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的十四篇文章,或从历史的角度分析教育改革经验、或从未来的观点讨论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其核心都在探究优质学校教育的要诀:提高教师专业精神、优化学校环境、改进课程与教学品质,以便让每位学生都能成功的学习。本书适合职前与在职教师、教育研究人员,以及关心学校教育革新的各界人士细细品味。
作者简介
单文经
现任中国文化大学师资培育中心专任教授,曾任宜兰县冬山国中学教师、国立台湾师范大学教育学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佛光大学教育资讯学系教授兼主任,澳门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兼院长。单教授曾发表于TSSCI或CSSCI期刊或获国科会奖励的论文共三十余篇;其他中英文期刊论文、专书论文百余篇。单教授着有道德教育初探(1982)、课程与教学研究(1992)、班级经营策略研究(1994)、美国教育研究(1998)、鹿港镇志─教育篇(2000)、教学引论(2001)、课程与教学(2002);与人合着有教学原理(1995)、师生关系与班级经营(1996)、香港教育(2000);主编有课程与教学新论(2004)、香港与澳门的教育与社会(2005)、澳门教育史论文集第一辑(2008)、澳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文选─教育篇(2009)。单教授并译有道德发展与教学(1986)、道德发展的哲学(1986)、美国公民与政府课程标准(1995)、教学原理(1999)、革新的课程领导(2000)、课程统整(2000)、校长的课程领导(2001)、课程统整的十种方法(2003)、班级经营的理论与实务(2004)、中小学课堂的教学评量(2006)、教学哲学(2007)等。
自序 iii
历史
1. 教育改革性质的历史分析 1
2. 教育改革与科举文化 29
3. 论革新课程实验之难成 39
4. 美国中小学历史课程标准争议始末(1987-1996) 79
5. Rugg及Bruner社会领域课程改革经验的启示 123
6. 澳门教育发展的后殖民反思 161
趋势
7. 教育变革的第四条路线 197
8. 世界一流学校成功的秘诀 209
9. 高等教育发展的世界趋势 219
10. 课程与教学改进的世界趋势 229
11. 课程改革与教师培训 269
12. 国民中学教师对九年一贯课程改革的认知与态度以及研习的效应 293
13. 国民中小学应兼重能力培养与知识或讯息习得的教学 319
14. 同中有异──多元文化社会中的教学原则 349
索引 381
自序
这本论文集中的十四篇文章,主轴是以学校教育为范围的革新议题。这些文章都是先后在过去十年之间完成,且分别在台湾为主的大中华地区的期刊、报章或研讨会发表。这段时间,这些地区和世界其他地区一样,社会持续发生剧变,整体教育亦随之改革。这些教育改革的重点,皆是冀望在「建立终身学习社会」的大前提之下,以「教育松绑」、「畅通升学管道」、「提升教育品质」等做法,达到「带好每位学生」的目标;而让每所学校都能「带好每位学生」,更是其中的重中之重。台湾的行政院教育改革审议委员会于1996年12月公布的《教育改革总谘议报告书》所指出的:
带好每位学生的改革方向,旨在发展适性适才的教育,兼顾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的理想,提供每位学生最适性的教育。其改革重点在于改革课程与教学、营造学校成为学习社区、保证教学品质、推展多元文化教育等项(摘9)。
这一宣示,应该是过去十多年台湾乃至中、港、澳各地各级学校教育革新的努力方向,而这也正是十四篇文章聚焦之所在。
浅见以为,我们应该体认人间「变化即实在」的假定,也要接受人类「经验延续性」的预设。因为有变化,革新才可能形成,人类的经验方才可能成长;因为有延续,历史才可能传承,发展的趋势方才可能归结。所以,讨论任何问题,都不能或忘「延续中有变化,变化中有延续」的基本原理。尤其,看似永不止休、变化多端的教育问题,也一定有其延续或不变的轨迹可循。文集中的各篇文章,或探讨教育改革的历史演进轨迹,或归结学校革新的未来发展趋势,即是此种体认的再现。
于是,本人乃将这些文章粗分为二个部分:历史和趋势。历史着眼于过去,趋势则瞻望未来。然而,由过去看现在,现在是「未来」;由未来看现在,现在是「过去」;过去、现在、未来是不可断裂的连续体,也是持续变化逡巡前进的动态体。然而,无论变与不变,人世之间的各项活动,皆应以「止于至善」为最高指导原则;在讨论教育问题时,更应尽可能以优质的施为,达成发扬人性、提升人格与改善人生的目的。本人深信,「止于至善」也是一切学校教育革新措施不可须臾偏离的方向。
这本论文集取名「引论」,是期望书中所集的拙文,不论是否识小见微,皆能通过付梓之便公诸于世,以广征雅言高论,用收抛砖「引」玉之效。也因为如此,本人十分感谢为这些文章提供发表园地的有关单位。最后,要感谢家人长久以来的全力支持,让我能专注于研究的工作。中国文化大学教育学院院长张建成教授的鼓励,学富文化事业公司于雪祥先生慨允出版,亦一併致谢。
单文经 谨识
民国100年2月
我最近翻到一本名為《學校教育革新引論》的書,實在是太吸引人了!台灣的教育環境變化真的很快,每一年都有新的政策、新的想法出現,有時候真的會讓人眼花撩亂。尤其是現在的家長,對孩子的教育投入非常多心力,但有時候又會覺得迷惘,不知道該怎麼幫孩子適應這些變革。這本書聽起來就像是為我們這種情況而生的,希望能提供一些清晰的指引。 不知道這本書裡面,會不會針對台灣現行的教育體制,提出一些比較深入的剖析?像是我們一直強調的「素養教育」,它究竟在學校裡是如何實踐的?又有哪些可能遇到的困難?還是說,它會從比較宏觀的角度,去探討教育革新在全球的趨勢,然後再帶回台灣的脈絡?我一直覺得,了解國際上的教育發展,對我們非常有幫助,可以讓我們知道還有哪些可以學習,或者避免掉一些不必要的彎路。 我個人很想知道,這本《學校教育革新引論》會不會討論到「學習」本身這件事。在不斷變化的時代,學習的方式、內容,甚至是學習的意義,都可能需要重新被定義。現在的孩子們,資訊來源越來越多元,他們不再只是被動接收知識,而是可以主動去探索。學校教育的革新,會不會也涉及到如何培養孩子自主學習的能力?如何讓他們在海量的資訊中,學會篩選、判斷、以及創造? 另外,我想這本書應該也會觸及到「教師」這個關鍵角色。教育的革新,最終還是要靠老師們在第一線去實踐。不知道書裡會不會談論到,如何在教育革新的過程中,支持老師們的專業發展?提供他們必要的資源和培訓?畢竟,老師們的熱情和專業,是教育革新能否成功的基石。我期待書中能提供一些關於教師專業成長和支持的建議,讓老師們在面對變革時,更有信心和力量。 最後,我很想知道,這本書對於「評量」這件事,會有什麼樣的看法。長久以來,分數和升學考試一直是衡量學生表現的主要標準,但這也常常引起家長和老師的擔憂。教育革新,是否也意味著我們需要重新思考,如何更全面、更公平地評量學生的學習成果?而不是只看重單一的分數。我希望這本書能提供一些創新的想法,讓我們可以擺脫考試的迷思,真正看見學生的多元潛能。
评分這本《學校教育革新引論》的光名字就讓人很有想像空間,特別是在台灣這個對教育議題非常敏感的社會。我覺得,教育的革新絕對不是一蹴可幾的事情,它需要很多人的共同努力,也需要時間的沉澱。這本書聽起來,就像是要帶我們一起去思考,在變動的世界裡,學校教育應該朝哪個方向走,才能真正培養出適應未來的人才。 我猜測,書中應該會觸及到「科技」在教育中的應用。現在的科技發展這麼快,很多線上學習平台、數位工具都已經進入了學校。不知道這本書會怎麼看待科技在教育革新中的角色?是把它視為一種工具,還是它本身就能帶來一些根本性的改變?我對這個部分很感興趣,想知道如何才能善用科技,讓學習變得更有效率、更有彈性,同時又不忽略人與人之間的互動。 另外,我想這本書或許也會探討「學校的自主性」這個議題。台灣的學校,在推動革新時,常常會受到各種政策和體制的限制。不知道這本《學校教育革新引論》會不會呼籲給予學校更多的彈性和空間,讓老師們能夠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去設計更貼近他們需求的課程和教學?我認為,一個有自主性的學校,才能真正發揮它的創新能量。 我特別希望,這本書能夠帶領我們去思考「家長的角色」。現在的家長,對教育的參與度非常高,但也可能因為過度的關心,反而造成孩子的壓力。不知道書中會不會提供一些建議,讓家長們能夠更有效地與學校合作,共同為孩子的成長負責,而不是把所有責任都推給學校。 總之,這本《學校教育革新引論》聽起來就是一本能夠啟發思考的書,它應該會讓我們更清楚地認識到,為什麼學校教育需要改變,以及我們應該如何共同努力,為下一代創造一個更優質的學習環境。我期待它能夠提供一些深刻的見解,讓我們對台灣的教育發展有更全面的認識。
评分最近接觸到一本叫做《學校教育革新引論》的書,讓我不禁對台灣的教育現場充滿了好奇與期待。身為一個長期關注教育發展的讀者,我總覺得台灣的教育體系在追求進步的同時,也面臨著許多結構性的挑戰。這本書名,恰恰點出了許多人心中最關切的核心:如何讓學校教育變得更好,更有前瞻性。 我不確定書中是否會深入探討「在地化」的議題,也就是說,教育革新在台灣的實踐,是否能夠充分考慮到我們獨特的社會文化背景、歷史脈絡以及城鄉差距等因素。畢竟,一套放諸四海皆準的教育模式,未必能夠完全適用於台灣。我希望作者能夠提出一些能夠貼近台灣實際情況,且具有可行性的革新方向。 另外,我對於「革新」的內涵非常感興趣。它會不會僅僅是課程的微調,或是教學方法的更新?抑或是,它會觸及到更深層次的議題,例如教育的價值觀、學校的角色定位,甚至是如何培養真正具有公民意識和社會責任感的下一代。畢竟,教育的最終目標,不應該只是學業上的成就,更應該是人格的塑造和社會的進步。 我特別希望這本《學校教育革新引論》能夠引導我們去思考,在推動教育革新的過程中,如何才能真正實現「以學生為主體」的核心理念。這聽起來很簡單,但在實際操作中,卻往往會面臨許多阻礙。如何讓每個孩子都能夠找到自己的興趣,發展自己的潛能,並且在安全的環境中獲得良好的學習體驗,這些都是我非常關注的。 我預期這本書會帶給讀者一些啟發性的思考,而不是提供一套標準答案。畢竟,教育革新是一個持續不斷的過程,需要集體的智慧和努力。我希望透過閱讀這本《學校教育革新引論》,能夠激發更多人參與到討論中,共同為台灣的教育未來貢獻一份心力。
评分这本书我真的早就聽說了,名字叫《學校教育革新引論》,聽起來就很有深度,像是那種會讓人思考很久的書。我對教育一直很有興趣,尤其是在台灣,我們對教育的關注度絕對是世界頂尖的。每次看到新聞報導什麼教育改革,或者哪個學校又出了什麼新的教學法,心裡都覺得既期待又有點擔憂。畢竟,教育是影響下一代的關鍵,任何一點點的變動,都可能牽動很多學生的未來。 這本《學校教育革新引論》聽名字,應該是在談論學校教育這個大體系裡面,有哪些地方需要改變,需要進步。我猜想,它可能不會只停留在理論層面,而是會深入探討實際的案例,比如台灣近幾年推動的十二年國教,或者是素養教育的實施,這些都是我們一直在摸索的。不知道書裡會不會有針對這些議題的分析,有沒有提出一些具體的方向,讓我們這些關心教育的人,能夠更清楚地了解現況,並且找到可以努力的方向。 我特別好奇的是,書裡會不會探討「革新」這個詞背後的意義。教育的革新,究竟是要改什麼?是課程內容的調整?教學方法的創新?還是評量機制的變革?又或者是學校組織結構的重塑?這些聽起來都非常龐大。而且,在台灣這樣一個充滿變動的社會裡,教育的革新,又要如何兼顧傳統與現代?如何平衡升學壓力與學生的多元發展?這些都是我在閱讀這本書之前,腦海中冒出來的各種問題。 我希望這本書能提供一些不一樣的視角,不只是從老師或學生的角度來看教育,而是能夠更宏觀地去看待教育這個社會系統。像是政策制定者、家長、甚至是整個社會對教育的期待,這些都會影響到學校的運作。我猜測,《學校教育革新引論》可能會帶我們去思考,為什麼我們需要教育革新?革新的目標是什麼?以及,在革新的過程中,我們又會面臨哪些挑戰?我非常期待能從書中獲得一些啟發。 對於「引論」這個詞,我也覺得很有意思。它代表著這本書應該是一個起點,一個引導。不是那種鉅細靡遺、給你所有答案的書,而更像是一扇窗,打開了讓你看到教育革新的廣闊天地,激發你進一步探索的興趣。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引起讀者對學校教育更深層次的思考,而不只是停留在表面的討論。畢竟,真正的革新,需要的是集體的智慧和持續的努力。
评分拿到《學校教育革新引論》這本書,我真的覺得它的名字非常響亮,聽起來就像是要帶我們進入一個全新的教育視野。在台灣,大家對於下一代的教育總是非常重視,每次看到新聞上報導的教育新政策,心裡都會很期待,但有時候又會覺得有點擔心,不知道這些改變對孩子們來說是真的好,還是只是在追逐潮流。 我很好奇,這本書會不會探討到「學科」與「跨領域」之間的平衡。現在很多學校都提倡跨領域學習,這聽起來很棒,可以讓孩子們的知識更連結,更有應用性。但同時,傳統的學科知識還是很重要,畢竟每個學科都有其獨特的邏輯和深度。不知道書中會不會針對這個矛盾,提出一些比較有建設性的看法,讓我們知道如何在學科的紮實基礎上,去發展跨領域的能力。 另外,我也想知道,這本書會不會從「教育公平」的角度出發,去談論學校教育的革新。台灣社會還是存在一些城鄉差距,或者家庭背景的差異,這些都會影響到孩子們獲得教育資源的機會。我希望書中能夠探討,如何透過教育革新,來縮小這些差距,讓每個孩子,無論身處何種環境,都能夠享有優質的教育。 我對於「學習動機」的培養,也一直很感興趣。現在的孩子們,好像越來越難對單純的學習內容產生興趣,他們需要更有趣、更有互動性的方式。不知道這本《學校教育革新引論》會不會提供一些方法,來幫助老師和家長們,激發孩子們內在的學習動力,讓學習變成一件快樂而有意義的事情,而不是一種壓力。 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成為一個引導,讓我們能夠更深入地理解學校教育為何需要革新,革新的方向在哪裡,以及我們如何在日常生活中,為這個目標貢獻心力。我希望它能夠帶來一些真正有用的觀念和實踐方法,讓台灣的教育能夠與時俱進,為我們的下一代提供更好的發展平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