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周刊》1341期特别报导
亚马逊书店★★★★★评价
《哈佛商业评论》评选为十大重要新观点
一个颠覆既有的商业行为、即将改变世界的新观点
奇异团队如何以超低价格提供高品质医疗服务,同时维持高获利?
宝侨的畅销商品在新市场碰壁之后竟然催生了更热卖的商品?
为了照护海地贫民而激发出的点子,如何在其他市场带来新生意?
世界的重心快速移动,过往成功的获利模式都不再管用,挑战和机会同时等在前方,彻底学会逆向创新,才有机会成为下一轮的赢家。
世界从不停止改变,要在未来站稳脚跟,逆向创新是最佳解答──
逆向创新是将一切归零,因应新兴市场的需求创新、找到定位并引爆潮流的现象。
过往我们总以为「创新」发生在先进国家,发展中国家不需要创新,从富国进口或模仿便可。然而,成长飞速、机会遍地的新兴市场,其发展途径却不循着先进国家过往的轨迹走……每个贫富之间的需求落差,都是全新的挑战和机会,你将断送大好前程还是找到好生意──端看「逆向创新」的能力。
逆向创新的迷思
◎「过季商品就能满足低收入族群。」 → SONY就是因此在中国市场败给三星。
◎「逆向创新就是产品的创新。」 → 逆向创新更多的是商业模式的创新(新的流程、合作关系、价值链),甚至也可能是「市场进入策略」的创新。
◎「在新兴市场创新利润极低,无利可图。」 → 产品重新设计,成本结构也会调整。APPLE、Canon都是市场上成功的证明。
◎「我们以技术着称,无法降低成本。」 → 奇异的案例让我们知道技术和成本可以并进。
◎「打入低价市场,势必威胁到原本商品的市占率。」 → 开拓市场远比死守市占率重要,在不同价格区间都拥有竞争力,是打进全球市场的先决条件。
逆向创新为他们找到新的机会……
◎宝侨(P&G)热销的「好自在」卫生棉在墨西哥碰了软钉子,于是重新检视对产品的预设想像,为大多女人需要久坐∕站、私人空间不足、如厕机会较少且环境湿热的新兴市场开发新产品。
◎一反一般大企业在新兴市场设分部、派资深员工驻点的常态,EMC在新兴市场中培植具有在地专业和敏锐度的创新者,并结合企业的全球资源,将「创新」扣成长链。
◎健康伙伴组织进驻贫穷的海地,为了降低医疗成本,结合整个社区资源并深入居民的日常生活,成功把「疾病照护」翻转成预防性的「健康照护」,成为医疗改革的典范。
300美元就能为低收入者盖出好房子?拥有哈佛商学院、塔克商学院等教授经验、曾在多家500大企业担任顾问的作者VG,同时也在「300美元造房」的计画中当起逆向创新的实践者。无论是学术、产业或社会改革,都有「逆向创新」可发挥之处,它是一把全方位利器,在成长停滞、苦闷的状态中带来新的可能,更给予我们把世界变得更好的机会。
作者简介
维杰.高文达拉简Vijay Govindarajan
达特茅斯大学塔克商学院教授,也是奇异公司的首位常驻教授兼首席创新顾问。他与奇异公司的首席执行官伊梅尔特引介的「逆向创新」概念,被《哈佛商业评论》(Harvard Business Review)评选为近十年来的十大最重要观点之一。
他曾任教于哈佛商学院、欧洲工商管理学院(INSEAD)及印度管理研究所;研究成果卓越,获奖无数,被列入《管理学会志》(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的名人榜,还有许多有影响力的刊物给予他指标性的头衔:《富比士》封他为「五大至尊策略执行教练」、《泰唔士报》尊他为「五十大商管思想家」等等。
全球五百大企业中,超过四分之一的企业曾经请他提供经营上的建议,其中包括波音、可口可乐、高露洁、迪尔、联邦快递、奇异、HP、IBM、摩根大通(J.P. Morgan Chase)、娇生、纽约时报、宝侨、新力(Sony)和沃尔玛等等。
克里斯.特林柏Chris Trimble
任教于塔克商学院,同时也是知名的演说家和企业顾问。过去十年他致力于研究执行创新计画的方法,并将成果集结在《创新的另一面》(The Other Side of Innovation)这本着作中。
二○○五年出版《创新战略者的十大法则》(Ten Rules for Strategic Innovators),探讨关于执行的觉知力。此书入选华尔街日报十大好书,也被《战略+商业》(Strategy + Business)杂志评为年度最佳书籍。
译者简介
陈亮君
国立中央大学英研所毕业,涉猎领域广泛,横跨商管、语言、文学、性别、表演艺术与电影等。获美国VETC(Vocational Education & Training Council, 国际职业教育及培训委员会)中英口译专业级(IVQ 5)证照。
前言
序
第一部分 逆向创新的挑战
第一章 未来需在离家千里之外寻求
跨国企业开启全世界的契机,不在于靠单纯的出口来满足新兴市场的需求,而是透过创新。
第二章 逆向创新的五个途径
要拟定策略,必须先了解逆向创新最常见的五个途径。
第三章 改变心态
让跨国公司获致如今成功的垫脚石,其实已成为在新兴市场创新的绊脚石。
第四章 改变管理模式
跨国企业要在新兴市场从零开始创新,必须採取新的管理模式,筹组「在地成长团队」。
随身法宝 逆向创新战术指南
第二部分 逆向创新进行式
第五章 罗技的悍「鼠」发威
一旦轻敌,你将付出惨痛的代价
第六章 宝侨家品的颠覆之举
在新兴市场,赢得陌生客户需要使出王牌
第七章 EMC的育苗计画
从养地培土开始,让逆向创新长成大树
第八章 破茧而出的迪尔公司
败战的滋味,换来新兴市场的前景
第九章 哈曼扭转自己的工程文化
革命式的解决方案可以直捣黄龙
第十章 奇异亚洲医疗保健事业的印度创新之旅
是那些在地工程师坚决的信念与充满启发的手法,造就了医疗市场的成长
第十一章 百事公司,焕然一新
想制作更有益于健康的食品,得放眼全球,在地扎根
第十二章 健康伙伴组织在健康护理领域的激进创新
开发中国家的医学可以增进已开发国家的健康
结论 坐而言不如起而行
逆向创新不仅有潜力能够改变你的企业,还能改变世界
附录A 逆向创新工具箱
附录B 研究建议
註记
关于作者
《逆向创新》这本书,对我来说,就像是一本“破局指南”。在如今这个竞争激烈、变化莫测的市场环境下,许多企业都面临着增长的瓶颈,传统的增长策略似乎越来越难奏效。我一直很关注像奇异、宝侨、百事这样的跨国巨头是如何保持其领先地位的,而这本书正好揭示了它们其中一个重要的秘密武器——“逆向创新”。我特别喜欢它将“逆向”这个词赋予了积极的含义,不再是“落后”或者“次等”的代名词,而是成为了创新的源泉。书中的案例,详细阐述了这些企业如何从一些看似不那么“主流”的市场和用户群体中,挖掘出巨大的商业机会。这让我想起了台湾的一些中小企业,它们往往需要在有限的资源下,找到独特的生存之道,而“逆向创新”的思维模式,或许正是它们能够实现弯道超车的关键。我非常期待从书中学习到具体的实践方法,如何识别那些被忽略的“未来需求”,如何设计出符合这些需求的低成本、高价值的产品,并最终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评分《逆向创新》这本书,对于我这样长期在商业一线摸爬滚打的职场人来说,简直是一股清流。它没有空谈概念,而是用大量来自奇异、宝侨、百事等行业巨头的真实案例,把“逆向创新”这个可能听起来有些抽象的概念,变得具体而可感。我最欣赏的一点是,这本书并没有将“逆向创新”局限于某个特定的行业或某个特定的技术,而是将其视为一种通用的、可以应用于任何领域的创新思维模式。书名中“先一步看见未来的需求”这句话,更是直接击中了我作为一名战略规划者的痛点。在瞬息万变的市场中,如何能够提前洞察到消费者未被满足的需求,并将其转化为企业的竞争优势,一直是我思考的核心问题。这本书似乎提供了一个解决之道,它不仅指出了方向,更承诺会提供“实务课”,这让我对如何将书中的智慧落地,充满期待。我希望这本书能帮助我打破思维定势,培养出一种更具前瞻性的创新能力,能够真正地“看见”未来。
评分《逆向创新》这本书对我来说,简直就像是在一个信息爆炸、创新速度呈指数级增长的时代,给我指引了一盏明灯。我一直觉得,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创新乏力,不是因为我们不够努力,而是因为我们被固有的思维模式给束缚住了。我们习惯于从“现有产品-现有市场”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而这本书提出的“逆向创新”,恰恰是从“未来需求-潜在市场”反向推导,这种思维的转换本身就极具启发性。书里提到的奇异、宝侨、百事这些巨头的案例,都非常有代表性,它们并没有因为自己是行业的领导者就固步自封,反而愿意去探索那些“非主流”的市场和需求。这让我思考,是不是我们台湾的企业,也应该走出舒适圈,不要只盯着成熟市场,而是去发掘那些被忽视的、具有长远潜力的“边缘”需求?更重要的是,这本书不是空谈概念,而是提供了“实务课”的承诺,我期待能从中学习到一套可操作的方法论,如何识别这些未来的需求,如何设计出真正能满足这些需求的产品或服务,并且如何在企业内部推动这种“反向”的创新文化。
评分《逆向创新》这本书,对我而言,是一次思维的洗礼。它通过剖析奇异、宝侨、百事等国际巨头在“逆向创新”上的经验,揭示了一种截然不同的创新视角。我一直认为,真正的商业成功,不应该仅仅是追随潮流,更应该有能力去引领潮流,而“逆向创新”似乎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书中所描述的,如何从那些被忽视的市场和用户需求出发,反向构建产品和商业模式,这种“反向思维”极具启发性。尤其是在台湾这样一个高度国际化、市场变化极快的环境中,传统的“跟随式”创新已经难以保证企业的持续增长。这本书提出的“先一步看见未来的需求”,更是戳中了我的心坎。我迫切地希望能够从书中学习到如何培养这种“预见力”,如何识别那些潜藏在表象之下的、具有颠覆性的未来需求,并且如何将这种洞察转化为切实可行的商业策略。
评分读完《逆向创新》这本书,我脑海里最深刻的印象,就是它颠覆了我过去对“创新”的一些固有认知。我曾经以为,创新就是要推出最前沿的技术,或者做出最酷炫的产品,但这本书却告诉我,很多时候,真正的创新是回归到最根本的用户需求,甚至是那些用户自己都可能没有明确表达出来的、隐性的需求。书里通过奇异、宝侨、百事这些大企业的案例,生动地展示了“逆向创新”是如何在不被看好的情况下,最终赢得市场的。这让我意识到,在台湾这个资源相对有限的环境下,我们更需要的是这种“四两拨千斤”的创新智慧,而不是盲目地追求高大上的技术。书名里“先一步看见未来的需求”这句话,更是点燃了我内心深处的渴望。我一直觉得,能够预测并满足未来的需求,是企业能够持续发展的关键。这本书提供了一个非常有价值的视角,它让我开始思考,如何才能培养这种“预见性”,如何才能跳出当下,去捕捉那些正在萌芽的、但未来可能带来巨大影响的需求。
评分这本《逆向创新》的书名直接就抓住了我这个资深商业观察者的眼球。「奇异、宝侨、百事」这些名字听起来就自带一股重量级企业的 aura,而“亲身演练的实务课”更是让人好奇,到底这些巨头是怎么在内部摸索出“逆向创新”这条路的?尤其在台湾这个市场,我们一直以来都面临着全球化竞争和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传统的“跟着市场走”或者“模仿领先者”的模式,似乎越来越难以获得突破性的成功。书名里提到的“先一步看见未来的需求”,这简直是所有企业领袖和创业者心中的圣杯。我一直觉得,真正有远见的创新,不是凭空变出来的,而是需要一种更深刻的洞察力,去理解那些尚未被满足、甚至连消费者自己都还没意识到的潜在需求。这本书会不会提供一个系统性的框架,让我们这些在实际工作中摸爬滚打的职场人,也能学习到这种“预见未来”的能力?我非常期待能从书中一窥究竟,了解那些顶尖企业是如何跳脱既有思维,从看似不起眼的地方挖掘出创新金矿的,并且希望它不只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真正能给出 actionable 的建议,让我们可以在自己的企业里实践。
评分我最近有幸拜读了《逆向创新》这本书,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不是简单地罗列一些创新理论,而是通过奇异、宝侨、百事等知名企业亲身实践的案例,将“逆向创新”这一概念讲解得淋漓尽致。我一直认为,真正的商业智慧,往往隐藏在那些看似平凡的日常之中,而“逆向创新”似乎就是一种深入挖掘和重塑平凡的艺术。书中的一些观点,让我重新审视了“市场”和“需求”这两个词的定义。它挑战了我们习以为常的“从成熟市场中寻找增长点”的思路,而是引导我们去关注那些尚未被充分满足,甚至是模糊不清的潜在需求。这对于身处快速变化的台湾市场,并且面临着全球竞争压力的我们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我尤其好奇,书中是如何具体指导企业如何“看见未来的需求”的,是依赖于某种特定的分析工具,还是需要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我迫不及待地想从书中汲取养分,希望它能为我打开一扇通往未来创新之路的大门,让我能够更敏锐地捕捉到市场中那些被低估的机会。
评分读完《逆向创新》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它提供了一个非常务实的框架,让我们能够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去审视市场和创新。书中的案例,比如奇异、宝侨、百事等大企业如何在看似“不那么主流”的市场中挖掘到巨大的商机,让我深感震撼。我一直认为,台湾的企业,尤其是一些中小企业,面临着资源有限的挑战,而“逆向创新”的思维,恰恰能够帮助我们用更少的资源,撬动更大的市场。书名中“先一步看见未来的需求”这句话,更是精准地概括了这本书的核心价值。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才能真正地“看见”那些尚未出现的、但未来注定会爆发的需求,这正是所有企业都在寻求的答案。这本书承诺的“实务课”,让我对学习到具体的工具和方法充满期待,希望能够将书中的智慧转化为实际的行动,帮助我以及更多台湾的企业,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的位置,实现可持续的成长。
评分我最近读了《逆向创新》这本书,不得不说,它彻底颠覆了我对“创新”的理解。以往,我总是认为创新就是走在科技最前沿,或者推出颠覆性的产品。然而,这本书却从奇异、宝侨、百事等大企业的实际操作中,揭示了“逆向创新”这条不寻常的路径。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价格敏感但对质量和服务有高要求”这部分人群的解读,这让我联想到台湾市场中许多细分领域的用户,他们可能不被主流市场所关注,但却蕴藏着巨大的潜力。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通过“实务课”的承诺,让读者能够切实地学习到如何识别并满足这些“未来需求”。我对于如何将这种“逆向”的思维模式融入到企业日常的运营和决策中,感到非常好奇,也充满期待。希望这本书能为我提供一套系统的方法论,让我能够在这个竞争激烈的时代,找到一条属于自己的创新之路,并且能够真正地“先一步看见未来的需求”。
评分我最近刚翻了翻《逆向创新》这本书,坦白说,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并没有像很多商业书籍一样,一开始就抛出一大堆令人望而生畏的理论模型。相反,它从几个耳熟能详的大企业——像是奇异、宝侨、百事——的真实案例切入,用一种近乎讲故事的方式,把“逆向创新”这个概念给拆解开来。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价格敏感度低但对质量和服务有高要求”这类新兴市场用户洞察的描述,这不就像是我们过去常说的“发展中国家市场”,但书里却从一个更主动、更具颠覆性的角度去解读,把他们从“次等消费者”的刻板印象中解放出来,变成了创新的驱动力。这让我想起了一些台湾本土品牌,在早期也曾面临资源有限、市场接受度不高的情况,但最终却能凭借对用户痛点的精准把握,闯出自己的一片天。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它不是告诉你“怎么做”,而是告诉你“为什么这么做”,并且通过大企业的实际操作,证明了“逆向创新”的可行性和巨大潜力。它似乎在传递一种信息:创新不一定是从高科技、高投入开始,有时候,从最基础、最被忽略的需求出发,反而能走得更远、更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