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全美二十余年的《用心法则》(本书前身),温暖再版。
简单的问题,却总是无法解?
因为你被困在「分类思考」「自动行为」「单一观点」里了!
只要用心,就能看见问题核心,跳脱思想困境。
AMAZON读者★★★★★感动推荐
你常常忘了钱放在口袋,直接把裤子丢进洗衣机吗?走到家门口,才发现钥匙还插在车上?主管才刚交代的事转身就忘?以为厨房里杯子装的透明液体是水,想都没想就一饮而尽?注意!再这样不用心下去,你可能会酿下更恐怖,甚至出人命的大祸。
如果生活不用心,你很容易就被「每人限购两份」的广告骗进去;如果出去玩不用心,你很容易看也没看就一头栽进没有水的游泳池;如果工作不用心,你很容易因为僵化的过程在支票上签错日期,或让金额多一个零。
用心,对于微小的变化你会更敏锐;不用心,你只会没效率地一再上当。
作者南格教授是当代心理学界最重要的权威之一,她以超过五十个实验为基础,列举如「在服饰店对假人模特儿说借过」、「每次文件日期总是签错」、「习惯飞行温暖南方的机长忘了检查防冻装置」……等各种真实故事,诉说我们的生活实境,点出那些让人困扰、却又不易发现的问题。无论事业、感情、生活等各种层面,其实都存在着许多脉络,不同脉络又造成不同的思想与感情。与其钻牛角尖困处当下,你应该跳脱开来,将自己抽离到更大的架构,才能看见问题所在,松开固执的情绪,找到最适合也最舒服的解决方式。
阅读本书时,你会发现混乱的生活被抽丝剥茧,梳理成一条条清晰的思线。只要用心,就能看见问题的核心,好好应对各种状况,让心安定下来。
作者简介
南格(Ellen J. Langer)
哈佛大学心理学系教授,社会心理学计画主席,哈佛医学院的老年医学部门成员之一。曾获古根汉艺术基金奖,一九八八年荣获美国心理学联合会公共基金的心理学杰出贡献奖,并在学术领域中发表了超过七十五篇的期刊文章。其他着作包括《学习,本来就是一种享受》、《自制心理学》等书。
译者简介
谢伯让
国立台湾大学生命科学系学士,国立中正大学哲学研究所硕士,美国达特茅斯学院认知神经科学博士,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博士后研究员,现任杜克─新加坡大学医学研究院助理教授。译有《用心法则》、《用物理学找到美丽新世界》、《瞎吃》等书。
高薏涵
国立政治大学资管系学士,长年旅居美国专事翻译工作。
推荐序
用心:西方科学与东方哲学的混血知识 ◎王浩威
当世界和你都静止不动时,你将看不见一切。 ◎谢伯让
导论
第一部 不用心
1不用心的陷阱
我们建立了一个属于自己的、充满类别与差异的世界,而我们却也变成了自身的受害者。
2不用心的根源
最初,我们想借由标准与规则了解这个世界,后来却导致曲解的看法。
3不用心的代价
不用心所酿成的,除了小意外与悲剧外,在这两者之中还有一大块较不明显的范围:狭隘的自我形象、无心的残忍、失去控制力,以及受阻碍的潜力。
第二部 用心
4用心的本质
用心的关键特质为:一、创造新类别的能力;二、能够包容与接受新资讯;三、能够同时注意到多个角度与面向。
5用心变老
对于年老的僵化观念,会让我们认为「无能」是必然会发生的。当「变老」这个准备好的理由已经存在时,我们很少会再去寻求其他可能的解释。
6具有创意的「不确定性」
借着保持自由的思考,即使只有一分钟,我们或许就能够看得更清楚、更深入。
7工作场合中的用心行为
不用心,是将企业昨日的解决方案应用在今日的问题上;用心,是调整今日的需求以避免明日的困境。
8增加辨识力来减少偏见
如果你因为某个政治候选人是同性恋就不投票给他,或只因一位外科医生是女生、只因一位精神科医师是盲人、或只因一位潜在的顾问只有一只手臂,你就忽视小看他们,你可能会因此错失最优秀的人材。
9关心是重要的:用心与健康
当「心灵」处于某种脉络关系之中时,身体也必然会处于同样的脉络关系之中。为了达到一种不同的生理状态,有时候我们必须做的就是把心灵放到另一种脉络之下。
后记 超越用心
推荐序1
用心:西方科学与东方哲学的混血知识
假期和朋友到巴塞隆纳玩,一路漫游走走看看,累了找个地方坐。在一处甜品店里,两人正惊艳这家松饼的香脆,忽然就来了一个人,拿着纸本写满西班牙文直直塞过来。我们用尽各种语言,包括身体姿态,再加上店员的帮忙,好不容易才将他赶走,又重获安静,在这大都会的一个小小角落品尝这美好的滋味。
然而,还过了几分钟,忽然发现放在桌上的手机不见了。东找西找翻上翻下,都看不到了。
不就明明放在眼前,刚刚还在拍照把玩的?一个不经心,啥都不一样了。
这样的事情一直重复出现在我们的生活里,行骗也好,魔术也好,都是经常利用他物来将注意力转移而离开原来的关注。这样创造出来的不注意,和平常的漫不经心是稍稍不同,但认知心理学机转大抵都是一样,而且在英文里都可以称为「mindless」(不用心、漫不经心)。
在我们的生活中,大部分的时刻,都是漫不经心的。即便是自以为用心(比方我自己的例子:知道巴塞隆纳小偷颇多,特别提心吊胆的),也都会出现另一种疏忽──太警觉反而注意力容易固定到某些亮点上。
《用心,让你看见问题核心:跨过分类思考、自动行为、单一观点的局限思路》一书的英语书名「Mindfulness」是相对于前述的mindless,但大多是讨论人们为何会无法用心──其次才是用心的好处。
作者南格一九四七年生,是哈佛大学心理系第一位女性的终身教授,专攻错觉的掌控、决策过程、老化、和用心理论。
这些年来,Mindfulness成为认知心理学的显学,如何利用mindfulness来治疗忧郁症、焦虑症、改善生活品质、甚至应用到育儿领域的学术或临床讨论,几乎比比皆是。这现象忽然风起云涌,转变相当地快。二○○九年我在洛杉矶安那罕参加心理治疗演化大会时,第一次听到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精神医学教授西格尔(Daniel Siegel)做这一专题的研究,还觉得很新鲜,没想到一下子就成为显学了。国内一位临床心理教授就认为「这可能是认知行为治疗的第三波革命!」
在国内,翻译成中文的至少就有《是情绪糟,不是你很糟》、《减压,从一粒葡萄干开始》、《当下,繁花盛开》、《喜悦的脑》(以上为心灵工坊)、《第七感》(时报出版)等等,都是和mindfulness有关的。
然而,这个名词是相当难翻译。台湾目前以「正念」和「内观」最普遍。
在这译词下的mindfulness定义跟「用心」有所不同,是更强调对自己当下状态的察觉。这是六○年代东方哲学因嬉皮运动传入美国,其中包括冥想等活动逐渐扎根,成为东方传统在美国本土化的典范,才成为今天西方正统心理学的新一波。因此,从西方再传回华文的译名,变得十分东方。
然而,南格的「用心」也是mindfulness一词,是以西方传统心理学为主,从日常活随手可得的现象出发,佐以实验室的种种发现,基本精神上延续着西方心理学的传统。
最精彩的是,南格将这一股西方传统和新一波的东方混血产品放在一起谈论,让东方碰上西方,不但没有矛盾,反而点出了生命经验的普遍性,更是可以证明用心这样的讨论,几乎是我们生活中随时随地都可以运用的。
这是一本绝妙的好书,深入浅出地将我们生活的一举一动都参透了。
◎王浩威(台湾心理治疗学会理事长、知名作家)
推荐序2
当世界和你都静止不动时,你将看不见一切。
一八○四年,瑞士的哲学家托私勒(Ignaz Troxler)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当眼睛凝视在某处不动时,视野中的静止物体将会从视觉意识中消失。这就是所谓的「知觉消逝」(perceptual fading)或「托私勒消逝」。
同样的,我们的心灵也是如此。当你停止用新的观点接触世界,周遭就是一片死寂。南格博士的这本书就是在探讨用心和不用心的本质,及其对人们的影响。
那什么是「用心」呢?南格博士时常会问学校里的老师和学生们,什么是专心?什么是用心?大家总是回答:用心就像是用相机把眼前的事物牢牢捕捉下来,一动也不动地专注其中。南格博士认为,这种想法恰好突显出我们的不用心,而且更糟的是,我们一点都不知道自己不用心。这种把世界以静止方式捕捉起来的行为,刚好让我们陷入了不用心的陷阱,因为我们的心对静止不动的事物毫无兴趣。
这种不用心的根源,就在于我们的学习过程几乎都是在试着寻找事物的「确定性」。我们总是认为,只有找到确定的特质,我们才真的理解事物。但我们应该警惕的是,这些确定性会反过来造成我们的不用心。因为当我们找到了确定性,我们就会停止观察,其中的变动本质就会被我们忽略。
因此,南格博士认为,我们必须要随时以不同的观点去看待世界,或者操弄事物、或者转变心境,只有透过不断的变动和观察,我们的心才能保持灵活、才能创新。我们甚至应该要主动去面对「不确定性」所带给我们的恐惧感,只有透过探索「不确定性」,我们才能理解它的强大力量,这才是真的用心。
本书英文版出版已经超过二十年,至今已被翻译成十三种以上文字。二○○七年,笔者和高薏涵首次将此书译成繁体中文在台湾出版。二○一三年受邀写序,再次阅读此书后,不得不感叹科学实证的不朽性。你可以在书中发现当年南格博士所使用的崭新辞汇,现在都已经变成了众人琅琅上口的心理学概念,其背后扎实的实验证据更是让这些概念屹立不摇。
另外值得我们反思咀嚼的,就是书中彼此交错融合的科学与人文哲学思想。在这位哈佛大学心理学科学家的文字中,你不但可以感受到缜密的科学思维,更能够见识到西方知识份子惯有的丰富哲学涵养!
◎谢伯让(杜克─新加坡大学助理教授、脑与意识实验室主任)
当我看到这本书的书名《用心,让你看见问题核心:跨过分类思考、自动行为、单一观点的局限思路》时,脑海中立刻浮现出许多自己曾经走过的弯路。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每天都要面对无数的问题和决策,但我们往往很容易被表面的现象所迷惑,被固有的思维定式所束缚。就拿“分类思考”来说,虽然它能帮助我们快速理解事物,但过度依赖分类,很容易让我们忽略掉那些不属于任何类别,或者跨越多个类别的特殊情况。而“自动行为”,更是可怕,很多时候我们根本没思考就直接行动了,等到出了问题才后悔莫及。至于“单一观点”,更是导致很多冲突和误解的根源。我一直认为,真正解决问题,需要跳出这些局限,用一种更全面、更动态的眼光去看待。这本书的书名,正好精准地指出了我所面临的困境,也给出了一个充满希望的方向——“用心,让你看见问题核心”。我非常好奇,这本书会以怎样的方式,帮助我们训练“用心”的能力?它会提供哪些具体的工具和方法,来帮助我们识别和打破“分类思考”、“自动行为”和“单一观点”的限制?我期待它能为我带来全新的启发,让我能够更有效地解决生活和工作中的难题。
评分拿到这本书的书名《用心,让你看见问题核心:跨过分类思考、自动行为、单一观点的局限思路》,我内心涌起一股强烈的认同感。作为一名长期在职场打拼的人,我深切体会到,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无法突破瓶颈,不是因为能力不足,而是因为思维方式太过僵化。我们习惯性地用“分类”来理解世界,把人或事简单地归入某一类,然后按照既有的模式去应对,却忽略了每个个体和情况的独特性。更可怕的是,“自动行为”几乎贯穿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很多决定都是在无意识中做出的,一旦出现偏差,我们才恍然大悟,但往往为时已晚。而“单一观点”,则让我们在人际交往和团队合作中吃尽苦头,固执己见,听不进不同的声音,最终导致效率低下,甚至关系破裂。这本书的书名,恰恰点出了这些我们普遍存在的思维误区,并提出了“看见问题核心”这一令人期待的目标。“用心”二字,更是道出了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我迫切想知道,这本书将如何指导我们去“用心”?如何帮助我们真正地“跨越”这些思维的限制,从更深层次去理解和解决问题?我期待它能带来一些颠覆性的思维模式,让我能够以更清晰、更高效的方式面对生活中的挑战。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用心,让你看见问题核心:跨过分类思考、自动行为、单一观点的局限思路》,让我第一眼就感受到一种直击人心的力量。我一直觉得,我们在处理问题时,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想当然”。我们习惯性地将问题塞进预设的“分类”里,然后按照“自动”的程序去执行,殊不知,这样往往会让我们错过问题的真正关键。很多时候,我们以为自己很清楚问题所在,但实际上,我们只是看到了表面的枝节,而忽略了深层的原因。比如,工作中一个小小的失误,我们可能第一反应是责怪当事人,但如果深入探究,也许会发现是流程设计有问题,或者信息传递不畅。又或者,家庭中的一些小矛盾,我们总是纠结于眼前的争吵,却不去反思背后是否存在沟通模式的障碍。这本书的几个关键词——“分类思考”、“自动行为”、“单一观点”,就像是给我们揭示了我们思维的三大“坑”。我非常渴望知道,这本书到底会如何带领我们“跨过去”,如何让我们拥有一双“用心”的眼睛,去洞察那隐藏在表象之下的问题核心。我期待它能提供一些独特的视角和实用的技巧,帮助我打破固有的思维藩篱,成为一个更敏锐、更智慧的问题解决者。
评分我一直以来都很困扰于生活中的一些“卡关”时刻。明明知道该怎么做,也努力去做了,但就是达不到预期的效果,甚至会越弄越糟。后来我才慢慢意识到,很多时候是我们对问题的理解本身就存在偏差。我们习惯性地把事物归类,然后按照既定的模式去处理,就像是执行一套写好的程序,但现实世界哪有那么多标准化的流程呢?我们很多行为都是“自动”的,根本没经过大脑的深思熟虑,一旦遇到一点点变化,就手足无措。更别提“单一观点”了,我们往往容易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听不进别人的声音,或者固执地认为自己的看法才是唯一的真理。这本书的书名,特别是“用心,让你看见问题核心”,让我觉得它不仅仅是一本理论性的读物,更像是一种对我们日常思维方式的深刻反思和指引。它提出的“跨过分类思考、自动行为、单一观点的局限思路”,正是我急需去克服的障碍。我很好奇,它会如何引导我们去“用心”?是通过一些练习,还是通过一些案例分析?“看见问题核心”又是一个多么迷人的承诺,如果真的能做到,那将解决多少不必要的烦恼和内耗啊!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切实可行的方法,帮助我打破僵化的思维模式,以更全面、更深入的视角去审视和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各种挑战。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就让人眼前一亮,感觉很贴近生活,也说出了很多现代人常常遇到的困境。我一直觉得,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原地踏步,不是因为我们不够努力,也不是因为问题本身有多么复杂,而是因为我们看待问题的角度太狭隘了。就像看一幅画,如果只盯着局部看,可能永远无法理解整幅画的意境。我常常在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瓶颈,明明感觉自己已经尽力了,但结果却差强人意,事后复盘才发现,原来是自己被固有的思维模式给绑架了。比如,接到一个新项目,第一反应就是“啊,这个我以前做过,照搬就行”,结果往往是错漏百出。又或者,和家人朋友发生争执,总觉得是对方不理解自己,却很少反思是不是自己的表达方式有问题,或者是不是对方的观点也有值得商榷的地方。这本书的书名,就像一把钥匙,让我看到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可能性。特别是“跨过分类思考、自动行为、单一观点的局限思路”这几个关键词,简直戳中了我的痛点。我迫切想知道,这本书到底会提供什么样的方法,来帮助我跳出这些思维的窠臼,真正看见问题的本质,找到更有效的解决方案。它会不会提供一些实用的工具,让我能够有意识地去辨别自己的“分类思考”,去拆解那些“自动行为”,并且能够以更开放的态度去接纳和理解“单一观点”之外的可能性?我真的非常期待它能给我带来启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