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可以掌握,疾病可以预防,生命可以掌控
健康对我们是最宝贵的,健康不能光靠高科技,不能光靠药物,最好的医生是自己,最好的药物是时间,最好的心情是宁静,最好的运动是步行。没有一个长寿者是懒汉。
我们现在讲的这病那病,内因在慢性病中所佔的作用不是主要的,只佔20%,80%是外因造成的。因此,可以透过分因调控,用科学的生活方式来减少疾病,健康的钥匙在我们自己手里。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总结起来就四句话,十六个字: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菸限酒,心理平衡。
按生物学原理,哺乳动物的寿命是其生长期的5-7倍。人的生长期是以最后一个牙齿长出的年龄为标准,即21-25岁,因此,人的寿命应该是75-100岁,多数学者认为是120岁。人生的120岁可分为两个春天:0-60岁为第一个春天,即播种耕耘的春天;60-120岁为第二个春天,即金色收获的春天。生命的第二个春天应当比第一个春天更幸福、和谐、富有成就。
让顶尖专业医生告诉你
殷大奎:健康,你手中的财富…………
健康就是生理、心理、社会这三方面的完美。生理完美状态是指身体各系统无疾病;心理和社会方面的完美状态则是指一种持续的、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有效地发挥个人的身心潜能和社会功能。
世界卫生组织归纳和总结出人类身心健康的新标准,即「五快三良好」。
「五快」(躯体的健康标准)是指:快食、快眠、快便、快语、快行。
「三良好」(心理的健康标准)是指:良好的个性、良好的处世能力、良好的人际关系。
洪昭光:你可以死于疾病但不能死于无知…………
按生物学原理,哺乳动物的寿命是其生长期的5-7倍。人的寿命应是75-100岁,多数学者认为是120岁。
健康对我们是最宝贵的,健康不能光靠高科技,不能光靠药物,最好的医生是自己,最好的药物是时间,最好的心情是宁静,最好的运动是步行。许多人不是死于疾病,而是死于无知。
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总结起来就四句话,十六个字: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菸限酒,心理平衡。
赵 霖:食物是最好的药物…………
「饮食,人之命脉也。」这是明代医学巨匠李时珍对饮食重要作用的高度概括。
正当我们吃的主食由粗变精之际,开发国家却大踏步走上回头路——由精向粗的复旧。在俄罗斯、东欧,主妇们热衷于买黑色面包;在德国,全麦面包销路大畅;在新西兰,「主食吃杂一些,配以豌豆、蚕豆等」已成为政府的号召;美国则把粗粮和蔬菜列为「食物指南金字塔」的基座,这与我国「粗茶淡饭保平安」的说法有异曲同工之妙。
胡大一:心血管疾病预防为本—五条防线构筑心血管病的防洪堤…………
全面防线包括五个层面:一、防发病。一级预防,防患于未然;二、防事件。保持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预防血栓形成,预防急性冠状动脉综合症(ACS)和脑中风等可能致残、致死的严重事件;三、防后果。发生ACS等严重事件后,及早识别,及早干预,挽救心肌,挽救生命;四、防复发。二级预防,亡羊补牢,为时未晚;五、防治心力衰竭。
郭冀珍:筑起高血压的防护墙…………
34-45岁的中年人,正处于承上启下、负担最重、最关心自己的年龄,最不注意自己的健康,对高血压引起的心脑血管病变知晓率低、服药率低,亚健康愈来愈多,因此关爱自己一定不能忽略预防,要及时查体,提前筑起高血压病的防护墙。
偶尔测一次血压,是不能确诊高血压的。预防高血压要有科学态度,高血压遗传是个别因素,最重要的是改善生活习惯:肥胖、高盐、确乏运动、饮酒。
向红丁:糖尿病的九个关键问题…………
糖尿病不只是一种富贵病,在经济和生活水平发生剧变的地区,现实地存在着糖尿病爆发流行的危险。
中国人实际上是一个容易得糖尿病的种族,过去糖尿病人少是因为缺乏环境因素。往后的三、四十年中,中国正面临着糖尿病爆发性流行的危险。在不远的将来,我国糖尿病患病率也将达到十%左右,人要想不得糖尿病,至少要做到「四个点儿」,那就是「多学点儿,少吃点儿,勤动点儿,放松点儿」。
杨秉辉:现代人应有健康的生活方式…………
食品的营养价值排序:第一位是牛奶和鸡蛋;第二位是鱼类和家禽;第三位才是牛肉、羊肉、猪肉,并且猪肉的营养价值排在牛肉和羊肉之后。
从预防心脑血管病和肿瘤来说,不管是动物脂肪,还是植物脂肪都应该控制。
第三个饮食问题是盐吃得太多,营养学家经过计算,每人每天吃5克盐,三口之家每天15克,一个月450克。要记住的是每人每天5克,而且吃的酱油?、咸菜?也含有盐。也就是说我们的饮食应该吃得淡一些,有益于健康。
徐光炜:消灭肿瘤…………
肿瘤三特点:怪异、转移和「无政府主义」。
肿瘤细胞转移的「海、陆、空」方式。
防止复发转移,有很多措施。
近三十年来,肺癌的发生有明显上升趋势,胃癌却降下来了,白血病、胰腺、前列腺、卵巢、膀胱癌也有上升的趋势。人虽然还是黄种人,还是中国人,为什么癌症的发生会有这么大的变化呢?说明癌症的发生是和环境有关系的。我在这里肯定地告诉大家,癌症能预防。
万承奎:把健康生命握在自手中…………
「是药三分毒」。确实一些病需要服药治疗,还有一些病需要终生服药。但是,我们不能乱吃药,还要尽量少吃药。其实人体本身就是一个制药厂,每天都在产生激素,但有的人生产好的激素,有的人生产坏的激素。
健康的「五快」、「五有」标准。
请大家记住,要把健康和生命紧紧把握在自己手中。
作者简介
洪昭光教授
1939年生,1961年毕业于上海第一医学院。现任中国心血管病防治科研领导小组副组长、卫生部心血管病专家谘询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安贞医院干部保健老年心内科主任。主要从事心血管内科、心血管病流行病学预防研究。
拿到这本《你也可以活过100岁》纯属偶然,朋友推荐的,说里面有些养生的“秘籍”。说实话,我对那些动辄包治百病、延年益寿的说法一直抱着半信半疑的态度,总觉得健康这东西,三分靠养,七分靠命,再加上点儿运气。但这次,我打算放下偏见,好好读读看。翻开书页,扑面而来的不是枯燥的医学术语,也不是艰深的哲学理论,而是非常接地气的文字,仿佛一位经验丰富的老中医,絮絮叨叨地跟你拉家常,却又字字珠玑。他没有承诺奇迹,也没有贩卖焦虑,而是从最基础的生活习惯讲起,比如怎么睡觉、怎么吃东西、怎么运动,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在他笔下却被赋予了非凡的意义。让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情绪管理”的部分,书里提到,很多疾病的根源都来自于我们内心的负面情绪,长期的压力、焦虑、愤怒,就像一把钝刀子,一点点地侵蚀我们的健康。他没有简单地说“别生气”,而是深入剖析了情绪产生的机制,并提供了一些非常实用的方法来化解负面情绪,比如深呼吸、冥想,甚至是培养一个能让你开怀大笑的爱好。这一点对我触动很大,我一直以为自己的脾气算好的,但读完这部分才发现,很多时候,我只是压抑了内心的真实感受,长期下来,对身体的伤害可能比大声争吵还要大。这本书就像一位慈祥的长者,用温柔而坚定的声音告诉你,健康并非遥不可及,它就藏在日常的点滴之中,等待你去发掘和实践。
评分我一直觉得,想活到100岁,那是一种奢侈,一种只有身体倍儿棒、心态倍儿好,而且运气也超好的人才可能拥有的“特权”。所以,当我在书架上看到《你也可以活过100岁》时,第一反应是“又一本虚头巴脑的书”。但架不住封面设计得还挺有吸引力的,而且“你也可以”这三个字,总让人觉得有点儿希望。于是,我还是把它抱回了家,准备随便翻翻。没想到,这一翻,就彻底颠覆了我之前的想法。这本书的论调非常“反常识”,它不强调什么惊天动地的养生术,也不鼓吹什么昂贵难寻的补品,而是把焦点放在了最容易被我们忽视的“生活细节”上。比如,关于“喝水”,我一直以为只要口渴就喝,但书里却详细讲解了不同时间段喝水的讲究,以及不同水质对身体的影响,听起来虽然细碎,但细想之下,确实是我们平时容易忽略的地方。更让我惊讶的是,它还提到了“社交”对长寿的重要性,这倒是我以前从未深入思考过的。书里用了一些科学的论据和生活化的例子,说明了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够降低患病风险,甚至延缓衰老。这让我觉得,健康不仅仅是身体上的健康,更是心理和社会层面的健康。总的来说,这本书就像一个生活指南,用一种非常亲切、不带说教的方式,引导我们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方式,并且给出了具体可行的改进建议。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不再对“长寿”感到遥不可及,而是充满了行动的动力。
评分《你也可以活过100岁》这本书,简直就是一本“生活智慧百科全书”。我平时是个非常忙碌的人,工作压力大,生活节奏快,根本没时间去研究什么养生之道,总觉得那都是有钱有闲的人才玩的东西。但这本书完全改变了我的看法。它没有给你制定一套严苛的食谱或者运动计划,而是从你最日常的生活习惯入手,一点点地给你“打磨”。最让我眼前一亮的是关于“睡眠”的部分。我一直以为睡够8小时就行,但书里却讲到了睡眠的质量、深浅睡眠的比例,甚至是怎么选择枕头、被子都会对睡眠产生影响。这让我意识到,我以前所谓的“睡够了”,可能只是身体上的“躺够了”,而并非真正意义上的“休息好了”。另外,书中对“环境”与健康的关系也做了深入的探讨,比如室内空气的质量、光照的变化,甚至是植物对心情的影响,都一一列举。我之前从来没想过,我每天呼吸的空气,我每天看到的阳光,都可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我的健康。这本书就像一个温柔的提醒者,它不会让你感到恐慌,而是让你明白,原来健康是如此的“触手可及”,只要你用心去观察,去感受,去调整。它不是一本教你如何“对抗衰老”的书,而是教你如何“拥抱生命”,如何让自己的身体和心灵都处于最佳的状态。
评分我一直觉得,健康这东西,就像一门大学问,普通人根本研究不透。所以,我向来是对那些“专家”、“大师”出的养生书敬而远之,总觉得里面充满了术语,普通人根本看不懂,也学不会。直到我偶然翻到《你也可以活过100岁》这本书。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反专家”,它就像是你身边一个非常博学的朋友,用最通俗易懂的语言,和你聊关于健康的话题。它没有生涩难懂的词汇,也没有高深莫测的理论,而是从最贴近我们生活的角度出发,去剖析健康的问题。比如,关于“心态”,书里并没有简单地说“要乐观”,而是深入地探讨了不同心态对身体的影响,以及如何培养积极的心态。它还分享了一些非常有趣的故事和例子,让你在轻松的阅读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受到启发。更让我惊喜的是,这本书对“细节”的关注。它会告诉你,原来连走路的姿势、坐的姿势,甚至是说话的语气,都可能对你的健康产生影响。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往往是我们最容易忽略的。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不再是一个被动接受健康知识的“学生”,而是一个主动探索健康奥秘的“实践者”。它没有给你一个“标准答案”,而是给你提供了一个“工具箱”,让你能够根据自己的情况,去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健康之道。
评分坦白说,我拿到《你也可以活过100岁》的时候,并没有抱太大期望。我这个人吧,比较务实,对那些“玄之又玄”的健康理论不太感冒。我更相信科学、相信数据。所以,一开始我只是想看看这本书里有没有什么“数据支持”的东西。结果,这本书出乎意料地“硬核”。它没有空泛的理论,而是引用了很多科学研究和临床数据,来解释为什么某些生活习惯对健康有益,而另一些则会带来隐患。比如,关于“食物的选择”,书里不仅仅是告诉你什么该吃、什么不该吃,而是详细地分析了不同食物的营养成分、对身体的影响,甚至还提到了食物的“组合”原则,有些食物一起吃能够更好地发挥它们的营养价值,而有些则会相互影响,甚至产生负面效果。这一点让我大开眼界。此外,书中还对“运动”进行了非常科学的解读,它不鼓励盲目地进行高强度运动,而是强调“适度”、“规律”和“多样性”。它还提供了一些非常实用的运动建议,比如如何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如何避免运动损伤等等。让我觉得这本书不只是纸上谈兵,而是真正地考虑到了读者实际情况。它就像一位严谨的科学家,用数据和事实说话,让你心服口服地认识到健康的重要性,以及如何科学地去实现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