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走得太快,领悟来得太慢:在失去中获得、在恐惧中勇敢,看精神科医师如何拿回人生主控权。

青春走得太快,领悟来得太慢:在失去中获得、在恐惧中勇敢,看精神科医师如何拿回人生主控权。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Gordon Livingston
图书标签:
  • 成长
  • 心理学
  • 精神科
  • 自我救赎
  • 人生哲理
  • 情绪管理
  • 失落与获得
  • 勇敢
  • 心理健康
  • 人生反思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美国Amazon读者近五星★★★★★好评:
「我会把这本书推荐给每个需要喘口气的人,它是灵魂的食物!」
 
  ☆☆授权德国、法国、瑞典、日本、罗马尼亚等二十多国版权
  ☆☆全美销售破150,000册、憾动全球无数读者的灵魂

  每个生命都包含着某种失落。怎么应对这些失去,决定了我们是什么样的人。
  无论情况多么绝望,人永远不会没有选择!——戈登.李文斯顿

 
  ▍他看过灵魂中最黑暗的地狱,却积极找寻生命中最光明的天堂——
  人生除了懊悔、焦虑及迷惘,我们仍有能力找到幸福、希望与意义!
  戈登.李文斯顿博士是一位精神科医师,曾参与战争;从同事口中得知自己是养子;
  两度痛失爱子,先是面临长子自杀,幼子不久又死于血癌,前后只隔了十三个月……
  在颠簸的人生中,他却以积极的态度,将一生经验淬鍊成三十则重要的人生领悟:
  早知道这些,你可以拿回自己的人生主控权,爱更对的人、做更对的事。
 
  ||大多数的童年创伤,已经过了「追诉时效」!问问自己:「接下来呢?」
  ||世上最坚固的牢房,就是人们亲手为自己打造的。别让恐惧与焦虑限制你的自由……
  ||若用物质和外貌衡量他人和自己,人生必定是一趟沮丧的旅程,途中出现的只有贪婪、嫉妒,和想要成为别人的欲望。
  ||「人总是说得多、做得少。」言语淹没了人们,其中大部分都是我们告诉自己或他人的谎言。
  ||最没意义却最常见的事——不断做一样的事却期望得到不同结果!既然你现在的方法行不通,为什么不试试其他方法呢?
  ||对自己说谎的杂音,蒙蔽了我们的耳朵和双眼。不根据事实来做决定的人生,注定会有缺陷。
  ||你上次开怀大笑是什么时候?不要因为害怕未来和执着过去,而虚掷当下的幸福。
 
  戈登.李文斯顿医师每天的工作,就是倾听患者的抱怨、焦虑、不安及痛苦。
  他看见许多人受困于自我、工作、爱情、婚姻、过往的阴影,为现在担心、
  对未来迷惘……生活中的情绪动盪,和潜藏的虚伪、欲望与逃避,让人们心力交瘁。
  他理解在不完美的世界,坚持保持希望的重要,以及每个人都需找到快乐活着的方法。
 
  在他犀利又温暖的文字中,我们了解——或许我们没有办法摆脱自己是谁,
  但我们有能力面对失去、不幸与悔恨,并且穿越这一切,找到让自己「改变」的力量!

 
智慧推荐

  柚子甜│作家、心灵工作者
  陈嬿伊│精神科医师
  御姊爱│知名作家
  凯若│HomeCEO创办人、畅销书作家
  苏益贤│临床心理师、作家
  (按姓名笔画排序)

各界赞誉

  李文斯顿的文字真实,他的智慧是历经沧桑而得,
  在随处可见众多浅薄空洞的自助书当中,本书就像珍宝般突出。——《出版者週刊》(Publishers Weekly)重点书评
 
  戈登.李文斯顿医师,毕业于西点军校和知名的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
  但他并没有比你我的人生高明到哪里去,一个儿子躁郁症自杀,另一个儿子因病过世,
  被医生同事意外洩漏自己是被领养来的孩子……
  如果这些经历都没有击垮他,我认为你一定要看看,这样强大的力量从何而来。——御姊爱(知名作家)
 
  我们勇敢却坦然地哭着。虽看似难堪,但这种发自内心的诚实,
  却是未来我们面对其他难题时,可以变得勇敢的原因。
  欢迎读者带着自己的人生故事,对号入座。——苏益贤(临床心理师、作家)
 
  他的文字间没有尖锐的咆哮,也没有世界大同的粉饰,只有「诚实」。
  我们不需要去幻想未来,更别将美好人生寄望在理清楚所有的过去,
  「决定现在」才能体会与获得快乐。——凯若(HomeCEO创办人、畅销书作家)
 
  阅读书稿的时候,每隔几行我就想要用力画重点,甚至不忍翻下一页,
  只想反覆流连在几行字字珠玑的犀利里,希望自己也能多被戳醒几次。
  世界从不缺幻象,缺的是胆敢戳破的人。——柚子甜(作家、心灵工作者)
 
  书中有太多深入刻画人心的论述,值得读者们一探究竟。
  像是如何找寻合适的伴侣,感情问题、亲子关系、面对老年的适应等不同的人生议题。
  人生选择权是掌握在自己的手上,当我们行使的选择愈多,就愈可能得到快乐。——陈嬿伊(精神科医师)
 
  戈登.李文斯顿曾亲自走过许多地狱,并带着值得尊敬的智慧与善良回来。
  阅读他的文字,就是信任他并向他学习,因为他的人生曾遭火吻,而他的动机是绝对纯净。——马克.赫尔普林(Mark Helprin),《冬季奇蹟》(Winters Tale)作者
 
  人生就是个困境,因此读这本书吧。戈登.李文斯顿不仅是位聪明的医生,
  更是个经验老到而非年老睿智的人。听他所说,你会更加聪明,或许也会更加快乐。——雷蒙.迪保罗博士(J. Raymond DePaulo, M.D.),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JHUSOM)精神医学与行为科学部门主任教授
 
  (李文斯顿)个人的温暖特质和钢铁般的专业见解形成强烈对比,
  提醒读者「无论状况有多绝望,我们都还是有选择」。——达拉斯晨报(Dallas Morning News)
 
  作者从他的患者身上学到最多,从听他们的故事、看他们管理情绪生活的方式、
  从已经发生的灾难,以及他们想让一切回归正常的决心。——苏珊.雷默(Susan Reimer),巴尔的摩太阳报(Baltimore Sun)专栏作家
 
迷失与重塑:在时代的洪流中锚定自我 图书简介 在这部深刻而引人深思的著作中,我们将一同踏上一段探索人类心灵深处、穿越现代社会复杂迷局的旅程。本书并非聚焦于特定的个人经历或具体的心理病理分析,而是着眼于当代人在追求“成功”与“意义”的过程中所普遍遭遇的困境、内在的冲突,以及最终如何借由自我觉察与结构性调整,重新掌控生命的方向盘。 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爆炸、节奏飞快的时代,外部的评价体系和无休止的“进步”要求,常常将个体推向一个看似光鲜却日益空虚的境地。许多人发现,尽管物质生活不断丰裕,内心的焦虑、迷茫和一种隐秘的失落感却与日俱增。我们似乎都在遵循着一条社会预设的轨道高速前行,但一旦猛然抬头,才惊觉自己不知道要去往何方,甚至忘记了出发的初衷。 本书的核心关切在于“结构性焦虑与意义重构”的议题。它深入剖析了当代社会景观如何塑造我们的恐惧与渴望。我们探讨的“失去”,并非特指某一段感情或某一次失败,而是指在追求既定目标的过程中,无意识地牺牲掉的那些构成“完整自我”的面向——比如对当下瞬间的全然体验、对不确定性的容忍、以及对内心真正声音的倾听。这种结构性的“失去”,常常表现为一种对“完美主义”的无力抵抗,一种对外界期待的过度迎合,以及对自身真实需求的漠视。 第一部分:时代的噪音与内心的回响 本部分将首先描摹我们所处的时代背景——后现代社会中个体身份的流动性与脆弱性。我们审视了“高效能人士”的叙事如何成为一种新的道德枷锁。在这里,效率被抬高到近乎神圣的地位,而“慢下来”、“无所事事”则被视为原罪。我们将探讨这种文化如何潜移默化地侵蚀我们的专注力、削弱我们的情感耐受力,并最终导致一种持续性的“存在性疲劳”。 书中不预设任何既定的精神分析框架,而是以一种近乎人类学观察的视角,去解构现代人如何通过消费、社交媒体上的自我展示以及对未来风险的过度规划,来构建一个看似坚固的“自我堡垒”。然而,堡垒的外墙越厚,内部的孤独感往往越深。我们会深入探讨“身份的外部锚定”问题——当我们的价值感完全依赖于他人的反馈、职位的晋升或资产的增长时,一旦外部支撑系统出现动摇,个体的内在秩序便会瞬间崩塌。 第二部分:直面阴影——恐惧的社会学解读 本书的第二部分着重于“恐惧”的社会功能与个体心智的互动。我们讨论的恐惧,并非单纯的动物性反应,而是一种被社会文化精心编织和放大的复杂情绪。它包括了对“不被看见”的恐惧(Social Visibility Anxiety)、对“落伍”的恐惧(FOMO的深层根源)、以及对“非理性”或“混乱”的过度排斥。 我们挑战了传统上将恐惧视为需要被“清除”或“战胜”的对立面这种观念。相反,本书提出,理解恐惧的产生机制,是夺回主控权的第一步。恐惧往往是我们内在需求未被满足的警报器,是我们对自身局限性感到不安的信号。通过细致的案例分析(这些案例抽象自广泛的社会现象,而非特定病历),我们揭示了如何将那些看似压倒性的恐惧,解构为一系列具体、可处理的“信息点”,从而使我们能够有意识地选择如何回应,而非被本能的反应所挟持。 第三部分:主控权的真正含义——从反应到创造 什么是“拿回人生主控权”?本书认为,它绝非意味着消除所有外部的不可控因素,也非一味追求绝对的控制感。真正的掌控,是一种内化的决策能力和价值对齐。 我们将此过程分解为三个关键的实践维度: 1. 价值的重新校准(Decentering Value):探讨如何从社会强加的成功定义中抽离出来,重新审视对你而言真正有意义的“生活质量”指标。这包括对时间、精力乃至情感投入进行批判性的分配。我们提出了一种“成本-收益”分析的升级版:衡量行为带来的“内在充实感”与“外部认可度”之间的平衡。 2. 边界的艺术(The Architecture of Boundaries):详细阐述了建立和维护个人“心理领地”的必要性。边界不是为了拒绝世界,而是为了确保你拥有足够的内部空间来处理复杂的情感和做出深思熟虑的判断。这部分内容侧重于沟通的策略、说“不”的力量,以及如何应对边界被侵犯时的情绪反弹。 3. 行动的锚定(Anchoring Action in Presence):探讨如何将宏大的目标分解为与当下体验紧密连接的行动。当行动本身成为一种目的,而非仅仅是达成未来的手段时,那种“走得太快”的失速感就会减弱。我们研究了如何在日常的重复性劳动和创造性活动中,植入一种“目的感”,从而使人生的进程不再是盲目的奔跑,而成为一种有意识的、充满投入的“行走”。 结语:在不完美中构建韧性 本书最终导向一个核心结论:人生主控权不是一个终点,而是一种持续的、动态的“校准行为”。我们无法控制世界的变化,但我们拥有定义自己对这些变化的回应方式的自由。通过深入理解我们所继承的文化脚本、直面我们被培养出的恐惧模式,并有意识地选择与内心深处的价值对齐,我们就能从被动的“反应者”转变为积极的“创造者”,在不确定的洪流中,稳固地建立起属于自己的意义灯塔。 这部作品旨在为那些在现代生活中感到漂泊无依、渴望从持续的“追赶”状态中解脱出来,寻找更深层、更具韧性的人生方向的读者,提供一个清晰、深刻且极具操作性的内在导航图。它鼓励我们拥抱人生的不完美和不可预测性,并将之视为生命丰富性的来源,而非需要被克服的障碍。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戈登.李文斯顿Gordon Livingston


  毕业于西点军校(West Point)与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Johns Hopkins School of Medicine),自一九六七年起行医。

  身兼精神科医师及作家身分,作品常见于《华盛顿邮报》(Washington Post)、《旧金山纪事报》(San Francisco Chronicle)、《巴尔的摩太阳报》(Baltimore Sun),及《读者文摘》(Reader's Digest)中。他曾因在越战中的英勇表现,获颁「铜星勋章」(Bronze Star)。

  另有畅销着作:《不管怎样,一定要幸福》(And Never Stop Dancing)、《等待春天》(Only Spring),及《如何爱》(How to love,暂译)。

译者简介

吴宜蓁


  英国罗浮堡大学图书资讯硕士。目前专职口笔译工作,乐于在语言交流过程中不断充实与成长。译有《防弹脑力》、《星癒奇蹟》、《与人连结[全球畅销经典]》等。

图书目录

│推荐序│别给那些不重要的事太多权力/御姊爱
│推荐序│世界不缺幻象,缺的是戳破幻象的人/柚子甜
│推荐序│你的「幸福人生」长什么样子?/凯若
│推荐序│快乐就来自——你的人生选择权/陈嬿伊
│推荐序│三十个对号入座的邀请/苏益贤
│前 言│人生充满变数,这是我们唯一能做的事/伊丽莎白.爱德华兹
 
01 如果地图与实地不符,那么地图就是错的
过去这些年,我一直在听人生出现了各种差错的故事。我发现在人生道路上,我们总是努力让脑中的地图和脚下走的路相吻合。
 
02 幸福的谎言?行动,才能成就我们
我们总是在说自己想要什么、打算做什么,然而这些都是希望和梦想,对改善情绪没有什么帮助。我们,是由行动所定义的。
 
03 我们想要的爱是什么?尊重、倾听……别假装自己不用改变
人经常执着于自己的特定观点,认定事情应该这么做,而忽略所有证据都显示他们必须改变。
 
04 大多数的童年创伤,已经过了「追诉时效」
改变是生命的本质,也是所有心理谘商的目标。因此,为了继续前进,必须跨过单纯抱怨的阶段。我们要对自己身上发生的大部分事情负责任。
 
05 每段关系,都操控在最不在乎的人手上

每个人用来评估伴侣的标准,都会创造出一套特定的期待,随着时间过去,如果这些期待一直无法被满足,就会导致关系破裂。
 
06 你在等什么?勇敢才能改变一切
想要对生活方式做出任何改变,勇气和决心是必要条件。而要求人们勇敢,是希望他们用新的方式去思考自己的人生。
 
07 大胆行事!强大的力量就会来帮你
站在一九六九年交接典礼的遗迹上,我想起那个复活节星期日所感觉到的愤怒、怀疑和恐惧。而我借由一篇祈祷文的帮助,获得重生。
 
08 完美主义是幸福的最大敌人
我们活在一个竞争的社会,经常透过输或赢看待世界。而在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的微妙过程中,这种观念是极具毁灭性的。
 
09 生命中最重要的两个问题:「为什么?」和「为什么不?」
若是人们不愿意回答生命中的「为什么?」通常也没办法回答「为什么不?」因为后者意味着风险。
 
10 我们最大的强项,也是最大的弱点
人生中自相矛盾的例子数都数不清:不愿冒任何风险才是最大的风险;生命中的每件事,都是好消息也是坏消息。
 
11 世上最坚固的牢房,就是我们亲手为自己打造的
人们常常会把想法、愿望和意图,跟实际的改变搞混。忏悔自白对灵魂或许有益,但除非我们同时改变行为,否则一切只是空口说白话。
 
12 迷恋青春的社会,我们在逃避什么……

「胆小鬼是承受不了变老的。」或许我们最后的义务是——有尊严地承受随着老化而来的生理与心理打击。
 
13 安全是人生最大的风险
我们活在一个规避风险的社会中,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只为确保自己所做的一切是「安全」的。
 
14 真爱是伊甸园的苹果,如何找寻?
两个人的结合,足以弥补身为人类得承受的所有重担,包括辛苦劳动的必要,满布荆棘的人生道路,以及终其一生都晓得人终将一死。
 
15 人生只有坏事才会来得很快
只要我们用拥有的物质和外貌来衡量他人和自己,人生必定是一趟沮丧的旅程,途中出现的只有贪婪、嫉妒,和想要成为别人的欲望。
 
16 有时迂回绕道、流浪迷惘,才能找到自己
生命中这些「游手好闲」和「迂回绕道」的过程,才真正定义了我们是谁。最重要的追寻,是没有地图可以引导我们的。
 
17 动人的单恋?痛苦而不浪漫的想像
我们总希望别人接纳自己本来的模样,有时渴望太过强烈,完全忽略这份爱其实没有得到回应。但让爱情拥有强大力量的,是两情相悦。
 
18 最没意义却最常见的事——不断做一样的事却期望得到不同结果
我无法提供适用于所有感情关系的答案,我只相信有效的方法。既然你现在的方法行不通,为什么不试试其他方法呢?
 
19 我们总是逃避,却始终逃不掉
我彷彿在他的眼中看见悲伤,如果我能跟他讲上一会儿话就好了。告诉他,我现在过得很好。他一时激情留下的错误,如今有了美好的结果。
 
20 对自己说谎的杂音,蒙蔽了我们的耳朵和双眼
真相或许无法使我们自由,但为了一时的安心而对自己说谎,则是愚蠢至极。不根据事实来做决定的人生,注定会有缺陷。
 
21 「完美陌生人」神话——无法消失的恐惧与不安
寻找完美的爱,是一种婴儿时期的行为,也是中年恐惧的象征。虽然大部分时候,它没办法改善我们的人生……。
 
22 死亡,也无法让我们的爱消失
唯有透过回忆与奉献的练习,能让爱克服死亡。回忆与奉献……只要有它,你的心即使破碎,仍是充实的。
 
23 没人喜欢听命行事,别让孩子变敌人
教养孩子的主要目标,除了保护安全、给他们爱之外,就是让他感觉到——在这个不确定的世界里,还是有可能幸福快乐的。
 
24 疾病最大的优点,就是让你从责任压力中喘口气
在永无止尽追求幸福快乐的途中,每个人都要为自己的选择负责——这仍是促使改变非常重要的工具。
 
25 你在害怕什么,失败?未来?竟看不见眼前的美好
人生充满了不确定和难以预料的灾难,不要因为害怕未来和懊悔过去,而虚掷当下可能的幸福。
 
26 我们能给孩子最大的礼物——相信自己可以得到幸福
尽管人生短暂,灾祸难以预料,我们仍能振作起来,尽可能地享受人生。这样的人们和勇气的终极表现,是真正的奇蹟呀!
 
27 真正的天堂,是我们已经失去的那些
记忆,并不是过去经验的正确副本。它其实是我们讲给自己听的故事,充满了扭曲的现实、一厢情愿的想法,以及没有实现的梦想。
 
28 你上次开怀大笑是什么时候?所有勇敢中,最强大的能力
充分体验生活中常见的悲伤和荒谬,并且找到继续生活的理由,就是一种勇气的行为。鼓舞的力量就来自我们爱和笑的能力。
 
29 无论情况多么绝望,人们永远不会没有选择
每个生命都包含着某种失落。怎么应对这些失去,决定我们是什么样的人。当我们行使的选择愈多,就愈可能得到快乐!
 
30 原谅是一种放手,是送给自己的礼物
宽恕,经常会与遗忘或和解混淆,但两者并不相同。原谅不是一件为他人做的事,而是送给自己的礼物。就像所有真正的疗癒一样……。

 

图书序言

推荐序    

别给那些不重要的事太多权力

御姊爱(知名作家)

 
  我一直都在等待,某一天会有精神科医师愿意用最坦诚的言语,剖析自己、将自己亲身经历的人生困难,一五一十与读者分享。或许你也一样,我们都看过太多心理专家假装自己说的是病人个案,再用专家口吻带入自我解剖的书籍。毕竟,若连心理专家都不能坦率面对自己的过往与现在,我们怎么期待这些书所提出的建议是「行得通」的?

  还好,我等到了戈登.李文斯顿。他是精神科医师,毕业于西点军校和知名的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但他并没有比你我的人生高明到哪里去,和妻子分居、一个儿子躁郁症自杀,另一个儿子因病过世,被医生同事意外洩漏自己是被领养来的孩子……如果这些经历都没有击垮他,反而让他更想提醒其他人一些至关重要的处世观点,我认为你一定要看看,这样强大的力量从何而来。

  这本书有一大部分在引领你,如何把人生的主导权掌握在自己手里。我知道,坊间有数万本书在教你「做自己」,可是催眠式的口号没有用,一旦走出家门、面对世界时,人们总是又龟缩,把自己无法勇敢的原因怪给环境、怪给伴侣、怪给社会经济结构,甚至怪给童年创伤。是的,自从「情绪勒索」这类名词在出版市场蔓延开来之后,许多人便顺理成章找到让自己无法勇敢的祸首。

  〈大多数的童年创伤,已经过了「追诉时效」〉是我特别喜欢的篇章之一,让我想起许多身边的朋友、或是写信给我的网友,时常会在分析自我的感情难关、无法与他人好好相处的时候,提到自己来自一个破碎的家庭。又或是当自己无法与伴侣好好沟通时,直指伴侣来自父母离婚的原生环境。当然,我并不是否认童年的各种创伤对人们来说不重要,而是人生是必须跨越的。当我们找出那些「可能让自己跌倒的理由」,是为了让自己不要跌倒,而不是为了让自己跌倒得理所当然。

  李文斯顿医师在这篇内容中提醒,「我们要对自己身上发生的大部分事情负责任。」是的,当你已经三十、四十甚至五十岁时,该为你负责的不是你失能的父母、不是你小时管教不良的师长、不是不当对待你的隔壁邻居,而是你自己。

  有时无法让自己快乐的理由,正是因为我们忽略「自己的积极行动」,就是拯救自我脱离不满、悲伤的关键;反而让那些不重要的人事物,占据我们过多时间和注意力。

  〈每段关系,都操控在最不在乎的人手上〉这篇同样精辟,无论职场、友情或是爱情,许多人在一段关系里受挫之后,会想寻求「起死回生」的妙药,却忘了:一段关系必须两个人才能经营,但通常一个人想结束,这一切就结束了。

  李文斯顿医师,无疑是个遭遇过各种挫败的乐观者。我对书中一段印象深刻,他指出所有的挫败乃至疾病,其实都有其「好」(让人获益)的部分,因此有时他会在和病人谈论病情时,询问对方:「这些不好的事情,让你获得了哪些好处?」这不只是让人在低潮时进行正向思考,也是对不断自我沉溺在悲剧漩涡里的人,省思自我是否也参与了把自己向下推的过程。

  不管自认成功或失败,生命终会有结束的一日,在最后一秒来临之前,你不会知道原来已经没有明天。不要老等着退休之后才去做、不要给那些其实不怎么重要的人事物太多阻挡自己的权力,勇敢为自己负责。也鼓励所爱的人为他们自己的人生盘算,真正的爱,是鼓励对方精采地过上一段人生,而不是彼此牵制,遗憾一生。
 
世界不缺幻象,缺的是戳破幻象的人

柚子甜(作家、心灵工作者)

 
  这本《青春走得太快,领悟来得太慢》,在我阅读头几章就决定要推荐了。唯一烦恼的是,精采的地方太多了,该挑哪个部分推荐才好?

  这个时代,要保持清醒比过去任何时候都难。选择太多,逃避的岔路太多,当无常降临、爱情破败、家庭失和、工作卡关、年华老去,惊慌失措的你我该如何是好?噢,不想面对现实没关系,多的是廉价成瘾可供选择:电玩、脸书、逃避承诺的情爱、庸俗的娱乐,以及潮起潮落、不知道下回轮到什么名堂的小确幸。

  而这世道最受欢迎的,自然就是贩卖幻象、贩卖自我感觉良好。

  先让你不喜欢自己,然后再告诉你,只要买我们的东西,穿搭我们制定的流行,服膺我们的价值观,世界就会喜欢你。你要付出的不是觉察与改变,而是钱、钱、钱。

  先让你不接受现况,然后再告诉你,只要照我们的方法,轻轻松松,十四天内就能让肌肤回春、前任回头、高薪又有热情的工作轻松到手。你要付出的不是思索与时间,而是足够的盲目,当然还有更多的钱。

  当逃避成为举国狂欢,幻象成为遇到问题的第一首选,现代人的灵魂外层,都包裹着巨大、黏腻而厚重的泡泡,人人挣扎浮沉而趋近溺毙,却愿长醉不愿醒。然而如果有哪一刻,谁胆敢挺胸上前选择真实,作者超过三十余年的行医智慧就像一根针,仁慈而锋利地,戳破我们耽溺一生的幻象。

  阅读书稿的时候,每隔几行我就想要用力画重点,甚至不忍翻下一页,只想反覆流连在几行字字珠玑的犀利里,希望自己也能多被戳醒几次。身为心灵工作者,平常也需要分析案主的内在盲点,深知要穿透层层伪装,找到问题的核心有多么不容易,而且多么地,嗯,不讨喜。

  举个最熟悉的例子。我在做感情谘询时,也很容易遇到那种「悲剧英雄」式的苦情女──即使对方伤透了我,但我依然无怨无悔地体贴他、爱他、牺牲奉献。内容分明是在抱怨,然而当对方诉说这段血泪史时,却有一道沾沾自喜的圣女光芒,从自尊被摧残殆尽的眼神里,忽明忽灭地闪烁。而那样的光芒,又恰巧能让当事人顾影自怜,更加离不开受虐的环境。

  但是无论多么温柔委婉地指出真相,都很容易造成当事人的反弹──对方宁可我哄着她说,亲爱的,妳很好,是他不懂得珍惜。又或是,希望我告诉她,对方还是爱妳的,只差没要我拿出一瓶「爱情魔法油」,回去擦在额头和胸口,七天内关系立即修复,勾勾手和好如初。

  人们多半想被贩卖自我感觉良好,而非清醒。

  如果觉得戳破幻象很残酷,那我们来看看同样的故事,作者是怎么说的。「这样的人彷彿是在昭告天下,一个人无止尽的奉献,可以让别人眼中那毫无魅力的被虐狂,变得比较高贵似的。」

  我为作者捏把冷汗,又为他鼓掌叫好。
  世界从不缺幻象,缺的是胆敢戳破的人──而那个人就是戈登.李文斯顿医师。

你的「幸福人生」长什么样子?

凯若(HomeCEO创办人、畅销书作家)

 
  在几个月前的回台演讲里,我用了八个字,定义我认为的幸福人生:有梦可做,有人可爱。这也是经历过许多高低起伏后的体悟。当下有什么,就好好把握,好好去爱!

  我过去那「创业与育儿并行」的十五年人生,看起来或许就是很多人眼中的「人生胜利组」:好的学历、成功的事业、自在的生活模式,还有一双漂亮的儿女,与感情融洽的婚姻。但事实上,这十多年我也走过事业与家庭上的颠簸、商业上的背叛与伤害、移居异乡开始新家庭、丈夫罹癌又康复等并不舒服的人生历程。

  过去我一直认为,人生就像一出戏,由我们自己来写剧本,我当然要将这出戏演得精采又丰富!但如今四十二岁的我,坐在四岁儿子幼稚园外的咖啡厅读书写稿,心里却很清楚知道:人生根本没什么剧本或地图!就算你认为有,最终多半涂涂改改成另一个你完全没想像过的模样。

  这并不是悲观与负面,只是诚实。我们能控制的事非常有限,就连「平安健康」这四个字都由不得自己;但同时,我们仍旧拥有「选择」的权力。我们能体会此刻的感受,做出下一步的行动,决定自己该如何面对那些无法控制的事。人们普遍误以为那些遇上人生重大事件,例如失怙丧子、身患绝症的人,肯定对人生有着不同的、更有智慧的体悟;事实上,遭遇同样变故的人,就算身处同一个家庭,都极可能有着完全相反的反应与行为。这就是——选择。

  作者李文斯顿医师遇上了我完全不想遭遇的事,他失去了自己的孩子。而且,还不只一次。我无法想像、更别说体会他的痛苦,我的辛苦在他面前显得多么地微不足道。然而,他的文字间没有尖锐的咆哮,也没有世界大同的粉饰,只有「诚实」。身为精神科医师的他,并不尝试「疗癒」任何人,只是平铺直叙地说出人生的真相,有时诚实到让人难受,但也无法否认他所点出的事实。

  我特别喜欢他谈到「大多数的童年创伤,已经过了『追诉时效』」,直接到让人落泪。太多人总想要理清楚「为什么成为今日的自己」,尝试将过往与现今的「我」做很多连结,甚至花了大把的银子、时间,只为了「归因」自己究竟怎么了。事实上,过去的早已过去,无论是想追诉父母所给予的心灵创伤,或者哪份关系所带来的余毒,最终都仍是「申告无效!」我们终究得自己选择一个态度,继续过日子。

  很惊喜地发现,戈登对于幸福人生的定义,竟然与我相同。我们不需要去幻想未来,更别将美好人生寄望在理清楚所有的过去,「决定现在」才能体会与获得快乐。当我逐渐放弃「控制人生」的欲望后,更能向前一步,体悟与珍惜围绕在身边的美好。并且感激地用仅有的时间精力,回馈宇宙所赐予的一切,好好爱人,勇敢追梦。

  青春,总是走得太快,而我们呢?常常落拍、跟不上呢!
 
快乐就来自——你的人生选择权

陈嬿伊(精神科医师)

   
  不知从何时开始,从熙攘的台北街头、拥挤的捷运车厢中放眼望去,人们总是神色匆匆、看着手机,似乎有什么急迫的事情要立刻处理。但事实上多半只是浏览网页,看社群网站、通讯软体,或是玩游戏。

  近年来,3C产品的发达造就了E世代的来临,资讯爆炸的冲击,导致我们愈来愈仰赖网路与手机。不知不觉中,手机占据了生活,我们关注愈来愈多的资讯、八卦或是政治新闻。相较之下,心灵却愈来愈空虚,自我省思的时间变少了,对于人生感到茫然不安……。

  市面上为因应广大空虚的心灵,励志故事与自我成长等书籍变得畅销、受欢迎。而励志书的作者背景非常广泛,可能是素人分享创伤后复原的心路历程、异军突起的网红谈论人生特殊经验与观点,或是心理专家分析人际关系或是感情问题。

  让人眼花撩乱的心理书籍中,我特别感兴趣的,是跟我同样身为精神科医师所撰写的励志书。因为,对于一个精神科医师而言,他会听到许多不同的人生故事;若是专业用心的精神科医师,在聆听故事的当下,除了对患者有专业合适的诊疗之外,对于人生也会有不同的启发。

  《青春走得太快,领悟来得太慢》作者戈登.李文斯顿,就是一位令人钦佩的精神科医师。看完这本书,我不仅感受到作者身为精神科医师应具备的专业,更看见许多人性光芒的表露与深入的心灵指引。

  作者本身经历了连续的丧子之痛、越战,与后来得知自己是养子身分的心路历程。可以想像他曾经多么脆弱,又如何让自己坚强地走下去。跟着书中描述的人生经历与他的所见所闻,我常与他一同深陷其中的苦恼,后来又随之感受到拨云见日的转变。

  这本书在自我成长与人际关系上,提出了很多精采深刻的观点,像是:
 
  我们并不是我们想的或说的东西,我们是由行动所定义;最糟糕的谎言,当然就是用来欺骗自己的;要改变我们的行为,必须先想办法辨识出自己的情绪需求;想要摆脱无力控制负面情绪的无助感,只有克服恐惧和沮丧的决心,才是真正有效的态度;不愿冒任何风险才是最大的风险;那些我们引以为傲的特质,可能正是我们失败的原因………。
 
  书中有太多深入刻画人心的论述,值得读者们一探究竟。此外像是如何找寻合适的伴侣,感情问题、亲子关系、面对老年的适应等不同的人生议题,作者同样提出不错的见解,供我们参考与省思。

  其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观点是:作者认为面对困难与挫折,人们总是习惯逃避。这种逃避可能是潜意识,无法从表面得知。只有借由自我省思,提升自我觉察,勇于面对问题与对自己负责,才能突破困境,活出自己想要的人生。

  阅读这本书时,常常让我想起诊间的某些病患,或是曾经历过类似问题的亲友们。有些人经历过苦难后,让自己脱胎换骨变成更坚强、更懂得生活的人;而有些人却过不了自己那一关,卡在过去的困扰或是创伤里,迟迟无法面对自己与未来的人生。

  我常跟患者说,药物能解决的都是最简单的问题。药物以外,需要靠自己克服与心理调适的问题,才是最困难的部分。医师与治疗师的角色只是协助,真正能让自己好起来的,只有你自己。对照到作者强调的重点,人生选择权是掌握在自己的手上,当我们行使的选择愈多,就愈可能得到快乐。

  真心推荐读者们这本专业的「人生智慧指引」,希望大家可以找到属于自己的人生地图。
 
三十个对号入座的邀请

苏益贤(临床心理师、脸书粉丝专页「心理师想跟你说」共同创办人)

 
  对民众来说,心理谘商、心理治疗还是个有点神祕的概念。到底,治疗室里面发生了什么事情?治疗师会说些什么话呢?还是像「全知者」一样,掐指一算,铁口直断地给出一个建议吗?如果谘商无法得到某些答案或建议,那它为什么可以帮助我们呢?

  《青春走得太快,领悟来得太慢》这本书,正是个一窥心理谘商神祕面纱的好机会。在阅读这三十篇短文的过程,彷彿看见了三十个(甚至是更多人)的生命困境。以及在面对这些困境时,身为助人者的戈登.李文斯顿医师,如何以他的知识与自身的生命经验,细细咀嚼许多案主在不同时空、说出口的类似话语,并从中敏锐地带出许多「改变与不变」、「接纳与面对」的可能性。

  说穿了,谘商并不是一个用来给予「建议」的历程。毕竟,唯有自己可以替自己的人生负责。真要说,谘商比较像是一种「催化」的过程,让原本需要一段时间才能长出来的什么(好比顿悟或启发),可以因为一段真诚、温暖、一致且信任的关系,被加速地孕育出来。

  这也是本书读起来并不如你所想这么「暖心」,有时甚至让人觉得「好了、好了,你先别说了!我还没准备好」的原因。在谘商室里,出现的情绪不总是欢乐而舒服的。更多时候,我们勇敢却坦然地哭着。虽看似难堪,但这种发自内心的诚实,却是未来我们面对其他难题时,可以变得勇敢的原因。

  面对人生许多反覆出现的困扰,很多时候,我们其实自己心知肚明些什么。只是,也许还没准备好面对吧!不过,当个案愿意前来谘商时,就意味着他开始试着想面对了。或许,正如当下阅读本文、拾起本书的你,也正寻觅着一些方法,来鼓励自己勇敢面对某个逃避已久的人事物。

  三十篇文章读下来,你会发现,这些文章怎么有时好像是针对自己而写的。人生难题有上千万种,但当我们透过一些架构与工具抽丝剥茧后会发现,常见的核心议题不外乎是那几个。只是许多时候,我们停留在问题表层打转,而欠缺一个深入问题核心的切入点。而我相信,不管是接受谘商,又或者自己透过阅读、电影、艺术、宗教,或走入大自然一会儿,都是一种寻找切入点的有效方法。

  在《青春走得太快,领悟来得太慢》里,作者用心准备了三十个切入点,欢迎读者带着自己的人生故事,对号入座。从中寻找一些对自己有帮助的「当头棒喝」。若遇到一些没什么感觉的切入点,那也无妨,不用急着逼自己「找到一些什么」。也许是时机未到,又或者是我们的内心还没准备好理解这些,请耐心地给自己一点时间。

  亦或是,随意翻阅本书之后,就放下书本去过日子吧!假以时日,当你想找人说些什么、聊聊近况的时候,再从架上拿下这本书。重新读起某些熟悉却不再一如往常的篇章,我们或许又能从中再找到一些过去没发现的启发。
 

图书试读

摘文1‧大多数的童年创伤,已经过了「追诉时效」
 
每个美国成年人都接触过足够的大众心理学,会将过去的痛苦和现在的症状连结在一起。要为自己的行为和感受负责,需要很大的决心,所以人们自然会选择比较容易的方式——怪罪以前身边的人(尤其是父母),当时没有採取比较好的做法。
 
把自己的失败怪罪到别人头上,是人之常情。父母就是我们怪罪的对象之一。我们老是感叹自己缺乏机会,彷彿人生是一场乐透,只有少数几个号码才能得到大奖。没有时间和必须工作赚钱,也是无所作为的常见借口。
 
除此之外,我们害怕自己真的尝试了却一败涂地,这个念头同样会产生极其有害的惰性。降低期望,就能保护我们免受失望。
 
改变是生命的本质,也是所有心理谘商的目标。因此,为了继续前进,必须跨过单纯抱怨的阶段。很多人会问我,这样无止尽地聆听患者「哀叹」自己的人生,为什么不会感到厌烦。
 
答案很明显,因为抱怨自己有什么感觉,或抱怨重蹈覆辙的行为导致熟悉且不快的结果,都只是治疗过程的开端而已。谘商期间,我最喜欢问的问题是:「接下来呢?」
 
◑ ◑
 
当新事物摆在眼前时,能让一切动起来的问题应该是「为什么不?」但人们总是用「为什么要?」来防卫自己,避免失望。
 
这可能会使人们找无数的借口,就是不想把握机会让人知道自己单身。许多人宁愿选择继续寂寞,也不愿接下认识新朋友的艰困任务,因为这会有被拒绝的风险。「所有好男人都结婚了」或「这些女人都有太多包袱」,都是很常出现的借口,我都听腻了。
 
我经常问那些规避风险的人:「你冒过最大的风险是什么?」他们这才理解到,自己选择了一个多么「安全」的生活。
 
当我们一心一意只关注安全与保障时,就会丧失一些东西——像是冒险的精神。人生就是一场赌博,我们没有权力选择手中的牌,但还是有责任尽自己所能把这副牌打到最好。
 
在这场赌博中,最大的赌注就是我们的心。我们从哪里学会这么做的?如果要用安全的方式来玩这场游戏,又该如何在犯错的风险与注定孤单之间,取得平衡呢?
 
有时候我们得承受风险,才有机会赢得幸福。为了达成这个目标,承受必须的风险,是勇气十足的表现。而拒绝承受风险,只想保护我们内心免受任何损伤,则是放弃希望的行为。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最近读了《青春走得太快,领悟来得太慢:在失去中获得、在恐惧中勇敢,看精神科医师如何拿回人生主控权》,感觉像是找到了一位人生导师。书的题目就直击我心,青春时期总是一股脑地往前冲,以为人生就是这样,没想到很多领悟都是在经历过一些事情之后才姗姗来迟。书里关于“失去”的部分,让我深思。我曾经以为失去就代表结束,代表一种永恒的缺憾,但作者却让我们看到,在失去的缝隙里,其实也能长出新的生命力。他分享的故事,让我了解到,即使是生命中最疼痛的经历,也能成为我们重新出发的契机,让我们更懂得感恩生命,也更珍惜眼前拥有的一切。而“恐惧”,则是我一直以来难以克服的关卡。总是害怕失败,害怕不被认可,所以很多时候,我都选择退缩,宁愿待在原地,也不敢迈出那一步。这本书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它让我明白,恐惧不是不能战胜的,而是需要我们去面对,去理解它背后的原因。作者提出的“拿回人生主控权”的概念,更是让我眼前一亮。这不仅仅是心理上的自我暗示,而是要我们付诸行动,去认识自己的需求,去做出真正能让自己快乐的选择。读这本书,就像是走进了一个充满智慧的空间,让我有机会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也让我重新找回了掌控自己生活方向的勇气和力量。

评分

这本《青春走得太快,领悟来得太慢:在失去中获得、在恐惧中勇敢,看精神科医师如何拿回人生主控权》真的让我很有共鸣,书名就点出了我一直以来最深的困扰。回想自己年轻的时候,好像总是一股脑地往前冲,不懂得停下来看看风景,也不太明白自己的内心到底想要什么。等到终于有时间喘口气,才发现很多东西已经错过了,或者根本就没真正拥有过。书里谈到“失去”时,我特别有感触。很多时候,我们直到失去之后,才懂得珍惜,才开始反思自己过去的选择。那种心痛和懊悔,有时候会压得人喘不过气。但作者是一位精神科医师,他不是在贩卖焦虑,而是用专业的角度,带着我们一步步去面对这些失去,并且从中找到力量。他分享的许多案例,都让我看到,即使是最痛苦的经历,也能成为我们成长的养分。尤其是在“恐惧”的部分,我一直是个很害怕改变的人,总觉得待在舒适圈最安全,但这样一来,人生就好像被框住了,很难有突破。这本书给了我一个很棒的视角,它告诉我,恐惧是我们内心最真实的反应,但勇敢不是没有恐惧,而是在恐惧中依然选择前进。我特别喜欢他提倡的“拿回人生主控权”的概念,这不只是说说而已,而是要我们实际去行动,去认识自己、接纳自己,然后做出对自己真正有益的选择。读这本书,感觉像是有一位温和而坚定的朋友,在低语耳畔,引导我重新认识自己,也重新找回面对生活的勇气。

评分

说实话,这本书的书名本身就很有吸引力,尤其是“精神科医师”这个身份,总让我觉得里面一定藏着很多深刻的洞察。读了之后,果然没让我失望。书里对于“失去”的描绘,简直是我的心声。我常常在想,为什么我们总是要等到失去之后,才懂得它的珍贵?那种空虚感,那种追悔莫及,都让我曾经陷入很深的低谷。但是,作者并没有停留在描绘痛苦,他更着重于如何从失去中汲取力量,如何让那些曾经的伤痛,成为我们成长的养分。这是一种非常积极的疗愈方式。而“恐惧”,更是很多人生的绊脚石。我自己也常常会因为恐惧而裹足不前,害怕踏入未知,害怕承担后果。但这本书,它不是在告诉你“不要害怕”,而是在告诉你,即使害怕,也要勇敢地向前走。作者用他专业的角度,为我们剖析了恐惧的本质,并且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方法,帮助我们一步步去克服它,去拥抱那些曾经让我们却步的可能性。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拿回人生主控权”这个概念。它提醒我们,人生的方向盘,始终掌握在自己手中。我们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主动的创造者。这本书,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领航员,在我迷航的时候,为我指明了方向,让我重新找回了那份属于自己的掌控感。

评分

一直觉得,人生的许多重要领悟,都是在经历过一些失去和跌跌撞撞之后才慢慢沉淀下来的。《青春走得太快,领悟来得太慢:在失去中获得、在恐惧中勇敢,看精神科医师如何拿回人生主控权》这本书,简直就是把我的内心写了出来。书名里的“失去”二字,对我来说太有共鸣了。年轻时总觉得什么东西都是唾手可得,直到真正失去,才明白那份宝贵。作者以精神科医师的专业视角,却用一种非常温暖和贴近人心的方式,引导我们去理解,失去并不可怕,它反而是一个重新认识自己、认识生命的契机。他让我看到,即使是生命中最不堪回首的经历,也能成为我们破茧成生的力量。而“恐惧”,更是现代人普遍存在的困扰。总是被各种不确定性所困扰,害怕犯错,害怕不被喜欢,结果就是很多本该去尝试的机会,都白白溜走了。这本书就像是在跟我对话,它告诉我,恐惧是我们成长的一部分,但它不应该成为我们人生的枷锁。作者提倡的“拿回人生主控权”,更是让我觉得,原来我也可以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而不是被动地接受命运的安排。他提供的方法,不是空洞的理论,而是实实在在可以实践的。读完这本书,感觉像是经历了一次心灵的洗礼,让我对未来充满了期待,也让我更有信心去拥抱属于我的人生。

评分

坦白讲,一开始吸引我的是书名里“精神科医师”这几个字。我一直觉得,能够洞悉人心、处理情绪困扰的专业人士,他们的经验一定非常宝贵。这本书的作者,他本身就是走过千山万山的人,所以他写出来的东西,不是理论上的空谈,而是带着血泪和智慧的沉淀。我最受触动的是关于“失去”的讨论。我人生中也经历过几次重大的失去,那种感觉,就像是生命中突然空了一大块,怎么填都填不满。书里描述的那些感受,无论是错愕、悲伤、愤怒,甚至是自我怀疑,都和我的经历不谋而合。但让我觉得温暖的是,作者并没有让我们沉溺在这些负面情绪里,而是引导我们去理解,失去其实也是生命的一部分,它能教会我们很多东西,包括重新认识自己,以及生命中真正重要的东西。而“恐惧”,更是我生命中一个挥之不去的阴影。总是害怕自己不够好,害怕别人的评价,害怕做出错误的选择,结果就是很多该做的、想做的事情,都因为恐惧而被搁置了。这本书就像一道光,照进了我内心那个最阴暗的角落。它告诉我,恐惧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因为恐惧而停滞不前。作者用他专业的知识和丰富的经验,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实用的方法,帮助我们一点点去卸下恐惧的枷锁,重新掌握自己的人生方向。我真的觉得,这本书不只是一本书,它更像是一剂心灵的良药,让我们在迷茫和痛苦中,找到可以依靠的力量,重新找回属于自己的生活节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