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序
人无论到了哪里,始终都是一人独行 「见素抱朴,少私寡慾。」——老子,《道德经》
我很荣幸为这位九十岁的精神科医师的书写序,她几乎活成了传统道家描述的理想状态。看起来很平凡,但在平凡中,足见其不凡。
从小我就喜欢跟老人家聊天,以前的人教育程度通常不高,所以常用简单的词句,讲出精炼几十年的人生智慧。可是,这种看起来很平淡的字眼,不见得能受到现代人欢迎。老人家常说出口的,听起来就像老生常谈。
不过,道理简单,能实践才是难。
如果漂亮的道理、高深的理论,就能够济世救人,那天下的纷乱可能就会少很多。中村恒子医师却用平凡的道理,走过战后纷乱的日本,以及自己人生中的重大波折。
恒子医师的生活简单,寡欲知足,而且与人常保持着淡如水的距离。即使面对自己的孩子,还有可爱的孙子,几十年来也都保持着这样的态度。就算住在隔壁,大概一週才见一次面,大部分私人时间身处孤独。
说实在话,要做到恒子医师这种状态,养身养心的功夫都要持之以恆才行。她内在得要有长期的建设,换句话说,也就是她很能爱自己,能享受独处。
恒子医师说:「一旦认清我们最终是独自一人,就不会对他人抱着不必要的执着。有了这样的领悟之后,你会不可思议地发现,整个人的身心都变得自在了。不再被多余的烦恼束缚,不再恐惧,可以随心所欲真正做自己。如此一来,对于想要结交的朋友,都能够轻松交往,建立健全的人际关系。」
能独处,才好相处。这个概念用在恒子医师身上,就相当鲜明了。
如果我们细看恒子医师跟当事人讨论的重点,很容易会注意到,即便用词简单,意涵却相当前卫,不大像这个年纪的人会有的信念。譬如说,恒子医师跟人保持了相当清楚的界线,这一点让她很少跟人起冲突,自然心境平和。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老子,《道德经》
她的身段相当柔软,所以工作邀约不断。而工作本身,也持续帮助恒子医师增加实务经验,跟当事人建立长年的连结,这是进行心理卫生工作这一行,对我来说,相当相当独特的恩典。
还有,「独立老」这个概念,恒子医师恰恰是最佳典范。能够独立自主地老去,而且心态相当健康,活得完整,活得具有尊严,对于身后事也不避讳讨论,这不是那么容易做到的。
恒子医师也是相当活在当下的人,讨论人际纠葛,态度很务实。人常常因为高远的目标与理想,而自我挫折,她则常回到现实面,抓住关键核心,先从日子过得下去开始谈起。
我常谈静心,心能静下来,就不会让大脑自己吓自己,自寻烦恼,就能回到根本。所以我很喜欢恒子医师谈睡眠,晚上的工作就是好好睡觉,醒来再专注于操之在己的事物即可。
回到身体里,倾听身体的声音,活在经验而非想像的世界,这些概念我常跟不同朋友讨论,我没想到恒子医师也有提及。关注的焦点常向内而非向外,比较能找到属于我们个人的答案,虽然我的用词跟恒子医师不同,但精神雷同。
此外,恒子医师的谦虚,正好是我们当代心理治疗,很重视的当事人的「自疗」。也就是,心理工作者实务的重点,在于增能或赋权,在助人者与被助者互为主体的情况下,当事人能感受到自己的努力,对自己的改善有重要影响,因此对自己产生自信,也愿意独自面对未来的挑战。
这本书特别的地方是,不只有恒子医师个人的说法,也有后辈的观察。从这两个角度来描绘,恒子医师的人格样貌就变得很立体,能让读者在细腻处学习。
恒子医师在文字上的语气相当诚恳,感觉起来真是一位很好的倾听者。不瞒各位说,我在读这本书的书稿时,心中偷偷地想,如果我能够工作到九十岁,还保持接近恒子医师的状态,不知该有多好?
恒子医师的照片看起来真的很难想像是九十岁的人,她活出了自己的说法,而我则是看到了榜样。也邀请各位朋友一起来阅读,学习恒子医师应对人生的好方法。祝福您!
洪仲清
(本文作者为临床心理师)
撰者的话
恬淡慢活,活在当下 二战结束前夕,一九四五年(日本昭和二十年)六月,当时年仅十六岁的中村恒子,为了成为一名医生,只身一人从广岛的尾道市远赴大坂。
直到现在九十岁,恒子医生仍然一直从事精神科医师的工作。恒子医生原本每週上六天的整天班,从二○一七年八月开始,终于减少为一週只上四天班。
身高一四八公分,体重不足四十公斤的恒子医生,个子娇小,说出来的话,充满了温暖和深深的慈爱。
病患听了她的话,都找回了活下去的勇气。就好像微弱、细小的摇曳烛光,再度回复为炽烈的火焰一般。
不仅是患者,恒子医生周遭的人看到她澹然工作的样子,或是感受到她的温暖个性,都因此获得勇气,打起了精神。
身为採访撰述者,我也是受到恒子医生关照的其中一人。
她的生活方式,用一句话来说,就是「恬淡慢活」。不精明、也不追求效率,总是专注于活在当下,而且丝毫没有勉强自己的感觉。
恒子医生总是随顺自然的样子,让我们发现「原来可以这样过日子」,「没想到这样的生活也很不错」。
怎么做,才能够像恒子医生那样恬淡慢活、「智慧处世」呢?接下来,请一起来了解她波澜壮阔的人生经历,和她的处世哲学。
奥田弘美
前言
人生本来就是会遇到许多问题,不用烦恼太多 我是中村恒子,现年九十岁。从事精神科医师的工作,已经将近七十年。由于是受雇医师,工时固定,从早上九点上到下午五点,是全天班,应该说是「被迫工作」比较贴切吧(笑)。
感恩的是,有许多患者找我看诊,因此得以工作这么长的时间,也有许多机会接触到各式各样的人。
不用说,人的烦恼真是五花八门,而且不分年龄与性别,有对职场人际关系的烦恼,也有家庭问题。
「我才刚毕业,觉得现在的工作不适合自己。」
「现职无法做自己想做的事。」
「自从要带人之后,觉得压力变大了!」
「我在职场被排挤。」
「家事和育儿都不顺,觉得很焦虑。」
「和媳妇相处不和谐。」
「为了照顾父母,不得不辞掉工作。」
「跳槽之后的新公司,跟我想的不一样。」
诸如此类的烦恼,听起来虽然稀松平常,一旦发生在自己身上,就会觉得乌云罩顶,烦恼不已。
有些问题,取决于当事者的态度就能够解决;也有些问题,需要咬紧牙关忍耐才能够度过。当然,也有人同时遇到好几种难题。
遇到难题时,我们要怎么做才好呢?
这时候,我们应该要思考,如何在现实与自己的感受之间取得平衡。
简单说,人生本来就是会遇到许多问题,我们要思考该怎么做,才能够「智慧处世」。
举例来说,曾经很顺利的事,后来因为某些缘故,突然变得不甚如意。大致上的原因,可能是一点小误会,或是别人的只字片语伤害了自己。
虽然是小事,一旦放在心上,人性或职场令人厌恶的一面,就会不断映入眼帘,心中也愈来愈感到不安。
很多人就是因为无法说出口的烦恼,日积月累,感到无计可施,才来找我看诊。
这种情况与整个时代背景大有关系,社会有太多规范要求人们遵从,久而久之,人们自然就会感到身心俱疲。
当发生令人烦恼的事情时,该怎么做,才能够在日常生活的各种压力之间取得身心平衡,让事情顺心如意呢?
我将透过本书回想自己的人生经验,以及患者们的经历,给予大家一些建议。
为了工作奉献大半人生,如果有人问我喜不喜欢工作,老实说,我才不喜欢咧(笑)!
当然,我不讨厌工作,但谈不上真心喜欢。此外,如果你问我,对工作是否有远大的目标?那也是完全没有的事(笑)。
虽然我总是提到「智慧处世」,但其实我很憨慢,挺笨拙的。对于如何做到八面玲珑,完全一窍不通。
我能够持续至今的动力,只是「面前的患者求助于我,就尽力帮助他」,「只要我做得到的,就去做」而已。
现在想想,我已经尽我所能了。当然,过程中,也有许多妥协。
不同的人会给你不同意见,最终还是取决于你自己。我们要思考的,就是自己想要怎么过日子,仅此而已。
我的可取之处,只是有很长的资历和人生经验。如果我的建议能够对您有所帮助,请听我慢慢说来。希望能够协助您减少日常生活的烦恼,让生活过得更顺遂如意。
中村恒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