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教育革新引论

学校教育革新引论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教育改革
  • 学校教育
  • 教育创新
  • 教育理论
  • 课程改革
  • 教学方法
  • 教育政策
  • 基础教育
  • 教育发展
  • 高等教育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的十四篇文章,或从历史的角度分析教育改革经验、或从未来的观点讨论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其核心都在探究优质学校教育的要诀:提高教师专业精神、优化学校环境、改进课程与教学品质,以便让每位学生都能成功的学习。本书适合职前与在职教师、教育研究人员,以及关心学校教育革新的各界人士细细品味。

作者简介

单文经

  现任中国文化大学师资培育中心专任教授,曾任宜兰县冬山国中学教师、国立台湾师范大学教育学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佛光大学教育资讯学系教授兼主任,澳门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兼院长。单教授曾发表于TSSCI或CSSCI期刊或获国科会奖励的论文共三十余篇;其他中英文期刊论文、专书论文百余篇。单教授着有道德教育初探(1982)、课程与教学研究(1992)、班级经营策略研究(1994)、美国教育研究(1998)、鹿港镇志─教育篇(2000)、教学引论(2001)、课程与教学(2002);与人合着有教学原理(1995)、师生关系与班级经营(1996)、香港教育(2000);主编有课程与教学新论(2004)、香港与澳门的教育与社会(2005)、澳门教育史论文集第一辑(2008)、澳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文选─教育篇(2009)。单教授并译有道德发展与教学(1986)、道德发展的哲学(1986)、美国公民与政府课程标准(1995)、教学原理(1999)、革新的课程领导(2000)、课程统整(2000)、校长的课程领导(2001)、课程统整的十种方法(2003)、班级经营的理论与实务(2004)、中小学课堂的教学评量(2006)、教学哲学(2007)等。

现代社会转型与全球化背景下的教育重塑:一本关于教育哲学与实践的深度探索 本书聚焦于理解并应对21世纪初叶以来,人类社会在技术革命、全球化浪潮以及价值观剧变中所面临的深刻挑战,并着力探讨教育体系如何进行根本性的、前瞻性的重构,以培养能够适应并引领未来复杂世界的公民与劳动者。 本书并非一部关于特定学科教学法或课程改革的工具书,而是一场关于教育本质、目的与未来形态的哲学思辨与实证分析的交汇。我们坚信,任何有效的教育改革,必须植根于对人类发展规律、社会演变趋势的深刻洞察之上。因此,全书的结构围绕“诊断—反思—构建”的逻辑链条展开。 --- 第一部分:现代性危机的诊断——教育系统的失位与张力 本部分深入剖析了当代教育体系在面对快速变化的外部环境时所暴露出的结构性困境与功能失调。我们首先考察了自工业化时代奠基的标准化、分层化教育模式,在信息爆炸、知识半衰期急剧缩短的今天,如何成为创新的桎梏。 1. 工业遗产与后工业需求的错位: 详细分析了“效率至上”和“知识灌输”的范式如何固化了教育的等级结构,并抑制了个体化学习的潜力。书中引入了大量跨文化案例,对比了不同国家在处理这种结构性张力时所采取的路径差异及其后果。我们特别关注了“技能鸿沟”的扩大,即传统教育输送的人才能力与新兴经济对复合型、创造型人才需求的错位现象。 2. 全球化、流动性与身份认同的迷思: 全球化不仅是经济现象,更是文化和教育理念的跨界流动。本章探讨了在民族国家教育体系内部,如何处理全球公民教育的诉求与维护本土文化传承之间的复杂关系。我们批判性地审视了某些强势文化输出对教育内容的“殖民化”倾向,并呼吁构建更具韧性和对话性的知识谱系。 3. 技术奇点与人类心智的边界: 鉴于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前沿技术对认知能力定义本身的颠覆,本部分用专门的章节来探讨教育体系对“智能”的过时定义。我们追问:当外部工具可以承担大量信息记忆与计算任务时,教育的价值核心应当转向何处?是从“我知道什么”转向“我能做什么”以及更深层次的“我是谁”。 --- 第二部分:教育哲学的重构——从知识传递到能力生成的范式转换 如果说第一部分是“病理分析”,那么第二部分则是“疗法设计”。本部分致力于构建一套支撑未来教育变革的哲学基石,强调教育目标从“知识同质化”向“能力多元化”的根本性转变。 1. 实践理性与批判性思维的回归: 深入探讨杜威、哈贝马斯等思想家关于教育与民主社会构建关系的论述,并将其应用于当代情境。本书倡导的“实践理性”教育,要求学习不再是抽象的符号操作,而是嵌入到真实问题解决场景中的深度参与。这包括对“问题域”(Problem Domain)的界定,以及如何设计能激发深度质疑而非简单服从的学习任务。 2. 韧性、适应力与终身学习的本体论: 在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中,“生存能力”的定义已然改变。本书提出“认知韧性”(Cognitive Resilience)的概念,探讨如何通过系统性的教育设计,培养个体在面对认知冲突、信息过载和失败经验时,保持心智开放和持续学习的能力。这涉及对“错误”在学习过程中角色的重新定位。 3. 伦理教育与科技责任: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伦理困境日益尖锐。本部分强调,未来的教育必须将伦理维度内化为核心素养,而非附加课程。重点分析了如何教授关于算法偏见、数据主权、生物伦理等前沿议题的思辨能力,培养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科技参与者。 --- 第三部分:教育生态的重塑——组织、评估与学习环境的革新 理论的深刻性必须通过可操作的实践框架得以实现。本部分将目光投向教育实施的层面,探讨实现哲学愿景所需组织结构、评估体系以及学习环境的实质性变革。 1. 评估体系的去标准化与个性化路径: 传统的标准化考试被视为扼杀创造力和个体差异的主要工具。本书提出了“过程性评估”(Assessment for Growth)的深化模型,强调使用基于表现(Performance-Based)、档案袋(Portfolio)以及同行反馈的综合性评价系统。特别关注如何通过先进的数据分析工具,在不牺牲公平性的前提下,实现对学生学习轨迹的精细化描述。 2. 教师角色的再定义与专业共同体建设: 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唯一来源,而是学习的设计者、引导者和学习社区的构建者。本书详细阐述了教师专业发展的新模型,侧重于培养教师的“跨学科整合能力”和“学习环境策展能力”。同时,探讨了如何通过建立强健的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PLC),促进知识和实践的内部循环与迭代。 3. 开放教育资源与混合式学习的深度融合: 本章探讨了技术如何从辅助工具升级为教育结构本身的一部分。重点在于如何构建“混合式学习”(Blended Learning)模式,使其超越简单的线上线下叠加,真正实现资源的最优化配置,确保无论身处何地,学习者都能获得高质量、相关性强的教育体验。这要求对学习空间的设计、时间安排的弹性化以及数字素养的普及提出极高要求。 --- 结论:迈向“意义导向”的教育未来 本书的最终目标是激发一场深刻的社会对话,促使教育界、政策制定者以及社会大众共同思考:我们希望培养出什么样的下一代?本书不提供现成的、一劳永逸的解决方案,而是提供一套严谨的分析工具和前瞻性的思考框架,旨在引导读者超越表层改革的喧嚣,直面教育系统的深层结构矛盾,共同擘画一个更加公平、更具人文关怀、更能激发人类潜能的未来教育图景。这本书是献给所有致力于在复杂世界中寻求教育真义的探索者们的深度思考之作。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自序  iii

历史
1. 教育改革性质的历史分析  1
2. 教育改革与科举文化  29
3. 论革新课程实验之难成  39
4. 美国中小学历史课程标准争议始末(1987-1996)  79
5. Rugg及Bruner社会领域课程改革经验的启示  123
6. 澳门教育发展的后殖民反思  161

趋势
7. 教育变革的第四条路线  197
8. 世界一流学校成功的秘诀  209
9. 高等教育发展的世界趋势  219
10. 课程与教学改进的世界趋势  229
11. 课程改革与教师培训  269
12. 国民中学教师对九年一贯课程改革的认知与态度以及研习的效应  293
13. 国民中小学应兼重能力培养与知识或讯息习得的教学  319
14. 同中有异──多元文化社会中的教学原则  349
索引  381

图书序言

自序

  这本论文集中的十四篇文章,主轴是以学校教育为范围的革新议题。这些文章都是先后在过去十年之间完成,且分别在台湾为主的大中华地区的期刊、报章或研讨会发表。这段时间,这些地区和世界其他地区一样,社会持续发生剧变,整体教育亦随之改革。这些教育改革的重点,皆是冀望在「建立终身学习社会」的大前提之下,以「教育松绑」、「畅通升学管道」、「提升教育品质」等做法,达到「带好每位学生」的目标;而让每所学校都能「带好每位学生」,更是其中的重中之重。台湾的行政院教育改革审议委员会于1996年12月公布的《教育改革总谘议报告书》所指出的:

  带好每位学生的改革方向,旨在发展适性适才的教育,兼顾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的理想,提供每位学生最适性的教育。其改革重点在于改革课程与教学、营造学校成为学习社区、保证教学品质、推展多元文化教育等项(摘9)。

  这一宣示,应该是过去十多年台湾乃至中、港、澳各地各级学校教育革新的努力方向,而这也正是十四篇文章聚焦之所在。

  浅见以为,我们应该体认人间「变化即实在」的假定,也要接受人类「经验延续性」的预设。因为有变化,革新才可能形成,人类的经验方才可能成长;因为有延续,历史才可能传承,发展的趋势方才可能归结。所以,讨论任何问题,都不能或忘「延续中有变化,变化中有延续」的基本原理。尤其,看似永不止休、变化多端的教育问题,也一定有其延续或不变的轨迹可循。文集中的各篇文章,或探讨教育改革的历史演进轨迹,或归结学校革新的未来发展趋势,即是此种体认的再现。

  于是,本人乃将这些文章粗分为二个部分:历史和趋势。历史着眼于过去,趋势则瞻望未来。然而,由过去看现在,现在是「未来」;由未来看现在,现在是「过去」;过去、现在、未来是不可断裂的连续体,也是持续变化逡巡前进的动态体。然而,无论变与不变,人世之间的各项活动,皆应以「止于至善」为最高指导原则;在讨论教育问题时,更应尽可能以优质的施为,达成发扬人性、提升人格与改善人生的目的。本人深信,「止于至善」也是一切学校教育革新措施不可须臾偏离的方向。

  这本论文集取名「引论」,是期望书中所集的拙文,不论是否识小见微,皆能通过付梓之便公诸于世,以广征雅言高论,用收抛砖「引」玉之效。也因为如此,本人十分感谢为这些文章提供发表园地的有关单位。最后,要感谢家人长久以来的全力支持,让我能专注于研究的工作。中国文化大学教育学院院长张建成教授的鼓励,学富文化事业公司于雪祥先生慨允出版,亦一併致谢。

单文经 谨识
民国100年2月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最近翻到一本名為《學校教育革新引論》的書,實在是太吸引人了!台灣的教育環境變化真的很快,每一年都有新的政策、新的想法出現,有時候真的會讓人眼花撩亂。尤其是現在的家長,對孩子的教育投入非常多心力,但有時候又會覺得迷惘,不知道該怎麼幫孩子適應這些變革。這本書聽起來就像是為我們這種情況而生的,希望能提供一些清晰的指引。 不知道這本書裡面,會不會針對台灣現行的教育體制,提出一些比較深入的剖析?像是我們一直強調的「素養教育」,它究竟在學校裡是如何實踐的?又有哪些可能遇到的困難?還是說,它會從比較宏觀的角度,去探討教育革新在全球的趨勢,然後再帶回台灣的脈絡?我一直覺得,了解國際上的教育發展,對我們非常有幫助,可以讓我們知道還有哪些可以學習,或者避免掉一些不必要的彎路。 我個人很想知道,這本《學校教育革新引論》會不會討論到「學習」本身這件事。在不斷變化的時代,學習的方式、內容,甚至是學習的意義,都可能需要重新被定義。現在的孩子們,資訊來源越來越多元,他們不再只是被動接收知識,而是可以主動去探索。學校教育的革新,會不會也涉及到如何培養孩子自主學習的能力?如何讓他們在海量的資訊中,學會篩選、判斷、以及創造? 另外,我想這本書應該也會觸及到「教師」這個關鍵角色。教育的革新,最終還是要靠老師們在第一線去實踐。不知道書裡會不會談論到,如何在教育革新的過程中,支持老師們的專業發展?提供他們必要的資源和培訓?畢竟,老師們的熱情和專業,是教育革新能否成功的基石。我期待書中能提供一些關於教師專業成長和支持的建議,讓老師們在面對變革時,更有信心和力量。 最後,我很想知道,這本書對於「評量」這件事,會有什麼樣的看法。長久以來,分數和升學考試一直是衡量學生表現的主要標準,但這也常常引起家長和老師的擔憂。教育革新,是否也意味著我們需要重新思考,如何更全面、更公平地評量學生的學習成果?而不是只看重單一的分數。我希望這本書能提供一些創新的想法,讓我們可以擺脫考試的迷思,真正看見學生的多元潛能。

评分

這本《學校教育革新引論》的光名字就讓人很有想像空間,特別是在台灣這個對教育議題非常敏感的社會。我覺得,教育的革新絕對不是一蹴可幾的事情,它需要很多人的共同努力,也需要時間的沉澱。這本書聽起來,就像是要帶我們一起去思考,在變動的世界裡,學校教育應該朝哪個方向走,才能真正培養出適應未來的人才。 我猜測,書中應該會觸及到「科技」在教育中的應用。現在的科技發展這麼快,很多線上學習平台、數位工具都已經進入了學校。不知道這本書會怎麼看待科技在教育革新中的角色?是把它視為一種工具,還是它本身就能帶來一些根本性的改變?我對這個部分很感興趣,想知道如何才能善用科技,讓學習變得更有效率、更有彈性,同時又不忽略人與人之間的互動。 另外,我想這本書或許也會探討「學校的自主性」這個議題。台灣的學校,在推動革新時,常常會受到各種政策和體制的限制。不知道這本《學校教育革新引論》會不會呼籲給予學校更多的彈性和空間,讓老師們能夠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去設計更貼近他們需求的課程和教學?我認為,一個有自主性的學校,才能真正發揮它的創新能量。 我特別希望,這本書能夠帶領我們去思考「家長的角色」。現在的家長,對教育的參與度非常高,但也可能因為過度的關心,反而造成孩子的壓力。不知道書中會不會提供一些建議,讓家長們能夠更有效地與學校合作,共同為孩子的成長負責,而不是把所有責任都推給學校。 總之,這本《學校教育革新引論》聽起來就是一本能夠啟發思考的書,它應該會讓我們更清楚地認識到,為什麼學校教育需要改變,以及我們應該如何共同努力,為下一代創造一個更優質的學習環境。我期待它能夠提供一些深刻的見解,讓我們對台灣的教育發展有更全面的認識。

评分

最近接觸到一本叫做《學校教育革新引論》的書,讓我不禁對台灣的教育現場充滿了好奇與期待。身為一個長期關注教育發展的讀者,我總覺得台灣的教育體系在追求進步的同時,也面臨著許多結構性的挑戰。這本書名,恰恰點出了許多人心中最關切的核心:如何讓學校教育變得更好,更有前瞻性。 我不確定書中是否會深入探討「在地化」的議題,也就是說,教育革新在台灣的實踐,是否能夠充分考慮到我們獨特的社會文化背景、歷史脈絡以及城鄉差距等因素。畢竟,一套放諸四海皆準的教育模式,未必能夠完全適用於台灣。我希望作者能夠提出一些能夠貼近台灣實際情況,且具有可行性的革新方向。 另外,我對於「革新」的內涵非常感興趣。它會不會僅僅是課程的微調,或是教學方法的更新?抑或是,它會觸及到更深層次的議題,例如教育的價值觀、學校的角色定位,甚至是如何培養真正具有公民意識和社會責任感的下一代。畢竟,教育的最終目標,不應該只是學業上的成就,更應該是人格的塑造和社會的進步。 我特別希望這本《學校教育革新引論》能夠引導我們去思考,在推動教育革新的過程中,如何才能真正實現「以學生為主體」的核心理念。這聽起來很簡單,但在實際操作中,卻往往會面臨許多阻礙。如何讓每個孩子都能夠找到自己的興趣,發展自己的潛能,並且在安全的環境中獲得良好的學習體驗,這些都是我非常關注的。 我預期這本書會帶給讀者一些啟發性的思考,而不是提供一套標準答案。畢竟,教育革新是一個持續不斷的過程,需要集體的智慧和努力。我希望透過閱讀這本《學校教育革新引論》,能夠激發更多人參與到討論中,共同為台灣的教育未來貢獻一份心力。

评分

这本书我真的早就聽說了,名字叫《學校教育革新引論》,聽起來就很有深度,像是那種會讓人思考很久的書。我對教育一直很有興趣,尤其是在台灣,我們對教育的關注度絕對是世界頂尖的。每次看到新聞報導什麼教育改革,或者哪個學校又出了什麼新的教學法,心裡都覺得既期待又有點擔憂。畢竟,教育是影響下一代的關鍵,任何一點點的變動,都可能牽動很多學生的未來。 這本《學校教育革新引論》聽名字,應該是在談論學校教育這個大體系裡面,有哪些地方需要改變,需要進步。我猜想,它可能不會只停留在理論層面,而是會深入探討實際的案例,比如台灣近幾年推動的十二年國教,或者是素養教育的實施,這些都是我們一直在摸索的。不知道書裡會不會有針對這些議題的分析,有沒有提出一些具體的方向,讓我們這些關心教育的人,能夠更清楚地了解現況,並且找到可以努力的方向。 我特別好奇的是,書裡會不會探討「革新」這個詞背後的意義。教育的革新,究竟是要改什麼?是課程內容的調整?教學方法的創新?還是評量機制的變革?又或者是學校組織結構的重塑?這些聽起來都非常龐大。而且,在台灣這樣一個充滿變動的社會裡,教育的革新,又要如何兼顧傳統與現代?如何平衡升學壓力與學生的多元發展?這些都是我在閱讀這本書之前,腦海中冒出來的各種問題。 我希望這本書能提供一些不一樣的視角,不只是從老師或學生的角度來看教育,而是能夠更宏觀地去看待教育這個社會系統。像是政策制定者、家長、甚至是整個社會對教育的期待,這些都會影響到學校的運作。我猜測,《學校教育革新引論》可能會帶我們去思考,為什麼我們需要教育革新?革新的目標是什麼?以及,在革新的過程中,我們又會面臨哪些挑戰?我非常期待能從書中獲得一些啟發。 對於「引論」這個詞,我也覺得很有意思。它代表著這本書應該是一個起點,一個引導。不是那種鉅細靡遺、給你所有答案的書,而更像是一扇窗,打開了讓你看到教育革新的廣闊天地,激發你進一步探索的興趣。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引起讀者對學校教育更深層次的思考,而不只是停留在表面的討論。畢竟,真正的革新,需要的是集體的智慧和持續的努力。

评分

拿到《學校教育革新引論》這本書,我真的覺得它的名字非常響亮,聽起來就像是要帶我們進入一個全新的教育視野。在台灣,大家對於下一代的教育總是非常重視,每次看到新聞上報導的教育新政策,心裡都會很期待,但有時候又會覺得有點擔心,不知道這些改變對孩子們來說是真的好,還是只是在追逐潮流。 我很好奇,這本書會不會探討到「學科」與「跨領域」之間的平衡。現在很多學校都提倡跨領域學習,這聽起來很棒,可以讓孩子們的知識更連結,更有應用性。但同時,傳統的學科知識還是很重要,畢竟每個學科都有其獨特的邏輯和深度。不知道書中會不會針對這個矛盾,提出一些比較有建設性的看法,讓我們知道如何在學科的紮實基礎上,去發展跨領域的能力。 另外,我也想知道,這本書會不會從「教育公平」的角度出發,去談論學校教育的革新。台灣社會還是存在一些城鄉差距,或者家庭背景的差異,這些都會影響到孩子們獲得教育資源的機會。我希望書中能夠探討,如何透過教育革新,來縮小這些差距,讓每個孩子,無論身處何種環境,都能夠享有優質的教育。 我對於「學習動機」的培養,也一直很感興趣。現在的孩子們,好像越來越難對單純的學習內容產生興趣,他們需要更有趣、更有互動性的方式。不知道這本《學校教育革新引論》會不會提供一些方法,來幫助老師和家長們,激發孩子們內在的學習動力,讓學習變成一件快樂而有意義的事情,而不是一種壓力。 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成為一個引導,讓我們能夠更深入地理解學校教育為何需要革新,革新的方向在哪裡,以及我們如何在日常生活中,為這個目標貢獻心力。我希望它能夠帶來一些真正有用的觀念和實踐方法,讓台灣的教育能夠與時俱進,為我們的下一代提供更好的發展平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