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事本能:为什么大脑爱编故事

叙事本能:为什么大脑爱编故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Werner Siefer
图书标签:
  • 叙事学
  • 认知科学
  • 大脑
  • 故事
  • 心理学
  • 神经科学
  • 人类行为
  • 叙事结构
  • 文化
  • 思维方式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我存在,所以我说故事。

  *亚马逊及德国书籍评比网站(buchvergleich.de)五颗星评价

  「人始终是说故事的人,身边处处是自己和他人的故事。人观察发生在自身的一切,与这些故事有关的一切,像复述故事般地活出自己的生命。」——沙特(法国哲学家)

  敍事是人类独有的本能,
  从远古时代人类围绕营火交换故事开始,
  我们就在敍事中定义自己、疗癒自己、
  它构筑了我们的人性,成为影响文明演进的一项重要元素。
  本书透过人脑科学的最新研究,旁及心理学、文学的相关理论,
  成功解构「叙事」这天生能力的奥秘。

  大脑的「叙事区与社交区是相互搭接的」。
  最新的认知科学研究告诉我们,大脑一旦受到外在环境刺激,便会启动「描述」机制,透过社群的互动,进行叙事表达。如同参加露营活动,大伙围着营火,就会自动与队员分享最好听的故事。

  「说故事」这件事,不是「消磨时间」,而是在组织与分享我们的「生活体验」。
  个人的故事、朋友间的话题,乃至社会事件及国家大事,都是靠「述说」穿越时间与地理空间。

  人从婴儿期的牙牙学语开始,就使用编故事的思考方式与表达形式来组织生活经验。
  这种与生俱来的编、说才能,在人的成长过程中,在日常生活里,经年累月不断进行。

  古今以来,人靠着不断述说,解放心中的疑惑与抱怨,调整对事情的想法与做法,重新出发。这天生的能力有如在暗室里打开手电筒,可即刻转移任何盘旋在脑中的黑暗想法,展开新的观感,是非常正面且具有未来性的正能量,能自动消除负面现象,产生「自疗」的功能。

  「叙事本能」,能帮助人们走出悲伤,走向阳光,能治疗病痛,减缓焦虑、暴力,抑制忧郁及克服危机。

  书中从叙事本能的起源谈起,列举猿猴行为研究、坦桑尼亚原住民活动、人类爱揣测的习性、长袜皮皮、诺亚方舟,以至近代纽约世贸911的世纪灾难等无数例子,说明为何「说故事」是人类的本能,它为何是影响文明演进的重要元素之一。解码人脑科学难懂的术语与理论,成功解构「叙事」这天生能力的奥秘。
 
好评推荐

  ․「胡思乱想是人类的成功秘诀,说故事和听故事的同时,会产生一种社会连结,这种连结力量使我们更坚强。叙事本能让我们得以生存,而且生活得有声有色。这是一本绝妙好书!——恩斯特.彼得.费雪(Ernst Peter Fischer),着有《世界的迷人魅力》(Die Verzauberung der Welt,暂译)
 
  ․「这本书生动有趣,专门写给喜欢听故事与说故事的人。」 ——德国电视台3sat Buch Zeit书讯网站书评
 
  ․「这本描写『叙事本能』的书,精采丰富,值得一读……生动描写人类的思考方式,十分具有启发性。」——麦可.雷曼─帕伯〈德国着名文学批评及书评家〉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维尔纳‧钖费(Werner Siefer)


  生物专家,专攻人脑研究。德国研发科技焦点新闻杂志(Ressort Forschung und Technik des Magazin Focus)主编,也是脑科学研究书籍的专业作家。作者应用他对脑科学博古通今的才华,引经据典,应证其主题论述。着有一系列探讨研究脑科学的专业作品,处处可见古今专家学者的研究精论。2006年与克里斯丁‧韦伯合着的《我们如何创造自己》曾经荣登明镜杂志畅销书排行榜榜首。

译者简介

管中琪


  辅仁大学德国语文研究所毕业,目前为自由译者与版权经纪人。
 

图书目录

我是说故事的人
1.叙述的起源
2.在「我」剧场里的魔力
3.文学与世界
4.摇篮里的故事
5.各种故事里的我
6.国族故事
我的救赎

 

图书序言



亲爱的墨利斯:


  你一定会对我在亮晃晃大正午灵光一闪的这个想法感兴趣。我发誓,这念头是自然而然出现的,但我事后才知道,原来已有人早我一步想到了!

  太阳走到天顶的位置,卡斯特(Castor)和帕勒克(Pollux)两颗双子星飘悬在它周围,我正在脑子里思索着「叙述」这件事。我人在一家义大利咖啡厅,身边欢声笑语,时而喃喃细语或窃窃私语。就在这时,我忽然灵光乍现,想到人类真是说故事的生物啊。我突然清楚察觉到,在场的人若是不说说故事,根本活不下去唷。不过,该怎么向你描述才好呢?我看就随意起个头好了。

  好的,就在刚才那家咖啡厅,当时正值午休时间。我们坐在一张圆桌旁,就像围坐在一小团吸引我们目光的营火旁。当然啦,咖啡厅里面并没有营火,营火的场景毕竟相当罕见。

  我们围坐成一圈,咖啡送来了。这个当下没什么事好做,所以有人搅拌着咖啡,有人随便忙着什么。这是一种让人害怕的空档,让人感觉无所适从,是一种过渡时刻。在这一秒,思绪、目光、意图与谈话仍在进行着,语音看来还没落下,却冷不防打开了小小的空隙,虽不至于无聊,但也相去不远了。在这种时候,多半有人会开始叙述、说起故事。不过说实话,就算没有这种空档,有时候也一样会开始「叙述」起来。

  休息时间,我总是和同事一起度过,其中大多是年轻女子,她们不停说着故事,希望在精神上也能暂时逃离办公室。之所以说故事,不是因为无聊,不是为了杀时间或分享彼此的经验,纯粹就是想要说。至少我觉得是如此。话题包罗万象,电影、书籍、新推出的Apps、烹饪、烘焙,或者诸如玛伦购买的婚纱等等。大家拌嘴抬槓,或者讲些逗趣、哀伤,有时候甚至是令人感动的事情。我静静坐在一旁,凝神倾听,十分乐在其中。

  例如谈到避孕。「避孕药啊,会改变人的情绪经验。」洁琪说。所以她停了药,后来觉得好多了。

  「化学药物不是我的菜。」玛伦紧接着发表意见。她说自己宁可定期量体温:「这样比较清楚自己的身体状况。」若是她怀疑有了,那就和男友,也就是未来可能的老公,顺其自然生下啰。

  接下来,大家又谈到吃避孕药会影响荷尔蒙、改变嗅觉,女生对男性的感觉也会不同。不过,有人说停药之后,若是闻不到另一半的味道该怎么办?大家一阵哄然讪笑。

  阿丝莉说她那个男高音先生完成生育的计画后跑去结扎,但是他十分恐惧从此唱不上去。所以那时麻醉药一退,他勐然惊起,立刻飙了几个音,确保自己的男性雄音仍然健在。

  「结扎后,成年男子的音域根本不会改变啊。」阿丝莉笑着解释说,然后啜了一口咖啡。

  玛伦说等她生了几个孩子后也打算结扎,不过要动手术的是她另一半,不是她。大伙儿哧哧笑着,一时间没人清楚她未来的老公是不是已得知自己的命运了。

  在另一次午休时间的聚会中,女士们询问一位有两个女儿的女同事关于她怀孕和生产的状况。大伙儿坐在户外一张小桌旁,日正当中,灌木和植物提供了我们清凉遮荫。在那扇推门里,老板巴利斯塔.塞佛里诺正指着手机萤幕上新生女儿的照片给他父亲看,一会儿讲义大利语,一会儿讲德语,一点儿口音也没有。

  「妳痛得很厉害吗?」洁琪好奇地询问卡门。

  卡门十分意外。她说一般人聊到生产的事,通常都问她孩子的状况,而且大部分是问出生日期。她不记得自己痛得很厉害。卡门翘着二郎腿,用双手圈住咖啡杯。大家的目光全落在她身上,她说生产就跟爬山一样,要征服高山,必须要一步接着一步,一次前进一小步。

  「卡门啊,可说是个登山向导呢。」洁琪插话说。此话说得贴切,因为卡门在冬季时十分热衷登山滑雪旅行。

  这位年轻母亲答道,那类费力的事情会让人疼痛不适,但疼痛不是重点,反而比较像是在越过一座山。在生小孩的过程中,自己能做的部分本来就很少,而怀孕更是种自己根本无法掌控的过程。在我们所有人诞生在世界上之前,大自然全都计画好了。

  「身为女人,只能心怀谦卑与好奇,静静观察身体出现的变化。」

  怀第二个孩子时,她已经比医护人员更能解读大自然的讯号。开始阵痛没多久,她躺在床上就知道自己立刻要生了。尽管如此,医护人员还是再三向她保证还要再等一阵子,要他们先去喝杯咖啡休息一下再说。可是不到几分钟,正如卡门所预言的那样,她老公十万火急地冲到自动贩卖机旁叫回医生,因为孩子就要出来了。

  「你这个可怜人!」珊德拉故作同情地对我说:「得一直听这些女人的事。」大家的咖啡杯早就空了。

  我不会说她们接受我静静成为其中一员让我感到很骄傲,不过其实我很开心。因为听一群女人聊天是我最早的童年回忆。生命的最初几年,我并不是由父母照顾的,而是跟着祖母、姑姑和她女儿一起生活。

  我还清楚记得童年那栋简朴的农舍,有起居室、厨房和长长的走廊,走廊有道门直接通往猪圈,不过里头早就没养牲畜了,只剩下几只鸡和猫,后来改为存放煤炭。猪圈地砖歪七扭八,猪圈里摆满了不用的废弃物,饲料槽是水泥做的,曾经也养过三、四只牛挤乳用;还有一个油箱,早已覆满黑煳煳的灰尘。

  农舍里没有像样的浴室,我们小孩都在起居室里洗澡。我表妹经常一边尖叫,一边绕着灰色的铁澡盆跑来跑去,玩得不亦乐乎。她要不是痛恨水和肥皂,就是有股奔跑的渴望,或者纯粹只是想让人抓她玩罢了。角落里,电视机闪着光。祖母坐在沙发上固定的老位置,看着女儿假装边气边骂追着外孙女跑。

  祖母坐在沙发一角,背后靠着织布抱枕,一旁是冬天烧得冒烟炙红的煤油暖炉,对面橱柜里摆着耶稣圣像、镀银十字架和念珠,橱柜与门之间挂着她战死沙场的丈夫照片,也就是我未曾谋面的祖父,我只在怀旧的褪色黑白照片上看过他。祖母坐在这个位置,将一切尽收眼底。

  有时候我得在沙发上帮她抓一抓平滑坚实的背,她的背部宽厚,在我手指底下扭动的时候,就好像熊磨蹭着树干似的,至少和我在电视上看到的熊一样。「来帮我抓抓背!」她解开蓝色小印花围裙上方的钮扣说:「喔,没错,再左边一点,嗯嗯,对,上面一点,右边一点,对,没错,就是那里!」抓痒时,她的脸会揪在一起,嘴巴高高噘起,鼻子皱成一团。我妈说我现在和奶奶一样,鼻子也会皱成一团,眼睛瞇成缝,还会发出满足的声音。

  不看电视时,祖母照理可聊聊田里的工作,讲讲因为照片上的丈夫战死在洛林(Lothtingen),所以身为女人的她必须与母亲独力管理农舍、含辛茹苦把四个小孩拉拔长大的事。她也可谈谈祖父,以及我那只知花天酒地的叔叔。这叔叔老是带我上酒馆和狐群狗党鬼混,美军曾经把一个昂贵的望远镜忘在农舍里没带走,也立刻被他拿去变卖,还把换来的钱全都挥霍光。但是这些她从来没提过,我的祖母从没讲过自己的生平故事。

  叙述的神奇魔力

  这一切我在听人们说话时完全不会想到。我应该要想到才对的。不过,我确实感受到了,只不过没有把感受化为语言。在卡斯特和帕勒克这对永不分离的双子星底下,我脑中忽然浮现关于叙事的想法,并思索起叙事究竟拥有何种不寻常的魔力。

  故事能让人直接感受到紧密的社会连结,唤起回忆与想像力,故事在我们生命中无所不在,却未曾受到重视。我这里指的不是文化事业中的伟大文学。叙事经常遭到忽略,但它其实是种基本态度,我们总是乐意为之,开心为之。人若是无事可做,或只是在进行无需伤脑筋的例行工作,通常就会开始吱吱喳喳天南地北聊开来。

  散步、搭乘电梯、在通风的大门口旁吞云吐雾、採草莓、修理水龙头、躺在床上、等公车也好,隔着篱笆、透过手机、在电影院或车里、餐桌旁、体育馆或会议室、在最深处的潜水艇和最高远的太空站也罢,只要有人的地方,到处都是讲出好听故事的经典营火场。大家讲个不停,讲得如此自然而然,反而显得谈天不像人们所讲的那般有价值了。

  话语不再与神同在

  圣经中提及,一开始是话语,而话语权在神身上。但今日我们可以说:话语不再是圣经的话语,而且也不是在神身上。法国哲学家暨作家罗兰.巴特(Roland Barthes, 1915–1980)对于人会喋喋不休几乎没辙,他想必也发觉了这点。他在《符号学历险》(Das semiologische Abenteuer)一书中写道:

  叙事的数量庞大,无法估量。首先,种类丰富多样,十分惊人,进而又分布在不同的材料上,彷彿各种素材都适合人类拿来作为叙述之用。因此,叙事的载体可以是结构分明的语言、口语或书面语,固定或流动的图像、姿势,或者各种材料井然有序的相互作用。在神话、传说、寓言、童话、小说、史诗、历史、悲剧、戏剧、喜剧、默剧、绘画﹝……﹞、玻璃彩绘、电影、漫画、报纸地方版以及对话中,处处可见叙事。此外,不论哪个时代、地点和社会,也均可在这些无穷无尽的形式中找到叙事。叙事随着人类历史开展,没有哪个民族在过去或现在可脱离叙事独自存在。各阶层、各人类族群都拥有自己的叙事,这些叙事往往受到不同文化、甚至是敌对文化的人民共同珍视。叙事无关优美或拙劣的文学,而是跨越国际、历史与文化,自然而然存在的,就如同生命一般。

  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网路重要性爆炸飞升,报章媒体虽因此陷入危机,纸本书很可能也面临生存威胁,不过同时却也是「新叙事形式」(可别与「新的叙事」搞混了)的黄金时代。大家勐发推特,在脸书发布数十亿则大大小小的经历,网志、微博在网路里更是形形色色、热闹繁复。简而言之,网际网路虽然是科技的产物,叙述却也在其中蓬勃发展。

  事实上,叙事从来就不曾褪流行。约莫生活在西元前八世纪或七世纪的古希腊大诗人荷马,撰写了《伊里亚德》(Ilias)或《奥德赛》(Odyssee),他笔下的英雄活了三千五百年,影响我们的文化至今将近四千年。奥德赛存在着,阿基里斯(Achilles)存在着,海伦娜(Helena)也存在着──存在于绝世佳人、狡猾英雄,以及刀枪不入的骁勇战士之中。

  基督教、伊斯兰教与犹太教等亚伯拉罕信仰,是半数以上人类的生活准则,数千年来影响了半个地球的日常文化与建筑风格。此种信仰,奠基于集体共同的故事,而我们最先接触的往往就是叙事这种形式。神圣经典中的文本为人类提出了最根本的问题,例如世界的滥觞、人类自身的起源,以及社会中何谓道德行为的展现。

  叙事人

  这是有原因的。在此我主张,撰写或接收叙事不同于没事可做时的消遣游戏或纯粹消磨时间,它是人类的一种本能,人类会不断努力想要去满足的一种需求,就像吃喝、睡眠、性爱、希望身边有人陪伴一样。

  即使每日脱口而出的话,或报纸、书籍、部落格和难以计数的简讯内容是如此随意、平庸;即使无聊闲话或恶意八卦这类语言连结着许多的贬义概念,我们仍无法抹灭叙事其实具有更高的意义,只不过这个意义长久以来广泛受到忽略。

  因为人类思维最重要的形式不是理智、不是分析,也不是本能或感受,而是叙事。我们透过叙述的方式,组织自己的经历、记忆、目标与期待、动机、辩白、借口、托辞,以及整个人生。

  逻辑、数学或物理学没办法解决人在社会群体中面临的不确定性。在这个人际关系不断变动的暧昧世界里,只有叙事是相当可靠的罗盘。这点十分重要,因为人是在与他人的相互连结中产生的,他人始终是一个人最重要的生物环境。好的叙事者在社会群体的深渊中,方向掌握得比较好,这是演化上的一个优势。美国哲学家华特.费雪(Walter Fisher)也因此帮人类改名,不再叫智人(Homo sapiens),而是叙事人(Homo narrans)──说故事的人。

  叙事人经常说很多话。但更重要的是,说故事呈现出一个人的禀性。费雪相信,人比较不是运用理智或公正不偏的观察,而是透过讲述一个个合理可信的故事来认识自己与周遭世界。我们会从叙事中编织周遭世界与彼此的形象。苏格兰暨美国哲学家麦金泰尔(Alasdair MacIntyre)十分确定人是一种「说故事的动物」。

  我是谁?答案本身就是一种叙事

  人类起源的解答不只圣经里有,世界各民族的创世神话中也都找得到。而对于自己的生命,每个个体也给出了非常个人式的答案,而且是透过故事的形式。这些故事描述「我」、我的存在与身分,回答了关于过去与未来的问题。我是谁?我认为什么是最重要的?我何以成为今日的我?我的人生会走向何方?

  遵循着叙述原则撰写出的自传,提供了这类问题的答案,一如法国哲学家与作家沙特(Jean-Paul Sartre, 1905-1980)所说:「人始终是说故事者,身边处处是自己和他人的故事。他观察发生在自身的一切,与这些故事有关的一切,像复述故事似地活出自己的生命。」

  是的,我们追在故事的后面。孩子从小便开始学习讲述自己故事所需的要素。这些与「我」有关的叙事,会直接结合且形塑出更庞大的社会群体、国家与跨文化区域的叙事。叙事能够促进国家认同,并且提供心智工具,使人类得以创造文明。换句话说,叙事能发挥神奇的远距影响力,跨越各大时代与地理空间,将众多个体整合成拥有共同价值观与共同愿景的群体。因此,人类的文明意识可说是由叙事所建立的。

  圆满大结局

  所以,我们大家都是说故事的人。我也一样,是个叙事人。我不只本来就别无选择,事实上也很乐意成为叙事人,而且是透过大家最容易想到的方式:我喜欢讲故事、听故事,在纸本或萤幕上阅读故事。我坚信,衷心认同叙事人的存在,才能了解人类及其生存条件。不同于欧洲的宗教,叙事和那些出现在叙事里、神话般的想望,毫发无伤地走过了启蒙运动时期,正因如此,它们的重要性也进而抬升,因为宗教的影响力式微后,故事是唯一让矛盾、幻想中的各种想法得以安身立命的场域。

  毕竟,即使是最不幸的灾难也能在叙述中得到意义,与悲惨的现实和解,述说新的未来蓝图,告诉别人他们想要学到的事。

  如此一来,圆满结局便出现了。这个逻辑在于,既然能够讲述自身危机,表示他一定克服了危机。若是故事很糟,像许许多多的天灾人祸,最后可能出现丑陋不堪的结局怎么办?康斯坦兹地区(Konstanz)出身的心理学家玛姬.绍尔(Maggie Schauer)运用故事与叙述,治疗因内战或虐待受到精神创伤的人,她在一封电子邮件中提出了上述问题和答案,促成了我写出本书的契机。

  答案就是:很简单,那表示故事尚未结束!
 

图书试读

2. 在「我」剧场里的魔力
 
亲爱的墨利斯:
 
老师和家长看见现在的孩童和青少年,不分寒暑,无论日夜,成天不是坐在电脑前面打电动,就是沉迷于数位社交网站,往往视之为世界末日的预兆。连续不断的萤幕画面使人变笨、孤单、堕落,让家长忧心忡忡,最后总耳提面命要孩子最好去读本「好书」。至于什么是好书,其实他们也说不出个所以然。反正一般来说,印刷成册的东西,名声总是比电子产品好上许多。二十一世纪老师的宠儿、教育界的偶像,是那些懒洋洋躺在沙发上,沉浸在书籍世界里浑然忘我的人,手中那本书不需要是歌德笔下的经典,《哈利波特》或者《冰与火之歌》也可以算数。
 
不过,情势并非一直如此。现在的打电动和按赞,就等于十八世纪的小说阅读。在当时,捧读小说被视为危险的低俗风气,会蒙蔽理智,引诱青少年性开放,把他们变成胡思乱想的空想家。例如书商约翰.葛欧格.海兹曼(Johann Georg Heinzmann)在他一七九五年一月一日出版的《论德国文学的瘟疫》(Über die Pest der deutschen Literatur,暂译)一书中,就宣洩了自己的焦虑与恐惧。他在前言中以古德文字体振笔疾唿他再也无法坐视不管了。这个好人认为,读小说会「在我们新兴的世代中推波助澜散播野蛮的性冲动」。他斥责「阅读小说」会导致大部分青少年脱离现实世界,「他们整个人被夺走,陷入同胞用想像力制造出来的极端梦境中。」海兹曼觉得那会危害既有秩序,因为这种「读瘾,暗地里会使人不幸、家庭崩坏,就如同可怕至极的法国大革命所造成的结果」。他指的显然是雅各宾派(Jakobiner)的公开处决。
 
为什么读小说?
 
到历史里转一小圈可发现,人之所阅读,不只是因为没事可做,也不单纯是因为无聊。自从广大的社会阶层可接触到印成文字的故事后,阅读便开始了。今日即使有电视、网路和电玩来分食日益不足的时间,阅读也一样在进行。只要眼睛能看,阅读就不会停止。牛津文学大师泰瑞.伊格顿(Terry Eagleton)认为道理很简单:「大多数人阅读诗、小说和戏剧的理由在于:读起来轻松愉快。这个事实昭然若揭,所以大学里几乎不曾提起过。」

用户评价

评分

《叙事本能:为什么大脑爱编故事》这个书名,瞬间勾起了我对于“故事”这个概念的兴趣。我们常常说,人是需要故事的,但为什么?这本书的标题似乎提供了一个可能的答案:因为这是我们大脑的“本能”。这一点让我觉得非常有趣。我很好奇,这种“本能”究竟是如何形成的?是通过长期的进化,还是后天的学习?书中会不会深入探讨大脑的哪些区域或功能与叙事能力有关?例如,我们是如何在脑海中构建情节、塑造人物、设置冲突,并最终形成一个完整的故事?我感觉,这本书可能不仅仅是关于“如何讲故事”,更是关于“为什么我们会讲故事”以及“故事如何塑造我们”。这让我联想到,在很多时候,我们对过去的记忆,其实也是一种“重述”的故事,我们会选择性地保留一些细节,忽略另一些,以形成一个我们认为合理和连贯的叙述。这本书的出现,或许能为我们提供一个全新的角度来审视自身的记忆、思维方式,甚至是我们对现实的认知。我期待能从中获得一些科学的洞见,理解我们大脑中这个“故事制造机”是如何运作的。

评分

在一次偶然的机会看到《叙事本能:为什么大脑爱编故事》这本书的介绍,立刻被其独特而引人深思的书名所吸引。 “叙事本能”——这四个字仿佛为我揭开了一个全新的视角,让我开始审视自己以及身边的人们。我一直觉得,我们人类似乎天生就有一种讲述和倾听故事的欲望。无论是古老的传说,还是现代的电影、小说,亦或是日常的闲聊,故事无处不在,也深深地影响着我们的情感和思考。但我从未深入思考过,为什么大脑会对故事如此着迷。是由于某种生存优势?还是某种认知上的便利?这本书是否会从神经科学、心理学,甚至人类学的角度,来剖析这个“为什么”?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我们的思绪是如何被故事所引导,我们的决策是如何受到叙事的影响。例如,当我们听到一个关于某个人物的正面故事时,是否会不自觉地对其产生好感?反之亦然。这本书或许能帮助我理解,为什么有些营销策略如此成功,它们往往都在讲述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读完这本书,我希望能够更深刻地理解人类的思维模式,以及故事在其中扮演的关键角色。

评分

《叙事本能:为什么大脑爱编故事》这个书名,在我看来,简直就是点亮了我内心深处的好奇之光。我们每天都在接收海量的信息,但真正能够让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甚至改变我们行为的,往往是那些被编织成故事的内容。为什么大脑会如此偏爱“故事”这种形式?它是否扮演着一种优化信息处理、增强记忆、或者构建个体认同的关键角色?我很好奇,这本书会如何探讨这个“本能”的起源和演变。是不是在人类进化的过程中,那些善于讲故事、理解故事的人,更容易在群体中获得生存和繁衍的优势?书中是否会提供一些具体的案例,比如,当我们学习一段历史事件时,与其枯燥的罗列事实,不如通过一个生动的故事来呈现,更容易让我们理解和记住。又或者,在人际交往中,我们通过分享彼此的经历,构建共同的叙事,来加深情感的连接。这本书的出现,让我觉得,我们可以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来审视自己对信息的解读方式,以及我们与世界互动的方式,并最终希望能够从中获得一些关于如何更有效地学习、沟通,乃至更好地理解人性本身的启示。

评分

读到《叙事本能:为什么大脑爱编故事》这个书名,我立刻联想到最近在社群媒体上看到的一些现象。无论是个人生活的小确幸,还是时事评论的深度分析,许多内容都以“叙事”的方式呈现,而且往往能够迅速抓住大家的注意力。这让我不禁思考,是不是我们的大脑天生就对故事有着一种特别的偏好?我很好奇,这本书会如何解释这种现象。是不是存在某种神经机制,让我们的大脑更倾向于处理以叙事结构组织的信息?比如,当我们在学习新知识时,如果能将其转化为一个故事,是不是更容易记忆和理解?又或者,在社交互动中,那些善于讲故事的人,是不是更容易建立连接,赢得信任?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探讨“叙事”在信息传播、情感连接、甚至是集体意识形成中的作用。会不会提到一些心理学理论,例如认知失调,是如何通过叙事来得到缓解的?或者,在面对复杂问题时,我们是如何通过构建故事来简化和理解的?这本书的视角,感觉会非常贴近我们的生活经验,而且非常有启发性,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的行为模式。

评分

这本《叙事本能:为什么大脑爱编故事》的封面设计就深深吸引了我!那种略带艺术感的插画风格,配合上沉静而有力的书名,一股探索未知的吸引力扑面而来。我本身对心理学和人类行为的议题就很有兴趣,尤其是关于我们大脑如何运作的奥秘。常常在想,为什么有些人可以如此生动地讲述一件普通的事情,听起来却那么引人入胜?为什么我们会对某些虚构的故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甚至觉得比现实更真实?这本书的标题正好戳中了我的好奇心,让我迫不及待想知道,是不是我们大脑本身就内建了一种“讲故事”的模式,这种模式如何影响我们的认知、决策,甚至是人际关系?在生活中,我们无时无刻不在接受信息,而我们理解这些信息的方式,很大程度上可能都依赖于将它们编织成一个故事。这不仅仅是文字上的故事,更像是我们对世界的一种解读框架。我期待书中能提供一些科学的解释,也许会引用一些有趣的实验,或者深入剖析一些经典的叙事案例,来揭示我们大脑的这个“叙事本能”到底是如何运作的,又对我们产生了哪些深远的影响。感觉读完之后,会对我如何看待自己、看待他人、看待这个世界,都产生全新的视角。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