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序 读这本书,感受到国珍老师不时挑战自己、也挑战读者对于阅读的刻板印象,特别是有关阅读一般般、泛泛的答案。
什么是阅读?读者或许有答案,但不知道答案也可以。国珍老师会追问,是这样吗?如果那样,算不算?作者看似论阅读,更是论思考,深度的思考,换个角度思考,由反面思考。
读这本书有个乐趣,在于书中的例子与联想。柯南与毛利小五郎两个人物都做侦探,但他们的判断不一样,一是依主观经验判断,一是依证据做选择,就像阅读后的回答,有两种类型。还有《星际争霸战》里,冲动的寇克舰长和冷静的史巴克,一个像我们右脑的运作,另一则像左脑的运作。国珍老师透过故事联想,帮助读者检视自己是哪一种读者,如何回答问题。这些联想,创造出关乎阅读的新事例与新思维─这是阅读。
在本书中,也出现了几次「作者已死」的概念,意指当作者放下笔的瞬间,就是读者诠释的开始,读者自由自在想像、创造。然而,看似自由发挥的思维,却框在文本中─在文本中深思,或是自联想产生新知,也是阅读。
但在我看来,或许国珍老师最想说的是:「你有挑战过你的老师吗?」、「你(读者)有没挑战过作者?」书中提出胡适作品〈差不多先生传〉的例子,更表达出透过阅读,作者希望读者看到与体会的事情─读者在这过程中会怀疑,也会思考,这更是阅读!
书,就在你手中。国珍老师邀请你边读、边疑、边思。
等你来挑战!
柯华葳,清华大学学习与科技学系教授
推荐序 「阅读理解」是近些年很多校园在推动的计画,只因学测考试需要,很多考题都以课外书内容来出题,进而很多家长与老师开始重视。
但真正需要让我们关心的是「理解阅读」,如果阅读只为了考试那么你最多只能拿到100分,但如果阅读是用在人生中更多时刻,你将超过许多100分。
所以,理解阅读是出自于对阅读的喜欢,并且知道阅读可以陪伴一生之久,就如书中提到了「世界最遥远的距离是我就在你面前,而你却不知道我爱你」阅读始终都在,只等待你开启这个近在咫尺的宝藏。
最后与你推荐【阅读素养:黄国珍的阅读理解课,从讯息到意义,带你读出深度思考力】,不只帮助你阅读理解更多知识,更让你理解阅读在生命中更重要的意义与价值!
郑俊德,百万粉丝社群「阅读人」主编
推荐序 「你所有的阅读与人生经历,终究会以某种形式,再现。」
这是我从事教职多年来,一直坚持的信念;国珍的新作,就是最佳的见证。翻阅国珍的大作,随着他的娓娓道述,我似乎也再次梳理自己对阅读理解的认知与感受,除了频频顿首,也深自省悟。
回首多年前与国珍的初识,他义无反顾的邀我一起为阅读教育而努力,并且踏实地以出版优质期刊作为取径,年复一年,至不同的场域面对学校教师、家长或学生,数百场的阅读推广讲座,受到数位科技宰制、资讯速食主义当道的今日,一路走来,可谓筚路蓝缕,而这本书可说是他多年来集结的硕果之一,是由他酝酿良久建构而成的阅读理解世界,也是他对阅读最真诚的理解。
我认为,这是一本值得细细品味与慢慢回思的好书!
许育健,国立台北教育大学语文与创作学系副教授兼系主任
推荐序 阅读理解是二十一世纪的基础能力,未能具备便是如同文盲,此为国珍乐意研发与推广阅读理解及其策略的深刻体认。
过去几年,国珍及其团队协助国小至高中、甚至到大学的老师与学生,在阅读上找到入门与精进的方法。团队编写了多种阅读素材和评量,有助于学生练习后掌握文本型态和架构、文字的运用能力,以及善用策略增进阅读理解的层次。这些带有方法与具理解层次的后设学习,将可累积成学生的阅读素养,而为学生准备素材和改变教学方法的老师,也因此增强了自己的教学素养。
这本书的出版,汇整了国珍及其团队在阅读理解与评量的主要思考、概念架构、方法和许多例子,不论是学生、老师、家长和关心阅读理解的大众,皆适合一窥究竟,进而打开对阅读理解的认识和探索。书的内容带给读者的启发,如同旅者走入变幻多端的郁郁森林,因手中的指引而能在其中怡然自得,在开辟路径的同时还能享受阅读的乐趣。
陈佩英,国立台湾师范大学教育学系教授
推荐序
引领华文世界阅读理解教育的开拓者
阅读理解的素养,将是未来孩子非常重要的素养。因为在新课纲上路后,台湾的教育将会有不同的样貌。过去我们的教育只在乎孩子有没有知识,未来将变成更重视孩子是否有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态度。知识、技能、态度三者的交织,成为我们孩子未来面对快速变迁世界所需要的素养。在许多的素养中,阅读理解素养是我认为最重要的一块,因为有阅读理解素养的孩子,才有能力在不同领域的学习中撷取资讯、统整解释、省思评鑑。
如果您的孩子在九年级以下,您更应该关心孩子未来是否具备阅读理解的素养。因为自从去年大学学测开始有素养题型的考题后,大考中心也宣示比例将会逐年提升,三年后将成为学测的重点。未来台湾的教育所在乎的,不再是把课本背的滚瓜烂熟,而是你有没有能力去撷取资讯、统整解释、省思评鑑。只要孩子能渐进的培养出这样的能力,未来即使不死背课本也无须担心;反而,如果不重视阅读理解能力的孩子,就算死背课本也没有用。这样的趋势,在今年的学测已经愈来愈明显。
面对新课纲上路,家长要怎么理解这个新趋势?我诚挚推荐家长好好阅读国珍这本新书《阅读素养:黄国珍的阅读理解课,从讯息到意义,带你读出深度思考力》。这本书可以帮助家长更深入了解阅读理解素养。看完后,家长就会知道,没什么好担心的!未来就是让教育正常化,只要平常点点滴滴帮孩子培养阅读理解的能力就好,孩子不需要再为了考试而急就章的填鸭知识。只要孩子的能力培养起来,未来只要自然展现能力就会有好表现,家长不用再焦虑。
认识国珍,是他刚创立品学堂,在台湾开始推广阅读理解素养的时候。我还记得当时问过他,怎么会想要踏进去耕耘这块华文世界之前没有人做过的领域?我还记得国珍跟我说的:「因为有了自己的孩子,才发现阅读理解这么重要的素养,台湾却都没有帮孩子培养。这素养对孩子的未来太重要了!为了台湾的孩子,只好跳下海出来做了啊!」
认识国珍五年以来,我原以为前几年我跑遍台湾到处演讲推广教学创新的行程,已经少有人跟我一样疯狂。但国珍在台湾各地向学校老师推广阅读理解素养的行程,让我觉得更疯狂!他为何会如此的投入于开垦这块几年前少有人谈的阅读理解?其实国珍就是这样一位好爸爸,他不仅想成就自己的孩子,也想成就其他的孩子。国珍想要帮孩子建立对他们一辈子有用的素养:阅读理解。他这份发心,是让我最感动的!
「阅读」教育,在过去已经有许多老师在努力,加强孩子的阅读量。但国珍却是在华文世界首开风气之先,推广「阅读理解素养」。这两者差异很大!只做阅读,看再多的书,对孩子帮助是有限的。要教孩子阅读,还需要搭配训练他包括撷取资讯、统整解释、省思评鑑的整体能力,这样子的阅读才对孩子有帮助;孩子才能够透过这样阅读,不断增进他理解这个世界的能力。这样的理解能力,对于将身处在未来瞬息万变世界的孩子,是极端重要的!所以国珍常顽皮的跟我说,他在做的事情就是帮孩子「明天需要的素养,温给他传便便!」(台语)
五年前,国珍在华文世界开始倡议阅读理解素养,他整个阅读素养的概念、架构,让各地教学工作者惊艳。更难得的是,他不只是演讲,而是真实的实践。国珍和他品学堂的伙伴过去四年在我所创办的「无界塾」实验教育机构,从孩子们小学五年级开始,便有系统的实际为他们开课。无界塾没有国文课本,而是由国珍的品学堂团队针对孩子设计从小培养阅读理解素养的教学。经过四年下来,这些孩子都已经高中了。透过这四年的实验教育,国珍跟品学堂的伙伴做了许多教学设计与实验,他们成为台湾最有实际教孩子阅读理解素养经验的老师。这样的实务经验弥足珍贵。
因为国珍的理论是实际对孩子教过、验证过的,所以才能与基层老师的教学经验结合而被广为接受。如今国珍的阅读理解教育不仅在台湾得到肯定,在华文世界各地也开始受到重视,大陆、新加坡、香港等地的邀约不断。作为朋友,我真的非常感到骄傲,国珍真的堪称台湾教育之光。
经过国珍在各地的耕耘推广,目前在台湾各地已有许多老师开始为孩子的阅读理解素养而努力。然而不可讳言,目前还不是每位老师都有进行阅读理解素养教育的能力,可能还需要几年时间的增能,台湾老师才能普遍有能力帮孩子培养阅读理解素养。但在那之前该怎么办呢?我个人认为,能否发展出培养阅读理解素养的数位学习科技,将会是关键!
为了帮助孩子更容易养成阅读理解素养,国珍所带领的品学堂团队,与我们 PaGamO 团队合作开发全方位的数位学习服务:「PaGamO素养品学堂:阅读理解线上素养学校」,即将在近期推出。我们希望透过这样的线上学习服务,让更多孩子在家便能逐步养成自己的阅读理解素养。此外我们也努力募集公益资源,希望能让更多弱势孩子在文化刺激不足、相关师资不足的情况下,能透过「PaGamO素养品学堂」的线上学习服务,帮他们养成阅读理解的素养。用教育科技来弭平教育资源的落差,是国珍跟我共同的期待!
阅读理解素养是孩子未来学习的重要关键。关心孩子教育的家长,孩子「明天需要的素养,温给他传便便」!这本好书,诚挚推荐给关心孩子教育的您!
叶丙成/实验教育无界塾、线上学习平台 PaGamO 创办人
推荐序
他为作者拿起那一册书,改变了读者的人生
有一年夏天,我看到一则影音。在炙热刺眼的夏日阳光中,一个清新的直发少女从窗口看到一个静坐读书的少年,然后,就那一眼,她恋爱了。
那一天下午,回家路上她经过一家小书店。乱发的大叔店长问她:「你看书吗?」身上揹着吉他的她,摇头。
店长递给她一本书,说:「拿去看看。你的世界,会变得不同喔。」
那几天,少女捧着那一册书,又哭又笑的读到很晚很晚……。又一天,她来到学校。从同一个窗口看到,那日的少年伸手抚摸着另一个女孩的头发,她知道,那男孩已心有所属。
失恋了吗?我们这样担心着。没想到,那女孩竟然释然的笑了。然后,片尾缓缓浮出一行字:「昨日之我与今日之我,有着一本书的不同。」
为什么读了一本书之后,我们的世界就会有所不同呢?因为在翻开书页那一剎那,我们的身心既柔软又开放,等着接收来自古今中外的文字。那些文字随后化身为奇思妙想,与我们的灵魂对话,让我们重新解读自己、解读他人。之后,这一套新的理解,形成内在秩序,成为我们应对这世界的潜规则。
阅读是如此美好的经验,理论上,只要识字的人应该都无法舍弃阅读,只不过,在现实生活并非如此。
到了学校之后,阅读成为应付考试的工具,以至于许多孩子后来变成不考试就不阅读。但是,也有许多孩子,读了之后,并不了解作者写些什么,想表达什么。所谓的阅读,成为作者单向的喃喃自语,那些写成的文字,寂寞的漂浮在茫茫时空之中,没有被那些渴求解答的心灵接收到。
这是双方生命中的遗憾。需要有人来为读者和作者之间,在那原来没有交集的心灵世界,架上一座桥。
国珍老师这些年来,正是这样努力着。
国珍是我的小学同学,我从小就听学校老师说,他是作家之子。其实,这对任何孩子来说,都是一个沉重的标签。我想,就他而言,应该也花了很长的时间,探索自己身为一个作家之子的宿命,究竟应该往哪里去。
最后,他在中年选择创办《阅读理解》杂志,与国、高中老师结盟,做为推动青少年阅读素养的先锋。他勤于奔波全台各教学现场,针对老师举办教学工作坊,有时一年超过一百场,这是没有热情无法成就的惊人行动。
这本书里收录的文章,是他一步一脚印的痕迹。这本书里面不只教导了阅读理解的技术,也展现了他博学的视野,与精巧的沟通功力。这种种奇妙的组合,让他成为今日台湾推动阅读理解的指标人物。
我旁观他这些年的努力,心里觉得震撼。一个曾经背负众人期待的少年,最终在人生中找到他的天命,并且奋力前进,这真是令人感动的生命历程。
的确,由国珍这样一位作家之子,以动人的言语,将阅读理解的福音送到每个老师心里,再由老师们带着福音,传送到教室中每一个学子的心灵,这样经年累月花费时间打造而成的阅读之桥,坚实且恆久,让作者与读者之间再无隔阂……。
这样的心灵工程,想必,终将改变许多人的一生。
重看一次那个夏日女孩的影音,我突然发现,国珍似乎已化身为其中那位乱发大叔,他顺手从书摊拿起一册书,递给眼前的少年少女,并且带着神祕的微笑,说:「拿去看看,你的世界,会变得不同喔!」
丘美珍/专栏作家、脸书「妈妈悦读基地」创办人
自序
答案让我好奇,问题引我前进
我写过许多文章,但是从来没想过有一天会写一本书。
生长在作家的家庭,家中出入往来,尽是文坛的巨人与天神。写书这件事在我心中,有如造物者开天辟地般的崇高神圣。在众神脚边仰望,虔诚的阅读似乎成为必然,那至少是我存在的证明。也因为阅读,我得以追寻巨人的足迹,看见我以外的世界,对比出我的步伐,在无数的困惑里摸索,在每个发现后看见下一个方向。不知不觉中,思考成为习惯,答案成为问题,颠覆成为创造,阅读成为质疑,理解成为起点。
七年前,因为工作内容需要,进行田野调查式的访谈,了解台湾教育的现况,寻找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我带着一个团队拜访许多专家学者。当时受访的学者专家提供从不同面向观察到的问题,但有一个议题几乎每一位都谈到,而引起我的好奇,就是「阅读素养」。
当时我的孩子也刚进入学校就学,几次朋友聚会聊起教育这个话题,我发现,这群在各领域表现极为优秀的人,谈起教育,多是个人求学过程中不甚愉快的经验外,更对当前教育方式与教学内容的一成不变感到不满,甚至说从学校习得的知识与能力在社会上所用有限,尤其是单一而标准化的答案背诵,与真实工作上需要解决问题的能力之间,存在着相当的落差。固然这些想法包含了朋友们个别的情绪,但我回想起自己的升学经验,的确很相近。
我求学时不算一个乖学生,并不是行为乖张,而是对无须辨证、理所当然的答案感到困惑,所以常问出让老师以为我是在搞笑的问题,虽然不曾被重罚,但是一顿训斥总是难免。当时学校对我而言,是另一种形式的圣所,面对如圣典的课本,虔诚是必要的态度,所以我试着持经念诵,最后也顺利就读我选择的艺术科系。原本以为在艺术领域里得以自由,但是另一个基于技术上,画得好与坏的认定标准,又左右了多数同学创作上的发展。
客观来看这共同的经验,我们的教育偏重在知识与技术层面,却忽视个人差异,牺牲个人发展,要求学生达到单一标准下的「好」,以至于失落了基于发展个人,给予自主探究与学习的能力和素养。
国内教育学者共同提到「阅读素养」是我们教育上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加上周遭朋友对教育经验的反思,这两件事表面上看起来似乎无关,我却在阅读关于PISA国际学生能力评量计画的报告中,串起这两者的关联性。
台湾学生在PISA评量的表现上,不谈整体排名,单就阅读素养中撷取讯息、统整解释、省思评鑑三个层次来看,在统整解释与省思评鑑这两个层面,与领先国家的表现就有了明显的差距。这表示,我们的孩子缺乏借由他所读到的内容自主进行建构与推论的能力,而欠缺这样的能力,在真实情境中将会造成合理预测与判断的困境。更令人忧心的原因,可能是孩子从撷取讯息、形成广泛而完整理解的基础能力已经不足。这不禁让我想到前面所说过往共同的学习经验。学校的上课方式与升学考试,养成孩子只要记得答案,依附在一致性标准下的思维,导致他们在学习过程里缺乏自主思考,最后造成这结果。基于这结果与学生在国际评量的表现,就更能理解学者专家为什么认为阅读教育是当务之急了。
在一次与工作团队的长谈后,我们决定要将发现的问题,转成解决问题,展开推动台湾阅读素养教育,为老师与学生提供教学需要的文本与提问,并以杂志的形式发行,借由商业模式,取得持续发展的资源与经费。
还记得当时身边许多好友都很关心问我:「你在工作上发展得很好,为什么要蹚这浑水?」、「在这样升学挂帅的环境下,真的要办一本与阅读素养教育有关的杂志吗?」我很清楚知道,这是我生命中很大的转折,包括我的家人要共同承担的决定。当时我的回答是:「难道我们要看着孩子在教育这个重要的基础上,就与世界脱节吗?面对教育,与其指指点点,不如卷起袖子做事吧!」朋友问我:「四十五岁后离开熟悉的工作,投入办杂志,你不紧张害怕吗?」我说:「会啊!但是也很期待开花结果的时候。」《阅读理解》学习志就像是我第三个小孩,在半年后二○一二年正式出刊。
现在是二○一九年,我们已经进入二十一世纪十九年了,相对于一个世纪的百年,十九年并不算长。但是如果从教育与人口数来看,却有不一样的感受。如果我们以目前平均每一年约二十万人毕业来算,从二○○○年到二○一九年,有超过三百八十万人毕业投入社会,三百八十万人大约占全台湾人口总数的五分之一,而且这群人正是当前社会的骨干。那么,在他们接受教育时,是否培养了阅读素养、独立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等面对二十一世纪巨变时代的能力?这些年随着国际发展的步调,我们的社会变得更为复杂而多元,这固然开启个人与国家更大的发展空间,但是从更多大大小小、纠结难解的冲突来看,似乎也在考验每个人有限或在世代中消逝的理解能力。
身处知识爆炸的年代,世界以惊人的速度改变,未来充满不确定的焦虑和高度竞争的不安全感。在创造明日世界的同时,学校教授的技能与知识,构成我们和下一代对世界的认知,所以教育本身如何接轨未来,要给予下一代什么内容,才能让他们具备生存竞争与实践自我的能力?我认为阅读理解和素养,是最重要的学习─从国际性的评量到新课纲的目标与升学考试的内涵,都反映了这时代的需求。
从来没想过有一天会写一本书。但是今天写了这一本关于阅读的书。
严格来说,这不是一本谈阅读如何影响生命的书,但是内容的确论及阅读与生命成长的关联。
这也不是一本谈如何读出文章内涵的书,但它可以协助读者深刻理解文本的深度从何而来。
这更不是一本讲述阅读有多重要的书,但是每个篇章都提供观点,协助读者重新认识阅读的重要。
这绝不是一本谈阅读可以从他人的着作中获得多少答案的书;反而是提醒我们可以从阅读中思考多少问题的书。
这是一本关于重新认识阅读的书。在这过程中,也重新认识我们自己是如何被自己创造出来。
打开这本小书,如果你愿意一篇一篇慢慢读完,在每读完一篇后,去思考甚至挑战书中的观点,或许你会发现我所有的篇章,包括书中那些困惑、好奇、质疑、探究、思辨的过程,本身就是阅读素养的实践。不因为拥有一个答案而形成限制,更从答案开始思考,而真正拥有思想与心智的自由。
在阅读这亘古以来,人类伟大的心智活动面前,我还是像那个在巨人与天神脚边的孩子。思考与提问成为必然,因为那是我独立存在的证明,是我能与之同行的能力。答案让我好奇,问题引我前进。
如果你在书中发现可以给孩子带来改变的观念,很好,那是我准备好给孩子的礼物。
如果你读完后发现有更多的问题,很棒!请让问题带领你展开一趟学习之旅,因为那是我准备好要给你的礼物。
文/黄国珍(本书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