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贝佐斯学创业:我在Amazon 12年学到再多钱都买不到的创业课

跟贝佐斯学创业:我在Amazon 12年学到再多钱都买不到的创业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创业
  • 贝佐斯
  • 亚马逊
  • 商业模式
  • 领导力
  • 创新
  • 管理
  • 互联网
  • 电商
  • 个人成长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第一本实践amazon创业精神的书
  在平均工作年资仅为1年的amazon,
  由年资12年的创始员工,所领悟出的高效职场&生存法则
 
  本书作者朴鼎浚,从2004年到2015年一共在亚马逊工作了长达十二年的时间,年资位居全公司前2%,也是在亚马逊工作最久的韩国人。

  大学刚毕业的他,在众所皆知困难重重的亚马逊口试与面试过程中,有如神助般的被录取,并在最核心的部门担任开发者的工作。然而,在这个恶名昭彰、激烈竞争的环境中,他还得忍受语言与文化的隔阂,让他不得不开始怀疑自己到底还能撑多久。

  后来某一天他突然领悟,进入一间公司工作并不是人生的目标,而是人生的过程。因而开始退一步思考,不再一味的做「别人要我做的事」,而是开始寻找「非我不可的事」;不再把自己侷限成「公司的员工」,而以作为「学徒」的心态逐步朝「匠人」之路迈进。于是,他的亚马逊生活也开始有了180度大转变。

  他不再逼自己一定要晋升到金字塔的顶端,而是在亚马逊的各大部门挑战各种职位,学到了非常多宝贵的经验。他把亚马逊「坚守原则、探讨事情的本质、懂得运用宝贵的每分每秒、不害怕失败、不浪费、不踌躇不前、持续不断的创新」等成长公式,当成自己在生活与工作上的原则并加以实践。十二年来,不仅见证了亚马逊从初创小企业一跃成为全球第一大企业的成长过程,更运用所学所见,在亚马逊平台创业成功,真正实践了亚马逊的创业精神。
 
  学习贝佐斯的DAY1信念──我们生活在网路时代的第一天
 
  「从二十多岁一心想成功就业,到十多年后离开亚马逊独立创业,亚马逊真的教了我很多东西。随着时间流逝,留下来的并不是我写过的几万行程式码、数不清的专案、最前端的技术、就业祕诀、职场生存法或是经营哲学,而是各种能让我活出丰富人生的亚马逊的原理与方式。当这些原理与方式被套用在每个人的人生当中,就能散发最璀璨的光芒。」──朴鼎浚
 
  ■这里有:你或许已经知道的Amazon
 
  ▶ 为什么开会不用PPT
  ▶ 两张Pizza小组与6-pager 会议
  ▶ 亚马逊十四大领导力原则
  ▶ 商品下订后两天到货的祕密
  ▶ 彻底执行「以客为尊」的公司
  ▶ 亚马逊无限成长的祕密—飞轮
  ▶ 不需要指派工作也能使团队效率最大化的原因
 
  ■这里也有:你可能不知道的Amazon
 
  ▶ 如何透过「节俭」带动「创新」
  ▶ 最讲究「老实度」的企业
  ▶ 亚马逊一天能收到几张履历
  ▶ 亚马逊菜鸟拥有的四大生存工具
  ▶ 亚马逊的便利贴魔法
  ▶ 人事考核的生存游戏
  ▶ 鼓励员工内部转职的公司
  ▶ 亚马逊人深植于血液的工作DNA
 
  ■亚马逊教我的7个 职场&生活 的成功原则:

  执着于「创造价值」而非创造成功;执着于事物的「本质」而非表面。
  把时间变成自己的,就已经成功一半了。
  想创新,得先营造允许失败的环境。
  若非一出手就定生死,请立刻决定并付诸行动。
  成长并非偶然,而是良性循环带来的结果。
  别只知道去做「别人要我做的事」,要懂得找到「非我不可的事」。
  透过时代的创新带来的持续简化与自动化,能赋予人们(去实现更重要价值的)自由。

真诚推荐
 
  丁菱娟│世纪奥美创办人
  鬼才阿水Awater│网路创作者
  黄大米│畅销职场作家
  郭南廷│「人资暗黑棋局」总编辑
  张家睿(睿伯 R-BAY)│TransBiz 跨境品牌电商顾问创办人
  杨斯棓│方寸管顾首席顾问、医师
  刘扬铭│自由作家

各界好评
 

  亚马逊的工作之所以会吸引人,并非是提供休闲娱乐空间或优渥的薪资福利,而是提供工作者一个不同的工作视野,以及透过亚马逊工作原理而开创出属于自己「带得走」的问题解决能力,而成为一个自己喜欢、活得精采的亚马逊人。无论创业与否,这些来自亚马逊的精神与内部运作的原则,都能内化为每一个人的工作方法与创业思考。──郭南廷(「人资暗黑棋局」总编辑),摘自本书推荐文
 
  朴鼎浚称亚马逊是一间非常重视本质的公司,并把过往十二年在亚马逊上班定调为「上了十二年的创业课」,语带双关且感恩的说,亚马逊就是他的「安全地带」。我们不用活得像谁,我们只需要活出我们自己。不要一味去和他人比较,要懂得找到自己的与众不同,并运用成长的不变定律去创造出这个世界需要的东西。本书让人一窥从「学徒」到「匠人」的亚马逊培育之路。──杨斯棓(方寸管顾首席顾问、医师),摘自本书推荐文
 
  亚马逊象征的就是不间断的挑战与创新。这本书完整地纪录了一位亚马逊人十二年期间对工作的热诚与烦恼。一本道尽亚马逊工作方式与组织文化的企业经营书,同时也诉说着一个上班族如何找到工作与生活间的平衡,最终成为创业家的自我开发书。这本书实实在在地告诉我们想独当一面需要哪些能力。──柳永镐(《亚马逊.com 经济学》作者)
 
  作者陪伴亚马逊走过如火箭般快速飞跃成长的时期,因此更能将有关亚马逊的核心价值与成长公式、工作方式、充满个性的同事的所有细节,一字不漏地写进书里。读过这本书就能深刻体会,亚马逊的创新祕诀和其之所以能拥有高产能的原因。全球顶尖企业亚马逊的全纪实就在这本书里,一览无遗。──林正郁(初创企业Alliance中心长)

  经营MEMEBOX已迈入第七年,我才明白比起创业,更难的还在后头,那就是让公司成长茁壮。每当我感到烦恼的时候,就会去找一些硅谷和美国初创企业的成长故事来看,而亚马逊就是其中之一。这本书不仅解开了我对亚马逊的所有疑问,也带给了我很多新的灵感。韩国有朴作家这样的人才,真的是一件很让人感到骄傲的事。」──河亨钖(MEMEBOX负责人)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朴鼎浚
 

  在平均工作年资仅为一年左右的亚马逊,朴鼎浚从2004年到2015年,一共在亚马逊工作了长达12年的时间。工作年资位居全公司前2%,也是在亚马逊工作最久的韩国人,因此,也见证了亚马逊从一间小规模公司跃升为世界第一大企业的成长过程。
 
  在这个聚集全球顶尖人才的环境中与同事竞争,他开始怀抱亚马逊的企业精神──在「Discovery QA」「内容开发」「网页App平台」「kindle&数位平台」「亚马逊在地消费者网页」「亚马逊在地手机App」「亚马逊在地行销」「亚马逊在地经营分析」等八个部门独当一面,曾负责开发者、行销经营分析师、经营智慧工程师等五大职位,掌握了只有员工才知道的亚马逊成功与成长祕诀。此外,在职期间他还曾在以全公司员工为对象进行的云端运算初创募集大赛中得到评审委员的青睐,并获得最终优胜。后来运用在亚马逊所学所见的经营哲学与亚马逊提供的平台,在2015年选择离开公司独立创业,在30代开始享受经济与时间上的自由。

  现任EZION GLOBAL, INC.的代表,该公司曾在KOTRA(大韩贸易投资振兴公社)的北美网路市场相关报告中获选为优秀企业。
 
  朴鼎浚的父亲曾在美国俄亥俄州留学,1981年在美国生下了朴鼎浚,一家人在美国待到他2岁后回韩国。朴鼎浚在韩国度过了幼年和学生时期直到19岁。此后他进入西雅图的华盛顿大学主修电脑工程,大学时期曾经担任韩国人学生会会长。目前与三名子女定居于西雅图近郊。

译者简介

陈家怡

 
  毕业于韩国外国语大学翻译研究所韩中系,现职口笔译自由工作者,想一辈子徜徉在韩文这片大海。译有《脆弱使你坚强》《想对你说的话》《你的爱是什么形状:寻找爱情的365个出口》等。
 

图书目录

各界好评
 
推荐文  郭南廷│亚马逊的价值,在于帮助你找到自己的天职
推荐文  杨斯棓│一窥亚马逊引领「学徒」走向「匠人」之路
 
前言
 
1 旅程的开始
进入亚马逊
初次见面,请多指教——亚马逊人
竟然有这种公司?!
 
2 亚马逊的文化、空间以及伙伴们

看建筑就能认出亚马逊
每个小角落都能发现大老板的节俭精神
爆米花爆太久的下场……
足球妈妈与工作狂
我可以问一个有点蠢的问题吗?
我在亚马逊遇到的两个天才
 
3 亚马逊的「顾客至上」并不老套

成为全世界六亿种商品的专属网址
为消费者量身打造的商品展示橱窗
把时间「送」给消费者
以智取胜的亚马逊服务
为少数群体奋斗
 
4 乘着「时间」的微风,缓缓漂流的小船
大树的生根发芽需要耐心等待
无限成长的祕密——良性循环的飞轮
小虾米也能战胜大鲸鱼
在比南韩大一百倍的美国也能两天内到货的祕诀
 
5 看见本质的视角与毫不犹豫的行动
创新的世界里没有所谓「最后一块金」
不打广告也能成为最值得信赖的公司
不用PPT的公司
吃你自家的狗粮
 
6 最强效率之亚马逊独家方案

亚马逊一天会收到几份履历呢?
亚马逊给新进员工的四大生存道具
人事考核生存战
亚马逊是如何运作的?
鼓励员工内部转职的公司
 
7 丛林教我的生存之道
走到哪都通的图画与数字
用一张便利贴施魔法
纪录对话工作法
十五分钟专注力帮你成为最后赢家
让我撑过十二年的力量
 
8 我在亚马逊学到最珍贵的一堂课——独当一面

后悔最小化框架
离开亚马逊之后
亚马逊开始为我工作
三年前的日记为我划下句点
我、亚马逊以及未来
 
后记 

图书序言

前言

十五年前,命中注定般的那天


  每个人一生中都有一些绝对忘不了的日子,而这些日子加加总总,最后就会写成一篇属于自己的传记。二○○四年四月二十二日,不同于以往落榜无数次的面试,我没有一丝紧张,反而感到前所未有的自信与期待。

  除了不管抓了几次都不满意的发型以外,无论是天气还是个人状态都完美到了极致。身上穿着前一天烫好的条纹衬衫,看上去有点休闲,但也还算正式。之前到其他公司面试时,硬是打了领带却反而被泼了冷水。记得当时要到位于西雅图南部中国城的亚马逊总部,必须行经西雅图中心地带。当我穿过一条条车水马龙的街道,「这么多上班族到底都是怎么进到公司工作的啊?」我感到既好奇又神奇,心里也充满着无限羡慕。

  终于到了亚马逊总部。眼前是一座漆着橘色外墙的建筑物,有着一扇高级大铁门,很是气派。站在公司正门口抬头向上望,看起来就像是一座城堡,虽然不大,但却散发着一股沉稳而雄壮的氛围。这幢被称为Pac Med(Pacific Medical Center「太平洋医疗中心」的缩写)的建筑原本是一家医院,因为经营不善,把除了地下以外的一到十三楼空间转让给亚马逊使用。铁制大门重到让我把整个身子往后倾才能拉开,彷彿是在告诉我,今后的亚马逊之路将会是任重道远。

  一踏进公司,咖啡香立刻扑鼻而来,小小的大厅往两侧延伸,正前方是咖啡厅,一旁则座落着感觉在随便一座自然博物馆都会出现的怪物骨头标本。后来才知道,原来是亚马逊的执行长贝佐斯在拍卖会上,用四万美金标下这座冰河时期洞窟熊骨标本,标本旁则写着「请勿拍打餵食」,虽然有点幼稚,但确实能让人会心一笑,也让我放松不少。但我却同时觉得把这座标本和一旁的标语解释成「贝佐斯式的幽默」有点太单纯,一股不祥的预感涌上心头。

  看了看手表,还有十五分钟。我走向柜台完成报到,一名金发工作人员在访客名单写上我的名字,要我到大厅稍候。一旁传来的「哔」声,是亚马逊员工拿员工证去碰感应器时发出的声音,我一个人孤零零地在大厅等候面试。找了张椅子坐了下来,把包包放下之后,我深深地吸气又吐气。「如果能在这里工作的话真的就太梦幻了」「拜託希望面试一切顺利」等想法不断飘过脑海。我的双手在不知不觉中合十,开始祈祷通过面试。我闭上了眼睛,想像自己不是一个人,有时候这种「不是一个人」的感觉能让紧张感恰到好处。

  再次睁开眼,我环顾四周。当时的亚马逊勉强撑过网路泡沫,开始销售除了书籍以外的DVD、电器用品、厨房用品、珠宝等产品,持续扩大事业版图、准备再次起飞。一旁的墙上贴着亚马逊近几年上市的店铺海报,以及参与该专案的员工签名。偶尔能瞄到中文,但却找不到半句韩文。从我再次坐回位子,一直到人事课工作人员来叫号,中间大概只相隔短短几分钟,但当时的心情却一直深深留在我脑海里。进公司六年后一直到搬迁新址之前,我总会在上班经过大厅的时候,偷偷瞥向大厅的椅子。因为我知道那里坐着六年前来这里面试的我,那个纯真无邪、一心盼望能进到亚马逊工作的我。所以我更感谢现在的自己能成为亚马逊的一分子,感谢我能成为在海报签上韩文名字的那个人。

  一直到现在我依然觉得,面试不是靠我自己得来的结果。面试那天,我就像是被附身了一样,五位面试官一人一小时轮流提问,面对高难度问题,我却能过五关斩六将,回答得行云流水。超过五个小时的面试结束之后,面试官举手投降,抛下一句「You Beat me.(你赢了)」。过去的面试经验,往往是我话都还没说完就被请出去,但面试亚马逊这天,我的英文实力却突飞勐进,就像命中注定要来亚马逊上班一样。最后,我合格了。

  就这样,我在亚马逊度过了接下来十二年的人生(等于小一到高三毕业)。也在这十二年里,见证了亚马逊惊人的成长。

  为了容纳更多工作伙伴,亚马逊一个部门接着一个部门地往外搬,最后终于在二○一○年完全离开了总部旧址Pac Med,在西雅图市中心建立起一座全新的亚马逊帝国。离开Pac Med之后,我再也没办法像以前一样,在前往办公室的路上偷瞄大厅里的那张椅子了。应该说我忘了初衷吗?总觉得亚马逊越是成长,我就越觉得自己在原地踏步。或者应该说,亚马逊越是庞大,我越觉得自己像是亚马逊里的一个小零件。

  更悲伤的是,面试那天的神奇英文实力,从我进公司上班那天起就消失得无影无踪。我努力撑过一天又一天,但亚马逊不容懈怠的工作环境和陌生的语言、文化,以及无数来自世界各地的顶尖人才,都一点一点地把实力和语言都差人一等的我推入自卑的深渊。结了婚、有了孩子之后,我必须一肩扛起家庭的责任,还要还几十年的房贷也让我感受到沉重无比的现实,我真的不知道自己还能再撑多久。明明是曾经梦寐以求的亚马逊,怎么到最后变成把我天天压得喘不过气的一颗巨石?

  每当我心中浮现「为什么我非得继续在这里工作?」这个问题的时候,我就更难专注在工作上。尤其是当要找出机率只有十几万分之一的程式漏洞(Bug)然后把它修好,或是因为英文太破,一份文案一改再改的时候,都让我感到痛苦万分。跟身边厉害的同事竞争升迁,也同样让我煎熬不已。明知别人比我厉害千百倍,我真的有必要为了自尊心,死命地去争那个位子吗?不管从什么角度来看,都有比我更适合的人。所以一直到当时,我都还找不到非得待在亚马逊不可的理由,只是有一天没一天地苦撑,总觉得现在就放弃的话,一切都将化为泡沫。

  当了十二年的亚马逊学徒

  进公司满六年之际,老二快要出生,我开始认真地思考自己的职涯,尽量把眼光放远去看待我的职场生活。我努力把焦距拉远,不再把自己侷限在「亚马逊的我」这个框框里,而是用没有贴上任何标签的「我」去思考。渐渐地,我好像懂了些什么。

  「亚马逊只是我的人生过程,不是我的终极目标。」

  我这才领悟到,人生是如此精彩而珍贵,进到一间公司工作,不会是一个人的人生终极目标。如果说电灯泡靠亮度来取胜,那当然是最亮的那颗登上第一名宝座。但没有必要每颗电灯泡都去抢着当那颗最亮的,因为这个世界也同样需要一闪一闪微微亮着的小灯泡。经历这些过程之后我终于懂了,「非我不可的事」才是我要追寻的终极目标,而这也成为了让我每天努力活出生命价值的一个里程碑。把眼光放远来看,我发现亚马逊不只是一个让我求温饱的地方,而是一段充满各种试炼学习的过程,让我当了十二年「学徒」的地方。

  欧洲中世纪的庄园制度,是把大面积农耕地交由农奴去耕作的一种经济体系。当时欧洲的土地分配方式不公,只有少数领主拥有庄园土地,没有土地的下游奴隶只能一辈子在领主手下工作、缴纳不合理的税金,勉强维持生计。大部分的农奴都需要能稳定收成作物的土地,所以选择帮领主做苦力。当时除了耕农之外,少有其他的维生方式,所以一旦决定帮领主工作之后,几乎不会有人不顾丢饭碗的风险另寻他路。之后打了二百多年的十字军战争,让邻近的伊斯兰文化开始渗透到欧洲,促进了商业与贸易的发展。一生为他人务农的半奴隶中,有些人选择逃离出来,自己独立制作并销售物品。这些人从农夫摇身一变成了商人,势力越来越庞大,最后也让庄园制度慢慢瓦解。接着开始有了市场与城市,商人们成立了同业公会保护自身权利,避免受到领主等传统上层阶级的权利侵害。工会成员主要是二十来岁的年轻人,当时还有一种学徒制度,让这些年轻人到技术匠人家里生活并在旁学习。他们通常会签上五到十年合约,一开始在匠人手下工作,之后转换为能独立接活的职人(Journeyman),最后变成除了工作之外还能收徒弟的匠人(Master)。

  当我开始把在亚马逊工作的时间当成我的「学徒时光」之后,很多事情都开始变得不一样了。为了求一份稳定工作而活得跟人质没两样的农奴,和朝向匠人之路一步一步迈进的学徒,两者可以说是天差地远。想到要把一辈子的时间耗在这里也许会觉得很痛苦,但如果把它当成一个学习过程,没有一间公司比亚马逊更完美了。这里不仅能拿到令人称羡的薪水,还有太多太多能让人学习、让人成长的地方。而且更幸运的是,我的「师傅」亚马逊还在这段时间里,成了引领第四次工业革命、最受瞩目的大企业。在最具有创新性的公司里一边工作拿薪水还能一边学习它成长的法则,有什么比这更划算的呢?

  反正已经决定几年后就要离开,我也不再因为升迁而把自己弄得头破血流。其实当时上司曾经问过我五年后的计画,我也很直白地说要离开公司自己创业。我不想把目标放在爬上金字塔顶端,而是想尽量到各个不同的部门工作并累积经验,学习亚马逊的经营祕诀。所以最后我到亚马逊的核心部门负责平台开发,也曾任初创部门App开发者、行销经营分析师、经营智慧工程师,在各个部门学习扮演不同的工作角色。

  从二十多岁一心想成功就业的当时,一直到离开亚马逊独立创业的现在,不得不说亚马逊真的教了我很多东西。随着时间流逝,留下来的精华并不是我在亚马逊写过的几万行程式码,不是数也数不清的专案、前沿技术、未来产业、就业祕诀、职场生活生存法,也不是经营哲学,而是各种能让我活出丰富人生的亚马逊的原理与方式。当这些原理与方式被套用在每个人与众不同的人生当中,就能散发最璀璨的光芒。

  这本书可以说是我的亚马逊人生的延伸,在经历十二年的漫长岁月之后,我成了在亚马逊工作最久的韩国人(年资位居全公司前2%)。这十二年里,亚马逊也成了全世界最有竞争力的未来企业。一直到我离开亚马逊之后,我才逐渐明白为什么二○○四年四月那一天,老天会突然赐给我面试上亚马逊的过人智力。我想,在生命即将划下句点的那一天,那些过去我曾经抛出的疑问就会有答案。虽然我没有预测未来的神力,但我相信现在写的这本书,也是我进亚马逊工作十二年的原因之一。

  在有关亚马逊的记忆变得模煳以前,我想跟读者们分享我在亚马逊学到些什么,所以选择提笔纪录。除了写亚马逊第一印象的第一章之外,其他篇幅都没有时间关联性,所以不需要按顺序读。第二章写的是亚马逊独特的企业文化,第三到六章则是我亲身体验的亚马逊成长祕密法则。第七章是我在亚马逊学到的工作祕诀,最后第八章是我的「亚马逊式」创业过程。

  「与其拍打餵食洞窟熊,不如教牠怎么狩猎。」

  不管现在的你处于什么样的人生阶段,我都希望这本书能帮助你活出你想要的精彩人生。

推荐序一

亚马逊的价值,在于帮助你找到自己的天职

郭南廷◎「人资暗黑棋局」总编辑


  你是否也曾有过「进入全球前百大企业工作」的梦想?

  Google 、亚马逊、Facebook、Youtube,每天都有创新技术在着手发明,并提供休闲娱乐空间及优渥的薪资福利,来吸引全世界许多充满热情、创造力的人才。不过,一切真犹如每一家公司所宣称的如此梦幻吗?我们来看看以下的故事。

  Amber在学时期相当认真,双主修财务金融及行销两科系,大三期间还到韩国交换学生,深入了解异国文化及产业趋势,可说是一位相当有目标及兼具执行力的热血青年。可是,大学毕业两年后的她,迷路了。

  有一天下班路上,碰巧遇到Amber也在车水马龙的十字路口等红绿灯。于是我过去寒暄几句:「这几天看你都忙到八点多,还好吗?」

  Amber没什么疲累感的说:「还好啊,就一些标案前需要准备的资料。有些繁琐,但一切都还好。」

  「我听Eugene说,想找你加入某部分专案?」

  Amber说:「是啊,但我拒绝了!」

  我惊讶的反问:「为什么?有些专案,会参与到政府、企业的行销活动,这不是你一直想接触的?」

  Amber说:「是没错!可是我现在一心只想录取知名企业。若我加入这专案,就会无心找工作及准备面试资料。」

  「对你来说,在一般企业与知名企业工作的差别在哪?」

  Amber说:「知名企业让人感觉工作空间宽广、弹性上下班、福利优渥,工作起来会比较舒适!」

  我说:「若只是差在工作感觉,那先在一般企业磨练经验,也并没什么不好!反而,你一直拒绝练习的机会,只依靠幸运的机会,那才是真的危险。」

  就这样,两年过去了,Amber还是没有争取到她梦寐以求的知名企业,而这两年的练习机会也没拿到,这是很可惜的。

  听完Amber的故事,反观在亚马逊工作十二年的本书主角,看似人生胜利组,应该是没什么好烦恼的,却也有美中不足之地方。

  书中主角朴鼎浚,在亚马逊工作的前六年,就曾遇到要找出机率只有十几万分之一的程式漏洞,然后把它修好;或因为英文不好,一份文案需要一改再改的窘境,使当时的他,也曾怀疑过自己的职场生涯。不过,他并没有放弃,反而透过各种方法去克服。就像语言问题,他採取了自己擅长的「图解」方法,去确认同事们表达的意思,并找出解决问题的关键,在年终人事考核里,竟成了部门同事眼中最会「沟通」的人。后来,更领悟到「亚马逊只是我的人生过程,不是我的终极目标。」遂透过各部门轮调,累积不同的工作经验,最后达成创业的梦想。

  本书特别值得推荐之处,除了作者是以「内部员工」的观点,反映出真实的工作写照与心路历程,让人得以透过第一手的资讯,窥探亚马逊之所以成为企业神话的祕辛。再者,书中提出三个相当重要的观点:

  全球第一大企业亚马逊的运作思维

  亚马逊人的生存之道

  如何透过亚马逊企业,找寻真实的自我

  无论创业与否,这些来自亚马逊的精神与内部运作的原则,都能内化为每一个人的工作方法或创业思考。

  最后,我想亚马逊工作之所以会吸引人,并不是提供休闲娱乐空间,或优渥的薪资福利,而是提供工作者一个不同的工作视野,以及透过亚马逊工作原理而开创出属于自己「带得走」的问题解决能力,而成为一个自己喜欢、活得精采的亚马逊人。

推荐序二

一窥亚马逊引领「学徒」走向「匠人」之路

杨斯棓◎方寸管顾首席顾问、医师


  贝佐斯曾受邀至TED演讲──

  那一天是二○○三年二月一日星期六,前一天亚马逊的收盘价是二十一‧八五美元。时隔十六年,亚马逊的股价是一千八百美元,二○一七年收购全食超市,二○一八年收购线上药局PillPack;全球最大资产管理公司贝莱德迄今持股超过百分之五,次大的领航集团持股超过百分之六。贝佐斯一举一动,举世动见观瞻。

  本书作者朴鼎浚在亚马逊工作了十二年,离开亚马逊之后才看了这段TED影片,他说这影片揭露了亚马逊的成功祕诀。信然,贝佐斯借着在网路上卖书这个商业模式雏形,一步一步虚实整合,最后获得巨大成功,他在不被看好的时候,究竟怎么看待网路的可应用性,值得你我一再咀嚼。

  片中贝佐斯拿淘金热跟网路热相比,探讨其异同。同的是都有前仆后继的人,都有赚到钱的少数人,以及铩羽而归的一大群人。一八九六年,乔治卡马克来到加拿大,无意间发现克朗代克河蕴藏丰富金矿,之后挤进大批淘金客,这就是举世闻名的「克朗代克淘金热」。克朗代克在加拿大西北部育空地区,而史凯威是美国阿拉斯加州的一座城市,史凯威便是美国阿拉斯加与加拿大育空地区的重要门户。淘金热前,威廉.摩尔船长就建议兴建育空铁路(Yukon Route),后来的确成为连接史凯威与育空地区最重要的运输要道,但一九六六年淘金热消失后,铁路也黯然退休。和育空铁路齐名的是怀特通道(White Pass),贝佐斯演讲时也特别提及。当时的怀特通道上,淘金客的驴马载满了东西,不过他们不知路遥、错估马力,所以超载了上百公斤,以至还没到达目的地前就先累死,因此后来这条路也被称为「死马通道」。

  「死马通道」其实从未消失,滴滴出行、OFO、oBike都陆续走上这条路。

  淘金热消失后,育空铁路作废,但纵使有些.COM公司消失,网路缆线系统一直都在,这也就是为什么贝佐斯在二○○三年时就对网路的应用性始终保持乐观。贝佐斯说:「 当时的人拉电线连结世界时并没有想到家电」,一开始大家要的只是照明,后来种种发明包括:电扇、电熨斗,洗衣机,便利了我们的生活。过去拉起网路缆线的人们,一开始也不知道将来的应用层面有多广。贝佐斯并不是已经知道答案的人,但他一直去试答案,这也就是为什么他说「创新的世界里没有所谓最后一块金」,对他来说,网路的应用是做不完的。

  本书作者朴鼎浚是韩国人,在亚马逊工作达十二年,他自谦不够格写一本「关于亚马逊的一切」,但他至少可以分享他眼中的亚马逊文化。他盛赞贝佐斯对本质拥有深刻洞察力,举凡「顾客优先」和「把眼光放远」都是亚马逊看透本质所领悟出的经营哲学,于是他分析自身优势,把「非我不可」的元素一一审视,起身创业。朴鼎浚是一位父亲,所以他决定从销售育婴用品切入;他懂韩国语言及文化,观察到美国人不像韩国人爱席地而坐,市面上找不到因应此需求的游戏垫,所以决定销售此商品;他拥有在亚马逊amazon marketplace售鞋的经验,所以当亚马逊推出FBA(卖家把商品储存在亚马逊仓库,亚马逊就会为卖家提供订购、出货、退货处理等服务)时,俨然就是他创业的最佳平台。

  朴鼎浚称亚马逊是一间非常重视本质的公司,他也据此去思考那游戏垫的本质又是什么?答案成了一句精彩文案:「所有的冒险都始于安全地带。」他把过往十二年在亚马逊上班定调为上了十二年的创业课,语带双关且感恩的说,亚马逊就是他的「安全地带」。

  朴鼎浚说:「我们不用活得像谁,我们只需要活出我们自己。不要一味去和他人比较,要懂得找到自己的『与众不同』,并运用成长的不变定律去创造出这个世界需要的东西。」

  本书让人一窥从学徒到匠人的亚马逊培育之路。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创新”在台湾常常被挂在嘴边,但很多时候,我们看到的更多是“渐进式”的改良,而不是“颠覆式”的创新。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对创新的认知。贝佐斯所追求的,是那些看似疯狂,但一旦成功就会带来巨大变革的创新。他敢于尝试那些别人不敢想、不敢做的事情,比如Kindle,比如AWS。在台湾,我们可能因为害怕失败,而不敢迈出这一步。但贝佐斯却用他的经历证明,真正的创新,往往就藏在那些“看似不可能”的念头之中。他鼓励团队保持“开放的心态”,去接受新的想法,去拥抱变化。这种积极主动的创新态度,以及对于未来趋势的敏锐洞察,是让我们台湾企业能够突破瓶颈,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

评分

这本书最打动我的,是关于“文化”的塑造。贝佐斯并非仅仅是在建立一家公司,他是在构建一种独特的文化,一种以“客户至上”、“长期主义”、“创新”为核心的文化。他用言传身教,以及制度的保障,将这些价值观深深地根植于亚马逊的血液之中。在台湾,很多企业在谈论企业文化时,往往流于表面,并没有真正将这些理念融入到日常运营和员工的行为之中。贝佐斯却让我们看到,真正的企业文化,是可以成为驱动企业持续发展的强大引擎。他对“创造力”的鼓励,对“反叛精神”的包容,都造就了亚马逊独特的企业基因。这种能够吸引、留住并激发优秀人才的文化,是任何物质奖励都无法比拟的。

评分

让我最感到振奋的是书中关于“长期主义”的论述。在台湾,很多时候我们关注的是季度财报、年度目标,企业决策往往受到短期利益的驱动。但贝佐斯却展示了一种截然不同的格局,他愿意为了长远发展而牺牲短期的利润,甚至承担巨大的风险。亚马逊早期为了建立物流网络,投入了天文数字的资金,这在当时的许多投资者看来是疯狂的。但正是这种长远的眼光,为亚马逊后来的多元化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我常常思考,我们在台湾的很多企业,是否因为急功近利,而错过了许多重要的发展机遇?这本书让我看到了,真正的伟大企业,都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它们不是一夜成名,而是通过持续的积累和战略性的布局,逐渐成长起来的。贝佐斯对于“耐心”的重视,也让我明白,很多伟大的事业,都需要时间的发酵,不可能一蹴而就。这种“慢下来”去思考和布局的能力,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尤为可贵。

评分

这本《跟贝佐斯学创业》对我来说,绝对是一次震撼心灵的阅读体验。在台湾,我们常说“小虾米对抗大鲸鱼”,但从这本书中,我看到了贝佐斯如何一步步将亚马逊这只“鲸鱼”从小小的“书店”孵化成如今这个改变世界的巨兽。书中描写的那些早期决策,那些冒着巨大风险的投资,至今仍让我回味无穷。我特别印象深刻的是他对于“客户至上”的极致追求,这不仅仅是一句口号,而是渗透在亚马逊每一个决策、每一个运营细节中的DNA。他不是在“服务”客户,而是在“创造”客户想要的体验。这种前瞻性,以及对未来趋势的精准把握,让我深刻反思我们在台湾的企业,常常在眼前利益和长远发展之间摇摆不定,而贝佐斯却总能看到十年、二十年后的样子。书里关于“野心”的论述更是直击人心,他从不以“小确幸”自满,而是永远在寻找下一个“伟大的东西”。这种永不停止的探索精神,对于我们这些在创业路上摸索的人来说,是一种巨大的鼓舞,也像是一面镜子,照出我们可能存在的惰性与安逸。读这本书,不仅仅是学习创业技巧,更是一种思维模式的重塑,一种对“不可能”的挑战。

评分

这本书让我有机会窥见“第一性原理”在商业决策中的强大力量。我们常常习惯于沿袭过往的经验,遵循别人走过的路,但贝佐斯却总是试图从最根本的物理定律或用户需求出发,去思考问题。他不像其他人那样去思考“我该如何以较低的价格卖掉更多的产品”,而是去问“如何能够以我能承受的最低成本,为用户提供最优质的产品”。这种思考方式,看似简单,实则需要极大的勇气和洞察力,因为很多时候,我们会被现有的市场惯例所束缚。在台湾,很多产业都发展成熟,竞争激烈,我们很容易陷入“价格战”或者“模仿战”,而很难跳出既有的框架。这本书给了我一个全新的视角,去审视我们所处的行业,去思考那些“理所当然”的规则背后,是否真的存在更优的解决方案。贝佐斯对于“不抱怨”文化的强调,也让我深思。他认为,抱怨只会浪费时间和精力,真正有能力的人应该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这种积极主动、解决问题的导向,正是我们台湾企业在转型升级过程中急需的精神。

评分

书中对于“好奇心”和“学习能力”的强调,让我深感共鸣。贝佐斯似乎总是在对世界保持着孩童般的好奇,不断地提问“为什么”和“还能怎么做”。他并没有因为成为亿万富翁而停止学习,反而对新事物、新技术保持着极大的开放态度。在台湾,很多成功的企业家可能会固步自封,认为自己已经掌握了成功的秘诀,不再需要学习。但贝佐斯却向我们展示了,学习和适应能力是企业持续生命力的源泉。亚马逊能够从一个在线书店发展成如今的电商巨头,并涉足云计算、流媒体等多个领域,这都离不开他们不断学习和探索新知识的能力。我特别欣赏他对待“未知”的态度,不是恐惧,而是兴奋。这种拥抱未知,并将其转化为机遇的能力,是我们台湾企业在面对全球化竞争时,必须具备的核心竞争力。

评分

“数据驱动”这个词在台湾被说了很久,但看了这本书,我才真正理解了“数据”在亚马逊决策中的份量。贝佐斯不只是看数据,他是在用数据来“洞察”用户,用数据来“预测”趋势,用数据来“优化”每一个环节。我记得书里提到,亚马逊的每一个微小改进,都是基于大量的数据分析和用户反馈。这种精细化的运营,以及对每一个细节的极致追求,是许多台湾企业所欠缺的。我们很多时候凭经验、凭感觉来做决策,这固然有其道理,但在数字时代,如果不能有效地利用数据,就等于失去了最宝贵的“指引”。贝佐斯让数据不仅仅是冰冷的数字,而是通往用户内心世界的钥匙,是连接产品与市场之间的桥梁。这种将数据化能力内化为企业基因的魄力,让我思考,我们台湾的企业,应该如何更深入地拥抱数据,让它真正成为我们决策的“大脑”。

评分

这本书让我看到了“领导力”的另外一种解读。贝佐斯不是一个高高在上、发号施令的领导者,他更像是一个“仆人式”的领导者,时刻关注着团队的需求,并且愿意深入一线去解决问题。他鼓励团队成员大胆质疑,敢于挑战权威,但同时又强调责任感和执行力。在台湾,我们可能更习惯于传统的层级分明的领导模式,而贝佐斯所展现的,是一种更加开放、包容,但又充满力量的领导风格。他对于“高标准”的追求,不仅仅是对自己的要求,更是对整个团队的期望。他相信,优秀的团队成员能够带来更优秀的结果。这种赋权与信任,以及对于人才的重视,是我在阅读过程中反复体会到的。他不仅仅是在招聘人才,更是在“培养”和“激励”人才,让他们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潜力。

评分

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关于“迭代”和“实验”的哲学。在台湾,我们很多时候追求“一步到位”的完美,或者因为害怕失败而不敢轻易尝试。但贝佐斯在这本书里展现的是一种截然不同的创业观:他鼓励快速试错,不断学习,然后根据反馈进行调整。亚马逊早期推出各种服务,很多都只是小小的尝试,成功了就放大,失败了就快速砍掉,不留恋。这种“精益创业”的精神,虽然现在在台湾也逐渐被提及,但从贝佐斯的亲身经历中读出来,那种魄力与果断,是文字本身无法完全传递的。他对待失败的态度,也不是沮丧和回避,而是将其视为宝贵的学习机会,甚至是“成功的必要条件”。我特别记得他曾经说过,如果你确定某件事情会成功,那么它的价值就会被市场迅速消化;只有那些充满不确定性,但一旦成功就会带来巨大回报的事情,才值得投入。这种对高风险、高回报的追求,以及在不确定性中寻找机会的能力,是许多台湾创业者需要学习的。这本书让我明白,创新不是一次性的灵光乍闪,而是一个持续不断、充满活力的过程。

评分

我常常在想,为什么有些人能够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功?这本书给了我一个非常深刻的答案:那是源于一种“不满足”的精神。贝佐斯并非因为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而沾沾自喜,他永远在寻找下一个挑战,永远在思考“还能做得更好”。这种永无止境的进取心,以及对“卓越”的执着追求,是我在阅读过程中感受到的最强大的力量。在台湾,我们很多时候容易满足于“小确幸”,或者因为达到某个目标就停止前进。但贝佐斯却向我们展示了,真正的成功,不是一个终点,而是一个持续不断、充满活力的旅程。他对“改变世界”的渴望,不仅仅是一种理想,更是一种付诸实践的行动。这种宏大的愿景,以及实现愿景的决心,是我从这本书中汲取到的最宝贵的财富。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