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上中坜客家味

爱上中坜客家味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同把异乡当家乡,原籍广东的客郎吴恩文探访在中坜札根的客家人,感受到「土不亲,人亲」的热情之余,写下悠悠流过岁月的寻常滋味。
  
  「走一趟中坜,你会看见,客家文化像是密密麻麻的树根,扎实又绵密的在这里生长,每一盘菜,每一道食物,背后都有历史的传承,有家族的兴衰,也有经过岁月淘洗后的隐隐光华。」

  本书作者自幼深受客家家风熏陶,虽然不会说客家话,却对客家餐桌上的饮食传承耳濡目染。他发现「在中坜,经过数十年的交流融合后,你可以看到客家人讲闽南话,也可以看到闽南人卖客家菜,族群的宁静融合已经自然发生,一点也不唐突;而这也使得中坜客家菜既保留了传统,也融入了新意。」

  这次寻访中坜的客家食味,作者不仅推荐了美味的餐厅小吃,并且深入民家,挖掘出家常传承的独特味道以及隐于食物背后的文化根源。为了唿应中坜的客家味,作者更于本书结尾搬上了吴家家传菜,让广式客家菜和台式客家菜直接上演一场纸上对照秀。

  想知道中坜客家味的特色吗?透过本书,你就能一目了然!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吴恩文


  从母亲那儿学习川菜,从父亲手上传承客家菜的精髓,长大后慢慢体会父母对孩子满满的爱,都在那一盘盘美味的食物中承载繁衍开来。

  国立政治大学新闻系、企管研究所毕业后,曾任电视台记者、主播,但传承自父母的烹饪好功夫,让他在走下新闻主播台后,另外找到一片亮丽的舞台。这几年四处展演厨艺,完成一本又一本食谱。

  现任「吴恩文国际媒体顾问有限公司」负责人。由他主持的「吴恩文的快乐厨房」全球中文影音版,也于今年九月上线,内容包括时事评析、餐厅介绍、烹饪教学、美食宝典、人物专访及每周一次的烹饪影音教学。跳脱传统广播的框架,不限时段、地域,可以随时上线,以手机,平板及电脑收听(看)。

  着作:
  大厨没教的聪明料理
  吴恩文的快乐厨房
  吴恩文的快乐厨房2手创料理    
  办桌乐,吴恩文和他的十个朋友
  经典重现----吴恩文遇见傅培梅
  马来西亚边吃边玩边投资(与王琇瑛合着)
  来吃早午餐(与陈镜谦合着)    

  部落格:吴恩文的快乐厨房
  www.wretch.cc/blog/happykitchen
  facebook粉丝专页:吴恩文的快乐厨房

图书目录

作者序 土不亲人亲 我是客家人
前导文 做客中坜 细咀飧中岁月

CHAPTER 1> 很惊艳,寻访中坜客家好味道
阿海餐厅 纯正而朴实的原味
禅园人文花园餐厅 有妈妈味的创意客家菜
馔园餐厅 口味和族群兼容的家常菜
鸿华首乌客家餐厅 现代人的温补首选
欣园餐厅 可以天天上门吃的家常菜
锦家御宴 中坜牛肉美食溯源
中信饭店 同心圆餐厅 原味猪脚,熟客必订经典菜

CHAPTER 2> 很地道,中坜必尝客家小吃
刘妈妈菜包 三十多种客家小点随你点
三角店菜包 有自己阿婆味道的菜包
阿婆面店 一天用掉十颗猪头炖高汤
老古油饭 无法抗拒的弥月鸡腿油饭

CHAPTER 3> 搏感情,代代相传的客家食味
吴县长的传家客味  县长妈妈吴美玉巧手持家的悠悠岁月
牵系半世纪的两代情  专访廖薰香与林瑞珍
跟着客家妈妈逛传统市场
在客家媳妇手中承传的味道
图辑:老屋两代情
在地客家的寻常妈妈味  专访黄柏诚夫妇
家常菜透露族亲文化脉络

CHAPTER 4> 跟着做 客味食谱
林瑞珍的私房三道
香浓古早味 猪油渣味噌
不败便当菜 梅干菜肉饼  
大啖童话马车 南瓜烧肉片
廖薰香的家常三味
妈妈的味道 丝瓜面线
猪油香煎 古早荷包蛋
贵客临门 酸菜猪肚肉片汤
叶思妤的经典五款
妈妈的爱心菜  菜脯蛋
阿婆的拿手菜 福菜苦瓜汤
阿公的下酒菜 咸猪肉
媳妇的变化菜  客家小炒
孩子的幸福小点 南瓜糕

CHAPTER 5:访中坜,外地客郎回味家传菜
父亲的乡愁 吴家红烧肉
广东客家版 姜丝大肠
老菜时髦吃 客家酿豆腐
走油不腻 梅干扣肉
便当菜常客 咸鱼蒸肉饼
 

图书序言

作者序

土不亲人亲 我是客家人/吴恩文

    
  身为客家人,其实我是常常被大家取笑的,因为我是属于「不会说客语」的那一类。

  不过,从小我就知道我们家的故事,吴氏族谱上都有记载,爸爸常读给我们听。我们的祖先可以追溯到西元前四、五百年的周朝,当时周朝的泰伯辞去王位,避居山东渤海,建立吴国,成了吴王;后来一路往下传承,春秋时期的吴王四子季札,就是我们的祖先。据说,季札曾是孔子的老师,也被尊为一代圣人,当时甚至有「南季北孔」的说法,把季札和孔子同列为圣人。

  季札被吴王封于延陵,靠近今日江苏常州一带,世称「延陵季子」;他曾数度辞让王位,广受世人颂赞;他也曾受命在当时出使各国,是中国最早而又优秀的外交使节。

  小时候,我最好奇和兴奋的是,居然可以在小学课本里读到自己的祖先;当时学的是守信用的故事──季札挂剑。季札出使徐国时,因为徐王非常喜欢他的配剑,却没有开口,季札心里明白,但因为还要出使其他国家,他心想,等回程路过时再将配剑送给徐王;没想到回程时,徐王已经过世,但季札表示,既然当时心中已经承诺赠剑,便要守信用,于是在徐王坟上的松树挂上了自己的宝剑。这就是大家熟知的季札。

  直到西元三百多年,东汉末年,魏晋南北朝五胡乱华时,因为西北异族往中原入侵,我们家祖先从江苏延陵南迁到了现在的广东丰顺。而在父亲这一代,则是在1949年左右,跟着国民党来到台湾,在高雄左营的眷村安家落户。算一算,我们这个家族在历史上总共南迁了三次。

  我们家过年时,大门上的春联写的是「延陵世德,渤海家风」,这个缘由也是后来才知道。渤海指的是我们在山东的起源,延陵则是我们吴家的堂号,纪念季札。至今爸爸过世多年,我们家依旧挂着相同的对联,数十年没有换过。

  从小在家,我们四个小孩都说国语,没说过客家话。爸爸是广东籍客家人,妈妈是四川人,爸爸又身为海军教官,所以,我们在家的官方语言是国语普通话。只有回到外婆家,才会听到外公、外婆说四川话;也只有广东老乡们来家里,爸爸才会开口说家乡话。而我从小听到的,就是乡音很重的客家话,甚至一度我还以为,从小听到的就是广东话呢!直到读了高中,接触到一些来自高雄美浓的客家同学,才知道,原来客家人有分区域,客家话也有不同的腔调,而客家菜更是不同。

  从小我跟在爸爸身边学的客家菜,除了家常菜之外,还有很多是他在宴客时才会端出来的工夫菜;这些菜我都是看了很多年,学了很多年,几乎闭着眼睛,也记得每个细节和步骤。小时候,觉得做这些菜繁琐,我又不爱吃,真的只是「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直到爸爸身体渐差,无法下厨了,我才一一接手,在重要节日时负责把这些菜端上桌。其实,我吃的还是不多,但大多是为了给家人、亲戚朋友们打牙祭,也就这么一路做下来了。

  过去做的客家菜,我一直坚持我们家的版本,没有做什么更动,因为我知道,虽然同样是姜丝大肠,同样是梅干扣肉,却只有那个做法和味道是属于我们家的,我相信,菜一上桌,就是我们家的味道。
虽然我不是中坜人,还是很高兴这次有机会可以介绍中坜的客家菜。在採访过程中,真的感受到客家人「土不亲,人亲」的热情;我想,中坜客家人的每一个故事,都是整个客家族群的缩影。我也希望透过这本书,可以让大家爱上客家菜,重新认识客家文化,这是我身为客家人的一个小小心愿。

  同时,也要在此感谢很多人:陶庭创意开发股份有限公司的林昕和世泓,给我许多在地导览及带路的协助;摄影陈墙和我的助理彦宏不辞辛劳,载着我一次又一次往中坜跑;还有每一位我採访过的店家老板、大姐、阿婆…,因为你们,客家菜将会更加丰富而甜美。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