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孩,别再道歉了!:不需为「做自己」感到愧疚,抛开恐惧与借口,勇敢实现属于妳的人生

女孩,别再道歉了!:不需为「做自己」感到愧疚,抛开恐惧与借口,勇敢实现属于妳的人生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Rachel Hollis
图书标签:
  • 女性成长
  • 自我认知
  • 情绪管理
  • 自信心
  • 人际关系
  • 心理学
  • 个人发展
  • 勇敢
  • 赋能
  • 悦己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美国Amazon第一名畅销书!
  ★畅销157,000册,长踞排行榜41週
  ★《出版人週刊》星级书评
  《纽约时报》、《今日美国》双冠军畅销作家女力觉醒新作!


  姊妹们,我们不需要百依百顺、牺牲自我,才能当个好太太、好妈妈、好女儿,
  妳最该扮演好的角色,就是妳自己;妳最该全力以赴的事情,就是妳的梦想!


  无论妳是家庭工作两头烧的职业妇女、刚从大学毕业的社会新鲜人、生活一成不变的上班族、五十多岁刚离婚的单亲妈妈……女孩,别再为了做自己感到抱歉了!

  姊妹们,我们过了大半辈子,都不曾为自己而活。

  我们心怀渴望,却在跨出第一步前,就说服自己放弃梦想。因为别的女生不是这么做的,因为我没时间,因为我能力不足,因为我无法一边当个好太太、好妈妈、好员工,一边追求自己的梦想。我们努力扮演好这些角色,却失去了拥有无穷潜力的自我。

  妳想瘦十公斤,妳想跑马拉松,妳想变美,妳想创业,妳想赚更多钱,那有什么问题!无论妳的梦想是什么,它都是属于妳的,不是别人的。妳不必征求他人同意、不必解释、不必有个冠冕堂皇的理由,妳唯一需要的,就是相信妳自己,然后全力以赴!

  瑞秋‧霍利斯从一个在贫穷、保守家庭长大的自卑女孩,经过十五年的坚持不懈,成为拥有百万粉丝、创办百万企业的成功企业家。这是她献给世上每一位女性的梦想实现计画,一步步带妳抛开九个借口,养成七个习惯,学习六个技巧,往妳心目中的梦想迈进。

  女孩们,别再为了拥有梦想而感到愧疚,别再因为他人的目光而退缩,别再让恐惧与借口成为妳的阻碍,现在就开始成为真正的妳!

  「妳的责任不是让自己成为别人想要的样子,妳的责任是相信自己,发现自己的能力。现在就是妳做自己的时候,不必带有一丝一毫的歉意,就让这个世界看看当一个女人挑战自己时,她是多么了不起。别再为自己道歉,现在就是成为妳自己的时刻!」──瑞秋‧霍利斯

好评推荐

  「瑞秋‧霍利斯是一位勇于发声的领袖人物,她满怀热诚,致力帮助女性抛下歉意,坚定追寻自己的目标与梦想。瑞秋真诚地分享与故事与信念,鼓舞读者勇敢探索,迈开自己的步伐,向自我成长的人生道路前进。」 --约翰‧麦斯威尔(John C. Maxwell),作家暨领袖专家

  「很少有续集书的成绩能够超越第一本,但是瑞秋在《女孩,别再道歉了!》里火力全开。她是妳的聪明闺密,提供具洞察力的建议,给妳改变人生的力量。」--蔻特妮・柯尔(Courtney Cole),纽约时报畅销书作者

  「你曾有人生停滞、动弹不得的感觉吗?觉得没有时间追求自己的梦想吗?或甚至不敢承认自己拥有那些梦想吗?在《女孩,别再道歉了!》这本书中,瑞秋‧霍利斯指出阻止女性实现目标的陷阱、挑战、以及借口,她以令人耳目一新(也时时令人莞尔)的口吻,述说自己的经历与错误经验,并对我们该如何打造自己心之所向的生活提出具体的建议。」--葛瑞琴‧鲁宾(Gretchen Rubin),纽约时报畅销书《过得还不错的一年:我的快乐生活提案》作者

  「《女孩,别再道歉了!》是一本改变生命的着作,我们都需要丢掉借口,拥抱自己的梦想,立下界线,然后在人生中增加自信与动力。这是一本帮助读者克服取悦他人的人生,然后着手开创我们应得的充满活力而真实的人生。这是将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上的必读之作,每一页都深得我心。」--布兰登‧博查德(Brendon Burchard),纽约时报畅销书《自由革命:你要被现实征服,或是活出自我?》(The Motivation Manifesto)、《百万名言》(暂译,The Millionaire Messenger)、《高效率习惯》(暂译,High Performance Habits)作者

  「阅读此书就像与最要好的朋友并肩而坐,妳可以与她分享那些妳试着隐藏的内心最黑暗的角落,而她会照亮这些角落。瑞秋能够安抚妳心中的那个坏女孩,鼓励妳相信自己真的可以改变,并成为一直想要成为的那个女性。瑞秋赠给我们的礼物,是允许自己不再觉得孤单或惭愧,跳脱自限的困境,让我们充满希望地计画未来。她的一字一语就像是指引的明灯,鼓励我们追求更美好的未来与生活。」--珍娜‧库奇(Jenna Kutcher), 摄影师、教育者、播客主持人

  「瑞秋是新世代的欧普拉,更是女版的东尼‧罗宾斯(编按:美国励志大师)!她提供了一个安全地带,让女性能相信自己、勇敢追梦,同时也像所有伟大的母亲一样,狠下心让孩子掌握自己的人生与未来,并提供开启成功之门的钥匙。瑞秋充满了生命的能量,真实且毫不矫揉掩饰。她集结了感情丰沛、幽默、直言于一身,让我们相信只要自己愿意投注时间、愿意学习、愿意改变,就能够看见自己所能拥有的。别再自怨自艾了,快去买这本书!」--路易斯‧豪威(Lewis Howe),纽约时报畅销书作者,播客主持人

  「瑞秋‧霍利斯深深明白,仅靠每天精神奕奕和充满动力并不足以让生活有重大的改变或影响。《女孩,别再道歉了!》是一本结合真心鼓舞、绝妙方法的杰作,能让你有效地将全新的行为与技巧融入生活中,做出真正永久的改变。」--狄恩‧葛雷兹欧西(Dean Graziosi),纽约时报畅销书作者,企业家、投资者

  「瑞秋‧霍利斯拥有影响世界的启发力量,她提倡不带歉意的自我价值观,这将持续改变我们的未来。」--特伦‧希尔顿(Trent Shelton),励志演说家,RehabTime创办人与执行长

  「瑞秋之所以成为现代个人潜能开发的领导者,在于她与众不同的真诚、脆弱以及独特的个人经验。一点都不觉得抱歉的她非常清楚该如何『看清事实』!」--艾德‧米尔特(Ed Mylett),企业家、个人发展教练、播客《艾德‧米尔特秀》主持人

  「《女孩,别再道歉了!》豪不畏惧地发表宣言,而且绝对不带任何歉意。书中的每一个章节就像是一杯浓缩咖啡,让妳充满能量,引领妳挑战更高、更远的目标。」--阿兰‧汉米尔顿(Arlan Hamilton),后台创投公司(Backstage Capital)创始人暨常务董事

  「拥抱自我的时候到了!《女孩,别再道歉了!》将和妳站在同一阵线。而瑞秋正是妳需要的那个无所畏惧的闺密,她将帮助妳勇敢迈进,挑战未知,实现妳期待已久的远大目标。这也是我乐于成为其中一份子的女力运动。」--艾美‧波特菲尔德(Amy Porterfield),网路行销专家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瑞秋‧霍利斯 Rachel Hollis


  《纽约时报》与《今日美国》的双料畅销书冠军,也是一位顶尖的商业播客,更是全世界广受推崇的励志大师。身为畅销书作家与成功的潮流生活家,瑞秋建立了一个拥有全球百万粉丝的社群,但她更以身为四个孩子的母亲为傲。瑞秋目前和家人居住在德州中部的的克萨斯州丘陵区(Texas hill country)。

  你可以到她的Instragram @MsRachelHollis逛逛(这是瑞秋最爱的社群媒体),若想知道更多她的事,也欢迎你拜访她的网站TheHollisCo.com.。

译者简介

何佳芬


  美国南加大教育心理学硕士,曾经从事童书翻译、亲子专栏执笔与专职妈妈,目前任职儿童出版编辑工作。
 

图书目录

开场白/如果……
 
第一部 该丢掉的借口
借口1 别的女生不是这么做的
借口2 我不是一个追求目标的人
借口3 我没时间啊!
借口4 我还缺少成功的能耐
借口6 我没办法承受失败的打击
借口7 别人做过了
借口8 别人会怎么想?
借口9 好女孩不会强出头
 
第二部 妳该这么做
行为1 停止征求其他人的同意
行为2 选择一个梦想并勇往直前
行为3 胸怀野心
行为4 寻求帮助
行为5 替成功奠定基础
行为6 不要因为别人而放弃
行为7 学习说「不」
 
第三部 妳该学习的技巧
技巧1 做计画
技巧2 自信
技巧3 坚持不懈
技巧4 提高效率
技巧5 保持正向态度
技巧6 掌握主导权
 
结论/相信自己
感谢

图书序言

开场白

如果……


  着手写这本书的时候,我原本决定要用「对不起,但我一点也不觉得抱歉」当作书名。没错,这个灵感来自于黛咪.洛瓦托(Demi Lovato,美国女歌手)的歌名,这首歌甚至可以说是整本书的动力来源。

  让我带大家回到二○一七年我第一次听这首歌的场景,那是个阳光暖暖的星期一早晨。我很确定那天是星期一,因为我的工作团队正围着办公室的会议桌热舞,为接下来的例行会议做准备。我还记得那天阳光普照,正值洛杉矶的夏季—这时气候永远不会低于舒适宜人的二十二.七度,毕竟这里的房产税这么高昂。
  
  我们通常会在重大的会议开始之前先跳个舞,这么做不但能够振奋精神,还能保持脑袋清醒。为了力求公平,每个星期大家会轮流当DJ,负责挑选提振士气的歌曲。那年夏天整个团队(除了我之外)的年龄都低于二十八岁,所以挑选音乐这件事就像是一盒千禧年版的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会听到哪首歌。在那个特别的星期一,我第一次听到黛咪的这首歌。

  我一听就立刻爱上。

  如果妳从没听过这首歌,妳绝对要立刻收进妳的健身嗨歌里。这首歌的节奏轻松又充满活力,对于生活中的各项挑战嗤之以鼻—正适合即将进行激烈的有氧运动,或是参加地方市长初选前的精神鼓舞。

  黛咪让我们知道她看起来容光焕发,她觉得自己棒极了,而且正过着自己想要的生活。她要跟大家说声对不起,因为她一点也不觉得自己需要对谁道歉。我就喜欢这种调调,有流行音乐的元素、旋律反覆容易上口,就像我想要打起精神或是转换心情时会听的那种歌。

  自从听过一次之后,我马上成为狂热粉丝,洗澡的时候听、健身的时候听、连开车时也在听,我甚至找出Kidz Bop 的儿童翻唱版本,所以就算孩子在身边时也能继续听下去。我就是这么投入!任何曾经饱受Kidz Bop 摧残的人,应该都觉得自己彷彿身陷不断轮回的地狱,这也证明了我有多爱这首歌。我时时刻刻都在听,最后脑海里突然冒出了这个问题:我对什么事不觉得抱歉?

  若是以黛咪的歌曲MV 来看,她对过自己想过的生活并不觉得抱歉,对自己看起来美呆了或觉得自己超棒的不觉得抱歉,对让前男友吃醋或躺在客厅的按摩浴缸里洗泡泡澡更是心安理得。但我呢?我对生活中的哪些部分绝对会拒绝说抱歉呢?

  我真希望自己能说出「我一点也不在乎其他人怎么想」这样的话,虽然我现在非常想替所有的女性树立模范,但这肯定会是一句谎话。

  先说个题外话,我去年在圣诞节期间得了重感冒,所以整天都抱病在床。我利用这段时间阅读了不少场景设在英国摄政时代的浪漫小说,书里忧郁的王室公爵们总在胸怀千军万马的热情准备亲吻女主角前,说出像是「伊凡洁琳,我才不管这个社会怎么想」这样的话。而我当时的新年新愿望,就是开始在每天说的话里用上「我才不管别人怎么想」这一句。我也实现了我的愿望,而且现在才一月二日呢!耶—

  但是说实话,我也像其他女性一样,仍然在努力克服取悦他人的人生,我在每天的生活里努力不被其他人的意见影响,但事实上,我并不是每次都能全身而退。是的,即便是我—一个专业的顾问,有时候也会被困在他人期望的重担下,甚至得在崩溃边缘激励自己。但是我在某些部分已经免疫,我竭尽所能地在生活中的某些区块保持专注,坚守自己的价值观,不去在乎别人怎么想。举个最重要的例子:我有远大又大胆的梦想和庞大又让人讨厌的目标。我身为一个骄傲的职业妇女而不受罪恶感的压迫,我相信透过帮助像妳这样的女性感到勇敢、骄傲、坚强,我就可以改变这个世界。

  我偶尔会因为网路上某个陌生酸民批评我的头发、衣着或是写作风格而低落不已,但是我已经不会再多花一秒钟担心其他人对我的梦想有什么看法。

  这个世界上最自由、最强大的感觉,就是即使没有人理解背后的原因,妳还是可以有自己的渴望。想要成为小学三年级的老师?太棒了!开一家以贵宾狗粉红染为特色的狗狗造型设计?好极了!梦想存钱来一趟奢华之旅,然后大家都以为妳是碧安卡,但其实妳真正的名字叫做潘?超级无敌棒!

  无论妳的梦想是什么,都是属于妳的,不是我的。妳不需要向我说明,也不需要理由,只要妳不必征求其他人的同意,就不该等任何人点头让妳去做。而当妳明白自己不需要向其他人解释妳的梦想,也不必找任何的理由时,就是妳真正开始做自己的时候。我指的不是像碧昂丝在歌曲里唱的那样,不爽就直接举起中指,也不是要妳变得呛辣无礼,强迫别人一定要接受妳的言论、证明自己是正确的。我要妳专注在自己的梦想上,花时间努力实现,不要再感到内疚或有罪恶感。

  遗憾的是,大多数人过了大半辈子,都还不曾为自己而活。尤其女性对自己特别残忍,常常在跨出第一步之前就先说服自己放弃梦想。

  这种想法实在太扭曲了!

  害怕给自己机会的人,都有尚未发挥的无穷潜力。现在正在阅读此书的女性,有些人心里有成立非营利组织来改变世界的想法—如果她们有勇气去成就梦想的话;有些具备成立公司的潜力,足以改变家里的生活,甚至改变因此受惠的人们的生活,只要她们能大胆相信自己的能力。现在正在阅读此书的女性,能开发下一个流行的app、设计出伟大的时尚系列、写出下一本畅销书,或是推出让我们痴迷的美妆产品,只要她们愿意相信自己。

  梦想总是从疑问开始,而这个疑问通常是「如果……」。

  如果我重新回学校读书会怎么样?
  如果我往那方面发展会如何?
  如果我强迫自己跑四十二公里会怎样?
  如果我搬到一个新城市会发生什么事?
  如果我就是那个可以改变制度的人会怎样?
  如果上帝要我这么想是有理由的呢?
  如果我这么做能为家里增加一点收入呢?
  如果我能写一本能够帮助其他人的书呢?

  这些「如果」正是妳的潜力在敲动心门,求妳找到克服内心恐惧的勇气。这些「如果」的存在是有原因的,它们正为妳指引方向,告诉妳接下来应该专注在哪一件事情上。

  如果每一个听见自己心里唿喊着「如果」的女性,允许这个「如果」点燃胸口的熊熊烈火,努力去追求生命中的可能,那么她不但会对自己的能力感到惊讶,也会让身旁的人感到惊艳。我相信如果她—如果我们—能够在生命的旅程中为这些如果找出答案,我们影响这个世界的力量将会如核能般强大。

  根据科学家的评估,一般人只使用了百分之十的大脑功能。但是妳一定看过电影里的主角,突然开窍运用整个大脑的能力。他们或许是吞了一颗药丸或是接受祕密政府的训练,剎那间可以用意志力弄弯钢铁,或是几个小时之内就解决了全世界的贫困危机,只因为他们发挥了所有的潜能。我绝对相信这个世界上有许多女性就像尚未被放射蜘蛛咬一口的彼得.帕克,尚未遇到足够强大的催化剂来引爆出所有的潜力,所以只发挥了一小部分。

  我们之中,只有极少数人从孩提时期就被鼓励要相信自己。而从小就具优势的人,通常能发现更多的可能性;从小就被教导自我价值的人,成年之后也比其他人更相信自己的能力;而资源越多的人通常也会比其他人认为目标更容易实现。但是如果从小没人教妳要相信自己呢?如果妳没有任何优势或资源呢?妳有可能相信自己其实具备比现在更强大的能力吗?妳还能在受到打击时坚信自己的目标吗?

  但是,要是妳真的坚持下去呢?真的相信自己呢?要是不只有妳一个,而是全世界的女性都下定决心,抛开其他人对自己的期望,做自己梦想成为的人呢?

  妳能想像全世界百分之二十五或百分之十五,或甚至只有百分之五以上的女性,决定怀抱她们的「如果」吗?妳能想像要是她们拒绝让自己为了无法成为某一类型的女性而感到内疚或惭愧,拒绝继续压抑自己的梦想时,会有什么结果吗?说不定从艺术到科学或从科技到文学的成长会越来越快速?这些女性的生活会变得多么欢喜与满足?她们的家庭会因此受到什么样的影响?社区方面呢?如果其他女性看见她们的成功并受到启发和鼓舞,也促使自己做出生活上的改变呢?如果这样的变革—一场「如果」的大革命真的发生了,我们会改变这个世界。

  我确实相信我们有改变这个世界的能力,但是首先,我们一定要停止生活在害怕被批评的阴影之下。

  ***

  我已经端坐在这儿十五分钟之久,绞尽脑汁地思考该怎么让大家轻松进入这个议题。但是妳知道吗?我们都是成年女性,我们可以开诚布公地讨论,进行一场真正的对话。我们可以坦然面对检视人生的放大镜,勇敢承认那些让我们裹足不前的事实。

  那我就直言无讳了:女性真正害怕的是自己。

  真的是这样。如果我们惧怕的不是自己,就不会一天到晚为了自己、为了我们想要追求的人生以及因此而付出的时间感到抱歉。

  事情通常是这样发生的:当妳诞生到这个世界时,妳完完全全就是妳自己,对于自己的行为举止应该要怎么做毫无概念和意识,所有的行为表现都是出于本能。那时候的妳是安安静静的?还是哇哇大哭?是想要有人抱着妳?还是一个人安然自得?

  那时候的妳需求佷简单,关注的事情也一目了然,妳从未想过应该怎么做才对──妳就只是做自己。然后有一天,事情突然改变了,某件重要的事情发生了,这件事将会改变妳接下来的人生,当时的妳可能一点也没有发觉到。

  妳学到了「期望」这两个字。

  原本妳只需要当个可爱的小宝宝就好,但是突然间事情变得不一样了。大家期待妳必须做到其他的事情:不能再把水杯往地上丢,不能在事情不顺妳的意时尖叫吵闹,要开始像「人」使用马桶上厕所,也不能随心所欲地想咬哥哥就咬他一口。从我们不管做什么都可以到必须符合期望的这个过渡时期,发生了两件非常关键的事。

  第一,我们学到必须遵循正常社会规范。这其实算是一件好事啊,姊妹们!如果妳因为没人教妳怎么使用马桶,到三十二岁还包着尿布,那可是会让妳的可爱程度大打折扣。

  第二,我们学到了怎么引起别人的注意。对小孩来说,得到注意就等于获得关爱。如果妳之后再也没学到更好的,那么妳将一辈子相信别人注意妳就表示自己是被爱的。社群媒体就是个绝佳例子。

  请听好了!因为接下来我要说一些事,能帮助妳理解每一个认识的人,或许也包括妳自己在内。当妳还是个新生儿时,妳需要时时刻刻的照顾与注意,好让自己平安地活下来;然而到了某个阶段,妳停止追求这份全心全意的关注,因为妳已经不再需要。但是妳依然喜欢其他人的称赞(毕竟妳还是个孩子),因此妳聪颖的小脑袋瓜开始测试得到注意的方法。有些幼儿靠着热情、容易亲近赢得关注,所以他们也学会依赖这一招;有些幼儿靠引起父母笑开怀来搏得注意,他们也就学会如何娱乐他人;有些幼儿靠赢得称赞来受到瞩目,他们会成为一个追求成就的人;有些幼儿甚至发觉当自己跌倒或是受伤时,妈妈会对他们格外照顾和陪伴,疑病症病患可能也因此应运而生。还有些幼儿不管做什么都得不到注意,所以他们又踢又喊地大闹一场,因为生气抓狂比被忽视的感觉好。这些孩子从小的一些倾向会养成习惯,而这些习惯在不知不觉当中会伴随着我们成长,成为我们的一部分。

  我知道这个论点听起来有点以偏概全,但是若严格地扪心自问,这其中听起来是不是很像我们认识的某些人?妳认识的人里是不是有人老是忧心忡忡?无论一星期当中的哪一天,她都觉得好像天要塌下来似的?那是因为她们习惯拿自己的问题来搏取别人对自己的关心。妳认识的人里有那种非得成功的吗?像是工作狂之类的?总是给自己压力?因为他们—就像我一样,当孩子时就会用成就来赢取大人的关注,习惯既然养成了,长大后就很难改变。妳认识人生一整个无助的女性吗?她们经常需要别人的帮助,帮她们处理问题或是做大大小小的决定。我敢用身家担保,这些女性一定生长在一个从小蒙蔽或是控制她们的家庭中,以至于对自己的能力毫无自信。

  我的重点是,我们在很小的时候就学会做某些事情来搏取大人的注意,即使在成长的过程当中有些具体细节会随着时间改变,但是小时候形塑我们获取关注的这些方式—从取悦到追求成就、长期病恹恹、过度暴怒或者老是问题多多,在我们成为大人之后往往不会有太大的改变,依然在我们想要被关注时发挥影响力。

  对我来说,我的方式一直都是透过成就来得到父母的瞩目。而我也在很小的时候就学到,为了被喜爱,我必须做某些事情才行。我的父母爱我吗?他们当然爱我。只是对一个小孩而言,被关注就是被爱,如果得不到这份关注,他们很可能拚命地想要知道该怎么做。

  那么让我们回顾一下。身为小孩的妳学到某些行为会让妳搏取青睐,这个想法慢慢在妳的心中根深蒂固,伴随着妳长大成人。但这件令人伤透心的事,不是妳唯一学到的。因为就在同一时间里,妳不只学到该怎么得到爱,也被吿知该成为什么样的人,才能持续得到爱。

  妳曾否想过目前的生活当中,有哪些部分是妳真正的选择和决定,哪些部分就只是迎合别人对妳的期待?

  我从小就知道自己会结婚生子⋯⋯而且会很早。在我的家乡小镇上,和我一起上高中的女孩们大多在十九岁时就生下第一个孩子。相比之下我到二十四岁才生第一胎,根本就太老了。

  二十四岁!

  在真实世界里这年纪生小孩似乎还太年轻。一想到我的小孩在二十四岁就怀胎生子,我的气喘症马上就要发作。因为还有那么多生活等着妳去体验,还有好多事等着妳去亲眼目睹,二十四岁的妳对自己还有很多的未知。我的意思并非后悔自己那么早就结婚、生小孩,因为如果不是那个时间点,我的孩子就不会是现在的孩子。但是当我的年纪越来越增长,我也察觉到自己从小被灌输的自我价值,是建立在我为其他人所扮演的角色里。毕竟身为一个好妻子或好妈妈或好女儿,几乎和真正的妳毫无关联。没有人会在星期天早上做完礼拜之后,在教堂里说:「贝卡走过来了,妳知道她全心投入在培养自我吗?真是一位好妈妈。」或是「你们看,蒂芬妮正在为下个半马比赛做准备,她花了好多时间把自己练得更强壮,真是一位好太太。」如果以上的对话真的发生在真实世界里,绝对跟我的家乡扯不上关系。因为在我成长的地方,女性从小就被灌输「一个好女人必须为了其他人好」的观念。如果妳的小孩每天开开心心,那妳就是个好妈妈。如果妳的先生很快乐,妳就是好太太。还有好女儿、好员工、好姊妹和好朋友呢!妳的所有价值基本上都和其他人的幸福快乐绑在一起。真的有人能够一辈子都遵循着这个指标而活吗?若真是如此,这个人怎么还可能有更多的梦想?怎么可能追求她们的「如果」,如果她们必须先征求其他人的允许?

  难怪有这么多母亲留言给我,说她们已经失去了自我。事情当然会这样!如果妳每天的生活就是取悦其他人,就会忘了曾经让妳成为「妳」的那些事。如果你还没找到另一半,或是压根不想生小孩,会不会因为没有人让妳对他好,就白白浪费了生为女人的天赋?

  当然不是这样!妳是一个拥有自己的愿望、期盼、目标、和梦想的人。有些愿望可能很渺小( 「我想要写诗」),有些可能很伟大( 「我想要成立一个资金百万的公司」),但这些都是属于妳的,它们之所以弥足珍贵,是因为妳本身就是个珍宝。妳可以为自己争取更多,而且不需要理由,只为了让心情愉快。妳不需要任何人的批准,更不需要依赖任何人的帮助来让自己快乐。

  遗憾的是许多女性经常为了别人会怎么看待自己的目标而深陷苦恼,所以放弃了追逐目标,就这么让自己的梦想随风而逝;或者不动声色地默默筑梦;或者更糟糕,深深觉得自己让周遭的人失望、只为自己着想、没为其他人做些什么,所以活在罪恶感、羞耻与恐惧之中。如果她们能够跟随心中那一点点热情的余烬,而不是在脑海里反覆折磨自己,想着:「如果我失败了怎么办?如果他们嘲笑我呢?如果到头来我只是浪费时间呢?如果这么做让他们生气呢?他们会不会认为我太不知足?如果牺牲了和家人相处的

  时间,最后却什么也没做到呢?」

  如果我们这么想,恐惧将会夺走你的生活,阻止我们往前迈进,即使只是一小步也踏不出去。我们或许就这么活在对失败的庞大恐惧和要求极度完美的双重阴影之中。

  我们之所以害怕,可能是因为其他人已经做到我们想去做的,所以觉得好像没意义。或许我们怕的是丢脸,或是(再一次)失败。或者担心自己不够聪明、不够漂亮、不够年轻、不够成熟⋯⋯我们不够的还有很多很多。

  身为女性,我们承受了一生的谎言来助长自己的恐惧;我们用一辈子相信自己的价值就在于成就其他人的幸福快乐。但是谈到自己的梦想时,我们却有许多裹足不前的疑惧,其中最大的恐惧就是被质疑。

  我称之为「狗屁」!

  也该是有人出来仗义执言的时候了。我要把生命中的那些质疑归类为狗屁,同时也想替妳们这么做。

  每一年的开始时,我都会坐下来思考,想想新的一年在工作上有什么主要目标。我也尝试着想为妳、我的部落格读者还有在线上和我一起交流的女性们传递一个讯息。所以,当我着手写这本书时,我问自己会想对同样身为女性、姊妹、女儿、闺密或单身女郎的妳说些什么。而我希望和妳分享的答案来自我的心,就是「如果」这两个字。

  如果我能给妳任何建议,能说服妳相信一件事,那会是「妳的能力绝对高于自己所想的」。妳有能力怀抱不敢拥有的梦想,你有能力做到自以为没资格的事,妳有能力成为一个领导者,妳有能力做出贡献,为社区和这个世界做更好的改变。妳有能力做得比现在更好,更重要的是—妳的更好,可能和我或是其他人的不一样。

  对妳而言,「更好」可能是终于报名十公里马拉松赛跑。其他人的「更好」,可能是为了健康因素大幅改变饮食习惯。有些人的「更好」,可能是重回校园当学生。

  另外一些人的「更好」,可能是从一个邪恶又残忍的恐怖情人身边脱逃。更多人的「更好」,可能是不再重蹈覆辙,不再反覆陷入不健康的感情之中。对某些人来说,「更好」可能是对自己更仁慈,也可能是有更多的时间可以休息。或许妳的「更好」是更能掌控自己的情绪,或是进行更多的谘商、喝更多水、更相信自己的能力、或者不去担心其他人会怎么看自己。

  这个「更好」需要妳自己去决定,妳不需要为了想要更多而感到羞愧。我们的潜力—潜藏在每个人的内在,就是上帝给予的礼物。妳想要如何使用这份潜力,则是妳给予这个世界的回报。我想这当中最糟的事,莫过于还没发挥潜能之前就已离开这个世界。所以我写了这本书,借用黛咪.洛瓦托的歌名,借此鼓励妳,为妳指引方向,同时也煽起妳心中燃着火光的余烬,让它成为燎原的野火。

  为什么我要这么做?

  因为这个世界需要妳心中的那把火,这个世界需要妳的能量,需要妳为自己的生命挺身而出,善用妳的潜能。我们需要妳的想法,需要妳的爱与关怀。我们需要妳的热情,需要妳的商业模式,需要庆祝妳的成功。我们需要看着妳从失败中奋力而起,需要看见妳的勇气。我们还需要听见妳说「如果」,需要妳停止为了做自己而说对不起,然后成为真正的妳。

  ***

  我花了很多时间釐清真正想要在这本书里传达的讯息,希望自己能写下最具实用意义的建议,我想要这本书既简单明了又容易运用在各类型的目标,所以我需要找到让我实现梦想的核心。最后我问自己:在我追求目标的十五年当中,哪些因素帮助了我?或伤害了我?毕竟我不是个专家,也不是大学教授,更没有每一个人想要的答案。但我知道的是如何从一个来自乡下小镇,童年充满创伤的女孩,变成一位只有高中学历却一手建立拥有数百万资金公司的成功企业家。我的确明白如何从一个因为他人眼光而缺乏安全感的年轻女孩,到变成充满自信与骄傲的女性。我知道如何从严重过胖与不健康,变得了解如何把食物当成应对机制;也知道如何从一个连爬楼梯都哀声连连的弱女子,变成每天早上从床上弹起,活力充沛地展开每一天的马拉松跑者。我确实知道如何从一个为了爱无可救药地取悦别人的可怜虫,变成一个内心充满了对他人、我的喜好以及工作的爱的人,从此不需要再用消极的方式来获取这份爱。

  这些一路走来的成长,都曾经是我为自己设立的目标。虽然当时的我走上这条路时,并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但是现在我可以回过头看看,检视每一次成功和失败之间的共通点。

  我不是一个专家,只是妳的朋友瑞秋。我想要告诉妳哪些方法对我有用,我几乎尝试了每一种方式。不过,想在个人和专业上实现重大的目标,终归于以下这三件事:

  1.不要让借口成为绊脚石。
  2.养成成功的好习惯和行为。
  3.获取能够让妳成长的技能。

  老实说,当时的我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正在做这些事,但是现在回想起来,才发现这三点正是一路引领我迈向成功的主要因素。我也特意按照这三件事的顺序,作为整本书的架构。

  因此,这本书将从丢掉借口开始。如果妳无法找出限制自己发展的那些事情,妳将永远无法逃离它们的控制。妳应该也会发现「借口」这部分在这本书里佔的篇幅最长,这可不是个意外。我们需要的技巧和必须养成的习惯,很容易就能清楚条列出来,但是眼前的借口可是比裹脚布还要长。一但经过检视,也认出它们其实都是谎言之后,就可以抛开这些借口,专心去做那些能让妳更强大的事。

  这本书的第二个部分是妳该怎么做,这是我告诉妳习惯有多么重要的方式。如果妳希望看见影响力和效果,持之以恆就是其中的关键。意思是不能只是偶尔做一次或做十次,就期待到达自己想要的目标。妳必须养成根深蒂固的行为习惯,彷彿这些行为就在妳的DNA 里,成为妳生活中的一部分,就让妳的最佳状态成为崭新的日常吧!

  最后,则是妳该学习的技巧。这些技巧是每一个人在追求任何目标时都该具备的。妳可能会大感意外,有些项目一般来说并不会被视为是种技巧,像是自信或是坚持力,这两项通常被认为是一种人格特质,有就是有、没有就是没有。但是我想要改变妳对这件事的观点,因为妳其实可以从自己身上开发出新的正面特质,更重要的是,如果想让达成目标这件事更轻而易举,妳就必须这么做。

  这本书包含了许多讯息(这可是我花一辈子才学到的),但是请不要因此退缩,因为妳比自己以为的还要坚强、勇敢、也更有能力。所以请从现在开始,选择把改变视为生命中的各种可能性。而充满可能性的生活,正是生命的伟大之处。让我们一起悠游其中吧!

图书试读

请记住,如何兼顾生活中的所有部分就像天平一样,有时候这边重,有时候另一边比较重。也就是说,妳可能在某些日子里需要花更多心思在某个部分,没有什么不可以。即使有人认为取得平衡不是不可能,但那只是他们的想法,妳可以自己决定可不可能做到。

在探讨可不可以同时身兼两职的质疑中,另外一个让女性深受影响的观点,可能不适用在每一个女性身上,但还是和多数女性有关—也把众多女性压得喘不过气。所以我想提出来和大家一起讨论,我也想借此唤醒大家的注意,并以社群的力量,削弱邪恶的能量。

那就是妈咪罪恶感。

姊妹们,妈咪罪恶感就是屁话!

我不知道编辑会不会把这句话删了,但是如果我只能在这本书里说一句粗话,请让我保留这一句。

如果妳尚未经历妈咪罪恶感,它就像是一种恐怖、恶心的癌细胞,慢慢啃噬妳的心,然后爬进妳的脑子,接着永远盘踞在那里—除非妳选择主动杀死它。妈咪罪恶感喜欢不断提醒妳又做错了什么,有些女性因为必须上班而感到内疚,其他女性内疚的事不只一件,从想要拥有自己的时间到没买对蓝莓给孩子吃都深感愧疚。如果只有一件事情让妳忧虑,我想也不至于太糟,但是妈妈们每天需要担心的事加起来百百种,妳不但要负责某个人的食衣住行和牙齿健康,还要为将来数不清的选择与决定提前做准备,而且每次都自责地希望自己下一次会做得更好。别闹了!这只会让妳无所适从和不知所措,然后把你身为妈咪仅有的自信摧毁殆尽,这还只是冰山一角而已。

我已经可以预期会有一堆批评:明明是妳告诉我们要有自我意识,还说我们应该对自己可以改进的地方诚实以对。我的确是这么说的没错,问题是妈咪罪恶感和自我意识无关,妈咪罪恶感是一种自我毁灭。任何家庭方面的成长都是从愿意做出改变来改善生活开始,但是妈咪罪恶感不是真正的改变,反倒比较像是丧气和软弱,而且一次又一次地循环重覆。

请听我说:它对妳一点帮助也没有,对妳的孩子也没有帮助。

我最近在一个直播现场聊到类似的话题,其中一位评论家说:「不对,罪恶感非常重要。感觉到罪恶是我们知道自己做错了的反应,罪恶感是上帝提醒我们做了错误选择的方式。」

我的天啊!

这是一个严重的谬论,更是假借上帝之名,满嘴胡说八道。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