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X音乐的无限可能!好吃X好听的无限感动!
韩良忆饮食散文代表作《罗西尼的音乐厨房》超美味增订版!
用音乐调味,用故事加料!
在她的厨房,
每一道菜都有一首主题曲,
每一首歌都是时光行走的声音!
喜欢美食,喜欢听音乐,喜欢被生活中的小事所感动。因着对这三种「喜欢」的执着,韩良忆选择用味蕾和耳朵来品味每一段独一无二的时光。
那是在春日午后,沐浴在阳光厨房,一边聆听布拉姆斯的慢板乐章,一边烹煮做法朴实但风味十足的红酒炖牛肉。或是在炎炎夏日点播「纸月亮」的专辑,清朗甜美的嗓音搭配民谣吉他,尝一口橙汁橄榄沙拉酱。嗯,这就是百分百道地的夏天味!
不只季节有气味,心情也有口感!一个人在家煮义大利面,用The Beatles当背景音乐,怀想村上春树小说里永无止尽的孤独。今天的spaghetti依然弹牙,一个人也可以如此简单又纯粹。或是咬一口酥脆扎实的法式面包沙拉,彷彿再次听到李欧纳.科恩〈着名的蓝雨衣〉,彷彿再次走进一个淡然却难掩忧伤的心灵异域……
直到很久以后,厨房里再次飘来熟悉的气味,耳畔响起熟悉的旋律,才发现原来一直以来都不只是吃吃饭、听听歌而已,而是已经习惯用气味、用音符,召唤生活里每一个经意或不经意的时刻!
作者简介
【生活美食家】韩良忆
喜欢简单的生活,认为生活中只要有好吃的食物、好听的音乐、好看的书和电影,平日能在家附近散散步,一年至少去旅行一次,就很好了。尤其吃和音乐是最容易取得的乐趣,一日不能缺。
觉得吃东西时影响自己最多的是心情和食物的本身,再来就是一起吃的人。一看到就想买的CD,有Van Morrison、John Coltrane和Miles Davis。喜欢的作家很多,最喜爱又敬佩的「偶像」是已故的美国饮食文学作家M.F.K.,只要买得到的书,全部都收集了。
觉得幸福就是珍惜眼前拥有的一切,但是对人生仍怀有梦想。总觉得,没有梦的人生,不值得活的。
正因为如此,目前定居荷兰,云游四海,依旧继续享受着美食和旅游的生活。
【最佳摄影师】侯约柏Job Honig
生于荷兰古城豪达(Gouda),从小爱摄影,长大学电脑科学,目前任职荷兰台夫特科技大学(Delft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担任研究员。《我在法国西南,有间小屋》、《我的托斯卡尼度假屋》、《在郁金香之国小住》和《地址:威尼斯》,是他和妻子韩良忆共同的居游记忆。
楔子
乐声,在罗西尼的厨房扬起
PART1汤.酱Soup & Sauce
和贝多芬同享云影天光.季节蔬菜高汤
热情的番茄冷汤.番茄冷汤
地中海的微笑.酸甜果香橄榄油沙拉酱汁
大蒜橄榄油二重唱.蒜香橄榄油汁
无国界沙拉.柳橙优格酱
清凉的纸月亮.柳橙橄榄沙拉酱汁
PART2前菜Appetizer
幻想苏格兰.搅和搅和——焗薯泥包心菜
日落西班牙.番茄大蒜面包
金黄松酥的佛朗明哥.西班牙式蔬菜烘蛋
星期天的酥皮披萨.酥皮披萨
试当一天爱尔兰人.香蒜薯泥
拉丁的秋刀鱼之味.西班牙风味秋刀鱼
追忆逝水年华.红酒透抽
属于Leonard Cohen的夏日记忆.面包沙拉
PART3主菜Main course
细火慢炖布拉姆斯.红酒炖牛肉
偶然的天使之发.快速版海鲜义大利面
当Pavarotti遇见pasta.基本款义大利番茄酱汁
吃凉面的好日子.义式凉面
贝多芬的心情.橙汁旗鱼
彷彿在挪威的森林.柠檬蜂蜜鲑鱼
德州阳光下.香烤肋排
秋天的幽香.白酒橄榄鸡
你要去史卡波罗博览会吗?.香草柠檬鸡
炖着红酒鸡的那一晚.勃艮地风味红酒炖鸡
谁在那里唱着寂寞的歌?.香料牛排
倾听爱尔兰的摇滚灵魂.啤酒牛肉
改变历史的鳕鱼.香煎鳕鱼
加勒比海风情的芒果猪排.芒果猪排
酗咖啡.咖啡腌肉酱
为人世的热情讴歌.番茄辣椒虾
遇见100%的义大利面?.基本款义大利面
PART4甜点Dessert
清凉和谐的仲夏夜之梦.草莓优酪冻
想起小时候.兰姆葡萄干小饼
和Suzanne Vega共进早餐.香草玛芬松饼
附录
分类表
好吃×好听的mix & match!
写在《韩良忆的音乐厨房》出版前夕
二十世纪就快走到尾声的一个秋天,台湾书市上出现了一本乍看难以归类的书。熟悉西洋古典乐的书店店员光看书名中有罗西尼三字,或许会直觉以为,当然要放在音乐类书架上啰。还好,有更多人搞不清楚「罗西尼」是个人还是道菜,瞥见「厨房」二字,便想也不想,把书陈列在饮食书籍专柜。
这本书叫做《罗西尼的音乐厨房》,是我写的第一本食书。
出书时,饮食写作在台湾尚未形成如今这众声喧譁、山头林立的热闹局面。讲白一点,台湾人虽然一直重视吃这件事,但起码在当时,饮食写作多少仍被文坛视为雕虫小技,书市常见的食书多半不是餐厅指南,就是烹饪食谱,饮食文学书不是没有,却相对较少,靠着唐鲁孙、逯耀东和林文月等前辈讲解饮食典故历史的着作,还有零星的饮食散文作品撑场面,像《罗西尼的音乐厨房》这样尝试结合食物和音乐的书,则是听都没听过,遑论看过。
现实状况如此,因此在书出版前,我虽已在《中国时报》的《娱乐周报》写专栏,在台北爱乐电台主持週末节目,对于这样一本跨界的书能否得到读者肯定,却没有多大把握,也不想有太多期待,宁可抱着素人心态来面对出书这件事,从头到尾都觉得这本书大概只会成为书架上绝无仅有的纪念品,供自己老来缅怀、回忆之用。
不料,书一上市,就受到注目。尝试结合美食和音乐的写作宗旨和精神,在当时的书市算是创举,某种程度上预示了后来出现于台湾书市的类型写作盛况。而我好像也成了所谓媒体宠儿,各式各样的报刊专栏邀约、媒体採访纷至沓来,一时之间,我好像真的成了「美食作家」了。
一切都只是因为这一本书,也就从那时开始,希望这本书能有另一个面貌。
初版的《罗西尼的音乐厨房》没有CD、卡带,没有食物照片,连插画也是寥寥数张,图案内容甚至与书中提到的菜色无关,着重意境的呈现。这种编排留给读者自行想像的空间,不能说不好,但我私心仍希望它不只有文字,也有图和音乐,如此说不定更能让人体会美食与音乐结合所能带来的快乐,而分享这在日常生活中俯拾皆是的简单乐趣,正是我写作这些文章的初衷。不过,当时我是新作者,不好有太多意见,只好冀望将来有机会重出此书。
然而世事变化无常,就在出书之后一年多,我认识现在的丈夫,开始远距离的恋情,又过了一年多,索性移居欧洲大陆,展开不一样的人生。由于时空的转换,我从单纯写作饮食散文,慢慢写起旅游文字,定居荷兰之后出的书籍遂以旅游类型为主──尽管我没忘了这一生最大的热情──食物,依然在旅游书中「偷渡」了不少饮食的篇幅。
直到两年前出版《吃.东.西》,重拾饮食写作,对饮食类型文字旧情复燃,重出《罗西尼的音乐厨房》这念头又开始萌芽。心念一起,一发不可收拾,嫩芽逐渐茁壮,在与食物关系密切的旅游书《在欧洲.逛市集》出版后长成小树,再加上在这一年来不时有旧朋新友当面对我讲到这本早已绝版的「处女作」,就连在「噗浪」上,也有识或不识的噗友提出热烈反响。有的读友告诉我这本书如何陪伴她走过异乡伴读或留学的岁月,有的说这书激发了他对食物与音乐无限可能性的思考,更多的人说,这本书让他们发觉,其实烹饪和吃饭这件事可以不光是日常俗务,而是生活的乐趣。
我听着听着,感动又感恩,感动于自己有过这么多知音,感恩于这些知音对我这本「少作」的包容和厚爱。最后的一把助力在年初到来,我重返广播领域,开始在台北Bravo FM91.3和台中的古典音乐台越洋主持节目,播放我喜欢的音乐,其中也有不少正是书中提到乐曲,我总算决定自己不能再拖了,时候到了,我该再度推出这本对我意义非凡的旧作。
最早的构想是,不更动文字,把每道菜餚都拍成照片加在文章后面,再配上CD,做成一本有声书。这个想法后来被推翻,谁教这年头,除了我这种守旧派外,大多数人都改从网上下载音乐,连唱片界的好友都摇着头说:「妳建议的那些曲子压成CD的话,得好几张做成一套,太佔空间,上网下载放进MP3 player得了。」这话有道理,我打消了加CD的念头。
图片呢,根据我小规模民调,赞成配图的佔绝大多数,我从善如流,只是苦了约柏,也就是我的丈夫兼专属摄影师,平时我这个家庭厨师一做好了菜,夫妻俩即刻可大快朵颐,为了这本书,约柏却得按捺着饥肠,打光,拍照,事后还得修图。在这里,我真的得感谢他为这本书付出的心血和时间。
不过,必须强调的是,我非职业厨师,约柏非专业食物摄影师,因此图片上的菜餚不见得有餐饮杂志或烹饪书那么「美」,但是它们都是真实的,完全未经加工(欧美的专业食物摄影为了效果,有在菜餚上喷蜡或其他化学物质的作法),是我这个爱做菜但厨艺不算太了不起的煮妇,按照书中食谱作法烹调而成,如果我做得出来,那么大部分读者只要分得清盐和糖之区别,炒个青菜也还过得去,就应该也做得出来。如果读者在烹调和享用这些菜色时,能配上我建议或自己偏爱的音乐,那敢情更好。相信我,那些美好的音符会渗透进入锅中和碗碟上,让家常食物变得不凡起来。
呃,至于文字,则是另一回事了。
阅读旧文时,我偶尔会边看边发出怪声,不是受不了书中某些篇章的愁思或情绪,那些毕竟都曾是我的一部分,我不会否定自己的过去。让我受不了的,是那些倒─装─句,我居然忘了自己有过这样一个爱把中文写成洋文的时代(我现在偶尔还是会写倒装句啦,没那么严重就是了),考虑良久,决定小幅修改,把我实在太看不惯的一些句法,还有当初引错的数据资料与零星的校对错误,大笔改掉,另外更新一些因时移事往而不复正确的资讯。不过,原版文字的情绪、感受和想法,我并未更动,就接受以往的那个自己吧。
食谱作法方面,也做了一些调整,主要是旧版上市时,部分西洋食材和香料在台湾市面上并不像如今那么容易取得,因此我用了不少本土材料来替代,这会儿这种种食材在勤奋又能干的台湾农民巧手种植下,在一般菜市和超市都买得到,我乐得恢复若干食谱的洋面貌。还有一部分食谱,因为我一做再做,这些年下来,作法多少已有变化,大部分都是更简化了,然而我相信美味未减,说不定还更好吃。
就这样,相隔十三载后,在二十一世纪第十个秋季,《韩良忆的音乐厨房》炉火又燃,但盼旧雨新知光临指教。
二○一○年夏末写于荷兰鹿特丹
《韩良忆的音乐厨房》是一本让我重新认识“家常菜”的书。我一直以为家常菜就是将就,是匆忙,是填饱肚子就好。但韩老师的出现,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她用她独有的笔触,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充满爱与智慧的厨房世界。书中的每一道菜,似乎都蕴含着一段故事,一种情感,或者是一种对生活最真挚的态度。她写食材,不是简单地列出它们的名称,而是深入挖掘它们的情感价值和文化内涵。比如,她讲到某个看似不起眼的蔬菜,背后可能隐藏着一段跨越时空的家族记忆,或者是某个特殊节日的寓意。这种将食物与情感、记忆、文化紧密结合的写法,让我感到耳目一新。我喜欢她那种不露痕迹的教导,她不会生硬地告诉你“应该怎么做”,而是通过她的叙述,让你自己去体会,去领悟。读她的书,我仿佛看到了一个温暖的女性形象,她用她的双手,她的心,为爱的人们烹饪出饱含深情的美味,也为自己创造了一个充满诗意的生活空间。
评分这是一本让我“停不下来”的书,即使我并不是一个常年泡在厨房里的人。《韩良忆的音乐厨房》有一种奇特的魔力,能够将最平凡的日常,渲染得如同史诗般的宏大。韩老师的文笔,极其细腻且富有画面感,她对食材的描绘,简直是让人垂涎三尺,脑海中瞬间浮现出各种美好的味觉和嗅觉体验。我能想象出她笔下那颗熟透的番茄,在阳光下闪耀着晶莹的光泽;我能闻到她描述的香料混合在一起时,那种馥郁而温暖的香气。更让我着迷的是,她将烹饪的过程,比作一场精妙的音乐会。每一个步骤,就像乐谱上的一个音符,而最终呈现在餐桌上的菜肴,则是一曲完整的交响乐。她对食材之间关系的阐述,对味道层次的剖析,都如同大师级的指挥家,将各种元素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奏出最动听的乐章。这本书,不仅仅是教你如何做出美味佳肴,更是让你学会如何去“听”食材的声音,如何去“感受”烹饪的韵律,如何将生活中的平凡小事,演绎成一场场精彩绝伦的“音乐会”。
评分这本书,简直像一位老友的私语,温暖而充满力量。《韩良忆的音乐厨房》不是那种教你速成技巧的书,它更像是一种关于生活态度的传递。韩老师的文字,有一种沉静的力量,她用一种非常人性化的方式,去讲述食物的故事。我从中读到的,不仅仅是关于烹饪的知识,更多的是一种对生活的热情和热爱。她将烹饪的过程,描绘成一种与食材的对话,一种对细节的专注,一种对美的追求。我尤其欣赏她对于“味道”的理解,她不仅仅关注表面的咸甜酸辣,更注重食材本身的鲜美,以及各种味道之间微妙的平衡和融合。书中的一些菜肴,名字听起来就很普通,但经过韩老师的解读,你才发现它们背后蕴含的深意,以及如何才能将它们做得如此令人回味。读她的书,我仿佛也跟着她一起,在厨房里找到了属于自己的那份宁静和快乐。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厨房的意义,它不仅仅是制作食物的地方,更是承载着情感、记忆和生活点滴的温暖空间。
评分我刚翻完《韩良忆的音乐厨房》,掩卷之后,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这不仅仅是一本食谱,更像是一场心灵的洗礼。韩良忆老师文字中流淌出的那种对生活的热爱,对美食的敬畏,让我这个平日里只关注“填饱肚子”的读者,开始重新审视烹饪的意义。她写食材,不是简单罗列,而是如同描写一位久违的老友,娓娓道来其独特的风味,背后的故事,以及如何才能将其最本真的美好呈现出来。读她的文字,你会不自觉地放慢节奏,去感受食材的呼吸,去体会烹饪过程中每一个细微的触动。书中的许多菜肴,虽然名字听起来朴实无华,但细细品味,却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巧思和深情。她鼓励我们用耳朵去听食材的声音,用心去感受烹饪的温度,这是一种多么浪漫的体验!我一直以为自己是个对美食没什么天赋的人,但读完这本书,我突然觉得,也许每个人心中都藏着一个美食家,只是需要被唤醒。韩良忆老师就像那位温柔的唤醒者,她的文字充满了智慧和力量,让我敢于去尝试,去创造,去享受这个过程。这本书,对我而言,已经超越了“读”的范畴,它成为了一种陪伴,一种启发,一种生活态度的引领。
评分《韩良忆的音乐厨房》给我带来的冲击,是那种意想不到的深沉。我原本是抱着学习几道新菜的心态去翻阅的,结果却意外地被书中那股强烈的“叙事感”深深吸引。韩老师的文字,简直就像一部部微型的纪录片,将一道道寻常的食物,赋予了生命和情感。她笔下的食材,不再是冰冷的分子组合,而是承载着记忆、文化、甚至是家族传承的载体。读到她讲述某道菜肴背后的童年回忆,或者因为一次旅行而诞生的灵感,我仿佛也置身于那个场景之中,与她一同品味那份复杂的情感。书中那些看似简单的烹饪步骤,在她的笔下,却充满了哲学的思考。她谈到对火候的精准把握,对调味的权衡,以及如何在一道菜中找到“和谐”与“平衡”,这让我意识到,烹饪早已超越了技术层面,它是一种艺术,一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一种与食材对话的默契。我尤其喜欢她描述烹饪过程时的那种专注和热情,仿佛她不是在做饭,而是在进行一场神圣的仪式。这本书,让我明白,真正的美味,不仅仅在于味蕾的享受,更在于心灵的共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