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侧重教育哲学全新研究取向之评介。阅读此书,读者将对「什么才算是教育哲学」?「什么是适切的教育目的」?「后现代社会中如何进行道德教育」?「不确定的年代里如何理解知识与确定性」?「文化、艺术的文本再现特性如何影响其教育或社会实践意义」?「资本主义下的生态永续如何可能」?「性、性别和身体有何独特的教育意义」?「权力、知识与兴趣如何左右自主的教育」?等等新兴议题有一深刻、多元而鲜明的认识。
作者简介
洪仁进
国立台湾师范大学教育学系副教授
叶坤灵
国立台湾师范大学教育学系副教授
陈延兴
国立中正大学课程研究所助理教授
李奉儒
国立中正大学教育学研究所教授兼所长
但昭伟
台北市立教育大学教育系教授
但汉威
政治大学宗教研究所硕士生
黄藿
中央大学通识中心教授兼主任
林逢祺
国立台湾师范大学教育学系教授
苏致(女闲)
国立台湾师范大学教育学系博士生
周愚文
台湾师范大学教育学系教授兼教育学院院长
郭实渝
中央研究院欧美研究所研究员
方永泉
国立台湾师范大学教育学系副教授
苏永明
国立新竹教育大学教育学系教授
序
第1章 什么才算是「教育哲学」? / 洪仁进 1
第2章 教育的目的 / 叶坤灵 27
第3章 合理性与理性 / 陈延兴 69
第4章 后现代伦理学与道德教育 / 李奉儒 99
第5章 论不确定年代中的知识与确定性 / 但昭伟、但汉威 121
第6章 公共教育与公民教育的论辩 / 黄藿 137
第7章 文化、艺术与再现:文本特性及其社会实践意义 / 林逢祺、苏致娴 169
第8章 多元文化世界中的差异、认同与「他人」 / 周愚文 191
第9章 教育的生态观 / 郭实渝 231
第10章 性、性别与身体间的关系──Pagano与Leach的对话 / 方永泉 261
第11章 权力、知识与兴趣──个人主义与自主的争议 / 苏永明 301
索引 323
编者在2001至2006年期间,承蒙教育部顾问室三度补助,并在国内众多教育哲学先进的鼎力协助之下,终能完成P. H. Hirst和P. White所编之一套四册文集《教育哲学:分析传统中的主要论题》(Philosophy of education: Major themes in the analytic tradition)的经典研读活动,对以英国教育哲学研究典律为核心所发展出的近五十年之英文代表着作,做了详尽的述评。研读活动除架设网站,公告研读成果,借以带动国内、外教育哲学爱好者之热烈讨论(目前网站仍在运作中,阅览及讨论人数已超过六万人次)外,并将述评内容集结,委由师大书苑出版成书,一共四册,分别是:《教育哲学述评》、《教育与人类发展:教育哲学述评(二)》、《民主社会中的教育正义:教育哲学述评(三)》、《课程与教学哲学:教育哲学述评(四)》,此四册述评文集,为国内、外教育哲学基础研究文献注入新血,也成了教育哲学学者研究及教学之重要参考依据。
2008年编者第四度获教育部顾问室补助,选择Wendy Kohli主编之《教育哲学的批判性对话》(Critical conversation in philosophy of education)一书作为举办经典研读会之研讨文本,该书之宗旨乃在透过学者之间的批判性对话,展现多元视野、聆听不同声音、理解多重思维,成功描绘出美国教育哲学之传统根基与发展走向,实为了解美国教育哲学研究典律不可多得之参考文献,若与前述P. H. Hirst和P. White所编之文本相较,将有助于釐清英、美两国教育哲学发展重点之同异。
Wendy Kohli系为美国当前极受敬重及活跃之教育哲学家,曾任美国教育研究学会(American Educational Studies Association)会长,现为菲尔菲德大学(Fairfield University)教育哲学教授。在《教育哲学的批判性对话》一书中,Kohli邀集之撰稿者多为望重士林之代表性学者,包括Maxine Greene, Walter Feinberg, D. C. Phillips, Jane Roland Martin, Nicholas Burbules, Nel Noddings, Lynda Stone, Harvey Siegel, Kevin Harris, Patricia White, C. Bowers, James D. Marshall等人,阵容皆为一时之选。受邀学者各有专攻,背景兼容多元种族、不同性别、多样文化,构成一幅「百家齐鸣、视野交融」的对话景象。如能深入阅读该书各篇文章,对于建立开阔的研究态度、提升论述能力以及认识教育哲学新兴议题,均将获益匪浅,此为编者选择该书举办研读会之初衷。
研读活动在学者及学生们的热烈参与下,顺利于2009年6月完成。为了分享,也为了保留辛勤研读的成果,我们商请导读学者们于研读会后,再度审视、修正导读文稿,至今定稿,并在学富出版社于雪祥先生的支持下出版。阅读此书,读者将对「什么才算是教育哲学」?「什么是适切的教育目的」?「后现代社会中如何进行道德教育」?「不确定的年代里如何理解知识与确定性」?「文化、艺术的文本再现特性如何影响其教育或社会实践意义」?「资本主义下的生态永续如何可能」?「性、性别和身体有何独特的教育意义」?「权力、知识与兴趣如何左右自主的教育」?等等新兴教育哲学议题有一深刻、多元而鲜明的认识。果能如此,将不枉我们多年筹划的苦心,期望借此能对教育哲学园地的耕耘,略尽绵薄之力。
林逢祺、洪仁进 谨识
2011. 02. 19
這本《教育哲學:新興議題研究》的書名,一開始就引起我極大的好奇。身為一個在台灣教育體系裡摸索多年的觀察者,我總覺得教育的發展,常常是跟著時代的脈動在搖擺,而「新興議題」這個詞,恰好點出了當下教育所面臨的挑戰與未來可能的方向。我很好奇,作者會如何定義這些「新興」的議題?是科技的快速迭代如何影響學習模式?還是全球化浪潮下,我們該如何培養具有跨文化視野的下一代?抑或是社會結構變遷,對教育公平性提出的新詰問?我期待這本書能帶我一窺究竟,了解這些議題背後深層的哲學思辨,以及它們如何具體地在我們的教育現場落地生根,甚至引發新的爭論。同時,我也想知道,作者對於這些議題的觀察,是否也反映了台灣教育的某些特質,或者是否提供了與國際接軌的視角,讓我們能更清晰地認識自己在教育發展這條漫漫長路上所站的位置,以及我們還有哪些可以努力的方向。這不僅是一本學術性的探討,更可能是一面能照見台灣教育未來發展趨勢的鏡子。
评分讀到《教育哲學:新興議題研究》這個書名,我腦海中瞬間浮現的是過去幾年來,台灣教育界各種熱烈的討論。從十二年國教的課綱微調,到STEAM教育的推動,再到近年來對品格教育、生涯發展的重視,這些都顯然是「新興議題」的範疇。我想,作者應該會從哲學的視角,深入剖析這些議題為何會成為「新興」?它們的出現,是否是對過去傳統教育模式的一種反思與挑戰?例如,當我們談論資訊素養、數位學習時,這背後隱藏著的是對知識獲取方式、學習主體性的重新定義。又或者,當我們強調探究式學習、專題製作,這是不是在質疑過去以教師為中心的單向傳輸模式?我尤其關注的是,作者如何看待這些「新興議題」與「永恆議題」之間的關聯。教育的本質——例如啟迪民智、培養健全人格——是否因為時代變遷而有所改變?還是說,這些「新興議題」只是為了解決當代問題而發展出的新方法,而其核心價值依然是相同的?這本書或許能為我們釐清這些複雜的關係,提供更清晰的理論架構,幫助我們理解當前教育改革背後的哲學邏輯,不致於隨波逐流。
评分「教育哲學:新興議題研究」,這書名立刻勾起了我對台灣教育現場一些難解的困惑。我總覺得,我們好像一直在追趕著各種「新」的東西,但有時候又抓不住核心。所謂的「新興議題」,究竟是指什麼?是教育體制本身的改革,還是教學方法上的創新?例如,近年來大家都在談論的素養導向教學,這背後其實牽涉到對「學習」本質的重新定義,以及對「能力」的理解。這本書會不會從哲學的根源去探討,為何我們需要素養導向?它與過去強調知識記憶的教育有何本質上的不同?又或者,它會不會討論到在地文化與全球化思潮的衝突與融合,如何在強調國際競爭力的同時,不忘培養學生的在地認同感?我特別期待作者能深入分析這些議題背後所蘊含的價值觀,以及它們是如何影響我們對「好教育」的定義。這不僅是學術上的探討,更可能是對我們當前教育實踐的一種反思,幫助我們釐清方向,不至於迷失在眾多「新興」的名詞之中,而能找到真正有意義、有價值的教育方向。
评分這本《教育哲學:新興議題研究》的書名,讓我聯想到近年來台灣教育界不斷湧現的各種新名詞、新趨勢。從「雙語教育」的推動,到「創客教育」的興起,再到對「生命教育」、「品德教育」的強調,這些都像是「新興議題」的體現。我想,作者一定會從更深層次的哲學角度,去探討這些議題的意義與影響。例如,當我們推動雙語教育時,這背後隱藏著的是對語言、文化認同、以及全球化思維的哲學考量。它會不會討論到,在追求國際化能力的同時,我們該如何平衡本土語言與文化的傳承?又或者,當我們強調創客精神,鼓勵學生動手實踐、解決問題時,這是否代表著一種對傳統學術導向教育模式的挑戰,以及對「知識」與「能力」定義的重新詮釋?我很好奇,作者會不會探討這些「新興議題」之間彼此之間的關聯性,以及它們如何共同塑造著當代教育的樣貌。這本書或許能為我們提供一個更宏觀的視角,幫助我們理解這些看似獨立的議題,其實都指向了教育在快速變遷的社會中所面臨的共同挑戰,以及未來教育發展的可能方向。
评分這本《教育哲學:新興議題研究》光聽名字,就讓我聯想到許多關於未來教育的可能性。我一直在思考,在這個瞬息萬變的時代,教育該如何培養能夠適應未來、甚至引領未來的下一代?「新興議題」這個詞,似乎就點出了這份緊迫感。我很好奇,作者會不會觸及到像是人工智慧在教育中的角色、數位落差的擴大、或是全球公民意識的培養等話題。尤其是在地緣政治與資訊爆炸的時代,教育如何能夠幫助學生建立批判性思考的能力,分辨真偽資訊,並培養同理心與跨文化溝通的技巧,這都是非常重要的課題。我期待這本書能提供一些深刻的見解,說明這些「新興議題」如何挑戰我們現有的教育觀念,以及我們需要採取哪些哲學上的調整,來應對這些挑戰。它是否會探討教育目的的轉變?從過去單純的知識傳授,轉向更強調技能、態度與價值的培養?我希望透過這本書,能對未來教育的發展方向有更全面的認識,不只關注學術上的突破,更能體察到教育與社會、科技、甚至人性的互動關係。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