屋檐下的交会:当社区关怀访视员走进精神失序者的家

屋檐下的交会:当社区关怀访视员走进精神失序者的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社区关怀
  • 精神健康
  • 访视
  • 社会工作
  • 精神失序
  • 居家照护
  • 弱势群体
  • 心理健康
  • 个案研究
  • 质性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精神失序
  对一个人、一个家
  会产生什么影响?

  说起精神病人,很多人的印象都停留在媒体报导的混乱与攻击行为,认为他们是「不定时炸弹」;在街上看到行为比较特殊的人,不管那个人是自言自语、身体前后摇动,都管他为「有病」。

  这个「有病」,通常指的就是精神疾病,但实际上那个人是不是,不得而知。

  多数人对于精神失序者的认知,常常来自于刻板印象,而一个人一旦被赋予刻板印象,就失去了各自的名字、容貌与性格,只剩下一个标签:精神病人。
    
  但,精神病人真实的生活样貌,究竟是如何?
  身为精神失序者的家属,又是什么心情?

  本书是资深社区关怀访视员,与精神失序者及其家属相遇的生命故事。
  工作期间,他走进社区,凝视失序者的日常生活,聆听家属受苦的经验。
  作者将他访视的所见所闻,透过二十个主题,呈现精神失序者在社区生活的「异」与「非异」,以及家属面对的诸多难题。

  其中有着精神失序者遭社会排除与歧视之苦;也有着家属之间的冲突、矛盾、吶喊与无奈;但也有人性发出的微光,让失序者在社区或职场,拥有一个可以唿吸空间的暖心故事。

  对于如何靠近服务对象的生活世界,作者也从助人工作者的角度提出许多反思。尤其讨论了如何以「互为主体性」、同而为「人」的姿态,贴近对方的世界。

  全书分为三篇:第一篇为精神失序者的日常生活;第二篇描绘的是精神失序者家属的陪病生活;第三篇写社关员是谁,工作性质,以及对制度的省思与批判,也写作者和精神失序者及家属相遇的经验。

  透过这些故事,希望大众对于精神失序者有更立体的认识,撕下标签与刻版印象,看见他们身而为人的模样,在病人这个身分之外,他们更是某人的阿嬷、妈妈、父亲、姊姊、丈夫、孩子、邻居与朋友。

  ※本书作者版税将捐赠25%给台湾民间社区精神复健机构、25%给「家连家精神健康教育协会」

  【什么是社区关怀访视员?】
  台、澎、金、马各县市卫生局依「精神病社区关怀访视计画」直聘或委外医院聘僱的第一线工作人员,须具备护理、职能治疗、心理、社工等背景才能从事。社区关怀访视员的任务除掌握社区精神病人病情稳定程度,并提供必要的医疗协助外,也帮忙多重困境的服务对象与家庭连结资源。踏入社区与入家服务是他们主要的工作模式。部分社区关怀访视员须兼自杀通报个案关怀业务,从业人数若将精神病与自杀通报两计画分开估算,全台大约100位。

名人推荐

  余安邦(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副研究员,主要专长为文化心理学、本土心理学)
  吴易澄(精神科医师、英国杜伦大学人类系博士候选人)
  邱 爸(甘草园联谊会创办人)
  孙德利(同心圆社区复健中心主任)
  张子午(《报导者》记者)
  张卉君(黑潮海洋文教基金会执行长)
  陈宗仁、戴雅君(鹿野耕食宿发起人)
  陈俐君(职能治疗师)
  彭荣邦(慈济大学人类发展学系助理教授)
  程敏淑(《追寻角落的微光》作者)
  万育维(慈济大学社工系兼任副教授、慈济大学社会工作学系前系主任)
  廖福源(伊甸精神疾病照顾者专线主任)
  潘正德(中原大学人文与教育学院前院长)
  赖青松(谷东俱乐部发起人)
  谢佳蓉(新北市慈芳关怀中心主任)

好评推荐

  本书最大的贡献在于让精神障朋友和家人更被社会了解和看见,了解他们所处的环境;看见他们内在世界的煎熬和悲伤。——万育维(慈济大学社工系兼任副教授)

  精神疾病的标签把每个人的独特性给抹去,但透过本书的描述,每一个人每一个家庭都立体生动起来,就像是我们生活中每天会出现的朋友、邻居甚至家人。当认识穿透了标签的划界,我们就有机会开始有新的认识与截然不同的看见。——孙德利(同心圆社区复健中心主任)

  作者以细腻的观察与同理,呈现这些不会被外人看见的经验,透过这本文集,可以看到在现场中,跳脱疾病标签与专业框架,直视他者生命的重量,并从看似边缘的位置中,反思现阶段医疗化的侷限,并从亲身的实践中,推动微小而细致的改变。——张子午(《报导者》记者)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一本名为《屋簷下的交會:當社區關懷訪視員走進精神失序者的家》的书籍的简介,但其内容将完全聚焦于其他主题,不会涉及原书名所暗示的社区关怀、精神健康或家访等内容。 --- 《光影流转的城市秘境:老建筑的记忆与新生》 内容提要 本书深入探索了现代都市的肌理之下,那些被时间遗忘,却又在不经意间折射出城市灵魂的古老建筑。它不仅仅是一本建筑图志,更是一部关于记忆、空间和时间如何交织的深度叙事。作者以独特的视角,带领读者穿梭于高楼大厦的玻璃幕墙之间,探访那些隐藏在喧嚣背后的历史遗迹,揭示这些建筑如何承载着一个城市的过去、定义着它的现在,并预示着它的未来。 第一部分:城市的褶皱——被遗忘的角落与时间印记 本部分聚焦于城市发展进程中被边缘化或保留下来的老建筑群。作者从城市规划的历史演变切入,探讨了工业时代遗留的厂房、战前留下的民居,以及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幸存下来的特定风格建筑。这些空间往往是社会变迁最直观的物证。 书中详细描绘了“时间的刻痕”:斑驳的墙面、褪色的壁画、生锈的金属构件,以及因年代久远而形成的独特微气候。我们不是在审视它们的残破,而是去解读这些“缺陷”如何讲述了居住者的故事、工匠的技术,以及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思潮。例如,对于一处上世纪中叶的公共市场改造,作者细致考察了其通风系统的设计如何体现了当时的公共卫生观念,以及市场摊位布局如何反映了当时的商业生态。 同时,本书也探讨了“空间叙事”。建筑本身就是一种非语言的交流。透过对旧时剧院的穹顶结构、老银行的金库设计,以及旧式公馆的庭院布局的分析,读者将理解特定功能如何塑造了人们的行为模式和情感体验。这些空间并非中立的容器,而是充满力量的记忆载体。 第二部分:重生与对话——新旧元素的交响 在快速迭代的都市环境中,旧建筑的命运往往走向两个极端:拆除重建,或是艰难的活化利用。本书的第二部分着重探讨了后者——如何在尊重历史文脉的基础上,赋予老建筑新的生命力,实现新旧元素的和谐“对话”。 作者收集了全球多个成功案例,分析了它们在保护历史风貌与满足现代功能需求之间所做的取舍与平衡。这包括对历史街区的微改造、对工业遗址的艺术介入,以及将老建筑转化为文化中心、创意工坊或精品酒店的实践。书中深入剖析了关键的设计决策:如何处理新加入的材料(如钢材、玻璃)与原有砖石、木材的连接处?如何在不破坏原有空间层次感的前提下,植入现代化的基础设施(如电梯、空调系统)? 一个重要的议题是“场所精神”(Genius Loci)。本书强调,真正的保护不是将建筑变成博物馆式的展品,而是让它重新融入日常的生活肌理。通过对几次成功的社区参与式设计过程的记录,我们可以看到,当居民和设计师共同参与到老建筑的更新中时,建筑所承载的社区认同感是如何被强化和激活的。 第三部分:未来的遗产——建筑与城市记忆的传承 最后一部分将目光投向未来。在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日益重要的今天,老建筑的价值不再仅仅是怀旧,而是成为抵抗“城市同质化”的有力武器。它们是城市独特性和文化深度的直观体现。 本书讨论了“时间胶囊”的概念。每一栋被保留下来的老建筑都是一个可以被打开的城市时间胶囊。作者提出了关于如何建立更有效的历史建筑信息数据库、如何利用数字技术(如三维建模和虚拟现实)来记录和展示建筑细节的设想。 此外,本书也关注了那些在城市更新中被忽视的“非正式建筑”——例如城中村中的临时搭建、被遗忘的街边小店的招牌群落。这些更具生命力的、自发生长的空间,虽然不符合严格的文物标准,却体现了市民最真实的生活哲学。作者呼吁,未来的城市遗产保护工作应当拓宽视野,将这些“活的记忆”也纳入考量。 结语 《光影流转的城市秘境》是一本邀请读者放慢脚步,重新审视我们生活周遭的指南。它鼓励人们去发现那些隐藏在日常光景中的诗意与智慧,认识到每一块砖、每一扇窗,都在无声地诉说着一个城市的宏大与微小、辉煌与挣扎。它提醒我们,真正的城市之美,在于对过去负责任的继承,以及对当下生活热情的注入。通过理解这些建筑的“生命线”,我们才能更好地塑造我们共同的未来空间。 ---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任依岛


  就读北投(Pataw,凯达格兰语女祭师之意)复兴高中时,从国文老师手中拾获平埔族群谜样身世的一块碎片。大学甄试想读文学院继续追寻,却被拒于门外,不明就里读了商学院,但也莫名奇妙被二一,只好深思熟虑地航向心理学领域。曾经担任身心障碍机构教保员、自杀通报关怀访视员,现任社区关怀访视员。对人类广袤与深邃如海洋的心理好奇,也对蓝色星球上的万物感兴趣。持续以倾听、健行、爬山、旅行及书写,练习跟人类及土地连结。

  希望小岛台湾能活出她美丽多姿的样子。
 

图书目录

开展一段互为主体的疾病书写/吴易澄
感同身受病人及家属的痛/邱爸
推荐序/潘正德
推荐序/万育维
作者序
生命的意外之旅——拓印一段助人工作的足迹    
 
第一篇 精神失序者的日常
流行音乐、庙宇供桌上的准考证、孩子的操场
一家之主
以少成音 以缺合奏
家锁与「开」「关」
好手好脚
失速男(人)生     
       
第二篇 家属的陪病生活
未完(成)的问号
家的模样
欲走无路
护送就医×强制住院边缘记事
复数家庭
抵家
你的心情,我的天气
 
第三篇 社关员与他们,还有自己
幻化为光
诈骗集团
33908
可以当朋友吗?     
边界混生
关怀之始
迷惘天平
 
附录  台湾的社区精神复健资源

图书序言

推荐序

开展一段互为主体的疾病书写

吴易澄(精神科医师、英国杜伦大学人类学系博士候选人)


  一段无法逆转的航行,通过一条漫长的隧道;我无法看见出口,但我知道一定有一个出口存在。我无法回头,只有持续向前进,一步接着一步,直到终点。—伊莎贝.阿言德(Isabel Allende),《宝拉》

  这段强忍着无助却又不放弃希望的自白,是古巴裔美国人类学家露思.贝哈(Ruth Behar)在她书中《伤心人类学:易受伤的观察者》引用智利作家阿言德书写她罹患紫质症而长期昏迷女儿的一段话。借由书写者对自我脆弱性的理解,反而能将自我反身性带入民族志的书写当中。本书作者任依岛的精神疾病书写,便是这般揉杂着凝视他者之痛苦,却又不吝承认自己微弱的诚实之作。身为「社区关怀访视员」的作者,由于「位处精神医疗与公共卫生最偏远的角落」,历经被漠视的制度性歧视,反而摸索出他实践在社区精神照护场域中,足以具备的洞见。

  近年来,台湾接连出现的社会事件,使得精神疾病的议题逐渐受到大众重视。公共电视在二○一九年春天,播出《我们与恶的距离》社会写实剧,刻划思觉失调症病人的生活面貌,及其周遭家属人等的道德世界,引起热议。精神医学界也罕见地打铁趁热,发表大众书写,期待国人能进一步正确认识精神疾病。电视剧的脚本,其实都发想于这几年来台湾的真实事件,包括二○一六年内湖的随机杀人事件,由于受害女童年仅四岁,事发后,举国譁然,三日后,台北市政府则将一名时常出没于政治大学的精神障碍者强制送医。随后,二○一七年底,曾收容精神病患的高雄龙发堂,爆发阿米巴痢疾的群聚感染,也招致其非人道收容的质疑。这一连串事件开启了国人对精神疾病的重视。

  事实上,与精神疾病相关的社会事件,并非近年才有。早在一九八四年三月三十日,萤桥国小遭疑似精神病患闯入,对学童泼洒硫酸,造成严重的伤害事件,也惊动全国。该事件促使政府启动精神疾病防治计画,积极研拟《精神卫生法》;该法于一九九○年公告实施。在这之后,《精神卫生法》也因应保障病患人权的要求,在二○○七年修正,以审查会的制度,来确保强制住院流程的细腻与公正。细数这些事件,是想阐明,精神疾病并非单纯的器官变化与行为异常,在治疗端也不只有药到病除那样单纯。精神疾病所卷动的是一个家庭、一个社区的集体劳动,也考验着一个国家在资源与制度面上能够支持病患与家属的能耐。

  《屋檐下的交会》一书,透过一个个精神障碍者的个案访查,带出了一段段生命沉思。从这些故事里,读者能够借由深度的凝视,理解一个人在罹患精神疾病后,如何经历生命轴线的断裂。书中的每一段故事,读来都不轻松。作者一开始,仍然不乏说教式的谆谆诉说,提醒读者精神病人并不可怕,也不如大众媒体渲染的那样暴力。精神病人所期待的,不只是一帖治病良方,在病人的周遭生态世界中,不但需要紧密的、能够互相信任的依存关系,同时,更需要缜密的社会安全网络与照护体系。

  当然,疾病不尽然只是单向式进行的灾难,作者在社区访视过程中,走进每一个经历疾病的家庭,感受疾病对生活、工作、乃至于亲属关系的冲击;但这也绝非意味着罹病必然招致人生的崩塌。本书难能可贵之处,在于捕捉病者或病家,乃至于一个社区或部落,在面对疾病时所展现出的韧性(resilience)与能动性(agency)。即使在每一个故事中,我们感受到病人面对症状的痛苦,以及制度上的歧视,但也看到病者己身与周遭人等,如何发挥支持的能耐。例如书中提到的,部落里发挥照顾的老板娘,或是移工因着对自身文化的认同,而经验了文化照顾的力量。甚至,曾经身为被照顾者的病人,有一天也成为经验丰富的照顾者。透过这些观察,作者实际经验了赋权(empowerment),而保有持续作为的能量。同时,他也对社区照顾提出方案,指出照顾体系必须「考量多元族群的文化差异,参照原住民文化照顾的概念与实作,并鼓励民间创立多元、创新的中继站」。

  我很喜欢作者「抵家」的说法,他以中文书写来仿拟台语「在这里(伫这,tī tsia)」的发音,然后也带出对「家」的想像。所谓「伫这」,便是「此地」与「此刻」(here and now)。事实上,对于遭逢生命意义突然断裂而无所适从的病患来说,最重要的是找到一个能够接纳自己的地方。在实作上,我们往往踌躇在是否强制送医、住院,或是回归社区的挣扎,然而若是紧扣「抵家」的概念,我们就会知道许多作法并不抵触。我们能做的,必然是在此地此刻的条件下,寻找最多的资源与最多的包容。

  本书的书写策略,採取的是将一个助人者的反身性思考辩证,灌注在他所关切的每一个生命环节之中。作者身为社区关怀员,其实是政府公部门的代言者,然而也因为对病人主体性的关切,他所代言的,同时也是病人对于加诸于其身的精神治理的各种抵抗与反思。这样的书写,我想与作者本身的生命与学思经历有关。我与作者相识于中央研究院举办的人类学营,共同走过历经灾难的部落,也有一些心理专业领域的省思对话。我们皆深知,即使拥抱己身助人专业的角色,若不了解服务对象的文化脉络,那么再如何高举善意的人道工作,都有可能招致另一场灾难。

  医疗人类学家安玛丽.摩尔(Annmarrie Mol)曾在《照护的逻辑》一书中,提出她理想中的照护概念。她认为好的照护不应该只是给出更多「选择」给病患而已;更重要的是,医病之间持续合作,并且针对生病的身体与复杂的生命经验,持续地调和知识与技术。作者因为自身社关员的身分,从其专业分工上的不确定性,反而能绕过资源掌握者由上而下的介入,从而思索病者或病家所需,这与摩尔所谓「照护的逻辑」,可说不谋而合。

  在本书中,作者也以简短精要的历史,考察日治时期到今日,相关政策的演变,道出社区关怀员这类「非典型专业工作者」的历史由来与职业特色。或许不光是作者自述「边界混种杂生」的身分,而是这类带有殖民性格,向国家靠拢的社区照护,让作者感受到相当程度的不自在。然而也因为如此,使得作者得以成为一介「易受伤的观察者」,在以围绕「受苦」为主题的场域中,开展出与案主互为主体的书写,成为本书的特殊风格,从而能带领读者以更贴近主体经验的角度来认识精神疾病。

图书试读

若竹跟先生离婚后,这十年来独力抚养三名子女。她在先生因职业灾害伤及大脑后,出现焦虑、忧郁及恐慌的状况而开始看精神科。远从中国来到台湾结婚生活的她,在先生出事后,人生自此跌宕。原本生活就不宽裕,加上情绪起伏不定,生理疾病导致无法久站、久坐,让谋职益加困难,一家的经济,仅仰赖低收入户补助。
 
贫困的生活,将若竹压得无法唿吸,每当担忧、焦燥到爆裂顶点,她最常做的就是吞下一把药,让自己在最短的时间,不省人事,暂时忘却现实的愁烦。醒来时不是在医院急诊室,就是已经由医院返家,每当看到手上残留的胶带黏痕,才觉知又与死神搏斗过一回。
 
「妳在吞药前,通常在想些什么?」有一次若竹主动提起自己前几天吞药,我顺势问了她。
 
「还不是钱,烦恼钱啊!月底看到那堆帐单就很烦,还有房租要缴,我从来没欠过房租,一次都没有喔,孩子学校三不五时也有一堆费用要缴。」若竹讲话的神情与口气,彷彿重现她吞药前的情绪。但是当她不愿坐困愁城到底,仍会起身向前夫亲人商借周转。
 
远方的娘家亲人十分担心,几乎每晚跟她视讯,但不论科技如何地幻构没有距离,仍不敌相隔千里的真实距离。
 
这年农历年前,若竹说好几年没回娘家了,她父母也一直叫她回去修养。她觉得前面两个孩子也都满大了,可以照顾自己,她只需要带最小的儿子回去。她跟我说可能会回去至少两个月,叫我下次不用来。
 
下一次再见到若竹,真的是两个月以后的事了。当话题从回家开始聊起,她的眼睛立刻张亮了起来,语调也随之上扬:「回家真的好轻松喔,什么事都不用担心,也不用烦恼,晚上睡觉也不用安眠药,一颗都不用喔。」
 
「但是……」她托着脸颊,眼神瞬时关暗,声调跟着下滑:「一回到台湾,不知为什么……就觉得烦,很烦,不晓得在烦什么?也不一定全都是钱,大女儿很乖巧,她读高中综合班,下班后还去超商打工,每月领的薪水几乎都给我,当然对家里经济的帮助很大,但还是很吃紧。回到台湾的第一天,又不能睡了,又恢复吃安眠药的日子了。」
 
她的么儿在一旁,玩着手机游戏,开心地笑着,纯白地反射妈妈的黑色忧愁。
 
「其实我不是真的想死,我都会想到如果我真的走了,三个孩子要怎么办?我吞药就只是想好好休息,让时间暂停。

用户评价

评分

《屋檐下的交会》这本书,绝对是近年来让我最有共鸣的社会议题读物之一。我常常在想,那些因为精神疾病而陷入困境的家庭,他们是如何独自面对的?社会的支持系统是否足够?这本书就如同在漆黑中点亮了一盏明灯,用最写实、最不回避的方式,揭示了精神关怀访视员们工作的点点滴滴。那些细致入微的观察,那些一次又一次的敲门与等待,那些在困境中寻找突破口的智慧,都让我肃然起敬。它不是那种空洞的说教,而是用一个个真实的访视故事串联起来,字里行间都充满了浓厚的人情味和现实感。很多时候,我们以为的精神疾病只是患者个人的问题,但这本书让我明白,这绝对是一个家庭、甚至一个社区的挑战。访视员们不仅是提供帮助,更是传递希望,是搭建起患者与社会之间沟通的桥梁。读的过程中,我好几次都忍不住眼眶湿润,也为书中展现出的坚韧生命力感到震撼。

评分

我是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翻开《屋檐下的交会》的,原本只是想了解一下精神关怀工作,但没想到却深深地吸引了我,并且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情感冲击。这本书的叙事方式非常特别,它没有用冰冷的学术语言,而是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了精神失序者及其家庭所面临的真实困境,以及访视员们在其中扮演的重要角色。我最深刻的感受是,这本书打破了我之前对精神疾病的一些刻板印象。访视员们不是高高在上的“救世主”,他们是走入社区、走进家庭的普通人,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一颗真心,去倾听、去理解、去陪伴。书中对访视过程中遇到的各种挑战,比如沟通障碍、家属的复杂情绪、甚至社会资源的不足,都做了坦诚的呈现,这让读者能够更全面地认识到这项工作的艰辛与意义。读完之后,我对自己所处的社区有了新的观察角度,也更加珍视身边那些默默付出、提供支持的人们。

评分

这本书《屋檐下的交会》带来的震撼,与其说是情节上的跌宕起伏,不如说是它从一个非常独特的视角,触及了我们社会中一个长期被忽视的群体。作为一名普通读者,我常常在新闻报道或电影中看到关于精神疾病的片段,但总觉得隔着一层纱。这本书的特别之处在于,它将我们带到了访视员的视角,让我们近距离地观察、感受他们如何一次次地走进那些需要帮助的家庭,如何在那看似平静的屋檐下,经历着情感的交织、信任的建立、以及一次次艰难却充满希望的“交会”。书中并没有渲染悲情,而是以一种平和、务实的方式,展现了精神关怀工作的专业性与复杂性。我看到了访视员们的智慧,他们如何用细微的观察去理解患者的语言,如何与家属沟通,如何在有限的资源下寻求最佳的解决方案。这本书让我对“社区关怀”这个词有了更立体、更深刻的理解,它提醒我们,每一个生命都值得被看见、被尊重、被支持。

评分

这本《屋檐下的交会》真的让我非常感动,也引发了我很多思考。身在台湾,我们身边多少都会听到或遇到一些精神疾病患者的故事,他们可能藏在亲戚朋友里,也可能就住在隔壁。但往往,大众对他们的理解是模糊的,甚至带有一些标签和恐惧。这本书就像一把温柔的钥匙,缓缓地推开了那些紧闭的房门,让我们有机会窥见那些被遗忘或被误解的生命。访视员们用他们的专业、耐心和真心,走进一个个看似平凡的家庭,却发掘出背后不平凡的挣扎与需求。我尤其被那些具体案例所打动,访视员们如何与患者建立信任,如何应对突发状况,如何与家属沟通协作,每一个细节都充满了人性的温暖和专业的力量。读完这本书,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对精神失序者的看法,不再是单一的疾病符号,而是有血有肉、有喜怒哀乐的个体。也让我思考,我们的社会在支持和接纳这些患者方面,还有多少进步的空间。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堂生动的社会关怀课,让我深刻体会到“关怀”二字的重量与价值。

评分

《屋檐下的交会》这本书,说实话,一开始拿到书名的时候,我以为会是一本比较学术、或是比较沉重的故事。但当我真正翻阅起来,才发现它有着一股温柔而强大的力量,让我一步步地走进那些不常被我们触及的生命角落。访视员们的故事,就像一幅幅细腻的画卷,描绘出精神失序者及其家庭在日常生活中所经历的种种挑战,以及他们内心深处的渴望。这本书让我深刻体会到,精神疾病并非是离我们遥不可及的“他者”问题,它可能就存在于我们身边,而及时、专业的关怀访视,能够为这些家庭带来最直接、最有效的支持。我尤其欣赏书中对访视员专业素养的展现,他们如何在复杂的环境中保持冷静,如何用同理心去连接,如何与患者共同寻找走出困境的道路。这本书不只传递了知识,更传递了一种温暖的力量,让我对社会互助和人性关怀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