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身体机能衰弱,人生到底还值不值得活?
一个长达一年的访谈,改变百万人对人生的看法
*纽约时报畅销书
*Amazon上百名读者感动留言,四颗半星推荐
*「约翰.利兰对这些超高龄老年人实用且有力的洞见,以及丰富的经验,可以带领我们过得更快乐——无论你现在几岁。」——葛瑞琴.鲁宾(Gretchen Rubin),畅销书《过得还不错的一年》作者
本书作者约翰.利兰是纽约时报记者,他55岁时离婚,人生首次单身一人,他必须独自照顾年迈母亲,而她最大的愿望就是去死。如果身体机能衰弱,人生是否还值得活?他抱着这样的疑问追踪并贴身採访六位超高龄纽约客一年,并刊登了系列文章。
◎他们就是我们──即使现在不是,早晚也将成真。 受访者都超过85岁,根据美国统计,这是现在成长最快速的年龄层。
在进行这个计画前,利兰设想过自己的老后生活或许跟现在差不多,只是会失去不少(家人、视力、脑力、体力、金钱、尊严…)并多了病痛。然而访谈结果让利兰对老年生活大为改观,不但改变了他的生活,并且访谈系列受欢迎的程度也出乎他的意料,仅网页浏览人次便超过100万。
◎如果身体已经做不了从前能做的所有事,那么美好的人生会是什么模样? 弗瑞德,二战老兵,87岁,住在公寓四楼几乎无法下楼,经济困窘,但他祈求上帝能让他活到110岁。
约翰,92岁,双眼几乎全盲,心脏药丸小到手指经常拿不住。他时常说着想死,但仍然在回忆中品尝着生之喜悦。
海伦,90岁,不良于行,住在护理之家,但却在这里找到了她人生的第二个挚爱。
王萍,90岁,她说,老的时候,必须选择让自己快乐,不然会变得更老。她有些失忆,但现在仍天天和好友一起打麻将。
露丝,91岁,为了住进护理之家她卖掉自己的房子、车子,不希望孩子过度保护,但却在依赖之中找到新的关系。
乔纳斯,92岁,还在摄影及拍片,筹设电影资料馆。他不想未来,但尽量有目标地活着。
◎这不是一些90岁还能跑马拉松的励志故事 这些老人可能是非裔、移工、白领、资深电影人,都伴有失能、失落,但他们仍然设法让人生快乐,并试着自处。
年老的一课是,事情和你想的不一样,你以前认为失能会左右一个人的价值,但老人总是有些对应的策略。失去是人生淬炼智慧的一大利器,其中有些智慧或许真能弥补我们自认为不可或缺的能力。
◎所以,如果你想快乐,最好学会像老人一样思考。 如果不用再牵挂未来,唯独一个例外,也就是死亡,会是什么样的感觉?不再牵挂未来的感觉就像第一次飞行,让人觉得轻飘飘、无拘无束。我们大多天天抱着未来而活,在这未来的重担下辛劳。但老人免除了这个烦恼,他们更活在当下,更能看到事情好的一面,接受坏的一面。
作者在书中前六章主题式地介绍这六位主人翁,还有自己与母亲的关系;后六章分别写下爷爷奶奶们各别传达的人生课程。其中并穿插有许多关于老年的古老智慧,与最新科学研究。这六名高龄纽约客反映出美国复杂的移民文化,他们来自不同社会阶层,生活习惯和人生观也大异其趣。从访谈中我们将与作者一起参与这六位爷爷奶奶的生活,追着这些纽约客(和看护)跑,利兰将他们的人生智慧(或糗事)、任性、幸福感和不可避免的病痛,生动呈现在读者眼前。
或许我们并不觉得老年有趣,
那是个陌生的国度,说着年轻人、甚至中年人都不懂的语言,
但解读这些语言,却能让你掌握快乐的钥匙,无论你现在几岁。
名人推荐 朱为民(老年医学、安宁缓和专科医师、TEDxTaipei 讲者)
吴若权(作家、广播主持、企管顾问)
李若绮(弘道老人基金会执行长)
洪仲清(临床心理师)
洪雪珍(斜槓教练)
郭慈安(中华民国家庭照顾者关怀总会理事长)
赖丽秋(《熟年志》总编辑)
好评推荐 *「接纳眼前遭遇到的状况,学习和疾病相处,就可以像没有疾病那样安心自在活着。」——吴若权
*「启发并鼓舞人心」——纽约时报
*「这本书充满魅力、智慧和人生故事,它提出了一个惊人的简单解决方案:如果你想快乐,学会像老人一样思考。」——Furthermore
*「(老年)充满未知,这本书是心灵良方,给我们信心相信:这个时候唯一重要的是那向前走下去的意志。」――维诺妮卡.钱柏(Veronica Chambers),畅销书《两者之间》(The Go-Between,暂译)作者
*「让人手不释卷……与迈向老年有关的书,很少有书像这本一样清楚而目标明确,也很少有书能将社会议题看得如此透彻,却同时又写实且充满希望。」――Kirkus (starred review)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