛/ 147
5. 4. 2同情者与自利者之间的竞赛/ 149
5. 4. 3嫉妒者与同情者之间的竞赛/ 152
5. 5比较分析/ 156
5. 5. 1嫉妒者与自利者的比较分析/ 156
5. 5. 2同情者与自利者的比较分析/ 160
5. 5. 3嫉妒者与同情者的比较分析/ 162
5. 6数值分析/ 165
5. 6. 1嫉妒者与自利者的数值分析/ 165
5. 6. 2同情者与自利者的数值分析/ 169
5. 6. 3嫉妒者与同情者的数值分析/ 172
5. 7本章小结/ 178
 
6总结与展望/ 180
6. 1总结/ 180
6. 2存在问题和展望研究/ 182
6. 2. 1存在问题/ 182
6. 2. 2展望研究/ 183
6. 2. 3建议/ 184
 

图书序言



  古典经济学对各个经济主体经济行为的研究都是假设他们为完全或纯粹理性的,即只关注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不关注他人的收益,经济主体都是自私自利的个体。大量实验经济学、心理学和行为经济学的研究已经表明,经济行为主体还存在其他心理偏好,比如利他、嫉妒、互惠、公平等关注他人的心理偏好,而各个主体之间的公平、互惠与合作,正是构建和谐经济社会的必然要求和条件。在经济理论方面,把公平互惠心理偏好引入激励机制设计框架,是行为契约理论这一行为经济学的分支学科的发展前沿。本书针对团队合作和锦标竞赛两种典型的多代理问题, 引入公平互惠心理偏好,分析其对激励结构和效率的影响。

  首先, 考虑团队成员的公平互惠偏好特征,把公平偏好心理损益引入效用函数, 构建了同时描述能力水平差异和公平互惠偏好强度差异的团队生产博弈模型, 研究公平互惠偏好在不同博弈时序下影响团队生产效率的内在机理。 通过数理模型推理和数值分析得到在静态博弈下,收益公平( 文献中也称为公平偏好) 会产生代理人的协调一致效应,而在序贯博弈下,收益公平会产生代理人的承诺效应。 动机公平( 文献中也称为互惠偏好) 相对纯粹自利偏好帕累托改进了团队生产,序贯博弈帕累托改进团队生产的程度要大于静态博弈帕累托改进团队生产的程度。因此,委託人在招聘员工时,应该深入了解各个员工的工作能力状况,识别其偏好类型,确定各自的公平互惠偏好强度,优先选用具有动机公平的员工,并且设计合理的激励契约让员工序贯行动,并且确保后行动者具有动机公平,如此更易于实现团队生产的帕累托改进,进而实现团队生产的帕累托最优。

  其次, 引入风险规避,构建了代理人风险规避下同时描述能力水平差异和公平互惠偏好强度差异的团队生产博弈模型, 研究动机公平、收益公平和风险规避对团队生产的综合影响。研究发现公平互惠偏好有助于实现团队生产的帕累托改进,进而实现帕累托最优,且只要满足特定的限制条件,动机公平和收益公平两者都能够帕累托改进团队生产。但是,收益公平帕累托改进团队生产效率的条件比较苛刻,在静态博弈下要求代理人能力大小比值大于其收益公平强度比值的倒数,在序贯博弈下要求让低能力的代理人先行动而高能力的代理人后行动并且代理人的能力差异不大。 而动机公平帕累托改进团队生产效率的条件则比较宽松,在静态博弈下只要求团队中至少存在一位具有动机公平的代理人, 在序贯博弈下只要求后行动者具有动机公平, 这样动机公平就能够帕累托改进团队生产效率。在静态博弈下,收益公平会形成一致效应ꎻ 在序贯博弈下,收益公平会形成承诺效应。与静态博弈相比, 在序贯博弈下公平互惠偏好帕累托改进团队生产效率的程度更大。另外,代理人的风险规避会抑制团队产出的增加, 虽然对团队生产产生了不利影响,但是只要满足特定条件,风险规避降低团队产出的负面影响就会低于公平互惠偏好增加团队产出的正面影响,从而增加团队产出。

  最后,研究了具有不同心理偏好结构下的锦标竞赛机制,并分别考察每种心理偏好对锦标激励的影响 採用数理模型和数值分析得出,无论是分类竞赛还是混同竞赛,代理人心理偏好强度越大,竞赛工资差距、竞赛平均工资及代理人努力水平就越低。当自利者与公平互惠者竞赛时,自利者在混同竞赛中付出的努力更少,且其期望效用先随心理偏好强度的增大而增大, 后随心理偏好强度的增大而减小;当嫉妒者与同情者竞赛,两者在混同竞赛中付出的努力更少,其努力程度随心理偏好的增强而降低。对于委託人的期望利润而言,无论是嫉妒者与自利者、同情者与自利者还是嫉妒者与同情者竞赛,委託人採取分类竞赛都可以获取更多的利润,且心理偏好强度越大,分类竞赛的优势越明显,但委託人获得的期望利润也同时在减少。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觉得,很多社会现象,特别是人与人之间的互动,都离不开“公平”和“互惠”这两个基石。想想看,在家庭里,父母对子女的付出,孩子对父母的回馈,这中间不就是一个互惠的过程吗?在朋友之间,互相帮助,互相理解,这不就是公平互惠的体现吗?所以,当我在书店看到这本书的名字时,就觉得它触碰到了一些非常根本的人性原则。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把这些听起来有点抽象的心理学概念,转化为具体可行的“激励机制设计”方案的。是不是就像是在说,我们设计奖励或惩罚机制时,不能只考虑效率,更要考虑人的感受?例如,如果一个人的贡献非常大,但奖励却微乎其微,那肯定会让人觉得不公平,从而影响未来的积极性。反之,如果一个方案让大家都觉得“这确实是我应得的”,并且也鼓励了大家互相支持,那它成功的几率就会大大增加。我期待这本书能给我一些全新的启发,让我重新审视我们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种激励与被激励的情形。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我一看就觉得很有研究价值。我之前在跟朋友讨论团队合作的时候,就常常会聊到“大家愿意付出多少”这个问题。有时候,即使物质奖励很高,但如果团队成员之间缺乏信任,或者觉得分配不公,那么整个团队的动力就会大打折扣。相反,即使物质奖励不是最顶尖的,但如果大家能感受到团队成员的互相支持和认可,并且认为自己的付出得到了公平的回报,那么士气就会非常高昂。这本书的题目“基于公平互惠心理偏好的激励机制设计”,正好点出了这个关键。我特别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将“公平”和“互惠”这两个心理学上的概念,落实到实际的激励机制设计当中的。是不是会分析不同情境下,人们对公平和互惠的定义会有所不同?又或者,它会提供一些创新的方法,来平衡个体的利益与集体的需求,从而构建一个更具可持续性的激励体系。我非常有兴趣深入了解其中的细节。

评分

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脑海里立刻闪过了以前在公司工作的一些情境。我们那个部门,大家都很拼,但有时候会觉得付出和回报不太成比例,尤其是一些比较辛苦的任务,常常是少数人在承担。那时候就觉得,如果能有一个更好的激励方式,让大家觉得自己的努力都被看到了,并且是公平地被对待,那整体的工作氛围和效率肯定会不一样。这本书的题目“基于公平互惠心理偏好的激励机制设计”,听起来就非常有针对性。它不是那种空泛地谈“激励”的书,而是深入到了“为什么”和“怎么做”的层面。我很好奇作者会如何阐释“公平互惠”这个概念在激励机制中的具体作用,是不是就像一种社会契约,大家互相付出,也互相期待得到回报,而且这个回报需要符合大家普遍认为的“公平”标准。我个人比较喜欢那种能引人深思,又能启发实践的书籍,如果这本书能提供一些不同于传统KPI或绩效考核的思考角度,那就太棒了。

评分

我对“公平互惠”这个概念一直很有兴趣,总觉得它好像隐藏在很多我们日常行为的背后。比如,为什么有些人即使吃亏了,也还是愿意帮助别人?为什么在团队合作中,一旦有人懈怠,其他人的积极性也会受到影响?这些都让我觉得,人不仅仅是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动物,我们还有更深层次的心理需求。这本书的书名《基于公平互惠心理偏好的激励机制设计》,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好奇心。我很好奇作者会从哪个角度来剖析这个问题,是侧重于心理学研究的深度,还是更偏向于管理实践的应用?我特别期待它能提供一些具体的案例,说明如何在实际的组织或项目中,运用公平互惠的原则来设计更有效的激励机制。我希望这本书不只是理论的堆砌,而是能给我带来一些实实在在的启发,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设计那些能够真正触动人心的奖励和反馈系统。

评分

哇,看到这本书名,我第一个联想到的就是大学时上过一门关于行为经济学的课,里面就讲到很多跟公平、互惠相关的研究。当时觉得这些概念真的蛮触动人心的,好像能解释很多生活中的现象。比方说,为什么我们有时候会宁可吃点亏,也不想占别人便宜?或者看到别人受到不公平待遇时,我们为什么会觉得不舒服,甚至会想要出手相助?这些背后都有很深的心理机制在运作。这本书的题目恰好点出了这个核心,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将这些心理学上的洞察,实际应用到设计激励机制上的。是不是就像那种,我们小时候玩游戏,如果规则不公平,大家就没法玩下去,甚至会罢玩?或者在职场上,如果奖惩制度让人觉得不合理,员工的士气就会大受影响。我感觉这本书应该会从理论出发,然后举出很多实际的例子,告诉我们怎么才能设计出既能调动大家积极性,又能让大家感受到公平和被尊重的奖励方案。我特别期待它能提供一些具体的、可操作的方法,因为光是知道原理还不够,要怎么落地才是关键。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