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饮食行为远较其他动物来得复杂。在中国这样的古老文明之域,人类千万年来饮于斯、食于斯,因此其饮食文化丰富、多元,且有延续、有变化——这应是全世界由饮食入手了解人类文明发展、社会文化变迁最适宜的一个地区。
中国饮食自春秋战国以来,一直有「八珍」之说,这是统治权贵在饮食上追求精美珍稀的极至表现,从「周代八珍」到「行厨八珍」、「元末八珍」可看出中国饮食文化两千多年来的变化。若八珍所表现的是权贵在饮食上的无餍与夸耀,豆腐则代表士人饮食所讲究的朴实与内涵深蕴。
这本文集中的文章可说是借由「饮食」略述了整个中国的历史;不只是饮食史,而是中国整体的社会经济与文化历史。
丛书简介
此次出版的「中华饮食文化研究丛书」共计十册:《饮食文化综论》、《鼎鼐文明:古代饮食史 》、《饮食传播与文化交流》、《食巧毋食饱:地方饮食文化(一) 》、《民以食为天:地方饮食文化(二)》、《中国少数民族的饮食文化》、《茶酒文化》、《人神共饮:宗教与养生饮食》、《食品科技史与餐饮管理》以及Regionalism and Globalism in Chinese Culinary Culture。共收录了包括中研院李亦园院士、许倬云院士,知名人类学学者 Jacky Goody , Sidney W . Mintz ,吴燕和教授等多位人类学、历史学以及诸多相关领域学人共 95 篇中文论文以及 13 篇英文论文。相信在现阶段,此套丛书的出版必能大大裨益饮食文化研究的同好,也是中华饮食文化基金会创立二十周年的重要纪念。
中华饮食文化研究丛书 序
中华饮食文化研究丛书 推荐序
导 论∕王明珂
中国旧石器时代人类的饮食证据∕臧振华
上古时代的蒸食用器∕张光远
《孟子》「七十者可以食肉」的社会史诠释∕黄俊杰
考古所见中国古代厨师形象略说∕王仁湘
从「八珍」的演变看中国饮食文化的演变∕庄申
中国豆腐的起源与发展∕杨坚
中国中古时期饮食文化的转变∕许倬云
唐宋时期饮食结构与发展变化∕陈伟明
《三国演义》的饮食情境与文学艺术∕胡万川
索 引
在阅读过程中,我惊喜地发现书中穿插了许多精美的插图和复原图,这些图像不仅增加了阅读的趣味性,更重要的是,它们为理解抽象的文字描述提供了直观的视觉辅助。比如,一些古代餐具的复原图,让我对当时人们使用的器皿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而一些描绘古代农耕场景的图画,则生动地展现了食物的来源和生产过程。这些图文并茂的设计,极大地增强了本书的可读性和信息传达的有效性,让原本可能略显枯燥的史料变得鲜活起来。
评分这本书最大的亮点在于其对古代饮食细节的深入挖掘。我从未想到,食物的生产、烹饪方式、饮食礼仪,甚至餐具的演变,都能折射出如此丰富的社会变迁和文化内涵。例如,书中对中国古代不同朝代官家宴席的描写,从食材的选择、菜品的制作,到宴会的规模和规矩,都细致入微,让我仿佛亲临其境,感受到了那个时代贵族阶层的奢华与讲究。同时,作者也没有忽略普通百姓的饮食生活,通过对各地风俗的考察,展现了不同地域、不同阶层的人们如何就地取材,创造出独具特色的饮食文化。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非常吸引人,古朴的封面设计,搭配上烫金的书名,有一种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让人忍不住想要一探究竟。我特别喜欢它字体的大小和行间距,阅读起来非常舒适,即使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疲惫。纸张的质感也相当不错,触感温润,散发着淡淡的纸张特有的清香,翻页的声音也格外悦耳,这些细节上的用心,无疑提升了整体的阅读体验。
评分当我翻开这本书,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引人入胜的序言,它以一种诗意而又深刻的笔触,描绘了古代饮食在人类文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作者没有一开始就堆砌枯燥的史料,而是通过一系列生动的故事和形象的描绘,勾勒出了一幅宏大的古代饮食画卷。我尤其被其中关于早期人类如何从自然采集转向人工种植的段落所吸引,作者将这个漫长而复杂的演化过程,描绘得如同史诗般的壮丽,让我对人类祖先的智慧和毅力充满了敬意。
评分更令我赞叹的是,作者在梳理大量史料的同时,并没有让论述显得碎片化或生硬。相反,整本书的逻辑线索清晰,叙事流畅,仿佛一位经验丰富的导游,带领着读者穿越时空,深入古代的厨房、餐桌,感受那一段段被遗忘的饮食记忆。作者善于在宏大的历史叙事中,捕捉那些微小的、关乎民生的细节,并将它们有机地串联起来,最终构建出一个完整而富有魅力的古代饮食文明图景。阅读这本书,不仅是对历史知识的获取,更是一种文化品味的提升。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