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着序
生命走的是曲线逻辑——少即是多,蕴含着强大的解放力量 少即是多?什么?这是《艾莉丝梦游仙境》(Alice in Wonderland)里的算术吗?
「再多喝点茶,」三月兔向艾莉丝说。
「我都还没喝呢。」艾莉丝不悦地答道。「所以我没办法再多喝点。」
「妳是説,妳没办法少喝点。」兔子说;「如果妳还没喝的话,再多喝点是很容易的。」
或者这是巫术的语言?
「优即劣,劣即优……」
若是从直线逻辑或数学的标准来看,答案很简单:一派胡言。然而,让人忧喜参半的是,生命不是直线逻辑所能包纳;生命走的是曲线逻辑,老是把事情翻来覆去的,而且常常在不知不觉中整个颠倒过来。
和平主义者变成好战份子。
自由斗士变成独裁者。
福惠变成诅咒。
省力的工具变成难以忍受的负担。
帮助变成阻力。
多变成少。
我是经济学者,很幸运能在多年前便有此体会。(当时不算是幸运,因为有很多人当我是疯子!)我的体会是:万物都是有限的,但有些不是那么有限。任何思想体系若自认无所侷限,必将表现出明显的限制。物质主义及其子嗣——现代经济学——便是自认无所侷限,而且就算认知到侷限也不能做些什么。这是可怕的地方。自我设限、自我节制、知所侷限——这是赋予生命、保护生命的动力。我们所需要的新经济学必将基于以下的认知:
经济发展只能「到某种程度」;
生命只能复杂「到某种程度」;
追求效率或生产力只能「到某种程度」;
使用无法再利用的资源只能「到某种程度」;
完整人性对细密分工只能忍受「到某种程度」;
以「科学方法」代替一般常识只能「到某种程度」;
以及种种的种种。要记住,这些「程度」可都比一般人所想的要保守许多。
是的,新经济学乃是真切的「限制法则」——实际上就是「解放法则」。
当时是一九五五年二月,我以佛说作结:「愿众生喜乐。」如今,众生都不太快乐。
直线逻辑简单明快,电脑是个中能手。就人类而言,最有逻辑观念的是小孩子:他们可说是精确的逻辑动物。「多就是多,少就是少」——说了就算。当我们长大了、 成熟了(不是每个人都会成熟的!),我们便能超越直线逻辑;这并不是要抛弃此等逻辑,而是要让它适得其所。然后我们会发现,少可能是多——的确,少就是多,因为美国人的平均消费量是印度人的五十倍。
我们为什么要在这里东拉西扯的呢?那是因为直线逻辑正要鸠佔鹊巢、登堂入室。我们的生活内容大部分是个人关系和超个人关系所交织而成的。「个人」指的是我们和丈夫、妻子、小孩、亲戚、朋友、同事的关系;「超个人」指的是我们和意图、目标、渴求、理想、权力、上帝的关系。逻辑对我们的个人与超个人关系没什么帮助,但是对我们的物质关系而言仍是不可或缺——如何在这不确定的世界里得到些许物质上的安全感。
逻辑有两种。其一是直线逻辑,我们赖以维生。其二为曲线逻辑,事物因之皆得「度量」,否则便将适得其反,此逻辑是我们赖以维系生命的价值。
一时之间,少真的是多了。
生命中没有比发现(我在这里所说的)曲线逻辑更美妙的事了。少即是多,其中蕴含强大的解放力量。需求越少,忧虑越少;忧虑越少,个人及超个人关系就会越好。不用加入疯狂的争夺大战,不必赚许多钱。烟草若要课税,而如果你不需要烟草——那又与你何干?
人生在世并不是要来尽可能地消费。生命的道理很简单,像是:
己之所欲,务施于人;
爱邻如己;
别让美好事物熘走。
何必拐弯抹角?这就是生命之道。多就是多,此乃路障。少即是多,听来怪异,却是明路。我们眞正需要的非常少,只要有心,没有不能满足的——这有赖我们内在的认知。
此书编者为我们每一个人做了一件美妙的事。这本文选告诉我们,如遵循自求简朴的原则,我们会拥有最美好的生活。
◎修马克(E. F. Schumacher,《小即是美》作者)
前言
自愿贫穷与单一价值 自愿的贫穷是财富的延伸,是深刻理解财富之道。
如今,财富完全以经济价值来衡量。国家与个人汲汲于获取财物,对自然资源与个人人格因之受到的影响不以为意。拥有财物才称得上拥有,人类耗费心力增加财物,而无心对自身能力做创新的发挥。艺术与哲学活动本来还能为创造力提供自在挥洒的空间;如今这些活动已成为广大经济体的一部分:哲学与艺术成了託身私人特权与体制的学术事业。
在富有阶级当中,少有人能免于此等「单一价值」加诸文明的诸多苦楚。施舍的福利也帮不上忙,因为问题所在并非身体的饥寒,而是道德的困乏。有富就有贫,然而在每个人的一生中都有一份自然的富足可待追求。世人辗转于强迫上身的价值层级,这是需要改变的结构体系。然而,只要金钱万能的态势不变(驯化的人心已习于此道),人必定全心全力专注于获致钱财,消费者的需求必然不断扩增。
为了争夺那必然是有限的财货资源,所造成的最大憾事之一是,人与人不再能自由自在地相处。人际关系逐渐变质,因为朋友来往也得计算有没有足够的报偿。人与人接触只着眼于金钱上的利益,将文化意涵抛诸脑后,更别提精神层面的考量了。由钱财所构筑的虚幻世界撑起「单一价值」,对自我与他人内在的洞察与领悟日益衰竭,庞大的一元结构体遂告成形,人性在其中不过是发育不全的短小残株。
指出当前的状况是什么模样,这要比做出矫正措施简单得多。大企业抓住人们对许多不实用物品的消费慾望,唯有培养另类价值才会让这些企业耍不出花样。年轻的一代越来越能察觉出传统成见的浅薄疏漏,却没有适当的替代之道。若不愿投身于竞逐名利财货的洪流,处境就会变得有点紧张,能接受此一紧张态势的唯有那些深刻理解自愿贫穷是怎么一回事的人。
哈林腾(Michael Harrington)在《另一个美国》(The Other America)里提及智识型的穷人。「那些聪慧敏锐的人顺势选择贫穷,而不愿屈就空洞荒芜的财富。」但他也指出,在此一社会阶层中,人们对生活所做的选择只是暂时性的,是为了开创自己的未来争取时间,也为了赢得一定程度的认同,或者不过是在回复原先社会地位之前稍作歇息。这些人所选择的贫穷不是最终的目的,不是一种开创性的活动。
因此,重点并不是撤除财产,而是人类生活中财产观念的重新认知。新鲜空气、干净的水、宁静、心安、健康以及——最重要的——最广义的自由等等金钱买不到的东西日渐稀少,可见重新评估财产观念的时机已经成熟。一般而言,财富和都市是分不开的;因此,想要追逐财富,保有财富便得和都市共沈浮。财富让你我被市场与汇率波动等非个人所能控制的因素牵着鼻子走,失落焦虑自不在话下。疾病伴随富裕的生活、过量饮食、自我放纵而生。这些不幸是有钱人的专利,幸运的人生活中则比较没有这类问题。在这里,财富——或可形容其为「麻木不仁」——意谓拥有财货、产业、金钱;幸运指的是金钱买不到的人生之乐。幸运的人不一定有钱,有钱的人常常过着不幸运的生活。
要解决财富所引发的问题,必须重整行事动机价值观,有无财产则无关紧要;也就是将意识与自觉注入财富之中。建构新的价值体系,寻回失落于滔滔财富洪流中的传统价值,在一窝蜂的流行热潮中高举个人价值,这些努力对年轻人而言显得越来越重要。遗憾的是,这些作为通常是属于工作之余的「闲暇」时间,主要的精力还是要拿来在财富导向的社会中打拼,于是那些亟需替换的价值观就在人们打拼的过程中得到强化。要知道,显赫的财富唯一的要害就是人们不再追着它跑:自愿贫穷是彻底解消财富贪欲的第一步。
在一个为了获取舒适感、安全感和感官享乐而努力追求财富,并视此等追求为人生所当为的文化中,贫穷的概念并不是那么吸引人。各种拜物思想贪恋安逸的现状,完全不顾意识进化的需要。针对此一既存的苟安景况。自觉意识正要进行反扑,其凭借是说「不」的自发行为,而非说「是」的从无到有。
天神与畜牲都是以确定的姿态来创造事物;人类两者皆非,但就某一层面而言也可以说两者皆是,于是便成为两者的中介。人类拥有独特的、天神与畜牲所没有的反思意识,后两者皆是以确定不疑之姿放手创造自己的世界,没有什么反思的:天神出于属灵的直觉,畜牲出于低等智能所能感受的物质氛围——如果我们愿意,此一物质氛围也会视我们底层生命经验的一部分。然而,只有人类大脑皮层的活动能够发挥意识的作用,而有拒绝、观察、中介等行为,而正是在这些行为当中,人性展露出眞正的价值。
有钱人的有利地位使其很可以透过自愿的贫穷让生命得到根本的提昇,而如果错失此一机会,其生命便是一团乌烟瘴气,他们大可以在金钱价値环伺下选择自己的经验内容,而不为单一定则所困。如果自由唾手可得。为何还要选择奴役?他们可以选择远离匮乏。那是一种最精良的选择。自愿的贫穷是一种自由的选择,一种英雄式的抉择。财富阶级会不会如此麻木不仁,让这种机会轻易熘走?此一崇高的择专属于极少数人,这些少数人拥有不成比例的大笔财富;在这个圈子里、任何变动都会释放出许多重要的生活资源。
对一般民衆而言,这种随心所欲的选择是无法想像的。但这并不代表广大民众享受不到自愿贫穷的好处;相反地,此一正确的选择将益发突显其价值,因为只要在生活基本需求上得到满足、非必要的事物开始打乱我们的生活、过度浪费的征兆开始显现的时候,自愿的贫穷就会发挥作用。如今,上述情况显然已在许多家庭中出现,其中包括不少「美国贫户」。就像饥饿的印度妇女伸出乞讨的手,脚底下却踩着极富营养价值的植物;同样地,拥有电视与雪车的美国「贫户」不过是在知识上和开创性上显得贫乏,再一次证明单一价值观所造成的无知与疏失。
我们已习惯于付钱买食物,而从没想到弯下腰去捡拾浆果和可食用的植物根茎。这种贫穷已积重难返,我们只能指出其成因,亦即文明世界里麻木不仁的财富,指出其最不堪闻问的效应。然而,纵使无法确知自愿的贫穷会有什么立竿见影的成果,我们仍然可以做出选择——选择财产日益沈重的负荷;抑或选择在过度浪费的征兆初次显现的时候,察觉到生活基本目标已经达成,应该把握大好时机去探索生命其他的面向。在资产阶梯的最下层,相对于能在不虞匮乏的情况下做出选择的人,仍有少数仅能勉强度日的、没有选择的、只能活在匮乏之中的穷困贫民。对这些人而言,窘迫的时间与空间根本容不下什么自愿的贫穷。我们所等待与期盼的是那些比较幸运的同胞们,能借由自愿的贫穷来转化其意识与认知。
将从本书受益最多的是那些什么都有的人,因为他们没有后顾之忧,可以好整以暇地探索简朴的自由,同时也明白如果自己愿意的话,就可以获得立即的救赎。自愿的贫穷不是「一言既出,驷马难追」的隆重誓约,也毋须像圣芳济(St. Francis)那样坚守清贫的生活;现代人大可以像塞内加(Seneca)一样把它当成一种练习或运动。
讲到这里,读者应能明了,抵制迫人的财富并不需要激烈抗争,形之于外的事实上是再敎育的温和过程。除了自我要求之外别无所求,摆脱财富的控制力量,这种自主的姿态不是任何政治机构所能摆佈的。自愿的贫穷离开了辛勤忙碌的人群,在自主的自我空间里强化其力量,彷彿无政府状态般全然诉诸私密的自我。没错,在物慾横流,个人利益恣意扩张的年代,法律监督与政治管理自有其必要,但监督与管理并非自愿贫穷的原始动机。这种消极的抵抗并不要求弃絶财富。事实上,自愿的贫穷如要付诸实行,财富的存在是必要的。自愿的贫穷是财富的延伸,是深刻理解财富之道。今天,狂傲的财富恐有自取灭亡之虞,而于其做最后挣扎的同时,整个世界恐怕也会闹得天翻地覆,这一切都需要自愿的贫穷挺身而出,给财富一个比较温煦的面貌。一个如此丰饶的星球如果丧失了富足之道,将是何等奇耻大辱!
因此,那些拥有太多的富人要注意了。明日地球的空间与资源将日益稀少,那些陷于结构性贫穷的团体或国家会越来越感不耐,自由企业的扩张行为将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我们必须支持有自觉意识的财富,以及不一心一意求取私利的资本;自愿的贫穷可以在不侵扰基本自由的前提下消弭所有冲突。目标很简单,对有钱人而言却经常是难以捉摸:生活中的满足感。
范登布洛克(André VandenBroe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