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序
愿意学习的父母,是孩子幸福的一道光 我在看这本书的感觉,跟我最近在追一部戏《认识的妻子》的感触非常像,让我迫不及待地想让许多父母知道,经营幸福家庭、美好的亲子关系,「找回初心」最重要的,真的就像徐瑜亭老师书中说的一样。
曾经有一个母亲,泪流满面地对我说:「我真的很无力,不知道怎么教这个小孩,他每一天都要我吼,不会主动去做该做的事,我不想用打的,而且每次打完了,我都非常后悔,觉得我自己为何会变成这样!」听完,我问妈妈:「妳都是为了什么事而打他呢?」妈妈说:「功课拖到睡觉时间,还没做完;叫他收拾自己的书包还顶嘴……」我说:「我很能了解那种教不动的心情,但是,功课拖拉慢可能是这孩子的时间计划能力不足;对大人顶嘴的行为,则可能是在保护自己。我们常常看到的是孩子的行为,而不是看到孩子的心。在教孩子之前,大人最该静下心来,整理自己的情绪,才能好好的对话。
看完这本书,最令我敬佩的是,书中完整地剖析孩子的心声,也解读了许多母亲的心情。徐瑜亭老师虽然是儿童发展专家,但她仍用母亲的角度,去同理更多母亲育儿的困难,好多章节都能深入教养现场:「大手牵小手,教养慢慢来」、「正面看待问题,积极找方法」、「看见孩子的困境」、「尊重孩子的差异」……看完这些文字,篇篇都震慑我的心,也深深地感动着我。
养育孩子的初心,从来都不该是要把孩子训练成一个多么成功的人,而是该帮助孩子找到他的路,找到他的幸福人生。父母不可能一辈子牵着孩子走,但父母是那一道照亮孩子人生的光;愿意改变跟学习的父母,他的孩子就有更幸福的人生。
西方谚语有这么一句话“It takes a village to raise a child”,意思是,养育一个孩子,没这么简单,需要众人的努力。徐瑜亭老师这本书,每一章都有很具体的教养方法,很深厚的发展学基础,每一句话都有让父母省思的道理,让你不用花费众人之力,就可以教出好孩子。更重要的是,我觉得这本书,可以帮助你了解自己,找出教养的盲点。我诚挚推荐这本结合育儿经验、发展学、心理学、教育学的《从心学教养》,给世上所有深爱孩子的好爸妈。
王宏哲/天才领袖感觉统合儿童教育中心执行长
推荐序 徐老师是个孩子王! 徐老师是个孩子王。我不知道她是从很久以前就是个孩子王,抑或是生了两个儿子,变成名副其实「纯男舍舍监」之后,才砥砺出现在的模样。我曾经仔细观察,她如何与陌生孩子拉近距离,想偷学几招;没想到,他对各种不同性格的孩子,使用的策略都不一样!
面对害羞内向的孩子,首先她会先露出招牌「徐式笑容」,当作示好的破冰动作。但两人眼神接触仅仅一秒钟,徐老师会立刻将目光转向团体,故做轻松地做别的事,不让孩子感受到任何压力。接下来,徐老师会不断地用眼光的余角试探孩子,甚至在擦身而过时,偷摸几下孩子的背部,对孩子做出无声的邀请:「一起来玩吧」?就这样慢慢顺藤摸瓜,害羞的孩子内心看似准备好了,徐老师便适时牵起小手,一起融入团体游戏当中,孩子也展现不同于一开始的害羞表情,露出灿烂的笑容!
但如果碰到人来疯的孩子,徐老师却会使出一百八十度完全不同的招式。她眼睛大剌剌的直视这些调皮鬼,「欸」来「阿」去的跟孩子们称兄道弟,蹲下来跟彼此勾肩搭背。最厉害的是,她每一分钟都可以说出称赞孩子的话,让这些平常老是被骂捣蛋鬼的小孩,彷彿遇到此生的知己一般。面对这些孩子,徐老师三不五时就会对他们下挑战指令:「看谁能完成这个」、「我们来比赛那个」,在一起的时间永远没有冷场,笑声不绝于耳。
徐老师为什么这么有本事?我看了本书第二章的标题「每个孩子背后都是一个大故事──认识九大天生气质,看懂孩子的行为模式」,才恍然大悟!这九种气质包括:活动量、规律性、注意力分散度、趋避性、适应度、坚持度、反应阈、反应强度与情绪本质,套用在每一个不同的孩子身上,造就了多元的儿童性格。原来「孩子王」的称号名不虚传,是因为在徐老师多年专业领域的经验中,早已驾轻就熟于不同气质、不同个性孩子的相处模式,也因为她愿意「理解孩子的内心」,才能顺利的「成为孩子的朋友」。
上帝创造每个孩子,都放了一颗独一无二的心思在那小脑袋中;孩子并不完全是父母的翻版,更不应该被拿来与其他孩子做比较。徐老师的书名《从心学教养》下得好:教养不像在庭园中修枝剪树,更不同于训练家犬看门,教养是一场无止境的探索,探索孩子的内心世界,努力成为孩子的供应者、保护者与陪伴者。唯有当父母愿意抛开育儿的刻板印象,愿意《从心学教养》,生养孩子才会成为一件美好、幸福与丰富的人生经验!
黄瑽宁/马偕儿童医院医师
前言 孩子在演化,爸妈要跟着进化 二○○二年,我开始在国中小及幼儿园进行巡回谘询,当时的学校老师很积极学习如何帮助特殊儿童在校的生活和适应。其中有些老师在我到校服务时,会拜託我帮忙看一下班上有状况的孩子,而我当然乐意给予老师一些教学上的建议。
渐渐地,这些「有状况」的孩子在班级中愈来愈多;老师们很纳闷,为何这些聪明的孩子愈来愈坐不住、老是分心拉不回来,更时常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和同学相处冲突不断。第一线的教育工作者明显感受台湾的孩子正演化成新的世代,而家长的教养能力似乎没有跟着成长,还停留在过去那个「分数至上、孩子就是要听大人的话」的观念。
◎孩子的言行反映爸妈的教养态度 这也难怪,从未上过父母课的大人在成为爸妈后,开始焦虑地四处寻找方法来「解决」孩子的各种问题──有时候奏效,爸妈松了口气;多数时候是行不通的,爸妈失败挫折、孩子情绪反弹,亲子间产生冲突,彼此关系盪到谷底。大人似乎把教养孩子视为解数学习题,拚命找公式套用在孩子身上,却根本没仔细看题目:孩子怎么了?孩子需要的是什么?
于是我开始四处演讲,无论是国小、幼儿园、保母系统,或公家、私人单位,抑或家长揪团,不管对象是家长、老师、保母或专业人员,我努力想让更多大人们从「心」认识眼前这些聪明却很难教的孩子──我相信,只要能翻转一位家长看待孩子的态度,台湾就多了一两位被赏识的孩子;只要能翻转一位老师的教育方式,台湾就多了二十位被看重的孩子。
不过,我也体认到,孩子种种行为与状态,其实反映着爸妈的教养态度与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这些年与家长做谘询会谈,我发现许多爸妈会互相指责对方育儿的失职,或家庭成员间因孩子而有冲突争执,让我着实心疼孩子的处境和大人间的情感耗损,毕竟教养的不一致或冲突,会让孩子无所适从,而导致更多行为心理或适应问题。唯有爸妈成为彼此的教养伙伴,共同讨论拟定教养方向、相互提醒和打气,才能灌溉给孩子最多的爱和祝福。
◎不必完美,成为愈来愈好的大人 为了帮助更多在教养路上徬徨困惑、想改变现况且愈来愈好的大人,我将十几年来陪伴无数孩子和父母成长的互动历程,结合本身职能治疗专业及现代医学科学教养观念,以及陪伴两犬一路走来的实战经验,整理成这本书。
本书从孩子的天生气质、各领域发展、手足相处、不同年龄常见疑难杂症等各种角度着手,帮助大人们学习观察、用心赏识孩子与生俱来的特质;再者,透过介绍分龄的促进发展游戏,来协助大人们成为孩子最喜爱的陪伴者,进一步创造属于亲子之间的美好回忆;最后,我分享自己和多位妈妈在育儿路上的心路历程,从过来人角度写下「给从前的自己一些话」,给在教养过程曾经怀疑、沮丧、生气、自责的妳,一些温暖能量,帮助妳找回那颗爱孩子的初心──我们不必是最完美的大人,但要一起努力成为愈来愈好的大人。
期待这本书能帮助各位与另一半及家人做有效的沟通,一起和孩子学习成长,共同珍惜陪伴的时光。
成为妈妈之后,开始学习怎么当妈
十多年前从医学院毕业后,我开始从事儿童领域工作。当时的我,认为孩子的发展都按照教科书的里程碑走,所以每见到一个孩子,便会在脑袋里进行「评估」,看看有无落后情形。就这样,工作上遇到的孩子们,我每每都会用标准化评量表来找出其不足之处,想尽办法在短暂的治疗时间内提升孩子的能力,甚至设计居家活动,让父母能在家陪孩子一起练习。
当父母愿意配合、共同为孩子的成长来努力,孩子的明显进步成了我最强大的成就感来源;相反地,若父母的动机及配合度较低,孩子的表现停滞、甚至退步,也不免让我百般无奈。虽然不清楚这些孩子的家庭情况,但依旧期许自己能帮助大人看见孩子的成长。
◎踏上「活生生」真实版育儿之路 当我怀上老大海宝时,仍继续临床的小儿职能治疗工作到预产期前几天,每天带着肚子里的海宝跟肚子外的大宝们玩耍,因此海宝的胎教音乐,是肚皮外面我和小哥哥小姊姊们讲话及游戏的声音。
实在等不及要和海宝见面的我,在孕期四十週又一天的早上吞下催生药,花了五个小时把海宝挤出来,妇产科医师和护理师都夸我是匹黑马,第一胎生产如此有效率!然而,我根本笑不出来,因为生产结束才是痛苦的开始。插导尿管、胀奶、挤奶、塞奶,甚至乳腺炎,产妇最不想碰到的所有情况都发生在我身上──当时我的忧郁程度可想而知。好在海宝是个典型的天使宝宝,规律性很高的他,在满月后便可连续睡上六个小时,降低了我这个新手妈妈的焦虑,也展开了我的育儿之路。
看着教科书上的儿童发展活生生在我面前进行,真是件奇妙的事!我全心全意观察海宝的一言一行,陪伴他探索家中每一个角落,而海宝也用最真诚热情的笑容和拥抱回应我的爱。但,生活并不总是如此美好,海宝会厌奶、会把副食品吐出来、会故意做一些挑战大人的动作;随着年纪增长,海宝更愈来愈有自己的想法,不如他意时,甚至会尖叫、大哭、躺地板……此时我才开始明了体会,养育孩子远远超过教科书上所写的内容。
如何在日常琐事中保有好心情来陪伴孩子,是妈妈们最困难的课题;这样的亲身经历,让我在后来的日子面对家长时,更能同理爸妈的处境和心情。
◎家有两宝大不同,另一场育儿挑战 小宝出生时,海宝刚好两岁,我天真地以为有第一胎的经验,养两个孩子应该不会有困难。事实证明,这想法真是荒谬至极啊!
不同于海宝哥的高规律性,小宝弟从小便是不按牌理出牌的家伙。何时要睡、何时要喝奶,并没有规律的时间,加上下唇总是内收,以至小宝无法用正确姿势含乳,每次亲餵都让我痛到想放弃,光是亲餵母乳这件事就让我挫败无比。
而坐完月子回到家,更是苦难的开始。
半夜至少讨奶两次的小宝,是个高口腔需求的孩子,直到两岁才逐渐能一觉到天亮;光是睡觉这件事,就让我充分意识到小宝是不同于海宝哥的孩子。
至于海宝哥,在小宝回家后,也开始出现一些退化吃醋行为,所幸情况并不严重,也还算是相安无事。直到小宝开始会爬会走路、去拿哥哥的玩具……世界大战正式宣告开始!
每天我得处理两人的纠纷、先后或同时来讨抱讨爱、拎着两犬外出放风、吃饭喝奶洗澡睡觉,说不累、不心烦是骗人的。
除了手足相处,让我感触最深的是两宝的个体差异。同星座的两宝,有着完全不同的先天气质:海宝活动量中等、小宝活动量较大;海宝坚持度偏高、小宝是低坚持度;海宝注意力不易分散、小宝的注意力持续时间较短。同样进行亲子共读这件事,海宝在未满一岁时便会主动拿书看,而小宝老是边跑边听故事,直到两岁半才自己选书并坐下来看。
这才明了,同一间工厂制造的孩子会有如此巨大的差异,而适用在老大的教养方法却可能被老二推翻……该如何兼顾两宝的发展和需求,真是爸妈最大的考验。
◎育儿时光匆匆,留下爱的存款 我和两宝这样每天腻在一起沉重又甜蜜的生活,在海宝哥上幼儿园中班后,改变了。
每天早上八点送孩子进校门、下午四点接回来、晚上九点上床睡觉,我们和海宝哥相处的时间突然减少为五小时。白天一打一的生活变得轻松,但也有点惆怅,小宝似乎也不适应独自一人的时光,在家时变得更黏我,想到就问:要去接哥哥了吗?
时间在小宝进幼儿园中班、海宝上小一之后彷彿快转般,我努力调整工作让两宝不上安亲班。虽然不须被评量练习卷压榨课后时光,日子终究还是在开学、小考、月考、结业式中悄悄流逝。
尽管现在的我,不必如从前婴幼儿时期把屎把尿那样「劳力」,但陪孩子解决每个阶段遭遇的不同问题,转换成「劳心」。
三年前,我进入产后护理之家(月子中心)担任育儿顾问,每每看到那些疲惫的妈咪拥着宝宝入怀时的满足喜悦,内心的感动无法言喻,但也不禁感慨,这样单纯疼惜孩子的初衷,将在日后的亲子冲突中逐渐被大人所遗忘……
也因此,每逢夜深人静时,我格外怀念过去和两宝那段无可取代的日子,更不断省思:从前所坚持的那些非得建立的原则,如今都不再重要;过去孩子让自己十分头疼的种种行为,现在也早就忘得一干二净。唯一剩下的,是我和孩子之间爱的存款。
正因为自己在教养路上走过这一回,希望能透过分享自己的故事来稳定爸妈们不安的心,更盼望大人们暂停寻找「万用育儿公式」,蹲下来认识自己的孩子,慢下来陪孩子创造属于彼此爱的记忆,等到孩子长大后,也才能少些后悔,多些温暖迷人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